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早姓王的人是谁呀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姓氏来源详考——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通志�6�1氏族略》及《新唐书�6�1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颤-页)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颤-页)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枪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6�1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 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壬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新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己,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
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县南)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
当时,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王,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500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3)位君主纣王,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纣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而比干却下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3天。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杀死了。
据《通志,民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三皇五帝的说法流传很久了,人们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由秦始皇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形成了皇帝的称号,可见三皇五帝在炎皇子孙心中的地位之高。三皇没有确切的定论,在学术上有争论。三皇之名最早见于《吕氏舂秋》,三皇的分名最最见于《史玘·始皇本纪》中李斯的秦议,李斯说:″古有天皇、地皇和泰皇,泰皇最贵"。而《春秋命历序》则认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为了调解学术上的分岐,宋代的学者认为泰皇即人皇。关于三皇究竟是谁在学术上争论不休。仅汉代学者就有五种不同的说法。说法一:三皇燧人、伏羲和神农,出自《尚书大传》、《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中也是这种说法。《春秋运斗枢》中认为三皇是伏羲、女娲和神农;《礼号谨记》中则把伏羲、神农和祝融看做三皇;说法四来自于《白虎通》一书,书中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和共工;说法五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和皇帝,这是西汉末年《世经》中的提法。目样五帝在学术上也是争论,不在本回答范围内暂不作答。《本人水平有限,在整理书写中如有错别字请指教,谢谢欣赏!》/
"三皇五帝"是我们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 历史 的深刻印象,也是我们华夏炎黄子孙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共同凝聚的寄托!
三皇是指:伏羲、神龙、黄帝;
五帝是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当我们从商朝开始就有了明确文字(甲骨文)记载。在此之前还有夏、虞等年代,再往上是"三皇五帝"年代,从部分发掘考古文物来看,比如说河姆渡,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在7000年前已经使用火、稻谷等食物,人类的进步早已经开始传承下来了。
上古年代人们推举出来的首领,后世为彰显其德,封"三皇"为首,后世以此为景仰。所以我认为是可信的。
谈秦说汉(221)上古“三皇”中的“三皇”指的是谁?是真实存在的吗?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的祖先极其推崇数字“三”。因此,司马迁亦以“三皇”开篇创本纪,“三皇本纪”。然而,“三皇”时期的资料失传已久,严谨的司马迁惜字如金,而只从“五帝本纪”开始,因此,“三皇”之争由来已久,很难考证。
最早提出“三皇”这一统称的是《吕氏春秋》,被发现最早指出“三皇”的文字记 录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李斯的奏议。李斯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此后,关于“三皇”的不同记载便陆续出现。
如李斯所言,天下最高领导者,以泰皇最贵,那么也可以推论出, “泰皇”就是指“人皇”的意思 ,那么天皇、地皇、人皇,都是对应一个最高的尊称,类似于现代人的职务一样。那么最早的天皇、地皇、人皇又是对应具体的那一个人呢?
如上所示,多种记录,“三皇”之伏羲、神农是一致的,那么这两个人应该可以确定下来。剩下女娲、祝融、共工、燧人、黄帝五个人,其中那一位是最早称之为“三皇”之一,是华夏一个时期的统治者呢?我们具体来推论一下。
女娲:这位女英雄是神话里人类的始祖,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人类就是由女娲与伏羲近亲结婚而生。还传说他曾用泥巴造人,用五色石补天,折断鳖足支撑四极,治理洪水,杀猛兽,使人民安居乐业。她与伏羲在同时期,不应该并列为皇。
祝融:《山海经》记载,他是一位”绝地天通“使人神分界的英雄,身手不凡。《晋书》有记载,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也就是说祝融是颛顼的玄孙,颛顼是五帝之一,相相差一个本纪。因此,祝融不应该为“三皇”时期的人物。
共工:据《淮南子·天文》记载,他与颛顼争帝位,“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因此共工也是五帝之颛顼的同时期,不应该为“三皇”时期的人物。
黄帝:按司马迁的《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是五帝之一,更不可能属于三皇时期的人物了。而且,蚩尤曾经打败了共工,黄帝曾经打败了蚩尤。也就是说,黄帝、蚩尤、共工都是与颛顼是差不多时期。因此黄帝也不应该为“三皇”时期的人物。
燧人:他是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促进人类进化,被后世奉为“火祖”。 如果用排除法,排除了女娲、祝融、共工、黄帝四位的话,剩下的燧人,被列为“三皇”之一 ,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了。
那么,天皇、地皇、人皇与伏羲、神农、燧人又将是如何对应呢?按照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的古代理论,应该是 燧人生伏羲、伏羲生神农 。
《尚书大传》将燧人列为“三皇”之首,即天皇。火,为太阳,太阳在天上,故称天皇,据《中国 历史 大系表》记载,在旧石器时代就人工取火了。这些资料能证明燧人归属“三皇”最早的天皇。
《楚帛书》记载伏羲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古三坟》记载: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这里能证明伏羲为燧人之后人。伏羲教人在大地上渔猎耕种,故称地皇。
神农,也就是炎帝,《吕氏春秋·古乐》:“ 朱襄氏 ,古天子炎帝 之别号。”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神农发明医药,救死扶伤,故称人皇。也就是说,神农排在三皇之燧人、伏羲的后面了。
按以上推测, 最早的天皇是燧人、地皇是伏羲、人皇是神农 。燧人发明了钻木取火,开创了人类熟食文明;伏羲创造占卜八卦,教人渔猎耕种;神农尝遍人间百草,发明医药。按照人类进化,“三皇”各自的擅长符合逻辑的。
但以上资料太多不是出自于正史,连司马迁也不能为之写入《史记》, 历史 上对其争论也很大,所以,关于“三皇”最早各自对应的人物,是个人认为最合理的分析之言,正确与否,是不是真实存在,仍待更多的人来考证。
2020/10/15
关于三皇,至今为止各个典籍上皆有不同版本,大概有八个版本的三皇存在。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三皇是出自《三字经》与先秦古籍《世本》中的三皇。
这两本书中对于三皇的定义是:太昊伏羲、神农炎帝、轩辕黄帝。
伏羲,中华上古人文祖神,是中国古籍中最早有记载的王,也是中医药的鼻祖,相传伏羲是燧人氏(燧人氏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之子。也有版本描述燧人氏是三皇之一,在后面的文章中也有简单的介绍。
伏羲其母传为华胥氏,上古时代有一个华胥国 ,一位姑娘名叫华胥氏 ,华胥氏走到一个叫做雷泽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因好奇心踩了一下,没想到竟怀孕了,一孕12年,后来生下了人首蛇身的伏羲。
伏羲与女娲同母,上古时发生了一场大洪水,伏羲女娲兄妹俩爬在一段朽木上,漂浮于水面得以活命。可是兄妹俩到处找不到人烟,于是在昆仑山上,两人商议成婚传人种之事,二人山头用滚石磨的方法占婚,石磨果然相合。两人按照天意结成夫妻,繁衍了人类。
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绳为网、发明了瑟。伏羲在位时间长达111年,留下了很多的传说。
伏羲最重要的贡献是还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他以住所、植物、官职等作为姓,防止近亲结婚和乱婚现象,中华民族的姓氏也由此起源。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神农氏是三皇之一,在女娲补天后不久,据传他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他出生的时候石洞涌出九眼泉,只要动其中一泉,其他八泉便随之而动,神农氏出生时全身透明可见五脏六腑 ,牛头人身,被大家奉为神仙下凡,而且他勤劳聪慧,长大就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关于神农名字的由来:有一次神农见鸟儿衔着种子,他认为这是天地派鸟儿给他送来的种子,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此大家又称它为神农。
神农氏看到人们生病痛苦不堪,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他曾经多次中毒,都是以茶解毒,后来神农氏因尝断肠草而亡,人们感念他,奉其为药王,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他战胜蚩尤(九黎族)和东夷,取得了华夏民族的统一。黄帝的生日是三月初三(二月二,龙抬头 ;三月三,生轩辕)。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黄帝为何被称为轩辕吧!
因为远古时期都是处于游牧民族的状态,各种工具和生活用品都很笨重,每一次的迁徙都令人痛苦不堪,黄帝也为此事烦恼,有一次,在一个刚刚搬到的新地方,刮起了大风,把黄帝的帽子吹跑了,可是帽子在大风中滚啊滚,也未见倒下,黄帝因此受到了启发,发明了轮子和车,仓颉和各位大臣商议,命车为“轩辕”,黄帝也因此被命名。
黄帝是一个发明家,给当时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进步,就在黄帝晚年,发明了鼎,当第一个鼎被造出来的时候,天上飞下来一条金龙,金龙靠近黄帝,对他说:上天要召见你,因为你让中华文明更近一步。黄帝跨上龙背,随金龙而去,消失在云雾中。大臣感叹道:只有黄帝这样伟大的人才有机会升天啊!
后来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帝王 ,把皇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龙去鼎湖,意味着帝王的过世。
还有一个版本的三皇流传较为广泛,出自《尚书大传》:燧人氏、太昊伏羲、炎帝神农。燧人氏钻木取火,人类得以学会了煮熟食物,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日子,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篇章,因此燧人氏也常被认为是三皇之一,受万世景仰。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关于燧人氏还有个传说为:他是伏羲的女娲的生父、万姓之祖。
关于三皇还有很多版本,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三皇因其功绩和贡献,被华夏人民所敬仰。伏羲女娲和炎黄二帝都是国家提出要祭祀的人文始祖,这些神话传说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 历史 ,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发展和先祖的智慧。中华民族的发展,将会在更多华夏子孙的努力中,大放异彩!
感谢大家的阅读。
最早提出“三皇”之说的,是《吕氏春秋》,可“三皇”具体指哪三位,却有不同的说法。 有说是天皇、地皇、人皇;有说是伏羲、女娲、神农;有说是伏羲、神农、祝融;有说是伏羲、神农、共工;还有说是燧人、伏羲、神农。 尽管对三皇的说法不同,但三皇的总称却一直未加改动。
为什么古人皆以“三皇”为限呢?大致是祖先崇尚“三”这个字的缘故,认为它具有增加和发展的含义。 如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皇”字,又是一个神圣高尚的称号。因此,谁配称三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解释了原始 社会 氏族和部落的发展 历史 。
女娲氏时代(约公元前100万年前) :她是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女娲补天”使得人民安居;还传说她用黄土造人。这是母系 社会 神话的反映,女娲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造就人类的神。这些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母系氏族 社会 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燧人氏时代(约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7724年) :“钻木取火”的发明者。熟食,促进了人类的进化。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伏羲氏时代(公元前7724年—约公元前5800年) :伏羲发明了“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人民。伏羲时代是远古以农业为主,牧渔猎为辅,开始有畜牧业的一个时代;是分部而治的国家形式 社会 ; 社会 基础是父系家族家庭;文化思想是阴阳、太极、八卦学说。
神农氏(炎帝)时代(约公元前5800年—公元前4513年) :神农从百草中筛选出了“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后人为纪念炎帝造福人间的功绩,将炎帝尝百草的一片林海取名为“神农架”。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当时母系氏族制度繁荣时期,原始 社会 农业开始发展的 社会 情况。炎帝族崇拜牛图腾和凤图腾。
以前已说过了,简单的讲,三才者:天地人、三皇同理。但由天皇来治世、地皇收五谷、留下人皇穿衣襟。地皇是神农,是五帝之中的赤帝(炎),是五老中的火精子,五老化五帝。这些问题不通道法和易经,岂可知矣?这都是中华之根,别问了,凡夫、还是糊途下去吧。
盘古开天地,为洪荒宇宙,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此为一方世界,孕育万物。人族出,尊伏羲为 天皇 ,又出神农氏,号 地皇 ,神农一脉传至炎帝,黄帝轩辕氏出,黄帝善战,兼并炎帝及蚩尤部落,建虞朝,即位 人皇 。由此,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黄帝合称 三皇 。皇帝和后世继位者颛顼(zhuan xu)、帝喾(ku)、帝尧、帝舜,合称 五帝 。舜之后大禹继位,大禹之子启建夏朝,“三皇五帝到如今”便由此而来。
三皇,很多人认为是伏羲,女娲,隧人,但是又不像,在道教中,三皇可是有大来头,太上老君八十一化之中,老君曾点化三皇。
在另外书籍中,又点名三皇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等人,天皇氏兄弟十二人,留下藏山易,创立了数字,继而创立了天干地支,其中一人,号称元始天王。姓望名获,字文生!也有一人号称盘古。
地皇则不同,姓岳名鉴,字子元,号文悦,其中一兄弟,号称灵宝,一样兄弟十二人,这些人,分三辰,定阴阳,晓日月,在历代神仙通中,记载地皇氏以白天为一昼,月夜为一夜,一天十二时辰,一月三十天,以十二地支基础上为十二个月为一岁。
到了人皇时代,人皇兄弟为九人,九人分管九州,骑云车,架六羽,各力城邑,有人说人皇氏是女娲,但是在淮南子曾记载,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今中国曰赤县神州,而赤县近昆仑虚矣!
三皇时期,天皇统治时期可是达到了三十六万年之久,而地皇统治了三万六千年,人皇就传到了一百五十世,立国四万五千年,之后才是伏羲女娲政权的时代。
三皇的说法嫉妒,流传较广的有燧人氏,神农氏,伏羲氏。当时没有可以详细记载的文字,都是口口相传,到了如今更是大多以神话性质出现,我认为三皇极大可能是存在过的,尤其为神农氏,相传黄帝之前就为神农氏统治,但远古 社会 发展较慢,究竟是统治了几百还是几千甚至几万年,那就无从说起了。
上古三皇燧人氏苍渠皇、伏羲皇、女娲皇。
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燧人、包羲(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鼎盛时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君王或军事首长人物。
三皇
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三个杰出部落首领: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燧人氏
燧人氏: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简称燧人,尊称“燧皇”或“遂皇”。据传,名允婼,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为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日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话中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
伏羲氏
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详细说明]
神农氏
神农氏,华夏太古三皇之一,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以及人类茶叶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详细说明]
五帝
上古时代汉族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详细说明]
颛顼
本名乾荒,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1] ,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又称黑帝或玄帝,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颛顼始自穷桑,而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国语·楚语》说颛顼是继少昊之后主政。《列子·汤问》说法亦同:“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育颛顼于东海。后来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详细说明]
帝喾
帝喾(kù),姬姓,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 中国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喾。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号高辛氏。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
尧
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五帝”之一。十三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
舜
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传说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在诸城。受尧的“禅让”为有虞氏首领。尊号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战国简牍“清华简”《保训》中提到虞舜传承“中道”:“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史记·五帝本纪》讲“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童子问易》考证舜帝系大易重卦之人 ,来自《易经》的德道渊源于舜帝,所以舜被称为易学发展史上五圣之一,现今世界舜帝后裔达3亿多人,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含陈、姚、虞、胡、袁、田、王、陆、夏、车十姓),其中陈胡公的分出姓氏陈姓全球人口达到九千多万人,胡姓全球人口达到两千多万人。
轩辕与伏羲没有什么关系,伏羲的生卒年不详,史书并没有记载两者关系。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传说其生于成纪,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轩辕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二、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四、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五、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六、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14]
七、根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记载可以伏羲时期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芜,于是伏羲娶妻,生子四,命名万物。
人王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 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 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世界上第一个称王的是于摩罕达约。
公元前3700年,印度的于摩罕达约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王国,是最早的王。
中国古代第一个称王的是夏启。
夏启是大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 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
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史籍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禹死后启按照尧舜禅让和舜禹禅让的惯例避位,让伯益作君主。结果却是诸侯也离开伯益的根据地到启的根据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持启,所以启即位。武则天改国号周时,追尊启为齐圣皇帝。
扩展资料:
纪元前3700年(黄帝王朝前1000年),印度河下游摩罕达约地方,印度人建立王国,已使用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不过这些印度人早已灭绝,和现代的印度人无关)。
纪元前3600年(黄帝王朝前900年),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建立帝国,已使用文字和铜器。
纪元前3500年(黄帝王朝前800年),尼罗河三角洲埃及人建立旧王国,定都孟非斯城,已使用文字和太阳历(埃及人跟古印度人的命运一样,早已灭绝,和现代的埃及人无关)。
纪元前3400年(黄帝王朝前700年),克里特岛迈诺王国建立,筑诺萨斯城。
纪元前3100年(黄帝王朝前400年),埃及旧王国第四王朝开始,诸王纷纷建造金字塔。
纪元前2873年(黄帝王朝前100年),闪民族酋长萨尔贡入侵美索不达米亚,灭苏美尔帝国,筑阿卡德城。
纪元前2500年(玄帝姬颛顼在位),埃及内乱,旧王国亡,立国约1000年。
纪元前2500年(玄帝姬颛顼在位),欧印民族自里海北岸大草原,四散谋生。东行的一支进入波斯、印度,称雅利安人。西行的一支进入欧洲,成为希腊人、拉丁人。
纪元前2375年(帝喾在位),埃及底比斯王统一全境,建立中王国。
参考资料:
历史上最早姓王的人是谁呀
本文2023-10-23 09:31: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0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