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的收藏和研究 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古钱币的收藏和研究 需要注意哪些事情?,第1张

这些抱残守缺之人是不会推进中国钱币文化发展的,他们终会被历史所淘汰。只有一些有识之士,才能先声夺人,有句俗语说得好,“人奸了没饭吃,狗奸了屎吃。”只有有财命的人才利用这个契机大量收购收藏,用于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等待升值。前人没发现没记录的不等于没有,如今哪个辽金墓葬出土的文物不是让世人瞠目结舌。中国的历史有太多的神奇。在如今的中国,没有任何时期比得上现在优越,中国现社会政治稳定,经济飞速发展,各地大搞土木工程建设,祖先留在地下的众多宝贝今天得以重见天日。

通过对古钱币纹饰,材质,铸造工艺等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些摆在我们面前的各朝代的钱币是赝品,谁会有能力把中国各朝代的钱币伪造个遍而且有的是用金银制造的,然后当铜卖,世上没有这样的傻瓜。有时想来个反其道而行,别人说这些古钱是假的,我就把这些金银质古钱币化成熔液,提纯成纯金银或做成其它银饰物也能增值,思来想去终没下这决心,这种古钱币是不可再生的,它的历史价值不是用纯金银来估量的,世人终有一天会认识它的真正价值,它是各朝代真实历史实物的见证,它让我们真正的触摸历史,并更好的感知历史。

我们研究货币,货币的形态不仅体现在一定的物质材料上,而且固定为一定的图像和造型,就货币的形状需要适应流传,易于携带,方便授受。这种造型的选择和演变,总是决定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要求,遵循某种客观规律,但是同时,它又与一定民族的文化背景有关,受影响于特定的审美情趣,认知意识和精神追求。

在不同的内质和形态的文化作用下,不同的民族,不同国度会形成风格完全不同的货币形制。因此,中国古代货币形制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某种象征,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钱币形制也发生过若干次变迁,而这些不同形制的钱币恰如一糸列造型各导的碑碣,标志着中国钱币演变的历史程,同时也镌刻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中国是一个多个民族的国家,其历史璀璨的星河中,有这无数的朝代更替,随之各类的货币,也随即而来,从新石器时代到夏朝,这个天然的贝币出现,表现出人类迈向新的文明开始,下面今天跟大家分析下,历朝历代的钱币发展历史一览表。据古籍的记载、青铜器的铭文和考古的挖掘,中国最早的国币是贝。最早约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直到金属铸币广泛流通的春秋之后,中国汉字中也可以看出贝币长期存在的事实,与财富有关的文字“货、财、贸、贱、贷、贫、账”等。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6)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7)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8)民国时期的主要货币有:银元、法币、金圆券。在其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淮南银行发行银行卷等,日伪政府主要有:华兴劵、中储卷、等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外观的钱币,这个时代货币种类繁多,多色多样,这个也充分说明这个时代动荡不堪!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

《先秦编》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金属冶炼、铸造工艺等。该辞书以钱币学与考古学相结合,利用有明确纪年和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墓葬出土的钱币、钱范与文献和大量钱币、钱币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相验证,设立并撰写出学术学术价值甚高的,可作为判别钱币分期断代标准的辞条。解决了千余年来困扰钱币学界的半两和五铢钱的断代问题。其所用钱币资料,85%以上都是新出土实物。先秦钱币上的一古文字非常难识,不仅异常草率,而且无上下文义可循,考释起来难度较大。旧谱的释读也往往不可依据。传世的先秦钱币有很多伪品,旧谱多有误收(包括《古钱大辞典》),鉴别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先秦编》编纂者在考释古文字方面和剔除伪品方面都曾下过很大的工夫,收入辞条974条,拓本、1500余件。完稿后,我们又特请北京大学裘锡圭、李家浩先生帮助解决了一些古文字释读上的疑难问题,特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戴志强先生对钱币的真伪作了鉴定。固然有些钱币上的古文字至今尚无法识读,有的钱币的真伪尚待于钱币界的进一步研究,但本编在古文字释读方面和钱币辨伪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是十分值得称道的。《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是半个世纪以来先秦钱币研究成果的结晶,已获得中国钱币学会评选全国第二届“金泉奖”第一名。

凡 例

一、本编收词目974条,拓本、1500余件。 二、词目以钱文为主目,以钱币种类、形制特征为副目。 三、不释字、异体字钱文摹写作目。书体不同之钱文,在词条后附字形图。 四、词目笔画索引,以词首字为准。 五、内容相关的条目,可互相补充参考的注明“参见某某条”。 六、内容相近的条目,一般只在一条下详加解释,他条从略。 七、词条排列,以钱币币形、种类、铸行区域为序(详见词条排列顺序说明)。 八、图版说明依次为币名、出土时间地点(或收藏单位)和重量。 九、为了方便查阅,各词条及附图,超过两面者,每面末均出图注。其两面为双页、单页连续者,仅于单页末出图注。 十、正文后附繁简字对照表、先秦历史纪年表、先秦衡制单位表、先秦铸币主要合金成份分析表。 十一、本编所引用文物出土发掘报告、著作、论文资料,截止于1989年12月31日。

古代钱币的种类都有哪些:

1、实物货币。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而最初的交易媒介是实物货币。在殷周时期,除了称量的铜币外,还有很多实物货币:农具、珠玉、布帛、龟甲等,当然主要是贝。贝也有骨、石、陶、蚌、金等仿贝。宋代以后由于经济发展,白银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

2、铅质货币。铅质的钱,早在汉代就有了,但未在市场上作为通货。五代王审知铸“开元通宝”铅钱,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南汉刘龚铸有“乾亨重宝”铅钱,这种钱后来在广东一带常有出土。

3、铁质货币。铁钱最早于西汉,考古曾出土过四株半两铁钱实物。宋代时铁钱种类极多,有年号和大小的复杂区分。自清咸丰年间下令停铸铁钱后,政府便不再用铁铸钱了。

4、古代黄金货币。古籍记载商周时就有黄金货币了。秦、西汉都一直延用黄金币,东汉时黄金大为减少,从此黄金逐渐失去其法定的货币地位,由于黄金价值上涨,人们多以黄金做成装饰品或其他艺术品,使之贮藏功能获得重要地位。唐宋时代一直没有恢复黄金的法定货币地位。

5、古代白银货币。春秋战国时代最早使用银币,那时的银货币有布状、版状和圆饼状。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下令不许以白银为货币。魏晋、隋唐有少量银币,到了宋代白银使用范围和数量大大增加,白银在流通领域地位超过黄金。宋后期又下令废止,元代以纸币为普遍,明代之后白银又渐渐成为普通用的货币。清代货币以银为主,以铜为辅。清末至民国,各地还多有银币发行,品种繁杂。

6、古代的纸币。北宋的“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以使用纸币为主,明初承元制,明太祖洪武年间发行的“大明宝钞”用桑皮纸为钞料,一贯钞高一尺、宽六寸,是我国最大的纸币。清初不印纸币,后由于国家困难,印发“户部银票”,简称“官票”。以后又发行“大清宝钞”,简称“宝钞”,面额复杂,很快就急剧贬值。到咸丰末年、官票已成废纸,宝钞一贯仅值二三文。同治以后,停止使用纸钞货币,仍行铜钱。

                                   揭开浙江省造光绪元宝“楷书”版银币之谜

关于这枚钱,钱币学者孙浩介绍说:浙江地处沿海,通行洋银甚早,清季虽已设厂造币惟大量产制银元是民国以后的事。由于筹建较迟,光绪二十五年浙局开铸后即奉旨停工,机器拆迁他处;营运期间所出银币数额不多,因正面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碑文的书法,俗称“魏碑”。然而存世另有一种铭文为楷体之“浙江楷书”,极罕见。惜国内文献记载欠缺,故早年藏界对其出处及年代的说法纷纭,莫衷一是。

“楷书”版在多数钱币书籍之记载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如大陆出版之钱屿《金银货币鉴定》、董文超《中国历代金银币通览》、李晓萍《中国近代金银币图典》、台港之张惠信《中国货币图录》、林国明《中国金银币目录》等,包括由杭州市钱币学会编辑出版之《浙江钱币》一书皆如是说。

浙江首座正式的造币厂是在浙江巡抚廖寿丰向朝廷准设浙江银元局后,自德国购置机器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月开铸。而后来清廷却以各省设局过多,成色重量参差、不便商民使用,荼靡经费,于该年四月下令除特许外均停铸银元,因此其即于是年七月奉旨停工,设备拆运至北京,作为筹办“京局”之用,后京局造币厂在次年毁于八国联军战火。浙江当局因此也没有再继续生产银币。因此“浙江省造光绪元宝”银币实际流传下来的数量相当稀少。

本人三十年前有缘得到一枚浙江省造光绪元宝楷书(缶宝)七钱二分银币,当时不知其价值,近来从网上查询得知其珍稀。该币从网上查询之档案完全吻合,该币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浙江省在尚未筹办好造币厂之前,国内湖北银元局(背面英文证明)代铸样币。该币楷书端庄秀丽、铸工精良,龙图及楷体字口深峻,镜面版底精铸,均匀淡彩银光,精美绝伦。从实物痕迹中可看出当时同批铸品可能销毁(流通过程中无法形成此痕迹),因浙江银元局正式开铸(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没有采用楷体(采用“魏碑”字体)。从实物中看出该币银色滋润,光泽柔软,声音脆而洪亮,柔和悦耳,余音悠长,淡淡墨色呈油汗状物包浆,层次色泽十分丰富,流通磨损痕迹自然,边齿规整均匀,齿内包浆十分明显,币面币背机铸纹(特别是“江”字周围机铸纹理)清晰可见。该币正面整体金**(镜面版底精铸)呈样币形式,而反面色泽并不匀称则以普通流通币形式出现,因浙江银元局当时只需正面币模(样币正面即可,后面来历说明)。该币因何原因流落民间不得而知。直径397mm,厚度24mm,重量2687克。

结论:由于筹建较迟,浙江省在尚未筹办好造币厂之前,委托湖北银元局试铸了该款(楷体)样币,浙江银元局打破了各省千篇一律、千钱一面(楷书体)样式,选择了“魏碑”字体。

注“魏碑”版的由来(即浙江光绪银币由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1897年1月),浙江巡抚廖寿丰请准后向德国购置机器,订购设备时包括样币和模具(二十三年浙江省造,来自德国奥图·拜赫厂档案揭露),由于交付时(奥图·拜赫厂档案记录:1898年2月16日即光绪二十四年一月二十六日交付)正面币面上所标示的“光绪二十三年造”与实际年份不符,故正面币模弃用。浙江银元局需要正面币模(背面币模随德国设备而来),只好委托当时国内铸模工艺比较成熟的湖北银元局设计,而湖北银元局只是将自己的正面币模去掉“湖北”加“浙江”并铸成样品呈浙江审核(即:背面无作用,只是镶配上去才能铸成正面样品),浙江银元局审批未通过,重新要求湖北设计另外一种款式(“魏碑”字体,见:2015-07-19,新浪博客深谈『1899年浙江省造魏碑体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试铸样币』的特征及防伪设计)。最终正面采用湖北“魏碑”模具,反面采用德国“二十三年造背面”模具。(见2018年5月30日,孙浩:史海钩沉浙江“二十三年”与魏碑版光绪元宝银币)

(本本人实物拍摄并填补了“浙江省造光绪元宝缶宝七钱二分”空白)

摘自网上各位专家对该款国产样币的评论:这枚浙江省造光绪元宝整体呈金**,熠熠发光的钱币造型给人一种贵族之气,也同时展现出它距今年代的久远。钱币的设计非常精致,不仅图案保存完整,刻字还异常的清晰,这在当今的钱币市场中已经变得并不多见,小而精的造型更是让众人大开眼界。楷体字磅礴大气、镌刻细腻、分布匀称、字体清秀挺拔、笔画刚劲有力,端庄秀丽、犹如石碑。整个币面的造型非常和谐美观。背面中央精刻着全身舞动的飞龙,神龙目光炯炯有神、身姿娇健、霸气威武、纹路清晰、如刀刻所成。整器历史留来的沧桑感清晰可见,品相完好、币面干净、字迹清晰、色泽温润、包浆纯正、小巧别致、异常精美,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考古价值和收藏价值。

关于揭开“浙江楷书版银币”谜底的来由:浙江“楷书”如此,本人百思不得其解,近来看到2018年5月30日孙浩:史海钩沉浙江二十三年与魏碑版光绪元宝银币的文章,才解开谜底,而此币图册2018年5月30日之前已上百度(6月17日更正为1898年)。

关于“浙江楷书版银币”改刻问题的释疑: 改刻必有痕迹,流通币与样币不同(样币版底为镜面Proof),还可用高倍放大镜检测或用超声检测字体内部结构,再说改刻者也不可能改刻如此无隐蔽、离谱的东西。而该币正面版底为镜面Proof、“江”字周围机铸纹理、包浆、秀丽字体都证明是原币无疑。

书画:《中国绘画赏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51

《故宫珍藏书画精粹》北京出版社,200551

《中国书画鉴定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61

《中国书画》杨仁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陶瓷:《中国陶瓷》冯先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中国古陶瓷鉴赏与收藏》,张宁、杨俊艳,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11

《中华青花瓷》人民出版社,200341

《中国古陶瓷珍赏》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91

《元代瓷器》:叶佩兰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出版。

《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出版。

《青花瓷器鉴定》:张浦生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陈德富著,华龄出版社,200611

《古代民窑陶瓷》华龄出版社,200541

玉器:〈中国玉器〉方泽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101

《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杨伯达。

《玉器鉴赏与评估》 主编,赵永魁。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最近出的一套玉器全集,售价4980元~ 可以去图书馆看看有没有。

《中国玉器全集》,杨伯达

其他:《茶壶珍藏》辽宁画报出版社,200771

《古玩鉴定与辩伪》学苑出版社,200171

《古玩收藏基础知识100问》主编:史树青,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11

《中国近现代书画真伪鉴别》大象出版社去年出的一套书,杨新的主编,好书~!

《商周青铜器》北京文物鉴赏委员会编,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41

《明清彩瓷》北京文物鉴赏委员会编,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41

《中国历代钱币丛书:中国古钱大集》华光普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81

〈中国青铜器真伪识别〉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11

〈中国漆器精华〉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71

〈中国紫砂壶鉴赏〉蓝天出版社,200311

〈鉴识鼻烟壶〉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61

〈竹牙木雕:中国民间收藏精编丛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41

〈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李松,贺西林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1

够你看一辈子了,呵呵。

现在古币钱谱版别很多,有古籍出版社出的专业图谱,这种太贵了,不适合普通收藏者。大部分使用的钱谱是收藏家自己出的,我买的是张志中的一本和华光普的一本,还有一本是丁福保的历代古钱图说的翻印版。

初学者要多看,多学,少出手,一般从最基础的品种开始玩,没把握不要追求那种特别珍稀的品种。多看看实物,论坛上大家一起讨论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说起朝代,建议从清代和宋代钱币开始玩,品种多,价格也不高,可以了解生坑和熟坑的各种锈色。

李佐贤少时喜爱金石书画,擅长画竹,尤以古钱为专好。初居乡里,见闻未广,未官前,游学于齐鲁邹滕故都间,随地访求古币及有关学问。21岁中解元后,游学济洛,往来于齐鲁邹滕故都间,随地访求古钱币及有关学问,见闻益广。供职京都时,于国史馆有机会阅读抄录了大量的古籍。鲍康在《观古阁丛稿》中说:“李竹朋久居京师。借抄《永乐大典》中关于古泉一门,颇为详备”。为后来研究古币、金石、书画,集累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与海内同好鲍康、刘喜海、陈介祺、吴式芬、吕尧仙结为金石之盟,互为投赠,积累大量文字和实物资料。道光十五年,李佐贤中进士后,居国史馆近十年间,公余,常到街市、厂肆浏览购买古籍、文物。当时,北京的琉璃厂、海王村是他经常出入的地方。所见古币品种日多,每遇奇钱异币,不惜重金购买。闲暇专心研究,并常与京中同好者相互投赠、切磋学问,逢遇罕见古钱,则设法借取,搞成拓片,连同记述文字一体保存。他的同窗好友张铨对其长期备尝艰辛地专心已收集古币、金石、书画十分钦佩,曾赠诗曰:敝衣谈食心自欺,海王村里觅古籍。收藏切磋几十载,泉汇回影成巨著。至道光二十四年,他将所藏古币资料整理装订成册,成为《古泉汇》之雏形。从道光二十六年起,李佐贤任福建汀州知府6载,因公事纷繁,无暇顾及古钱币的搜集与研究。咸丰七年进京闲居,将主要精力放在古币研究上,数年不辍,把所收藏的10大箱古币分类鉴别,逐类绘图并加注释。1858年(咸丰八年) ,李佐贤复居京都,开始编著《古泉汇》,至1864年(同治三年) 成书,共64卷,17册。该书是研究古钱币的珍贵史料,今存山东省图书馆。《古泉汇》集泉学著作之大成,收录古钱拓本6000余种,钱范75个,对春秋战国时繁多的刀币、布币,首次加以考校分类,著录农民军及地方割据势力的钱币,在古钱学研究中堪称创举。1873年(同治十二年),与鲍康合著《续泉汇》14卷、补遗1卷,另著《续泉说》2卷。《古泉汇》凝聚了李佐贤毕生心血,是研究钱币学的重要资料。著名学者王献唐在《五镫精舍印话》中说“利津竹朋佐贤以治泉知名。《古泉汇》一书,为历代泉学之冠。”日本钱币学家甲贺宜政在《东亚钱志》序中说:“近年钱币著作,以李氏之《古泉汇》最为翘楚”。

1865年(同治四年),辑成《石泉书屋诗钞》,翌年,完成《武定诗续钞》。李佐贤收藏研究书画凡四十年不遗余力。1871年(同治十年),编辑《书画剪影》24卷,记录鉴定自东晋至清乾隆名家书画。李佐贤于治印亦颇有研究,有齐鲁藏印家的称誉。1850年(道光三十年),辑成《石泉书屋印存》,1876年(光绪二年)辑成《得壶山房印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