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行》优秀教学案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古诗《山行》优秀教学案例,第1张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习三、四句。

 在学习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活动背景: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凝练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韵,让人徜徉其中而留恋忘返;其蕴含的人生这;哲理让人深思并引为箴言;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更有责任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

 活动目的:

 1、让学生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

 3、通过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特别是识记古诗文的积极性。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准备阶段:

 (一)、根据八年级(上册)古诗文单元(第五单元)的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本单元诗人的一首诗或有关“莲”的'一首诗,通过查找资料筛选资料,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写一篇赏析性的文章。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四人小组的交流讨论,选出本组最佳文章交上来。老师把交上来的文章仔细评阅,选出较好的4篇文章,辅导这四位同学进行精心的修改,精心选择配乐,用心朗读朗诵,尽力为同学献上一道道精美的大餐。

 (二)、辅导写赏析文章时,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人写诗时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从几方面进行赏析:一是从诗的词语进行赏析;二是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三是从诗文索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指导朗诵时,主要从停顿、轻重音、速度和节奏、语气停顿、形体语言等方面加以指导。而音乐的选择则应注意和谐协调。

 (三)、挑选主持人2名,评委8名,记分员1名,并与这些同学讨论制定评分表。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对这4篇文章有一个了解,准备在活动中参与评论。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同学们,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悦耳的鸟鸣,怡人的花香;或时而激情澎湃,时而身心宁静。这就是诗歌赋予我们的美妙境界。今天我们准备带领大家一同步入这样美妙的境界……

 二、请出第一位同学——柯立敏(《高山流水》的音乐响起)

 1、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朗诵《一剪梅》(李清照)

 3、朗读赏析这首诗的文章——《离愁难遣,情真意切》

 三、请几位同学评论。(老师在适当的时候也加入评论)

 同学:朗诵朗读的感情投入,语气缓急适中,让我们如身临诗人那离愁别恨的情感世界之中,也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文中,我很佩服她。

 同学:赏析的文章用词准确,文章如行云流水。但没有使用肢体语言。

 同学:我曾看过这首词的赏析,我觉得她没有点出一点,就是这首词虽没有一个离愁别绪,但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同学:背景音乐选得很好,配合和谐,让人觉得舒坦轻松。

 老师:刚才同学都发表了他们真实得感受与看法,不错。我谈一点我的看法,这位同学在介绍她选的音乐《高山流水》时,说这首曲子“抑郁平和”,我认为这曲子不是“抑郁平和”,应是“旷达悠长”。这首乐曲有这样的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四、请出第二位同学――陈得然(《平沙落雁》的音乐起)

 朗诵古诗-—《咏怀古迹》(五)(杜甫)

 朗诵赏析文章――《赞高风亮节,颂雄才大略》

 (同学及老师进行评论)

 五、请出班中古诗文积累最多的苏曼同学谈谈背诗技巧及体会

 六、主持人宣布前两位同学的分数。

 七、请出第三位同学――颜娉婷(《春野》的音乐起)

 朗诵古诗――《小池》(杨万里)

 朗读赏析文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同学及老师进行评论)

 八、请出第四位同学――黄洵斌(《湘妃泪》的音乐起)

 朗诵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朗读赏析文章――《炽热的爱国热情,伟大的牺牲精神》

 (同学及老师进行评论)

 九、“古诗文知多少”的抢答竞赛。

 1、对诗句:主持人说出诗歌的上句,同学抢答上句或下句。

 2、根据所说诗人背诵出其诗篇。

 3、根据内容说诗句。(如说出有关“莲”的诗句)

 十、宣布后两位同学的分数并颁奖。

 十一、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要求学生试写一首古诗。

 2、引导学生做到每星期背一首到两首诗歌,并能理解。

 收获体会: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关注古诗文。活动后在交流心得的讨论会上说了许多的感想:

 这次活动课,我受益匪浅,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有意义、受益最多的一次活动。

 今天的活动课,我过得很快乐,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我领悟到诗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东西。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诗盲”。

 别开生面,令人陶醉!

 听了同学的朗诵朗读后,一向对古诗文没什么兴趣的我,才感悟到原来短短的只字片言能蕴含如此丰富的感情,让我不得不感叹古诗文的美妙!

 我十分喜欢诗文,这次活动使我对诗文的喜欢更是“雪上加霜”。

 ……

 以下是学生写的几首诗:

 无题

 忽而满树皆春色,

 点评:此诗描写的是一幅春天的美景,学生为追求押“ui”

 可怜花草相映缀。

 韵而忽略了诗句的连贯,“采香蕊”三字不妥。

 儿童捕蝶环花绕,

 黄发笑谈采香蕊。

 赤壁咏怀

 英雄挂帅展才华,

 点评:有气势!虽没亲临古战场,但可见该生

 五百连船破连环。

 对三国故事的熟悉。

 当年火龙震赤壁,

 今朝残戟没平沙。

 无题

 夜半细语断无声,

 点评:这首诗写得并不是很好,但我们从中不难

 唯闻草虫暗独鸣。

 从中看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影子,这种构思,

 步入幽处为其寻,

 值得肯定,

 忽见蟋蟀即立停。

 总结评价: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次活动给他们带来多么大的触动,而这对他们今后学古诗文乃至思维情感的影响,应该不是一年半载的事,而是超乎常人预料的深远,甚或终其一生。

 有的老师评价:这次活动课是对古诗文教学一次很好的尝试。但这次活动让学生从古诗文的赏析中感受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豁达的胸襟,由此而思考人生,思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应以什么态度对待自己、别人,乃至社会等情感教育方面,挖掘不够深入。

 附:

 古诗文朗诵朗读评价表

 读音准确富有感情语流高低、轻重音、节奏、速度音乐选择总分

 诗朗诵

 赏析文章

        8月6日晚课改中国行网络直播迎来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的牛筱琼老师,她带来的讲座是《统编教材里的古诗教学》。

        牛筱琼老师的讲座分四个板块:

一、统编教材里古诗文的编选

1、了解什么是古诗文及发展史

古诗文包括古代诗歌和文言文。

古代诗歌发展史是:先秦→汉魏六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

文言文则经过了: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

2、梳理了一至六年级12册古诗文共128篇,占课文总数30%。另外“单元导语”“日积月累”“阅读链接”中也有古诗文。

3、小学古诗文以唐诗、宋诗为主,几乎所有朝代的都有涉及。选文题材广泛,有山水田园、写景咏物、忧国伤时、谈禅说理、羁旅思乡、边塞征战、赠友送别、爱情闺怨、生活杂感、咏史怀古、节令物候。而且古诗文是按照从易到难,梯度排列的。

二、探究教材变化的深层原因

1、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导向

2、注重积累。

积累包含四个层次:语料积累→语感积累→结构化积累→文化积累。

积累不等于背诵,我们要打破以往套路式的古诗教学方法。要学会整合资源,进行对比,从中有所发现。比如学过杨万里的《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宿新市徐公店》《稚子弄冰》后,通过整合对比就可以发现杨万里“诚斋体”的特点:善于写景,表现动态之美。

三、构建古诗文教学的新样态

古诗文教学的“旧新貌”:1、定位不清,教学搞“一刀切”。2、浅化学习,诵读“大行其道”。3、固化流程,教学“千人一面”。

如今提倡的“新样态”是:1、深入解读、熟悉全册教材,明确教材中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序列,明晰精读、略读的区别。2、深化认识,明确“积累”的丰富意涵,设计富有层次性的深度学习。3、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打破单篇独章的只见文本不见人的僵化、封闭格局,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构建起一个互证、互联的“文本场”,增强教学载体的纵深度和立体感。

四、古诗文教学策略案例分享

案例一:四上《凉州词》

出示“州”的象形字,了解本意,并知道现在带“州”的地名,如郑州、广州、福州等。在地图上找到凉州,明确此处是军事要地,现在的甘肃地区,气候寒冷。接着出示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翰的《凉州词》。明确今天要学的是王翰的《凉州词》,让知道王之涣《凉州词》的学生背一背。

案例二:六下《游园不值》

借助注释,写一写你对诗句的理解。

出示学习任务单:

一个 的早晨,叶绍翁前去拜访隐士园亭。他轻轻地敲了很长时间门,不见有人来开。于是, 。

要求:1、信(忠实于原文)

2、达(语句通顺)

3、雅(富有文采)

1、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单。

2、指导较难理解的“屐”。通过和类似的“屦” “屣”对比,知道它们都是“履”(鞋的意思)。而“屐”相当于雨鞋,所以这是雨后的早晨。

3、弄清古诗写的是“初春”。

4、展示、交流、完善。

案例三:四下《轻叩诗歌的大门》

1、揭开诗歌的神秘面纱

2、探访诗歌的源头

3、踏上诗歌之旅

 教学背景

 搭建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桥梁,巧妙点拨。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字词的权利,充分调动其学习、积累、辨识字词诗句的积极性。从而顺利跨越诗文障碍,使先入为主的记忆为正确无误。

 领会诗作意境与创作背景的关联,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积淀,诱发情感的共鸣,激发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在感受到诗歌美的意境的同时,既开启了想象的闸门,又训练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阅读人物,延展主题。尝试把诗人感性而又真实的展现给学生,把同主题的诗文潜移默化的渡入学生的脑海。收集同主题以及同作者的古诗,激发学生利用

 课余时间积极学习古诗的兴趣,拓展古诗阅读的范围,初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力求使课堂教学走向“意犹未尽”的境界。

 教材简析

 辽阔深远的雪景,清高孤傲的隐者,禅韵绝妙的意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一尘不染、一声不

 响的白漫漫大地真干净的空无世界,看到了一个忘却俗世里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享受着禅意带来的愉悦,毅然独钓寒江的渔翁,感受到诗人为实现某一目标所承载着常人承受不了的压力,品尝着常人不愿品尝的孤独,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那种孤傲狷介凛然不可侵犯的高贵个性。

目标预设

 1、正确背诵诗文,注意“径”、“踪”、“蓑笠”、“翁”字的读音;正确默写诗文,把握“孤”、”蓑笠”、“钓”字的字形。

 2、理解诗词的意思,认识冬日江雪的壮丽,积累写雪景的词语。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感受到诗歌美的意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其孤傲不屈的品质。

 4、收集同主题以及同作者的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拓展古诗阅读的范围。

重点

 1、背诵、默写诗文。

 2、字词所创设的凄清高远的意境

 难点

 1、感受诗人孤傲不屈的品质。

设计理念

 1、搭建教学与能力考察的桥梁,打破古诗掌握的音似意去远,似懂非懂的小和尚念经式的熟读成诵,摹写面目全非的现象。

 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字词的权利,充分调动其学习、积累、辨识字词诗句的积极性。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积淀,诱发情感的共鸣,激发表达的欲望。

 3、课堂收集引读同主题以及同作者的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首诗,一本书,使教逐步走向不教,被动学习渐渐被主动寻求所替代。

设计思路

 1、自主学习,巧妙点拨。跨越诗文障碍,使先入为主的记忆为正确无误。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江雪》描绘的正是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 独钓图。本节课试图以想象诗中之景,感悟古诗之情这两部分环节,为学生展现 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

 3、教材延伸,阅读拓展。尝试初步地把诗人感性而又真实的展现给学生,把同主题的诗文潜移默化的渡入学生的脑海。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巧妙点拨。

 1、初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字形,准备给同学在字音与字形上的帮助。

 2、交流朗读。

 (1)、指名试读。在同学的朗读中,你听清了以下这几个字的读音了吗你认为正确的是什么

 选择正确读音练习: 径(jìn jìng) 踪(zōng zhōng) 蓑笠(suō lì shuō nì) 翁(wēn wēng)

 (2)、学生再次练读,注意发准“径”、“踪”、“蓑笠”、“嗡”的读音

 (3)、师范读。学生注意聆听。从老师的朗读中你觉得没在哪儿注意引导学生从停顿与字正腔圆上模仿。

 3、交流字形。

 (1)、你准备提醒同学们注意诗中哪些字形呢

 (“孤”与“狐”、“蓑”与“哀”、“钓”与“钩”相区分)

 4、字音字形综合练习。

 jìng 路( ) ( )赛 ( )然 环( ) 安( ) 干( ) zōng ( )迹 ( )合 祖( ) ( )色 suō ( )衣 退( ) 穿( ) lì 斗( ) ( )史 严( ) 鼓( ) 颗( ) ( )外 (运用简单易于操作的训练形式,使学生对字词的音、形识记以先入为主的优势达到准确无误。)

 5、过渡: 同学们,学古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写正确,而且要尽可能读出它内在的味道来。

 《江雪》这首诗将带给我们怎样的韵味呢

二、品味景之辽阔高原,咀嚼人之孤傲不屈。

 1、关于古诗,我们古人有一个说法:诗中有画。这是什么意思是啊,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我们细细读诗,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画面上会有些什么

 2、生细读古诗,讨论。

 (1)、同学们,诗读到现在,你的脑子里出现了哪些景物(板书:景 山 径 舟翁)

 (2)、山、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诗文中的哪些字词体会到(引导理解山与小路的多,理解诗文中数字的虚指。)

 (3)、山与小路的多使得诗所描绘的画面在你的脑海中越发变得怎样起来

 (4)、如此辽阔高远的野外此时正被冬雪所覆盖,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天雪地、银装素裹、雪窖冰天„„)

 (5)、用同样的方法探讨“舟”、“翁”的特点。

 (6)、山、路的多与舟、翁的少反衬,让你产生了哪些情感(孤独、寂寞、冷清、凄凉、荒凉、凄惨、凄清„„)

 (7)、诗中哪些字能验证你的想法(绝、灭、孤、独、寒)

 (8)、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他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在江边冒雪垂钓!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练读。

 (9)、这是一首藏头诗,读读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这四个字表达的不是一般的孤独啊!我想不但是 “千、万、孤、独” 四个字,全诗短短的二十个字,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读读《江雪》。

 3、了解背景,升华诗中所流露的孤傲不屈的品质

 (1)、质疑: “学贵有疑”,诗学到这儿,你是不是有问题想问啊 (渔翁你为什么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

 (2)、出示诗人创作诗文时的遭遇。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关心人民疾苦,力主政治改革,可是却遭到了当权派的打击和排挤。他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九月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又被贬永州司马,那是个荒凉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这对33岁正当盛年的改革志士来讲,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柳宗元的母亲来永州不到半年就逝世了,他的友人也有的赐死,有的病死。可是,他的政敌仍不肯放过他,几次派人对他的住所放火,导致他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这真是集国忧、家祸、困苦于一身呀!

 (3)、同学们,听了上面的介绍,对“渔翁为什么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肯定会有新的理解,渔翁真的是在钓鱼吗那么,他究竟是在叙说着什么呢再读读诗,体会体会,可以四人小组讨论。 (预设:他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把他当成了一次意志的磨练,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他想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压力,品尝常人不愿品尝的孤独;高傲的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他是在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与世俗的邪恶的黑暗的势力进行坚决斗争!板书:人 孤傲不屈)

 (4)、柳宗元是借雪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这就是《江雪》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古诗中的瑰宝的原因所在。(板书:借景抒情)

 (5)、(音乐又起)现在,你就是柳宗元,请你再来吟诵一下《江雪》,感受一下诗人内心的呐喊吧!

 三、丰满诗人形象,延展古诗主题,激古诗阅读之趣,拓古诗阅读之面。

 1、借景抒情是柳宗元诗歌的一个特色,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另一首诗歌。 这首诗又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思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2、朗读,大致了解说说诗中之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4、《江雪》所表达的情与境,清代王士祯也曾作诗一首: 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5、读一读,与《江雪》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6、课余时间背诵《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与《题秋江独钓图》。

板书

 江雪

 景 辽阔高远 借

 山 千 景 径 万 ↓

 舟 孤 翁 独 抒

 人 孤傲不屈 情

   古诗词 教学设计 案例三篇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一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二)

 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三)

 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

 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芦()豚()蒿()

 崇()庐()逐()篙()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

 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桃花鸭子

 画中

 蒌蒿芦芽

 画外河豚(联想)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二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三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一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衢道中

 宋曾几

 心情变化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    牛筱琼

一、统编教材里的古诗文的编选

入选篇目增多。共128篇,比之前的教材多出59篇。

所选诗歌主要集中在唐、宋两个朝代,其他朝代也有兼顾。

选文题材内容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发现,利于学生讲古诗文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并由此展开想象产生共鸣。

二、探究教材变化的深层原因

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

古诗文的积累(语料积累、语感积累、结构积累、文学积累)

三、构建古诗文教学新样态

1深入解读,熟悉全册教材,明确教材中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序列,明晰精读、略读的区别。

2深化认识,明确“积累”的丰富意涵,设计富有层次的深度学习。

3创造性开展教学,打破单篇独章的只见文本不见人的僵化、封闭格局。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构建起一个互证互联的“文本场”,增强教学载体的纵深度和立体感。

四、古诗文教学策略案例分享

《凉州词》

《游园不值》

信:忠实与原文

达:语句通顺

雅:富有文采

《轻叩诗歌大门》

1揭开诗歌的神秘面纱

2探访诗歌的源头

3踏上诗歌之旅

听了牛老师分享的课例,回顾上学期我们刚进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大门,我们活动关注过于片面,只关注到了所在单元的现代诗,只是针对现代诗进行了收集、改编、创编。其实是不完整的,轻叩诗歌大门,诗歌大门打开后应该是包含古诗文,现代诗,外国诗等各种诗歌,我们应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诗歌形式,真正让孩子们在诗歌海洋里傲游。反思:因为自己对教材对课本的认知不到位,导致这次综合活动的定位不够准确,以后应该认真深入研读教材。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古诗《山行》优秀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