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殿本《医宗金鉴》属于什么刻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6收藏

清代殿本《医宗金鉴》属于什么刻本?,第1张

  属于官刻本。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汉族医学丛书。《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医宗金鉴》被《四库全书》收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医宗金鉴》有很高的评价。自成书以来,这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医宗金鉴》全书共分90卷,是中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流传极为广泛。

  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一套大型的汉族医学丛书。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他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吴谦奉旨后,下令征集全国的各种新旧医书,并挑选了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70多位官员共同编修。历时三年的时间,终于编辑完成。

  《医宗金鉴》经过三年时间完成,共90卷,15个分册。即伤寒17卷、金匮8卷,名医方论8卷,四诊1卷,运气1卷,伤寒心法3卷,杂病心法5卷,妇科心法6卷,幼科心法6卷,痘疹心法 4卷,种痘心法1卷,外科心法16卷,眼科心法2卷,针灸心法8卷,正骨心法4卷。该书特点 :图、说、方、论俱备,歌诀助诵。细读之有着十分明显的时代性,适应18世纪中国疾病谱 。例如:公元17-18世纪,康熙、乾隆由于天花危害甚大,对太医院压力更大,因此,太医院在分科设置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如将痘疹作为一科从幼科中分立出来,在《医宗金鉴》中也单独成册,特别还将《种痘心法》作为一卷与幼科心法并列,可见对天花一病的专 门研 究与防治得到了高度重视,促成幼科被分解为三科。由于接种人痘的推广与普及,天花之危害明显降低,太医院又将痘疹一科合并回幼科。另外,还有对正骨一科整理提高也十分明显 ,通过《医宗金鉴》的编纂,使中国历代相传的正骨理论与技术更加系统,更将宫廷上驷院绰班 (正骨) 处的丰富经验融为一体,使太医院正骨科与上驷院绰班处合并一处,理论与技术均得到提高 。

  背景:

  清初,天花流行,危及宫廷,特别顺治皇帝死于天花,宫廷十分紧张,康熙亦曾感染天花, 幸得隔离治疗保全了性命,也正因为康熙曾因天花获得免疫而得继承帝位。因此,他在位时十分重视痘疹一科与种痘术之推广。乾隆即位后,发扬康雍两朝重视医学之余风,接受太医院 院 使等鉴于古医书"词奥难明""传写错讹",自晋以下"医书甚夥","或博而不精,或杂 而不 一,间有自相抵牾"的奏折,请求发内府医书,并征天下秘籍"分门别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乾隆于四年(1739)诏令供奉内廷御医,太医院右院判吴谦, 与康雍乾三朝御医、院使刘裕铎,共同领衔编纂医书,由吴谦与刘裕铎任总纂修官,其下有纂 修官 14人,副纂修官12人,校阅官10人,收掌官(书稿保官)2人,誊录官23人,以及画家等组成编纂班子。

  所有参与编纂的御医等,都是按照清府批文"令太医院堂官并吴谦、刘裕铎等将平日真知灼 见、精通医学兼通文理之人,保举选派"而组成的。若太医院合格人员不足者,"令翰林院 ……查派","选取字,画好者以备誊录。如不敷用,照例行文国子监……秉公考试,务择 字画端楷,咨送本馆以凭选取"可见对所有编纂、绘画、誊录人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择或经考 试后择优录用的。

  编纂完成后,乾隆看后十分满意,赐书名为《医宗金鉴》,正式确定该书名为《御纂医宗金 鉴》,于1742年,以武英殿聚珍本与尊经阁刻本印行,在全国推广,影响巨大。1749年即被定为太医 院医学教育的教科书,"使为师者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必由是而学"。

  影响:

  《医宗金鉴》逐步成为全国医学教与学的必读书、准绳。由于广泛之需求,政府与商家刻本印刷十分频繁,至今其版本流传已有50余家,平均4-5年即有一次新版本问世。这既是由于该书内容的丰富简约,深受读者喜爱,同时,乾隆皇帝给予的高度评价与肯定,也助了一臂之力。

清朝手抄佛经种类太多,需要区别对待。若是名家手抄本那就是古籍善本,并且是国家的重要文物,市场价值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以上。

若是普通的手抄本,需要看是否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凡是以上三点占任何一点,都可以归为古籍善本,若是三点全部占齐那么也是国家重要文物,起码值小几万。如果以上三点全都不沾边,那么这这种手抄佛经只能归为普通古籍,内容完整,装订考究,字体水平达标,品相完整者市场价值可以达到两百元左右。

目前市场上出售古籍书,较为盛行,但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古籍书已是凤毛麟角,难以见到,故大多数均为清代或者民国时期的书籍。

对于如何鉴别清代版本古籍书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来的一些实践体会,有如下几点以供参考。 对清代书籍的版别要有所认识,其大致可分内府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等四大类别。内府刻本主要指武英殿刻本;官刻本主要指各省、府、州、县学校、书院刻本;私刻本主要指私人刻书;坊刻本指书坊刻本,如苏州扫叶山房,扬州文官堂、宁波群玉山房,安徽屯溪茹古堂、金陵奎璧斋等等。 对清代书籍的特征要有所掌握清初刻本多有明代遗风,字形长方、横细竖粗。如顺治刻本《甲申集》、《梅村集》。康熙以后多为硬体字和软体字。硬体字即仿宋体;软体字即写体,如《板桥集》、《绿窗遗稿》、《杨太后诗》等。 对清代书籍的纸张要有所了解。其多为开化纸、棉纸、黄榜纸、毛边纸、毛太纸等,颜色呈暗黄,纸质柔软耐久。 对清代书籍的版式要有所辨别。一般多为左右双边,也有四周双边、单边。多白口、少黑口,装帧大多为线装。 总之,对清代版本书籍的鉴定方法除上述几方面外,还应注意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是否相符,也是鉴定清代古籍书是否属真本或仿本的重要一环。

分类:  闲话

 《三国演义》的现存版本,按内容可分为三大系统:一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嘉靖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属之;二是《三国志传》系统,余氏双峰堂本、朱鼎臣本、乔山堂本、联辉堂本、雄飞馆《英雄谱》本属之;三是《三国志演义》系统,毛宗岗本属之。《四大奇书第一种》即属第三种毛定本。

 王汝梅在《王汝梅解读〈金瓶梅〉》中说:“(李卓吾)这一思想导引下,由其婿沈因伯主持刊印了《四大奇书第一种》,开创了四部名著合目刊刻的新阶段,给中国长篇小说史树立了一块伟大的里程碑。黄摩西(署名蛮)《小说小话》云:‘曾见芥子园四大奇书原刊本’。北京大学藏有《四大奇书第一种》,芥子园刊本,现存第十七至一百二十回。《水浒传》有芥子园刊本,百回。《金瓶梅》、《西游记》也应有芥子园刊本,今未见。因李渔在为毛评《三国演义》写序的第二年初逝世,其他三种刊印应在他逝世之后,李渔未能参予其。 ”

 谭帆在《“奇书”与“才子书”——对明末清初小说史上一种文化现象的解读》也说:“……据称‘四大奇书’刊行,可知‘四大奇书’之丛书或曾刊行。黄摩西《小说小话》卷四:‘曾见芥子园四大奇书原刻本,纸墨精良,尚其余事,卷首每回作一图,人物如生,细入毫发,远出近时点石斋石印画报上,而服饰器具,尚见汉家制度,可作博古图观,可作彼都人士视读。’(《小说林》第二期)”

 黄摩西,原名振元,字慕庵;中岁易名黄人,字摩西,别署蛮、野黄、诗虎。江苏昭文县人,生于清同治五年。寄身吴中十八载,于东吴大学出任国文教习达十三年之久,并撰著《中国文学史》、《普通百科新大辞典》等巨著。他是见过芥子园四大奇书原刻本的,评价颇高,但也只是曾经见过而已。查《中国古籍善本目录》,著录关于《三国》的善本十一种,称《四大奇书第一种》的仅一种,现藏国家图书馆:“《四大奇书第一种》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明罗本撰、清毛宗岗、杭永年评定,《读三国志法》一卷,清康熙刻本”。据资料称,此本为醉耕堂本,题“声山别集(横刻)/古本三国志/四大奇书/第一种”,卷一首题“四大奇书第一种卷之一/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吴门杭永年资能氏定”。醉耕堂本为大字刊本,或与芥子园本同出一源,但并非芥子园本,现存的芥子园本,仅见北京大学藏一残本,存第十七至一百二十回。

 显然,芥子园本《四大奇书第一种》存世极稀。

  《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沈伯俊校理的《三国演义》虽以芥子园《四大奇书第一种》为底本,以大魁常刊本《绣像金批第一才子书》、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增像全图三国志演义》为校本,进行点校。但他在《三国演义人物画传》序中说:“到了清代康熙初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演义》(原名《四大奇书第一种》)问世,卷首仍有三国人物绣像数十幅。”连绣像多少幅也没能搞清楚,只能笼统地说“人物绣像数十幅”,我想,他所用的芥子园刊本底本,北大图书馆的残本,而北大藏本,缺前面十六回外,还缺 《读三国志法》一卷,“人物绣像”就在这一卷内,自然无法确知有多少幅了。

 郑振铎先生在《木刻史略·清代早期的木刻画》中提到:“三国人物图”(一六七九年刻)都是以人物图像为主题的木刻画,其中,“‘三国人物图’刻得最有精神。这是一个袖珍本,题作‘四大奇书第一种’,当时毛氏评本的原刻本。每一个人物,连衣褶都仔细考究,刻得灵动异常,不肯苟简一笔。”

 这一种说法,与黄摩西所说“曾见芥子园四大奇书原刻本,纸墨精良,尚其余事,卷首每回作一图,人物如生,细入毫发,远出近时点石斋石印画报上,而服饰器具,尚见汉家制度,可作博古图观,可作彼都人士视读。”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郑振铎先生所见,怕就是芥子园本,因为除此之外,还有醉耕堂本,余不足论,而醉耕堂本为大字刊本,并非袖珍本。

 今所发现者,就是袖珍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三国志读法一卷,二十册,版心题“第一才子书”,底部每叶均有“芥子园”字样,总目端题“四大奇书第一种总目”、“圣叹外书”、“声山别集”、“茂苑毛宗岗序始氏/吴门杭永年资能氏评定”。各卷端题“四大奇书第一种卷之几”、“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白口,左右双边,半叶十行,行二十三字,书名叶已失,首“顺治岁次甲申嘉平月朔日金人瑞圣叹氏题”序,次三国志读法,次凡例,次总目,次绣像。绣像四十幅,“人物如生,细入毫发”、“连衣褶都仔细考究,刻得灵动异常,不肯苟简一笔”。

 查书中避讳,“玄”字有缺末笔和未缺笔二种,显见此本当刻于清初顺治末或康熙初年,缺末笔者为后所剜,只是铲之未尽,同一叶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形。

 此部《四大奇书第一种》刊刻虽精,但还不敢肯定就是芥子园本,尽管版心中注明了是“芥子园”。因为厚艳芬在《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中说:“李笠翁批阅《三国志》二十四卷百二十回,清初芥子园刊本,图百二十叶,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藏。”与此本完本不同。

 这会是传说中的芥子园本《四大奇书第一种》吗?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芥子园《四大奇书第一种》?

分享:

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流失国外的文物,就绘画而言:

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500幅;

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

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就敦煌宝藏而言,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藏于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清代殿本《医宗金鉴》属于什么刻本?

  属于官刻本。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汉族医学丛书。《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医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