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 博雅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7收藏

天一阁 博雅堂,第1张

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懮患火灾。

一阁的创建人范钦。

清代干嘉时期的学者阮元说:“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

范钦是明代嘉靖年间人,自27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迹。最后做到兵部右侍郎,官职不算小了。这就为他的藏书提供了充裕的财力基础巴搜罗空间。在文化数据十分散乱,又没有在这方面建立起象样的文化市场的当时,官职本身也是搜集书籍的重要依凭。他每到一地做官,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特别是搜集其它藏书家不甚重视、或无力获得的各种地方志、政书、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明代各地位人刻印的诗文集,本是很容易成为过眼烟云的东西,他也搜得不少。

另一位可以与范钦构成对比的藏书家正是他的侄子范大澈。范大澈从小受叔父影响,不少方面很像范钦,例如他为官很有能力,多次出使国外,而内心又对书籍有一种强烈的癖好;他学问不错,对书籍也有文化价值上的裁断力,因此曾被他搜集到一些重要珍本。他藏书,既有叔父的正面感染,也有叔父的反面刺激。据说有一次他向范钦借书而范钦不甚爽快,便立志自建藏书楼来悄悄与叔父争胜,历数年努力而楼成,他就经常邀请叔父前去作客,还故意把一些珍贵秘本放在案上任叔父随意取阅。遇到这种情况,范钦总是淡淡的一笑而已。在这里,叔侄两位藏书家的差别就看出来了。侄子虽然把事情也搞得很有样子,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意气性的动力,这未免有点小家子气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终极性目标是很有限的,只要把楼建成,再搜集到叔父所没有的版本,他就会欣然自慰。结果,这位作为后辈新建的藏书楼只延续几代就合乎逻辑地流散了,而天一阁却以一种怪异的力度屹立着。

藏书家遇到的真正麻烦大多是在身后,因此,范钦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的意志力变成一种不可动摇的家族遗传。不妨说,天一间真正堪称悲壮的历史,开始于范钦死后。

鳖到80高龄的范钦终于走到了生命尽头,他把大儿子和二媳妇(二儿子已亡故)叫到跟前,安排遗产继承事项。老人在弥留之际还给后代出了一个难题,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

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口,他愿意继承藏书楼,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

就这样,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开始了。多少年后,范大冲也会有遗嘱,范大冲的儿子又会有遗嘱……,后一代的遗嘱比前一代还要严格。藏书的原始动机越来越远,而家族的繁衍却越来越大,

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是一个酷爱诗书的姑娘,一心想要登天一阁读点书,竟要知府作媒嫁给了范家。现代社会学家也许会责问钱姑娘你究竟是嫁给书还是嫁给人,但在我看来,她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点书,总还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当自己成了范家媳妇之后还是不能登楼,一种说法是族规禁止妇女登楼,另一种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范家后裔在当时已属于旁支。反正钱绣芸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郁郁而终。

从范氏家族的立场来看,不准登楼,不准看书,委实也出于无奈。

范氏家族规定,不管家族繁衍到何等程度,开阁门必得各房一致同意。阁门的钥匙和书橱的钥匙由各房分别掌管,组成一环也不可缺少的连环,如果有一房不到是无法接触到任何藏书的。既然每房都能有效地行使否决权,久而久之,每房也都产生了终极性的思考:被我们层层迭迭堵住了门的天一阁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就在这时,传来消息,大学者黄宗羲先生要想登楼看书!这对范家各房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

出乎意外,范氏家族的各房竟一致同意黄宗羲先生登楼,而且允许他细细地阅读楼上的全部藏书。1673年成为天一阁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

黄宗羲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来广者编为书目,并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从此以后,天一阁有了一条可以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的新规矩,但这条规矩的执行还是十分苛严,在此后近200年的时间内,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10余名,他们的名字,都是上得了中国文化史的。

这样一来,天一阁终于显现了本身的存在意义,尽管显现的机会是那样小。封建家族的血缘继承关系和社会学术界的整体需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藏书世家面临着无可调和的两难境地:要么深藏密裹使之留存,要么发挥社会价值而任之耗散。看来像天一阁那样经过最严格的选择作极有限的开放是一个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但是,如此严格地在全国学术界进行选择,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家族的职能范畴了。

直到乾隆决定编纂《四库全书》,这个矛盾的解决才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乾隆谕旨各省采访遗书,要各藏书家,特别是江南的藏书家积极献书。天一阁进呈珍贵古籍600余种,其中有96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有370余种列入存目。乾隆非常感谢天一阁的贡献,多次褒扬奖赐,并授意新建的南北主要藏书楼都仿照天一阁格局营建。

天一阁因此而大出其名,尽管上献的书籍大多数没有发还,但在国家级的“百科全书”中,在钦定的藏书楼中,都有了它的生命。我曾看到好些著作文章中称乾隆下今天一阁为《四库全书》献书是天一阁的一大浩劫,颇觉言之有过。藏书的意义最终还是要让它广泛流播,“藏”本身不应成为终极目的。连堂堂皇家编书都不得不大幅度地动用天一阁的珍藏,家族性的收藏变成了一种行政性的播杨,这证明天一阁获得了大成功,范钦获得了大成功。

天一阁终于走到了中国近代。什么事情一到中国近代总会变得怪异起来,这座古老的藏书楼开始了自己新的历险。

先是太平军进攻宁波时当地小偷趁乱拆墙偷书,然后当废纸论斤卖给造纸作坊。曾有一人出高价从作坊买去一批,却又遭大火焚毁。

这就成了天一阁此后命运的先兆,它现在遇到的问题已不是让不让某位学者上楼的问题了,竟然是窃贼和偷儿成了它最大的对手。

1914年,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奇迹般地潜入书楼,白天无声无息,晚上动手偷书,每日只以所带枣子充饥,东墙外的河上,有小船接运所偷书籍。这一次几乎把天一阁的一半珍贵书籍给偷走了,它们渐渐出现在上海的书铺里。

薛继渭的这次偷窃与太平天国时的那些小偷不同,不仅数量巨大、操作系统,而且最终与上海的书铺挂上了钩,显然是受到书商的指使。近代都市的书商用这种办法来侵吞一个古老的藏书楼,我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把保护藏书楼的种种措施都想到了家的范钦确实没有在防盗的问题上多动脑筋,因为这对在当时这样一个家族的院落来说构不成一种重大威胁。但是,这正像范钦想象不到会有一个近代降临,想象不到近代市场上那些商人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会采取什么手段。一架架的书橱空了,钱绣芸**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

当时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先生听说天一阁遭此浩劫,并得知有些书商正准备把天一阁藏本卖给外国人,便立即拨巨资抢救,保存于东方图书馆的“涵芬楼”里。涵芬楼因有天一阁藏书的润泽而享誉文化界,当代不少文化大家都在那里汲取过营养。但是,如所周知,它最终竟又全部焚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炸弹之下。

这当然更不是数百年前的范钦先生所能预料的了。他“天一生水”的防火秘咒也终于失效。

以上内容皆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风雨天一阁》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书籍是人类进步和启迪的阶梯,现代的人我们通过互联网,通过电子科技来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再多的书,再多的文字我们都可以将它浓缩的一个拥有储存的电子设备之中,但是古代的人呢对于没有电子储备的曾经,人们将书籍存放在楼阁之中,取名藏书阁。宁波天一阁,便是目前亚洲地区历史zui为悠远的一座私人的藏书楼,这里面又有哪些经典的藏书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天一阁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是现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历史年限zui为悠久的一座私家的藏书楼,也可以说是中国现存的zui早的私家藏书阁。该藏书楼建设于明朝时期,初始的拥有者为明朝退隐兵部右侍郎范钦,范钦乃是爱书之人,虽在兵部任职,但是其钟爱书籍,喜爱读书,这藏书阁内便是范钦走遍了五湖四海搜罗陈列于此的珍贵书籍。如今的天一阁藏书楼可以说是亚洲zui为古老的图书馆以及在世界历史上zui早出现的三大家族图书馆其中的一座了。

天一阁特色

天一阁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其作为私家珍藏图书馆,拥有许多的珍藏典籍,十分难得,更是因为这天一阁的建造结构十分的精致考究。在建筑设计上的一些雕刻和贴金工艺,既有建造的精细考究,也有传统民间工艺的体现,一座天一阁建筑更是集合了宁波地区明朝时期的民间特色,反映了当下的文化民俗。

天一阁博物馆

天一阁博物馆就是天一阁藏书楼的核心部分,在这里陈列展示了众多的文化古籍,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内不仅有着这些珍贵的古书,不仅为大家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仓鼠文化,更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地方,便是在这天一阁中有一个麻将博物馆。怎么样,是不是非常惊喜呢!

天一阁博物馆门票

全票:30元,成人

半票: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持有学生证者;60—69岁老人持有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

旅游团队:24元(须凭导游证、出团单,且10人或10人以上)

免票对象

1、凭学校介绍信由学校集体组织的未成年人;

2、家长陪同的持有身份证或学生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3、持有宁波市教育局发放的《宁波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证》的未成年人;

4、70周岁以上持有老年证或其他有效证件者;

5、持有残疾人证者;

6、持有浙江省三十年教龄证者;

7、持有博物馆学会会员证或博物馆工作证者;

8、持有士兵或军官证的现役军人,持有离退休军人证、残疾军人证、烈士遗属证和军人遗属证者;

9、持有离休证的离休干部;

10、持有国家新闻总署颁发的记者证者;

11、持有浙江省无偿献血荣誉证者;

12、持有导游证者(不包括导游资格证、旅行社经理证)。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宁波月湖之西。它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天一阁之名,取于《易经注》中 “天一生水” 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外姓人不得进入等。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的遗教,藏书楼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

他们给家族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处罚规则,处罚规则标明: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

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一心想要登天一阁读点书,竟要知府作媒嫁给了范家。

也许你会问她:钱姑娘,你究竟是嫁给书还是嫁给人但是,她想: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嫁给什么,也嫁不了爱情。那么我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嫁给书,也是不错的。

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这样的姑娘,酷爱诗书,敢于追梦,真的是让人钦佩。

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当自己成了范家媳妇之后还是不能登楼。一种说法是族规禁止妇女登楼,另一种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范家后裔在当时已属于旁支。反正钱绣芸不被允许进入天一阁。

钱绣芸,没有放弃,她终日强韧而又脆弱地与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她每日望楼兴叹,思索着怎么样才能进楼呢?

她去范家各房游说,各家妯娌都觉得她荒唐。一个女子,不做女红,整日想着跟男人们一样,进阁看书,实在不能理解。

她只能去找各房当家人求情,但是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世界,他们拒绝她,只有一句话,“祖宗留下家训,女子不得登楼。”

就这样,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而天一阁依然对她紧闭大门。 青春一去不复返,无可奈何花落去,岁月洗净了她的期盼。

她开始郁郁寡欢,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望向她钟爱一生却不得进的天一阁。 她的梦破了,她的心碎了。

是那个残酷的封建社会、封建家族耗尽了她的岁月、扼杀了她的梦想。

不过后人听了她的故事,不愿意她就这么离去,不愿意她的遗憾带到下一个轮回。所以美丽的传说在民间出现。

传说,她死后化作芸香草,顽强地生长在天一阁周围。芸香草,对藏书防蛀非常有效。终于,在天一阁内,大家也发现了这种草,她以另一种形态进入了天一阁。

流逝的岁月,流逝的神话,却是后人对钱绣芸的一点成全 。人们希望她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生前死后,总归让她跟天一阁融为一体。

钱绣芸对天一阁的执着,正是因为她求知若渴。 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饱读诗书对她们来说是一种奢侈,但是从来没有哪个年代缺少才女。所以一个钱绣芸失败了,还有更多的芸香草在努力,中国女性对知识的渴求精神自古以来就是值得敬佩的。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芳自华。 钱绣芸,虽然没有如愿以偿,但是她的执着和气场,激励着我们前仆后继的求学女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谢谢你,钱绣芸,你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女人只有嫁给诗书和梦想,才不枉此生。

天一阁 博雅堂

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懮患火灾。一阁的创建人范钦。清代干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