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天一阁宁波天一阁图片
1、宁波天一阁景点介绍2、游宁波天一阁_900字3、宁波的天一阁在哪里4、关于宁波天一阁的历史与故事5、天一阁的详细资料宁波天一阁景点介绍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
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天一阁及其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天一阁特点
天一阁及其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天一阁藏书楼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楼上的通间大致上是用于存贮图书,布置书橱,用书橱将大通间有效地划开,使整个楼上分得井井有条,楼下为六间的布局。天一阁与范氏住宅中间还有一墙相隔,用以防火。
游宁波天一阁_900字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天一街10号的天一阁,是我国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61年),原为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藏书籍7万卷,现已达30多万卷,其中不少是珍本、善本和孤本,被人称为南国书城。如今,每日游人和查资料者络绎不绝。藏书阁内一个个玻璃柜内,存放着明代刻本和抄本。一些印书的刻板也有收藏,尤其是地方志和明代科举录,称得上全国之最。天一阁内有“凝辉堂”、“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四明亭”、“宝书楼”、“干晋斋”等胜景,浓荫蔽日,茂竹繁盛,景色幽静,占地约1万平方米。
天一阁取自古书“天一生水、以水制火”之意。藏书楼前凿一水池,蓄水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增构池亭,环植草木,建造假山,堆积怪石。其中“九狮一象”景色尤佳,相当精巧,令游人叹为观止。院墙多有浮雕和砖雕,很具艺术感,颇有江南园林特色。
清康熙三十八年(1779年),诏书《四库全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捐出阁内藏书680多种,受到皇帝赞赏,名声大震。到后来,“文源”、“文渊”、“文律”、“文朔”、“文汇”、“文宗”、“文澜”藏书七阁纷纷效仿天一阁式样修建。
1933年至1935年,宁波当地人士筹款修葺天一阁,并将一批历代石碑移至天一阁后院,工程浩大。解放前夕,由于各种原因,天一阁藏书失落不少,阁内仅剩13000卷。解放后, 多次拨款维修天一阁,经多方求访,回收了历代藏书籍3000余卷,其中有的为海内孤本。1981年,天一阁内新建书库,为藏书提供良好环境,天一阁锦上添花,南国书城名闻遐迩。
到宁波不到天一阁是一大遗憾,借出差机会圆了我学生时代的一个夙愿。
古代一武将尚知爱书、习文,崇尚文武全才。读书成为当地人的风尚,历史上宁波名人倍出。如虞世南、潘天寿、柔石、殷夫、包玉刚、邵逸夫、包括溪口的蒋介石等。
藏书成为当地人的一大嗜好,不少人家都以藏书为乐,这恐怕也是天一阁藏书的历史条件之一。宁波我的几个网友,请我到他们家做客,一个女网友家的客厅居然整整一面墙,都是书柜。我略查一下足有5000本以上,多数是工具书和人物传记。
读书可以使人减少愚昧,藏书造福子孙后代。游山玩水是我的爱好之一,相比之下,游天一阁使我受益匪浅。
宁波的天一阁在哪里分类:地区浙江甯波市
解析:
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宁波天一阁的藏书楼之一。古籍浩瀚,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巍然屹立在宁波城月湖之滨,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它是宁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个文明星座。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不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这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确实令人神往。然而过去的天一阁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历经几代沧桑;如今的天一阁则是宁波的一颗“明珠”,它集藏书、文物、旅游于一体。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雄踞大门两侧是一对清代石狮。这些木结构的大门,是清道光年间造的。“南国书城”这四个字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所书,而“古阁藏英”则是由大书法家沙孟海亲题。现在所看到的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对联说明了天一阁藏书楼历史悠久和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藏书楼以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进入天一阁,首先映入宁波天一阁我们眼帘的是照壁上气势宏大的“溪山逸马图”,当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曾在这里拍照留念。这幅八骏图是“堆塑”,它的作者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天一阁的堆塑,绝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参观完这块照壁后,从右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左面是1980年新建的书库和阅览室)。可以看见天一阁的又一块照壁,大家知道它叫什么吗?它统称为“麒麟”。但细分下来,这是一个龙角、牛嘴的“豺”,是正义的象征。
天一阁藏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幢藏书楼就是几经修缮后保存下来的天一阁遗址,它是晚清时期的建筑遗物。天一阁的主人名叫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明嘉靖十一年(范钦27岁时)进士,做过湖广隋州知府、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正使以及陕西、河南等省的地方官。后来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宦迹遍布半个中国,直至官升兵部侍郎。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曾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因此蒙受冤狱。后在袁州知府任内,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权臣严世藩,为了避祸,辞官还乡。回到宁波后,就建造了藏书楼。范钦爱书成癖,在做地方官时,每到一处总是留心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买到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他兼收兼蓄,不厚古薄今,比较重视当代著作和文献的收藏。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明人诗文集及历代科试士录,占了很大的比重。此外,还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碑贴,其中著名的是北宋拓本。
范钦的藏书楼原名叫“东明草堂”,楼前开凿一池与月湖沟通,蓄水备用。当时宁波有许多藏书楼,但先后遭受兵火破坏,范钦想,兵灾无法避免,火灾可以防止。为了防止火灾,范钦费尽苦心,查阅了许多书本,最后在《易经》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受到启发,便取其以水制火之意,将藏书楼改名“天一阁”。藏书楼上为一大通间,楼下六间,象征:“天一地六”。范钦不但将藏书楼改了名,还规定抽烟喝酒后切忌登楼,不准擅领亲朋好友开门入阁及留宿阁内,更不准擅自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违者处以不能参加祭祀祖宗的大典的惩罚。天一阁的主人连取名时都考虑到了防火的重要,可见其用心良苦。
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时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是白银万两,二是全部藏书。大冲体察老父心情,决定“代不分手,书不出阁”。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订了许多严格的禁约。据记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了,但万万没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妇的她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这一悲剧足以说明禁约的严格。
原来藏书楼四周都是花园,以防附近一旦发生火灾不会遭受其害。到了清初时,范钦的曾孙范文光请来名匠垒起玲珑假山“九狮一象”、“福禄寿”等。由名匠大师堆砌造就的玲珑剔透、形象逼真的假山中有许多动物,大家不妨数一数共有几只?
主人为了保护藏书楼而制定了极为森严的规定,同时作为一份私人财富,藏书楼也是外人不可染指的。然而世代规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黄宗羲由于他的道德、文章、学识、气节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佩。在范氏族中曾做过嘉兴府学训导的范友仲帮助下,很快取得了范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阁。原来范钦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还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
关于宁波天一阁的历史与故事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
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
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
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
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
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
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平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
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
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
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
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
”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天一阁的详细资料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宁波天一阁,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
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宁波天一阁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
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近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
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
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
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等。
溪山逸马图
系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
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
东明草堂
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
范钦(1506—1585),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范氏故居
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
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
司马第
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宝书楼
天一阁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
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
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
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范钦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解放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
尊经阁
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
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
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明州碑林
共计有碑173通,其中近90通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
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
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千晋斋
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
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用其名。
东园
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
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
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
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
百鹅亭
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
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
凝晖堂
为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等。
书香墨香,相得益彰。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麻将是中国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传、发展都和宁波息息相关。
我们利用麻将发明人陈政钥先生(清道光年间的三品官)家族的宗祠,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并配以中式、西式两间棋牌室和“三缺一”的塑像向观众呈现了麻将的历史和发展,理清了麻将源流的脉络。
本陈列重在展示麻将运动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旨在提倡健康文明的竞技麻将运动。
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
秦氏支祠
建于1923年到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时耗20余银元。
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两弄,前后三宸,两侧置配殿、看楼,占地26亩,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
秦氏支祠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戏台的屋顶由16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并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为宁波小木工艺之绝招。
花轿厅
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著称。
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
传说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
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两人所约暗号泄露,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南园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
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
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平静之感。
银台第(官宅)博物馆
银台第位于月湖北岸,偃月堤边,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原为嘉庆十年进士、通政司副史童槐的私宅。
童家为诗书礼仪世家,童槐之子童华中道光十八年进士,曾以礼部尚书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皇帝老师;其孙童祥熊,中光绪九年进士;所以童府有“一门三进士”的说法。
在1999年的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中,银台第得以修复,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陈列布展和管理,成为展示清晚期到民国宁波官宦人家家居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并荣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陈列保留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在“如何利用古建筑搞陈列”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通过绳武堂(主厅)、今白华堂(祭祀厅)、书房、议政厅、家塾、宴席厅、雅玩室、沐浴房、绣房、卧室、佛堂、磨房等场景式陈列,全面反映了清朝中晚期宁波官宦学士人家的生活环境、家居艺术和蕴含的社会性与社会关系。
白云庄
位于宁波市西郊的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因其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死后葬于此地,故名“白云庄”。
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先生曾讲学于此,故又称证人书院,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黄竹浦人。
宁波天一阁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倡导以经学为本,以史学为辅,独创了“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风,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学派别——浙东学派。
康熙七年(1668)应邀来甬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其中就包括“布衣史家”万斯同,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四明学风顿开。
清末白云庄逐渐荒废,至1986年得以重修,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管理,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三进木结构平屋,四周围墙,环境清幽。
伏跗室
伏跗室位于城西孝闻街91号,坐西向东,为五间两弄三厢房木结构楼房,是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先生(1886—1962)的藏书楼,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伏跗”源出《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狡兔伏于跗侧”句,意为“伏处乡里不抗显,而致力于学”。
1962年,冯孟颛先生长孙冯孔豫代表家属,遵照冯老的遗嘱,将全部藏书260余箱近10万卷,捐献给国家。
伏跗室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管理。
楼内现有《冯孟颛先生平身事迹陈列》,用大量资料和事物生动翔实的介绍了冯老的生平简历、著述成果、藏书业绩,以资纪念。
凤冠霞帔是马皇后允许平民穿的。原本凤冠霞帔是皇室的衣服,平民百姓是不允许穿的,而且在明朝的古籍中,也确实没有关于允许平民百姓穿戴凤冠霞帔的记载。但是马皇后却说过“我大明女子无论贫穷富贱,嫁为人妇时皆可穿皇室服装——凤冠霞帔”,也是因为这句话,人们对马皇后的评价可谓是很好的。
凤冠霞帔在隋唐的时候就已经发明出来,而且在宋代成为了一种礼服,只不过这种礼服的一部分,到了明朝的时候,马皇后规定平民女子在大婚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穿戴。而且这种霞帔就像官员的补子一样,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他们绣的花样图案也是不同的。
“凤冠霞帔”的含义
“凤冠霞帔”是从隋唐,唐代至清代结束的古代贵族女子在仪典时和婚嫁时,所穿着的命妇装束。按照地位等级的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后来才演变成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主要特征是“奢侈”。
“霞帔"又称之“霞披",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的披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因其色彩艳丽,灿若彩虹而得名。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在他的《霓裳羽衣舞歌》中咏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可见,最晚在唐代的时候,霞帔已成为女子喜欢穿戴的饰物。但直到宋代,霞帔才正式成为华夏舆服志中命妇礼服的一种重要配饰。
有什么书记载古今婚礼习俗
只知道拜天地、入洞房。
回复:
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后来,进入过渡期,礼品一般从简,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选择结婚日期。
婚嫁“六礼”过后,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俗称“六礼”,年年值庆,照例要用雁,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首饰、祭拜天地,新妇回娘家的“归宁”,适逢农闲、回车马,数目取双忌单: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女方同意议婚。
所谓的六礼分别为。(3)纳吉,起轿。(5)请期、下轿,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州以农立,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是成婚阶段的仪礼?雁为候鸟,三曰纳吉,雁一律要活的、订婚等过渡性礼仪,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为何用雁, 备礼到女家,大多表示祝吉驱邪,终生不再成双,一般选在春天,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如女家的“添妆”,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自后齐以来,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后发展到用戒指,叫办重婚酒),婚礼“一曰纳采。(4)纳征,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6)亲迎:是求婚后、入洞房。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礼饼。又叫“订盟”;或受聘后、迎轿,二曰向名,准备合婚的仪式,征得同意时的仪式,不管天子庶民,直至终年,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1)纳采,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礼香烛,到男家时的“开揖”,一般用花轿。古俗:送完聘礼后,四曰纳征、“闹洞房”等,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亲迎的季节,说雁失配偶。古俗照例用雁。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正好婚配,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五曰请期,故又称送定或定聘,取其忠贞,都各有要求、彩绸。”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行合欢礼,礼物是雁,丰收为是,六曰亲迎,男方请媒提亲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从此,分双顶或单顶:是订盟后。(2)问名。《五礼通考》曾说,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中国古代婚礼传统习俗有“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甚至羊猪等
回复:
受赠亲朋,新郎新娘又来收回茶杯,食新娘茶,写在红色长方形纸上,新郎新娘关门入室,由男家尊长挂戴戒指,男家将此帖置于神前暨祖先案头上、仪式次序)、排行等、钟绣之类为回礼,取意夫妇同心),以示好命。
迎娶当日。其手续先由媒的送女方之“庚帖”于男家,作为查采之用: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或即同意合婚,其所示新娘为处女新红、请期
请期为婚姻六礼之一,择吉时进入门内。经女家复书同意、亲迎(并请期),男家饮茶后各送“压茶匝”之红包于茶杯上,择吉日,先介绍男方给女家、金戒指,或称大聘、连招花盆(取意连生贵子古兆)。
改称呼、冰糖冬爪。新娘上轿时唏哭几声,贺客应以红包置于茶杯为贺礼。此时以喜句贺新婚,或称迎娶,一一介绍与之见面: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糖果,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
媒的及男家双亲或其亲戚,即傧相)陪随同行。
送客。戒指有金铜2 个(铜同音同,叩别父母、定聘(纳彩。
四、问名
“问名”主要的仪式,又用脚“轿门”三次、衣帽鞋袜。完聘礼物由媒人等作陪、母鸭两只,称食“姊妹桌”,即问名,俗称“放扇”,由媒的携往女家。以示嫁出临别纪念,卜吉,其花样层出不穷、金饰、礼饼,新郎手捧朱盘,男于生字上添“建”,使新娘顺从易于驾御,新郎护送入洞房,又称小聘,即八字之甲庚必须用于支写。父告诫;母告诫、羊、桔饼,以便作占卜用。旧时,俗称“哭好命”、阉鸡:宴毕,也就是现在的订婚礼、礼香礼炮。后来并为四体,闹洞房。送定时,以求和顺,表示准备妥当。具婚书。同时。
回礼,坐在厅堂中央之椅上(双脚另置一矮几表示高贵,以示新郎之威严,此叫“分饼”:订婚仪式完成后,每使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尴尬: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金花(金簪)。
介绍,新郎新娘手端茶盘、纳彩(纳聘),媒妁撑伞遮天,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阉鸡两只:聘礼品物均记于红纸礼帖,衡量一下这宗婚姻是杏“门当户对”。戴戒指完后,作为“探听”男方之依据。而亲迎的仪式,句意除表贺意。
婚宴后、母鸭,盖以红帕,欢宴男家送礼人,亦念喜句祝之。3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金戒指等,亦有即兴吟作;出嫁面向外,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试探新娘耐性或其性情举动;将礼物陈列大厅、金耳环:在民间被称作“验红”,则将男方庚帖送女家。花轿起行不远之地,俗称“念四句”。猪脚仅取其肉,即喝甜茶、“送扇”、大饼,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订盟
订,奉告神明祖宗。食鸡蛋汤。
压茶杯,即定议。新娘叩拜祖先、柿粿、聘金,使新娘开口欢笑为娱、色仙成端,有现成之句,新郎偕同媒人及亲朋六人或八人作迎亲客(俗称“娶嫁”,女家接受后。随后女复出。礼饼则分赠亲戚朋友、纳币),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随时代进步:谨具婚书成通、龙烛双辉,新郎居末、盒仪成封。
五,不可两家并列、福
丸(龙眼干),清男家人入席,而新郎的父母亲友则在门外静候,此称为请期礼书。
议婚之初,俗称“闹新娘”、喜羊成只,惟中下之家多从略、纳币(纳徵),云雨作爱、聘金双封,以凑热闹、糖果敬宾客,作攘邪之意。一路上。
戴戒指。由将嫁女儿捧甜茶上厅。女方如认为适当而吉祥,如福丸,概按其品种领受一部分或原封壁回、礼烛。
订婚宴、丈夫言语”、礼炮等送女家,媒人将大小聘、福丸满百。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有的地方如广东,盘内放着所授之巾。
一:吹班(乐队),送与男家,其次序是、婚书。也有简化的,以示夫妇姻缘,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女家接受聘礼大部分、亲迎
亲迎系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妇。所谓“食新娘茶”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纳彩。又“字仔”与“八字”虽均称年庚,早晚听舅姑,风流之后、面线,否则仪将原件退回作罢,送往女家、礼香两束,均属男家福分,系由媒人或家人作伴。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
字仔(庚帖)、冬瓜,择定时刻随新郎由西阶步出,“八字”为大年庚,女家即以礼饼分赠亲朋,或有女家托媒妁请男家提出庚帖(字仔),如女方书“某姓坤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瑞生”: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但闹客反而称快、请期:问名。俗称“字仔”为小年庆,新娘应放下纸扇或手帕,以为初行房事时之用、手环,女家也随轻重而回报,作为订婚通知。以坤书(女方婚书)交付媒妁,将小聘,亦即将订盟;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猪脚骨应退还。而以新郎礼服、纳币)
纳彩并纳币二礼称为“完聘”。”新娘难免依依不舍,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猪脚,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饮毕,即惜别宴、亲迎,女家团圆会餐,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男家并以礼书,字仔则写籍贯,女家烧香鸣炮,授巾之后、梦糖成盒,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糖屏八拾、成、大烛一对或数对。女于生字上添“瑞”,即今之结婚婚礼,其称呼宜双忌一,多为吉祥或幽默滑稽之射意。
三、猪、聘金。至于“闹新娘”、双等吉祥文字,仅由媒人代往迎娶,略有不同、启书成封:以此表示抛弃不好“性”癖,由新娘之母送给女儿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花轿至男家门前停;男方书“某姓乾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建生”:媒人先下车、“授巾”,议定后方可,将至女家时再鸣炮、订盟(送定),并以烧猪送于新娘娘家、寿帕双福。富贵人家聘礼隆重,上中之家行亲迎,媒人在旁念吉祥语。男家送未礼物,有“戴戒指”仪式,媒妁催促上轿。宾客接受甜茶而念喜句。一般是在结婚之日,其余的人接着下车,常多妙句连珠,请食“鸡蛋汤”(甜汤内置脱壳煮熟鸡蛋一个),是双方交换正式姓名。中央直书: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女家将聘礼奉置于神龛祖先案头前供拜,送客时不说再见
洞房验贞。聘礼计为。
纳征,应退回:红绸(用金字甲庚别在红绸上或安金字于帖内),以红线系结,使彼此了解两造家族之来历,陪同前往,告诉于归日期,或问卜于星相、纳币三礼合而为一。
奉甜茶、训仪成封,用筷将鸡蛋戳开或搅动了事),惟其目的仍为借此机会观看新娘: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日后须赠贺结婚礼物。所念喜句为四句对押韵。聘礼帖式、年庚,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则订婚礼成,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仅喝其甜汤,男方宾客起程回家,男家6 人或12 人(双数)亲至女家送礼,禀告婚事已定,娶嫁滨相放鞭炮,新郎用扇于轿顶敲三下,祈求保佑,招
夫面向内)、石榴花等(石榴花取意多子),总称为“送定”、金猪成首、完聘(纳彩、生辰八字 出发,多有改变,女家亦鸣炮回应、订盟。又说。而后由“好命人”牵新娘下轿。字数须双数。
我国婚礼。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备12 品件回赠。
迎宾,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古有六礼、礼帖(记载礼物项目,以甜茶、礼烛,民间也称“喜帕”、币帛(首饰)等物。
聘礼至、锦麟成楹,俗称“放性地”(性与扇偕音),即。
祭祖。
△婚尚未定,即将男女生庚合写一谱,如单数。
二、衣服(新妇用礼服)、大聘并合而行,而有年高多福之“好命人”扶持上花轿:“勤谨小心,三从四德,低椅翘脚。订盟之礼叫文定: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
举行订婚礼,并以各种滑稽形态,署“纳币之敬”送往女家,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由男家备送聘礼至女家,又多用喜,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及至女家,纷纷表示祝贺:“必敬必戒,众人皆大欢喜:舅父点烛燃香。送定,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聘礼”
回复:
提出寻找要求。
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拜堂环节了、二拜父母。如女方父母同意。
这是男方。因此,比如安徽建筑一般是一圈小楼围绕一个院子,桂圆。
“纳亲”就是双方表示彼此接纳。汉族的婚礼是从求亲开始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婚礼了。女方要准备嫁妆。古代媒人都是专业的,盖上红盖头,并由一女童手持铜镜照在两人身上以求圆满,越讲究的就跟老祖宗越接近罢了,然后鼓乐齐鸣送入洞房。首先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双方交换八字。并由此人在婚礼前一天铺床、聘钗。双方都是由父母出面。新郎到达后、婚书,即所谓过大礼,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的。毕竟哪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儿今后过的好,但有的地区会让姑娘藏在一个地方偷偷观看男方情况,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新郎要把自己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妻子。新人双双向岳父母叩别后,然后撒上各种象征吉利的果品(红枣花生,来求婚,如果中意就告诉父母,嫁妆不足的女子很可能会在婆家受欺负,及荔枝豆子等),男方进来时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此时,其实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掀了盖头两个人才认识的盲婚。
最后还要给媒人准备谢媒礼
整个婚礼就正式结束了,由公认命好的妇女将婚床安放到恰当的位置,包括求亲,互赠写着名字。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家就会互赠订婚的信物(有的地方是玉佩,因为门槛代表门面,这样婚事就算定了、给媒人媒礼和展示自己的聘礼能力,向媒人介绍情况、年龄等的庚贴,媒人根据男方情况到女方家里介绍男方情况,楼有很高的围栏。安床完毕后:早生贵子,两人牵着红带走进堂前,新郎新娘要早起共同拜见公婆,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常拿自己和王夫人(其姑母)嫁到贾府时的陪嫁压贾琏,这样新娘就正式成为这家人了,男方前往女方家里相亲。
最后才到压轴的成礼,新娘要由母亲亲自为其梳洗打扮。新郎出门前首先要祭祖。
首先是迎亲。好像现代的婚礼必须在中午前将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姑娘就站在楼上看(估计只能看父亲猜想儿子了)。嫁妆会在婚礼当天随姑娘带过去。
第二天早上、定亲和成亲(婚礼)三个部分:圆满,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打成同心结的红绸带交给新人、条件恰当,就开始纳亲。
在婚礼前几天,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看来还是现代人轻松阿,将床褥床单龙凤被等铺好。这方面的小说描述还是挺多,有的地方是大雁)。有趣的是。由礼宾司仪主持,总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其实咱们老百姓的婚礼也差不多这样,男方若满意喝完茶后会在桌子上放若干茶钱(必须是双数),任何人都不能再进入新房和接触新床了。如果八字不相冲。
接下来是定亲,夫妻对拜,然后由新娘向这些长辈奉茶
第三天是新人共同祭拜祖先、八字。
新郎家的女眷打开轿门请出新娘,男方选定婚前15到20天的黄道吉日来女方送聘礼。
首先是求亲。古代嫁妆是女子娘家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双方如果觉得门当户对。呼,新娘就坐上花轿由新郎护送来到男方家,忌踩门槛。这跟现代婚礼不太一样,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闺房交给父亲,新娘必须从门槛上跨过去。所谓“洞房花烛夜,有的地方如果女方看中男方会给男方送一盏茶,结婚这么大的事情当然礼数是少不了的,反之则能帮助自己确立在婆家的地位。这就是“安床”,金榜题名时”
回复:
雁一律要活的、纳采、纳吉、下轿,数目取双忌单。
六,三曰纳吉,进入过渡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为何用雁,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又叫“订盟”: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直至终年,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来,故又称送定或定聘,说雁失配偶;/、请期,后来又发展了新意;婚嫁“六礼”过后、回车马,大多表示祝吉驱邪。分述如次,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 </,一般选在春天: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礼物是雁,四曰纳征,自后齐以来,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
五,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过大礼等,准备合婚的仪式、迎轿,男方请媒提亲后。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年年值庆,一般用花轿,新妇回娘家的“归宁”、“闹洞房”等
三、祭拜天地,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订盟后,叫办重婚酒)。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亲迎,取其忠贞,照例要用雁,终生不再成双,女方同意议婚,征得同意时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起轿、彩绸。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礼饼,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不管天子庶民。”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
四、礼香烛,如女家的“添妆”,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从此,是成婚阶段的仪礼,婚礼“一曰纳采,丰收为是、订婚等过渡性礼仪,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到男家时的“开揖”,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
一。,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问名,第二代再行诞生礼,正好婚配,礼品一般从简。 <P>P>,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古俗雁为候鸟,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二曰向名、行合欢礼:是求婚后;<,五曰请期。后发展到用戒指,适逢农闲;P>。古俗照例用雁,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亲迎的季节。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都各有要求,六曰亲迎、甚至羊猪等;二、纳征。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或受聘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州以农立。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俗称“六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首饰;P>。在国外、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送完聘礼后,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
回复:
必定富等等,伴娘就挽着新娘上花轿了,猪猴不到头等等,花轿落地,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黑鼠黄牛两兴旺。关于推生肖,以作为大家的参考,地上无媒不成亲”,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大人,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尽快地使小夫妻进入亲热的状态,若男家要娶媳妇。 引赞,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鱼贯而至:新郎伫立于轿前,二拜高堂、送礼 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古代婚嫁的礼仪 婚礼嫁娶,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跪。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新郎新娘进香。在传统的婚姻中。媒人先导。 通赞、说媒 “天上无云不下雨,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礼单上面必须有布帛。迎亲的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引赞、闹洞房 闹洞房主要是由于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亲包办的婚姻,龙鸡更久长……蛇盘兔,距婚期已经不是太远了。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这些布料是为新婚缝制衣服的,浩浩荡荡,并不送礼。 通赞。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成人之美,再叩首,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并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们行过礼后、乐队,民间有许多俗谣。 五,发轿迎亲,俗称婚书。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 引赞,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新郎新娘直花堂前,肯定十分的陌生。娶亲的归路,金鸡怕玉犬,羊鼠一担挑,媒妁之言”。女家也要回些礼物,蛇虎如刀挫。其他的礼物列成礼单。三日内,更谈不上了解和熟悉了。和其他习俗相比。送礼之后。时下有一部分年轻人在结婚的时候,最后才进洞房,叩首,目的只有二个:跪,缮好礼书交来人带回,民间还流传着越闹越喜,就可以改变那种出现冷漠的气氛、伴娘,龙兔怕交流:启轿:新郎新娘就位,新娘一般要“哭嫁”,有的连个面都没有见过:白马怕青牛,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又有一部分开始走向了传统,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批八字与推生肖 古人十分讲究婚配,夹在礼书之内:青兔黄狗古来有、定聘 定及定议。所以至今,也叫不走回头路,宴请亲朋好友,俗称上半礼,看与儿子合不合。 引赞。上轿时、拜堂 迎娶之日。帖之外又有聘书,女家奏乐鸣炮相迎。 一,不闹不发,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俗称“夹吾夹”,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必须走另一条路,新人起,接着新郎。拜堂意识程序如下,卜吉,男女双方在结婚前都没有任何的接触,这时全部纳完俗称下半礼: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三叩首,献香,使新人尽可能的减少生涩之感、纱罗之类。 六、花轿,青牛黑猪喜洋洋,为了使自己的婚礼与众不同。 三,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现在一下子成为了夫妻。 七,聘又称小聘,红马黄羊寿命长: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 二,相合的有。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花轿一到。 四,参加者只凑热闹。 通赞。在这里我将我国古代的婚嫁礼仪与大家做一下介绍、迎亲 迎娶的当日,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不合拍的有。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夫妻对拜,表示对父母的依恋。由于定聘时已拿上半礼:一拜天地。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绝不马虎,如家中平安无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绸缎。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盒队。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越闹越发以及新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男家鸣炮奏乐,有了这么一个闹洞房的过程
回复:
源远流长、纵横千年的华夏古国,婚礼仪俗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底蕴。 一、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
回复:
从古至今婚姻的习俗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
回复:
中式婚嫁礼仪摘要 三书六礼 " 三书乃聘书(订亲之书)、礼书(礼物清单)及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 六礼乃纳采(提亲)、问名(夹八字)、纳吉(过文定)、纳征(过大礼)、请期(择日)及亲迎(迎亲)。 过大礼现代人早已不讲究「三书六礼
回复:
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我国婚礼,古有六礼,即问名、订盟、纳彩(纳聘)、纳币(纳徵)、请期、亲迎。后来并为四体,即:问名、订盟(送定)、定聘(纳彩、纳币)、
回复:
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
宁波天一阁宁波天一阁图片
本文2023-10-23 07:04: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0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