曾国藩的哪本书是写识人的?
国藩猎头为你回答:
曾国藩是真心实意地喜爱人才,并认识到人才是事业成败决定的因素,他认为“要举天下才,成天下事”。他善于从地位卑下的人群中,或是这人还没有展露才华时识人,他识人有五个方面:
第一、从德识上认人。曾国藩对德识的排列顺序是“德、识、学、才”。他认为:“德”为主“才”为辅,若二者不能兼顾,宁可取无才,而不能无德,尤其是处于重要地位的人。而关于“学”与“识”方面,他说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因此,管理者识人就特别要讲究道德、操守和见识。
第二、从志趣上去识别人才。一个人的爱好、兴趣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是衡量一个人品位是否高尚的重要方面。曾国藩曾说过:选择将领最主要的不是看一个人打仗、行军的才干,而应该看他对待名利的态度。如果是选择行政人才,曾国藩认为是要看官气重不重。什么是官气呢?官气就是喜欢讲资格、排场,而且自己不愿意做实事,吃不了苦,不愿意到基层去。官气多一分,血性就少一分,这样的人不能用。对于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好说“大话”者不可重用,因为爱说大话的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
第三、从修为上识人。一个人的品行是能够通过修炼来提高的。曾国藩从修为上识人的判别标准:一是“端庄厚重是贵相”;二是“谦卑含容是贵相”,就是谦虚且喜怒哀乐不表现在脸上;三是“心存济物是富相”,就是心里面不只是想到自己,更要去关心你之外的人;四是“事有归着是富相”,就是做事情有着落,如果做事情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这种人成不了大事。
第四、从小事上认人。曾国藩很看中认真对待小事的人,他常常对别人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学问都蕴含在我们日常的家庭小事中。
第五、从长相上识人。一是“邪正看鼻眼”,如果要知道这个人是正人君子还是小人,就从鼻子和眼睛来看。比如看眼珠的方位,在谈话时某人眼珠总是在上面,说明心地很狂傲;眼珠在下面的,则城府很深;眼珠总是左右移动,则心神不安宁。二是“真假看嘴唇”,就是这个人是真诚,还是虚伪要看嘴巴。三是“主意看脚跟”,脚跟厚实粗壮就是有主意和拿得定主意,反则就不好。四是“功名看气宇”。“气宇”不是说这个人长得很英俊、很漂亮,而是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心的修养结合起来,给人的总体的体现。五是“事业看精神”。那种病恹恹有气无力的人就是再有能力、再有品质,到具体的事他也会搞不定。我们任命总经理、任命总裁,应该要看他的精气神。六是看思维有无条理,就是说话。“敏于行而讷于言”,话说得太多不是好事,言多必失!曾国藩讲:话不在多,关键在六个字,一是“重事理”,一是“担斤两”。就是话要说到点子上、要有分量,套话、空话都不用讲。
在用才方面,曾国藩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1、广收慎用,凡是有一技之长来投奔曾国藩的,他都会收下。但在使用上很慎重,曾国藩说:为了今后不轻易罢免一个人,我不轻信、不轻易疏远、也不轻易重用一个人。
2、因量器使。曾国藩认为人才的价值就是使用得当,世界上不要怕没有人才,而要担忧怎样使用人才。
3、爱惜异才。对于不可多得的异才,用人者要有特别的爱惜之心。
4、笼络亲信。历代的官吏都会做这样的事,曾国藩也不例外。
曾国藩认为“识人”外,还要培养人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宏奖。大家觉得对下属严厉才能使他们成才,但曾国藩认为人才是靠表扬出来的。他曾经对部下一再讲过:要注意工作方法,就是对部下做得好的,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他;做得不好的,要单独叫到办公室去批评,即“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曾国藩读书之道
曾国藩素有清朝“中兴重臣”之称,而他酷爱读书、善于读书亦是许多人无法企及。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有诸多借鉴之处。
曾国藩爱书之甚,乃至不惜负债贷款也要购得,他认为“买书不可不多”。清道光十六年,他从京师(今北京)“贷百金,南归过金陵(今南京),尽以购书”。古往今来,爱读者不计其数,可舍得贷款负债购书者又有几人
这些书买回家后,他爱不释手,如饥似渴,恨不得全部读完。于是,“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简直到了“世间百事,唯有读书”之地步。可他却以此为乐,认为“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
他从小就养成诵读习惯,一则可在抑扬顿挫声中享受其乐,品味其意;二则能增强记忆,出口成章,以至于一些名篇名句终老不忘。据史载,曾国藩五岁即“受学于庭,诵读颖悟”,十五岁能成篇背诵《周礼.仪礼》、《史记》、《昭明文选》等名著篇章。即使到了花甲之年,仍能成篇背诵《离骚》,且能在行军途中背诵《上林赋》等名篇。
如何读书、读好书,曾国藩有着独到见解。他觉得,“看书不可不知所择”,首先要有重点,懂得选择,尤其要选那些经典名著,质量才有保证。他平生最爱读的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司马迁的《史记》,道家名著《庄子》,司马光的《汉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翰愈之文章等。
他读书从不走马观花,严谨深入,锲而不舍,直到读懂方休。比如“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一书不看完,断不看他书”,并且精读细品,“先认其貌,后观其神”。这位戎马一生的儒将重臣尽管军务政事缠身,但每个时期都必制订不同读书课程,其中尤重历史,“每日读史十页”,终其一生。
他涉猎广泛,孜孜以求,永无止境,曾说“余平生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一耻也……”百密一疏,本无可厚非,但他深以为憾。这种可贵的精神连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很佩服:“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读书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言传身教,谆谆教导子孙后代。他留下的一千余封家书多数有教子读书内容。其中,有指导性要求:“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也有研读篇目:如《尚书》、《史记》、《汉书》、《昭明文选》等名著;更有教导读书重要意义:“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读书,已不仅仅是曾国藩个人爱好,更是他治家传世重要法宝。
深圳国藩猎头
第一讲:鉴识人才--伯乐的本事
第二讲:独特的识人秘籍
第三讲:网罗英才--成大事的第一要义
第四讲:培养人才的独特方法
第五讲:用人的理念和标准
第六讲:同僚援手,成就大事
第七讲:盛时选好接班人
第八讲:满足成长需要--待下属之道
第九讲:关系成败的用人五策
第十讲:如何驾驭特殊人才?
第十一讲:怎样带好团队
第十二讲:用人的禁忌
第十三讲:用人特点比较
第十四讲:曾国藩用人总结
1、刘邦
在“楚汉争霸”时,刘邦知人善任,广纳贤才,任人唯贤,因此战胜了项羽。张良破落流浪,韩信招摇过市,萧何曹参县衙收贿,吹鼓手周勃以及屠狗仔樊哙,都因刘邦用其一技之长,在和项羽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勋爵。
2、李世民
在中国上,唐太宗李世民一朝,可以说是人才之盛,实所谓灿若星河。魏征敢于直谏,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人相;魏征为主的谏诤大臣,还经常劝谏和建议唐太宗要记取隋朝和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实行偃武修文,广纳贤才,从而为大唐帝业打下良好基础。可以说,正是因为唐太宗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使人尽其オ,才尽其用。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オ开创了名垂史册的“贞观之治”。
3、刘备
刘备能成功,主要靠识人,且知人善用。从田豫、到邓芝、马忠,再到马谡,无不如此,刘备只要和他们聊几句,就看得出其才能,这些都是早年的人生经历赋予刘备的技能。
4、曾国藩
曾国藩有一个用人秘诀就是知人善用,在日常相处中,曾国藩会仔细观察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并且以此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可用。因为曾国藩敏锐的洞察力和细心的教导,湘军队伍才迅速发展壮大,在战场上勇猛无敌,最终击退了太平军的起义,在这件事儿上,曾国藩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5、朱元璋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鬼谷子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怪才,在诸子百家中纵横家一派,自始至终都在左右着战国时局,就算是对后代历史的发展,也具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可以说作为一个深谙人性,并且一直都在与人斗法的先贤,鬼谷子的识人术堪称一绝。
辑录鬼谷子所有学问、观点,以及处世哲学、识人术的古籍《鬼谷子》,时至今日,依然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如果大家能够背熟鬼谷子这5句识人术口诀,相信一定会独具慧眼、看透天下人心,这绝对不是夸张之词。
第一、怒后验其节
鬼谷子认为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才会表现出内心中隐藏的想法。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无法控制个人情绪,一些过于激动的时候,就很容易做出一些荒诞不羁的事情。
可以说发怒是检验一个人节操的最好方法,因为盛怒之下才能原形毕露。一个懂得控制个人情绪的人,不仅很少发怒甚至还会喜怒不形于色。
相反那些平时满口仁义道德,但是却容易经常发怒的人,做人、做事可能都不是表面看到的样子。所以鬼谷子一再强调,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因为懂得控制情绪的人才能成大事。
第二、乐之以验其癖
简而言之要想知道一个人的癖好,那么就要看他在快乐的时候,所关注或喜欢的东西或事物。
说白了如果升官、发财使其快乐,那么就说明这个人善于追逐名利。如果他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开心,那么就说明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由于鬼谷子对人性的洞察十分深刻,所以他认为,这也是检验一个人品行的关键所在。
平时大家在和人交往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一个贪财、好色、恋权的人,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知心朋友呢?
第三、哀之以验其人
生活中有很多让人很不适应的事情,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特别伤心、哀痛,实际上通过这一点也可以检验一个人的真伪。
如果这个人因为过度悲哀而从此一蹶不振,其实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在不断地劝慰,但是却依然不听忠告而我行我素。在这种前提下就可以肯定,这个人根本不配做自己的朋友。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每一个人都会有伤心事,但是随着时间不断流逝,早晚有一天会被冲淡。
正所谓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如果总是停留在过去的悲哀之中,这样的人就根本不值得交往。
第四、苦之以验其志
《孟子·告子下》中有一段精彩论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观察一个人是否能做大事,就要看他在身陷凄苦时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身处困境但是却矢志不渝,那么必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深交的人。
相反那些一遇到苦难就开始逃避,或者说正面解决问题的人,绝对是一个没有志气的懦夫。苦难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力,同时也检验他的胸襟、志气和抱负。
一个人不管落到何种地步,如果都能够以坚韧的性格,不断与苦难进行抗争,那么他不仅是一个能吃苦的人,同时也可能是一个有大志的人。相反如果一点苦都吃不了的人,那么必定是燕雀之流!
第五、惧之以验其节
每个人都有自己惧怕的事物,比如很多女生都特别怕狗,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如果遇到任何事情都特别惧怕,又怎么可能成大事呢?
尤其是在受到别人威胁之时,就轻而易举地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这样的人不就是叛徒吗?因为他背叛了自己的节操,让自己成为了一个胆小怕事的懦夫。
就像一些抗日剧中的汉奸,敌人一用刑或尚未用刑之前,就开始动摇自己的意志,并最终将知道的秘密和盘托出,这样的人不仅没骨气而且也没有气节。
而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宁死不屈的人,难道他们就不害怕严刑逼供吗?很显然这样的人也有惧怕心理,只不过因为他们有气节,或者说他们有顾全大局的思想,所以才会义无反顾地去抵抗恐惧,并成为了可歌可泣的人物。
结 语
在这些情境下,大家如果能深刻领会鬼谷子这5句话,想必就一定会多掌握一些识人术,毕竟每个人都有两面性。
有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个好人,但是真正遇到事情之时,他们却变成了截然相反的另一个人。所以一旦不了解识人的方法,那么就很容易吃亏上当或落入他人陷阱。
公元1867年7月21日(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夜晚,戒备森严的两江总督府。
曾国藩正在和赵烈文闲聊当今的社会局势。曾国藩说起京师的局势,心中忧虑不已。赵烈文当着曾国藩这位大清重臣的面,口无遮拦,语出惊人的告诉总督大人,清王朝最多只有50年的寿命了,而且精确的预言了大清崩溃的全过程,首先是朝廷崩塌,接着是地方督抚手握重权各自为政,陷入四分五裂军阀混战的境地。曾国藩听了他的话,痛苦的说,我日夜盼望着早死,不忍心看到这一天。赵烈文是什么人?为什么能这么精准的判断局势?为什么敢当着大清两江总督的面直言“大清要亡!”
两江总督曾国藩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幕府,而赵烈文就是幕府中的幕僚,而且是最受曾国藩信任的幕僚。其实,在汉唐甚至更早的时候,中国的官员就有了建立幕府的习惯,比如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就是节度使的幕府出身。到了清代,这个行业更加的发扬光大而且几乎被一个地方的人所垄断,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绍兴师爷”!
不过,曾国藩的幕府和满清所有的督抚重臣的幕府都不一样,首先是大, 达到了三四百人左右,一般的督抚幕府也就是十多人而已。二是人才济济。人才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江南七省,上到督抚重臣,下到州府官员,很多都有在曾国藩幕府中担任幕僚的经历。
曾国藩的幕府大,是因为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满清八旗和绿营早腐朽的不堪一击,被太平天国揭露了本质。无奈的满清只能依靠地方汉人大员组织团练来维持统治,比如曾国藩,自咸丰十年担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以来,已经身兼五大钦差大臣的岗位,管理江西,江苏,安徽和浙江四省军事。当然需要大量的军政人才的辅助。
曾国藩幕府人才多,是因为曾国藩掌握了一门奇术,相面术!不要误会,这里的相术不是封建迷信用来骗人的那一套骗术,而是积曾国藩一生与人打交道的经验而衍生出来的对人才的选择和判断的方法。曾国藩甚至还写了一本奇书,叫做《冰鉴》!
第一,察言观色:曾国藩在《冰鉴》中说,一身精神,具乎两目。意思是说,一个人精气神,全部体现在眼睛上。一个人机敏干练还是愚昧木讷,是精气饱满还是颓废迷茫,都体现在眼睛是明亮有神还是昏暗浑浊上。所以曾国藩看人,最喜欢别人的眼睛,挑选幕僚,也是这个方法。
第二,量材录用:曾国藩在《冰鉴》中说,真正的大才是天然生成的,这样的大才可遇而不可求,所以选人用人要注意选用中等左右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最多也最好培养。每次有人来投效,曾国藩都会细细考校观察,胆小谨慎的,让他办理粮饷,文采优良的,让他办理公文,学问渊博的,让他整理古籍珍本。基本上都能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样幕僚也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出良好的贡献。
第三,亦师亦友,注重人才的培养。曾国藩不管多忙,每天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和幕僚谈话,一方面听取他们的工作心得,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经验对他们进行点拨,同时给幕僚开出书单,让他们去阅读,自己也经常向幕僚谈读书心得和人生经验,甚至还定期举行考试,对幕僚的功课进行考校,曾国藩把自己的幕府办成了一所学校,他自己既是领导也是老师。
曾国藩虽然是封建官僚,却十分的开明,在他的两江总督府,什么都可以说,言论的风气十分开放,而赵烈文就是所有幕僚中最受曾国藩信任,最有才华的幕僚,经过曾国藩身边长期的熏陶,他才能对时局的判断如此准确,才敢如此在曾国藩这个大清的两江总督,朝廷重臣面前直言“大清要亡”。
所以,曾国藩的幕府中才会人才济济,光是三品以上的高官就47人,其中督抚大员33人。即便是到了光绪年间,全国八名督抚大员,出自曾国藩的幕府的,就有5人。这一切,都离不开曾国藩的识人,用人,培养人。
曾国藩是近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严以律己、赏罚分明、勤俭节约、修身养性、崇尚气节、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同时,他又积极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兵工学堂、设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既有荣耀之处,也有挫折之时,但是他凭借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功夫,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就了不凡的事业,受到后人的敬仰。曾公所处清朝晚期,正值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之际,曾公凭借相术来观人识相,选拔人才,网罗了诸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一批俊杰。
在新书到手之前,已经在网络上大致阅读过,不够过瘾,觉得应该要端坐书桌前,边看边笔记才对得起曾公留给后人的这番心血。今天收到新书,心内欣喜不已,迫不及待看了整本书的目录,并挑了几篇阅读……
冰鉴的解释,冰者—明净,鉴者--镜也,“冰鉴”比喻明察秋毫、洞悉内情。冰鉴全书共分七篇,即神骨篇、刚柔篇、容貌篇、情态篇、须眉篇、声音篇、气色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主题是看人的方法。
曾公的相术通过对人的言、行、神、情等方面的观察,从一个人日常中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和性格等多个方面总结出人的性格特征、人格品质、内心活动、精神面貌、处世经验,继而归纳出人的前途和命运,以及阐述了识人用人之道。
冰鉴中总结出相人的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该书也运用了很多相学知识,比如周易、庄子、麻衣相法等许多涉及古文化相关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相关储备,很难融会贯通的理解其意。
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本着汲取古人的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勤加观察,内外兼修,努力做到“俯仰天地心无愧,守正固本品自高”的原则去品读。
第一篇 神骨鉴
人的精神状态主要反映在两只眼睛中,人的骨骼丰俊主要表现在一张面孔上,所以说“神骨”鉴乃识人的第一要诀。
一、识人观人,神骨为先
原文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解读
在内为骨,外现为神
神为形之表,形与神相依赖,神是蕴涵在形之中的。形是神存在的基础。神有一种穿透力,能透过人的外貌而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气质是神的构成之一。
神藏于形之内
形则是指容貌,而眼睛则能表现出神的形态。
人有千百种,我们如何分辨这些人,就需要观察人的神态。所谓心有所动,眼神会流露出变化。察神就好比打开大门,门一打开,就能看到这个人的心性、才干。
生活中人们常用“双目炯炯有神”来形容人的精力旺盛,机敏干练。从中可得出目与神之间的关系。
神有余和神不足
眼睛能传神
各种眼睛的神态
神与骨骼的联系
骨,并不是指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而是专指与“神”相配、能传递信息的几块骨骼。为了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两者间的联系,曾国藩用了两个比喻来解释:
稻谷的精华是米,米蕴藏在壳内,碾壳成糠,皮去掉了,精华还在,也能用。米没有随着糠而去, 那么神于形也是如此不会随着形(外形)而消失, 所以说:“脱谷为糠,其髓斯存”。
骨为人体的支撑支柱,骨与人体就如同石与泥土。 泥土会随风和水的冲击而脱落和流失,但是山石却依然矗立。
人的容貌也是如此,即使受到了损伤,有了缺陷,骨子里的韵气也不会变化 ,仍然可以凭借骨来辨别人的显达。因此说:“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起到支撑人体的作用,因此,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的体貌美丑。而头部骨骼的优劣又成为整体骨骼优劣的“首长”,面骨又是头骨的代表, 因而面骨的优劣能鉴别头骨的好坏,进而可鉴别全身的好坏 。由此说:“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这也是本次学习内容的精髓所在。
曾国藩的哪本书是写识人的?
本文2023-10-23 05:08: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0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