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玉门关"究竟在哪里?汉代与唐代的玉门关是一样的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历史上

一提起“玉门关”,很多人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就是一幅沙漠上的景象,茫茫沙漠无边无际,而不远处就矗立着一座城池,城门口自然写着“玉门关”。这当然只是想象中的画面,那么,现实中的玉门关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汉代、唐代与现代所说的玉门关,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吗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的诗句完美地描写了边塞的风情,千百年来传为绝唱。那么,历史上西汉时期的玉门关,也就是东汉驻守西域三十一年的都护班超在迟暮之年的《求代还疏》中所写“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那个玉门关,现在究竟在哪里呢岁月的沧桑又把它打扮成了什么模样呢近百年来,中外热衷“丝绸之路”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纷纷驰骋于大漠之中,对这个千古之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提到玉门关,人们就会想到唐朝诗人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这首诗完美地描写了边塞的风情,千百年来传为绝唱。每每读到这首诗,大漠孤烟,烽火缭绕和离愁哀怨的画面浮然若现。

然而,今人对王之涣所描写的玉门关的确切地址,都提出了质疑,认为他们所描写的,已不是汉代的玉门关,而是唐朝的玉门关。

唐朝的玉门关在何处据考证,唐时玉门关已由敦煌故址移设到了晋昌城(今甘肃省安西县境内)。如今遗址湮没,关址难考。有人根据与王之焕同时代的边塞诗人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诗句,认为安西县境东南的锁阳城,可能就是唐朝的玉门关。也有人根据唐玄奘取经西去时的路线和当时丝绸之路的状况,认为唐玉门关址已淹没在如今安西县之东的双塔堡水库之中。总之,关于唐玉门关的具体地点,今天还是一个谜,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其实,在一千多年前的玉门关是一个繁华的边关。那里晴空鸿雁高飞,旷野驼铃悦耳,商旅络绎不绝,人群川流不息。沿着这条道路,美丽的中国丝绸,精致的中国瓷器,馨香的中国茶叶,独到的中国制药等远运到世界各地,火药、造纸和印刷术也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远播国外,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苜蓿、菠菜、葡萄、石榴、胡麻、胡萝卜、大蒜、无花果等等不少有用的东西也从这条道路上输入。据历史记载:汉朝时从伊犁河流域引进乌孙马,从大宛引进汗血马。从丝绸之路还传来了西域各地和国外的音乐、舞蹈和宗教,使中华文化艺术吸取了新的养料。

翻开地图,在甘肃西部边陲地区不难找到“玉门关”。玉门关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控制着河西走廊迤西的北线,是祖国大西北的一座石油城。在较为详细的地图上,还可找到玉门关市郊的一个“玉门关镇”,然而,这只是现代的玉门关市,它与历史上的玉门关名同实异。

那么,历史上西汉时期的玉门关,也就是东汉驻守西域三十一年的都护班超,迟暮之年还在《求代还疏》中所写的“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那个玉门关究竟在哪里呢岁月的沧桑又把它打扮成了什么模样呢近百年来,中外热衷“丝绸之路”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纷纷驰骋于大漠之中,对这个千古之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根据可考古籍记载,玉门关在敦煌西北约八十公里的地方。人们在这一带的荒漠之中,发现了一个名叫小方盘的土城堡,它曾经被认为是汉代玉门关的遗址。登上古堡远眺,它的北面,有北山横亘天际,山前有疏勒河缓缓流经。残存的汉长城由北向南,连贯阳关。令人欣喜的是,在这里还发现过写着“玉门都尉”的木简。从此,人们便把这木简作为实物证据,认定小方盘定是汉代玉门关无疑。

但是近几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又详细地考察了敦煌境内的汉长城、烽燧,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工作,获得了不少实物证据,对上述所谓汉代玉门关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以上述木简为据,小方盘城只能说是“玉门都尉”的治所,并不能由此认定它就是玉门关。再说,对这座里面仅有几间土房,大小与北京的四合院相差无几的古堡,就是普通百姓也会提出质疑:难道当年设有重兵把守的、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孔道,竟是这样的一个小据点

历史上的东汉初年,仍以西汉的玉门关、阳关为西部边境的门户。到了汉和帝(公元89年到公元105年)的时候,匈奴常常杀汉吏,朝廷认为应该关闭玉门关,于是把关口移设在今酒泉地区的玉门镇,向东移动了四百多公里,放弃了西汉所筑的玉门关。

后来,班超的儿子班勇写了《辨闭玉门关弃西域》的疏文,认为应仍以西汉时的玉门关口,置校尉长史以捍抚西域各国。于是,朝廷就派班勇为西域长史,以西汉玉门关为门户,率兵驻守西域鄯善、龟兹、温宿各国,并发兵驱走西域的匈奴势力,西域得以平安。

到了魏晋以后,汉玉门关被再度废弃。自唐朝以后,汉玉门关址当初设在何处,一直没有人说得清楚。近百年来,中外史学家、考古学者纷纷驰骋大漠戈壁之中,力图探索、考定汉玉门关的关址,可至今仍未做出确定的结论。

虽然,人们对于汉代玉门关的故址莫衷一是,但是,人们宁愿把这仅存的古堡视为玉门关的遗迹。千百年来,多少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为的是在登上古堡、遥望大漠的同时,去追忆祖先的光辉业绩。在古炮台上,人们在吟诵唐朝诗人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之声时,仿佛看到汉朝大将李广利挥麾旌旗、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

  金刚经

  《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16部,2013年3月8日公布。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上海图书馆藏北宋拓本《三藏圣教序》、徐州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青岛市博物馆藏清蒲松龄《鹤轩笔札》稿本等1516部古籍入选该名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西泠印社、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等16家单位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在此次公布的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5家为宗教、少数民族单位。

截至目前,共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6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李世民的衣冠冢遗址确认、发掘出了长孙皇后墓葬及生前守陵的宫人墓葬

2003年隋唐史学者、昭陵考古队队长张建林掩饰不住他的喜悦,刚刚发掘出了昭陵的寝宫遗址,遗址由一个近似方形的围墙把它围起来,里面有大型的建筑基址。寝宫实际上是唐代进行昭陵祭祀的最主要的场所,里面放置着唐太宗生前所戴的帽子、所穿的衣服和用过的器具。常年供奉的珍馐佳肴、灯烛蜡台等也放在寝宫里。唐朝后世皇帝亲谒昭陵的时候,先要让衣冠出游,就是抬着衣服和帽子,出来普照天光游行一圈又放进去。大批的守陵宫人生前也住在寝宫。宫人就是李世民生前的宫中妃嫔亦无子者,天子薨后被胁迫到昭陵来。宫署所在地、护卫陵园的将士也驻扎寝宫附近。

唐朝的石刻廊房基址里面,还发现了清代祭祀的大殿遗址。此遗址的地下80公分处叠现了唐代柱石。对于这些唐代柱石,若本来就在此,那上面原来是什么样的建筑和用途;若是后世借用唐柱,又是从何迁来,还有待继续考证。

这次勘探对昭陵“以山为陵”的“九嵕山”上的九洞有了更准确的认识,这些洞是墓的可能性得到确证。其中一个规摸较大;另外八个是小洞,规模较小,里面陈设简单,所放的东西也不讲究。过去学者认为这些洞是千年前修筑陵园的匠人生前所住之地,但在皇帝陵山上,为了工匠们居住方便,就近凿洞是破坏风水的,结合出土的物品推测小洞是宫人墓。

大洞更加肯定是墓葬了,墓葬所需要的元素它基本都有,洞口朝南,紧接着是墓道、墓室、墓室里面是棺棚,墓室顶部穹隆顶画着壁画,这些特征都符合墓的要求。长孙皇后临死嘱咐唐太宗,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昭陵博物馆副馆长李浪涛说,这次发现的石山上最大凿洞墓葬,应该是长孙皇后的,她于贞观十三年仙逝,后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时,长孙皇后与太宗皇帝一起重新合葬在了昭陵的地宫。此墓从此就荒了下来,形成一个空洞墓。

另一个重大的新发现就是昭陵东北角的又一丛葬窑,这个窑是用石头堆起来的,共两层,四孔窑洞,里面有铠甲马、陶人等。汉景帝杨陵有丛葬坑,秦始皇陵墓有兵马俑坑,那么以山为陵的昭陵就以“石窑”来置陪葬品。过去于一九六五年做过一些调查,这回彻底把此石窑清理出来了,结构也弄清了。窑最深处八米,做工非常精细,石头打磨得有大头小头,大头七寸,小头五寸;结构极其严密,连缝隙的灰缝都撬不下来,验证了史书上说的“糯米汁共白灰偕浇注”。汉杨陵随葬坑共有81个,昭陵发现类似陪葬窑8座,陵山上其它地方是否有还待继续查探。 ■北司马门为隋唐最大殿堂式门址,铁栅栏隐秘水道现世,三处遗址扩延唐祭坛范围

过去人们对皇陵门的理解就是一个门址,绕着围墙,然后是一段门阙。昭陵考古队队长张建林说,实际上远远不是人们想得那般简单,刚刚全部清理出的唐代昭陵北司马门和北阙的基址,证明它是一个建筑群体,且是祭祀性的,由门阙、列戟廊、廊房、门址、围墙等构成。被专家才恢复原位的唐门墩石遗址,旁边为柱石和门框,两个柱石分隔成了三门道,即北司马门,连着围墙成内八字形。昭陵考古队副队长王小蒙说,因为明清帝王为昭陵建的北门是在唐废墟上筑的。所以的发掘,顺理成章地知晓了明、清两朝的昭陵北门建筑群的总体布局、结构和功,它们先是碑刻、再是金石、最后是陵园内部建筑。

参与发掘的昭陵博物馆副馆长李浪涛则说,从出土遗址的性质还可以判断出,北司马门是殿堂式的门址,是全国隋唐建筑遗址的第二例发现,另一例就是长安城大明宫内城门,其它的唐代门址基本都是过梁式的,拱圈式的门是在宋代以后才出现的。而且,北司马门体量比大明宫内城门大———大明宫的门址是三台阶,昭陵的门是五台阶,所以此陵门对唐代建筑甚至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有了格外的“分量”。

北司马门里的建筑主要是唐朝石刻长廊,过去没有发现过。由于西侧的地势比较高,这处的石刻屋顶建筑基址保存的相对完好一些;东侧由于比较低,除了清代围墙以内的遗址,基本上都破坏掉了。但可以比照西侧,把东侧的还原回来,因为建筑原则是不能改变的。

令考古人员欣喜地还有,北司马门里发掘出了唐时水道,主渠外有副渠,既能排墙顶、门庭雨水,又能泻山洪。这条保存完好的水道里,最称奇的是竟与一暗水道相连,道口用了五块石条上下左右撑起来,暗道中间还用6根铸铁竖成栏杆,既能起支撑作用,又能阻隔柴草漂浮物,还能挡盗贼从水洞潜入陵园;暗道里面还发现了一块山字型的砖,作为一个“山”柱子支撑,与桥梁很相似,减压分水。张建林说,暗水道做得如此讲究,关中的大型唐代建筑里,是首次发现这种铸铁栅栏的出水口;就全国来说,这种暗道只在扬州的唐城里面发现过,其它地方再没见过通例。最不可不佩服的是,暗道里面的铸铁栅栏千年水中流蚀,出土时竟然没有生锈,唐人防锈技术可谓高矣。此暗道的七级台阶,可以把大量的雨水减缓,以免对栅栏和墙基造成冲击,设计相当巧妙。

这次发掘的实物,纠正了一些古代典籍、学者对昭陵认知上的偏差。古籍上记载昭陵“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但北司马门的发掘,改变了此误传,“朱雀门”与“玄武门”之名学者以讹传讹所致,昭陵南门应该叫“南司马门”,陵园门一般是对称而名的。张建林进一步分析,以“方位四神”取陵门名是不符合大唐皇家礼仪的。除了北司马门遗址,考古队另发现了三处唐迹,年代都稍晚一些,是德宗时对昭陵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后所留,从所出的烧灰、陶器、陶罐来看,“生活痕迹”明显。这三处出土遗迹,扩延了对昭陵祭坛的划限范围,过去以为的北阙、北司马门和列戟廊就是完整的祭坛,但这些遗迹都在列戟廊之外了,向东、西伸展了。 ■首次发现昭陵六骏的原始鬃丝、六骏原始基座,美国学者专程来看

“自从昭陵六骏1914年离开这个地方以后,这是首次本年度内陆续发现与六骏有关的一些东西”,张建林说,“除了六骏的残块以外,还搞清了昭陵六骏排放的原始位置和原始架构。”昭陵六骏都有基座,每个座都由三层组成。当年唐太宗下葬时为了使六骏显得醒目,座基是非常高的,复原高度距现在地面足1米多。当晓知昭陵六骏的文物出土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东方部负责人周秀琴万里迢迢来昭陵考察。

今人看到的六骏被盗窃前的基座,其实不是唐朝时六骏的原始基座。清朝时把唐代的六骏从原始位置移动了,同时基座的上层也一块跟随移动,并被重新摆成了一堵紧连的雕壁。而此次发掘的唐代原始基座显示,当时每匹马是分开的,因为原始基座的下层并没有移动,而它们之间是阶梯间隔的。原始基座位置的确定,把一些前代学者论述的昭陵六骏曾经在第四台阶地上摆放过的看法颠覆了,六骏一直就在第五台阶,第四台阶的存痕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风雨冲下的滚落残片。

当年,文物盗贩为了方便搬运,把六骏打成了几块,这就是后人以为的“六骏是在那时才被破坏的”。从此次发掘的情况来看,实际上六骏早在唐末五代就有一些残损,但可能残损程度没盗运时高。今年出土的“什伐赤”蹄腕部分,应该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生了,那些茬口仍棱角犀利。还有前不久出土的一片残块是“青骓”右前腿的膝盖部分,一千多年了,一直埋在地下,所以它表面没有任何的风雨剥蚀,膝窝部分的毛一丝一丝毕现,而如今不论西安碑林的四骏,还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两骏都看不到如此的毛丝,这对于后人感知昭陵六骏的原始风貌提供了珍贵的依据与见证。 ■出土十四国蕃郡长像,其写实雕刻对少数民族与唐朝融合历史有重大认知价值

此次发掘的一些石质头像、基座、片块,其中残块共九片,仅高昌王一人就三块,对立于昭陵的“十四国蕃郡长”,有了更加精确的认知和诠释。其中里面有四个突厥部落可汗。史书上记载,李世民熟悉胡人的生活习俗、战术,打突厥人非常得心应手,突厥人遂对李世民非常敬畏,尊称为“天可汗”。丝绸之路的四个王国,从汉到唐一直是中原与外国贸易、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唐初就把这条路彻底打通了。还有一些更远的政权,如南亚的婆罗门,当时李世民借吐蕃与尼泊尔的兵把它的国王俘虏到了长安。再有一个林邑王,越南南部一带的国王。还有新罗(朝鲜半岛)乐浪女郡王,及游牧在青海、甘肃一带的王国。除了东南海外之国,可以说十四个酋长国是唐王朝核心统治区的周遍所有政权的总和,包括有突厥可汗、吐蕃赞府、于阗王、焉耆王、高昌王、薛延陀可汗、吐谷浑可汗、龟兹王、林邑王、新罗乐浪女郡王、婆罗门王等。

李浪涛说,这些重新见阳光的“郡王”的另一重要价值,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讲,它们是“写实性”的。每个王都写清了他的祖述、名字,这样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差异,作为单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在石像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四国蕃郡长有戴长帽的、有卷发的、有直发的。本次考古发掘还确定了十四国蕃郡长的分布,自北宋以来,对十四国蕃郡长谁在东边、谁在西边一度混淆,甚至把一个人的名字分成两个人,根据基座与石像的成功对接,已经把西侧的人确定了,西侧是西北少数民族,比如吐蕃赞布、高昌王、焉耆王、于阗王、薛延陀可汗、吐谷浑可汗、龟兹王。而这些归附唐朝中央的国王清晰的“祖述”石刻文,对于研究唐王朝与周遍地方政权的交往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甚至弥补一些史料空白。

清代建祭祀大殿的时候,把唐时的屋子面积缩小了,这样十四国蕃郡长像就晾在外面了,仅把昭陵六骏用廊坊盖了起来。而重新面世的蕃郡长基座显示,十四国蕃郡长与六骏一块本来放在七间房内的。 ■昭陵东、西两门成悬案,昭陵地宫虽五代被劫,但文化珍宝依然会有

《长安志图》记载:“以九嵕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点,四周回绕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周围十又二里”。令人遗憾地是,还没有发现昭陵的东门和西门,以及围绕整个陵山的墙垣。如果有东、西两门的话,门的建筑肯定毁掉了,但对门阙来讲,它有两个土堆遗址,比如它封土的砖瓦应该有所保留,但到今天依然没有发现。以昭陵一前一后的两个陵园来类比,献陵的四个门都有,乾陵的四个门也有,单单九嵕山上没发现,给学人留下了巨大疑问。

昭陵其年修筑时,文献描述,在南面山腰凿深75丈为地宫,墓道前后有石门5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也目睹“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这都可想象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窍深和宏丽的情景。宋初开宝四年,宋太祖让地方官员对被盗掘过的前朝关中帝王陵的墓统统进行掩埋、修缮。九嵕山是高耸天宇的石质山,一旦洞口被盗开,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掩埋,就是把上面的石头炸掉,用乱石头把墓口封住。经过千年的沉积,整座山到处灌木丛生,野草遍布,根本找不到地宫洞口。但是,时人皆知昭陵在凿玄宫的时候,是在一条险峻栈道上开挖的,所以应该在陡峭的崖壁上。张建林说,盗窃过并不意味着昭陵地宫里面再没有其它东西,像壁画、陶俑,包括一些金银器洒落或者遗失在墓都应是基本的遗存,石棺椁、石棺床、墓志铭、陶俑也是绝对有的,盗墓人对这些不感兴趣。再说,诸多王陵历史上被屡次盗窃,如今不也发现了许多文化珍宝吗。对于是否开挖昭陵地宫,大家一致认为,抢救性的发掘陵园地面濒临消失的文物遗址已经很繁复芜杂了,根本没有精力去勘探皇家地宫;当今的保护技术还没有能力把一些珍贵出土文物进行有效保护,所以也不应该轻易去发掘昭陵地宫。

“玉门关”指的是现在的甘肃敦煌的一个西北的小方盘城,至于为什么很多唐诗词里面经常提到他,大概是因为这里是边关,边塞,而那时候的每个有志青年都希望能够为国效力,驻守边疆,驰骋沙场。

玉门关会有那么多的诗词文章里记载,也是因为他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非常悠久,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设立了,因为汉朝的时候,匈奴的势力还非常的强大,而且,野心很大,还在不断的消灭小族,扩大势力,起初,汉朝还是实行的和亲政策,想要和平共处,不希望引起战争,生灵涂炭,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匈奴变本加厉,入侵中原,还占领了河西走廊,之后,汉武帝就决定攻打匈奴,之后就是大家熟知的,派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去攻打匈奴,并且取得了胜利,然后就收复了河西走廊,并且在这里设立了郡县,之后就建立了玉门关和阳关,两个关隘。

而玉门关的名字也是有他特殊的含义的,因为这里联通西域,而西域经常会给中原运送一些玉石,每次运送都要经过这个关隘,所以,就取名叫做玉门关。所以,玉门关不仅仅是当时的一个军事要地,重要关隘,还是一条文化,经济交流的交通要道,汉朝时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也是要经过河西走廊,经过玉门关的。

所以,玉门关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众多的历史古籍中看到他的身影,对于国家来说,他是抵御外敌的重要关口,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入口,对于个人来说,这里位于边塞,风景辽阔,美不胜收,而且这里可以承载那些诗人的伟大抱负。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古籍,成书的具体年份不详,作者同样无从得知,而他所描述的山川、地理、奇物、异事、巫医、祭祀等内容,对中华后世文化影响巨大,使其成为了中国历史早期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

关于《山海经》,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部杜撰的神话著作。的确,这里面有不少的神话传说,比如著名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均是出自于此。可以说,这本书几乎奠定了整个中华神话最初的体系。

《山海经》中讲过一个名为无支祁的淮水水兽的故事,它状似猿猴,塌鼻凸额,火眼金睛,力能举万斤,后大禹治淮水时,将其制服,并压于淮阴龟山脚下,水患方可得解。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和《西游记》有共同之处,无支祁的经历就与孙悟空很像,其实它正是如今最为广泛认可的孙悟空的前身。在我国甘肃省的安西县,有一个名为千佛洞的敦煌佛家遗址,里面有绘就一幅九百年前,关于玄奘取经的壁画。

而画中出玄奘外还有一“人”,似为人化的猿猴。根据古籍《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在西行途中,路经西域时曾收过一个名为“石磐陀”的胡人徒弟,又称作“胡僧”。

经过专家研究,“胡僧”与“猢狲”音近,再加上前面的佛洞壁画倚证,专家们纷纷表示,此胡人即为孙悟空的原型之一,也由此断定,孙悟空果然不是来源于印度,总之,孙悟空是中国本土文化聚合的产物,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中华大地这片沃土。

可在民国时期,有些大师不是这么认为了。胡适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自1940年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后,随之而来的还有相对先进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这给传统的中华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许多崇洋媚外之人纷纷摒弃本土文化,过于激进的行为使得众多学者提出并认可所谓的“全盘西化”论,连我们神话中的大英雄孙悟空也无法避免,原型被移花接木到了印度神猴哈弩曼身上。

不仅如此,以胡适为代表的这些民国大师,甚至认为连前文所提到的无支祁都是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而被纳入到我国神话体系中来的。不过,千佛洞的实物遗址加上中国古籍文字相对应,这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旧唐书》《新唐书》,《隋唐演义》,《隋唐英雄传》等都是描写那个时候故事的书

唐语林、唐律疏议、太平广记、唐六典、唐会要、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唐研究、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等等

历史上"玉门关"究竟在哪里?汉代与唐代的玉门关是一样的吗?

一提起“玉门关”,很多人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就是一幅沙漠上的景象,茫茫沙漠无边无际,而不远处就矗立着一座城池,城门口自然写着“玉门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