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中医药学模式研究的内容包括
天人合一的中医药学模式研究的内容包括:天地与人的关系——有利有弊、人与天地的关系——趋利避害、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守中、人体与疾病的关系——扶正祛邪。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
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而一种药,能治两种截然相反的病,这是一些中药奇特的地方。如:当归能治月经过多或过少,五味子有升降血糖的双重作用,三七、白药兼有止血和活血作用等等。
起源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
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予以注意。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
中医学所讲的“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天地相互联系,人与自然天地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
“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按照中医学的观点,人体是一个微缩的宇宙,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包括气候、地域、季节、饮食等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师从整体出发来看待疾病,不仅注重症状的治疗,更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生命活动都是受到天地阴阳五行等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影响,而身体的健康与疾病也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学将天、地、人三者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其中的“天”指的是自然界,包括气象、时令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土壤等;“人”指的则是人类自身。只有当这个整体处于平衡状态,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否则,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天人合一”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深刻认识,也强调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中医学所讲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制药方面的应用
中医学所讲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这种理念也广泛应用于中药制药方面。
在中药制药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气候、季节等条件来选择不同的药材,并且考虑到药材之间的配伍关系,以及煎药的时间、火候等因素,保证药物成分能够充分释放出来,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中药制药过程中也注重药材的品质、保存等问题。可通过科学种植、采集、干燥等方式,确保药材的质量和活性成分的稳定性。
总之,中医学所讲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药制药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强调了药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为中药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自然环境赋予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的能力在发展中可以逐步的改造自然,改造的后果由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整体承担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的诠释。
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对自然的破坏和伤害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破坏和伤害通过学习十八大精神,我们更应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爱护我们的家园,共同建设一个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梁漱溟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就像一只出色的斗鸡,要想修炼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
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叫嚣的街头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气犹存,气势未消,容易冲动;
到最后,呆头呆脑,身怀绝技,秘不示人。到了大智若愚的境界。这样的鸡踏入战场,才能所向披靡。
人生不过就是提醒自己反复做一个动作:清零。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扔。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负重。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诠释得最多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其实,这样的诠释并没有能把“天人合一”思想中所包含的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意义充分揭示出来。
△ “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崇拜(以天地为生物之本),以及祖先崇拜(以先祖为监护人世的“皇天”“上帝”)等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 天的含义有多重:甲、天地万物(自然界)之天,乙、事物所禀受本性(天性、天命)和自身的法则(天道、天理),丙、事物本具的功能(天官、天职)和相互间的本具关系(天伦),丁、祖先神(皇天、上帝)和各种神的总称(如“天者,百神之大君”)戊、某种人力无法抗拒的力量(天灾、天命)己、最根本、最重要的事物(如“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等。其中最主要是“天道”、“祖先神”、“天命”等意义。
△ 中国传统文化中“奉天法古”是一个重要的理念,所以非常注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要为“以天为则”,“以史为鉴”。
※ “天人合一”思想的要旨,首先就体现为“以天为则”——“人道”与“天道”的合一。
△ 儒家的表达:“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天(道)人(道)合一于“诚”。
△ 道家的表达:“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常无为”(三十七章)天之道如此,人之道亦当“处无为之事”(二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天(道)人(道)合一于“自然无为”
△ 荀子综合儒道:“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不苟》)“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荀子·解蔽》)
※ “天人合一”,“以天为则”的思想观念中,包含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模式——尊重自然,尊重个性。
△ “物无妄然,必有其理”;“会之有元,统之有宗”(王弼《周易略例·明彖》)
△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庄子·秋水》)
△ “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
△ 朱熹后来也说:“愚谓,事物之理,莫非自然。顺而循之,则为大智,若用小智而凿以自私,则害于性而反为不智。”(《四书章句集注》)
※ “诚”为天之德,“自然无为”也是天之德,“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人合德”——人以“天德”为榜样(“为则”),要“以德配天”;天则视“人德”以行事,所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由此,引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根本的特点:人文精神的高扬——上薄拜神教(“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下防拜物教(“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而倡导道德的自我提升(“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 “天人合一”思想中还包含着一些非常深刻和重要的理念:
△ 如部分是全(整)体的部分,受全体统摄——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天地所生, “天地者,生之本也。”(《荀子·礼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万物都受天的统摄,都要遵循天道、天理。
△ 部分与全体不能相离,且相互影响——人与整个天地万物都关联在一起,人体是一个小天地,直接或间接受天地运行的影响,与天地的运行一起运行。反之,人的活动也会直接间接影响天地的运行——“天人感应”。
△ 部分体现全体关系,包含着全体之理——“理一分殊”,“人人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事事一太极”等。
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依大地的规律行事、大地依天的规律运行、天依道(宇宙的根本规律)运行,而道,也就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什么?是自然而然,无为。
庄子更进一步指出: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大致的意思是:人与天地并存于世,是一体的,不能把自己放在高的位置上,认为天地万物应以自己的意志转移,这样做一定会适得其反。总之,道家认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应依天地的自然规律行动。现在的雾霾现象,正好印证了它的正确性。
秋季是万物成熟、喜庆丰收的季节,也是秋风萧瑟、千树落叶、百花凋谢的季节。中国文人大多悲秋,唐代“大诗豪”刘禹锡有首名诗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也有“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的动人诗句。悲秋凄凉的情怀是文人骚客故弄文笔,无病呻吟吗?不,科学证实,悲秋确有原因,且是多方面因素在人们情绪上的反应。
中国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天地万物合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生命活动,内部器官的运动变化,要受整个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影响和制约。这一观点贯穿了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并体现在医疗实践中。这种研究人体、认识疾病的辩证思想和方法,远比那种把人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机械地把人体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加以研究的机械论的思想和方法要优越得多。下面我们就具体介绍“天人相应”的理论。
我国中医早在秦汉时期就提出了“天人相应”的著名论点。“天”代表自然界,“相应”是指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体的反应。如果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反常,超过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调节功能,人就要生病。
首先,四季气候、昼夜周期会对人体有所影响。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严寒,而且春季多风,夏季暑湿,秋季干燥,冬季阴冷。这种气候节律的变化,对一切生物都有深刻影响,人也是这样。春夏两季,人体皮肤松弛,血管舒张,气血津掖多流向体表,所以容易出汗而小便少;秋冬两季,人体皮肤致密,血管收缩,气血津液多趋向体内。所以汗少而小便多。一旦气候变迁过于急剧或反常,人体适应不了就容易发生疾病。比如,春季应该温暖反而寒凉,人就容易感受风寒;夏天过于炎热,人就容易受热中暑。除此之外,还可能发生季节性的流行病,春季多麻疹,夏季多肠道疾病,秋季多疟疾,冬季多外感咳嗽等等。
其次,日夜周期的变化对人体也有很大影响。一般地说,多数病人在早晨和白天病情比较稳定,午后和夜晚病情往往加重。许多病人常常死于半夜前后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地理环境对人体也有深刻影响。南方人刚到北方,或者北方人刚到南方,大都感到身体不适,严重的还要生病。对于这种现象,人们通常称作“水土不服”。这是因为由于自然环境不同,人在生理、气血、体形、肤色等方面也都有些差异,骤然改变了素常习惯的自然环境,人体的调节功能一时不能适应,自然就会生病。
我国医学这种“天人相应”的理论,已经被现代科学的许多发现所证实。比如,近年来有人观察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常随昼夜和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呈周期性改变。如人的体温、心率、血压、血糖、内分泌、基础代谢等,就都有二十四小时的节律波动。而不是像过去人们所认为的人体内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人们还发现人体肝脏的解毒功能和胆汁的分泌功能。一般是夏季低而冬季高。目前,这种研究生物周期性活动规律的科学,称“生物钟学”。大量的实验表明,中医关于四季、昼夜周期对于人体影响的说法基本上是科学的。另外,近年来科学家又发现,太阳黑子周期性活动和人的血液、血红蛋白、血压的周期性起伏有关,和流行病、传染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存在一定关系。这种研究天体运行和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科学,叫做“医学气候学”。这一门新科学的发展,也有力地揭示了“天人相应”理论的科学价值。
“天人相应”理论,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我国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强调了疾病的发生并不是什么鬼神作怪的结果,从而启示人们要认真研究自然界运动的规律,自觉地去适应这种规律,同疾病作斗争。正如《内经》所说:“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医道才可以长久存在。”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代的许多著名医生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学者,因而才能够医术精专,甚至能准确地判断生死。
比如北宋儿科医学家钱乙,他看病就能结合四时气候预知患者的生死。有一次他给一位王公贵人的儿子看病,诊脉察色之后说:“这个孩子不用吃药就能自愈。”恰巧王公贵人的另一个小儿子当时也在场,钱乙却指着那个孩子说,“他倒是要暴病一场的,不过病后三天过了正午就会好的。”王公听了以后很不高兴,以为钱乙是在故弄玄虚,并没有介意。不想,第二天那位原没有生病的孩子果然发起高烧,而且不停地抽搐,病情非常危急。王公只得召请钱乙来治,结果正如前言,过了第三天的正午病就退了。王公感到很奇怪,就问钱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钱乙回答说:“我给大人的另一位公子看病的时候。偶然间发现这个孩子面色通红,两眼发直。这是心和肝俱受风邪的征象,所以就大胆预言将要得一场暴病。没想到不幸被言中了。”王公又问:“您为什么说过了正午就会好呢?”钱乙答道:“正午之时阳气最旺,过了午时就阳气渐衰而阴气渐盛。公子的病是心经证候、自然要午时以后得愈。”这个故事出自《宋史》钱乙的本传。它生动地说明了我国古代医家是怎样运用“天人相应”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人的病变转归和判断生死的。
人是宇宙的缩影,身体对应天地自然
佛法非迷信,非宗教信仰,
乃是宇宙万法之真理真相!
它是讲真,讲实,讲宇宙万物的起源以及所有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之所以领悟不到宇宙的秘密,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将自己桎梏在眼见为实的牢笼里,不允许自己尽情想象,大胆假设,从而掩盖了直觉的光芒。”
人体与天时的奇妙对应
人体有365个穴位, 一年刚好365天;人体有12条经络, 一年刚好12个月。 脊椎有24节, 一年刚好24个节气,人与大自然完全吻合! 人本天地之气而生,故而人体必须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
人的最高层次的安静就是把自己融合进万物运转的时空循环当中。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天人合一,意思就是说:大到宇宙天体运行,小到人体五脏六腑,其运行逻辑上都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道”。
对于很多悟道、修行的人来说,打坐、苦思、冥想的本质,其实是调整人体的运作状态,使身体的运作秩序将同外界的宇宙天体一致,你就变成了宇宙天体在世上的一个投影,然后做到了忘我、无我。
事实上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比如《黄帝内经》研究的是人体的运作原理,然后利用的却是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原理。实际上,太阳系里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运转,和人体内五脏六腑的协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再比如古代人所说的人体内的小周天,其实代表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这一系统;人的脊椎有24节,随着身体的循环,每一个骨节都会发生相应的感应。而根据对这些微妙变化,古人体会到了一个周期应有的变化节点,于是把中国农历的一年分为了24个节气。
所以,人身上每一点都在宇宙之中有着其对应点。通过反观与内视,所有的星系都会在人体之中找到对应的位置,比如五脏之中的28星宿,比如命门之中的银河系。静心的本质就是不断提高自己与自然的共融能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个世界,大到宇宙天体运行,小到身体五脏的循环,其本质都是一样的,生生不息的运转产生能量。
人体产生的能量不仅和运行轨迹有关,还和我们的内心深切相关,它还会反作用于我们身体,影响我们身体的运转。
“天人合一”带给我们的13个启发
1、人与外界天地自然、万事万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你我互为一体,你好我好大家好。人的念头,实际上就是来自外界的信息,信息来,信息去,来了又去,旧的去了,新的又来,人体的粒子细胞不断地吐故纳新,新陈代谢。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的思维能力,面对大自然中不同的事物,瞬间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这种判断和理解是如何产生的?就是我们自己心脑联合行动的结果,大家称之为“本性”。常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指这个“本性”。
3、修行就是舍得,舍得清理自己的忧郁、烦恼,得到祥和;舍得清理、压缩自己大脑细胞储存的一切内容,舍得“空”掉一切,舍得以旧换新,舍得洗刷立新,舍得取精华、去糟粕,舍得丢掉一切的常规思维,换上超智慧思维。
4、人要有爱,爱是包容和宽恕,爱是生命不息,无所他求,造福人类,快乐求成。你造福人类万众生命,人类万众生命必然为你服务。
5、“人类万物众生灵”,不仅是指地球上的,还包括我们生活的这个太阳系的一切,如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人类、动物、植物、各种微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和与此有关联的一切活动和事物:石头、泥土、砂子,江河湖海、风云雨电、房子村庄、厂矿机关、学校医院,公路、铁路、水路、航线,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飞船,全天下的水分子,空气、氧气等大无外、小无内的数无可数的万事万物万象。
6、认识自然就是认识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规律,认识山川河流的运动规律,认识人类万物众生灵的衍生规律,认识并且掌握人类与自己繁衍生息的星球的关联,与自己生活的太阳系的总指挥的关联,认识自己和人类万物众生灵的关联。认识自然,就是认识自己,通过进一步准确的认识自己,又能够促进更全面、更完善的认识自然。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7、人的健康,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组成人的每一个生命细胞的健康,不能够孤立的认识看待,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完整统一的环境、空间里面,在这个环境、空间里,有人类、动物、植物、各种微生物等万众生灵,自己和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息息相关、息息相连、同心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人的健康,是大自然健康的体现,是大自然繁衍生息的人类万众生命的健康体现。
8、健康的核心是统一与平衡,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平衡,思想与心态的统一平衡,思维与心灵的统一平衡,性格与情绪的统一平衡,七情六欲与意识行为的统一平衡,头与手脚的统一平衡,大脑和心灵的统一平衡,五脏与六腑的统一平衡,阴阳的统一平衡,气血的统一平衡,吐故纳新的统一平衡,新陈代谢的统一平衡,即组成生命体的每个生命粒子细胞的统一平衡,称之为生态平衡。
9、能量从何而来?由日月星辰、万事万物而来。日月星辰、万事万物从何而来?由天地而来。能量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大自然空间的一切,人类万物众生灵都是能量的汇聚体。人类的精神、思维、肉体都是能量,无论是言行举止,站坐行卧,都是能量的运动与变化,我们睁眼、闭眼,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能量。
10、自己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神。不用体外求神,寻找神,神就在自己生命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之间,发出无声的呼唤,告诉我们莫外求,莫外求。内经早就告诉人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常语说,闭目养神,都体现了人们对神的认识和领悟,以及如何从生命根源上进行养生保健的方式方法。
11、古往今来,人们都说,打是亲骂是爱,床头吵架床尾和。无论怎么吵怎么闹,和了就好,和就是统一与平衡,也是一种生态平衡。做好了自己的生态平衡,方能够促进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万物众生灵的生态平衡,方能够促进我们繁衍生息的共同家园-----地球的生态平衡。
12、提升你自己,你必须要考虑“自己”这个词的各个方面,这意味着提升你的头脑,你的身体,你的精神,你的思维,你的心志,你的信念,你的气场,你的能力,你的能量,你的性情,你的魄力,你的韧性,你的德性,你的悟性,你的品性,你的秉性,你的每一个生命粒子细胞的功能与潜能、效能与本能、层次与境界。
13、没有永远的好运,也没有永远的霉运,并且命运与万事万物的运行发展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也是可以预测的。
虔诚虔敬祝福您:通天理,知天意,顺天时,得天助,享天福!天来天去,天时地利人和!
天人合一”的中医药学模式研究的内容包括:天地与人的关系——有利有弊、人与天地的关系——趋利避害、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守中、人体与疾病的关系——扶正祛邪。
“中医药+”,为中医药构建新的发展思维打开了一定想象空间,该思维试图超越中医药几千年的定势,突破封闭的应用范围和相对保守的发展理念,以主动进取的姿态,以融合创新的方式,鼓励探索中医药原创思维和中医药的独特精华与食品产业、休闲产业等大健康产业对接融合。
提升中医人文哲学生活化水平,构建现代中药健康产业生态体系,延展中医药独特文化价值,提升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创新水平,为身心健康、生活方式和未来医学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将产生原创性成果,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的学术进步和产业发展。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现代科学层面揭示中医药的奥秘已成为可能。
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和传统中医药学融合发展成为现实需求和未来方向,特别是从关键技术研究入手,重视临床疗效的评价、作用规律的认识和规范化的应用成为行业内外的共识。
天人合一的中医药学模式研究的内容包括
本文2023-10-23 08:33: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0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