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附子理中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口齿类要》:附子理中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医学传灯》卷上:附子理中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麻症集成》卷四:附子理中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摘录 7 《良朋汇集》卷二:附子理中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寿世保元》卷三 81 组成 82 主治 8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三因》卷二 91 附子理中汤的别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主治 95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96 制备方法 97 附子理中汤的临床应用 98 各家论述 99 附注 10 《不知医必要》卷一 101 组成 102 主治 11 《镐京直指》 111 组成 112 主治 12 《重订通俗伤寒论》 121 组成 122 功效 123 主治 124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附子理中汤 1 拼音

fù zǐ lǐ zhōng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

21 处方

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22 功能主治

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2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口齿类要》:附子理中汤

31 处方

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32 功能主治

疮疡,脾胃虚寒,或误行攻伐,手足厥冷,饮食不入,或肠鸣腹痛,呕逆吐泻。

3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4 摘录

《口齿类要》

4 《医学传灯》卷上:附子理中汤

41 处方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黄耆。

42 功能主治

先有房事,胃气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气,中宫不能担当,寒邪直入少阴肾脏,腹痛唇青,四肢厥冷,脉来沉微,一息三至。

4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有汗,宜加五味;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参。

44 摘录

《医学传灯》卷上

5 《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汤

51 处方

大附子(炮,去脐)、干姜、吴茱萸(炮)、官桂、人参、当归、陈皮、厚朴(姜炒)、白术(去芦)、甘草(炙)。

52 制法

上锉。

53 功能主治

中寒厥倒。

54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55 摘录

《回春》卷二

6 《麻症集成》卷四:附子理中汤

61 处方

洋参、焦术、附子、干姜、枳壳。

62 功能主治

麻后寒痢而呕,腹痛。厥冷吐蛔,脉沉无力。

63 摘录

《麻症集成》卷四

7 《良朋汇集》卷二:附子理中汤

71 处方

大附子(麦面包煨,去皮脐)、人参、白术、干姜(炒)、肉桂、陈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72 功能主治

阴寒身战而重,语言声轻,气短,目睛口鼻出冷气,水浆不入者。

7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钟,加生姜1片,大枣2枚煎,热服。

74 摘录

《良朋汇集》卷二

8 《寿世保元》卷三 81 组成

白术1钱5分,干姜8分,人参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1钱,厚朴(姜汁炒)8分,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熟附子8分,甘草(炙)8分。

82 主治

泄泻,肚腹疼痛,四肢厥冷。

8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84 制备方法

上锉。

9 《三因》卷二 91 附子理中汤的别名

理中汤、附子补中汤、参附理中汤

92 组成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93 功效

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94 主治

脾胃虚寒,腹痛食少,泄利呕逆,口噤肢厥,以及寒厥痼冷,霍乱脏毒,阴斑瘴毒,喉肿疮疡,口舌生疮,脉沉迟或沉细;并治阴盛格阳,发热烦躁。

95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口噤则斡开灌之。

96 制备方法

上锉散。

97 附子理中汤的临床应用

1中寒:开庆己未年七月间,裕齐马观文夫人曹氏,病气弱倦怠,四肢厥冷,恶寒自汗,不进饮食。一医作伏暑治之,投暑药。一医作虚寒治之,投热药,无效。召仆诊之,六脉虽弱,而关脉差甚。裕齐问曰:此何证也。仆答曰:以脉观之,六脉虽弱,而关独甚,此中焦寒也。中焦者脾也。脾胃既寒,非特但有是证,必有腹痛吐泻之证。今四肢厥冷,四肢属脾,是脾胃虚寒无可疑者。答云未见有腹痛吐泻之证。当用何药治之。仆答曰:宜用附子理中汤。未服药间,旋即腹痛而泻,莫不神之!即治此药,一投而愈。

2内伤转疟:袁继明素有房劳内伤,偶因小感,自煎姜葱汤表汗,因而发热,三日变成疟疾。余诊其脉豁大空虚,且寒不成寒,热不成热,气急神扬,知为元阳衰脱之候。因谓其父日:令郎光景,窃虑来日疟至,大汗不止,难于救药。倘信吾言,今晚急用人参二两,煎浓汤预服防危。渠父不以为意。次日五鼓时,病者精神更觉恍惚,扣门请救,及觅参至,疟已先发矣!余甚徬徨,恐以人参补住疟邪,加救急无益也。只得姑俟疟热稍退,方与服之,服时已汗出粘濡,顷之果然大汗不止,昏不知人,口流白沫,灌药难入,直至日暮,白沫转从大孔遗出。余喜曰:白沫下行可无恐矣。但内虚肠滑,独参不能胜任。急以附子理中汤,连进四小剂,人事方苏能言,但对面谈事不清。门外有探病客至,渠忽先知,家人惊心为崇。余曰:此正神魂之离舍耳!吾以独参及附子理中驷马之力追人,尚在半返未返之界,以故能知宅外之事。再与前药,二剂而安。

3痢疾:陈三农治一妇,久痢不止,口干发热,饮食不进,犹服香连等药,完谷不化,尚谓邪热不杀谷,欲进芩、连,数日不食,势正危迫,诊之脉大而数,按之极微,询之小便仍利,腹痛喜手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小便利则不热可知,腹喜按则虚寒立辨,亟进附子理中汤,待冷,与服一剂而痛止,连服数剂而愈。

4腹痛: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足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此阴寒之证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5阴证伤寒:刘铭彝,年二十八岁,天台县知县。腊月二十八日,去西乡白坭坦,返回即伤阴寒。恶寒甚剧,战栗动摇,烘以烈火,顷刻不离,舌苔边中黑而滑,脉沉而紧。沉紧为寒伤于里,伤寒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初服麻黄汤不应,继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下理中以祛寒。高丽参一钱、炒白术二钱、淡附片一钱半、炒川姜一钱、炙甘草一钱、葱白九枚、生姜二钱。服一剂,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

98 各家论述

《医方考》:人参、甘草、白术之甘温,所以补虚;干姜、附子之辛热,所以回阳。

99 附注

理中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八引《澹寮》)、附子补中汤(《准绳·类方》卷六)、参附理中汤(《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10 《不知医必要》卷一 101 组成

党参(去芦,米炒)1钱5分,茯苓1钱5分,白术(净,炒)2钱,制附子2钱,干姜(炒黄)1钱,炙草1钱,大枣2枚。

102 主治

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踡卧,肢冷囊缩,吐蛔,舌黑而润。

11 《镐京直指》 111 组成

西潞党3钱,熟附子1钱5分,炮姜1钱,煨肉果1钱,江西术2钱(炒),白茯苓3钱,炙甘草8分。

112 主治

脾脏虚寒,下利清谷,六脉细弱,舌白无滑。

12 《重订通俗伤寒论》 121 组成

黑附块5钱,别直参3钱,清炙草8分,川姜3钱(炒黄),冬白术3钱(炒香),生姜汁1瓢(冲)。

122 功效

热壮脾肾,急救回阳。

123 主治

卒中阴寒,口食生冷,病发而暴,忽然吐泻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瞤筋惕,神气倦怯,转盼头项如冰,浑身青紫。

124 各家论述

此证惟陡进纯阳之药,迅扫浊阴,以回复脾肾之阳,乃得收功再造,方中以附、姜辛热追阳为君,臣以参、术培中益气,佐以炙草和药,使以姜汁去阴浊而通胃阳。妙在干姜温太阴之阴,即以生姜宣阳明之阳,使参、术、姜、附收功愈速。

古籍中的附子理中汤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二·诸伤门]伤风寒

热。仲景谓之反发热。此乃阴盛隔阳。宜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盖阳气传阴经而下利者。乃是热利。阳陷入里。

《张氏医通》:[卷七大小府门]痢

用浓朴、木香、干姜、肉桂、吴茱萸等。虚人可用附子理中汤。非大小肠积之可比也。至于色之黑者。分为二种

《续名医类案》:[卷八]痢

利,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亟煎服附子理中汤,冰水与服,一剂而痛止,六剂而热退食进。兼服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二十]锦囊治疗方论

其中寒之阻隔,则郁遏下极之火,自能上升,大用附子理中汤,加五味子以敛之,二三剂后肚寒足热俱减六七,

《续名医类案》:[卷一]伤寒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法制半夏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法制半夏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回春》卷二:法制半夏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法制半夏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遵生八笺》卷十三:法制半夏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法制半夏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医灯续焰》卷五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法制半夏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御药院方》卷五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法制半夏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医学入门》卷七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法制半夏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法制半夏 法制半夏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fǎ zhì bàn xià

2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法制半夏

21 处方

半夏250克(汤洗四十九遍,用酒浸一日,焙干)白矾120克 丁香皮(为末)90克 草豆蔻(去皮,为末)75克

22 制法

上药四味,同入酒内浸,春、夏七日,秋、冬半月,候日满,只取半夏,于温汤内浴过,焙干。

23 功能主治

化痰利膈,下气和中。主寒痰咳嗽,胸脘痞满,呕恶食少。

24 法制半夏的用法用量

不计时候,嚼下3~5粒,用腊茶或酒送下。

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3 《回春》卷二:法制半夏

31 处方

大半夏1斤(石灰1斤,滚水78碗入盆内,搅晾冷,澄清去滓,将半夏入盆内,手搅之,日晒夜露7日足,捞出,井花水洗净34次,泡3日,每日换水3次,捞起控干。用白矾8两,皮硝1斤,滚水78碗,将矾、硝共入盆内,搅晾温,将半夏入内浸7日,日晒夜露,日足取出,清水洗34次,泡3日,每日换水3次,日足取出,控干入药),甘草4两,南薄荷4两,丁香5钱,白豆蔻3钱,沉香1钱,枳实3钱,木香3钱,川芎3钱,陈皮5钱,肉桂3钱,枳壳5钱,五味子5钱,青皮5钱,砂仁5钱。

32 制法

甘草等14味切片,滚水15碗晾温,将半夏同药共入盆内泡14日,日晒夜露,搅之,日足取出药,与半夏用白布包住,放在热坑,用器皿扣住3炷香时,药与半夏分胎,半夏子收用。

33 功能主治

化痰。主壮人痰火有余之症。痰饮、痰厥、寒痰呕恶,冷哮、肝胃厥气,久疟,小儿寒闭,酒湿,痰迷痴癫,寒湿疝气。

34 法制半夏的用法用量

《外科传薪集》有茯苓、半夏,无枳实。用法为:老年积痰,陈皮茯苓汤服;中风痰厥,羌活前胡汤服;寒痰呕恶,生姜陈皮汤服;冷哮痰饮,苏子陈皮汤服;肝胃厥气,青蒿陈皮汤服;三阴久疟,生姜汤服;小儿寒闭,前胡陈皮汤服;酒湿,砂仁汤服;痰迷痴癫,石菖蒲叶冲汤服;寒湿疝气,荔枝核炙灰冲汤服。

35 摘录

《回春》卷二

4 《遵生八笺》卷十三:法制半夏

41 处方

半夏8两(圆白者,切2片),晋州绛矾4两,丁皮3两,草豆蔻2两,生姜5两(切成片)。

42 制法

半夏洗去滑,焙干;后3味粗锉,以大口瓶盛生姜片,前药一处用好酒3升浸,春、夏21日,秋冬1月,却取出半夏,水洗,焙干,余药不用。

43 功能主治

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兼下肺气。主

44 法制半夏的用法用量

每服12枚,细嚼,不拘时候。服至半月,咽喉自然甘香。

45 摘录

《遵生八笺》卷十三

5 《医灯续焰》卷五 51 方名

法制半夏

52 组成

半夏(拣大者)5斤,明矾1斤4两(捣碎),生姜1斤4两(捣碎)。

53 主治

一切痰嗽,或呕吐冷饮酸水,风痰痰癖,胸膈痞闷,喘促。

54 法制半夏的用法用量

每用2钱,煎萝卜汤调下。小儿量减之。

55 制备方法

上用泉水共浸7日,擦去半夏皮,加朴消2斤8两,换水浸7日;加猪牙皂角(切片)1斤4两,浸7日;此后用泉水,每日一换,至49日,捞起晒干,为末。

6 《御药院方》卷五 61 方名

法制半夏

62 组成

半夏1两(汤洗7次,去其涎水)。

63 主治

咳嗽。

64 法制半夏的用法用量

每服嚼1粒,食后生姜汤下;含化亦得。

65 制备方法

用生姜1两取自然汁,银石器内用文武火同熬,汁尽为度。

7 《医学入门》卷七 71 方名

法制半夏

72 组成

半夏1斤,明矾6两,硝石4两。

73 功效

消饮化痰,壮脾顺气。

74 法制半夏的用法用量

先将矾硝煮水6碗,却将半夏先以水洗净,入药水内浸3宿,又取入清水内浸7日,取出切片,加薄荷4两,甘草2两任用。

古籍中的法制半夏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子大。每三五十丸,姜汤下。治湿痰喘急,止心痛。法制半夏明矾六两,硝石四两,煮水六碗,却将半夏一斤,先

《万病回春》:[卷之二]痰饮

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清茶任下。法制半夏化痰如神,若不信,将半夏七八粒研入痰碗内,化为

《寿世保元》:[卷十]杂方

自然汁。入锅煎熬如汁十斤。入蜜四两。共熬成膏。法制半夏大半夏一斤。先用汤泡七次。姜汁浸七日。白矾水浸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银杏

卧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并《摄咳嗽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仙半夏

目录 1 拼音 2 《竹林女科》卷一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通经汤的用法用量 25 加减 3 《回春》卷六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通经汤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36 附注 4 《御药院方》卷六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通经汤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叶氏女科》卷一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通经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通经汤 1 拼音

tōng jīng tāng

2 《竹林女科》卷一 21 方名

通经汤

22 组成

当归8分,川芎8分,柴胡8分,黄芩8分,白芍8分,香附1钱2分,青皮4分,砂仁4分,甘草4分,熟地5分,白术(蜜炙)5分,陈皮5分,枳壳(麸炒)5分,小茴(炒)5分,三棱5分,莪术5分,红花5分,白芷6分,肉桂3分。

23 主治

室女1516岁,误食生冷,经水不通,日夜寒热,手足麻痹,头痛,恶心呕吐,暖中忽然结块冲痛。

24 通经汤的用法用量

姜3片,葱白3根,水煎。空心服。

25 加减

上部痛,加羌活5分;下部痛,加独活5分;咳嗽,加半夏、玄胡索、干漆各7分;寒热疟疾,加常山、草果各7分;泄泻,加肉豆蔻(煨)、粟壳、木香各7分。

3 《回春》卷六 31 方名

通经汤

32 组成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官桂、厚朴、枳壳、枳实、黄芩、苏木、红花、乌梅。

33 主治

妇女经闭。

34 通经汤的用法用量

姜、枣煎服。

35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36 附注

《妇科玉尺》本方用四物汤加大黄、官桂、厚朴、枳壳、枳实、黄芩、红花、苏木各七分,乌梅一,姜三,枣二。

4 《御药院方》卷六 41 方名

通经汤

42 组成

蛇床子3两,左顾牡蛎3两(为末),浮萍草3两,草香附子3两(为末),磁石2两(引针试有力者,杵如豆大,用绢袋盛,煎10遍,勿用)。

43 主治

真气不足,暴感寒邪,阴阳升降失常,手足厥冷,囊缩或小腹急痛。

44 通经汤的用法用量

临卧阴器贮于瓶口中,提地户37遍,熏浸少时,倾于盆子中,通手淋洗少时。

45 制备方法

用向阳仰泉水1斗,同上件药煎至7升,滤滓,贮于瓶中。

5 《叶氏女科》卷一 51 方名

通经汤

52 组成

熟地黄7分,当归7分,川芎7分,白芍7分,川楝子(炒)7分,小茴香7分,槟榔7分,玄胡索7分,木香7分。

53 主治

血涩不行,经水将来而脐腹绞痛。

54 通经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古籍中的通经汤 《竹林女科证治》:[卷一调经上]经前腹痛

经水将来,而脐腹绞痛,此血涩不行以作痛也。宜服通经汤。通经汤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川楝子(炒)小茴香槟

《马培之医案》:麻风论

亦宜汗解,次以蒺藜丸、苦参丸、消风散、利湿汤、通经汤选用,忌辛辣炙酒醋等物,避风雨,戒房帏。十中犹

《寿世保元》:[卷七]经闭

四分)生地黄(一钱)上锉一剂。水煎。空心。热服。通经调气汤治症同前。当归(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生地

《卫生宝鉴》:[卷十四腹中积聚]胃气为本

、肠鸣、时痛皆愈。饮食进。止有肢体浮肿。以导滞通经汤主之。良愈。导滞通经汤治脾湿有余。及气不宣

《马培之医案》:龟背庀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目录 1 拼音 2 《寒温条辨》卷四:参归养荣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参归养荣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回春》卷五:参归养荣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参归养荣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回春》卷三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参归养荣汤的用法用量 45 加减 4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参归养荣汤 1 拼音

shēn guī yǎng róng tāng

2 《寒温条辨》卷四:参归养荣汤

21 处方

人参1钱,半夏3钱,生姜(炮)3钱,甘草(炙)1钱,白芍(酒炒)1钱半,当归2钱,生地2钱,熟地3钱,大枣2钱。

22 功能主治

禀赋娇怯,或素病亏损,邪留心下,令人痞满,因下益虚,失其健运,愈令痞满。

23 参归养荣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24 摘录

《寒温条辨》卷四

3 《回春》卷五:参归养荣汤

31 处方

人参、当归、熟地黄、白术(去芦)、茯苓(去皮)、白芍(酒炒),陈皮、黄柏(酒炒)、知母(洒炒)、牛膝(去芦,酒洗)、杜仲(姜,酒炒)、破故纸(酒炒)各等分,甘草减半。

32 制法

上锉。

33 功能主治

痿症气血虚损,属虚热者。

34 参归养荣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肥人气虚有痰,加半夏,去白芍:瘦人血虚有火,倍加当归、熟地黄。

35 摘录

《回春》卷五

4 《回春》卷三 41 方名

参归养荣汤

42 组成

人参、当归、茯苓(去皮)、白术(去芦)、陈皮、砂仁、厚朴(姜汁炒)、山药(炒)、莲肉(炒)、芍药(酒炒)、熟地黄、甘草(炙)各等分。

43 功效

疟疾截住后调养血气。

44 参归养荣汤的用法用量

加大枣2个,水煎,温服。

45 加减

疟热虚汗,加黄耆,去砂仁。

46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古籍中的参归养荣汤 《万病回春》:[卷之五]痿

下虚,能食不能行也。痿主内伤,血气虚损。治用参归养荣汤加减、虎潜丸消痰降火。不可误作风治,且风为外

《万病回春》:[卷之五]病

,若是眼牵嘴扯,手足战摇伸缩者,是风痰。俱宜参归养荣汤加减。若发热喘嗽生痰,脉滑数者,名痰火。用栝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杂证部]破伤风

则牙紧项软下视,不宜发汗,误汗令人成痉,当以参归养荣汤,加僵蚕主之,先固根本,风邪自定,若手足战掉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五杂证部]破伤风

紧,项软,下视,不宜发汗,误汗令人成痉,当以参归养荣汤加僵蚕主之,先固根本,风邪自定。若手足战掉不

《杂病广要》:[外因类]疟

《摄生众妙方》卷八:荆防败毒散处方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防风荆芥桔梗川芎各45克甘草15克功能主治疏风解表,败毒消肿。治凤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苔白,脉浮者;疮肿初起,见表寒证者。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温服。摘录《摄生众妙方》卷八《回春》卷八:荆防败毒散处方防风、荆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薄荷、连翘、桔梗、枳壳、川芎、茯苓、金银花、甘草。制法上锉。功能主治散毒。主痈疽疔肿,发背乳痈,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以伤寒,12日至45日者。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疮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大便不通,加大黄、芒消;热甚痛急,加黄芩、黄连。摘录《回春》卷八《医统》卷九十一:荆防败毒散处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桔梗、枳壳、天麻、地骨皮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痘疹始终热毒之甚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微汗热退为佳。初出不快,加紫草、紫苏、姜蚕、葱白;泄泻、加猪苓、泽泻,去紫草;热胜谵语,烦渴,加辰砂六一散调服。摘录《医统》卷九十一《外科心法》卷七:荆防败毒散处方芎藭1钱,茯苓1钱,枳壳1钱,前胡1钱,柴胡1钱,羌活1钱,独活1钱,荆芥1钱,防风1钱。功能主治小儿黄水疮,瘭疮。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煎服。临床应用1黄水疮:一小儿头面患疮数枚,作痒,出水,水到处皆溃成疮,用绿豆粉、松香为末,香油调敷,饮以荆防败毒散而愈。2瘭疮:一小儿头面胸腹患水泡数枚,溃而成疮。此因风邪乘于皮肤而然。饮荆防败毒散,更以牛粪烧存性为末敷之而愈。摘录《外科心法》卷七《医学正传》卷八:荆防败毒散别名消风败毒散处方柴胡4分,甘草4分,人参4分,桔梗4分,川芎4分,茯苓4分,枳壳4分,前胡4分,羌活4分,独活4分,荆芥穗4分,防风4分。制法上细切,作1服。功能主治发散痘疹,疏解寒热。主痈疽疮疡初起,发热,脉浮数,及水肿邪在表者;伤寒温春发斑重者;痘疹,及时气风

详见百科词条:荆防败毒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06:30 共302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普济方》卷二九九:陀僧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陀僧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百一》卷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三○一:陀僧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陀僧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回春》卷八:陀僧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陀僧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百一》卷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三○○ 51 组成 52 主治 53 陀僧散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洞天奥旨》卷十三 61 组成 62 主治 63 陀僧散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陀僧散 1 拼音

tuó sēng sǎn

2 《普济方》卷二九九:陀僧散

21 处方

蒲黄半两,黄药子半两,密陀僧1两多,黄柏1两多,甘草1两多。

22 制法

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

口舌疮不愈者。

24 陀僧散的用法用量

干贴口疮上。

25 摘录

《普济方》卷二九九

3 《百一》卷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三○一:陀僧散

31 处方

密陀僧(好者)。

32 制法

研令极细。

33 功能主治

阴汗;小儿生下遍身如鱼泡,如似水晶,破则成水,流渗又生。

34 陀僧散的用法用量

扑使之干。

35 摘录

《百一》卷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三○一

4 《回春》卷八:陀僧散

41 处方

鹁鸽粪1两(炒,研末用5钱),密陀僧5钱,硫黄1钱,花椒5钱,人言半分。

42 制法

上为细末。

43 功能主治

小儿头生白秃疮。

44 陀僧散的用法用量

香油渣调搽患处,晚间洗去。

45 摘录

《回春》卷八

5 《百一》卷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三○○ 51 组成

白矾(飞过)、密陀僧各等分。

52 主治

嵌甲;脚汗臭。

53 陀僧散的用法用量

干掺疮上。如掺不定,以片帛裹之。

5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6 《洞天奥旨》卷十三 61 组成

密陀1两,轻粉1钱,熟石膏2钱,枯矾2钱。

62 主治

脚丫湿烂。

63 陀僧散的用法用量

湿则干敷,干则桐油调搽。

6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陀僧散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发无定处]紫白癜风

方歌紫白癜风无痒痛,白因气滞紫血凝,热体风侵湿相搏,毛窍闭塞发斑形。注此证俗名汗斑,有紫、白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四诸疮肿门]热疮

(附论)凡热疮起。便生白脓。黄烂疮起即浅。但出黄汁。名肥疮。又有洪烛疮。身上忽生瘭浆。如沸汤洒。剧者

《普济方》:[卷五十二面门]澡豆

洗面药。川芎细辛本藿香白附子冬瓜子沉香白僵蚕甘松栝蒌仁皂角末阿广木香上为细末。洗面药方。零陵香檀香丁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五诸疮肿门]一切恶疮

(附论)内经云。诸疮疡皆属心。诸湿肿皆属脾。盖心主血。脾主肉也。由体虚受于风湿。邪毒与气攻而非方乌膏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六痈疽门]痈有脓

这是描写立春的诗。

第一句,梅花在冰天雪地绽放。第二句,梅花犹如报春的使者在春风中传递着花开的春讯。第三句大地回春,谢公池冰雪消融。第四句,烟雨迷蒙中暖春的脚步匆匆降临人间,春意满人间。

立春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古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立春节气由来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天文意义上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今年的立春节气从2月4日开始,到2月18日结束。对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谱》中这样解释的:“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

自古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