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面青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4收藏

古籍中的面青简介,第1张

面青诊断学名词。系一种色诊。青为风之色,属肝。多主惊、主风、主寒、主痛。青而脱色,为惊恐;青而黑色,为寒痛;青而淡白,为虚风;青而带赤,为肝火;青赤晦滞,为郁火;青而带紫,为郁血,缺氧,中毒。青色多属凶险之色,忌单见,鼻部更忌。小儿惊风,成人痉厥,每有青色出现,是为先兆。妇女痛经也可见青色。青色而光泽明润为有胃气,枯槁晦滞多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论》:“青欲如苍譬之泽,不欲如蓝。”

详见百科词条:面青 [ 最后修订于2009/1/6 15:38:02 共19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如果你看一下古代文献,你会发现许多历史人物在战败后都选择了自杀,而且他们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跳河、禁食、自杀、自杀等等。其中,有一种自杀方式最为特殊,让很多人无法理解,那就是 "吞金自杀"。很多人都想知道,如果吞金会不会死?其原理是什么呢?是不是因为黄金有毒?

在现代,黄金非常普遍,有些人甚至用它来搬运食物,那么为什么很少听说有人因为使用这种设备而中毒呢?吞金真的会致命吗?自古以来就有 "吞金自杀 "的死亡方式,但古代文献中从来没有关于金器有毒的记载。而黄金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财富的象征,无数人痴迷于黄金,如果黄金真的有毒,那么人类社会为何会如此追捧。既然黄金制品不被认为是有毒的,那么这样的千年 "自杀法 "是否是假的?其实,"吞金 "并不会死?在中国古代医书中,也有不少误食金器的案例。

例如,《明代名医》中就记载了一个 "吞金 "的案例,吞金后救活了自己。"汉主张承忠,有女八岁,以母金钗剔齿,口中不觉吞之,胸中痛不可忍,惊恐。忽见银匠来,云:某药可治之。归来服药,米饮抄三钱服之,以取早便。" 明朝时,一个八岁的小女孩不小心吃了母亲的金钗,但她并没有立即死亡。在接受治疗后,她在大便中排出了金钗,并保持了安全。这一记录表明,摄取黄金物品是可以治愈的,而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恐怖。书中描述的格里森的症状是 "胸部和横膈膜突然疼痛",这并不是一种常见的泻药--一种物理伤害,而不是化学伤害,估计是由锋利的金属针划破女孩的肋骨引起。

此外,金三出院后,小女孩是安全的。可见金器本身是没有毒的,即使金簪划伤了内脏,也可以恢复。但是,这本医书中记载的小女孩是在吞下金器并及时服药后得救的。吞金后不吃药会死吗?对此,《广西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陶氏,玉林人,邓日富之妻。大夫乡试也,漓江船翻,死讣告,吞金聚粮半月死。" 这段记载表明,镙丝吞金后,还禁食了半个月,仍然没有死亡,而她 "吞金 "后,并没有得到医治。结合上面提到的女孩误食金丹的案例,可以看出,"吞金 "不会导致死亡。那为什么 "吞金自杀 "还会继续往下蔓延呢?从降的吞金自杀的尝试可以看出,在古代,很多人认为 "吞金 "可以自杀。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大戟中毒的症状 5 大戟中毒的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大戟中毒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大戟中毒的中成药 3 治疗大戟中毒的穴位 4 大戟中毒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大戟中毒 1 拼音

dà jǐ zhòng dú

2 英文参考

euphorbia poison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euphorbi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大戟中毒(euphorbia poisoning[1])为病名[2]。是指因药服或误服大戟过量所致的中毒病[1][2]。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

4 大戟中毒的症状

症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及酸中毒,甚者可致肾功能衰竭[2]。

5 大戟中毒的治疗

治宜按情况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2]。文献有用菖蒲汁、芦根解毒的记载,可参考[2]。

6

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是成书于宋代的哪部古籍?

正确答案:洗冤集录

《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法医学著作,5卷53目,约7万字。南宋宋慈著,刊于宋淳祐七年(1247),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它比国外最早由意大利人菲德利斯写的法医著作要早350多年。《洗冤集录》内容非常丰富,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它区别溺死、自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的方法,至今还在应用;它记载的洗尸法、人工呼吸法,迎日隔伞验伤以及银针验毒、明矾蛋白解砒霜中毒等都很合乎科学道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分类 41 细菌性食物中毒 42 真菌毒素中毒 43 动物性食物中毒 44 植物性食物中毒 45 化学性食物中毒 5 处方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食物中毒的穴位 2 治疗食物中毒的方剂 3 治疗食物中毒的中成药 4 食物中毒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食物中毒 1 拼音

shí wù zhòng dú

2 英文参考

food poison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ood poison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1][2])为病名[3]。

《中医药学名词》(2004):食物中毒是指因进食含有毒素的食物所致,以腹痛、呕泻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3][2]。

《中医药学名词》(2010):食物中毒是指因进食含有毒素或变质不洁食物,或食物加工不当所致,以腹痛、呕泻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1]。

通常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食物中毒。

4 分类 41 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细菌污染。据我国近五年食物中毒统计资料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总数的50%左右,而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类及熟肉制品居首位,其次有变质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鱼、奶、剩饭等。

食物被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

3、卫生状况差,蚊蝇滋生;

4、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并不是人吃了细菌污染的食物就马上会发生食物中毒,细菌污染了食物并在食物上大量繁殖达到可致病的数量或繁殖产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这种食物才会发生食物中毒。因此,发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贮存方式不当或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食品中的水分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彻底加热,杀死病原菌的话,也不会发生食物中毒。那么,最后一个重要原因为食前未充分加热,未充分煮熟。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美国多食肉、蛋和糕点,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鱼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始作俑者有沙门茵、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肝炎病毒等。这些细菌、病毒可直接生长在食物当中,也可经过食品操作人员的手或容器,污染其他食物。当人们食用这些被污染过的食物,有害菌所产生的毒素就可引起中毒。每至夏天,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旺盛,食品中的细菌数量较多,加速了其腐败变质;加之人们贪凉,常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食物,所以夏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42 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人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43 动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两种;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误食引起中毒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食用鲐鱼等也可引起中毒。近年,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

44 植物性食物中毒

主要有3种。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②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将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作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仁等;③在一定条件下,不当食用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食用鲜黄花菜、发芽马铃薯、未腌制好的咸菜或未烧熟的扁豆等造成中毒。一般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而引起。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为菜豆中毒、毒蘑菇中毒、木薯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马铃薯、曼陀罗、银杏、苦杏仁、桐油等。植物性中毒多数没有特效疗法,对一些能引起死亡的严重中毒,尽早排除毒物对中毒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45 化学性食物中毒

主要包括:

①误食被有毒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

②因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的食物中毒;

③因贮藏等原因,造成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造成中毒。食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特点是:发病与进食时间、食用量有关。一般进食后不久发病,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测出有关化学毒物。在处理化学性食物中毒时应突出一个“快”字!及时处理不但对挽救病人生命十分重要,同时对控制事态发展,特别是群体中毒和一时尚未明化学毒物时更为重要。

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食含有毒素的动植物如毒蕈、河豚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变质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传染源,不洁手、餐具和带菌苍蝇是主要传播途径。

此病的潜伏期短,可集体发病。表现为起病急骤,伴有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肠胃炎症状,常有畏寒、发热,严重吐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和休克。本病处理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重症可用抗生素。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肉毒中毒者可及早给于肉毒抗毒血清。

5 处方

1.搞好食品卫生监督和食堂卫生,禁止食用病死禽畜肉或其他变质肉类。醉虾、腌蟹等最好不吃。

2.冷藏食品应保质、保鲜,动物食品食前应彻底加热煮透,隔餐剩莱食前也应充分加热。

3.烹调时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4.腌腊罐头食品,食前应煮沸6~10分钟。

5.禁止食用毒蕈、河豚等有毒动植物。

6.炊事员、保育员有沙门菌感染或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待3次大便培养阴性后才可返回原工作岗位。

6

炎帝姓姜,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烈山氏,传说他长着牛的头、人的身子,

在中国历史上,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中国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可见炎帝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img class="pgc-img-caption" 长着牛头的神农

通过传说我们可以知道,炎帝的贡献主要有发明农耕和医药。

在传说中,上古时期的人们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经常吃不饱饭,仁爱的炎帝就教人们种植五谷,使人们学会农耕以获取稳定的食物来源,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可以健康成长,因此在神话中炎帝也被认为是太阳神。

仁爱的炎帝在解决了人们的食物问题之后,还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他,那便是人们会被病痛所扰,以及人们在采集的过程中会经常误食毒物而中毒,于是炎帝决心尝遍百草,辨识药性用以治病。

在一个版本的传说中炎帝曾经获得了一个鞭子,用于鞭打百草。被鞭打过的草药会显露出自己的药性,是药是毒,或寒或热都可以一眼看出,幸亏有这个鞭子存在炎帝才得以不会中毒。

但是这个版本太过于神化了,还有其他版本则流传炎帝真的是亲自以身试药,曾在一天内中了七十次毒,都是靠喝茶才得以解毒不至有生命危险。但是最后炎帝误食了一种剧毒的植物,食用后肝肠寸断,中毒而亡!因此后人将这种植物命名为断肠草(现实中的断肠草学名为葫蔓藤,长得有点像金银花,这种植物有剧毒,各位读者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分辨)。

<img class="pgc-img-caption" 断肠草,学名葫蔓藤

但是不管是哪种版本的传说我们都可以获得这么一个信息,炎帝确实为了人民的福祉去尝遍百草,但世间毒草那么多,炎帝以身试药为何却没有中毒身亡呢?即使是第二个版本的传说也可以看出在断肠草之前,炎帝也没有误食过毒性特别强的草药(能被茶解的毒应该也不是什么剧毒吧?)?

<img class="pgc-img-caption" 神农尝百草

通过这些传说我们还是可以开一下脑洞推理一下历史的真相。

我们都知道在神话故事里炎帝的神化其实来源于我们的祖先崇拜,关于炎帝的传说多由春秋战国之后的古籍记载,期间上千年的间隔大多都依靠民间的口口相传,那既然是口口相传就一定会有模糊,更何况这是传播了上千年的传说。

古人习惯将部落人格化,所以其中一个推理我们可以认为:也许人们口口相传的神农氏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族代称,这个部族善于农耕和医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孕育了繁荣的农耕文明,并且有收集、发展草药的传统。

这个部族为我国先民积攒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因此在世代的口口相传下,一个善于用药的部族被人格化为一个为民尝遍百草的部落首领,而实际上这个部落首领所代表的是一个部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医药成就。

第二个推断则认为:炎帝是部落首领的代称,并不是特指一个人。因为关于炎帝的各种传说,诸如:制作陶器、发明集市、发明农耕到后面的涿鹿之战,其中很多东西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跨度是非常大的。

<img class="pgc-img-caption" 逐鹿之战

因此有非常大的可能是:人们所习惯称呼的炎帝其实并不只是一个人,而是炎族部落几世几代首领的合称,这些德高望重、富有仁爱之心的部落首领一直都在为人们的生存努力,不断的改进农耕,不断的尝试百草,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几代的炎族首领都为尝草辨药而献出了生命,人们为了歌颂他们的功绩于后世创造各种神话来歌颂他们。

这样看来,炎帝是人而不是神,也是肉体凡胎,吃错了东西也会中毒。只不过是在医药的发展过程中,有人在用生命为我们负重前行。

1、芦根《名医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2.《药性论》: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

3《唐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

4.《本草经疏》:芦根,味甘寒而无毒。消渴者,中焦有热,则脾胃干燥,津液不生而然也,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津液流通而渴止矣。客热者,邪热也,甘寒除邪热,则客热自解。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始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而主二便,三家有热,则小便频数,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肺、肾、脾三家之热解,则小便复其常道矣,火升胃热,则反胃呕逆不下食及噎哕不止;伤寒时疾,热甚则烦闷;下多亡阴,故泻利人多渴;孕妇血不足则心热,甘寒除热安胃,亦能下气,故悉主之也。

5.《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好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6.《日用本草》:解河豚鱼毒。

7.《本草蒙筌》:解酒毒、鱼蟹中毒。

8.《本草原始》:治干呕霍乱。

9.《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憹。

10.《医学衷中参西录》:《千金》苇茎汤,释者谓苇用茎而不用根者,以肺原在上,取本乎天者亲上也。而愚则以为不然。苇之根居于水底,其性凉而善升,患大头瘟者,愚常用之为引经要药,是其上升之力可至脑部,而况于肺乎?且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则用根实胜于茎明矣。今药房所鬻者名为芦根,实即苇根也。其性颇近茅根,凡当用茅根而无鲜者,皆可以鲜芦根代之也。

11.《医林纂要》:能渗湿行水,疗肺痈。

12.《天宝本草》:清心益肾,去目雾,头晕,耳鸣,疮毒,夜梦颠倒,遗精。

13.《中国药植志》:治便秘。

14.《南京民间药草》:治喉痛。

15.《山东中药》:治浮肿。

16.《四川中药志》:治斑疹舌燥及津少。

17.《本草纲目》:按《雷公炮炙论·序》云,益食加觞,须煎芦朴。注云,用逆水芦根,并厚朴二味等分,煎汤服。盖芦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故也。

古籍中的面青简介

面青诊断学名词。系一种色诊。青为风之色,属肝。多主惊、主风、主寒、主痛。青而脱色,为惊恐;青而黑色,为寒痛;青而淡白,为虚风;青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