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有两个蜀国,它们之间什么关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五代十国有两个蜀国,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第1张

两者仅仅是时间上的一前一后关系,为了区分叫做前蜀后蜀,不在同个时间段,所以也不存在隶属或者并列的关系。

公元907-925年,王建建立的蜀国叫前蜀,为后唐所灭;公元933-965年,孟祥知建立的蜀国叫后蜀,就是被赵匡胤灭掉的那个。可以看出,前蜀后蜀时间差得并不远,从所占地域的角度来看,后蜀就是前蜀的翻版,毕竟蜀地就那个情况,都是以成都为核心,后蜀的疆域稍微比前蜀少一点,有两块地方被高季昌夺走,

前蜀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存在感,后蜀就稍微有点姓名,也是因为一个女子花蕊夫人。苏轼曾经有一阙词,专门写这个女子,形容她玉骨冰肌,自清凉无汗。光这几个字,我们就可以在心中勾勒出一个清新淡雅,恍如明月的女子。她是后蜀后主孟昶的夫人,有如花之姿,又有惊世才华,是个才貌双全的佳人。

孟昶是个昏庸的君主,没有治国的才能,更没有野心,他就靠着祖上给他打下的江山,坐吃山空,夜夜笙歌,不理朝政。之后赵匡胤的北宋军队来到了蜀地,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就灭了后蜀,孟昶被抓,而盛名在外的花蕊夫人也被带到宫中,赵匡胤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位女子,想据为己有。

孟昶的命运和后唐国主李煜相似,但他死得更早,在见到赵匡胤仅仅七天后就暴毙而亡,想来也是那赵匡胤忍不住了,想要快点除掉这个碍眼的前任,花蕊夫人就名正言顺成了赵匡胤的女人,这个女子并不简单,后来涉及了皇室争斗,得罪了赵光义,在一次打猎中被射死。

首先,说明一下这三个蜀国的大概情况。

西蜀(405年 - 413年),有时亦称后蜀,十六国时期由汉人谯纵建立的政权,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十六国之一。

前蜀,五代时十国之一,907——925年,王建所建,都成都(今属四川)。

后蜀,五代十国时期的国家之一,(934—965年),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属四川)。

其中,西蜀的西,是相对于当时的汉族中央政府晋而言的,晋在东而西蜀国在西,故为西蜀;又称后蜀,这个后,是相对于刘备的蜀汉而来的。当然,这个政权被人们称为后蜀,只可能是王建前蜀建立之前的事情了。

至于是哪个时代的,一般来说,五胡十六国这个时代名称是指北方从西晋末年到北魏这一段时间;南方与之大体平行的朝代,称为东晋。换言之,在提到这个年代的时候,如果谈论的是北方的事情,就是在十六国时期或者五胡乱华时期如何如何;如果谈论的是南方的事情,就说东晋时候如何如何。

由于西蜀是在南方东晋王朝统治下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所以,正确的说法是:西蜀是东晋时期的,割据于四川盆地的地方政权。

至于你说的文学史上的事情,西蜀存在时间只有短短的九年,谈不到有所谓文学存在。至于和南唐词并列的,必然是前后蜀时期这是毋庸置疑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印刷问题,也可能是为了和东部的南唐对称,把前后蜀合称为西蜀。

以下内容粘贴自:

据文献记载, 古蜀国最早的先王是蚕丛、柏濩 ( 伯灌)、鱼凫, 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鳖灵, 或说是蒲泽, 其后是开明。①这些帝王名号怪异, 史料匮乏, 正如诗人李白喟叹道:“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长久以来, 其历史一直是云遮雾罩, 成为困扰着人们的难解之谜。

 据《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於湔。 望丛祠

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後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於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开明位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张獠、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黄白黑帝也。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後,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王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 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豔,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後,王悲悼,更作《臾邪歌》、《陇归之曲》。其亲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成都县内有一方折石,围可六尺,长三丈许。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桥,亦有一折石,如之,长老传言:五丁士担土担也。公孙述时,武担石折。故治中从事任文公叹曰:「噫!西方智士死。吾其应之。」岁中卒。 周显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川平石上为望妇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古蜀国区域图

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蜀郡,以张若为蜀守。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三年,分巴、蜀置汉中郡。六年,陈壮反,杀蜀侯通国。秦遣庶长甘茂、张仪、司马错复伐蜀。诛陈壮。七年,封〔公〕子恽为蜀侯。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 〔赧王〕五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门置观楼,射兰。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内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闠,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其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岁池是也。惠王二十七年也。城北又有龙池,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其园囿因之。平阳山亦有池泽,蜀王渔畋之地也。 赧王十四年,蜀侯恽祭山川,献馈於秦昭襄王,恽後母害其宠,加毒以进王。王将尝之。後母曰:「馈从二千里来,当试之。」王与近臣,近臣即毙。王大怒,遣司马错赐恽剑,使自裁。恽惧,夫妇自杀。秦诛其臣郎中令婴等二十七人。蜀人葬恽郭外。十五年,王封其子绾为蜀侯。十七年,闻恽无罪冤枉死,使使迎丧入葬郭内。初则炎旱三月,後又霖雨七月,车溺不得行。丧车至城北门,忽陷入地中。因葬焉。蜀人因名北门曰咸阳门。为蜀侯恽立祠。其神有灵,能兴云致雨。水旱祷之。三十年,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张若因取笮及楚江南地焉。

编辑本段历代君主

  古蜀国历代君主: 望丛祠中的望帝、丛帝像

(一)蚕丛王朝 蜀王蚕丛(相传是教会古蜀国人民养蚕技巧的君王) … … … (二)柏灌王朝(相传是教会古蜀国人民种植技巧的君王) 蜀王柏灌 … … … (三)鱼凫王朝(相传是教会古蜀国人民捕鱼技巧的君王) 蜀王鱼凫 … … … (四)杜宇王朝(?~约前666) 蜀望帝(杜宇)(相传杜宇因为过于相信一位大臣的话而让位给手下大臣,结果大臣残暴无道而杜宇又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化为杜鹃) (五)开明王朝(约前666~前316) 1、开明丛帝鳖灵 2、开明卢帝万通(又称成帝) 3、开明保子帝芦保(又称褒子帝) 4、开明青帝胡 5、开明赤帝(又称别帝) 6、开明黄帝 7、开明白帝 望帝之陵

8、开明黑帝 9、开明圣帝 10、开明尚王 11、开明后王 12、开明末王(又称芦子霸王) -前316年 (六)蜀侯国(前314~前285) 13、蜀侯嬴通国 公元前314--前311年 14、蜀侯嬴煇(恽) 公元前308--前301年 15、蜀侯嬴绾 公元前300--前285年 (七)安阳国(约前316~前207) 开明制 前316~前257 开明泮 前257~前207 (蜀国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开明王朝自丛帝鳖灵开始传十二代至末王,为秦国所灭,秦惠王封其子通国为蜀侯,直至公元前285年,秦昭王才废除蜀国。另外,秦灭蜀之后,蜀国王子安阳王带领部分余众迁到今越南北部建立安阳国。)

200多万年前,四川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距今25000年前开始出现文明,并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一直以来,四川盆地灾害连年,民不聊生,春秋早期,杜宇王朝的杜宇氏禅位于治水有功的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国力强盛的开明王朝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开明九世开始仿效华夏礼乐制度,并把都城从广都迁往成都,也就有了苌弘化碧的传说。秦惠文王(前316年)时期秦国从石牛道讨伐蜀国。并且设蜀、汉中两郡。四川地区进入封建社会。自从李兵父子修建都江堰后,才使之变成天府之国,虽然如此,当时的居民并不完全属于教化之地(当时还没有汉人或者汉族这些词)按当时的话说,是属于蛮人和当时汉人的杂居之地,这情况,直到五六百年后的三国时期,依旧很明显。吕不韦就是被流放在哪里,足见他当时的情况。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发兵将四川地区并入明朝版图,辖区除现在的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明末张献忠农民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1646年),以成都为西京,随后清军八旗屠川,但是当时在四川还有许多抗清的南明军,南明昭宗在入缅甸前,就有人提议去四川。康熙二十四年湖广填四川。后又有吴三桂造反,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进入稳定时期。

  被誉为“蜀中第一”的望丛祠,位于今四川郫县城西南半里许。远眺,翠柏森森,红墙环绕;近瞧,湾池如镜,曲道深邃,一派古朴肃穆的陵园风光。 八千年史话渺渺茫茫迹寻何处;

数万顷良田郁郁葱葱功在斯人。

面对古蜀国如此杰出的两位先贤――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初识望丛祠,正逢动乱之秋。到处闹哄哄的,独那边清静。驻足细看,才知是望丛祠。

蜀中的陵祠庙宇甚多,唯此处与众不同:楼台亭榭的构筑,恰如会稽禹陵的翻版。想想,大概是同禹治水有关吧。

大凡陵祠庙宇的门,不是坐北朝南,便是坐东朝西;这望丛祠却怪,单朝正北。而且,正面无门,由一方照壁挡着。大门开在两旁,一朝西北,一向北方。

那时人们大都闹革命去了,祠里祠外无人管理,进出自由。破“四旧”啊,此祠未被推倒,此坟未被扒掉,已经是大大的幸运了。

略略看过,很佩服建祠人的独具匠心。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丛帝鳖灵治水有功;又因为望帝“不拘一格降人才”,重用鳖灵为相,才成就了他修建都江堰的盖世奇功。二帝都功在田畴,后人对他们同等看重,来个“二陵一祠”,正面不设大门,只从东西两边进出,实在是恰到好处的安排。都江堰导引出了平原的积水,开垦了沃野千里,同时又灌溉北边的数百万亩旱地,奠定了“天府之国”的基础,使子孙万代受益,与大禹疏河导流而理九州功德同在,望丛祠仿照会稽禹陵的样式构筑,自是无可非议了。

看着瞧着,猛然记起在中学课本里,写的是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还专门有座“二王庙”呢!这里又说是鳖灵修的都江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好在离灌县不远,顺路去瞧个明白吧。

谁知,不看倒好,人云亦云,省得烦恼;看了之后,更添了许多“为什 么”。

李冰是由秦国委派的蜀郡郡守,怎么会同他的儿子一块成“二王”了呢?说是“二王庙”,但庙里边的布局却与常理相悖:儿子二郎坐在宽敞明亮的前厅,老子李冰却孤零零地搁在后殿。还有呢,李冰是秦国人,脸谱与现代人大同小异;而二郎的形象却是典型的“纵目人”,像史书上记述的那样:“古蜀人的眼角是向前额延伸着的。”未听到有李冰娶蜀族女子为妻的传闻,儿子和老子的相貌何以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这座位于玉垒山麓的“二王庙”,既然是李冰父子共同的祀祠,为何大殿天花板上画的又全是二郎故事呢?尤其是山门后边檐口处那两幅刻图更令人费解:上面刻着李冰斗犀牛,下面刻的却是二郎擒龙的故事:二郎的手揪住龙的鼻子,身后站着七位帮手和两条啸天犬。

在那之后,或出差,或路过,又多次去过,越看疑问越多,想必定有蹊跷。

“蚕丛和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远在西南边陲的古蜀国,正如李白在这首《蜀道难》的名篇中描述的那样,很少与中原各族往来。所以,对她的存在和发展,世人知之甚少。其实,古蜀族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足可以同中原各族媲美呢!

前些年,学者们在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铜盒盖上发现40个类似拼音符号的东西,被认定为“蚕丝文字”;考证其产生时间,应上溯到公元前15世纪。后不久,又从地下挖掘出了3670年前的文物,也得出古蜀国的文明史,至少要在秦国灭蜀的公元前316年再往上推1500年以上的结论。是啊,早在黄帝战胜蚩尤,在神州大地上建立起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之前,蜀民族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了。据《山海经・海内经》和《史记・三代世表》记载,黄帝姬轩辕曾将他的二儿子昌意分封到若水河畔。不久,昌意即娶蜀山民族女子昌蒲为妻。倘若那时蜀族不存在,黄帝又怎么会舍得让儿子来若水落户呢?后来,他们的儿子高阳(即昌意和蜀族女子结婚后生的儿子)继承帝位,即是被誉为“中华五帝”之一的颛顼帝(黄帝临终前将帝位传给了这位孙儿)。

据《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时,蜀不但积极参加,而且“歌舞以凌”,骁勇善战,深得周武王的赏识。那之后第30年,周成王时代著的《毛伯彝》记载,周王朝“作四方亟”,蜀是其中之一。“亟”同“极”,即“极限”、“首长”的意思,说明那时蜀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中取得了首领地位。

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曾有“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 ,次又曰鱼凫……后有王曰杜宇”的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也说“望帝者,杜宇也”。汉代杨雄在《蜀王本纪》中有更精彩的记述:“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坠,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王,号曰望帝,移居郫邑。”

史籍中有关杜宇的记载不少,揣其始末,杜宇有可能是从农业比较发达的华夏,即中原地区流落到朱提那地方的。朱提,在云南昭通附近,古代盛产铜和银。杜宇既然“教民务农”,又有很好的炼铜技术,便逐渐得到了部落的信任,被拥戴为“尊长”。他和蜀族女子利一见钟情,被史籍记载为“从天坠”,“井中出”,不是太玄乎了吗?勇猛雄健的朱提男子杜宇,从天上掉下来与从井中钻出来的蜀女利结为夫妇,怎么可能呢?其实,按原始传说,所谓从井中出者,是指蜀族经岷山进入成都平原的事。童正恩的《古代的巴蜀》一书,根据史实和岷山上游的出土文物,论证蜀民族的迁徙路线是从陕南往西进入甘肃,然后沿岷江而下进入成都平原。这在天文中被称为“东井”。这就是蜀女利“井中出”的由来。“从天坠”呢,是当时的媒妁语言,是为了同女子的“井中出”相匹配的。也有将从华夏来的人,称为从“天国”、“天上”来的。当时各少数民族,都以黄帝建立的文明国家为楷模呢!

有的史籍上也说,鱼凫实际上是个女王,她将女儿嫁给杜宇为妻之后,便将帝位传给了他。其实,鱼凫帝是男是女都无关紧要。当时还处在氏族部落状态,从母系社会的结构分析,将鱼凫帝认定为女王,也是无可挑剔的。

近年来,学者考察古代蜀族活动的踪迹,比较一致地认为:当时的蜀族已下了岷山,而且是从高地逐步地降居平地的。郫县出土的一件铜矛上,饰有杜鹃鸟纹图案,表明蜀族中确有一支以杜鹃鸟为图腾的氏族。从全国出土的文物来看,凡带有鸟纹图腾的地方的部落,对农业都特别感兴趣,而且大都从原始的耕作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郫县铜矛饰物表明,在春秋时期,这支蜀族的继承者以望帝杜宇为代表,为了利用川西冲击平原的有利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就把古蜀国的政治中心从彭县的海窝子迁到了郫县境内……

根据大量史籍记载,杜宇是个称职的深受蜀民爱戴的好首领。即使是今天,还可以从郫县或蜀中其他地方,听到望帝杜宇化作杜鹃,每到春暖花开季节催促百姓春耕,在房前屋后声声啼鸣,叫得口吐鲜血仍不停歇的传说。

望帝杜宇教民务农,鼓励耕种,使古蜀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据《华阳国志》记载,到望帝杜宇时,古蜀国已是“山林、泽渔、园圃、瓜果、四季成熟”,“桑、漆、麻、�”,特别丰饶。其疆界,北边已扩展到“以褒斜为前门”(“褒斜”,为二谷名,是汉中褒城通往陕西户县之要道。汉中平原,周代有褒国),南边以“熊耳,灵关为后户”(即今四川省青神、芦山一带),西边以“玉垒、峨眉为城廓”,东边则以“江、潜、绵、洛为池泽”。望帝杜宇深得民心,被誉为“雄张西土第一人”。

在现代人眼里,大都认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修建的。余秋雨先生在《都江堰》一文中,也将修建都江堰的历史功绩归结为“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哩!其实不然。都江堰的枢纽工程,最早是由蜀相鳖灵主持修建的。

据史书记载,鳖灵凿玉垒山、决宝瓶口,是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完成的。李冰呢,是在秦国灭蜀(前316)66年之后,于公元前250年(有的史书记载为251年),才由秦国委派为秦郡郡守的。

其实,早在李冰出生之前成书的《尚书・禹贡》中就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记载了。《竹书纪年》也称“梁(魏)惠王十年(前360)瑕阳(今山西安邑)人自秦导岷山青衣江来归(回魏)”。青衣江口,正是当时鳖灵的开明王朝国都所在地。魏瑕阳人千里迢迢跑去青衣江观摩先进的水利工程,不正是鳖灵在李冰任蜀郡郡守之前已建起了都江堰的最好旁证吗!

不但如此,《太平御览》引汉代成书的《蜀王本纪》云:“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以及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都指出,杜宇之世,“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开明号从帝……凡王属十二世,后亡于秦”。

开明,即鳖灵。《水经注》卷33引来敏的《本蜀论》曰:“荆人鳖灵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灵至汶山下复生,起见望帝……望帝立以为相。”唐章怀太子也注引汉杨雄的《蜀王本纪》云:“荆人鳖灵死,其尸流亡,随江水上至成都,见蜀王杜宇……”

乍看起来,这些文字像在讲述一个神话故事。不是吗?那个叫鳖灵的人死在荆州(古荆州即今湖北省江陵市),尸体却逆江而上,怎么可能呢?不过,对当时的习俗和古代文字稍作考究便知词义并非如此了。用现代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荆州有个判了死刑的(即“死”的意思)叫鳖灵的人,沿着江水逃(即“亡”“尸”的含义)至成都,蜀王杜宇同他交谈后,觉得他很有治水才干,先是任命他为相。由于他修建都江堰有功,深得蜀民拥戴,杜宇就将帝位让给了他。

鳖灵确实是位杰出的水利专家。他在实地勘察时发现,从郫县到灌县一线的地势较高,像鱼的脊背一样地将成都平原分成了两部分:西南是岷江,以水多为患。江水滔滔,连同周边平原上的给水,形成一片汪洋。西北边呢,却是些时常干涸的小河。春夏山洪暴发时,这些小河便泛滥成灾,到需要灌溉的时候呢,却又干旱无雨,田土龟裂。如果让岷江水的一部分穿过鱼的脊背流向北边,注入那些干涸的小河里,不就可以解除东西两边的水患,又能够浇灌北边那些旱地了吗?他也就有了凿玉垒山、决宝瓶口的创举……

杜宇本是位备受蜀民喜爱的好首领,更由于他“不拘一格降人才”,重用鳖灵为相,成全了他修建都江堰的盖世奇功,使蜀民子孙后代受益。然而,蜀民永远不忘望帝杜宇和从帝鳖灵的恩德,在玉垒山麓为他们建祠立庙,常年祭祀。到了清明时节,各地蜀民更是扶老携幼,赶来拜祭。旌旗纷舞,锣鼓惊天,场面十分热烈:“万头攒动,盛况空前,颂声如雷鸣,闻传数十里而不绝。”

这些,在各种古代史籍中均有记载,历经漫长岁月,并未有任何人提出过异议。而且,蜀民对“功在田畴”的这两位先贤崇拜有加,也是无可非议的,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见到那碧绿的麦苗儿和金**的沉甸甸的谷穗时,便会想起望丛二帝的功德。这正是淳朴憨厚的蜀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可贵,是应该受到称赞的。可是,这些举动太令帝王们眼热了,眼红了!蜀民只知有蜀王,不把我这皇帝当回事,这还了得吗?为了淡化和分离蜀民对望丛二帝的缅怀情结,早在南北朝时南齐建武年间(494~498),就将玉垒山麓的二帝陵庙搬迁到了郫县城西南;继而宋太祖赵匡胤册封已死去千余年的秦郡郡守李冰为王。自后,各朝各代纷纷摇旗呐喊,褒李冰父子而贬望丛二帝,以讨帝王们的欢心。这些人中,表现最积极、影响面最宽的要算朱熹。他先是喊出了帝王们想说而又怕得罪蜀民的心里话,无病呻吟地惊呼:二郎神和梓撞神“割据了两川”。其后更在他的《朱子语类》中别有用心地将民间传说中鳖灵的得力助手,蜀人治水英雄二郎,说成是李冰的儿子。封建帝王们便以“二王”同“二帝”抗衡。各朝各代又给在玉垒山麓二帝陵庙的旧址上改建的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增砖添瓦。每到清明时节,皇帝就指派身边重臣赶赴灌县,统领地方官员和民众拜祭李冰父子而不再提及望丛二帝。如此这般,李代桃僵,久而久之,修建都江堰的历史功绩,便渐渐地转移到了李冰父子身上了,而真正构筑都江堰的元勋鳖灵,反倒靠边站了。

这里,丝毫没有否定李冰功绩的意思。李冰在蜀郡郡守任期内,也做了许多有利的事情。他对都江堰的贡献,是修了飞沙堰和加开了成都附近的两条河,使都江堰排灌系统更趋完善。正如《古今集记》上评价的那样:“自禹治水之后,冰能因其旧迹而疏广之。”

反映史前历史事件的书籍原本就少,对古蜀国的记载更是寥寥无几,而且,能见到这只言片语的人又有多少呢?看来,鳖灵是注定要做无名英雄了。

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是不会被时间的推移或人为因素所能够掩饰得了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都江堰和成都平原地下,相继发现了古代河床和李冰石像;地质学家还发现了玉垒山(宝瓶口)的天然裂缝,考古工作者更在新都马家场掘出了开明王朝古墓。学术界根据翔实的史料和出土文物,又经过近10年的讨论和考证,终于取得了大体一致的意见:应该肯定古书上的记载,承认在李冰之前300年的开明曾治理岷江,为都江堰的修建奠定了基础。都江堰的创建史应为“开明造其端,李冰集大成。”从1979年起,新版《辞海》和中学教材《四川历史》,都采用了这种新的提法。

不是吗?尽管帝王们使用“李代桃僵”的伎俩,人为地抬高李冰而抑制望丛二帝,但蜀民们不答应。你可以把二帝的陵庙搬走,你可以在二帝陵庙的旧址上盖起金碧辉煌的“二王庙”,但望丛二帝的好处在人们心里!蜀民们在那一砖一瓦中,嵌上了缅怀二帝的深情。蜀人敬爱自己的治水英雄,就让他坐在宽敞明亮的前厅,并塑上“纵目人”的面孔;李冰也是个好人,就让他呆在后殿吧!天花板上以及后门檐口处都画上二郎擒龙故事……人们看见二郎,便会想起鳖灵,想起望帝……

       后蜀是孟知祥所建,都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后蜀高祖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龙冈县,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开国皇帝。 以姻亲之故,深得晋王李克用赏识。李存勖嗣位,历任中门使、马步军都虞候、北京留守。前蜀灭亡后,出任西川节度使。 唐明宗统治后期,孟知祥渐生据蜀自立之心,不听朝令,举兵反叛。长兴四年,率军吞并东川,尽占两川之地,击溃朝廷征伐部队,拜成都尹,加封蜀王。

       孟知祥是李克用的侄女婿,李存勖灭前蜀后,派他去镇守蜀地,亲戚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灭蜀的主将郭崇韬早年受过孟知祥的推荐,这时就推举他为镇蜀的最佳人选,也起了促成的作用。他公元925年受到委派,次年正月到差。当年后唐发生政变,庄宗被杀,明宗即位。此后,孟知祥便和后唐政府若即若离,俨然是割据一方的霸主了。

       孟知祥所占本只有西川,东川另有节度使董璋。后来,孟知祥兼并了东川。孟知祥和他手下的大臣将相都是后唐的官僚,其中还有从后梁降唐的人员。这批人一般都没有卓越的见识和魄力,孟知祥能够做的,不过是收拾王氏前蜀的残局,使蜀中恢复小康粗安的状态。

       孟知祥初到成都的时候,蜀中农民正因苦于前蜀的暴政,群起反抗。孟知祥一面派兵镇压;一面选用比较廉明的人员做地方官,免除苛捐杂税,招集流散的人口,使社会情形逐渐稳定下来。经过了一番经营,蜀中逐渐稳定了。公元934年,孟知祥称帝,国号为蜀,历史称为后蜀;同年,孟知祥病死,后蜀进入其子孟昶统治时期。

很多朋友会问一代明君孟知祥是谁,他是如何在混乱时期建立起后数蜀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再短短的几个月离世。接下来让我们先大致的了解一下孟知祥他到底是谁。

一代明君

孟知祥,公元874~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县(今河北邢台县)人。他是后蜀的开国皇帝,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建立。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一种合称。

五代十国政区图

首先我先给大家简单的解答第一个问题,孟知祥是如何在五代十国中建立起后蜀的,又是如何被后人称呼为一代明君的。

五代十国中的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王朝被后人称为五代;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统称十国。十国如同星星一样环绕在中原地区的五代周围。五代十国的十个小王国中,前蜀、后蜀又分别前后,统治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在前蜀被中原的后唐所灭后,四川又归于一统之中。时间只过了仅仅九年,四川又再次与中原王朝脱钩,崛起了另一个割据小王国。这一次称雄于蜀中的,是孟知祥建立的后蜀。

后蜀地图

我们上边也说到过孟知祥是邢州龙岗(今河北省邢台县)人,在历史中孟知祥因战功而颇得后唐庄宗李存勖和明宗李嗣源的器重。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后,打算提拔孟知祥做权力很大的中门使,孟知祥却极力推辞。李存勖见孟知祥执意不从,只好命孟知祥推荐一个人代替他,孟知祥便推荐了郭崇韬。

数年后,后唐派郭崇韬领兵灭蜀,大军出发之前,郭崇韬为了报答当初孟知祥的举荐之恩,就向李存勖保举了孟知祥为以后蜀地的军政长官。郭崇韬很快平定了蜀地,李存勖尊重郭崇韬的意见,委派孟知祥主持蜀地的军政事务。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后唐明宗李嗣源向蜀中摊派各种赋税高达一百万缗(相当于全川几年的财政收入),孟知祥无力承担,只给了五十万缗。

李嗣源认为孟知祥不遵王命,打算派夏鲁奇等人担任遂州、阆州和绵州剌史,以便武力对付孟知祥和东川节度使董璋。孟知祥与董璋原本不和,但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两人只能选择同盟。后唐中央政府派出石敬瑭率兵征讨四川。双方军队在剑门关一带的互相攻击中,石敬瑭军队一败再败,只得收拾起残兵败将退回了北方。李嗣源见来硬的不行,只得来软的。他派使者对孟知祥说:君臣刀兵相见,都是因为奸臣在中间挑拔,我们不但是君臣,而且还有姻亲关系,应该和好如初。当时,孟知祥的家属还有人留在洛阳,李嗣源为此别有用心地强调说:你的这些亲属在京城都很好,请你放心吧。

董璋不但没有听从孟知祥的建议,反而派兵攻占了汉州,孟知祥只好领兵出击。董璋的军队一触即溃,他本人也于兵败后被部将所杀。孟知祥趁机把东川也控制在手中。

这样一来,在与朝廷的抗衡中,孟知祥的砝码又加大了。他要求朝廷让他独自治理东川和西川,也就是四川全境。李嗣源虽然万分不乐意,但也无计可施,只得答应了,同意蜀中刺史以下的官员都由孟知祥自己派任。到了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李嗣源又封孟知祥为蜀王。

五代十国有两个蜀国,它们之间什么关系?

两者仅仅是时间上的一前一后关系,为了区分叫做前蜀后蜀,不在同个时间段,所以也不存在隶属或者并列的关系。公元907-925年,王建建立的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