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名垂青史而家喻户晓的军事家,他的墓园谁敢动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4收藏

孙武,名垂青史而家喻户晓的军事家,他的墓园谁敢动呢?,第1张

孙武是齐国乐安人,大概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子胥的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几近覆亡楚国。那个《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历代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各国语种,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孙武被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乎名人资源,别说鼎鼎大名如雷贯耳的,有个青史留名源远流长就已经就是如获至宝了,更何况孙武,不仅老少皆知家喻户晓,还是兵圣啊!太够级别啦!而且还是在2500年历史文化古城苏州,和城主吴王阖闾、建城者伍子胥这路都是瓜瓜葛葛的共事者。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地方,一定不会有眼无珠熟视无睹的忽略湮灭,一定得是且有风风光光体面排场的大张旗鼓。

所以,前几年不明真相走过路过的外地客在网上咋咋呼呼大惊小怪地抱怨苏州好像对孙武墓的保护不重视,为了房地产开发破坏墓园,在苏州很多人看来就有点莫名其妙杞人忧天无事生非的意思了。

肯定是有动静,但是一定是有动作。

(苏州举办孙武公祭大典 ,源于网络)

苏州是兵圣孙武的第二故乡和功成名就之地,30来岁开始在吴中区扬名立万,40多岁后归隐终老在相城区。因为过去很多年里吴中区的穹窿山一带又是孙子兵法撰写隐居草庐,又是出山演兵操练,又是孙子兵法研究会,又是将军诗词碑廊,山上有孙武苑山下有孙武文化园,不仅大动干戈还持续时间漫长,孙武文化的文章已经做得蛮足了。所以相城开发建设固然声势浩荡,也不至于唯利是图胆大妄为到可以对孙武墓动手脚的地步,谁敢啊?!毫无疑问毋庸置疑理所当然会有妥善交代,也是现在相城城市建设的文化亮点的么。只是怎么弄的问题?

四号线地铁通车了,我的行走路程延长了范围扩大了。我家巷口有站台,往相城吴江可以一票直达,其中一站就是孙武纪念园。

一座绿色高坡的制高点上,高高的矗立着13米的孙武铜像,手握兵书,居高临下,目光炯炯,正襟危坐,遥视远方。伟大军事家的气概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而在景观草坡之下却别有洞天:铜像背后是下沉的一个偌大的庭院,可以从铜像侧面拾级而下,空敞的庭院别无所物,尽头是巍峨耸立的盒形状的孙武墓,符合孙武“合和”的理念。两侧各有44米的长廊,左侧是图文并茂的孙武生平故事长廊,右侧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与海内外名人对孙武的评价。纪念园面积很大,都是绿地,也有广场,还有池塘,可以漫步健身休闲,搞纪念活动,4000多平方米的建筑几乎就是清水混凝和石块垒砌,历史文化元素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

(源于网络)

没有预想中的什么场馆建筑,没有传统思维的古旧遗俗。

一反常态,一反传统。

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设计之作,在于它的现代极简风格。我喜欢现代极简风格的个性的展示,线条,颜色都几乎用到极致,线条就是直线么,颜色就是黑白灰么。极简主义带给我们的是视觉的简约。没有拖泥带水,没有啰哩吧嗦,特别的干净利落。

这是有道理的。

其实,外地客们网上一惊一乍的孙武墓根本就是个子虚乌有。2005年,相城区在陆慕文陵村修建了“孙武墓园”,此后这里便成了后人祭拜孙武的地方。所以他们看到的这个孙武墓连衣冠冢都算不上,只是个纪念性的墓穴与墓碑,原则上是个捕风捉影因地制宜的将计就计,连控保单位都不是。

由于年代久远,虽有《舆地揽胜》《吴地记》《黄埭志》《大清一统志》《天下名胜志》《皇览》《吴县志》等多种历史文献资料记载,除了最早见诸典籍的《越绝书·吴地传》上还记载稍稍有点明确:吴县“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巫门即如今的苏州平门,道出了孙武墓的大概位置。此外,再无史料记载有更加明确的孙武墓的地址,都是隐隐约约大约模张的含糊其辞,比较模糊,只是指出了孙武墓的大致方位大体的概念。孙武究竟葬于何处的具体地址从来也没有搞清楚过,至今仍是一历史之迷。

当初有点捣糨糊赤烂糊兮兮逸笔草草了事的孙武墓如果要作为冠冕堂皇的纪念公园的确不是太过简单了,而是太过简陋了。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么,相城区当然责无旁贷郑重其事专程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论证,决定在原有孙武纪念公园风格不变的情况下西移100米,扩建为孙武纪念园。2010年10月,孙武纪念园进行了重新规划。

2016年5月12日孙武纪念园开园,据说有近千人规模的孙武后裔、国内知名研究学者齐聚一堂,隆重举行了首届孙武公祭大典,按照中华传统礼仪和古代圣人祭拜的最高规格,设置恭读祭文,三拜九叩,敬献花篮,五谷五果,净手上香,行施拜礼等一系列程序,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不知道你是问古代还是近现代 随便帮你在网上找了些 补充一点

历史上的 个人比较喜欢的

霍去病, 17岁两出定襄、19岁三征河西、21岁纵横漠北,杀到匈奴胆寒,甚至影响西亚历史进程,年仅21岁就身居大司马高位。

宋朝文彦博,幼儿倒有浮球之智。司马温公,倒有破瓮救儿之谋

汉孔融,四岁让梨,懂得谦逊之礼;(十三郎五岁朝天,唐刘晏七岁举翰林,一个正字参朋比。)

(汉)黄香九岁温席奉亲;秦甘罗,一十二岁身为宰相

吴周瑜,(七岁学文,九岁习武,)一十三岁(官)拜(为)水军都督,(统带千军万马)执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权,施苦肉、献连环、借东风、借雕翎、火烧战船,使曹操望风鼠窜,险些命丧江南。虽有卧龙、凤雏之相帮,那周瑜也算小孩子当中之魁首

陈玉成(1836-1862年),太平天国将领。二十三岁的陈玉成被封为英王。1860年5月,洪秀全在天京主持召开了高级将领会议。洪秀全批准了洪仁玕提出的战略计划。为了执行先东进、后西上的方针,陈玉成、李秀成在人民支持下以破竹之势,迅速解放了江浙大部分地区,江南清军几乎全部瓦解,清将和春等在绝望中自杀。1862年6月4日,陈玉成就义于河南延津,时年二十六岁。

岳云 ,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的儿子岳云自幼习文练武,岳云的母亲岳夫人一见儿子习文就高兴,一见他练武就不高兴,生怕他早早离家出征。

岳云虽刚满15岁,在战场上他却像一个真正的武将一样,挥舞银锤,大战金兵,获得全胜。岳飞因岳云立功免罪。岳云这一仗的得胜,为牛头山更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从此他跟从父亲岳飞转战疆场,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风波亭上,他与父亲一起被秦桧害死。

夏完淳 ,夏完淳是明末一位少年抗清英雄,被害时才十七岁。

夏完淳的父亲叫夏允彝,他的老师,就是在当时很有名的陈子龙。夏允彝是明朝的一员大将,满清入关,明朝灭亡后,夏允彝和陈子龙一道联合起兵抗清。

十四岁的夏完淳,就追随父亲和老师走上了抗清的战场。但终以无力回天,兵败后其父夏允彝自杀。夏完淳又随老师陈子龙加入吴易军,吴易军也兵败后,夏完淳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夏天,夏完淳被人告发而被捕。慷慨赴死!

少年上卿——甘罗(十二岁)

这位少年的事迹相信不用多说,大家也都是耳熟能详的了,十二岁拜相,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可以说的前无古人,同样也是后无来者的奇迹。要知道,这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几岁,甚至几个月的帝王将相古今中外都有,但他们要么就是世袭爵位,要么就是作为别人的傀儡才混得如此地位,但是像甘罗那样凭借个人实力,当上大国宰相的,却是仅此一人。

晏殊7岁中进士

王勃13岁写《滕王阁序》

近现代的网上都好多 就不一一列举了 古代少年英雄多不胜数 只是有的没那么出名 所以只要细心去发现 是有很多的 中国上下五千年 各种英雄多不胜数

名垂青史[míngchuí-qīngshǐ]

姓名和事迹载入史册,永远流传(垂:留传到后世。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

出自唐·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

例句为祖国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必将名垂青史!

司马迁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历史上有人名垂青史,自然也有人遗臭万年,如岳飞和秦桧,一个名留青史高高在上,一个遗臭万年跪在脚下。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在岳飞被害死后,还有一个小人物因他而出名,这个小人物叫隗顺,跟岳飞同时代,他是南宋首都临安城的一个狱卒,在古代狱卒是属于下九流的人。

像隗顺这样的人,如果不是他有眼光跟岳飞沾上关系,最终只会被历史淹没,连个名字也不会留下,更别说在史书上留下光辉的一笔了,可以说他是史上最有眼光的无名小卒。

公元1141年,金国在没能力完全灭亡南宋时,提出跟南宋议和,这是南宋梦寐以求的,不过金国开出了条件,和谈的前提是“必杀岳飞”,就这样岳飞一步步被逼入死地。

岳飞先是被解除兵权,而后投入大理寺,其子岳云也被打入大牢,在审讯岳飞时,他袒露出背上刺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令人主审官为之动容,然而却被秦桧压制。

最终在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其子岳云被斩首,岳飞临终前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8个大字,岳飞死讯传出,百姓都为之哭泣哀伤。

岳飞被害时正好是隗顺当职,他虽然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狱卒,但他知道岳飞抗金,遭受奸臣陷害才落得如此下场,为了保全岳飞尸体不遭奸臣损毁,他做了一个有生以来最重大的决定。

他冒死从狱中偷出了岳飞的遗体,连夜将岳飞的遗体背出了城,埋葬在九曲丛祠旁边,当时从狱中偷尸体是大罪,尤其是岳飞的遗体,一旦被发现很可能会被诛九族。

隗顺偷埋岳飞遗体的勇气是值得称赞的,他安葬好岳飞遗体之后,为了日后便于寻找,就把岳飞身上的玉环系在遗体上,还在坟前栽了两棵桔树,这件事隗顺谁也没有告诉。

一直到他临终前告诉了自己的儿子,他相信终有一天岳飞会沉冤得雪,果然在岳飞死后20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继位,为顺应民意下旨恢复岳飞名誉,并出白银500贯寻找岳飞遗体。

这时隗顺的儿子把其父偷埋岳飞遗体的事告诉官府,并按照父亲临终前的指示,寻找到了岳飞的坟,岳飞遗骨被迁入杭州西湖之畔安葬,建立了“宋岳鄂王墓”。

岳飞被史官重修史书记载,隗顺也因安葬岳飞有功被后人称颂,如果没有隗顺,今天我们恐怕无法凭吊民族英雄的真正遗体了。

第一个因踢球名垂史册的人

  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

宦海浮沉

后来,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战成都。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分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后撤军。

贾似道转而谎报朝廷:“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国难见臣忠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隰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入卫临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兵败被俘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不仅是一个爱国者,也是一个政治家。他认为宋朝的危机主要在内部而非外部,因此积极要求改革。他批评宋朝「守内虚外」(即镇内媚外)的方针,要求加强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时提出革除祖宗专制之法,通言路、集众思、从众谋,发挥中书枢密院的作用,主张用人必须举贤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谏之士。由此可见,文天祥的政治主张,不但表达了时代的要求,而且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孙武,名垂青史而家喻户晓的军事家,他的墓园谁敢动呢?

孙武是齐国乐安人,大概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子胥的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