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设计艺术学研究生专业的参考书都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设计艺术学研究生专业的参考书都有哪些,第1张

050405戏剧戏曲学

中国戏曲史

《中国戏曲通史》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郭汉城

张 庚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周贻白

《南戏新证》

中华书局1986年版

刘念兹

《元代杂剧史》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刘荫柏

《明清传奇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郭英德

《中国话剧通史》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葛一虹

《东西方戏剧进程》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刘彦君

《中国曲艺史》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蔡源莉

吴文科

《说唱艺术简史》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曲艺所编

戏曲理论

《中国戏曲通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郭汉城

张 庚

《戏曲意象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版

沈达人

《戏曲“拉奥孔”》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安葵

《中国戏剧学史稿》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叶长海

《新时期戏剧述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田本相

《论戏剧性》――《谭霈生文集》第一卷

《戏剧本体论》――《谭霈生文集》第六卷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谭霈生

《曲艺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侯宝林

汪景寿

薛宝琨

《中国曲艺通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吴文科

其实很多设计类的专业的基础知识都是相通的,以下推荐几个不错的设计类书籍,质量都很高,喜欢的话可以去看看哦。

一、《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是众多设计师都推荐的一本设计书,这本书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的原研哉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设计到底是什么?”的回答。 设计来源于生活, 它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二、《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出自一位世界级设计师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之手,将优秀设计的秘诀归纳为对比、重复、对齐和亲密性四条基本原则,并用简洁通俗、幽默生动的文笔,同时配以大量经过修改进行前后对比的实例图解和设计练习(并提供解答),直观而清晰地传授给读者。

三、《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的作者是唐纳德·诺曼也称Donald Norman。 书中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哲学,提醒消费者在挑选的物品,必须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略设计的一些必要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好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

四、《版式设计原理 • 案例篇》

《版式设计原理 • 案例篇》是由四个设计师合著完成,本书从版式结构、文字要素、色彩、、网页版式五个章节,将很多设计法则中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进行对比你,引导读者思考什么才是更好的版式设计。当读者完成思考后在文章的下一页给出作者的观点,并指出对应的设计要点。这样让读者带着问题去思考,使读书更具有趣味性,通过案例对比的方法快速而牢固地掌握版式设计的基本原理。

五、《设计的觉醒》

《设计的觉悟》是田中一光先生在大陆首次发行的文集,他用文字将读者带入他的工作与生活,去体验设计人生。停下手中的忙碌回头思考,觉醒的,也许不止是设计。

六、《简约至上-交互设计四原则》

对于 《简约至上交互设计四策略》作者:[英] Giles Colborne这本书大家并不陌生,这本书是很多web应用、互联网产品、移动应用及其他交互设计人员的必读书目。关于简约,作者从自己的从业经验中提去除了四个原则,即删除、组织、隐藏、转移。

七、《配色设计原理》

《配色设计原理》,作者是日本奥博斯科编辑部,通过简明易懂的作品,让你学习实用又系统的配色原则。将具体的设计案例进行修改前后对比,然后分析如何使用配色,让作品更具有效果和表现力。

八、《设计师的自我修养》

《设计师的自我修养》是由字体设计师、中国十大最具灵感年轻设计师之一的左佐编写的。

九、《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的作者史蒂夫·克鲁克根据自己多年从业经验,去剖析用户心理,在用户使用的模式、为浏览进行设计、导航设计、主页布局、可用性测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并给出了大量简单、易行的可用性设计的建议。这本书短小精悍,语言轻松诙谐,书中穿插大量色彩丰富的屏幕截图、趣味丛生的卡通插图以及包含大量信息的图表,使枯燥的设计原理变得平易近人。

十、《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

《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的作者是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他被誉为 “瑞士平面设计先驱”。 本书主要介绍了网格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旨在为平面和空间的设计师们提供一个实际的工具,让他们可以从概念、组织结构和设计上更有效、自信地处理和解决视觉问题。

看书需要时间慢慢去沉淀,但是最本真的知识其实还是来源于书籍,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一为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一为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一为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一为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唐初,国力强盛,气象宏大,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钏绍京。在李世民倡导下,掀起崇王热潮,继承传统。力创楷书新规范,初唐以欧。虞。褚。薛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着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经过隋朝和初唐相对的社会安定,随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在盛唐时期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在手工业中,与工艺美术有关的占很大一部分。

城市作坊手工业成为唐代手工业的基本形态。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在中唐以后手工业的一部分逐渐脱离了农业,而成为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独立作坊。中唐以后城市作坊有织锦坊、毯坊、毡坊、染坊、纸坊、造船坊,以及酒坊、糖坊等。手工业作坊既是制造的场所,也是售卖的场所。同类商品生产的作坊和店铺在城市里都集中在一个街坊,称为“行”,长安城有二百二十行。手工业作坊之间并且成立了行会组织,行会组织的作用主要是调整各作坊之间的关系,避免竞争,并且负责和官府打交道,如纳税,应官差等。手工业经济方面的这些新现象对于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并且,手工业向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影响了官办手工业。

官办手工业,在古代的手工业中,特别是工艺美术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加以前各章所说的工艺美术绝大多数的精美产品都是官办手工业所制造。

中国古代的官办手工业主要分为五大项:①土木建筑,包括都邑、官室、陵墓、河渠及军事防御工程,如长城等。②供皇家日常生活及典礼仪节时所需用的各种器物,包括服装、用具、仪仗、车舆、乐器等。③各种军器,如甲胄、鞍鞯、弓箭等。④货币及一部分铜器(如铜镜)。⑤官府垄断的手工业,如盐、铁、铜,甚至茶叶等。这五项中除了最后一项外大多与美术有关,而②③④三项特别是与工艺美术有关的。由于古代社会中巨量的财富集中在统治阶级手中,所以官办手工业的制作质量较高,往往代表某一时期工艺美术技艺最高水平。

唐代的官办手工业很发达。按照盛唐时期的官办手工业的机构比汉魏南北朝时期更加扩大,设有四个机构: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和都水监。少府监掌百工技巧之政,下设①中尚署,供应举行祭祀及各种典礼场合所用的器物及服饰等。②左尚署,供应天子和皇室用的各种车、扇、伞、盖等。③右尚署,供应天子用的鞍辔以及政府各部门的帐、刀、剑、斧、钺、甲、胄、纸、笔、茵席、履舄等。④织染署,供应皇室及为官员的冠冕组绶及织纫、色染、锦罗纱縠绫紬絁绢布等。⑤掌冶署,供应熔铸钢铁器物。此外,少府监还管理各地的炼冶及铸钱的各机构。将作监掌土木工程之政,下设①左校署(木工)。②右校署(土工)。③中校署(舟车等工)。④甄官署(石工和陶工)。甄官署是北朝以来常设的机构,承包下列工程:石窟的营建(北齐在甄官署下设有石窟丞),坟墓前的碑碣、石人、石兽、坟墓中的陶俑明器。将作监下并附采代木材的五个监。军器监是职掌缮治甲弩兵器,下设弩坊及甲坊两署。都水监负责水利,掌川泽津梁渠堰肢池之政。以上四个监中,少府监和工艺美术的关系最大,甄官署和雕塑艺术关系最大。在初唐时期少府监中曾一再出现一些当时著名的美术家,如尚方令王定,少府监王知慎、陈义国都善画,尚方丞窦弘果、毛婆罗善塑(“尚方”即“少府”)。唐代网罗画家的部门有开元年间的“集贤殿书院”,其中设有“画直”。

与工艺美术有密切关系的少府监规模很大,内部分工也很细。如织染署包含有二十五个“作”,其中织纫之作有布、绢、絁、纱、绫、罗、锦、绮、、褐共十种作坊,组绶之作有组、绶、绦绳、缨共五种作坊,紬线之作有紬、线、縇、网共四种作坊,练染之作有青、绎、黄、白、皂、紫共六种作坊。

城市的独立手工业作坊的兴起和官府作坊的“劳役制”渐变为“工役制”,是手工业和工艺在唐代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必然给工艺美术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唐代工艺美术的新面貌的形成,除了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外,也是由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唐代的丝织在全国各地都有出产。由文献记载的各地土产贡赋可知河北道的定、镇、魏、相各州,河南道的蔡、兖、滑、徐、叶各州,淮南道的扬州,江南道的越、润、苏、湖、杭各州,剑南道的成都、緜、蜀、汉各州都出产各色丝织品。例如,定州有细绫、瑞绫、两窠绫、独窠绫、二包绫、熟线绫。蔡州有四窠、云花、龟甲、双距、鸂等绫,扬州有蕃客袍锦、被锦、半臂锦、独窠绫,越州有宝花、花纹等罗,白编、交梭、十样花纹等绫及轻容、生縠、花纱、吴绢等,江南越州等地丝织的发达主要是在中唐以后。绢是各地都普遍有出产的,唐代的租庸调的制度中,农民都要纳绢和绵(丝绵)。此外,唐代的麻织也是很普遍的。淮南道和江南道的许多州郡都有作为贡品的絺、纻、葛布。

丝织品的名目很多,这些名目代表了织法和纹样两方面的不同。绢、绫、锦等名目就是由于织法的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绢是平织的,古代的原称为“练”,梁武帝的小名为“阿练”,因而改称为“绢”,即现在所谓的绸。平织的绢没有织出的花纹,只可以用染色的方法进行装饰。

绫是单色的斜纹织。斜纹织的组织变化很多,因为经纬浮沉的斜纹配列的变化很多,并且可以随时改换斜纹的组织以产生花纹,这种织出花纹的方法称为“提花”。绫可以是平地,即绢地而利用斜纹织出花纹,也可以是绫地,即地纹和花纹是两种不同的斜纹织。

锦是多色的多重织(现在称为缎子织),质地厚重。唐代的锦在技术上有经锦和纬锦的区别。纬锦是唐代的新创造,大概开始在武后时期。纬锦是利用多重多色纬线织出花纹,织机比较复杂,但操作方便,有可能织出比经锦更繁复的花纹及宽幅的织物。唐代的多色彩的锦有极为富丽的效果。

新疆吐鲁番阿司塔那地方曾出土的唐代的锦,有武德年间(公元六一八年;六二六年)的“连珠天马文锦”和约为公元六六○年左右的狮子凤凰文锦和蜀江锦。这些锦都是经锦,织出的图案都是许多团窠,团窠外缘是连珠,中央是马、狮子或花,这种纹样在唐代织物中是很流行的。相类似的锦在日本法隆寺也保存了一些。其中“四天王文锦”幅四尺余,长八尺余,是现存最大的一段完整的唐锦。新疆并且曾发现织出“花树对鹿”字样的纬锦残片,也是一种贵重的标本。

绫锦的名称在唐代时常相混。例如中唐以后曾出现一种名贵的织物“缭绫”。浙西一带出产的缭绫可以织出“立鹅、天马、盘绦、掬豹”等花纹,而且据说“文采怪丽”。缭绫也可以称为缭锦,目前还难以从纺织技术的角度判断是绫还是锦。

罗,纱是纠织,自汉代以来流行一种复杂的织法。罗、纱都是单色半透明的,可以利用染的方法进行装饰。

锦绫名目的繁多说明在平织、斜纹织和缎子织等基本织法的基础上还可以有许多变化,尤其斜文织的绫和缎子织的锦是无穷的变化的。事实上绫锦名目的不同正是由于织法上的不同,绫锦的花纹都是利用提花的多样变化而产生的。

唐代在平织的绢上进行装饰的方法是染色。除了单色的染色以外,也运用各种技术染出花纹,可以是单色的花纹,也有多至四种色彩的。唐代流行的染彩的技术有三:臈缬,夹缬和绞缬。

臈缬就是今天所记的“蜡染”。夹缬是用雕花镂空的木板,把布帛夹在中间,空隙处填以染色。然后拆板就显出花纹。有时是把宽幅对折,染后花纹对称,这种技艺传说是唐玄宗时柳婕好之妹所创,最初只在宫禁中流传,后来才流到民间。但据另外的记载知道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就曾以“五色夹缬花罗裙”赐宫人及百僚母妻。绞缬是用线把布帛打成结子。染色后,打结部分不被浸染而成斑文。如果结子是按照一定的图案规律排列的,斑文即排成一定的图案。

各种染法的实物残片都曾在新疆一带发现。日本正仓院也保存了一些,日本还保存有臈缬及夹缬屏风。

除了各种染色之外也有在绢上加彩画的,例如唐代妇女用的“披帛”(锦或纱或绢的长条从肩后绕缠在两臂间)上就常加彩画。六朝时期用金银箔剪成花饰贴在衣服上的办法在唐代可能也还有。

丝织品中,缀锦(即汉代的织成)的技艺进一步向绘画方面发展,武则天为皇后时曾制织成佛像及刺绣佛像四百幅。有织成的佛像在唐代曾传至日本。

刺绣,作为丝织品的加工在唐代大有进步,除了沿袭自前代的钉线绣及锁绣外,发展了平绣,唐代的平绣近似今天的乱针绣。唐代刺绣在运用色彩方面有模仿退晕的效果的,称为“坛裥绣”。锁绣或锁绣平绣混用的刺绣佛像及饰品在敦煌曾发现。

唐代染织品的图案纹样名目很多,其实际内容尚待研究。从遗存实物上看,唐代的有代表性的纹样是①天马、对凤等动物纹样置于团窠的圆形中,团窠是按照四方连续纵横排列,其空隙处布置以四出的卷草纹样。②宝相花之类的团花的四方连续图案。这些纹样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前者。据文献所记唐代窦师纶创造了这种纹样:“高祖太宗时(公元六五○年以前)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创自师纶,至今传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窦师纶是唐朝初年派往四川进行统治并兼管修造皇室用物的,他的家庭中历代都是工艺家,如窦炽(师纶高叔祖)、窦抗(师纶父)、窦琎(师纶叔)、窦法洽(师纶堂兄弟)都曾任将作大匠,窦师纶封为陵阳公,所以他在四川制作的“章采奇丽”的“瑞锦”“宫绫”当时被称为“绫阳公样”。由前引文字中可知这种“绫阳公样”是以雉、羊、凤、龙等动物为题材,而且很多是成对的动物,如对雉、斗羊等。

具有这两个特点的纹样在唐代的流行可以从一些文献记载中见之。如武则天时,禁军的各种将军们的服饰就以成对的狮子、麒麟、虎豹、鹰、鹘、豸等相区别,诸王则饰以盘龙及鹿,尚书则饰以对雁。又唐代大历年间曾禁止过于奢侈的丝织品,其中就有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芝草、万字、双胜等。这些花样有很多都可以从现存实物及形象材料中见到。

唐朝的工艺:螺甸镶嵌、木画、漆绘、拨镂是唐代工艺的优秀成就,这许多技艺大多是南朝工艺的进一步的发展,而在唐代宫廷生活及贵族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在文献记载中,中尚署每年为宫廷制作的器物中就有平脱、镶牙、宝钿、木画等名目。

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经过汉六朝而得到继续发展的有铜镜。隋唐时代的铜镜有自己的特点。

隋代铜镜与六朝铜镜不易区别,镜背装饰最外廓是一圈端正楷体的铭文,铭文多是骈体,例如:“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是截取南北朝诗人庾信所作咏镜诗的前四句)镜背的主要装饰部分是在镜钮附近的环形地区,其间往往作四个或六个异兽(龙、狮、凤等),也有作六团花者,造型如写实风而布置疏朗。

唐代铜镜,除了一部分和隋代铜镜式样相同者以外,数量最大的一部分是所谓“海马葡萄镜”,这种铜镜背面装饰是高浮雕的异兽及葡萄,其间有时也有孔雀、蜂、雀之类,花纹繁密。唐镜背后的装饰也有取材人物故事的,如树下有人弹琴或月宫桂树下有嫦娥和捣药的玉兔等。但有很大数量是作各种花和鸟的,如双鸾衔缓、鹊蝶穿花、鸳鸯凫雁等,也有排列各种宝相花装饰的。这许多铜镜的外形有一部分是圆的,但也流行六入(六个弧线联成的圆周)或六出、八出(如六瓣或八瓣凑成的圆周)的菱花形。

唐镜在铸造方面技术精良,花纹柔和自然,有很细腻的写实风的浮雕效果。其合金成分大致同于汉镜(铜约70%,锡约25%,铅约5%),因研磨面为白色,也称为白铜。唐代铜镜为当时珍视的贵重物品,如玄宗生日时即以铜镜赏赐群臣。唐代铜镜中也有一些特别豪华的。

铜镜背面除铸出纹样外尚有用贴金银技术加以装饰,也有加漆施以金银平脱的装饰的,也有螺钿的装饰的。在河南洛阳发现的唐墓(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出土的螺甸镜,直径二五厘米,螺甸嵌成一幅图画,树下有二人对坐弹琴,有一鹤舞于前,四周有各种花鸟。这一题材,其内容尚不能完全了解,但知道在唐代也是比较流行的。

唐代铜钟也有保存下来的。如西安景龙观的大钟(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高一米半,重三百余斤,上面为有浮雕狮凤凰等装饰。这一大钟是汉代以来罕存的大件青铜铸器。

唐代的金属工艺中,金银工艺也很发达。最多的是各种饰品,如钗、臂钏、指环等。其次为各种酒器及饮食器,据文献记载有瓶、瓮、榼、罍、杓、盏子、碗、杯、盘等。现在发现的唐代金银器中可见有高脚菱花形的酒杯,六出菱花形的盘和莲形的碗,都是凿镌出各种习见的花鸟纹样装饰。这些器物都是纯银或银质镀金,经槌击制成的。

这些金银器由于有货币的作用,所以不易保存,至今遗留很少。铜器的制作也因唐代商业经济发达,货币需要量增大,而在中唐以后出现过矛盾。一千个钱销为铜,可得六斤,作成器物每一斤可六千钱。所以自然的趋势是销钱为器,因而引起政治的干涉。屡次下令严禁。在会昌废佛时,佛寺中大量的铜器就被销毁掉了。

唐代金属工艺中兵器也是很重要的一项,但现存实物很少。

隋代陶瓷工艺不见显著的变化。安阳殷墟遗址上曾发掘一隋仁寿三年(公元六○三年)的墓,墓主名卜仁,墓中有青瓷四平罐四个,白瓷碗五个,白瓷盘一个,可见与景县封氏墓出土很类似。古籍中记载隋代何稠曾因“琉璃之作”绝而发明了“绿瓷”,这虽是一项值得注意的记载,但尚难确定何稠发明的“绿瓷”是什么。琉璃器物,在春秋末及战国时代的古墓中都发现小件的饰物。景县封氏墓曾发现浅蓝色的可以称为“绀琉璃”的杯,其式样和欧亚大陆上其他各地所发现的所谓“罗马玻璃”相似。

唐代陶瓷,尤其到了唐末五代,有重要的发展。唐代陶瓷中最重要的是青瓷、白瓷和“唐三彩”的陶器。

青瓷的代表产地是越州,白瓷的代表产地是邢州。陆羽在公元八世纪中时曾比较过这两种瓷器并提到其他各地的产品:“盌、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青瓷,是我国瓷器的开始,各种不同浓度与色相的“青”釉是中国最早的瓷釉。唐代的青瓷,继承了南朝的传统,最重要的产地是在今浙江东部绍兴一带,这一地区在唐代为越州,所以,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陶瓷史,特别是唐五代陶瓷史上有首要地位的陶瓷工艺品。

唐代越窑青瓷烧成温度在一千二百五十度以上,叩之其声清脆。唐大中年间(公元八四七一八五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善击瓯,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施加减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多妙于方响”。清脆的乐音也是瓷器的一个特点。

唐代越窑青瓷之为陶瓷工艺上的大进步也在于“长石釉”烧制的成功(瓷釉中必须含有的矽酸,或利用植物的灰,或利用石英、长石。成功地利用长石可以克服釉汁不匀的缺点,而产生细润光柔的效果)。长石釉的成功是陶瓷技术上划时代的变化,所以唐代越窑青瓷色泽之鲜丽动人不断地引起诗人们的赞美。例如徐夤的诗: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丝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

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又有陆龟蒙的诗: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遣杯。”越窑的颜色被形容为:“古镜破苔”“嫩荷涵露”,和五代“千峰翠色”。

唐代越窑流行的装饰方法是在釉下胎上用流利的线进行刻划,刻划的纹样极为流利生动,有:牡丹、莲花、莲瓣、莲蓬、荷叶、宝相花,卷草等花卉纹样,龙、狮子、凤凰、鹤、鹦鹉、鸳鸯、雁、龟、鱼、蝴蝶、小鸟等动物纹样和神仙、人物、云、山水、波涛等纹样,至于配合组成图案,则多装饰在碗盏等器物的内面。

唐代越窑青瓷烧造的地点现在已发现的,主要的是绍兴九岩和余姚上林湖。

越窑器物出土而有准确的年代可考者,其历史价值较大。例如已知最早的一件是唐长庆三年(公元八二三年)的一块墓志铭。其次是在绍兴发现的唐户部侍部北海王府君夫人的墓中出土一组青瓷器,计:短嘴长柄壶两件、朴素无饰的瓷盘及有花饰的瓷盘各一件。圆盒,撇口花插各一件,墓志的年代是元和五年(公元八一○年)。其次是上面划着大中元年(公元八四七年)等字样的残壶。由这些实例可以确定在中唐时期,越窑已进入成熟时期。

越窑青瓷在五代时期成为极其名贵的珍品。在江南地区比较安定,工商业继续发展的条件下,越窑日益精美,产量并大大的提高。钱越在五代末期及北宋初向中原进贡,一次可以有万余件,或五万余件,最多竟达到十四万件。其中有金银扣瓷器(瓷碗扣烧,口缘无釉,涩边,则镶以金或银,而称为金扣、银扣)。钱越时期最精美的越窑禁止民间使用,因而此时期的越窑也通称为“秘色窑”,但秘色窑的名称最早是在唐朝开始的。

青釉瓷在我国早期陶瓷制作中是最流行的。陆羽《茶经》所列,除越州窑外,尚有鼎州(陕西泾阳)、婺州(浙江金华),岳州(湖南岳阳)、寿州(安徽寿县),及洪州(江西南昌)。其中寿州窑多**,洪州窑多褐色,这两个窑址都尚未发现,也尚难以确定现存实物中何者是这些窑的产品。窑址已经勘查,其产品也已有大量发现的是岳州窑。岳州窑址在今湖南岳阳附近的湘阴县窑头山。其出产为豆绿色釉半瓷质,也有米黄釉和白釉。曾在长沙市郊发现有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八三二年)墓志铭的“王清墓”中就有岳窑器物出土。各种青瓷壶罐上多有划花装饰。婺州窑在金华附近,产青瓷颇粗。

近年来各地发现越窑风的唐代青瓷窑及实物标本很多,大多是在长江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各处已知的青瓷窑皆五代北宋时期的。南方青瓷之最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番禺县石马村唐代墓中发现的大批青瓷,例如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广州都督府长史姚潭一长女姚潭墓中发现的青瓷四耳大罐等物,以及另一唐墓中出土制作结构精巧的横梁盖罐,同墓又出土当时有计划蓄存的一百八十五件瓷器。这些青釉瓷胎骨坚致,色白微灰,釉色淡灰青,薄而滋润,是一种可以与唐越窑媲美的产品。广州附近皇帝岗地方曾发现青瓷窑址,可知广州在唐五代也是一个出产青瓷的中心。广东东部的惠阳白马山、潮州窑上埠也有唐代作风的青瓷窑址,潮州并有宋明时代作风的龙泉式瓷器。

景德镇是我国近代陶瓷工艺的中心。在唐代也曾烧造越窑风的青瓷。古窑址分布湘湖、湖田一带很多。

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窑在宋代以白瓷出名,其唐代产品也以影青白瓷为主,同时也有青釉瓷。但发现实物不多,尚缺乏具体的了解。

青瓷在唐五代时期不仅在国内引起普遍重视的工艺品,也大量运销国外。唐代越窑风的青瓷残片曾在海外发现。例如埃及开罗附近旧城福斯塔特(该城公元九世纪最盛,公元十三世纪初毁),波斯的沙马拉遗址(该城建于公元八三八年,毁于公元八八三年),印度的卜拉米纳巴德遗址(公元一○二○年毁于地震)都曾发现残片。日本法隆寺等地也存有唐代传去的越窑瓷器。关于青瓷,从明朝起曾流行着五代时期曾出现一种所谓“柴窑”青瓷的说法。据后周世宗时指定烧制瓷器的釉色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明代记载柴窑的特色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传说窑址在郑州附近,以上这些说法至今尚缺乏确证,过去所谓的柴窑器物也都是附会。

邢窑白瓷在唐代是与越窑青瓷并称的。白瓷的兴起开始了中国陶瓷史后期的新传统,唐宋是青瓷和白瓷并行的时代,宋代以后,元明清以来白瓷是主要的。邢窑的白瓷在唐朝非常流行。

邢窑据唐人记载是在今河北内邱一带,但窑址至今尚未确定。现在唐代的白釉瓷已可以见到很多,专家的意见认为即所谓的“邢窑”。如广州附近发现唐代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姚浮墓中除了青瓷外,又有一对白瓷碗,就被肯定为邢窑,器胎较厚,胎土白洁,细如澄泥,极坚硬,瓷化程度很高,白釉润泽,不透明,无开片,微闪淡黄或淡青光。胎与釉之间有一层下釉,或称化庄土。造型上的特点是碗边缘上有漫圆高棱(通称为“折边”),平底无缘。这一类的唐代白瓷现在已发现很多。从记载上看,虽然在唐代邢窑与越窑并称,但邢窑在唐代以后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北宋时代白瓷的中心是定州。

唐代山陕一带也有白瓷,例如平定、平阳、霍州等地。

四川曾有所谓大邑窑,杜甫诗中称“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盌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近年四川发现的白瓷虽不够“轻且坚”,不是“扣如哀玉”,釉色接近霜雪的白釉器,大邑窑址也尚侍确定。

湖南曾发现大批白釉瓷器,其产地尚难确定。

江西吉州窑是白瓷的中心。兴起时期大致在五代,吉州已有北宋定窑的印花及磁州窑的黑绘花的装饰,吉州也出产黑瓷。

以上这些不完整的材料也可见白瓷在唐代的普遍性。

唐三彩陶器是属于汉代绿、黄铅质软釉系统的陶器。在唐代大多是殉葬的明器,和越州青瓷、邢州白瓷的用途不同。这些陶土烧制的陶器中有人物,鸟鲁、车马等雕塑的形象,也有很多器皿,如瓶、罐、盘、盏等,唐三彩陶器胎质松软,釉色大致为黄、绿、白三色,所以称为“三彩”。**浓重者接近赤褐色,蓝彩较为罕见。三彩陶器上有意地利用釉色的变化作成装饰,富于华丽的效果。

唐代的装饰艺术以其华丽优美的风格成为时代的特点。例如敦煌藻井图案中可以看出,垂幔变成了璎珞,卷草上长出了丰茂的花朵;卷草叶子种类变得多样,而且变得有相当厚度。这些花朵大多是重瓣密集,呈尚未完全舒展的状态,每一花瓣都汁液饱满,以至膨胀而反卷。

唐代的卷草花纹在敦煌藻井图案中,都是色彩鲜丽绚烂的。唐代花草的纹样在锦绫染织品上,在铜镜和瓷器上都很普遍。唐代碑刻的侧面的浮雕卷草花卉图案(如西安碑林的大智禅师碑是有名的例子)表现唐代图案纹样的健康的风格。

在花卉纹样中,莲花进一步丰富起来,宝相花开始流行。牡丹由于成为洛阳的名花,在装饰艺术范围内也成为此后最被重视的纹样。

和花卉纹样相配合的是一些禽鸟、蝴蝶之类。特别是小花小鸟组成为一幅小景,很有诗意。成对的鸟,如鸳鸯等也是常见的。

唐代的动物纹样中还有一些龙、凤之类,多表现得很生动。

唐代装饰图案在风格上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写实的作风,组织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形象处理洗炼,而不进行很多的变形。唐代装饰艺术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自战国末年以来的又一次大变化。

唐代的纹样有明显受外来影响的是团窠纹样,团窠中有成对的动物,团案四周是连珠,锦绫中的“绫阳公样”可以作为代表。那是受波斯萨珊王朝的纹样影响。

如果要看 网址如下:http://zyzwweb1dnsskycom/zgys004htm

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插图的特点是什么?旧小说有插图和绣像,是我国向来的传统。插图都是木版画,是雕刻在木版上再印出来的,往往画得既粗俗,刻得又简陋,只有极少数的例外。咸丰年间的任渭长,一般认为是我国传统版画最后的一位大师。流传下来的《卅三剑客图》,人物造型十分生动。我国版画有很悠久的历史。最古的版画作品,是汉代的肖形印,在印章上刻了龙虎禽鸟等等图印,印在绢上纸上,成为精美巧丽的图形。版画成长于隋唐时的佛画,盛于宋元,到明末而登峰造极,最大的艺术家是陈洪绶(老莲)。清代版画普遍发展,年画盛行于民间。咸丰年间的任渭长,一般认为是我国传统版画最后的一位大师。以后的版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和我国传统的风格是颇为不同了。任渭长画的版画集《卅三剑客图》,共有三十三个剑客的图形,人物的造型十分生动。偶有空闲,翻阅数页,很触发一些想象,常常引起一个念头:“最好能给每一幅图‘插’一篇短篇小说。”惯例总是画家替小说家绘插图,古今中外,似乎从未有一个写小说的人替一系列的绘画插写小说。由于读书不多,这三十三个剑客的故事我知道得不全。但反正是写小说,不知道原来出典的,不妨任意创造一个故事。可是连写三十三个剑侠故事的心愿,永远也完成不了的。写了第一篇《越女剑》后,第二篇《虬髯客》的小说就写不下去了。写叙述文比写小说不费力得多,于是改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介绍原来的故事。其中《虬髯客》、《聂隐娘》、《红线》、《昆仑奴》四个故事众所周知,不再详细叙述,同时原文的文笔极好,我没有能力译成同样简洁明丽的语体文,所以附录了原文。比较生僻的故事则将原文内容全部写了出来。中国古籍版刻插图艺术古人著书立说,重视图的作用。“左图右书”、“左图右史”、“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图文并茂,相辅相成,是中国书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历代刻印的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不少附有精美的插图,这不仅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民俗的生动材料。一、中国古籍版刻插图的起源与出现中国的古书,以其生产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写本书和印本书两个时代。在汉代以前,人们将书抄写在竹简、木牍等天然载体或缣帛等丝织品上。1942年,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一件帛画,上绘彩色图像及类似金文的说明文字,四周绘十二神像,象征十二个月,是我国帛书插图中的较早遗存。所谓版刻插图,就是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取得的画稿复本。雕版印刷术也称整版印刷术,即指将文字或图画反刻在一整块木板或其他材质的版上,然后在版上加墨刷印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批取得插图画稿复本。由于古代书版以梨、枣木为主,故这些插图,都是版画,也称为木刻画。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最先应用于佛教经籍插图的刊刻。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法师,就曾雕印佛像普惠四方。唐末冯贽《云仙散录》卷上引《僧园逸录》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可见其数量是不少的。现存较古老的版刻插图艺术品,为1953年在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唐墓中出土的《陀罗尼经咒》。此件发现于墓主臂上所戴银镯内,上刻古梵文经咒,四周和中央均印有小佛像。据考,当刊行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之后。唐代版画遗存中,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作品,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扉页画。此件为一个长约16尺的卷子,由六页纸粘缀而成,卷端绘《祗树给孤独园》图,全图纹饰华丽,布局稳妥,线条运用纤柔中见劲挺,是雕版技艺已臻成熟的佳作。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d为二亲敬造普施”刊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刊印日期题记的版刻插图艺术品和佛教版画名作。中国以版刻形式为图书印制插图,比欧洲早了至少五百多年,此图就是我国早期版刻插图中最负盛名的杰作。唐初诸帝,多采取儒、佛、道三教并重的政策,佛教发展很快。女皇帝武则天改唐为周,借用《大云经》为女主受命于天的符谶,声称她的“龙兴”本是佛的预言,更是大兴佛教。当时造像建寺,遍于国中;士民刊施经卷,蔚为风气。由此而言,当时佛教版画的锓梓,数量必多。只不过因为年湮代远,唐代印品少有留传于今日者。加之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唐武宗下诏灭佛,经卷刻版,皆付劫灰,传留至今的佛教版刻插图,才如吉光片羽,难寻难觅。但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看,初步可以肯定,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首先在佛教经籍的印制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佛教题材作品,也成为中国版刻插图艺术史上最早出现的品类。二、承先启后的五代、宋、元插图继唐而起的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的时代,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相对衰败期。但唐代开创的版刻插图艺术,却在动乱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五代遗存的版刻插图作品,题材仍只有佛教一种,数量亦如凤毛麟角,但和唐代相比,还是多一些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大圣毗沙门天王像》和《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二图皆刊印于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后者题记有“归义军节度史检校太傅曹元忠造”字样,下有刻工雷延美署名,是现存最早一幅刊刻时间、地点、刊施人、刻工姓名一应俱全的版刻插图作品;前者则为现存最早的一幅版刻插图观音像,说明虽然都是佛教艺术品,但在题材选择上,远比唐代要丰富得多。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经过南征北讨、削平群雄,国家复归统一。宋朝重视文治,雕版印刷术全面发展,版刻插图艺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宋代版刻插图艺术遗存,仍以佛教内容为主。其中如宋太宗时刊《御制秘藏诠》插图四幅,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版画;雍熙年间刊《弥勒佛像》、《文殊菩萨像》等四图(现存日本),皆是精品;《大随求陀罗尼曼荼罗》、《大随求陀罗尼咒经》等,也是举世闻名的遗珍。他如南宋临安刊行的《文殊指南图赞》,图版置版面上方,是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插图组画,也可以说是传世历史最为悠久的连环画作品。南宋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列女传》,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作品。徐康《前尘梦影录》就评论说:“绣像书籍以来,以宋刊《列女传》为最精。”本书上图下文,版式与《文殊指南图赞》相类。与宋对峙的辽、金、西夏,都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在版刻插图这一艺术领域,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辽国都城燕京,就是北方佛教版刻插图艺术的一个重要创作地点。1974年7月,在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了大批辽代佛教经卷刻本,其中所附插图十余幅,幅幅都是精品。金朝刻大藏经《赵城藏》(又称《金藏》)扉画,雕版严整有力,深沉浑厚,背景简洁明快,人物个性鲜明,是佛教版刻插图中不多见的佳构。从上文所述,不难看出五代、宋及辽、金的版刻插图,无论在雕镌技艺、雕工队伍、绘制地域,还是在表现内容和手法上,进步都是明显的,为版刻插图艺术在以后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代,也是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元刊书籍插图比两宋不但毫不逊色,而且又有进步。就宗教版图而言,元代完成的《碛砂藏》,扉画严整工丽,远出宋刊之上。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少品种的书籍插图,是在元代才开始出现的。如元刊《西厢记》是现存最早的戏曲插图,《全相平话五种》是最早的平话刊本插图,《事文广记》为类书有图之始,这都是版刻插图艺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因此,宋元是中国版刻插图艺术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代。三、璀璨夺目的明代插图明朝,中国图书出版业全面发展,刻家林立,坊肆蜂起,版刻插图艺术也随之进入了兴旺发达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百花齐放,空前繁荣,是明代版刻插图的第一个特点。经过唐、宋、元几个朝代的探索,到明代,版刻插图艺术不仅在制作地域上空前扩大,而且逐渐形成了建安、金陵、新安三大艺术流派,其他如武林、苏州、吴兴等地的版刻插图,亦各具特色,环绕在三大流派周围,如群星拱月,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各流派、地区版图争妍斗艳,而又互相交流、促进,为中国版刻艺术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形式多样,各擅胜场,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二个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插图形式除宋、元的单面方式、上图下文方式外,又出现了双面连式、多面连式、月光式等诸多类型,为画家随类赋形,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由稚拙无华到精丽繁缛,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三个特点,也是其艺术风格上的最大特点。一般来说,早期的建安、金陵派插图,具有粗犷质朴的民间艺术草创风格。自徽派版画崛起,绘必求其细,工必求其精,逐渐成为明代插图艺术的主流,建安、金陵等地版画亦向其靠拢,与其融合,汇为一体,使中国插图艺术更加璀灿夺目。这大抵是因为明万历中晚期之后,有大批文人学士参加到插图的创作中来,使插图不仅仅是图书的装帧、文字的图解,而且也是文人案头的清玩。知识分子的加入,对提高插图的社会地位,促其在质与量上产生飞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插图艺术队伍专业化,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四个特点。明代插图艺苑,留下姓名的画家极多,如汪耕、汪修、蔡冲寰、何英、卢霞子、熊莲泉、张梦征等,都是一时名家。这些人辛勤耕耘,留下了难以数计的作品,如今天尚能见到的王文衡作品,即不下数十种之多。一些脍炙人口的大画家,如唐寅、仇英、钱谷、丁云鹏、陈洪绶等,也为插图绘制画稿。明代刻工,更是多如繁星。如徽派刻工的主将——安徽歙县虬川黄氏刻工,见于《虬川黄氏重修宗谱》著录的,就有近三百人。他们父子世业,兄弟相传,而且流寓南北各地,对徽派版刻风范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他如旌德鲍承勋、郭卓然,武林项南洲,吴兴汪文佐,金陵刘素明等,皆是一代名工圣手。这样一支庞大的刻工队伍,成为明代版刻插图艺术大发展的人才基础。技法上精益求精,突飞猛进,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五个特点。建安、金陵两派的早期插图作品,技法上仍略显粗糙,手法也变化不多。徽派崛起后,这一情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善,点染皴擦,无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同时,刻工们还注意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如陆禹九抄录的徽州刻工传授口决:“木板雕画不稀奇,功夫深来心要细。若要双刀提线稳,多看多刻生巧艺。多看多刻还要想,刀刻件件样样巧。武功只有十八般,雕工难处学到老。执刀自有执刀理,刷印本领有高低。□□□□大喜事,先刻人来刻山水。”言简意赅,本身就是一篇有关刻事的教科书。发扬蹈历,推陈出新,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六个特点。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把套版印刷技术和版画艺术结合起来,出现了彩色版画套印术。最初,为获得彩色图版,采取的是在一块版上,根据图画内容,分别涂上不同颜色,覆纸一次印刷的方法,称单版涂色法。这种方法,在元代就有了。在此法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它的启示下,明时出现了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小版,分版分色,逐次逐色套印或迭印的方法,即为套印。因其版形如L钉,又称“L版”。后来,又发明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的方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称为“拱花”。套印出的插图,色彩艳丽,浓淡得宜,阴阳向背之间,几可乱真。明朝不少画谱插图,如胡正言刻《十竹斋画谱》,吴发祥刻《萝轩变古笺谱》,就都是个中精品。当然,明代版画,尤其是晚明版刻插图作品,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过于强调繁缛细密、富丽工致,有时看上去,反不如早期版画来得痛快淋漓、意趣天成。公式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也制约了它的发展天地。但瑕不掩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明代插图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插图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即使和以精细著称的西洋铜版插图相比,在总体上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四、由盛转衰的清代书籍插图清朝入关后,采取了极端专制的文化政策,禁书焚书,文网苛密,屡兴文字大狱。读书人为避祸,多沉溺于断简残编,孜孜于考据之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明代蓬勃发展的版刻插图艺术,也由此而逐渐衰落下来。清代版刻插图艺术的衰落是有一个过程的,并非朝夕之间便一蹶不振。清初,承明余绪,仍有一些精美作品出现,如旌德鲍承勋所刻《扬州梦》、《秦楼月》等戏曲剧本插图,精丽典雅,被认为是徽版的殿军;四雪堂刊《隋唐演义》、《封神演义》,古吴三多斋刊《古今列女传演义》,以及《笠翁十种曲》等,均不逊兴盛时期的徽版名作。一些著名的刻工,如黄顺吉、刘荣、汤尚、汤义、蔡思璜、谭一葵等,亦不负名工之誉,使版刻插图在清乾、嘉之前,仍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清朝最先衰落下去的插图品类,恰恰是最受民众欢迎、明代最为兴盛的小说、戏曲作品插图。此类作品,历次禁书都首当其冲。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康熙皇帝就曾下谕:“治天下必先正人心,厚风俗。要正人心,厚风俗,必需崇经学。所有小说*词,应严禁销毁。”在这种情况下,小说、戏曲类书籍插图自然也难逃厄运。乾嘉之后这类作品鲜见有精美可观者,其因盖出于此。其实,清统治者仇视的是对大清朝不利的文献图籍,而不是插图艺术本身。相反,插图以其直现性、形象性,恰好可以作为对“圣朝”歌功颂德的工具。因此,在清政府组织刻印的图书中,多附有精美插图。清政府刻书,多由武英殿提调,这类图书的插图就被称为殿版画。其中如《御制耕织图诗》、《圆明园诗图》、《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墨法集要》等,都是殿版画的代表作品。殿版画多细笔皴擦,工致娟丽,章法多变,印刷质量均为上乘。内廷刻书如此重视插图,为前朝所无。但同样因为供奉内廷,片面追求谨严工稳,这些作品又不如民间作品灵动飘逸,意趣天成。在统治者对戏曲、小说类作品的高压政策下,清朝民间版刻插图中的两大品类——人物画和山水画,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物插图中的《凌烟阁功臣图》、《无双谱》、《晚笑堂画传》,以及《水浒全图》、《三国画像》等,都是这方面的佳构。明末政治黑暗,文臣昏愦,武将懦弱,终至亡国。汉族知识分子希望有古贤臣名将那样的人物出来扭转乾坤,重整山河,清前期人物画的发达,和这种心态多少有关。清朝的山水插图(主要是方志图书中的插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大画家萧云从绘《太平山水图画》,笔力凝重,气氛沉郁,所寄托的亦是明季遗黎对故国佳山秀水的哀思,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气息,在古代山水插图中,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朝诸帝喜游幸,绘有《南巡盛典》、《西巡盛典》等多种插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故清山水记游之类的图书插图极富,成就斐然。方志中的插图,多少也与此有关。但这些插图,多受殿版影响,《太平山水图画》中的磅礴之气,无从见到了。明代发展起来的套版彩印插图,到清代亦有佳构。清康熙年间沈因伯刊行的《芥子园画传》,“一幅之色,分别先后,凡数十版,有积至逾尺者”,至今仍被奉为画学的圭臬。《西湖佳话》卷首冠佳景十图,为金陵王衙彩色套印本,图画富丽精工,亦为套印书中的大观。清嘉庆之后,版刻插图中的突出作品不多,除少数人物图传类书籍和记游类书籍插图外,可称述者寥寥,技法上亦少见突破。尚值一提的是,清光绪年间,西方石印术传入中国。石版印刷对印制图画便捷省力,成本低廉,很快取代了版刻形式,成为印制图书插图的主要方法。晚清石印图书极多,图亦精丽,虽然这已不是木刻画,但在技法和构图上,仍在一定程度上因袭着版刻插图的传统,依然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已非本文论述范围,故不赘。插画艺术的简介

内容简介:如今,插图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多元的艺术形式。插画作为现代设计中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方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并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涉及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和影视文化等方面。

《插画艺术》分为七章,具体介绍了中国插画简史、外国插画简史、现代插画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插画的分类、现代美国和一本插画、插画欣赏等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插,画的历史和插画在各个设计领域中的运用。

书中列举了大量中、西方插画史上的优秀作品,介绍了多位插画大师的生平、艺术风格和经典作品,对插画进行了详尽的分类,使读者对插画在各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一目了然。书中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帮助读者对插画的历史、插画的运用有一个系统而明确的了解和掌握。

扩展资料:

所谓图书,即“凡书必有图”,书中的插图也称为插画,是插在文字中间用以说明文字内容的图画。插画的主要作用是对文字内容作形象的说明,以加强文字作品的感染力和书刊版式的活泼性。

鲁迅先生在《“连环图画”辩护》中写道:“书籍的插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文学作品中的插画,是画家在忠于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因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好的插画不仅是从造型层面对文学的诠释,而且是文学主题的延伸,其利用空间、结构、色彩、透视、量感、质感,通过点、线、面以及作者的个性形成一个新的境界。

-插画艺术

中国新闻网-插画原稿收藏逐渐兴起名作多在十万元以上

插画有哪些分类

插画又称插图,是以手绘、鼠绘和电脑板绘形式绘制的插图,因用途广泛行成的风格各异,影视动漫和游戏行业是称CG插画,广泛应用在设计行业、影视动漫、游戏行业。

插画是用图画表现形象性、生活感和感染力,与平面设计的主要区别可以简单理解为“插画更突出表现故事性而非吸引眼球”。插画也是一种视觉表达艺术形式,主要有摄影/绘画/立体插画三大类。插画在艺术领域有特定地位,与出版业密切相关,无论电子书还是实体书都需要,其他方向如音乐/影视/传媒业都有就业空间。

扩展资料:

插画常用工具:

1、手绘插画是用纸和笔绘画——常用工具:马克笔、彩铅、水彩。

2、鼠绘插画——常用工具:PS、AI等。

3、板绘插画——常用设备:手绘板、数位屏、ipad、手机。

4、手绘板是需要连接电脑在PS、AI、SAI里面画画,数位屏、ipad可直接画画,不用连接电脑,手机需要购买电容笔即可绘画。

学习插画靠谱不靠谱的基本标配:有无试听课。

现在学习插画的地方确实是很多,真的是鱼龙混杂什么样的都有,这就让很多同学花了眼,应该怎么去选择呢?有句话说的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判断一个学习的地方怎么样,至少要先看一下对方的实力啊,而试听课就是看对方实力最好的地方,同时看看课程质量讲的怎么样,如果连试听课都讲的不咋地,那其他课更白搭了。而且选择学习这一块,要选大的学校,这样有保障的。

如果大家不知道去哪里找的话,可以去我以前学习的网课去听听,我就是在那里学习的,每天晚上8点,都会有高手绘画老师免费直播讲插画板绘课程在网上,老师讲的通俗易懂还幽默,而且能很好的把困扰大家的绘画技巧给讲解的简单透彻明白,看老师视频,比看书强多了,一节课能解决你很多的问题,还能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的问题,反正是免费的,完全可以去听一下的,晚上讲课,也不耽误你白天工作或者学习,想听的同学可以进入威馨(谐音):

首先位于前面的一组是:gon_浯闻旁诤蟊叩囊蛔槭牵699_把以上两组数字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即可。备注:原画。

同学们既然喜欢学习板绘插画,那就试一下,给自己一个机会,只有试了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这块料,而不是总是内心世界在徘徊,浪费才华,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中国最早的插画是以版画形式出现的,是随佛教文化的传入,为宣传教义而在经书中用“变相”图解经文。目前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版画作品,唐肃宗时刊行的《陀罗尼经咒图》。刊记确切年代的则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般若经》中的扉页画。

到了宋、金、元时期书籍插画有了长足的进步。应用范围扩大到医药书、历史地理书、考古图录书、日用百科书等书籍中,并出现了彩色套印插画。明清时期,可以说古代插画艺术大发展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刻书行业。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推荐艺术类的入门书籍:

1、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书中首版序言说:为在一个新领域中寻求门径的人编写的。书中行文通俗易懂,像是在听作者说话一样。内容主要集中在西方的绘画史,兼有建筑等。相信这本书不会让你失望。

2、日本设计师杉全美帆子的西方艺术史入门绘本。分别是《揭开文艺复兴大师们的神秘面纱》以及《印象派画家的光影彩色世界》 推荐台湾出版发行的译本。书中语言诙谐幽默派,因为致力于让对艺术史毫无基础的人快速地掌握基本信息,所以里面的内容并不是特别严谨,但足以让零基础的人毫无压力地愉快读下去。全书用幽默的小漫画形式让你认识各时期、画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

3、艺术通史《詹森艺术史》“这是中国学界和读书界迫切需要的一本书。它是一部份量适中、质量可靠的西方艺术史,值得拥有在手”。 在《詹森艺术史》的译后记中,朱青生这样说道。这本由美国著名艺术史家,艺术史学的传奇人物HW詹森撰写的艺术通史著作自1962年出版以来,迅速占据最畅销艺术史书籍的位置长达30年,成为西方大学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材。

4、《艺术史:1940年至今天》 [美]费恩伯格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理解当代艺术发展史的一个捷径,作者强调的一个艺术史观是:人的生存境遇在相当多的层面上决定了他们的艺术和他们艺术的发展。当代艺术的发展是超越形式自律的,唯其超越了形式的诉求,艺术才能变得鲜活起来,才能将当代艺术的意义呈现在这个多元世界面前。

5、《中国艺术史》最好的中国艺术史入门书,牛津、耶鲁、普林斯顿沿用40年之经典读本。牛津大学荣休院士、中国艺术史权威迈克尔·苏立文院士继《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之后又一重磅力作。

6、《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2013光明书榜、中华读书报、出版商务周报年度十大好书;鲁迅文化奖年度致敬,震撼的现代中国艺术故事。

供参考。

 应该细读的艺术类书籍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应该细读的艺术类书籍,希望您喜欢!

 应该细读的艺术类书籍

 《艺术的故事》

 作者:(英)贡布里希(EHGombrich)

 图书简介:《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叙述了艺术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阐明了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图书简介: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易中天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作者:蒋勋

 图书简介:中国美术史,并不是只有美术学院的学生才需要读。《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是一本大家需要读也读得懂的美术史。本书作者就是“单纯的像孩子一样,去再一次观看那中国古老的彩陶、斑驳的青铜器;看故宫博物院一片一片发黄残破的绢帛上,晋唐人的字迹和墨痕;看矗立在石壁上巨大的北魏石刻佛像的庄严;看深藏在洞窟中暗无天日、然而依旧灿烂夺目的敦煌彩绘。”

 《谈美》

 作者:朱光潜

 图书简介:《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在江湖》

 作者:老树

 图书简介:这是一份“老树画画”对这个世界的内心告白,一本标志性的老树式长衫人物绘画集。下笔是民国形象,画的却是当下都市流浪人的内心。洒脱,真率,呆萌,可爱,有的是闲情逸兴,却又身在江湖,逃不开尘世俗务、孤独缠身。每幅画就是清茶一盏,能提神解乏,能咂摸出隽永滋味,慰藉人心。

 《小顾聊绘画》

 作者:顾爷

 图书简介:《小顾聊绘画》是一本与专业和权威无关的书,作者本人也过着与艺术理论基本无缘的生活,也正因为所有的感想和调侃都出自一个局外人之手,在顾爷的书里,你会发现艺术其实没有那么高不可攀,没有那么神秘和神圣不可侵犯,它只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浪漫,它也有爱情的八卦、人生的苦难,它能让你心酸也能让你笑翻天,想要与它亲密接触,你只需放下沉重的大书和让人皱眉的负担,听顾爷给你聊聊艺术的那些事

 《美术史的形状》

 作者:范景中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

 图书简介:此书勾勒出西方艺术史的面貌,如同艺术史界的藏宝图,帮助读者系统了解西方理论,形成宏观印象。本书以问题为线索,不局限于题材和学科,虽然帮助了读者掉书袋,但我仍希望读者最终能把枯燥的材料扔掉,只留下好文章即可。

 《艺术的力量》

 作者:西蒙•沙玛

 出版社:BBC Books

 图书简介: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讲述了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梵高、毕加索、等八位艺术家的生平,是中国最流行的西方艺术史普及教材。此书与DVD同时发行,西蒙•沙玛善于把枯燥的艺术史知识转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

 《当代艺术》

 作者:斯托拉布拉斯

 出版社:外研社出版

 图书简介:当全球化成为文化和艺术的底色时当代艺术是否真的绝对自由它的“当代性”表现在哪里政治和经济对当代艺术有着怎样的影响当代艺术世界又是由什么来推动了或许这本小书,会使你对当代艺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吴冠中画作诞生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