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文中易牙指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5收藏

古书文中易牙指什么?:,第1张

易牙,春秋时代有一位著名厨师,他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他擅长于调味,加上善于逢迎,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

后世人撰写食经之类的作品,托名易牙也是常见的。例如:明代人韩奕,曾经以造、脯、蔬菜、笼造、炉造、糕饼、斋食、诸汤和诸药八类内容编成一书,书名就托称为《易牙遗意》。另外,明代人周履靖著《续易牙遗意》,也是托名的仿古食经之作。

牙齿和脸一样,是一个人的“门面”,对牙齿不好看的,不平整者被称为“龌”,咬合不齐者被称为“龊”。“龌龊”本是形容一个人的牙齿不好看,最后引申为道德品质低下。可见,古人对“门面”的在意程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6-7亿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病,我国达到牙齿健康标准的人不足1%,人均有2个龋齿以上。口腔健康问题已如旧时王谢堂前燕一般,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关于龋齿,其实古人早就知道

其实古代先民很早就对龋齿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龋”的形象,其字形类似牙齿生虫的象形,这表明古人很清楚的知道龋齿是虫蛀引起的,牙齿被虫儿吃掉了。即使时至今日,民间仍然把龋齿叫做“虫牙”。

二、深受牙疾困扰的古人

古人也和我们一样,深受牙疾困扰。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对好友刘师服的一口大白牙深表艳羡,在《赠刘师服》一诗中咏叹到:“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牙豁落者多,所存十馀皆兀臲(音“聂”)。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栗与梨。”你的牙齿啊牢固又洁白,吃起大肉和硬饼就像用刀切菜一样犀利。我的牙齿豁落的甚多,有幸剩下来的也都是摇摇晃晃、松松散散,随时可能脱落。吃饭也只敢慢慢的吃软的,妻儿恐我身心惆怅,连栗子和梨子都不给放!呜呼哀哉,谁曾想大名鼎鼎的韩昌黎会因为牙口不好,沦落得吃“软饭”的境地。所以各位小伙伴们一定要爱护好自己的牙齿呀!那么深受牙疾困扰的古人是如何做好牙齿的清洁和保护从而使自己有一口牢固且洁白的牙齿的呢?且听我给大家娓娓道来。

三、保护牙齿,古人有妙招

古人护齿妙招第一招,漱口。《礼记·内侧》记载:“鸡初鸣,咸盥漱。”,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就有清晨以盐水漱口的习惯。此外,《礼记》中还有“虚口”的记载,“虚口”是指吃完饭了要以酒漱口,以清洁口腔。汉医学家淳于意在“齐中大夫病龋齿”案例中,明确提出患者的龋齿乃“食而不漱”所导致。东汉《金丹全书》记载:“饮食之毒,积于牙缝,于当日夜晚洗刷,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坏”。北宋苏东坡著《东坡集》杂记中的《漱茶说》记有“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即去……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已。”可见,古人不仅清晨用盐水漱口,饭后也会以浓茶漱口,古人的口腔卫生习惯还是很好的。

古人护齿妙招第二招,剔牙。使用牙签,比徒手剔牙要文明的多而且更加卫生,有利于去除积塞在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如何剔牙,古人颇有讲究,《礼记·曲礼上》记载:“毋絮羹,毋刺齿”。这里讲的“毋刺齿”就是指不要当众剔牙,可见古人还是很讲餐桌礼仪的。东汉末三国时牙签的使用就很常见了。《陆士龙集·与兄平原书》记载,西晋人陆士龙在邺城时,曾亲眼看到曹操生前所使用的物品,并且他还从“曹公器物”中,“取其剔齿纤一个,今送以见兄。”可见,三国奸雄曹操也有剔牙的习惯。元代赵孟在《老态》一诗中也有“食肉先寻剔牙签”的句子,看来古人颇知食肉一时爽,塞牙很痛苦。

1 有关牙齿的古诗(古代和现代)

一、关于口腔的健康美白方面

1张枯《吴官曲》:“皓齿初含雪。”

2李白《赠裴司马》:“向君发皓齿。”

3李白《古风》:“粲然启玉齿。”

4陆龟蒙《陌上桑》:“皓齿还如贝色含。”

5刘希夷《采桑》:“红脸耀明殊,绛唇含白玉。”

6卢照邻《和玉是秋夜有所思》:“此曲何人吹,丹唇间玉齿,妙响入云崖。”

7张仲方《赠毛仙翁》:“容貌常如二八童,……方口秀启编贝齿。”

8李白《白纤辞》“杨清歌发皓齿。”

9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艳曲呈皓齿。”

10李贺《将进酒》:“吹龙笛,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二、关于老年人助牙齿变化方面

1白居易《不致仕》:“……可怜八九,齿堕双眸昏。”

2施间吾《诮山中叟》:“老人今年八十几, 口中零落残牙齿。

3白居易《浩行歌》:“鬓发苍浪牙齿琉,不觉身年四十七。”

4白居易《十年三月二十日别微之……》:“齿发(足差、足它 这两个字我不认识呀)将五十“

三、关于牙齿与年龄助关系方面

1白居易《吾雏》:“吾雏字阿罗,阿罗才七龄,我今齿欲堕,汝齿昨始生。”

2白居易《岁暮》:“壮齿韶颜去不回。”

3白后易《梦仙》:“齿发日衰白,耳目减聪明。”

4韩愈《赠刘师服诗》:“羡君牙齿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牙齿落者多,所存十

余皆兀?。”

四、关于暮齿(晚年)方面

1白居易《渐老》:“今朝复明日,不觉年齿暮。”

2吴融《和杨侍郎》:“烟霄渐葛齿”

3王维《叹白发》:“宿昔朱颜成暮齿”

4白居易《戒药》:“早夭羡中年, 中年羡葛齿。暮齿又叹生,服药求不死。”

五、关于叩齿方面

1自居易《辰兴》:‘‘起坐兀无思,叩齿二十六。”

2白法易《味道》:“叩齿辰兴秋院静。”

3自居易《晚起闲行》;“起来无可作, 闭目时叩齿。”

4李咸用《临川逢陈百年》:“不保元和虚叩齿叩齿。”

六、关于牙齿知觉过敏方面

1白居易《祭社宵兴灯前偶作》:“夜镜藏白发,秋泉漱齿寒。”

2白居易《不如来饮酒》:“齿伤朝水冶,•…。。” ’

3白居易《东院》:“老去齿衰嫌桔醋…。。”

4白居易《和三月三十日四》:“齿为尝梅楚。……”

2 关于牙齿的诗词

1张枯《吴官曲》:“皓齿初含雪。”

2李白《赠裴司马》:“向君发皓齿。”3李白《古风》:“粲然启玉齿。”

4陆龟蒙《陌上桑》:“皓齿还如贝色含。”5刘希夷《采桑》:“红脸耀明殊,绛唇含白玉。”

6卢照邻《和玉是秋夜有所思》:“此曲何人吹,丹唇间玉齿,妙响入云崖。”7张仲方《赠毛仙翁》:“容貌常如二八童,……方口秀启编贝齿。”

8李白《白纤辞》“杨清歌发皓齿。”9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艳曲呈皓齿。”

10李贺《将进酒》:“吹龙笛,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3 关于牙齿的诗歌

1、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宋代:杨万里译文: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2、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垂老别》唐代:杜甫译文: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3、向君发皓齿,顾我莫相违。

——唐代李白《赠裴司马》译文:微启皓齿向君笑,千万别错过我的美丽容颜。4、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

——唐代白居易《不致仕》解释:可怜已经是八九十岁的人了,牙齿都脱落了,老眼昏花。5、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宋陆龟蒙 《陌上桑》译文:牙齿就像白而光洁的贝壳,长长的眉毛也似贴上了画眉用的黑色染料。

4 关于“智齿”的唯美句子

1 有时会向着邻近牙齿生长,有时则远离邻近牙齿生长,水平或垂直阻生的智齿也较为常见。

2 如果你有第三套磨牙的话,那就是你的智齿了。

3 一个正常人除了那四颗偶尔出来恶作剧的智齿以外,会有二十八颗恒牙。中国古代人认为天上有二十八星宿。四个星期也恰恰等于二十八天。女性的生理周期和新陈代谢周期平均是二十八天。有时候电视广告上的护肤品宣传语经常会说“二十八天带来彻底改变”之类的话。以前有部美国的文艺片,名字就是。

4 智齿是在口腔后部的臼齿和咀嚼齿

5 阻生智齿也可以根据他们是否完全被腭骨包裹分类。

6 如果智齿已经从腭骨萌出,但还没有从牙龈中长出,就称之为软组织阻生。

7 体育锻炼有助于降低智齿冠周炎发病率

8 通常口腔内没有足够的适于智齿生长的空间,因此他们常常会挤撞其他牙齿。

9 齐先生说,原本前牙长的还算整齐,但长出智齿之后,智齿顶到了前牙,导致牙齿向前移动,使前牙排列拥挤,且不整齐。

10 于是,它与其周围的牙龈瓣之间就形成了盲袋,盲袋内容易残留食物残渣,且不易清理,容易造成细菌生长繁殖,刺激龈瓣发炎化脓,形成通常所指的智齿冠周炎。

11 于是,它与其周围的牙龈瓣之间就形成了盲袋,盲袋内容易残留食物残渣,且不易清理,容易造成细菌生长繁殖,刺激龈瓣发炎化脓,形成通常所指的智齿冠周炎。

12 加州大学三藩市分校口腔手术部负责人托尼博格瑞尔温馨提示:“等你人到中年深受其害时再想到拔除智齿,恐怕就不会如早先那般‘舒服’咯。”。

13 智齿在生长的过程中通常会影响到其他牙齿,成为阻生牙或异位,这时候通常要拔除智齿。

14 探讨高频电刀治疗下颌高位垂直阻生智齿远中龈瓣的临床疗效。

15 6个月开始出现,9个月渐渐增加,30个月全心待你。6岁称恒,8岁称乳,18岁智齿,20岁32颗白雪公主陪着你。珍惜吧,你的牙齿!

5 描写古代女性嘴唇的诗句有哪些

1,《大招》先秦:屈原

朱唇皓齿,嫭以姱只。比德好闲,习以都只。

丰肉微骨,调以娱只。魂乎归来!安以舒只。

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则秀雅,稚朱颜只。魂乎归来!静以安只。

白话文释义:美人们唇红齿白,容貌倩丽实在漂亮。品德相同性情娴静,雍容高雅熟悉礼仪典章。肌肉丰满骨骼纤细,舞姿和谐令人神怡心旷。魂魄归来吧!你会感到安乐舒畅。美目秋波转巧笑最动人,娥眉娟秀又细又长。容貌模样俊美娴雅,看她细嫩的红润面庞。魂魄归来吧!你会感到宁静安详。

2,《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宋代:辛弃疾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

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

白话文释义:看那开烦的花朵,也不全是冰雪晶莹的姿态呢。有的吐蕾(未开)有的含苞(欲开),就像红唇的淡雅的女子,只轻轻的扫了些许脂粉。

3,《玉门关盖将军歌》唐代:岑参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眸。

白话文释义:紫绶金印的在左右趋,一问才知不过是家中奴。美人一对闲且都,红唇翠眉映着那明泸。

4,《殢人娇·或云赠朝云》宋代:苏轼

空方丈、散花何碍。

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

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白话文释义:天女在维摩室中散花,室小无任何妨碍。红色口唇似用筷子点画,改变年少时的发髻形态显得更美。这些事,千辈子万辈子的情爱仍在。

5,《郭恒惠牙刷得雪字》元末明初·郭钰

朱唇皓齿娇春风,口脂面药生颜色。

白话文释义:红唇白色的牙齿,娇媚地像春风一样,口红像药一样美。

6,《咏佳人效香奁》元末明初·陶宗仪

色酣眉黛绿,香腻口脂红。

白话文释义:妆容姣好,眉毛是黛绿色的,香气扑鼻,口脂是红色的。

6 古代人有烂牙齿吗

古人护齿洁牙方法:杨枝刷牙

刷牙对现代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各种各样的牙刷也琳琅满目,且不说普通牙刷,仅电动牙刷就有好几十种。牙刷是什么时候开始介入我们的生活的呢?在牙刷诞生之前,古人又是如何护牙洁齿的?

元末郭钰诗《郭恒惠牙刷得雪字》言:

老气棱棱齿如铁,曾咀奸腴喷腥血。

倦游十载舌空存,欲挽银河漱芳洁。

南州牙刷寄来日,去腻涤烦一金直。

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鬃密。

朱唇皓齿娇春风,口脂面药生颜色。

琼浆晓激凝华池,玉麈昼谈洒晴雪。

辅车老去长相依,馀论于君安所惜。

但当置我近清流,莫遣孙郎更漱石。

由此诗可知,这已经是现代形制的牙刷:柄如短簪,由玳瑁制成,刷毛是白色马鬃,由白色丝线锁固在刷柄上。其有可能还是舶来品,在当时很是新奇,由南方寄来,价值一金。

从更远一点推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古人护齿洁牙的方法是叩齿和漱口。晋葛洪《抱朴子·杂应》篇载:“或问坚齿之道,抱朴子曰:‘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养生》曰:“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见抱朴子牢齿之法,早朝即齿三百下为良,行之数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可见其受“叩齿”方法的影响,身体力行之后,受益匪浅。

古代漱口普遍采用的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古人以叩齿和漱口来清洁牙齿,清洁效果不明显,导致古人多患齿疾。

《史记·仓公列传》即有“齐中大夫病龋齿”的记述;《后汉书·梁冀传》载: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注引《风俗通》曰:“……龋齿笑者,若齿痛不忻忻。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仿效之。”

晋代名臣温峤,因不堪忍受牙疾之苦,自行将病牙拔去,结果因破伤风而死。《晋书·温峤传》曰:“峤先有齿疾,至是(指牛渚矶燃犀照水怪后)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时年四十二。”

唐代大诗人韩愈32岁时口中牙齿已七零八落,作《落齿》诗:“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牙疼不算病,疼起来要人命”,古人患齿疾的情况普遍,却并无治疗良方,实在令人同情。

《淮南子·说山》:“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龋,……用智如此,岂足高乎?”

印度人曾经用杨枝刷牙,所以杨枝又叫“木齿”,即梵语“惮哆(齿)家瑟诧(木)”。唐长安大荐福寺僧人义净(634—713)在《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其“食罢去秽”条曰:

食罢之时,或以器承,或在屏处,或向渠窦,或可临阶,或自持瓶,或令人授水,手必净洗。嚼齿木,疏牙刮齿,务令清洁。馀津若在,即不成斋。……岂容正食已了,谈话过时,不畜净瓶,不嚼齿木,终朝含秽,竟夜招愆。以此送终,固成难矣。

后来此法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刷牙方式。古医书《外台秘要》说,用杨枝将一头咬软,蘸了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

除了杨枝以外,人们还因地制宜找寻其他合适的洁牙材料,如槐枝、桃枝、葛藤等,都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

没有牙膏的时代,大家不仅能找到洁齿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来洁齿,看来比“刷”更为方便,实用。那么,咀嚼嫩树枝用以洁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认为确有良效。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

立秋时节气候转凉,正是进补气血的最佳时间。气血充足才能皮肤光亮,牙齿坚固,年轻有活力。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样进补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尝试过的方法。

一、什么是气血?

要想知道怎么进补气血,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气血,才能够对症下药。在中医来讲,气的意思是生存的根本,比如呼吸时气的出入、活动时汗的发散等等。血则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主要负责在人体中循环,对于五脏六腑起到滋润和营养的作用。气能生血,血能养气,以致生生不息。所以,所谓的补气血就是补身体里的血液和精气。

二、怎样补气血?

1、饮食调理法:日常可以吃一些富含造血原料的优质蛋白质以及含必需微量元素(铁、铜、叶酸和维生素B12等等)的食物,能够很好的帮助提高人体的造血功能,预防贫血的出现。比如,动物肝脏、蛋类、豆制品、红枣、花生和黑芝麻等等。我曾经坚持过一段时间每天吃红枣和猪肝粉,大概吃了三个月左右,确实感到精气神好了很多,面色变得红润,也不会总是手脚发凉了。

2、中药调理法:气血不足的人其实可以适当的服用一些补气血的中药方。补气一般可以服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等;补血则可以喝一些四物汤、当归汤。前些年,我到中医院看过医生后开的就是四君子汤的方子,就是用人参(党参也可以)、白术、茯苓和甘草加水煎煮制成的,对面色萎黄、气短无力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当然,使用中药调理一定要在医生看诊过后,遵循医嘱进行服用,切不可自行随意更改药量。

3、良好习惯法:事实上,服药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要想长期的补足气血还是要依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中医认为滋养气血关键在于良好的睡眠,尤其是良好的子午觉。我也尝试睡过午觉,短暂的十五分钟午休就能让我一整个下午都保持神清气爽。其次,要保持放松的心态。大部分气血不足之症的出现都和脾脏有关,而脾脏失衡又和思虑过度有关。我有一段时间因为学业的压力而时常感到疲倦不堪,后来懂得了凡事不强求的道理,给自己减压,注重劳逸结合,气血也渐渐恢复了过来。

4、晨练拉伸法:立秋后,天气转凉,大部人都想懒懒的窝在室内温暖的地方。但是,这样反而会让身体出现说不出的疲惫感,导致气血亏损。有古籍记载:“红霞四布,一轮突现,阳光弥满,昂首舒步。调其呼吸,纳天地间清新之气,以充实于丹田气海之中,此朝时之健步逍遥法也。”早上到空气好的地方,深呼吸,放松身体,抬头大步走。这样既可振奋阳气,又可补足气血,疲劳感会少很多。

这四种方法都是我亲身实践过后感到简单、实用、性价比高的。其实,不只是在立秋前后,全年都可以用这些方式滋养气血。此外,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适当的吃一些燕窝、阿胶之类的补品。气血亏损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还是要注意防患于未然。

每个人对于自己牙齿的养护都有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见解,于是就有了一天一次或者两次的刷牙的习惯,有的会使用普通的牙刷,有的则会使用电动牙刷。不过对于哪一种牙刷好用,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那么话说回来,在古代,古人是如何刷牙的呢?有些人是不是会认为用水漱漱口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古人对于自己的口腔和牙齿的养护有不一样的做法。

在古代牙刷没有发明出来之前,古人每天早上起来刷牙一般都是使用手来刷牙,再或者似乎使用口含水漱口来清洁牙齿,在《礼记》中就有关于用水漱牙的记载:“凡内外,鸡初鸣,咸舆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关于漱口用的水,古人一般都会使用盐,因为盐水能够消灭口腔中的细菌,也可以保持牙齿的清洁,在《千金方》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当然盐对于平常老百姓hi贵重的物品,所以他们很少用,他们想到了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嚼杨枝,通过嚼食杨枝来保持牙齿的清洁。

不管是用手擦还是使用盐水在或者使用杨枝,都不可能完全能够清洁牙齿,也不能完全除去牙齿中的脏东西,于是就有更加爱干净的古人开始想办法,于是牙刷这一产物就出现了。

牙刷这一物品何时出现已经不可考证了,根据相关的记载中国人使用牙刷是从唐宋以前就开始了,牙刷的前身牙棒相传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世界上的第一支牙刷是在我们中国被发明的,而发明它的人就是明朝皇帝明孝宗,于1498年用一把短硬的猪鬃毛插进骨质把手里,这样就做成了 历史 上的第一支牙刷。在经过久经辗转,传到了世界各地,并受到世界各地的人广受欢迎。

牙刷随着 社会 的发展,牙刷的制作技术也慢慢地成熟起来,牙刷也变得普及了起来,平民百姓也能够使用牙刷了,到了南宋的时候,在城市中已经有了专门制作牙刷的工坊,卖牙刷的店铺,牙刷也变的普遍。古人对于牙齿和口腔的清洁技术也更上一层,在古籍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南宋人周守忠编写 养生 书籍《类纂诸家 养生 至宝》,甚至专门讨论了用牙刷来刷牙的时间要不要安排在早上:“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

不管是现在 社会 还是古代,对于口腔和牙齿的卫生问题都是保持一致的,对于口腔和牙齿的清洁也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事,如果没有保养好自己的牙齿,那么只能忍着疼是去见牙科医生了,因为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忍不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曲牙 5 经穴别名·曲牙 51 曲牙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颊车穴的定位 56 取法 57 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功效与作用 59 主治病症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配伍 512 文献摘要 513 研究进展 6 颊车别名·曲牙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曲牙 1 拼音

qǔ yá

2 英文参考

Jiache poin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Jiáchē ST6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曲牙: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

4 人体部位名·曲牙

曲牙为人体部位名[1]。即曲颊[1]。颊,是面的两旁,因其屈而向前,故称曲颊[2]。指下颌骨角[2][3]。《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上曲牙……”。

5 经穴别名·曲牙

曲牙为经穴别名[4][1]。《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曲牙二穴。”王冰注“为颊车穴也。”即颊车[1]。

穴位 颊车 汉语拼音 Jiache 罗马拼音 Chiache 美国英译名 Cheek Chariot 各

号 中国 ST6 日本 6 法

国 莫兰特氏 E7 富耶氏 E3 德国 M3 英国 S3 美国 St6

颊车为经穴名(Jiáchē ST6)[5]。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别名曲牙、机关、鬼床、齿牙、鬼林、臼关。属足阳明胃经[5]。颊车为十三鬼穴之一,鬼床[6]。颊即颊部,车即车舆,指下车(下颌骨),此穴在颊部下颌骨部位,故名颊车[5]。主治口眼㖞斜,颊肿,牙痛颊肿,齿痛,下齿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口噤不语,牙关紧闭,流涎,项强,面肌痉挛,痄腮,口疮,癫狂等。

51 曲牙的别名

曲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机关、鬼床(《千金翼方》)、鬼林[7]、齿牙(《神灸经纶》)、臼关[7]。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

53 穴名解

颊即颊部,车即车舆,指下车(下颌骨),此穴在颊部下颌骨部位,故名颊车[5]。

颊,古谓之辅。颊和辅是单指上颔骨,车是单指下颔骨。颊车穴以下颔骨可以转动处而命名。《说文》:“颊,面旁也。”《说文》:“车,舆之总名也。”牙下之骨亦名车。《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释名》曰:“颐,或曰辅车,其骨强,可以辅持其口,或谓牙车,牙所载也。”凡器物借轮轴以助力者,皆可谓车,所以载物。颊车即指下牙床骨,今之所谓下颌骨。《医宗金鉴》:“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此穴在下颔角之前咬肌中,故因其所在部位之骨名颊车而为穴名。[7]

54 所属部位

面[8]

55 颊车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3][9]。

颊车位于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肌附着部,用力咬牙时,当咬肌隆起处是穴(《针灸甲乙经》)[10]。

一说在“耳后坠下三分”(《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0]。

颊车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即沿下颌角角平分线上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正坐或侧伏取之[5]。

颊车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颊车穴的位置

颊车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颊车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颊车穴的位置(肌肉)

56 取法

正坐或侧伏,开口取穴,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凹陷中。如上下齿用力咬紧,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取穴。

颊车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即沿下颌角角平分线上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正坐或侧伏取之[5]。

沿下颌角角平分线上1横指,当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取穴[11]。

57 穴位解剖

颊车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咬肌。有咬肌动脉。分布著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皮肤由下颌神经的下牙糟神经的末支-颏神经分布,该神经与面神经的下颌缘支相交通。针由皮肤经皮下组织,穿咬肌表面的深筋膜进入该肌。营养咬肌的动脉由上颌动脉分出的咬肌动脉,支配该肌的神经则由下颌神经发出的咬肌神经。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咬肌[5]。

皮肤→皮下组织→笑肌→咬肌[9]。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大神经、耳颞神经(下颌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下颌支、下颌神经咬肌支和面动脉分布[9]。

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并有咬肌动脉通过[10]。

58 功效与作用

颊车穴有疏风通络、利节消肿等作用[5]。

颊车穴有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的作用。

颊车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面部口旁,故不仅可以治疗牙痛、颊肿、牙关不利,而且还是治疗面瘫的主穴。[11]

颊车穴具有祛风活络开关之功,对风中经络之口㖞及齿痛、颊肿、口噤不开有较好疗效[11]。

59 主治病症

颊车穴主治口眼㖞斜,颊肿,牙痛颊肿,齿痛,下齿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口噤不语,牙关紧闭,流涎,项强,面肌痉挛,痄腮,口疮,癫狂等。

颊车穴主治口眼㖞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面肌痉挛[9]。

颊车主要治疗面颊、口齿等疾患:如口眼斜、牙痛颊肿、口噤、流涎、项强,以及下齿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5]。

颊车主治口噤不语,口眼斜,牙痛,面颊肿;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腮腺炎等[10]。

下齿痛宜取之,若上齿痛,宜取下关[7]。

颊车穴主治颊肿,齿痛,口㖞,面肌痉挛,牙关紧闭,口噤不语;痄腮,口疮流涎[11]。

颊车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症。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髓炎,冠周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其它:脑血管病后遗症,甲状腺肿。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斜刺05~08寸,或透刺地仓[5]。

直刺03~05寸;或沿皮刺1~15寸[10]。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斜刺1~15寸[9]。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11]。

向地仓方向平刺08~15寸。以治面瘫,可采用滞针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转不动,然后手持针柄向患侧牵拉。

可向地仓方向透刺以治疗面瘫[11]。

向上、下斜刺0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

采用针刺方向直指病所,治疗上、下牙痛,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周围扩散[11]。

治疗上、下牙痛时针尖应刺向上齿或下齿;治疗咬肌痉挛时针尖宜向上刺[11]。

直刺03~04寸,局部酸胀。

5102 灸法

可灸[5][11][9]。

艾条灸3~5分钟[10]。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1 配伍

颊车穴配翳风、合谷治疗急性腮腺炎[5]。

颊车配合谷,有泻阳明热邪的作用,主治牙痛,颞颌关节炎。

颊车配大迎、承浆、合谷治疗牙髓炎及急性牙周炎(下牙)[5]。

颊车配地仓、合谷,治口喁、齿痛、颊肿[11]。

颊车配地仓、合谷,阳白、攒竹,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颊肿,齿痛。

颊车配下关、合谷,治颞颌关节炎[11]。

颊车透刺地仓,治面瘫[11]。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颊肿,口急,颊车痛,不可以嚼,颊车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牙关不开,口噤不语,失音,牙车疼痛,颔颊肿,颈强不得回顾。

《针灸大成》:主中风牙关不开,口噤不语,失音,牙车疼痛,颔颊肿,牙不可嚼物,颈强不得回顾,口眼㖞。

《类经图翼》:颊车、地仓、水沟、承浆、听会、合谷,主口眼㖞钭。

513 研究进展

下颌关节损伤:颊车配下关,针刺治疗效果好。

面瘫:颊车是治疗面瘫的常用穴,可针、可针灸并用,可电针,均能改善患者口角歪斜。

镇痛作用:电针颊车对三叉神经痛有明显的镇痛效应,实验表明,针刺对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敏细胞的诱发放电有明显抑制作用[11]。

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症:临床报道,以颊车、下关、合谷、内庭为主穴,配承浆、听会、翳风、太阳,采用透刺法有较好效果[11]。颊车配下关、合谷、内庭,治疗250例,有较好疗效。

对甲状腺功能影响:针刺颊车,组织学检查可见甲状腺功能低下,提示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有治疗效应[11]。

治疗齿痛:在颊车穴注射鱼腥草注射液,用注射针头向内前方刺入05~1寸,得气后提插3~5次,将鱼腥草注射液2 mL缓慢注入,总有效率为100%。本法有抗菌、止痛、消肿作用[11]。

6 颊车别名·曲牙

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

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扩展资料

从壮族民间流传的盘古神话中所反映的兄妹结婚以及对于磨刀石、葫芦及雷王的崇拜等形态古老的内容,证明来宾壮族盘古文化起源于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朝任_在《述异记》中有“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的记载。

这是已知的古籍上关于“盘古祠”的最早记载。当代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认为,“桂林郡”就在今来宾市象州县境内。到明清时期,来宾的盘古信仰达到鼎盛阶段,盘古庙在各地大量出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积淀深厚的来宾盘古文化再度兴旺起来,有关盘古信仰和传统习俗得到了恢复。

-盘古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

-脉经

古书文中易牙指什么?:

易牙,春秋时代有一位著名厨师,他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他擅长于调味,加上善于逢迎,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 后世人撰写食经之类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