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利湿的中成药有那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4收藏

清热利湿的中成药有那些?,第1张

热利湿的药主要有一些中成药,比较常见的是龙胆泻肝丸,还有五味香连丸、茵陈五苓丸、葛根芩连丸、二妙丸以及枳实导滞丸、肝胆双清,还有苦参胶囊等等,这些清热利湿的药可以治疗脾胃湿气过重,以及肝胆湿热,效果都很好。常见于治疗湿热过重所引起的肚子胀、恶心、呕吐,还有不愿意吃饭、身体困重、大便不成形,甚至皮肤发痒,有的患者会出现口特别苦、脾气暴躁、喜欢生闷气,这些都是湿热的表现,可以通过上述的药物进行治疗。

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

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3、荠菜

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

3、木瓜

一说到木瓜,人们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虽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药的还是皱皮木瓜或者木瓜。

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此外,木瓜还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

4、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

5、木槿花

木槿花味微苦,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常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疮肿及小便不利等。现代医学证明木槿花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钙、镁、铁、钾等,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硒和铬元素,对糖尿病及增强免疫力都有一定好处。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清热利湿误区

不少人爱吃辣椒,能发汗,想当然地认为能祛除体内的湿气。但是夏季特别是在北方不宜吃太多。中医认为,辣椒性味辛,大热,吃多了会引“火”上身。

夏季宵夜,吃得酣畅淋漓,似乎对祛暑有好处,殊不知,吃下去过多肥甘厚腻的食物,反而容易产生湿症。在中医看来,夏季阳气浮于外,人体的消化能力并不比秋冬更强,饮食过生过冷或饮酒过多,极易导致脾失健运,造成湿浊内停,形成“内湿”。

天热,人们容易烦躁。心静自然凉,保持平和心态尤为重要。一些人因为作息不规律、饮食不科学,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并进而出现粉刺、疮疡。很多人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自己的皮肤上涂抹很多护肤品,其实从内部清热解毒祛湿、少熬夜,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为重要。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翠云草 21 拼音名 22 翠云草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翠云草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翠云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翠云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翠云草 1 拼音

cuì yún cǎo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翠云草

21 拼音名

Cuì Yún Cǎo

22 翠云草的别名

剑柏、蓝地柏、地柏叶、伸脚草、绿绒草、烂皮蛇

23 来源

卷柏科卷柏属植物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 (Desv) Spring,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24 性味

甘、淡,凉。

25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血,止咳。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风湿关节痛,肺结核咯血;外用治疖肿,烧烫伤,外伤出血,跌打损伤。

26 翠云草的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鲜全草捣烂敷,或全草晒干研粉外敷患处。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翠云草的方剂 银菊感冒片

202g桑叶302g野菊302g五指柑202g翠云草403g山芝麻302g岗梅605g薄荷油5ml

翠莲解毒片

an标准编号:WS3B106291处方:翠云草1140g穿心莲380g山芝麻570g岗梅57

更多用到中药翠云草的方剂

用到中药翠云草的中成药 银菊感冒片

202g桑叶302g野菊302g五指柑202g翠云草403g山芝麻302g岗梅605g薄荷油5ml

翠莲解毒片

an标准编号:WS3B106291处方:翠云草1140g穿心莲380g山芝麻570g岗梅57

更多用到中药翠云草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翠云草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翠羽草

一名翠云草、孔雀花、神锦花、鹤翕草。凤尾草其草独茎成瓣,细叶攒簇,叶上有翠斑。百花镜∶翠云草无直梗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金凤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青葙子的别名 7 青葙子的处方用名 8 来源 9 原植物形态 10 产地 11 采收与初加工 12 生药性状 13 青葙子的炮制 131 炮制方法 1311 青葙子 1312 炒青葙子 132 成品性状 133 质量要求 134 炮制作用 135 青葙子的贮存 14 性味归经 15 青葙子的功效及主治 16 青葙子的用法用量 17 使用禁忌 18 青葙子的主要化学成分 19 青葙子的药理作用 20 青葙子的药典标准 201 品名 202 来源 203 性状 204 鉴别 205 检查 206 性味与归经 207 功能与主治 208 用法与用量 209 注意 2010 贮藏 2011 出处 21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青葙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青葙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青葙子 1 拼音

qīng xiāng zǐ

2 英文参考

semen celosiae [朗道汉英字典]

celosiae,seme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ed of feather cock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men Celosi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eather cock see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青葙子

青葙子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是苋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干燥成熟种子[1]。

青葙子味苦,性微寒[1]。归肝经[1]。具有清肝、明目、退翳的功能[1]。青葙子生品清肝作用强,常用于肝热目赤,肝火眩晕[1]。炒青葙子寒性缓和[1]。可用于目生翳膜,视物昏暗[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Semen Celos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feather cock seed(《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青葙子的别名

野鸡冠花、狼尾花、大尾鸡冠花。

草决明、牛尾花子、狗尾巴子[2]。

7 青葙子的处方用名

青葙子、炒青葙子[1]。

8 来源

青葙子为苋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干燥成熟种子[1]。

9 原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m。茎直立,绿色或带红紫色,有纵条纹。叶互生,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9cm,宽1~3cm。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干膜质,淡红色,后变白色,苞片3;花被片5;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成杯状;子房上位,柱头2裂。胞果卵形,盖裂。种子扁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于平原或山坡;有栽培,几遍全国。

10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2]。

11 采收与初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或摘取果穗,晒干,收集种子,除去杂质[1]。

12 生药性状

种子扁圆形,少数圆肾形,直径1~15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种皮薄而脆。无臭,无味。

13 青葙子的炮制

南北朝刘宋时期有“凡用,先烧铁臼杵,单捣用之”(《雷公炮炙论》)[1]。

宋代用炒法(《圣济总录》)[1]。

至明、清多沿用炒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法等[1]。

131 炮制方法 1311 青葙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1]。

1312 炒青葙子

取净青葙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鸣声,断面淡**,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用时捣碎[1]。

132 成品性状

青葙子呈扁圆形。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种皮薄而脆。无臭,无味。炒青葙子光泽不明显,断面淡**,有香气。[1]

133 质量要求

杂质不得超过2%[1]。

134 炮制作用

青葙子味苦,性微寒,归肝经[1]。具有清肝、明目、退翳的功能[1]。生品清肝作用强,常用于肝热目赤,肝火眩晕:如治风热上攻,眼目赤肿、头目眩晕的还睛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热毒攻眼,目赤肿痛,或兼面热口苦,烦躁易怒的青葙子丸(《太平圣惠方》)。[1]

炒后寒性缓和,并易于煎出有效成分[1]。可用于目生翳膜,视物昏暗[1]。如治疗肝虚积热,两目红肿疼痛,羞明流泪,时发时止,久则目生翳膜,视物昏花的青葙丸(《医宗金鉴》)[1]。

135 青葙子的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1]

14 性味归经

青葙子味苦,性微寒;归肝经[1]。

青葙子味苦,性寒,入肝经[2]。

15 青葙子的功效及主治

青葙子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青葙子具有清肝、明目、退翳的功能[1]。

青葙子生品清肝作用强,常用于肝热目赤,肝火眩晕[1]。如治风热上攻,眼目赤肿、头目眩晕的还睛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热毒攻眼,目赤肿痛,或兼面热口苦,烦躁易怒的青葙子丸(《太平圣惠方》)。[1]

炒青葙子寒性缓和[1]。可用于目生翳膜,视物昏暗[1]。如治疗肝虚积热,两目红肿疼痛,羞明流泪,时发时止,久则目生翳膜,视物昏花的青葙丸(《医宗金鉴》)[1]。

青葙子具有祛风热,清肝火,明目,去翳的功效,治目赤肿痛,角膜云翳,高血压病,鼻衄,头痛,眩晕,唇口青,风瘙身痒,疮癣[2]。

青葙子为眼科常用清肝明目药,具有清泄肝火,明目退翳的功效:

(1)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黑睛生翳等。本品能清泄肝火以明目退翳。常与石决明、草决明配伍,如石决明散。

(2)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瞳神紧小,或因跌仆撞击所致黑睛生翳等,可与决明子、密蒙花、菊花配伍。

16 青葙子的用法用量

煎服:3~15g[2]。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捣汁灌鼻[2]。

17 使用禁忌

瞳孔散大、青光眼患者忌服青葙子[2]。

青葙子具有散大瞳孔的作用,清热力强,绿风内障及肝肾虚者忌用。

18 青葙子的主要化学成分

青葙子含脂肪油、淀粉、烟酸、硝酸钾。

青葙子含青葙子油脂,烟酸和丰富的硝酸钾[2]。

19 青葙子的药理作用

动物试验表明,青葙子有降低血压的作用[2]。

青葙子油脂有扩瞳作用[2]。

20 青葙子的药典标准 201 品名

青葙子

Qingxiangzi

CELOSIAE SEMEN

202 来源

本品为苋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或摘取果穗,晒干,收集种子,除去杂质。

203 性状

本品呈扁圆形,少数呈圆肾形,直径1~15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种皮薄而脆。气微,味淡。

204 鉴别

本品粉末灰黑色。种皮外表皮细胞暗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至长多角形,有多角形网格状增厚纹理。种皮内层细胞淡**或无色,表面观多角形,密布细直纹理。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和糊粉粒,并含脂肪油滴和草酸钙方晶。

205 检查

杂质不得过2%(附录ⅨA)。

206 性味与归经

苦,微寒。归肝经。

207 功能与主治

清肝泻火,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目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208 用法与用量

9~15g。

209 注意

本品有扩散瞳孔作用,青光眼患者禁用。

2010 贮藏

置干燥处。

2011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止嗽金丹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制备方法 34 功效主治 35 小儿止嗽金丹的用法用量 4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小儿止嗽金丹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主治 44 小儿止嗽金丹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中药部颁标准 51 别名/通用名 52 拼音名 53 标准编号 54 处方 55 制法 56 性状 57 鉴别 58 检查 59 功能与主治 510 用法与有量 511 规格 512 贮藏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小儿止嗽金丹 1 拼音

xiǎo ér zhǐ sòu jīn dān

2 概述

小儿止嗽金丹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止嗽金丹 31 方名

小儿止嗽金丹

32 组成

玄参、麦门冬、杏仁(去皮,炒)、胆南星各120g,焦槟榔、桔梗、竹茹、桑白皮、川贝母、天花粉、瓜萎仁、甘草各90g,炒苏子、知母、苏叶各60g[1]。

玄参4两(去芦),麦冬4两,杏仁4两(去皮,炒),炒苏子2两,焦槟榔3两,胆星4两,知母2两,苏叶2两,桔梗3两,竹茹粉3两,生桑皮3两,川贝3两,花粉3两,生蒌仁3两,甘草3两。

33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g重[1]。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1钱重,蜡皮或蜡纸筒封固。

34 功效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止嗽金丹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嗽。治伤风发烧,咳吐黄痰,口干舌燥,腹满便秘,久嗽痰盛[1]。

35 小儿止嗽金丹的用法用量

周岁以上每服一丸,周岁以内酌减,白开水送下[1]。

4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小儿止嗽金丹 41 方名

小儿止嗽金丹

42 组成

胆星2两,明天麻2两,白附子(炙)1两,全蝎1两,乳香(炙)2两,赭石(煅)1两,僵蚕(炒)1两。

43 功效主治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小儿止嗽金丹功在止嗽化痰,清热散风。主治内热痰盛,咳嗽喘急,口吐涎沫,呕吐乳食。

44 小儿止嗽金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1岁以下者减半,温开水送下。

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过罗;每16两细末,兑入麝香2分5厘6;混合均匀,炼蜜为丸,重3分,金衣48开,蜡皮封固。

5 中药部颁标准 51 别名/通用名

52 拼音名

Xiao'er Zhisou Jindan

53 标准编号

WS3B018690

54 处方

玄参 120g 知母 60g 麦冬 120g 杏仁(炒) 120g 竹茹 90g 紫苏子(炒) 60g 槟榔(炒) 90g 桔梗 90g 胆南星(酒蒸) 120g 桑白皮 90g 川贝母 90g 天花粉 90g 瓜蒌子 90g 甘草 90g 紫苏叶 60g

55 制法

以上十五味,取紫苏叶、胆南星、川贝母及桔梗和天花粉的三分之二的粉碎成细粉;其余玄参等十味及桔梗和天花粉的剩余部分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成稠膏;将上述药粉与稠膏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分装,即得。

56 性状

本品为黄褐色的粉末;气微,味苦。

57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叶肉组织中有细小草酸钙簇晶,直径 4~8 μm,具缘纹孔导管大,多破碎,有的具缘纹孔六角形或斜方形,排列紧密。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20~90μm。联结乳管直径14~25μm,含淡**颗粒状物。淀粉粒广卵形或贝壳形,直径40~64μm,脐点短缝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可察见

58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4页)。

59 功能与主治

解热润肺,化痰止嗽。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痰盛,口干舌燥,腹满便秘。

510 用法与有量

口服,一次0g,一日 2次。

511 规格

每瓶装0 6g

512 贮藏

清热利湿的中成药有那些?

热利湿的药主要有一些中成药,比较常见的是龙胆泻肝丸,还有五味香连丸、茵陈五苓丸、葛根芩连丸、二妙丸以及枳实导滞丸、肝胆双清,还有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