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原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2收藏

《水经注》原文,第1张

还是希望自己翻译,中国的古代文学是要学习的!!!!!

水经注三峡

水经注三峡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者

郦道元(约466—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翻译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说。因此楚怀王为神女立庙,叫做朝云。’这一段从头到尾全长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是根据巫山而得名的。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凃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凃,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凃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为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在整个三峡七百里地当中,江两岸一个山峰连着一个山峰,一点空缺的地方也没有。层层叠叠的高山险峰,挡住了天空,遮蔽了太阳;除非在正午或半夜,否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都被阻绝了。偶或皇帝有命令须急速传达,有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路,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长风,和行船比起来也不算快。春冬雨季,这一带有洁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的清流,倒映着的影子;极高的山顶上长满了形状奇特的柏树,从山崖上流下来的泉水和瀑布从那儿飞速冲刷而下;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确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每到秋天雨后刚晴或者下霜天的早晨,山林中气候寒冷,山沟里气氛清泠;常常有山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呼叫,叫声象—种悠长的歌曲非常凄凉特别,空旷的山谷传送着猿啼的回声,悲哀宛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殷代(公元前1401年商王庚迁殷,改国号为殷)开始,历代朝庭都设有史官,辑记国家大事,各朝统治者迷信地震是天诫,于是,凡国土之内发生地震,只要感觉到了,史官便当作灾祥大事记载下来。历史上最早的地震载于《竹书纪年》之中,共记载了四次地震,其中最早的两次发生在公元前十七世纪的夏代末期,一次是夏"帝发七年(约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另一次是夏"帝癸(帝癸就是帝发儿子桀)十年(约公元前1809年),五星错行,夜中陨星如雨,地震,伊洛(河南省的伊水和洛水)竭。”

1 关于l洛阳龙门石窟的诗句

关于l洛阳龙门石窟的诗句 1描写龙门石窟的古诗句有哪些

1、龙门山色

劈破层峦一水来,俨然双阙向城开。

千龛佛像唐雕凿,万世神功禹削裁。

[作者]吕维祺,明河南新安人,字介孺,号豫石,万历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后退居洛阳。

[注释]禹削裁:相传 “伊阙”、“龙门”是大禹治水时所凿,故称万世神功。唐雕凿:此系比喻之辞,因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493年) 前后,以后魏、北齐、隋、唐、北宋等各代均继续有营造,非唐朝一代之功。

2、无题

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

滩声千鼓辇,石壁万龛窦。

金银佛寺古,夜籁笙竽奏。

惟当效乐天,早晚弃冠绶。

[作者] 苏过,北宋文学家,字叔党,苏轼幼子,时人称小坡。苏轼连年遭贬,苏过均随行,苏轼死后,他定居于颍昌 (今河南许昌) 斜川,自号斜川居士。

[注释] 峥嵘:山势高峻。挹:拱卫的意思。鼓辇:军队的鼓乐仪仗。《礼》:“君子听鼓辇之声,则思将帅之臣。”窦:孔穴,指佛龛洞穴。乐天:即白居易,乐天为其字。冠绶:作官人的帽和印纽丝带。弃冠绶,即弃官归隐。

3、龙门游眺

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

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

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日落望都城,人间何役役。

[作者] 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注释] 凿山二句:写龙门两山隔伊水雄峙的情景,想起了它的悠久历史和古老传说:《水经注》云,“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并说两山中断就像天斧辟开一样。

都门二句:写隋唐时洛阳城正南的定鼎门和龙门山遥遥相望,而龙门一带朝夕弥散着佳气云雾。精舍二句:描写龙门的寺庙和石窟,佛寺依山而建,楼层相叠,佛龛因壁而凿,数以千计。人间句:为人们终日为生活而奔忙发出感叹。

4、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作者] 杜甫,唐开元二十四年 (735年)举进士,不第,离开长安,游齐赵,路过洛阳时题咏。

[注释] 奉先寺:唐代龙门著名的十寺之一。为唐高宗时雕凿,武则天曾资助脂粉钱2万贯,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精妙的洞窟,其中主佛卢舍那佛像高17

4米,头高4米,耳长1

8米,是迄今保存的龙门佛像中最大的一尊。

招提:首句“招提”,指寺僧,言自己与他一起游览,后句“招提”,是指佛教寺院,为佛教用语,此处指奉先寺。虚籁:

籁,泛指声音;

虚籁,就是风。

天阙句:指两山对峙的龙门,高耸得好似逼近了天上的星辰。象纬,星象经纬,指日月星辰。云卧句:写奉先寺的高寒,宿奉先寺如宿云中,故说:“衣裳冷”。

5、龙门怀古

元魏史余遗万佛,龙门壁上历千秋。

环屏洛邑连峰抱,遥指黄河入海流。

人伫碧空风瑟瑟,梦回幽窟思悠悠。

缅怀无限苍茫意,清浊倾壶醉倚楼。

[作者] 爱新觉罗·溥杰,作于1964年秋。爱新觉罗·溥杰(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乳名誉格,字俊之,号秉藩,满族,清朝宗室,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同母弟。溥杰生于北京醇亲王府,是家中的次男,父亲是第二代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母亲瓜尔佳氏·幼兰。

[注释] 元魏: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营造;孝文帝姓元,故称元魏。伫:伫立,长时站立。

2写龙门石窟的诗句

游龙门诗十二首

宋韩维

潜溪

李公旧林壑,及此与几授。

清泉流不竭,密竹老逾秀。

我惭疏野人,来值溪花后。

圣善寺

陟迳凡几盘,坐堂聊一息。

龙去空旧岩,崖崩有遗石。

不见林下僧,鸟啼山寂寂。

石楼

索回陟云根,结构出石面。

河倾八滩恶,野豁两崖断。

旷然怀抱开,举酒临壮观。

西溪

我从南岭来,引辔下云木。

不知溪流处,但见翠满谷。

凉叶覆山泉,修篁医茅屋。

香山上方

贪奇忘我劳,上上不复省。

穷游尽人迹,却立看佛顶。

日暮不忘归,青山满烟景。

白傅影堂

远人乘化往,生死不为累。

肖象即当年,忘言非翼世。

一奠祠下觞,清风肃然至。

宝应寺

林峦若无路,钟磬时出谷。

凿石排僧龛,研金画佛屋。

日没上方夕,明灯满云木。

广化寺

日照香刹端,风生石门下。

精诚或有祷,嘉况如可把。

安得飞片云,坐看灵泽洒。

利涉塔院

许公读书地,尘像一来拂。

门掩僧不归,檐低燕飞出。

高人不可见,石塔镇寒骨。

卢溪

伊人没已久,溪溜亦如线。

淳风揖老僧,清阴坐春院。

始晤入山深,幽林鸟声变。

菩提院望雒亭

兹亭何岧峣,下瞰伊与洛。

惟昔定鼎地,绝云飞观阁。

姬公安在哉,气象空回薄。

乾元寺

林深寺独在,谷转路犹邈。

徐行出万木,斗起造双阁。

一践清凉境,始知人世浊。

白马寺诗

宋李廌

湠漫汉江皋,迤逦楚山岫。

衡门掩半麓,飞甍耸层构。

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

龟鱼水中坻,牛马饮残溜。

我卜关外居,此计春可就。

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

行吟池上篇,来倒壶中酎。

3形容龙门石窟的诗句

1、龙门石窟 作者:江苏哑石 现代 两千三百余尊石佛,止步于崖壁上的窟龛。

佛的智慧在于,给人空出段自行化解的距离。跪拜和祈祷依然拥挤,佛的悲苦在于,用于点化的手指消失于,光阴的黑洞,另有一些石质的头颅和胳臂下落不明。

肢体完整的佛,也有解不开的困局,正以缄默守住时间的秘密。众神残缺的部分,并不为人关注。

人的虔诚在于,坚信从佛的慈悲中,领回的自己都是崭新如初的。2、龙门石窟 作者:蜀乾尔 现代 龙门石窟,你也凿一窟,他也凿一窟,两山对峙,无奈伊水中流。

东山千疮百孔,西山爱莫能助。寒儒问,贫道说,到底谁升仙成佛。

连跳过龙门的鲤鱼,都一哭二哭三哭,一步三回头,是谁还在寄魂于物,梦想千秋不朽。3、龙门石窟 作者:赵仙泉 现代 战争的风云在这里消隐,佛的安详点化出山水的清静,帝王们在争夺天下的紧张中,灵魂却从龙庭飘到龙门,寻找通向来世的途径。

五百年的坚韧,历代王朝的接力,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传奇。世代恩怨都在佛的微笑中化解,滚滚红尘依然生生不息。

当如潮的游人涌向石窟,探询一尊尊石像的秘密,有谁想起那些能工巧匠,或许当年只是在雕刻一种愿望,为辛苦的百姓祈祷幸福吉祥!4、洛阳龙门石窟 作者:习吉 现代 弹尽身上千里流沙,恭敬地站在龙门石雕佛像前,擦干满脸的汗水,悄悄地问苍茫大地,问千年青史,这是文明世界,人间虔诚祈祷福祉的圣地吗?翻开岁月的烟雨风云,浩瀚的典籍托出唐皇则天神影,绚丽丝绸彩带精雕美玉如意,昭示神灵佛窟的文化荟萃。轻轻的脚步把洛阳踏响,聚集的文人骚客惊讶地解读,千年壮举,千年辉煌,太阳瞬间把石佛照的很亮,阳光也来欢乐的阅读佛的诗章。

神圣的殿堂,典雅端庄慈眉善目的佛,雄踞中原神奇的土壤,佛光普照古国东方。外国游客蜂拥参禅敬仰,千山欢呼,万水歌唱,泱泱华夏,幸福吉祥。

扩展资料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夜景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

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的人为的盗凿破坏十分严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

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游记史料记载了当时石窟造像被盗严重。此外,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

由于战乱管理空虚,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

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

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

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龙门石窟。

4形容龙门石窟的诗句

形容龙门石窟的诗句有: 瑰宝珍窟百丈岩,神工鬼斧历千年。

丰肥秀瘦佛卓逸,唐楷魏碑书玉篇。满城国色佳丽众,半壁佛缘游人稠。

遍寻王都少子建,一线洛水默默流。四百余年鬼斧多,神光奕奕两山阿。

魏碑唐楷今犹在,伊水悠悠几烂柯?此地龙门向日开,西山异景入帘来。石窟造就千佛是,峭壁高添万圣台。

佛传千载瑞,岸带万枝香。更觅白公韵,吟诗忆大唐。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以上诗词全文如下:(1)“瑰宝珍窟百丈岩,神工鬼斧历千年”出自《七律·龙门石窟观后》:瑰宝珍窟百丈岩,神工鬼斧历千年。丰肥秀瘦佛卓逸,唐楷魏碑书玉篇。

遥想旧时宏盛貌,堪怜今日朽残颜。何当运用高科技,一举整容同复原?(2)“满城国色佳丽众,半壁佛缘游人稠。

遍寻王都少子建,一线洛水默默流。”出自《五古·忆甲申年牡丹时节谒龙门石窟》:满城国色佳丽众,半壁佛缘游人稠。

遍寻王都少子建,一线洛水默默流。(3)“四百余年鬼斧多,神光奕奕两山阿。

魏碑唐楷今犹在,伊水悠悠几烂柯?”出自《七绝·观龙门石窟》:四百余年鬼斧多,神光奕奕两山阿。魏碑唐楷今犹在,伊水悠悠几烂柯?(4)“此地龙门向日开,西山异景入帘来。

石窟造就千佛是,峭壁高添万圣台。”出自《七律·游龙门石窟有感》:此地龙门向日开,西山异景入帘来。

石窟造就千佛是,峭壁高添万圣台。独运匠心书绝唱,巧夺神韵化青斋。

中华文化承千古,世界珍稀兴未衰。(5)“佛传千载瑞,岸带万枝香。

更觅白公韵,吟诗忆大唐。”出自《五律·咏龙门石窟》:洛阳名胜地,伊阙好风光。

照影青山俊,牵思碧水长。佛传千载瑞,岸带万枝香。

更觅白公韵,吟诗忆大唐。

参考资料:

5描写龙门石窟的优美句子

1,《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唐代 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洛阳龙门石窟的一夕雨近晚渐渐歇止了,春天的节气来临,使汝穴不断生风。官路上只闻得数声鸟啼,令四周更显静肃,在塌毁的墙垣缝隙中,几朵野花盛放,妆点着此处的空寂。

2,《游龙门奉先寺》唐代 杜甫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译文:那高耸的龙门石窟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 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只觉得寒气透衣。将要醒来之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 那钟声扣人心弦,令人生发深刻地警悟。

3,《公无渡河》唐代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

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石窟。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发出过慨叹。

4,《满庭芳 游洛阳龙门石窟》近代 朱帆

伊洛长流,晋唐远逝,但留石窟遗踪。当年良匠,凿石夺天工。

译文:伊水和洛河源远流长,晋唐两朝早已灭亡,但是却留下了龙门石窟这个遗迹。当年修筑这个石窟的工匠,真是巧夺天工。

5,《龙门石窟》当代 李映斌

长桥雄阙峙如关,伊水浮云游屐闲。

译文:长桥上的石雕对峙耸立着,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我们乘船游览着。

6龙门石窟古诗词

利涉塔院 许公读书地,尘像一来拂。

门掩僧不归,檐低燕飞出。 高人不可见,石塔镇寒骨。

卢溪 伊人没已久,溪溜亦如线。 淳风揖老僧,清阴坐春院。

始晤入山深,幽林鸟声变。菩提院望雒亭 兹亭何岧峣,下瞰伊与洛。

惟昔定鼎地,绝云飞观阁。 姬公安在哉,气象空回薄。

乾元寺 林深寺独在,谷转路犹邈。 徐行出万木,斗起造双阁。

一践清凉境,始知人世浊。白马寺诗 湠漫汉江皋,迤逦楚山岫。

衡门掩半麓,飞甍耸层构。 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

龟鱼水中坻,牛马饮残溜。 我卜关外居,此计春可就。

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 行吟池上篇,来倒壶中酎。

7赞美龙门石窟的句子

龙门石窟距离洛阳市区大约十二公里,此处东边是香山,西边是龙门山,两山对峙,一水中流,清澈的伊河缓缓地流向远方。

此处古称"伊阙",后来隋炀帝杨广游览到邙山,登高望远,看到伊阙,以为是真龙天子的皇宫大门,从此此处被称为"龙门"。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这里不仅山清水秀,环境清幽,而且有北魏到唐朝所雕刻的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近十万座佛像,堪称万象生辉,佛教宝库。

游览龙门石窟,你首先会惊叹古人的智慧和毅力。如果没有鬼斧神工的技艺,没有胸有成竹的构思,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没有普救众生的气魄,十万座巨大的洞窟,十万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而且要还历经四百多年的沧桑岁月的磨砺,是不可能完成这样伟大而艰巨的宏伟工程的。

无论是奉先寺还是古阳洞无论是万佛洞还是莲花洞,无论是潜溪寺还是宾阳洞,无论是看经寺还是摩崖佛龛,每一座佛雕都包含着无限的激情,每一座佛像都浸透着能工巧匠们的青春和生命。特别是奉先寺里留下的巨大的唐代佛家菩萨雕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19米,体态丰腴,面相慈祥,雍容华贵,气势恢弘,既体现了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品德,又展现了唐代物质发达文化灿烂的大国风姿。

有人评价说:这尊菩萨造像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这里是游人最为敬仰的地方,也是佛家经典性的标志性石刻,既具有深厚的宗教研究价值,又具有永久的文化艺术魅力。

现在石窟保存完好的部分大都在龙门山上,而香山上的石窟大部分已经被岁月毁损,虽有零星遗址,已经无法修复,唯有大名鼎鼎的香山寺虽几经沉浮,又几经修复,如今依然香火旺盛,游人如织。另外白居易的白园也是香山著名的景观。

这里的山威仪,这里的水秀丽,这里的佛光万年普照,这里不仅让你游山玩水,更让你感悟人生。 伊阙距洛阳12公里,其山状如龙门,山上窟龛犹如蜂巢,排列整齐,这就是著名的龙门石窟。

在这万佛聚集的山上,时刻能够听到隐约的佛国音乐的旋律,特别是在唐代石窟的洞穴里,仿佛听到众多仙女起舞时那衣带随风飘舞的声响。我十分惊讶地发现那石壁上的舞伎,好像刚刚停止舞蹈,但她们身后那些弹筝、弹琵琶、弹箜篌的乐女还喜不自禁地摆弄手中的乐器,还在静等舞女又一轮新的群舞。

她们那潇洒的神态,一下子将我们与古代的距离缩短,好像通过神秘的时间隧道,我们与古人开始交流,开始沟通…… 这座保存了我国从北魏(494年)到北宋,其间经历隋、唐等七个朝代的人文、风俗、佛家故事的宝窟,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高超的雕塑才能。不说别的,单从时间的跨度来看,其间经历400年,王朝更迭频繁,兵荒马乱,任何一次变故,都可能造成雕塑工程的中断,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工程的进展,它仍旧长期地不折不扣地进行着,并一代代地凿山不止,这需要多大的毅力支撑,多么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呵!这件恢宏的艺术工程,应该是世界少见的奇迹之一。

我站在石窟前,不禁对艺术生命的执着追求,对古代工匠无与伦比的想像能力以及他们的艺术献身精神,表示无限的崇敬。那些来自佛国印度的形象,在流传到我国之后,经过无数民间艺术家的创作和演变,逐渐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形象。

由此可以体会我国古代工匠的创造性劳动之伟大。这些造型不一、各俱特色的佛像,它们那动人姿态和个性化的特征,无一不让千年后的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

特别是它们慈祥端庄的面容,使我们想起自己的母亲,那些近乎慈爱的女性形象,端坐在硕大的莲花座上,显出一种绝妙的人性组合—让人产生一种敬畏而又亲切的感觉,这种感觉又衍生出无限的亲和力。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

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

8以《龙门石窟》为题写一首诗

在洛阳

我没有去看牡丹还有武则天

她们的故事在秋天里更容易让人添复乱

目光向着城南贴住深幽的石窟

说不清

是震撼

还是自豪

抑或是悲哀

那一尊尊婀娜多姿

生动传神的佛像

被掳夺后

有的被切下制头颅

有的被连根拨起

斑驳的斧迹

是干枯的泪痕

我突然暗自深深地吐了口气

——高大的主佛依然巍然屹立并无大恙bai

一千多年来,她始终观望着龙门,咬牙不曾倒下

但那些伤痛一定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有人说du,这尊巨佛的目光足以震慑任何野蛮者

——我愿意相zhi信。

熙攘的人群里

脚步被历史的风云一路磕绊

心累更胜身累

隔着伊水

对面的白dao园里

那位当年写下

“洛都之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香山居士

不知是否也曾发出阵阵幽幽的叹息

9介绍龙门景点的诗句

★七律·龙门石窟观后(新韵)瑰宝珍窟百丈岩,神工鬼斧历千年。

丰肥秀瘦佛卓逸,唐楷魏碑书玉篇。遥想旧时宏盛貌,堪怜今日朽残颜。

何当运用高科技,一举整容同复原?★五古·忆甲申年牡丹时节谒龙门石窟满城国色佳丽众,半壁佛缘游人稠。遍寻王都少子建,一线洛水默默流。

★七绝·观龙门石窟四百余年鬼斧多,神光奕奕两山阿。魏碑唐楷今犹在,伊水悠悠几烂柯?★七律·游龙门石窟有感(新韵)此地龙门向日开,西山异景入帘来。

石窟造就千佛是,,峭壁高添万圣台。独运匠心书绝唱,巧夺神韵化青斋。

中华文化承千古,世界珍稀兴未衰。★五律·咏龙门石窟洛阳名胜地,伊阙好风光。

照影青山俊,牵思碧水长。佛传千载瑞,岸带万枝香。

更觅白公韵,吟诗忆大唐。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一语见于汉代 班固《后汉书 李固传》,是李固说的话。

原文:

昔昌邑之立,昏乱日滋,霍光忧愧发愤,悔之折骨。自非博陆忠勇,延年奋发,大汉之祀,几将倾矣。至忧至重,可不熟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

意思:从前霍光迎立了武帝的孙子昌邑王贺,国家黑暗混乱不断滋生,霍光忧虑而且羞愧,后悔至极,只一百天,就把昌邑王贺废掉了。

如果不是霍光忠心勇义,再迎立戾太子的孙子病已即宣帝,大汉恐怕早就岌岌可危了。最为忧虑与重要的事(指立太子),怎么可以不深思熟虑!这么多的事,只有这件事是最大的。国家的兴衰,全都在此一举。

扩展资料:

霍光废昌邑王贺立宣帝:

汉昭帝死,无子,此时武帝的儿子只有广陵王胥在。霍光说广陵王曾经犯罪给先帝废掉的,不可立。迎立了武帝的孙子昌邑王贺,一百天,把他废掉了。再迎立戾太子的孙子病已,改名为询,这个便是宣帝。宣帝立,大权还在霍光之手。

宣帝年少时,因戾太子之故,系掖庭诏狱,几乎丧命。幸而掖庭令丙吉保全他,后来替他娶了个许广汉的女儿。宣帝在民间,就依靠他的外家史氏和丈母家许氏。即位之后,把许氏立为皇后。霍光的夫人名显,想把自己的女儿立做皇后,听得大怒。

趁许皇后生了太子,就是元帝。教一个女医生,进毒药把她药死,霍光的女儿就立做皇后。霍光死后,宣帝渐夺霍氏之权。霍光的儿子禹,侄孙云、山,相对而泣,霍光的夫人也急了。就把当初谋弑许皇后的事情告诉他们,他们大惊道:这是灭族的事,如何使得。

于是就有反谋。事情发觉,都给宣帝杀掉。霍皇后也废掉。按霍光的废立,向来读史的人都说他大公无私。把他和伊尹并称,谓之“伊霍”。

-李固

-霍光

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

伊阙,是伊河流域的最后一段峡谷,由熊耳山东端悬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夹峙而成。它南临伊川盆地,北系洛阳盆地,为两个盆地间之咽喉。因其两山对峙,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被称为“伊阙”。

与其它峡谷不同,伊阙所系的两个盆地几乎处在一个地平面上,因而这个峡谷几乎不见落差。

伊水从上游山区泻出,进入低平的伊川盆地,形成几度弯曲,经过狭窄的伊阙水道缓缓北流,至洛阳盆地腹部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伊洛河继续向东北流,至盆地边缘的神堤穿过黄土丘陵沟谷,注入黄河干流。

伊水、洛水滋润的两个盆地,土质肥沃,自流灌溉便利,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是著名的两大粮仓。散居在嵩山周围的崇部落是开发这两个粮仓的主人。以两个粮仓为经济支柱,崇部落是当时“万国”之中经济实力最强者。

距今约4000多年,由于气候变热,西部高山冰雪融化,黄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涨,发生了上古史上史无前例的洪水大灾难。黄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阳盆地成了重灾区。伊河在伊阙之南的伊川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阙以北、神堤之南的洛阳盆地汇成汪洋。

湖海汪洋淹没了崇民的家园、良田,阻绝了崇民的交通,威胁着崇民的安全:为了生存,崇部落在首领鲧领导下,与洪水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由于鲧治水失当,处处防堵,治水九年不成,还造成重大损失。部落联盟首领舜按律行事,将鲧处死。

鲧的儿子禹,处事谨慎有谋略,悉心为公不辞劳苦,在崇民中享有厚望;为发挥崇部落治水的骨干作用,帝舜令禹继承父职,为崇部落首领。

禹继首领之位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威胁祟部落生存的伊洛水患问题。他登上高山,举目望去:伊河受阻于伊阙,洛河受阻于神堤,两个咽喉造成了两个陆中海洋;欲使两处湖水消退,必先疏通两个咽喉部位。鉴于伊阙是石质峡谷,神堤是土质沟谷,禹决定先易后难——先治洛后治伊。

他率众北赴神堤,掘沟挖谷,拓宽疏通神堤水道,十日之后,洛川之水泻人黄河,洛阳平原重见天日。此后,禹挥师伊阙。由于伊阙水道太狭,即使洛阳盆地湖水泻去,伊水出伊阙的流量仍然不大。而要疏通拓宽这岩石峡谷,仅凭他们的石制、铜质工具谈何容易!

禹愁眉不展,在伊阙山上转来转去,蓦然间,一颗斗大的石头被蹬动,那石头向山下滚去,接着发出一声巨响!禹十分惊讶,寻声赶到崖底,只见一个山洞被砸毁。原来,这伊阙山下有许多溶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峡谷底部。由于长气水浸和风蚀,这些溶洞质地松脆,一经重击,便成碎石。

这一发现,使禹感奋不已,他立即调动人马,一部分持石锤、铜钎打击溶洞;一部分搬运碎石,清理谷底。他身先士卒,挥动大锤,砸击之声震撼峡谷。

这是华夏先民力战洪水的英雄史诗中扣人心弦的一幕:

一个个溶洞被销毁,一筏筏碎石被运出,一月之后,奇迹出现,湖水从峡谷中呼啸而出!急流搬走了峡谷中淤积的泥沙,急流动摇着失去溶洞根基的悬崖峭壁,破裂后的岩石不断落人急流被卷走,狭窄的伊阙逐渐开阔,久积的湖水迅速消退,伊川终于亮出了肥壤沃土。

伊河象一条玉带从伊川盆地伸向洛阳盆地,在伊洛平原上静静地流淌。

久困于嵩山的崇民们终于重返伊洛平原,恢复了他们的自流灌溉农业,一年后,伊洛平原上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呈献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扩展资料:

打开尘封的历史画卷

洛阳从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到夏、商、周三代,从氏族社会到3000年间迭相更替的封建王朝,文化渊源一脉相承。源于洛阳的河洛文化体系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文化脉络。

自夏朝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历时三四千年,积淀了以五大都城为代表的古城遗址,以龙门、白马为代表的佛教胜迹,以北邙山为核心的贵族墓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名人故里等。它们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透过风霜雪雨熠熠闪耀着华夏历史文明的光辉。

截止到1996年,洛阳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级8项,省级54项,市县级1074项,一般文物不计其数。仅洛阳出土的文物数量就占河南省的1/3,约占全国的1/13,堪称“地下文物宝库”。

其龙门石窟、五大都城城址(夏、商、周、汉魏、隋唐)、白马寺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另外洛阳自然资源也别具特色,正在建设的小浪底水库区、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都是生态旅游中的精品。

汉魏洛阳城位于洛阳市与偃师县、孟津县的相邻处。早在东汉以前,西周成周城曾修建于此。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又一次将都城建立在此。东汉以后,曹魏、西晋也曾建都于此,“永嘉之乱”洛阳城毁于战火,北魏孝文帝再次将都城迁至这里。

汉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民族冲突频繁的时期,以汉魏洛阳城为背景,既有中原汉臣的雄才大略,也有草莽英雄的赫赫神威;既有文坛俊秀的不朽篇章,也有影响世界的科技发明。

这一切不但使汉魏洛阳城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而且使留在这里的不仅限于城市遗址,还有许多文化、科技遗址。

人民网-洛阳  中国最古老而新兴的城市

《水经注》原文

还是希望自己翻译,中国的古代文学是要学习的!!!!! 水经注三峡 水经注三峡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