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佛语的图书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4收藏

禅心佛语的图书目录,第1张

上篇 说禅

一 禅宗

二 禅籍

三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四 佛教的倒流

1 中国佛典中关于佛教倒流的记载

2 梁武帝和菩提达摩

3 翻《老》为梵与佛道之争

4 变枝叶为根干的中国高僧:智颉和玄奘

5 探讨三个问题

6 补充

五 作诗与参禅

1 中国古籍中对诗禅关系的看法

2 诗与禅的不同之处

3 诗与禅的共同之处

4 禅与中国山水诗

5 言意之辨

六 关于神韵

《关于神韵》一文的补遗

七 禅趣人生

1 禅趣人生

2 坏人

3 容忍

4 缘分与命运

5 不完满才是人生

6 长寿之道

7 长生不老

下篇 说佛

一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

1 佛教兴起时印度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况

2 当时思想界的情况

3 佛教的起源

二 关于梵本《法华经》的问题答复

三 中天竺在佛徒心中的地位

1 众佛诞生地

2 神仙说中的印度话

3 大乘诞生地

四 佛教的传入中国

1 佛教传人中国的两条途径

2 两种文化的撞击

3 中国文化对佛教的吸收

4 后汉三国时期的译经情况

五 中国古代西天取经的三位高僧

1 法显

2 玄奘

3 义净

六 关于弥勒信仰

1 弥勒信仰在印度的萌芽和发展

2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3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的故事情节

七 玉华宫

八 法门寺

九 在敦煌

十 六字真言

十一 原始社会风俗残余——关于妓女祷雨

十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史与印度传说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史关于大人异相的记载

2 佛典中的相好说

3 我的结论

十三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十四 佛典中的“黑”与“白”

十五 《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

1 学者对于《列子》成书年代的几种看法

2 《列子》与《生经》的机关木人故事

3 我的推测

十六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1 《西游记》吸收印度故事的几个例子

2 我的看法

十七 说“嚏喷”

十八 《佛本生故事》选译

1 跳舞本生

2 苍鹭本生

3 吠陀婆奉生

4 猴王本生

5 鹿奉生

6 兽皮苦行者本生

7 波毗噜本生

附 关于巴利文《佛本生故事》

《梁皇宝忏》,共十卷,又叫作《梁武忏》或《慈悲道场忏法》,主要内容是讲述佛教的佛法戒律。

为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请宝志禅师与高僧等十人所集,故俗称《梁皇宝忏》。梁武帝建寺设法会,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所以有“皇帝菩萨”之称。镰田茂雄在《中国佛教史》第三册中说,后世称为《梁皇忏》的佛教礼仪原型书籍,可能就是梁天监四年所编辑。

扩展资料

关于《梁皇宝忏》的故事传说:

梁武帝为了超度皇后郗氏而制,故简称为《梁皇宝忏》。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达。心中乐善,爱好修行,拜一代高僧志公和尚为国师。在位四十六年,享寿八十六岁。梁武帝的元配夫人郗氏生性嫉妒,对六宫动念出口犹如毒蛇。

她还妒忌梁武帝学佛修行,曾扯破佛教经书《妙法莲华经》。她轻欺三宝,曾将葱、蒜、韭等几种污菜以及腥膻之肉外边用面包裹,假意供佛斋僧,破僧净戒,坏佛清规。幸好僧人皆有智慧,自造斋饭,巧妙换掉郗氏的污斋。她见僧人吃斋,以为自己的恶行得逞,便掩口窃笑。

郗氏生活在宫中不懂惜福,更不知因果报应的厉害,天天在造轮回之恶业。于是在她三十岁时突然死亡。因生前心怀嗔毒,死后堕落为蟒蛇。数月之后,武帝忽闻寝殿外有窸窣之声,视之竟然见一条蟒蛇盘踞殿上。

帝依师之言行事,遂请志公禅师等依经律忏罪要义,制忏文三十卷,为郗氏忏悔。众僧建坛行道礼拜方毕,见一容仪端严的天人对梁武帝说:我蒙佛力,得脱蟒身,将生天上,故来礼谢。

--梁皇宝忏

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宣说,后来他的弟子们才用文字收录下来。

《药师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经》《阿含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妙法莲华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

释迦牟尼佛传》[1] 星云大师:佛陀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从佛陀的言行中,可以知道佛教的道范。在中国,能够代表佛陀的圣格、深邃的思想智慧,和救人救世慈心悲愿的白话文佛陀传记不多,《释迦牟尼佛传》是其一。星云大师以虔敬、庄严的心,写佛陀一生历劫成道的过程,写佛陀深厚同情心、慈悲心、智慧心,引导读者深深思惟佛陀的言教,迈向光明解脱的大道

佛教的你可以看《地藏本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金刚经》《六祖坛经》。

道教的有《道德经》,《南华经》。

佛在《楞严经》中说: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道教说的是归于自然,一切阴阳二气造,自然造万物。(其实自然又岂非是心念造化的境界? 编者加)修仙可以说是归于自然融入自然鸿蒙。道教没有归到自心本性,而是执着外物,心外求法。修仙非是正觉之道,仅仅是“人中炼心”虽得长寿,但不能脱离轮回生死。究竟解脱。

佛教说的是心,三世一切唯心造,心种念头,念头化境,如日思夜想。成佛即觉了自心本来清净真如法性。究竟解脱。

佛为根本皈依处,六道十生,三世一切,包括上帝(佛经中讲天道的帝王)亦在六道的天道,尚未出离生死六道,虽然福德深厚寿命无疆,所在天堂光辉庄严,然于无上道果则未及。不能究竟解脱。虽能教人仁爱大义获福无量,生于天堂,却不能教以无上法味,令得解脱。

广播爱种,爱满世间,能教人远离苦难,往生天道虽是大善!

而佛菩萨则能令众生觉了本来自性光明清净,根本无有厄苦烦恼颠倒妄想,又何需远离?再好的世间救助也只在苦痛之后,信佛念佛,忏悔罪过则能消宿业恶报,压根没有苦报,又何需求治呢?非只苦患,世间一切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只能说是弥补,救得一时一世,不能相救永远。而若用佛法正心,则能救千生万世乃至无量究竟解脱。老病死苦,源于生,生源于业力,业力源于取著境象,境象则由念想幻化,若迷于自心念影境象,再种念想,则念想又复化境。。。如此念境轮回辗转不息,烦恼生死无常轮回亦为不息。是名为苦,不觉悟则无有息时。人生福罪二报唯有心所生,如同日所思夜所梦,一切起心动念都将化作境像出来,这个镜像便是生生世世包括六道轮回十类众生乃至一切见闻受触皆是化出的境像,故而这一世当中的善人也有遭逢灾劫的时候,不善也有一帆风顺的时候,正如同居住在美好环境中也不一定不做恶梦,居住在恶虐的环境中也不一定不做好梦,梦皆由心念幻化,人一世的境像发生也非由此生的作为单一决定,但是也能影响。有时影响还很大很大,比如学佛修行。这种心念与境像的幻化是随缘的,所以不该抱怨“为什么有的善人遭厄,有的不善无灾”正如人不该抱怨“我过得这么好,你偏要化出恶梦!我过的这么差你偏要化出好梦!”境像的幻化皆与心念有关,非只一世的心念,而是无始以来的一切念想交织幻化,其间非是有谁主宰,而是一个“心”在作用,所以“心外无法”。佛法正是这个“心”的阐述,修行也正是了知觉悟一切本末究竟,原来一切皆是妄想妄生,从而究竟觉了幻灭一切妄想而实无妄想可灭,即为解脱而实无解脱者,本来觉了!”

《次第花开》最有力量的话语:

1、认识无常 ,熟悉无常,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

无常是一个显而易见,但总被人忽略的事实,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聚散有时,花开有时,春去秋来,这就是无常。

人们往往要到遭遇突发变故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所以人们痛恨无常,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书中解释这一点真的很妙,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人们对无常的恐惧。

当我们清楚地知道任何事物都不是恒久不变的,变化才是规律的时候,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会在无常发生的时候不再那么痛苦。

2、乐观、知足是现代人很需要培养的心态。

现在的人每天面对不同的竞争、各色各样的诱惑和选择,生活很容易失去平衡,盲目地追随和攀比,会让人陷入焦虑的阴影中,所以人的心态很容易偏离轨道,逐渐变得势利,妒忌,不知足,自卑。

为了让自己的状态是健康的,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不好的心态,积极培养乐观、知足的心态。

3、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不断失去的过程。

从出生到终老,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失去的过程。路途当中,一些人来到我们身边,又远离我们,有人驻足,留下一段或美好,或伤痛的回忆;有人与我们擦家而过,或陌生的过客,或搭上只言片语。

4、人生,无需过于执着,尽人事听天命就好。

我们许多的痛苦,往往源自于深深的执着。

正如:求而不得的爱人,无法抗拒的衰老,爱恨离别的情仇,努力过后的绝望,想要却得不到的欲望。这些都是让自己陷入执念的陷阱。

5、遇事不要走捷径。

每个人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想要成功需要很多因素都具备,而不是投机取巧、走捷径。尤其如今社会复杂,人心难测,很多看起来合情合理的事情很有可能就藏着骗局。如果这时候还觉得自己可以赌一把,最后就很可能会变得一无所有。

            这两本书同样作为我国的经典著作,在我国的文坛之上是有着极高的地位的。因为知识改变命运,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掌握的多一点,总是有好处的。而在我国的文学史的发展之中,《六祖坛经》又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本书,但是在禅宗,佛法里面,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本书中所讲述的佛法禅意是用尽一生也很难完全领悟的。同样的,《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看似是一部讲述神话故事的小说,但是却也有极其深厚的佛法精髓蕴含在其中,唯有细细品味,才能明白。

      《六祖坛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白话文的书籍,由惠能大师所说,其弟子法海所记录的。在这本书中,详细的记录了惠能大师一生的佛法的禅意精髓。其中包括:唯心净土思想。指的是在这个时间,只有人们的内心是唯一的净土,因为只有心是可以做到纯洁无瑕的。还有:见性成佛,顿悟见性等佛法的精髓。修习佛法的人,主要在于修心,内心清净,纯洁不被世俗沾染,那么任何一个地方就都是佛门,都是清净之地。

       《西游记》的佛法都蕴含于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上,其佛法禅意和《六祖坛经》极为相似。主要就是,只要一心向善,一心向佛,那么不论身处在何地,都会置身于净土之中。取经的道路上,师徒四人的一路的艰难险阻,一路的行善,正是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深刻的禅意。禅意是需要悟的,它不会在这本书中直接的写出来。但是一旦领悟出来,就会是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的。

三藏十二部经

“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义,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

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

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众生恶习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

论藏:梵语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弟子将经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而成组织化、体系化的典籍。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契经: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

应颂:又称重颂,和契经相应,而以偈颂重覆阐述契经所说的教法。

记别: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证。

讽颂:又称孤起颂,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长行,故称孤起颂。

自说:是佛陀不待他人请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如《阿弥陀经》。

因缘: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

譬喻: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本事:是叙述佛陀及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事迹。

本生:记载佛陀过去世种种大悲行。

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

希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等希有殊胜之事。

论议: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禅心佛语的图书目录

上篇 说禅一 禅宗二 禅籍三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四 佛教的倒流1 中国佛典中关于佛教倒流的记载2 梁武帝和菩提达摩3 翻《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