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四大名剑或十大名剑之说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2收藏

中国有四大名剑或十大名剑之说吗?,第1张

十大名剑是指轩辕、湛泸、赤霄、太阿、龙泉剑、干将、莫邪、鱼肠、纯钧、承影。

十大名剑的记载多见于古籍或上古传说,如《史记》、《越绝书》、《列子》、《吴越春秋》,有些是真实存在而有些仅仅是传说或文学渲染的产物,但毋庸置疑,作为中华文明一部分的剑文化的代表者,十大名剑在很大程度上象征了中华名族某种正德、正身、正义的气节。

湛泸(又名湛卢),是春秋时期铸剑名匠欧冶子所铸名剑之一。十大名剑之一,五大盖世名剑之首。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96年, 越王允常恳求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己铸剑。

赤霄,十大名剑之一,是帝道之剑。汉高祖刘邦所得,剑身镌刻两个篆字:赤霄。长三尺,刘邦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得于南山。

龙泉剑,又名龙渊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名剑,诚信高洁之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干将(gān jiāng)是古代传说的一把剑,十大名剑之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

扩展资料

很多人认为“轩辕剑”是传说中的宝剑,并不存在于世。其实并不是这样。轩辕剑,是黄帝去首阳山采铜所制作的,宝剑通体被刻上了“天文古字”。这些“天文古字”也就宝剑通体上有着“天文地理”和“治国理政”的一些真言和小知识,时时刻刻提示君王。

另一面还篆刻着太阳、月亮、山川草木,还篆写了一些农耕畜养之道。这把剑可以说是“黄帝”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治国经验放到了上面。这也是这把宝剑最珍贵的地方,可以说它是一把“圣道之剑”。

-十大名剑

摘录 李思训碑 麓山寺碑 云麾将军李秀碑 鉴 真·手札 韩择木·唐上都荐福寺大戒德律师碑额 唐上都荐福寺大戒德律师碑 叶慧明碑 贺知章·孝经 史惟则·大智禅师碑 李 白·上阳台帖 国 铨·善见律经卷 徐 浩·巨川告身帖 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 多宝塔碑 麻姑仙坛记 颜氏家庙碑 颜勤礼碑 自书告身帖 元次山碑 裴将军诗帖 东方朔画像赞 张 旭·古诗四帖 肚痛帖 郎官石柱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千字文残石 怀 素·论书帖 自叙帖 苦笋帖 小草千字文 大字千字文 李阳冰·城隍庙记 三坟记 般若台题铭记 栖先茔记 韩愈·鸢飞鱼跃 鹦鹉颂 白居易·愣严经 柳公权·兰亭诗 玄秘塔埤 金刚经 高元裕碑 苻

■碑 魏公先庙记 李 绅·正书 王 铎·行书 郑审则·目录跋 吕秀岩·景教流行中国碑 裴 休·圭林禅师碑 吴通微·楚金禅师碑 沈传师·罗池庙碑 杜 牧·张好好诗卷 高 闲·千字文卷 韦项墓志盖 永烈公主志盖 无名氏·说文解字 春秋经传集解 田夫人墓志

■墓志 五代十国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 神仙起居法帖 韭花帖 夏热帖 李 煜·行草书 彦 修·草书 陈 抟·开张天岸马 奇逸人中龙 无名氏·妙法莲华经卷 宋 朝 赵 炅·寄张祜 宫娥 登黄鹤楼 徐 铉·尺牍 吕公弼·尺牍 王 诜·孙过庭草书千字文跋 蒋 灿·行书札 李建中·贵宝帖 土母帖 同年帖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自书诗文 韩 绛·与人事帖 李宗谔·行楷墨翰 文彦博·行书札 陈

■·行书札 释梦英·千字文 林 逋·自书诗 赵

■·尺牍 宋 庠·尺牍 张舜民·尺牍 司马光·天圣帖 宁州帖卷 王 著·淳化阁帖 王 份·饮止帖 蔡 襄·自书诗卷 自书谢表 陶生帖 自书诗卷 山堂帖 海隅陇亩之人 范仲淹·道服赞 苏 洵·行书札 苏舜钦·草书诗札 薄宗孟·行书札 王安石·愣严经旨要卷 行书页 钱 勰·尺牍 李之仪·别纸帖 王 觌·辟置帖 吕嘉问·尺牍 苏 轼·祭黄几道文 草书醉翁亭记 洞庭春色赋 新岁展庆帖 与可画竹赞 人来得书帖 醉翁亭记 佛 印·李太白传 王岩叟·尺牍 曾 布·尺牍 苏 辙·尺牍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页 牛口庄题名卷 松风阁诗卷 杜甫寄贺兰

■诗 黄州寒食诗卷跋 廉颇蔺相如传卷 寒山子宠居士诗卷 蔡 卞·雪意帖 吴 说·门内帖页 邵

■·尺牍 薛绍彭·行书卷 大年帖页 杂书 得告帖 行书卷 蔡 京·十八学士图跋 听琴图题诗 雪江归棹图卷跋 唐明皇

■颂跋 曾 纡·草履帖 秦 观·摩诘辋川图跋 米 芾·虹县诗 砂步诗帖 蜀素帖 篆刻千字文 多景楼诗册 参政帖页 尺牍 三吴帖 刘正夫·又启帖 王安中·尺牍 白玉蟾·四言诗卷 仙庐峰六泳卷 定轩铭卷 苏 过·赠远夫帖 王 巩·冷淘帖 汪 藻·违别滋久帖 赵 佶·草书题扇 诗帖 千字文 夏日诗帖页 赵令畴·跋怀素自叙帖 王 升·杜门帖 洪 遵·暌远许时帖 李 纲·近被帖 米友仁·文彦博三帖跋 动止持福帖 赵 构·徽宗文集序 赐手书 七言律诗 洛神赋卷 千字文 张 浚·远辱帖 杨无咎·诸遂良阴符经跋 韩世忠·与总领书帖 岳 飞·前出师表 王十朋·行书 赵尔崧·子济帖页 杨万里·草书札 尤 袤·范仲淹尺牍跋 陆 游·尺牍 苦真帖页 范成大·赠佛照禅师诗碑 中流一壶帖页 西塞渔社图卷跋 垂诲帖 张孝祥·临存帖页 关彻帖 赵

■·书《后赤壁赋》 蔡公祭 朱 熹·刘子羽神道碑 文稿 草书周易 林希逸·楷书卷 楼

■·跋千里江山图卷 张

■·正书幅 富直柔·尺牍 吴 琚·七绝诗轴 毛伯成卷 姜 夔·跋王献之保母贴 赵孟坚·自书诗卷 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卷 金刚经 待漏院记卷 杜甫七律 李伯嘉墓志 佛遗教经 魏了翁·文向帖 文天祥·行书宏斋帖 《木鸡集》序 赵 昀·楹联 无名氏·摹褚遂良乐毅论册 金 元 蔡松年·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施宜生·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刘 沂·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高 衍·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蔡

■·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密庵咸杰·法语 大慧宗杲·尺牍 王庭筠·行书七绝诗碑 幽竹枯槎图卷跋 赵秉文·跋赵霖昭陵六骏图 张孔孙·跋苏轼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完颜

■·告诸姬 商 梃·跋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姚 挺·别去帖 顾 安·行书七言诗 胡长孺·书札 赵孟頫

■·无逸篇 帝胆巴碑卷 行书十札卷 行书洛神赋卷 妙严寺记 临《兰亭序》 归去来辞 鲜于枢·行书送李愿归盘谷序卷 草书杜工部行次昭卷 麻徵君透光古镜歌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安石杂诗卷 邓文原·行书五律诗页 楷书芳草帖页 钱良佑·吴中唱和诗卷 张 奎·题词画诗 张 适·周上卿传 龚

■·魏了翁文向帖跋 赵 俨·行书 沈 岩·尺牍 陆 广·题燕文贵秋山萧寺图跋 明 本·法语 袁 易·钱塘杂诗 吴 镇·草书心经卷 张 雨·行书台仙阁记卷 题画二诗卷 赵 雍·行书彰南八咏卷 虞 集·楷书刘垓神道碑卷 行书信札 揭

■斯·真草千字文 欧阳玄·行书春晖堂记卷 康里

■·奉记帖页 草书张旭笔法卷 杨维祯·草书城南唱和诗卷 释溥光·草书石头和尚草庵歌卷 倪 瓒·楷书静寄轩诗轴 行书淡室诗轴 吴 睿·篆书千字文隶书离骚卷 王 蒙·行书爱厚帖页 泰不华·篆书陋室铭卷 郭 畀·行书待卷 陈 基·行书相见帖 行书苦雨帖 马 治·行书数年帖 陆居仁·行书苕之水诗卷 行书跋鲜于枢诗赞卷 俞 和·行书自书诗卷 仇 远·行书自书诗卷 饶 介·行书士行帖页 沈 右·行书初度帖 行书风过帖 明 朝 宋 濂·行草诸葛亮出师表 跋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图卷 刘 基·行书春兴八首诗卷 危 素·题跋 边 武·千字文 朱元璋·论不必渡海帖 宋 克·七言绝句 章草急就篇卷 沈 度·归去来辞轴 不自弃说轴 敬斋箴 马 愈·暑气帖 王 履·华山图序 宋 广·风入松词轴 太白洒歌轴 钱 博·王勃滕王阁序轴 陈 璧·五言古诗轴 方孝孺·默庵记卷 徐 贲·题濯清轩诗页 宋

■·敬覆帖卷 沈 桀·行草千字文 五言古诗轴 卞 荣·题吴镇渔父图卷 解 缙·宋赵恒殿试佚事 李邕古诗四帖跋 程南云·千字文册页 于 谦·公中塔图赞 张 骏·杜甫贫交行诗轴 朱瞻基·雪意歌 陶宗义·隶书 陈敬宗·跋湖山平远图记 刘 珏·自书诗 仰间帖 商 辂·浙藩送行诗序 徐有贞·别后帖 聂大年·烦求帖 杜 琼·荣登帖 许 初·篆书轴 周 鼎·题吴镇渔父图卷 姚 绶·行书诗卷 夜行诗 草书轴 张 弼·学稼草堂记 蝶恋花词轴 七言绝句 沈 周·声光帖页 七律诗轴 东园菊花诗 赵雍沙苑牧马图跋 陈献章·大头虾说 城南唱和诗 自书诗 李应桢·致惟

■札 尺牍 枉问帖册 吴 宽·匏研记 神竹诗卷 题沈周山水画跋 谢文太仆送匏研诗 李东阳·杂诗 行草甘露寺诗轴 王 鏊·七言律诗 自书诗 金 琮·七绝诗轴 山中写怀诗 题杜柽居古贤诗意图 祝允明·前后出师表卷前后赤壁赋卷草书轴尺牍戴氏堂记李白诗卷自书诗卷邵 宝·东庄杂咏诗卷文征明·四体千字文醉翁亭记行草题扇草书题扇行草诗轴颜真卿刘中使帖跋赤璧赋唐 寅·联句诗七绝对联自书诗王守仁·龙江留别诗卷五言古诗徐 霖·篆书千字文陆 深·

■莒诗王 宠·送陈子龄会试诗页陈 淳·白阳山诗王 宠·草书题扇张华励志诗五言律诗长乐宫赋文 彭·五言律诗文 嘉·七言绝句三首丰 坊·逍遥游自书诗罗洪先·夜坐诗十首莫如忠·答友人诗王觳祥·庾信马射赋王 问·慧山寺示僧诗唐顺之·七言律诗陈 芹·自书诗俞允文·论书语杨继盛·自书稿茅 坤·行书剑南诗卷王逢年·韩愈琴操十首周天球·行楷条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海 瑞·奉别帖黄姬水·行书杨慎诗卷徐 渭·草书七绝诗轴行书雨夜剪春韭诗轴行书女芙馆十咏卷草书诗卷杂诗吴应卯·五言诗王世贞·行书自诗卷王

■登·行书五言诗轴孙克弘·隶书庭园记轴张风翼·自律诗五言诗屠 隆·七言律诗戚继光·行草书诗轴汤显祖·行书诗卷邹元标·五言诗祝世禄·五言绝句邢 侗·临王羲之书岑参七言绝句邢慈静·临王羲之书申行时·七言律诗德 清·住山法语邢 侗·题画竹诗陈嘉燧·书怀诗二首董其昌·楷书汇浩命卷小楷书月赋卷楷书千字文卷王维五言绝句晁文公语苏轼重九词乐毅论陈继儒·薛文清语自书诗明神宗·警句范允临·行书七言诗轴叶向高·登福庐诗朱之蕃·东阁唱和诗韩道亨·李白文赵宦光·篆书杜牧江南春诗轴綦母潜诗句莫是龙·五言绝句李日华·手札册孙慎行·佛家语八屏条娄 坚·行书七律诗轴唐人绝句六首邹迪光·草书题扇李待问·七言绝句黄 辉·五言律诗陈元素·行书轴七言律诗轴刘重庆·临王羲之书陈永年·五言律诗杜大绶·七言绝句严 衍·七言绝句张瑞图·草书木兰歌卷苏轼前赤璧赋草书卷米万钟·题扇行书七律诗轴楷书袁昂古今书评轴归昌世·行书七律诗轴乔一琦·草书七绝诗轴王思任·诗文轴文从简·行书题扇文震孟·隶书横幅宋 珏·草书轴李流芳·题扇蓝 瑛·对联眭明永·对联张溥墓志铭唐禹昭·猛雨连朝夕诗题扇黄道周·行书七言诗轴行书五言诗轴倪元璐·行书诗轴行草舞鹤赋卷侯峒曾·七言律诗陈 盟·自书文陈光祚·七言律诗许 友·草书诗幅邵 弥·书札查继佐·题扇杨文骢·行书五绝诗轴行书诗轴祁豸佳·行书诗幅黄淳耀·行书七言诗轴史可法·草书条幅阎尔梅·行书少林诗轴陈洪绶·行书诗轴诗稿行书七绝诗轴清 朝王 铎·草书杜甫诗卷自作七律自作五律 三潭诗卷临古法贴王时敏·自作七绝陶潜诗题扇草书龚 贤·渔歌子顺 治·正大光明康 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诗顾炎武·书札傅 山·丹枫阁记读傅镫七律四屏条高适五律吕 潜·自作绝句宋 曹·行书五古诗轴周亮工·自书五律四首寒食登诗话楼作乔崇烈·自作绝句王光承·五律米汉雯·行业七绝诗轴冒 襄·永夹竹桃之一郑

■·隶书五言诗轴程 邃·行书五律诗轴归 庄·行书五律诗轴施闰章·寓松屋漫题查士标·行书七绝诗轴临米芾诗帖笪重光·题向道阁自作绝句程正揆·行业杂记卷王弘撰·临讲堂贴梅 清·秦淮舟泛诗毛奇龄·即事诗王夫之·大云山歌方以智·诗书水中雁字十五首诗卷徐 枋·五言诗沈 铨·七言联李嘉胤·自作绝句董小宛·秋闺词十一首王

■·七绝朱彝尊·楹联查

■·行书卷孔尚任·行书贴今 释·七绝法若真·五律草书幅朱 耷·隶禹王碑文真书临蔡邕书毛侍周颂卷姜宸英·欧阳修书锦登记行书轴王士

■·旧作二首恽寿平·题画诗今 无·默妙歌陈奕禧·七绝韩

■·七绝何 焯·七律雍 正·临赵孟

■书元僧明本记号对联王鸿绪·杜甫诗孙岳颁·七绝汪士慎·自书诗卷七古一章隶书咏牵牛花诗轴高风翰·手札隶书江亭客兴诗轴华 岩·行书钻窗漫吟诗轴王 澍·篆书谦卦轴临古法贴汉尚石镜铭石 涛·记雨歌杨 宾·行书张潮采莲词轴杨 法·五言诗汪士

■·文赋行书蟠桃赋轴白居易吴郡诗石记吴山涛·行书诗卷高其佩·行书悔过诗卷陈邦彦·行书七律五首诗轴李

■·五言诗绝句四章皇甫饮·桃花园记卷高 翔·隶书陶渊明饮酒诗轴五言诗乾 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临王羲之乐毅论清明桐轩画静书为游艺丁 敬·七绝隶书五律诗金 农·伯琦册广陵旅舍之作真书册节临碑语语摘隶书七律诗轴张 照·临董香光书录论书话郑 燮·行书诗轴行书论书轴城隍庙碑李白长干行一首自书诗黄 慎·送汪瞻侯归姑苏诗草书七律诗轴刘 墉·真行书诗文元人绝句李白词二首王安石绝句临颜真卿蔡明远帖临古法帖临米芾诗帖梁

■■·七绝汪由敦·临苏轼词王文治·草书王羲之十七帖轴待月之作七言联梁同书·文摘董其昌语姚 鼐·行书七绝诗轴游东江诗册钱大昕·宋拓颜真唧多宝塔碑题词七言联跋记一则翁方纲·绛贴跋真书诗卷桂 馥·隶书轴语摘蒋 仁·董其昌经临王羲之想宾帖轴段玉裁·论书一则钱 沣·行书轴七贤词记七绝邓石如·唐诗集句篆书轴篆书册五言对联草书七言联永

■·真书词林典故序轴临欧阳询法帖巴慰祖·节临西狭颂五言诗隶书孙绰游天台山赋屏钱 坫·语摘篆书屏黎 简·五言联奚 冈·檀园论书一则黄 易·临岐阳石鼓文之二节临石门颂轴摹娄寿碑九十二字警语法式善·行书诗轴洪亮吉·送巨超僧自焦山归主玉笥山方丈序警语七言联铁 保·临王献之法帖册孙星衍·七言联行书七律诗轴八言联伊秉绶·节临张迁碑隶书七言联隶书四方联蔷薇花诗钱 泳·七言联张

■·七言联张问陶·七绝阮 元·行书题画诗轴五言联京邸看花诗陈希祖·行书轴阵鸿寿·行书七绝诗轴七言联五言联李兆洛·七绝朱为弼·七言联张廷济·五言联跋瘗鹤铭残本七言诗李宗瀚·行书屏行书条幅吴荣光·五绝十一字联包世臣·警语草书轴节录书谱节临秋深帖林则徐·警语七言联行书录洛阳名园记轴道 光·悦心殿即事郭尚先·温公墓志铭册莫友芝·八言联邓廷桢·篆书说文序辞轴梅植之·陶潜诗散文篇吴熙载·五言诗七言联何绍基·五言联论画语洪秀全·楹联龚自珍·诗札曾国藩·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尺牍冯桂芬·七言联杨沂孙·七言联咸 丰·敬佛左宗棠·七言联杨 岘·行书诗稿七言联慈 禧·云润星辉平安富贵俞 樾·隶书隶书屏张裕钊·七言诗七言联赠沈曾植书徐三庚·吴宽传及张汤传等赵之谦·真书急就章册八言联抱朴子内篇佚文家太常孟子题辞四屏条翁同

■·论画语八言联张之洞·楷书武生篇丁汝昌·楹联光 绪·对联宣 统·对联李文田·八言联吴大

■·书札七言联近现代王

■运·对联篆书联杨守敬·对联行楷东坡诗轴行书信札陆润庠·论文吴昌硕·行草横幅行书轴篆书轴隶书联陆 恢·论书轴王

■·书札周伯希·信笺景其

■·对联沈曾植·行草诗轴草书屏张 謇·赠书轴草书轴严 复·对联行书轴徐世昌·行书联王同愈·行书轴张 贞·诗轴伊立

■·篆书轴陈三立·对联陈 衍·行书轴朱孝藏·对联喻长霖·录王虚舟跋颜帖康有为·书笺横幅条幅对联梁鼎芬·条幅郑孝胥·对联曾 熙·书轴条幅对联条幅沈 卫·条幅行书联齐白石·篆书联行书轴行书扇面篆书横披篆书屏条幅华世奎·楷书黎元洪·书轴萧蜕庵·条幅黄宾虹·篆书轴手札篆书轴行书信札行书诗跋篆书联孙 文·横幅横披赠词行书横幅行书题词序文楷书对联行草信札吴稚晖·诗轴庄蕴宽·篆书联蔡元培·对联行书轴罗振玉·篆书联孙 儆·篆书联贺培新·墓碣铭李瑞清·隶书轴对联行书轴草书轴篆书条幅条幅行书题跋行书信札对联赵 熙·条幅许指严·对联叶为铭·篆书轴刘凤起·书轴舒树基·横幅王 震·鹤寿章炳麟·条幅诗轴篆书轴张伯英·行书轴王世镗·行草尺牍罗

■融·对联梁启超·楷书联黄 兴·书轴赵子云·行草轴童大年·篆书横披沈君儒·自作诗黄炎培·横披杨 度·对联谭延

■·对联丁佛言·楷书篆书联草书屏于右任·书札楷书轴草书轴草书联草书轴何香凝·书札黄葆戊·隶书联张 靖·篆书轴行书轴王福庵·隶书轴篆书轴李叔同·监祀三山公碑监孙秋生造像记楷书轴楷书联监司马景和孟敬到墓志杨昭

■·书轴陈独秀·行书轴诗笺行书轴柳治

■·楷书联隶书联行书诗笺杨天骥·书轴冯灌文·行书横披李馨佛·行草书轴周树人·行书卷张宗祥·草书轴行书轴诗抄叶恭绰·行书轴楷书行书札陈陶遗·行书联任 堇·行书轴马君武·赠诗李 健·对联章士钊·行书轴冯玉祥·悼诗蔡 锷·行书札张 玮·楷书杜诗陈励修·隶书轴李涵楚·行草书轴马一浮·行草书轴靳 志·行书轴三 多·隶书轴余绍宋·行书轴吴 梅·行书联潘少梅·行书轴陈树人·题联程愧生·论书笺谢无量·自作诗轴沈尹默·诗札行书轴篆书联行书轴怀旧赋王用吉·临散氏盘张默君·书轴陆和九·楷书联篆书联行书邓尔雅·书札第书横幅王

■·行书扇面楷书信札马叙伦·行书轴寇 遐·行书联周作人·书笺王师子·篆书轴卓君庸·对联钱 罕·对联潘龄臬·行书轴曹广桢·对联柳亚子·行书轴信笺王云五·书札王钝根·行书联李大钊·行书信札张 群·砥砺学行简经伦·对联张嘉

■·挽词马公愚·行书刘半农·隶札何应钦·挽词袁克文·行书联姚锡钧·赠诗李宗仁·祝寿词胡 适·行书信札林直勉·隶书联张风

■·篆书轴薛笃弼·挽诗王世杰·题词邓诵先·对联杨 铨·题词郭沫若·草书轴行书轴草书轴石鼓文联五言诗幅梁漱溟·行书杜诗林东郊·草书信札陶行知·行书题词沈兼士·行书赠词叶圣陶·篆书联潘公展·行书赠诗溥 儒·行书联徐悲鸿·行书札书轴行草轴赵恒惕·隶收联傅斯年·行书横披刘海粟·诚实郁达夫·行书寿词丰子恺·行书联陆维钊·草书轴七言对联邓散木·篆书轴楷书轴篆书联隶书联邹韬奋·成竹在胸张大千 对联行书轴楷书轴瞿秋白·书轴叶振家·行书轴陈玉璋·隶书联老 舍·还我山河潘伯鹰·行书札陶博吾·自遣诗余中央·行书韦应物诗谢随安·篆书联郦

■·隶书联沙孟海·草书横披行书联行书轴萧 娴·对联张学良·对联杨望尼·论书轴林国选·对联高二适·怀素自称帖扉页诗隶书联白 蕉·集宋词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采桑子·重阳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周恩来·题词刘少奇·题词邓小平·题词� [图书目录]: 商周�甲骨文�大盂鼎铭文�静簋铭文�散氏盘铭文�虢季子白盘铭文�毛公鼎铭文�兮甲盘铭文�墙盘铭文�散氏盘铭文�籀文�陈侯簋铭文�石鼓文�秦汉三国�秦始皇·寿字虫鸟篆�泰山刻石�峄山碑�李斯·篆书�晋朝�杜预·岁终帖�卫恒·一日帖�晋元帝·中秋帖�安军帖�南北朝�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志·一日无申帖�隋朝�楹维珍·优婆塞经卷�杨坚·慧则法师帖�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释智永·真草千字文

[图书目录]: 商周�甲骨文�大盂鼎铭文�静簋铭文�散氏盘铭文�虢季子白盘铭文�毛公鼎铭文�兮甲 盘铭文�墙盘铭文�散氏盘铭文�籀文�陈侯簋铭文�石鼓文�秦汉三国�秦始皇·寿字虫 鸟篆�泰山刻石�峄山碑�李斯·篆书�晋朝�杜预·岁终帖�卫恒·一日帖�晋元帝·中 秋帖�安军帖�南北朝�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志·一日无申帖�隋朝�楹维珍·优婆塞 经卷�杨坚·慧则法师帖�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释智永·真草千字文

白暨豚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科水生动物,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

白暨豚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

白暨豚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

白暨豚的濒危原因

白暨豚数量的逐年减少,主要有其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和长江流域人类活动较多两方面的原因。白暨豚所属的鲸目水生多数早在数万年前迁入海洋的咸水中生存去了,停留在地球各地的淡水流域中生存的鲸目淡水豚类种群数均小,其中至今剩余的五种淡水豚均是濒危物种。

此外,根据遗传学的研究发现,白暨豚的遗传多样性很低,这也加剧了灭绝的速度。科学家为此曾提出迁地保护的建议。

  平遥古城:

  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遥县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图再现了这一风采。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平遥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型。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大会决定将平遥古城以古代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平遥古城是依据中国汉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筑风格建立起来的。现在城墙及城内建筑均保持着14—18世纪的历史风貌。

  国家邮政局为纪念这一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于2000年8月18日向全国发行题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特种邮资明信片,一套10枚,均为60分面值,发行量50万套。图案分别为:古城墙、镇国寺、文庙大成殿、双林寺、市楼、清虚观、日升昌票号、明清民居、平遥社火、古城鸟瞰。这是我国第一次尝试发行主图与邮资图不同的特种邮资明信片;同时尊重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意愿,仅发行国内明信片资例60分一种。每张明信片以大小两幅图,画龙点睛般反映了汉民族明时期城市建筑的杰出范例和特征;10张明信片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汉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1、交通:平遥古城距乔家大院约40公里,从乔家大院到平遥有专门拉客的小面,每辆车约50左右。

    2、住宿:古城内住宿很方便,民居旅馆很多。价格不一,但是旺季价格会非常高。网上著名的天元奎、云锦成在明清街上。

    3、门票:平遥古城从2002年9月15日起实行通票85元,两个学生可合买一张,但没有半票,两日有效,景点不单卖门票。不买通票上不了城墙、日升昌、县衙,其他一些私人博物馆、镖局等可以讨价还价。建议买通票。

    4、特产有平遥牛肉,以冠云牌为最,可以华北第一镖局旁购买,当然还可以到长生源买些黄酒(这里的人会告诉你当年敬一丹主持节目就在这里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评价为: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丽江古城: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是全世界第一个以“常民生活空间”成为世界遗产的。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千米,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古城现有居民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千米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纳西话称大研古城为“英古都”,意思是江湾之地。它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坐落于玉龙雪山脚下的金沙江畔,古城东南是数十里良田阔野。形状如同一块碧玉大砚,所以取名大研镇(注:砚与研同音)。

  丽江古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不吉利。古城融合了纳西、白、藏、汉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远古以来已有人类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纳西民族,则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在千百年的悠长岁月里,他们辛勤劳作,筑起自己美好的家园。目前,城内保存着大片明清时的民宅,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为三坊一照壁。居民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城内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见附图)

  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其间,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见附图)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四方街为古城中心,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开头而建。这里是历代集市中心,每日万头躜动,热闹非常。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东南西北四郊,又从主街岔出从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往来畅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泉水来自玉河,河至镇产双石桥,分东、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随街绕巷,穿墙过屋。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扬”的独特风貌。来到这里,倏然感受到“东方威尼斯”的韵味。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下辈住用。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是一处温馨惬意的活动空间。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纳西人家,那小桥流水、花香影映的怡静的院落里,据说一百个人里出就出了十四个大学生,可见重教尚文之结果——这是一方集智慧精灵于此的水土。

  纳西族许多人,尤其是纳西男子,擅长诗琴书画。在古城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著名。(见附图)其中,《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丽江《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它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

  据史料记载,以大宝积宫为代表的丽江壁画,是在明初至溥历时期30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绘制完成的。当时的土知府木旺聘请了以马啸天为首的一批汉族画家,另外还有藏族和白族画家、东巴教弟子、道教弟子也参加了壁画的绘制工作。

  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的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

  白沙壁画以其别具特色的绘画艺术风格和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白沙地处丽江城北约16公里,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镇,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最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为纳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

  明朝时期,丽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为显其富有,他大建宫室,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群。现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宝积宫和大定阁等庙宇均为该时期所建。其中所藏的明代壁画,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宝积宫现存壁画558幅,是丽江壁画收藏最多的地方。大宝积宫和琉璃殿所保存的壁画尤为精华,这两个宫殿于199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壁画对各种宗教文化和艺术流派兼收并蓄,独树一帜,融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以及东巴教等多种宗教于一身。是独特的艺术珍品。在艺术风格上,反映出汉、藏、纳西等民族传统绘画技法与风格的互相融汇。壁画内容上则展示了藏传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绘画布局周密,用笔严谨,色彩富丽,造型准确,人物形象逼真,明显吸取了东巴画粗犷、色彩对经强烈、线条均匀、笔法洗炼等特点。丽江壁画中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对飞跑的骏马、盛开的荷花、山林田野、花鸟草虫等自然风光都有描绘,这些画都明显展示了画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感。壁画中描绘的宗教人物,以宗教为折光,融入了画师们的美学思想,或隐或现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见附图)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0000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其中称作《磋模》的东巴舞谱,包括数十种古乐舞的舞蹈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见附图)

  附录一: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转载于“丽江纳西网”)

  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是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本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A.平面布局与建筑特色:

  民居建筑一般是高约7.5米的两层木结构楼房,也有少数三层楼房,为穿斗式构架、垒士坏墙、瓦屋顶,设有外廊(即度子)。根据构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为平房、明楼、雨 步厦、骑度楼、蛮楼、闷楼、雨面厦等七大类。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多进套院、多院组合等类型,其中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为典型。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的封闭式四合宅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或漏间。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丽江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其它布局形式都是它们的变异、演化、发展和组合。丽江民居的构架处理十分灵活,有悬山和在木构架主要受力部位,设有“勒马挂”、“地脚”、“穿枋”、“千斤”等具有拉结作用的构件,整个构架按百分之一的斜度使柱头往里倾斜、柱根部向外展开,增强了构架的稳定性。在构架的联结节点部位,根据受力的情况,分别使用“两磴榫”、“大头榫”、“平插榫”,井设暗梢等柔性节点,以利于抗震。下重(士垃)上轻(木板)的护墙体坚固实用。丽江民居在体型组合及轮廊造型上纵横交错。轮廊优美;外观的立面多为石砌勒脚,墙面抹灰,墙角镶砖,青瓦铺顶,色调和谐,外观朴素。

  B.民居庭院中的局部特色:

  丽江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装饰,其重点是门楼、照壁、外廊、门窗隔扇、天井、梁彷等。

  门楼的形式有砖拱式、木过梁平拱式及木构架式三种,砖拱式门楼多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滴水牌搂式样。木过梁平拱式门楼则是以木过梁承托、外包簿砖的三滴水牌楼。木构架式门楼多为双坡屋面,檐下用多层花板、花罩装饰。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两种,内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装饰。房屋的门窗均饰以木雕图案,如乌禽、花卉、琴棋书画、博石器皿等,是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此外,对梁枋、往头、栏杆、柱础、勒脚、檐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装饰。如大过梁的梁头雕成兽头,俗称“狮子头”,往础亦雕成圆鼓形、瓶形等。

  C.民居庭院设计:

  古城民居的庭院采用鹅卵石、五花石等为原料铺装,图案根据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内容涉及花乌鱼虫、八赴阴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手法古朴,布局严谨。占地大、院落多的宅院,普遍由两坊一照壁、花台、水池等构成。

  附录二:束河古镇

  当年徐霞客游历至此,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之古称。由此可见,早在明代,这里就是丽江的重要集镇了。

  束河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被称为清泉之乡。束河民居建筑群的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束河街头有一潭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潭周绿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鱼可数。从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远近汩汩有声。村庄中心有长33米、宽27米的小小四方街,与古城四方街一样可以引水冲洗。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还能照见往日的繁华。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也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束河曾以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编等手工业闻名于世。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束河就开设了由政府公助的义学馆和三所私塾,近、现代又创办了小学、中学,使束河成为著名的人才之乡。过去束河村从事皮革业的有300多户,日产皮鞋500双,各种皮货远销西藏、西昌、青海等地,有的商人甚至到达印度、尼泊尔等国。故有“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之说。在宁蒗中甸、德钦,至今还有以束河皮匠聚居而成的皮匠村。1942年,束河皮匠村与国际组织合作,通过贷款、集股合资开办过“皮革合作社”。

  如今,倘佯于龙泉之畔,漫步于束河古街,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作为大研古城周边民居建筑的束河民居,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吸引着各种肤色的众多游客。

  附录三:关于“丽江世界遗产公园”建设项目的信息

  据丽江电视台2003年11月28日报道,建设中的“丽江世界遗产公园”项目进展顺利,目前正进入倒计时阶段。

  规划中位于雪山中路延伸线以北的“丽江世界遗产公园”,由丽江三朵园林旅游开发公司投资,由昆明华凯园林发展公司设计施工,占地面积500亩,是丽江市近期重大建设项目之一。

  “丽江世界遗产公园”是为了配合丽江市旅游“二次创业”和三项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而规划建设的,公园内规划有泸沽湖、长江第一湾、玉龙雪山、老君山、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十多个三江并流主要景区景点的微缩景观和名人雕塑以及东巴记忆文籍展馆等主要设施。建设完工后,游客将可以在公园内直观地了解丽江市及三江并流区域的主要景区景点、民风民俗,起到宣传景区、引导游客的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该项目于2003年11月5日开工建设,计划于2004年4月30日竣工。目前,项目建设已进入紧张的倒计时阶段。

  附录四: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纳西族不仅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他们的服饰也是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这主要体现在纳西族妇女的服饰上。

  纳西族居住的川滇交界地区,群山耸峙,平均海拔约2700多米,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宛若晶莹的玉屏,矗立在丽江的北部和中甸的东南部。纳西族共有24万多人,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丽江县约有17万人,是纳西族主要的聚居区。

  披星戴月的纳西妇女是丽江古城的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她们健壮爽朗、热情质朴,以勤劳能干著称,就像她们所穿的羊皮披肩上那七个刺绣圆盘所象征的一样,肩担日月,背负星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她们日夜操劳,几乎担负了所有的家务劳动。

  古代的纳西族人民为了适应高原地区的农牧生产,一般以自织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无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后来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

  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1兵马俑、华清宫 

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来西安旅游必玩景点,秦始皇地下兵阵,气势恢宏,不愧为世界一大奇迹,货真价实的历史遗物。

华清宫,3000年皇家园林,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发生地,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皇家源脉御温泉体验,唐代梨园文化体验,骊山寻古探幽。

2华山 

奇险天下第一山,西峰绝壁,东峰日出,南峰奇松,北峰云雾,名不虚传。主要游览华山东峰、西峰、南峰、北峰、长空栈道、鹞子翻身等著名景点。

3汉阳陵、乾陵、懿德太子墓、法门寺,汉阳陵

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埋藏着一个巨大的文物宝库,神秘的地下王国正是两千多年前文景盛世的翻版和再现。

乾陵,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武则天的陵墓参观价值极高! 法门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

4西安城墙、大雁塔、钟鼓楼、大明宫、回民街、永兴坊

主要游览西安市区历史文化景点,鉴证西安悠久历史! 

5东汤峪

东汤峪温泉出水口水温为50度左右,有促进人体组织代谢和杀菌作用,对牛皮癣、慢性湿疹等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东汤峪温泉始于唐初,唐玄宗时大兴土木,建成玉女、融雪、澈玉、濯缨等池,并赐名“大兴汤院”,以后历代修建。现在建有汤峪疗养院,供人们休息、疗养和治病。

6南五台

南五台古称太乙山,为“终南神秀之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山上有清凉、文珠、现身、灵应、观音五峰,因其位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以南,故名南五台。

南五台自然风景颇佳,从山下看5座山峰如笔架排列,一览无余,似乎近在咫尺,从竹谷进山至大台竟有125公里之遥,山重水复,峰回路转,险峰秀岩,目不暇接。

涓流如帛的流水石瀑布,孤峰独秀的送灯台,屈腿静卧的犀牛石,峻拔凌霄的观音台,势若天柱的灵应台,如虎长啸的老虎岩等等,景色如画,美不胜收,真可谓“构造地貌博物馆”。

山中有植物近千种,有“特殊活化石”孓遗植物、观赏珍品七叶树、望春花等,堪称为博大的植物园,活的根雕博物馆。

扩展资料:

1曲江—包茂高速(西康高速)—营盘(柞水)—黄花岭—广货街—篙沟口—林带路—朱雀森林公园—京昆高速(西汉高速)—涝峪口—古楼观

2大雁塔——秦岭野生动物园——葡萄基地——太平森林公园——财神故里——古楼观

3大雁塔——抱龙峪——南五台——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清禅寺——嘉午台——东汤峪

4大雁塔——兵马俑——骊山——华清池——半坡

5大雁塔——汉茂陵博物馆——懿德太子墓——乾陵——法门寺

参考资料:

-西安旅游

中国有四大名剑或十大名剑之说吗?

十大名剑是指轩辕、湛泸、赤霄、太阿、龙泉剑、干将、莫邪、鱼肠、纯钧、承影。十大名剑的记载多见于古籍或上古传说,如《史记》、《越绝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