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铃子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袖珍》卷二引《太平圣惠方》之金铃子散 41 方名 42 金铃子散的别名 43 组成 44 功效主治 45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46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47 用药禁忌 48 方解 49 临床运用 491 加减法 492 现代适应证 493 金铃子散治胃痛 410 各家论述 411 歌诀 412 出处 5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之金铃子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55 注意 56 备注 57 出处 6 《万氏女科》卷三方之金铃子散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64 出处 7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四引《经验方》,名见《严氏济生方》卷三方之金铃子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75 出处 8 《朱氏集验方》卷三方之金铃子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85 注意 86 出处 9 《杨氏家藏方》卷十方之金铃子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96 出处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金铃子散 1 拼音
jīn líng zǐ sǎn
2 英文参考jinlingzi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Jinlingzi Sa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金铃子散同名方剂约有六首,其中《太平圣惠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金铃子30g、玄胡索30g,具有行气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之肝郁化火证,是治疗由肝郁化火所致心胸胁肋脘腹诸痛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属于肝郁化火者。
4 《袖珍》卷二引《太平圣惠方》之金铃子散 41 方名
金铃子散
42 金铃子散的别名金铃散(《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一)。
43 组成金铃子1两,玄胡1两。
金铃子30g、玄胡索30g[1]
44 功效主治金铃子散具有行气疏肝泄热,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之肝郁化火证,症见热厥心痛;肝气郁热之胃脘,胸胁痛,疝气疼痛;妇女经行腹痛,其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或作或止,久不愈者。二维病。肝气郁滞。
45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3钱,酒调下,温汤亦可。
46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6~9g,酒调下,或水煎服。[1]
47 用药禁忌孕妇胃痛忌用,其他如胆结石及肝脉病,胃溃疡穿孔等均非本方适应症。
48 方解金铃子散方中金铃子即川楝子,疏肝行气,清泄肝火,为君药。玄胡索行气活血,擅长止痛,增强金铃子行气止痛之功,为臣佐药。两药合用既可行气止痛,又能疏肝泄热,使气血畅,肝热清,则诸痛自愈。[1]
49 临床运用金铃子散是治疗由肝郁化火所致心胸胁肋脘腹诸痛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了以疼痛与情绪波动相关,并伴有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1]
491 加减法金铃子散所治疼痛范围甚广,可根据具体病位适当加味,如用于治疗胸胁疼痛,可酌加郁金、柴胡、香附等;脘腹疼痛,可酌加木香、陈皮、砂仁等;妇女痛经,可酌加当归、益母草、香附等;少腹疝气痛,可酌加乌药、橘核、荔枝核等。[1]
492 现代适应证金铃子散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属于肝郁化火者。[1]
493 金铃子散治胃痛用本方治愈胃痛15例。无论火郁,酒肉滞,肝阳犯胃,肝厥胃痛,胸痞脘痛,饥饱失时,阳微气阻等所致者,均用此方加味。一剂痛止,不出二剂痊愈。典型病例:覃某某,男,25岁,已婚。一九六三年秋间就诊,胃脘痛十余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有时痛止,旋又复发。现已连痛三天,如刀刺,不想进食,时呕吐,症见神色颓丧,脉弦而涩,此因久病胃痛,胃络瘀滞所致。处方:金铃子、延胡、五灵脂、蒲黄、香附、半夏、陈皮。次日复诊,痛楚消失,精神安宁,追踪未见复发。
410 各家论述1《古方选注》:金铃子散,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雷公炮炙论》云:心痛欲死,速觅延胡。洁古复以金铃治热厥心痛。经言:诸痛皆属于心,而热厥属于肝逆,金铃子非但泄肝,功专导去小肠膀胱之热,引心包相火下行,延胡索和一身上下诸痛。时珍曰: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方虽小制,配合存神,却有应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
2《谦斋医学讲稿》:本方主治肝气肝火郁滞,胁痛,少腹胀痛。方仅两药,用量相等,而以金铃子为名,说明以疏肝气、泄肝火为主。金铃子只能走气分,并且偏于苦寒,配合延胡辛温活血,亦能行气止痛。
3《方剂学》:本方所治诸痛,乃由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所致。方中用金铃子疏肝气,泄肝火,为君药。玄胡行气活血,为臣使药。二药相配,气行血畅,疼痛自止,为气郁血滞而致诸痛的常用基本方剂。
411 歌诀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肋痛经匡。[1]
412 出处《袖珍》卷二引《太平圣惠方》
5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之金铃子散 51 处方金铃子、玄胡各一两[2]。
金铃子 玄胡索各30克
52 制法上为末[2]。
上药为细末。
53 功能主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之金铃子散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之功效。治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致患心腹胁肋诸痛,或发或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现用于溃疡病,肝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胆道蛔虫症等属于肝郁气滞偏热者。
5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二三钱,酒调下,温汤亦可[2]
每服9克,酒调下。
55 注意孕妇慎用。
56 备注方中金铃子疏肝气,泄肝火,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二味相配,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使肝火得清,气机通畅,则诸痛自愈。
57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6 《万氏女科》卷三方之金铃子散 61 处方川楝(去核)1钱,小茴(炒)1钱,破故纸1钱,桂心1钱,木香(汁)1钱。
62 功能主治《万氏女科》卷三方之金铃子散主治产时寒气客于子门,入于小腹;或坐卧不谨,使风冷之气,乘虚而入,此疝也。但不能胀,且无形影。
63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加生姜为引,入木香汁,水煎。食前热服。
64 出处《万氏女科》卷三
7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四引《经验方》,名见《严氏济生方》卷三方之金铃子散 71 处方金铃子100个(汤温浸过,去皮;用巴豆200个捶微破,麸3升,同于铜铛内炒金铃子赤熟为度,放冷取出,麸、巴豆不用)。
72 制法去核,为末。
73 功能主治《证类本草》卷十四方之金铃子散主治丈夫本脏气伤,膀胱连小肠等气。七疝,寒注下焦,小腹引外肾疼痛,大便多闭。
7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热酒醋汤调下,不拘时候。
75 出处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四引《经验方》,名见《严氏济生方》卷三
8 《朱氏集验方》卷三方之金铃子散 81 处方川楝子1两(净),斑蝥14个(去头翅足),巴豆14个(去壳并心,劈开作2片)。
82 制法上2味同川楝肉于银石瓦器内慢火炒,令川楝肉带微黄焦色,取去斑蝥、巴豆2药不用,只将川楝子肉别安之一处,外用茴香3钱,重和前川楝子肉,用盐合炒令香,并前川楝子碾为细末。
83 功能主治《朱氏集验方》卷三方之金铃子散主治膀胱疝气,小肠偏坠,小腹撮痛,发则欲死,诸所不治者。
8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若脏腑微利,痛即愈。病久而甚,不过3服。服后仍用安肾丸、沉香荜澄茄散吞服,以补其虚,则其疾永不作矣。
85 注意病退即止,不可过剂。
86 出处《朱氏集验方》卷三
9 《杨氏家藏方》卷十方之金铃子散 91 方名金铃子散
92 组成金铃子肉49枚(锉碎如豆大,不令研细,用巴豆49枚,去皮不令碎,与金铃子肉同炒至金铃子深**,不用巴豆),茴香1两(炒)。
93 主治《杨氏家藏方》卷十方之金铃子散主治膀胱疝气,闭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
9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温酒调下。
9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96 出处1《神农本草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2.《名医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
3.《药性论》:治肾冷臀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4.《日华子本草》: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
5.王好古:润肝燥,补肝经风虚。
6.《本草正》:止小水梦遗,暖子宫,安胎气。
7.《玉楸药解》: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
8.《本草再新》:充筋力,强阳道。
9.《本草纲目》:杜仲,古方只知滋肾,惟王好古言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发昔人所未发也。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按庞元英《谈薮》:一少年得脚软病,且疼甚,医作脚气治不效。路钤孙琳诊之,用杜仲一味,寸断片折,每以一两,用半酒半水一大盏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痊愈。琳曰,此乃肾虚,非脚气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则为效容易矣。
10.李中梓:杜仲,虽温而不助火。
11.《本草经疏》:杜仲,按《本经》所主腰脊痛,益精气,坚筋骨,脚中酸痛,不欲践地者,盖腰为肾之府,经曰,动摇不能,肾将惫矣。又肾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二经虚,则腰脊痛而精气乏,筋骨软而脚不能践地也。《五脏苦欲补泻》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者也。强志者,肾藏志,益肾故也。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者,祛肾家之湿热也。益肾补肝,则精血自足,其主补中者,肝肾在下,脏中之阴也,阴足则中亦补矣。
12.《本草汇言》:方氏《直指》云: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然色紫而燥,质绵而韧,气温而补,补肝益肾,诚为要剂。如肝肾阳虚而有风湿病者,以盐酒浸炙,为效甚捷;如肝肾阴虚,而无风湿病,乃因精乏髓枯,血燥液干而成痿痹,成伛偻,以致俯仰屈伸不用者,又忌用之。
13.《药品化义》:杜仲,沉下入肾,盖肾欲坚,以苦坚之,用此坚肾气,强壮筋骨,主治腰脊酸疼,脚膝行痛,阴下湿痒,小便余沥。东垣云功效如神应,良不爽也。牛膝主下部分,杜仲主下部气分,相须而用。
14《本草求真》:杜仲,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且性辛温,能除阴痒,去囊湿,痿痹瘫软必需,脚气疼痛必用,胎滑梦遗切要。若使遗精有痛,用此益见精脱不已,以其气味辛温,能助肝肾旺气也。胎因气虚而血不固,用此益见血脱不止,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功与牛膝、地黄、续断相佐而成,但杜仲性补肝肾,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中,熟地滋补肝肾,竟入筋骨精髓之内,续断调补筋骨,在于曲节气血之间为异耳。独怪今世安胎,不审气有虚实,辄以杜仲、牛膝、续断等药,引血下行。在肾经虚寒者,固可用此温补以固胎元。若气陷不升,血随气脱而胎不固者,用此则气益陷不升,其血必致愈脱不已。
Ⅰ 怎么学好中医诊断学!急切!
你好,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是这样,搞不明白,书上讲得也抽象。肾主水,肾的功能降低,就会内导致水容液停留,从而一些色素沉淀下来,就造成黑眼眶了。黑眼眶和寒湿带下没有必然关系。我开始学的时候也这样,先记下来,学到后面,知识越来越多了,就理解了。还有多查一些书籍。优酷上也有中医诊断学的讲课视频,比较详细。
Ⅱ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txt全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抄复习题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
试题: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脉经》
试题:现存论舌的第一部专著是《伤寒金镜录》
试题: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是:《望诊遵经》
试题:李时珍《濒湖脉学》中记载的脉象数量是27种
试题:
1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的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思维过程称为辨证
2 中医诊查收集病情的方法称为 诊法
试题:
1 疾脉的脉象是一息七至
2 婴儿的正常脉搏是一息七至
试题: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⑴ 整体审查: 一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 人体又受到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诊病时要从整体上加以考虑。⑵ 诊法合参:四诊并重,综合收集病情资料。⑶ 病证结合:既要辨证,又要辨病。(4)辨证求本,通过对四诊的收集,探求对疾病本质及规律的认识
试题: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⑴ 司内揣外:观察身体外部变化,测知体内的变动(病变)。⑵ 见微知著:观察微小的变化,测知整体的情况(病变)……
Ⅲ 中医大2011年1月考试课程《护理管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AEADBAADCCAAAAABEBBA
Ⅳ 为什么夜间咳甚者,多为肾水亏;天亮咳甚者,脾虚所致此为中医诊断学作业,要求是从中医角度分析,谢谢。
意见建议:
夜间咳嗽应该与体质因素有关。另外可能是慢性咽炎或上火、饮食不当的缘故。可以应用止咳糖浆或克咳敏缓解一下
Ⅳ 请问哪位同学有临床医学诊断学练习题与中医诊断学的练习题,要全套的。有的话请发给我。谢谢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
根据脏腑在舌面上的相关分布,舌尖属(
)。
A
肾
B
肝
C
脾
D
以上都不是
2
潮热而兼胸闷不饥、头身困重者,多属(
)。
A
阳明潮热
B
气虚发热
C
湿温潮热
D
阴虚潮热
3
表实证临床表现的特点是(
)。
A
头身困重、脉浮缓
B
发热面赤、无汗
C
恶寒、头身疼痛
D
恶寒发热、无汗
4
症见胸肋灼痛、急躁易怒、头晕口苦、咳嗽咯血、舌红、脉弦数,可诊断为(
)。
A
肝火上炎
B
肝胆湿热
C
肝火犯肺
D
肺阴亏虚
5
微脉主要见于(
)。
A
阳衰
B
气虚
C
阴竭
D
血虚
6
寒热往来、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证属(
)。
A
表寒里热证
B
寒热错杂证
C
上热下寒证
D
半表半里证
7
病人饭后神疲,困倦易睡者,多属(
)。
A
痰湿中阻
B
脾气虚弱
C
心肾阳虚
D
热入心包
8
脘腹胀满,不思饭食,身重困倦、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证属(
)。
A
肝胆湿热
B
大肠湿热
C
脾胃湿热
D
以上均非
9
目暗睛迷、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 ,是由于(
)。
A
肺脾精气衰竭
B
肝肾精气俱衰
C
心之精气衰败
D
邪陷心包
10
病人头痛和裹、肢体困重者为(
)。
A
痰湿头痛
B
风湿头痛
C
风热头痛
D
风寒头痛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目后
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
舌质紫的主病有(
)。
A
热炽
B
寒凝
C
血虚
D
气脱
E
气血壅滞
2
但头汗出一症,多见于(
)。
A
肺脾气虚
B
上焦热蒸
C
中焦湿热
D
虚阳上越
E
阴虚内热
3
病人语言蹇涩,可见于(
)。
A
风痰阻络
B
风痰阻肺
C
痰火扰心
D
热闭心包
E
风痰蒙蔽清窍
4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症状表现有(
)。
A
心悸怔仲
B
潮热
C
失眠我梦
D
舌红
E
脉细数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 历年真题 考试心得 模拟试题
5
在下列经脉病证中,主少腹病证的有(
)。
A
足少阴经脉病证
B
带脉病证
C
冲脉病证
D
足厥阴经脉病证
E
足少阳经脉病证
6
百日咳的主要临床特点有(
)。
A
咳如犬吠
B
咳声阵发
C
咳声不扬
D
咳而呕吐
E
咳而咯血
7
沉脉主里,其机理是因为(
)。
A
邪郁于里
B
气血内困
C
寒凝气滞
D
脏腑虚弱,无力鼓动
E
邪热结聚
8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有(
)。
A
有无汗出
B
有无咳嗽
C
舌苔厚薄
D
脉象浮沉
E
有无恶寒发热并见
9
肝病的常见症状有(
)。
A
头晕胀痛
B
月经不调
C
纳呆便溏
D
口苦发黄
E
急躁易怒
10
下列病证转变中,属于病势减退的有(
)。
A
太阳转阳明
B
太阴转阳明
C
少阴转太阴
D
厥阴转少阳
E
少阳转阳明
三、是非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则打"×"。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
神气不足是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见此多主预后不良。(
)
2
清晨舌苔满布,饮食之后苔即退去,此属假苔,是病重的表现。(
)
3
病人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者,为下焦蓄血证。(
)
4
脾虚水肿,久延不愈,伤及肾阳,或肾阳亏虚,开合不利,水液不能排泄,均能成为阴水。(
)
5
肝脾不调是指脾虚肝旺、土虚木贼之证。(
)
6
斑疹是一种皮肤病。(
)
7
积是专指腹内按之有形而推之不移的肿块。(
)
8
上热下寒和上寒下热证,属于寒热错杂。(
)
9
肺肾阴亏,是指肺津不足与肾精亏虚同时存在的证候。(
)
10
温病气分证候,多属正盛邪实、气机亢奋之证。(
)
四、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
_______________
》,其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
。
2
头项强直者,邪气实,多由
_______________
上攻所致;头项软弱,头重倾垂者,正气虚,多属
_______________
。
3
舌淡白而苔灰黑且干燥如刺,但刮之即净,主病为
_______________
。
4
行痹的表现特点是四肢关节
_______________
疼痛。
5
在寒热真假证中,假象多出现于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和面色方面。
6
刺痛、肿块、色暗、脉涩,均为
_______________
证的辨证要点。
7
厥阴病的病理特点,主要是阴阳相争、
_______________
。
8
青色主病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和小儿惊风。
9
望舌苔主要观察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两方面内容。
10
气虚发热的临床特点是长期低热、
_______________
则甚。
11
滑脉的形象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12
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
_______________
。
13
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寒肢凉、舌淡胖、脉微细,此属
_______________
。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
中医诊断学、
2
客色、
3
大头瘟、
4
阴黄、
5
假神、
6
外感表虚证、
7
并病、
8
镜面舌、
9
绝脉、
10
气分证候
六、问答题(
15
分)
1
试从闻诊上简要区别喘证与哮证、虚喘与实喘。(
4
分)
2
阳明腑实证和热入营血证,皆可出现神昏谵语,试从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上加以区别。(
5
分)
3
简述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证在病机与表现上的异同。(
6
分)
七、病案分析(
15
分)
赵某某,男,
30
岁,工人。患者于五天前开始发热,伴微恶寒。咳嗽吐浓痰,鼻塞流浊涕,未及时就医。
现症转壮热,口渴,咳嗽加剧,痰稠色黄,气喘息粗,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
滑数。
1
选择最佳辨证方法(
2
分)
2
辨证诊断(
5
分)
3
证候分析(
8
分)
参考答案
一、
1D 2C 3D 4C 5A 6D 7B 8C 9B 10B
二、
1ABC 2BCD 3AE 4AC 5CD 6BDE 7ABD 8ABDE 9ABE 10BCD
三、1× 2× 3× 4√ 5× 6× 7√ 8√ 9√ 10√
四、
1
脉经,王叔和
2
温病火邪,肾气亏虚
3
阳虚寒盛
4
游走性
5
四肢,皮肤
6
瘀血
7
寒热交错
8
寒证,瘀血,痛证
9
苔色,苔质
10
烦劳
11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
12
正不胜邪
13
心阳虚
五、
1
即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学科。
2
即人顺应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肤色。
3
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盛,目不能开,称为大头瘟。
4
系黄疸之一,为色黄晦暗如烟熏者。
5
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6
是指外感风邪袭扰肌表所致的证候,多以恶风,有汗为特征。
7
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继发他经病证的现象。
8
即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滑无苔、光洁如镜者。
9
即无胃、无神或无根的脉象。
10
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实、阳热亢奋所致的里实热证。
六、
1
(
1
)就闻诊而言,大抵哮以声响名,即喘促喉中如水鸡声音谓之哮(
1
分);喘以气息言,即气促
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1
分)
(
2
)喘分虚实两大类:实喘发病急骤、呼吸深长、气粗声高息涌,惟以呼出为快(
1
分);虚
喘病势缓慢、时轻时重、喘声低微、呼吸短促难续,得一长息为快,动则喘甚(
1
分)
2
(
1
)两证的神昏谵语,皆由邪热内盛,扰乱心神所致。(
1
分)
(
2
)阳明腑实证,热在气分,邪结胃肠,其神昏谵语属于邪热间接上扰心神所致(
1
分),故临床表
现多兼有腹胀便秘,日晡热甚,舌苔黄厚燥裂。脉沉而实(
1
分)
(
3
)热入营血证,热在血分,邪闭心包,其神昏谵语属于邪热直接扰乱心神(
1
分),故临床表现多
兼有斑疹透露,身热夜甚,舌质红降,脉细而数(
1
分)
3
(
1
)两证的相同点是:病机上均有气火上逆的病理变化(
1
分),表现上均以头晕、头胀痛、面红目赤、
急躁易怒等上部症状突出。(
1
分)
(
2
)两证的不同点是:肝火上炎证多伴口苦咽干、胸肋灼痛、尿赤便秘等火象(
1
分),证属纯实,
多为新病,病程短(
1
分);肝阳上亢证多伴耳鸣,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上盛下虚之象(
1
分),证属本
虚标实,多为久病。病程长。(
1
分)
七、
1
(
1
)以脏腑辩证为主;(
15
分)(
2
)结合卫气营血辩证。(
05
分)
2
(
1
)热壅肺胃;(
4
分)(
2
)病在气分。(
1
分)
3
(
1
)初起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或热重寒轻)
-
温邪犯表,卫为邪郁(
1
分);
(
2
)初起伴有咳嗽吐黄痰,鼻塞流浊滋
-
热犯肺窍,肺失宣畅(
1
分);
(
3
)壮热、口渴
-
热盛入胃,内耗津液(
1
分);
(
4
)咳嗽痰稠色黄
-
热炽于肺灼津为痰(
1
分);
(
5
)气喘息粗
-
热壅于肺,气失肃降(
1
分);
(
6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
气分热积,劫伤津液,肠道失润,化源不足(
1
分);
(
7
)舌红苔黄燥
-
为邪实在里、气分热炽之舌象(
1
分);
Ⅵ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作业答案
不带这样咯
Ⅶ 爱课程网上中医诊断学的答案在哪可以找到呢
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是为了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它可以适合于对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这种网上教学的方式,以学为主,要求学员依照学习进度安排、教学目标进行自学,循序渐进,通过练习题以检测对每一知识点重点与疑难点的掌握程度。如果学员遇到困难,可及时通过E-MAIL方式向教师提出问题,以寻求解答。我们将适时地对中医诊断学有关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网上讨论,并对常见病证、疑难病证组织网上讨论,以体现网络教与学的交互式、互动式。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还提供了最新研究动态,以拓宽有关中医诊断学的知识面。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运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还有诊断的分析思维。因此,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只有对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了如指掌,才能知常达变以了解病理状态下的种种变化。所以,一方面要深入理解、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且要复习、运用所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根据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作指导,以加深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和理解。其次,要重视并不断地加强临床实践。前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说明书本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诊断的方法与技巧必须在临床实践中,长期仔细地揣摩才有所体会和收获,别无蹊径。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参加临床实践,培养自己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切忌浅尝辄止。第三,要学会和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临床诊断,从收集病情资料,到作出病、证诊断,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医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的综合运用。所以,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不仅要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历代名医医案中蕴含着丰富的诊察方法与经验,尤其对于疑难病证、危急重症的辨证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以克服不注重实际的主观主义、机械孤立等错误观念的影响。
李子树根的功效与作用
李子树根的功效与作用,李子树根是一种蔷薇科属的中药,很多人可能会根据名字认为这是李子树的树根,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下面和大家分享一起李子树根的功效与作用。
李子树根的'功效与作用1李子树根的功效与作用一般有清热解毒、利湿。主治疮疡肿毒、热淋、痢疾、白带等,将适量的李子树根烧成灰末敷在皮肤溃烂的地方,能够有效的缓解溃烂、瘙痒等症状。其根部为圆柱形,颜色是黑褐色的,质地比较坚硬,不能轻易折断。分布比较广泛,在我国除了内蒙古、新疆、西藏以外的各大省份都比较常见。
李根的简介
别名:山李子根、李子树根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根。
采集:全年均可采收。
植物形态:李 乔木,高达9-12m。树皮灰褐色,粗糙;小枝无毛,紫褐色,有光泽。叶柄近顶端有2-3腺体;叶片长方倒卵形或椭圆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密浅圆钝重锯齿。花两性;通常3朵簇生;萼筒杯状,萼片及花瓣均为5;花瓣白色,雄蕊多数;排成不规则2轮;雄蕊1,柱头盘状,心皮1,与萼筒分离。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径3、5-5cm,栽培品种可达7cm,先端常稍急尖,基部凹陷,绿、黄或带紫红色,有光泽,被蜡粉:核卵圆形或长圆形,有细皱纹。花期4-5月。果期7-8月。
性味:苦;寒;无毒
李根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利湿。主疮疡肿毒,热淋,痢疾,白带
李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扩展阅读:李根的各家论述
1、《药性论》:苦李根煮汁止消渴。
2、日华子本草》:主赤白痢,浓煎服。
3、《滇南本草》:治膏淋脓闭,马口疼痛,秧草为使,用根点水酒服,但服后脓止,管中痒,方好。
4、《本草纲目》:治小儿暴热,解丹毒。
5、《重庆草药》:清火解毒。用于热淋,血痢,牙痛。
李子树根的功效与作用2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拼音名Lǐ Gēn Pí
英文名Root-bark of Japanese Plum
别名甘李根白皮、李根白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unus salicina Lind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
性味苦;咸;寒;无毒
归经肝;脾;心经
功能主治降逆,燥湿,清热解毒。主气逆奔豚,湿热痢疾,赤白带下,消渴,脚气,丹毒疮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煎汁含漱或磨汁涂。
各家论述
1、《吴普本草》:治疮。
2、《名医别录》:主消渴,止心烦、逆奔气。
3、陶弘景:水煎含之,疗齿痛。
4、《药性论》:治脚下气,主热毒,烦躁。
5、孟诜:主女人卒赤白下。
6、《长沙药解》:下肝气之奔冲,清风木之郁热。
7、《本草纲目》:李根白皮刮去皱皮,炙黄入药用。《别录》不言用何等李根,亦不言其味,但《药性论》云入药用苦李根皮,味咸,而张仲景治奔豚气奔豚汤中用甘李根白皮,则甘、苦二种皆可用欤?。
8、《本经逢原》:《药性论》云入药用苦李根皮,而仲景治奔豚气责豚汤用甘李根白皮,时珍疑为二种,不知仲景言甘,是言李之甘,《药性》言苦,是言根之苦,但宜用紫李根皮则入厥阴血分,若黄李根则入阳明气分矣。《别录》治消渴奔豚,大明治赤白痢下,《千金》烧存性敷小儿丹毒,甄权治消渴脚气,孟诜治赤白带下,皆取苦咸降逆气也。
李子树根的功效与作用3别名:甘李根白皮、李根白皮
性味:味苦、咸,性寒,无毒。
归经:归心、脾、肝经。
李根皮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下气。
李根皮主治
用于气逆奔豚,湿热痢疾,赤白带下,消渴,脚气,丹毒,齿痛,疮痈。
李根皮用法用量
日常用法: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煎汁含漱或磨汁涂。
李根皮选方
1、治牙齿痛:鲜李根取白皮细切,水煎浓汁半碗,漱口,含之良久吐出,又含。
2、治咽喉卒塞:以皂角末吹鼻取嚏,仍以李树近根皮,磨水涂喉外。
李根皮药用部位
为蔷薇科植物李根皮的韧皮部。植物形态详"李子"条。
性微寒;味苦;归肝、胆经。
功效 和表解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禁忌 真阴亏损、肝阳上亢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清虚热中药,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柴胡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蜀国的凤凰山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山上有 两个人很要好。一个姓柴,一个姓胡。他们都在给一个地主家当长工,二人亲 如兄弟,有一天,胡弟突然患了病,病很奇怪,一会儿热,一会儿冷。 地主知道后,便硬要撵走他。柴兄和地主争论了半天,一点儿作用也 没有,气得他一咬牙,背起胡弟就走了。
柴兄便背起胡弟,爬到半山腰处,把被盖在一片小草旁铺好,把胡弟 安顿好后,便在山林中寻找一些柴火和野果充饥。 胡弟躺等柴兄,等得肚子也饿了,口也渴了,便顺手拔些身边的野草, 嚼着它的根充饥,胡弟越嚼越觉得味道不错,便接着嚼了下去。 柴兄回来了,带着柴火和野果、野菜,就开始生火煮食,他俩美美地吃了一顿野味。
看看天色已晚,兄弟俩就在这山坡草地上露宿下来。 柴兄一觉醒来,见胡弟没睡觉,询问胡弟,胡弟一愣,说:“怪了, 我昨晚上为什么没发病呢?”柴兄想到了胡弟嚼过了野草,就试着用这种野草 煎汤给胡弟喝,果然见效。
他们干脆暂不回家,也不再给那地主干活了,决定采些这种野草下山去卖,一来治好了穷哥们的病;二来我们也有了一条生活的门路。于是,二人 就采了很多这种草,并用两人各自的姓给这种野草药起名为“柴胡”。 于是,他们开始做起卖柴胡的生意了。时间不长,这一带用“柴胡” 又治好了几个人,于是名声传出,患病的人纷纷前来购买,柴胡也随之列为中 药收载起来。
柴胡的功效
柴胡的性味:苦平、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主治:疏散退热,升阳舒肝。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发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
1、 和解少阳
本品苦凉,入少阳经。《神农本草经》曰:“主寒热邪气。”《珍珠囊》则曰:“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稍子不能除。”《本草经疏》又去:“柴胡,为少阳经表药。”少阳经行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为少阳专药,气质轻清,苦味最薄,透泄半表半里之外邪,使从外解。故有和解少阳之功效。如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小柴胡汤证,用柴胡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此乃邪在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所致。以柴胡轻清升散,薁桨透表,用黄芩清少阳相火,佐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溅汗出而解”(《伤寒论》)。
2、 舒肝和胃
本品苦辛凉,入肝胆三焦经,《神农本草经》目:“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李杲则说:“柴胡泻肝火。”故有舒肝和胃之功效,常用于心腹结气,饮食积聚,推陈致新,胁痛腹胀。
3、 升阳举陷
本品性轻清,主升散。《本草纲目》曰:“治阳气下陷。”《本草正义》亦曰:“约而言之,柴胡主治;一为正虚,则为清气之陷于阳分者,举而升之,返其它而中气自振。”故有升阳举陷之功效。用治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证,常与黄芪、人参等补气升阳之品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舒肝解郁
本品味苦性凉,入肝经。《四声本草》曰:“主痰满,胸胁中痞。”《滇南本草》云:“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痉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 《药品化义》则曰:“味微苦,主疏肝。”故本品能条达肝气而疏肝解郁。可用治郁证,经水不调,热入血室等证。
若肝郁气滞胁痛,可与香附、枳壳等同用,如柴胡疏肝散。用治肝郁血虚所致的胁痛、月经不调等症,常与当归、白芍等同用,如逍遥散。
清泄相火
本品苦凉,则能清热泻火,入肝胆三焦经,则能清泄相火。常用于头痛、眩晕、目昏障翳、耳鸣耳聋等证。
祛风除痹
本品为风药,风为百病之长,风去则湿去。《名医别录》载:“除湿痹拘挛。”故有祛风除痹之功效。若症见肢体重着,肌肤顽麻,或肢节疼痛,痛处固定,阴雨则发,此乃风寒湿邪侵袭肢节,经络,而以湿邪为甚的痹证。可选用柴胡,祛风胜湿而除痹。
苦泄辛散,疏散退热
用治感冒发热,可与甘草同用,即柴胡散。本品尤善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的要药,用治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症,常与黄芩、半夏等配伍应用,如小柴胡汤。
各家典籍论述
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
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
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
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
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
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
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
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柴胡的作用
解热抗炎
柴胡有显著的中枢性解热降温作用,其有效成分与所含的皂苷和挥发油有关。北柴胡皂苷和其挥发油、柴胡粗皂苷、柴胡皂苷元A、山柰苷等对小鼠实验性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血管通透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镇静、镇痛、抗癫痫
柴胡粗皂苷、皂苷元A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能延长小鼠的睡眠时间。并对小鼠实验性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保肝利胆
柴胡制剂对动物实验性肝损伤有显著的对抗作用,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使肝细胞内蓄积的肝糖原和核糖核酸含量大部恢复或接近正常,使血清转氨酶活力显著下降;并能抑制损伤肝脏的纤维增生,促进纤维吸收,减少肝硬化的发生。其中以甘柴合剂的效果最好。 柴胡能使狗的总胆汁排出量与胆盐成分增加。其有效成分为黄酮。
对胃肠的调节
柴胡粗皂苷有明显的抑制胃液分泌的功效,使胃蛋白酶活性减低,溃疡系数减少。如果将剂量由10mg/kg提高到50~100mg/kg时,则出现溃疡恶化倾向。这可能是由皂苷对胃黏膜刺激引起的。柴胡皂苷浓度小剂量时能兴奋离体肠管,提高肠肌的张力;浓度加大时,由于抑制了血浆中乙酰胆碱酯酶而增强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管收缩。另一方面,柴胡山柰苷对离体肠管具有解痉作用。柴胡提取物对胰蛋白酶有明显的抑制功效。
降压和抗凝
柴胡粗皂苷能使大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静脉注射时其作用更强。柴胡粗皂苷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明显的抗凝作用,能引起溶血。
增强免疫功能
柴胡提取物和柴胡多糖具有免疫增强功效。北柴胡能明显促进小鼠二次免疫后绵羊红细胞抗体形成。柴胡多糖对Con A和PHA引起的小鼠淋巴细胞增生具有显著增强作用,提示柴胡对T、B淋巴细胞均有增强作用。柴胡能增强Kupffer细胞的吞噬作用;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小柴胡汤体外有激活巨噬细胞诱生IL-l的作用。
对血脂、糖、蛋白质代谢
柴胡皂苷和皂苷元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作用。α一菠菜甾醇有降低血胆固醇的功效。柴胡皂苷能明显增加大鼠肝内蛋白质的合成。三岛柴胡能明显升高大鼠的血糖,肝糖原量也能明显地上升。柴胡促进肝糖原和蛋白质的合成,是中药保肝的另一方面作用。
抗菌、抗病毒
(1)抗菌: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
(2)抗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牛痘病毒、Ⅰ型脊髓灰白质炎病毒、疱疹病毒。
对多种致炎剂所致踝关节肿和结缔组织增生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其他保肾作用
柴胡皂苷对肾脏病变有保护作用。小剂量能抑制利尿,大剂量能促进利 尿。柴胡对细菌、病毒、疟原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柴胡皂苷还有抗癌作用以及抗肝损伤作用。
中药柴胡
柴胡的治病验方
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小柴胡汤)
治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推陈致新;解利伤寒、时疾、中喝、伏暑:柴胡四两(洗,去苗),甘草一两(炙)。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羔,同煎至八分,食后热服。(《本事方》柴胡散
治外感风寒,发热憨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柴胡一至三钱,防风一钱,陈皮一钱半,芍药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景岳全书》正柴胡饮)
治肝气,左胁痛:柴胡、陈皮各-钱二分,赤芍、枳壳、醋炒香附各-钱,炙草五分。(《医医偶录》柴胡疏肝饮)
治肝经郁火,内伤胁痛:柴胡、黄芩、山栀、青皮、白芍、枳壳。(《症因脉治》柴胡清肝饮)
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甘草半两(炙微赤)、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药、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煨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局方》逍遥散)
治盗汗往来寒热:柴胡(去苗)、胡黄连等分,为末,炼蜜和膏,丸鸡头子大。每一、二丸,用酒少许化开,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放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柴胡黄连膏)
治荣卫不顺,体热盗汗,筋骨疼痛,多困少力,饮食进退:柴胡二两,鳖甲二两,甘草、知母各一两,秦艽一两半。上五味杵为末。每服二钱,水八分,枣二枚,煎六分,热服。(《博济方》柴胡散)
治黄疸:柴胡一两(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绞去渣,任意时时服,一日尽。(《传家秘宝方》)
治肝黄: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亦,锉),决明子、车前子、羚羊角屑各半两。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柴胡散)
治积热下痢: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济急仙方》)
用于少阳病,见寒热往来,胸肋苦满,心烦,恶心等症,生姜9克,柴胡12克,人参6克,半夏9克,黄芩9克,甘草5克,大枣4枚,用水煎服。治外感风热,见高热,身痛等症。
治肝气郁结,胁肋疼痛,寒热往来,柴胡6克,川芎45克,香附45克,枳壳45克,芍药45克,陈皮6克,甘草15克,为末。
胰腺炎:柴胡9g,黄芩,胡连,木香,延胡索各6g,杭芍9g,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服)。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次,重者2次。比较适用于肝郁气滞,脾胃湿热,便结府实型胰腺炎。
气郁型胆囊炎:柴胡,白芍,郁金各9g,香附,木香各6g,金钱草18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l剂。
慢性,迁移性肝炎:灵芝8g,丹参,柴胡各15g,五味子5g。把上述材料切碎放到砂锅里,加水用小火煎煮,滤取第一回煎液,再加水煎煮,合并两回煎液。每天一剂,分两回服用。
和解少阳:柴胡9g,黄芩7g,白芍7g,制半夏7g,生姜9g,枳实7g,大黄5g,大枣5枚,用水煎后服用。
疏肝解郁:陈皮醋炒,柴胡各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白芍各5g,甘草炙3g。用水煎后服用,吃饭前服。
柴胡保健食疗方法
柴胡莲藕片——疏肝清热
疏肝解郁莲藕200g,绿豆芽150g,番茄50g,柴胡5g,山楂10g,醋,白糖,盐各少量。把柴胡,山楂水煎去渣取汁50ml,再把糖,醋,药汁,盐混匀;将藕切成片,放进汁中浸泡10分钟,用大火将藕片炒熟,加上味汁略煮出锅,装盘,绿豆芽炒后围在四面,再点缀上生番茄片。
柴胡疏肝粥——理气宽中
和解退热香附子,柴胡,白芍,枳壳,川芎,甘草,麦芽各10g,粳米100g,适量的白糖。把上七味药煎取浓汁,去渣,粳米淘净和药汁同煮为粥,加入白糖稍煮就可以。每天两回,温热服。比较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胁痛低热。
柴胡粥——疏肝解郁
柴胡10g,大米100g,适量的白糖。把柴胡择净,放进锅里,加清水适量的,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天一至两剂,连续三到五日。
柴胡青叶粥——带状疱疹食疗
大青叶9g,柴胡9g,粳米30g,适量的白糖。把大青叶,柴胡加水250ml,煎到200ml,再将粳米,白糖加入煮为稀粥。每天一剂,连续服用5到6日。
柴胡汤
柴胡(12g)、黄芩(9g)、人参(6g)、半夏清(9g)、甘草炙(5g)、生姜切(9g)、大枣擘(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
(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3)失眠病机是阴阳不交,阴阳不相协调,小柴胡汤以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可枢转少阳之机,使阴阳之气流转通畅,开合有度,则人能入眠。
柴胡的副作用
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本草经疏》载:“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所同忌。”
毒理试验LD50
小鼠口服柴胡粗皂苷的LD50为47g/kg,豚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538g/kg。毒性反应:柴胡注射液的毒性极微。5ml/kg静注对猫的呼吸、血压、心脏无影响。小鼠02mg/kg皮下注射未见毒性反应。以上说明柴胡的毒性很小。柴胡粗皂苷可引起大鼠溶血。
临床体会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剂量稍大,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倦怠等反应。
(1)口服柴胡制剂后可有倦怠、嗜睡、食欲减退、腹胀等。
(2)柴胡注射液肌注或静滴可致变态反应:主要有过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肿等。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大汗淋漓、四肢发凉、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发绀、两眼酸胀、腹痛、腹泻、左面颊部见褐色斑块、周围微红、瘙痒及全身有淡红色的大小不等的风团。严重时脉搏细弱、体温骤降、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以及溶血反应,个别患者有意识丧失,甚至心跳停止。
柴胡用量不同功能主治各异
大剂量 柴胡入煎剂12~15克时,可以退热,清胆,截疟。由于柴胡对外感发热有透表泄热功能,所以用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对外感发热有较好的解热功能。应当注意的是,用柴胡退热,适用于邪在卫分、气分之间而未入营伤阴者,可同时配黄芩、大青叶、桑叶等。
中等剂量 柴胡入煎剂6~12克时,长于疏肝,解郁,调经。柴胡能平肝利胆,泻三焦相火,除胁肋结气,主治气痛眩晕、胁肋胀痛、月经不调。此剂量以逍遥散、丹栀逍遥散、四逆散为代表方。逍遥散为疏肝健脾和血调经之剂;逍遥散加丹皮、栀子为丹栀逍遥散,则兼清肝经郁热;四逆散则为升清降浊,调和肝脾以治胸胁满痛等证之方。
小剂量 柴胡入煎剂3~6克时,功在升阳,举陷。凡气虚下陷、清浊不分,以致洞泄、脱肛、遗尿、阴挺、崩漏、带下、胃下垂、肾下垂等病症,于益气补中、健脾燥湿药配以少量柴胡,以佐其升举之效,往往能提高疗效。如补中益气汤、完带汤中的柴胡用量均小于6克,从中药理论来说,是药少质轻有利于升浮之故。
需要注意的是:柴胡具有升散之性,故凡热病伤阴、真阴亏损、肝阳上亢等宜慎用。
注意事项
真阴亏损,肝阳上升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 ②《医学入门》:元气下绝,阴火多汗者,误服必死。 ③《本草经疏》: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所同忌。疟非少阳经者勿食。
柴胡用量不可过大
若用量过大, 苦寒疏泄太过则会产生强烈的全身倦怠、白日嗜睡、反应迟钝、工作效率降低、浮肿、以及便软、食欲不振、腹胀等胃肠活动障碍症状。
柴胡用药有讲究
(1)柴胡中含有槲皮素,槲皮素为五羟基黄酮类,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酚羟基和5-OH、4-酮基结构,与含各种金属离子的西药,如铝、钙、亚铁、锌、铋、镁等制剂(鼠李铋镁片、葡萄酸钙片、硫酸亚铁片等)一起服用,可以形成金属离子络合物,从而影响肠道吸收,降低疗效,故忌同服。维生素C和柴胡制剂同用,可将柴胡所含的的皂甙类分解成为苷元和糖类,而影响疗效的发挥。
(2)柴胡轻清气薄,升散而燥,故真阴亏损、肝阳上亢、口舌糜烂者忌长期大量服用;柴胡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故低血压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也不宜大量或长期应用该制剂;柴胡可升高血糖,糖尿病患者慎用。此外,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者、抑郁症者及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真假柴胡的识别
(一)识别南方北方真假柴胡北柴胡
圆锥形
常有分枝,长6~15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呈黑褐色或浅棕色,有纵皱纹、根痕及皮孔。顶端多带有残留的茎基或短状纤维状叶基。质硬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木质黄白。气微香,味微芳。
南柴胡
根较细,多不分枝或下部稍分枝,表面红棕或黑棕,近根头处多具明显的横向疣状突起,顶端密被纤维状叶基残余。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有败油气味。
假柴胡
大叶柴胡,圆柱形,长约8厘米,黄褐色。粗糙,表面有密生环节、质坚、断面中空。味微苦涩,有毒。瞿麦根,圆锥形,根头部膨大,色灰棕,表面有不规则纵沟纹及点状皮孔,断面凹凸不平,中空,味淡。
(二)识别真假银柴胡
柴胡,又名春柴胡、南柴胡、北柴胡、芽柴胡,为伞植物柴胡、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柴胡根习称“北柴胡”或“硬柴胡”,全草习称“南柴胡”或“软柴胡”。全草主要来源于狭叶柴胡,春季采挖的幼苗称“春柴胡”,已成长的全株称“竹叶柴胡”。柴胡主要产于华北、东北等地。
一、正品柴胡的性状鉴别
北柴胡
本品为长圆锥形或圆柱形,常有分支,长5~15厘米,直径3~4毫米。顶头部膨大,顶端多带有残留的茎基或短纤维状的叶基或片状叶鞘。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支根痕和横向突起的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呈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味微苦辛。
南柴胡
根呈圆锥形,少分枝,长5~14厘米,直径4~18毫米。表面棕红色或棕褐色,近根头部有多数紧密的环纹,根头顶部密披纤维状叶基残余。质稍软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淡棕色,可见油点。气微香,味微苦。
春柴胡
本品为带根幼嫩的全草。全长15~80厘米,根同南柴胡,少见同北柴胡者。茎单一或数叶,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的髓。叶互生,根生叶及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6毫米,端部渐尖,叶脉5~7条,近乎平行。复伞形花序,花小,**,双悬果。气微香,味淡。
二、常见的柴胡伪品
大叶柴胡
为伞形科植物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及根,多分布于东北三省。本品为圆柱略弯曲,常有分枝,下部分枝较多,长3~10厘米,直径3~6毫米。表面黄褐色至棕色向上颜色渐浅,较粗糙,密生环节,节与节间明显,可见少数须根,质坚硬,断面平整呈黄白色,皮部与木部紧连,中心多空洞,显纤维性,味微涩,有麻舌感,有芹菜样气味。
瞿麦根
为石竹科植物瞿麦的根。本品为圆柱形,多弯曲,下部有分枝,长6~12厘米,直径3~6毫米。根头部膨大,残留有数个长短不等的茎基和卷曲的粗毛,茎基上可见围抱于节的叶基。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沟及点状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不平坦,中空,味淡。
蝇子草根
为石竹科植物蝇子草的干燥根。本品为圆锥形,根头部有残留茎枝,茎枝节膨大,多扭曲,断面具黄白相间的放射状纹理。
我就是总经销商,我的客人百分百好评,我可以给你免费试喝。
红薏米栀子茶是河南沁阳名中医杨晓瑞女士结合《神农本草经》并凭借四十多年行医经验和专业严谨的中医组方,采用四大怀药基地、沙粘两混土壤自种优质红薏米为主要原料,历经数百次试验,成功研制开发出了既能燥湿,又不伤阴,寒不伤胃、补而不腻,即补肝脾又能清肺的红薏米茶系列茶饮。
红薏米栀子茶
主要成分:红薏米、栀子、芡实。
巨匠红薏米栀子茶
薏米的功效:
薏米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我国古籍对此多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药,自古就倍受推崇,并在公元754年被列为宫廷膳食之一。在民间又称之为“神物”,为药食两用之佳品,且有“薏米胜过灵芝草,食用营养价值高,常食可以延年寿,返老还童立功劳”的歌谣传唱至今。现代被冠以“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和“生命健康之禾”的美誉。
它所含的蛋白质为禾科植物
金铃子散简介
本文2023-10-23 11:41: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