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是什么,为什么会咬人?
蜈蚣是一种陆生多足类节肢动物,俗称百足,体扁而长,腹背约有20节,每一体节有一对脚,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位居口器直后,故一般称为腭牙或毒肢,能排出毒液。蜈蚣性畏日光,喜欢潮湿地,多栖息在腐木、石隙间或阴湿的草地中,偶有藏伏于衣物内。人们在室外工作或小儿玩耍时,可被蜈蚣咬伤而致中毒室内潮湿和不清洁,亦会有蜈蚣潜入,造成咬伤中毒事件。
步骤/方法
蜈蚣是一种陆生多足类节肢动物,俗称百足,体扁而长,腹背约有20节,每一体节有一对脚,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位居口器直后,故一般称为腭牙或毒肢,能排出毒液。蜈蚣性畏日光,喜欢潮湿地,多栖息在腐木、石隙间或阴湿的草地中,偶有藏伏于衣物内。人们在室外工作或小儿玩耍时,可被蜈蚣咬伤而致中毒室内潮湿和不清洁,亦会有蜈蚣潜入,造成咬伤中毒事件。
当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蜈蚣越大,螫入时注进毒素越多,中毒症状也更严重。蜈蚣毒液呈酸性,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酪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人被蜈蚣咬伤后可引起局部组织破坏及淋巴管炎,毒液也有致敏作用,有时可引起大面积紫癜。
蜈蚣咬伤危重度的评估
蜈蚣咬伤的危重程度应综合考虑到以下方面因素:①蜈蚣的大小与毒液注入量有关。②局部症状与全身中毒症状表现。③过敏反应的表现。
1、中小型蜈蚣咬伤 出现局部疼痛,被咬伤处有白色圆形隆起,其后潮红,可有水肿,表皮坏死,淋巴结炎,一般在1~3星期内好转、消失。部分患者未经有效治疗,伤后1个月仍有局部肿胀、瘙痒等。
2、大型蜈蚣咬伤 局部灼热肿胀、剧痛、灼痛难忍。重者可出现局部水泡或坏死,有明显淋巴管和淋巴结炎。毒素吸收后也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发热等,甚至出现谵妄、抽搐、昏迷。幼儿因体重轻,往往全身症状重。
3、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有类似蜂毒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症状,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及致死病例报道。
饲养人员防止被蜈蚣螫伤中毒:饲养人员在捕捉蜈蚣时应使用小铁铲或其它农具翻开上块或碎石,发现蜈蚣时迅速使用铁制、竹制的专用夹子挟抓蜈蚣,防止被其螫伤受毒。如在捕捉时不慎被螫伤,可根据情况先挤出毒汁,
简单治疗:
(1)用盐肤木的汁液涂擦伤处;
(2)用黄草纸卷盐点燃后,从纸卷的另一端将烟灰吹于患处;
(3)用氨水或花露水涂抹伤处;
(4)用鸡蛋清或雄鸡唾液搽抹伤处;
(5)用蜗牛、蛞蝓、蚯蚓身上的粘液搽抹;
(6)用清凉油搽抹;
(7)用大蒜汁,桑汁拌白盐搽抹;
(8)用香烟丝捣烂拌茶油搽抹;
(9)用新鲜活蜈蚣捣烂拌茶油抹患处;
(10)用碱水或葱头切片涂在伤处。
目录 1 拼音 2 《直指小儿》卷一 21 方名 22 蜈蚣方的别名 23 组成 24 主治 25 蜈蚣方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2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蜈蚣方 1 拼音
wú gōng fāng
2 《直指小儿》卷一 21 方名蜈蚣方
22 蜈蚣方的别名蜈蚣散
23 组成赤足蜈蚣半枚(去足,炙令焦)。
24 主治小儿口噤不开。
25 蜈蚣方的用法用量
分3次服。
26 制备方法上为末,入麝香少许,以猪乳1合和之。
27 附注蜈蚣散(《袖珍小儿》卷二)。《赤水玄珠》载猪乳取法为:令小猪儿吮吃,方其吃时,将小猪后脚提起,其口即开,急将取之,即得乳也。
古籍中的蜈蚣方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八幼幼汇集(上)]口噤候第九三服,徐徐灌之,神妙。入麝香少许治牙疳,极妙)蜈蚣方治同前。蜈蚣(一条去足,炙令焦,为末,麝香少许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阵因阵]以下虫毒方一方∶用吴茱萸嚼烂擦之,或取井底泥敷之。解误吞蜈蚣方昔有婢用火筒吹火,不知内有蜈蚣,向火一吹,蜈蚣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一·初生门生下胎疾]噤风儿口,掐去尖如箸头,使椒气入口,效,未觉再作。蜈蚣方治小儿口噤不开,不能吮乳。赤脚蜈蚣(半条,去足
《幼科类萃》:[卷之三·初生门胎疾诸方]治脐风撮口噤风之剂取吐甘草一钱煎服令吐出痰涎即以猪乳点入口中即瘥蜈蚣方治小儿口噤不开不能吮乳赤脚蜈蚣(半条去足炙令焦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一·初生门生下胎疾]噤风古人认识蜈蚣制蛇,还可以追溯至更久远的年代。在我国古代有一种能够制蛇的大蜈蚣。宋代官员陆佃在《埤雅》中就说:蜈蚣能制蛇,它突然遇到大蛇时,便抓住蛇的七寸吸尽精血。
在古代,人们不仅知道蜈蚣吃蛇,而且也知道蛇吃蛙,而蛙又会吃蜈蚣。南宋道家著作《关尹子·三极》说:“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螂蛆,互相食也。”
陆佃的《埤雅》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卿蛆搏蛇。旧说蟾蜍食蝍蛆,蝍蛆食蛇,蛇食蟾蜍,三物相制也。”在这里蛙已被蟾蜍替代,但仍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
目录 1 拼音 2 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地蜈蚣 21 地蜈蚣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归经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26 地蜈蚣的药理作用 3 百合科植物蜘蛛抱蛋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地蜈蚣 31 地蜈蚣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地蜈蚣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地蜈蚣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地蜈蚣 1 拼音
dì wú gōng
2 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地蜈蚣地蜈蚣为中药名,出自《王安卿采药志》,为《重庆草药》记载的大金钱草之别名[1]。
21 地蜈蚣的别名金钱草、地蜈蚣、四川大金钱草、铜钱草、对座草、一串钱、黄疸草[2]。
22 来源及产地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的全草[2]。分布河南、陜西及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2]。
23 性味归经苦、酸,凉[2]。入肝、胆、肾、膀胱经[2]。
2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排石,散瘀消肿[2]。
1治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尿路感染及结石,水肿[2]。煎服:15~30g(鲜品60~120g)[2]。
2治乳腺炎,疮痈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2]。鲜品捣敷并捣汁饮[2]。
25 化学成分本品含对羟基苯甲酸,尿嘧啶,山柰酚、槲皮素和它们的苷[2]。又含氨基酸、鞣质、挥发油、胆堿[2]。
26 药理作用预试还含皂苷及内酯类等[2]。煎剂有利胆作用,可能是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并使奥狄氏括约肌松弛[2]。体外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它还能溶解尿路结石,钾盐有利尿作用[2]。动物试验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2]。
3 百合科植物蜘蛛抱蛋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地蜈蚣地蜈蚣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蜘蛛抱蛋之别名[1]。
31 地蜈蚣的别名一帆青、九龙盘、蜈蚣草、地蜈蚣[3]。
32 来源及产地百合科植物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 Bl.的根茎[3]。分布我国南部,各地庭园有栽培[3]。
33 性味甘、微苦,平[3]。
34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活血通络[3]。
1治感冒高热,肺热咳嗽,疟疾,风火头痛,牙痛,风湿痹痛,腰痛,泄泻,砂淋,经闭腹痛[3]。煎服:9~15g[3]。
2治跌打损伤,骨折[3]。煎服并捣敷[3]。
35 化学成分1、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
身长30-40cm 最大44-46cm。分布地:加拉帕格斯群岛中的圣克鲁斯岛、厄瓜多尔沿海地区、秘鲁南部、库克群岛。体色纯黑的巨人,蜈蚣中的霸王。
2、秘鲁巨人蜈蚣:
最大41-42cm 分布地:加勒比海中的特利尼达岛,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巴西等亚马逊河流域国家及地区。在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之前, 秘鲁巨人蜈蚣普遍认为的世界最大品种,分为黄脚型和橘脚型。
3、亚马逊巨人蜈蚣:
分布地:巴西、厄瓜多尔、秘鲁等亚马逊河流域国家及地区。体色一般为红色,至于黑色个体,一种说法是个体差异导致的颜色改变,另一个说法是黑色个体实际就是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
4、波多黎各巨人蜈蚣(Scolopendra spcfcrudelis)
分布在加勒比海波多黎各、海地等国家及地区的品种。
5、越南巨人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Vietnam" )
亚洲最大的蜈蚣品种之一,主要分布于越南境内。
6、马来西亚巨人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ssp)
分布在马来西亚的Scolopendra subspinipe的地区性亚种之一。
7、哈氏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dehaani)
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诸多国家和地区的蜈蚣品种,因为分布地区靠近热带,所以体型较大。所罗门群岛地区的个体身长可超过20cm。
8 、北美巨人蜈蚣(Scolopendra heros)
北美洲最大品种,不仅体型比较巨大,而且性情凶猛,"凶恶万千",加上观赏性较高,是爱好者中人气很高的品种。
9、中国红巨龙蜈蚣
:中国南部亚热带、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蜈蚣品种,因为全身深红色,此蜈蚣在古籍中又名"天龙",加之体型壮硕,故名"红巨龙",颇有中国特色。部分靠近大陆的热带岛屿上的个体可以达到20cm。
10、少棘蜈蚣/中国红头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分布在中国和日本的品种,体型因地区差异巨大,分布在日本冲绳地区的个体可以达到20cm。
11、有毒de 爱情蜈蚣
蜈蚣是什么,为什么会咬人?
本文2023-10-23 07:38: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0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