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有哪六部著作被称为“设计圣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2收藏

在我国历史上,有哪六部著作被称为“设计圣经”?,第1张

(1)王充的《论衡》。①内容:对当时堪舆术(相地术、风水术)的记载和批评的记述;

②影响:研究古代中国“风水理论”在建筑和造园中的地位和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沈括的《梦溪笔谈》。①内容:全书涉及到制图、建筑、冶金等设计领域的篇幅极大。例如,指南车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最早就是在《梦溪笔谈》里得到详细的描述;②影响:该著视作中国古代设计理论的坐标性著作。

(3)李诫的《营造法式》。①内容:该著为中国古籍中最完整、最具有理论体系的建筑设计学经典;该书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论述;②特点:首次制定和采用模数制,提倡标准化,保证了设计的灵活性。

(4)王圻的《三才图会》 。①内容:该书内容广泛,上自天象,下至地理,中及人物,精而礼乐经史等,被李约瑟称作“最有趣的一本小型百科全书”;②影响:《三才图会》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大型的图像汇集。

(5)计成的《园冶》。①内容: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方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

(6)宋应星的《天工开物》。①内容: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②特点:图文并茂、注重实际、注重实践,被欧洲学者认为是“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③影响:该书传播广泛,轰动整个欧洲大陆。也是以《天工开物》为标志,东西方的设计行为和思想都再也不可能互不相干地独自存在了。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历史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古代艺术设计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器物不仅具有实用的价值,还具有审美的价值。

2 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古代的艺术设计作品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如中国结、莲花、牡丹等,这些元素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 器物造型的象征性。古代艺术设计的器物造型具有象征性的特点,如龙、凤、狮子等,这些形象不仅具有艺术性,还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4 图案和色彩的搭配。古代艺术设计的作品注重图案和色彩的搭配,如云、水、花等,这些元素与色彩的搭配使得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5 造物思想和设计原则的融合。古代艺术设计注重造物思想和设计原则的融合,如“天人合一”、“五行相生”、“中庸之道”等,这些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使得作品更具有自然、和谐、平衡的特点。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历史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器物造型的象征性、图案和色彩的搭配以及造物思想和设计原则的融合等方面。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艺术设计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演进形式以及优缺点:

卷轴装

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用简帛制成。

竹简缀连在一起,成为一卷。

称为简策装。

纸张发明后,仍然延续了简帛的风格。

最早出现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

这种装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现在的书法和绘画有时候也使用这种装帧方法。

卷轴装的内容含量小,所以不见于后来的一般书籍,而它装帧精美,更多用于内容少又追求精致的书法、绘画、抄经,等等。

至今,书籍的章节单位“卷”仍受装帧卷轴装影响。

经折装

对于僧侣来讲,正襟危坐念经时翻阅卷轴很困难,于是,流行的卷轴装改革,首先从佛教经卷上发生了。

唐朝开始,逐渐繁盛。

大家看《西游记》中唐僧的通关文牒,就是经折装装帧。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佛教典籍仍然是经折装形制。

也许佛教典籍赋予经折装庄重的内涵,大臣给皇帝奏书也采用经折装,故称奏折。

梵夹装

梵夹装最早是将经书写在贝多罗叶上,然后码好,用两块木板夹住,中间穿孔订成。

也有像卷轴装那样连续的页面,比卷轴装携带方便。

这是一种从古印度传来的一种对佛教经典的装帧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典籍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

后来经过唐代的改造,将贝叶改换为仿贝叶纸张,形成纸书梵夹装。

再到后来,梵夹装有了进一步变化。

国家图书馆藏有五代时期用回鹘文字书写的梵夹装《玄奘传》,没有穿绳的圆孔,但两端各画有一个红圈,这显然是钻孔的位置,钻孔成了一种象征意义。

后来的蒙文大藏经以及清宫所藏泥金书写的佛经,都是长条仿贝叶纸片,上下装有厚重木夹,都决无钻孔,采用黄绫绕捆。

成了变了态的梵夹装。

旋风装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发展时期,诗人写诗需要经常参看韵书。

传统流行装帧形式——卷轴装书籍,由于其特性只能单面书写,不能方便查阅韵部。

于是一种卷轴外表,以粗长厚纸做底,书叶片片粘裱于底纸右端,如龙鳞般排列,这种装帧形式叫“旋风装”。

这样的装帧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壳,又解决了翻检不方便的矛盾。

写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故宫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现存中国古代书籍旋风装的唯一例证,弥足珍贵。

蝴蝶装

五代时期, 开始允许并主持雕版印《九经》。

至于宋,雕版印书事业空前发展。

卷轴装帧的书可以不分段落的连写下去,雕版印书就不行了。

这就需要将一书刊刻成若干版,一版一版印刷,印出来的是以版为单位的书叶。

于是就有了蝴蝶装这种装帧形式的诞生。

古代的印刷技术不像现在那么发达可以双面印刷,而是采取单面的印刷。

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需要做一个书版,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面字对字地折齐。

集数页为一叠,折边居右戳齐为书脊,再在书脊处用浆糊彼此粘连。

这样的形式很像现代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像蝴蝶展翅。

蝴蝶装书籍一版一页,版心集于书脊,即使磨损也伤不到文字,同时也没有穿线针眼和纸捻订孔,散了重装也不至于损坏,这些优点使它在宋元两代流传了将近400年。

包背装 蝴蝶装优点很多,但书页粘连两个文字区域的版面,容易造成两个半页文字彼此吸连。

包背装从蝴蝶装发展,跟蝴蝶装不同,包背装的书口向外,书本的装订用浆糊黏贴,书背连在一起,跟现在的书一样。

线装

想到古籍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这个。

线装由包背装发展而来,不同于包背装,线装是用线装订的,而且把包背改为露背。

线装书的折法跟包背装一样,但跟蝴蝶装、包背装的不同就是,它的装订不用浆糊,而是用线。

将书页码齐之后,再加上封面和封底(两页,而包背装和蝴蝶装是一页)在边上订四个孔,然后用线穿起来。

古籍的装帧形式大抵就是这样。

正是因为有这些古籍,才成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代的文化传承。

包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它的出现主要缘于人类生存、生活的需要。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古人仅依靠双手或简单的工具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这一漫长过程中,他们对自然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或许受到自然之物的启发,逐渐学会了利用植物藤条扎捆所获取的物品(主要是食物),也学会了利用植物叶、果壳、兽皮等来盛装、转移所获之物。从严格意义上讲,这虽然不能算作真正的包装,但从唯物主义发展观来看,它们应是最具原始形态的包装。自包装产生后,在漫长历史岁月的发展演变中,包装的功能不断地被拓展,由最初始的扎捆、包、裹、盛装,到便于储存、保护商品,再到美化商品、促进销售等功能。需要强调的是,包装上述功能的拓展是与社会发展和物质产品的增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与材料的发现和利用,技术的发明与改进密切相关,前者是社会需求的表现,成为包装功能拓展的源动力,而后者成为包装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科技进步对包装的推动作用材料是任何造物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没有材料,任何造物行为均不可能实现,材料是造物活动的基础。而技术则是造物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它是造物行为实现的保障。纵观我国古代包装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科技进步对古代包装的不断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里我试从陶瓷、青铜、金银、漆器、造纸术及印刷术等方面稍加阐释:从考古发掘的史料来看,陶器出现前,人类的造物仅局限于简单的生产工具,如木器、骨器、石器等,而尚无包装之用的器物,当时主要利用自然之物进行极为简单的包裹或盛装。而随着原始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造型观念的增强及设计艺术能力的进步,远古人们创造性地实现将黏土转变成陶器,逐渐出现了具备、保护、存储、转运等功能的包装容器,如壶、罐等,不仅如此,在造型方面,这些包装容器渐渐地实现了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在功能方面则渐具实用性和功能性,可以说这是古代包装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作为陶器一脉相承而又更为进步的瓷器,自商代出现的原始瓷——“青釉器”始,各类瓷器就以质地细腻坚硬、良好致密性、较弱吸水性等良好的包装适性,相继被应用于包装,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制瓷技术、工艺的精进,瓷质包装以其良好的表面装饰性能,成为古代包装中最为广泛而重要的门类之一,可以说这是古代包装发展史上一次新的跨越。青铜是人类科技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也是人类进入金属时代的标志。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就物理性能而言,与陶相比较,青铜具有熔点低、易成型;硬度大、耐磨、耐腐蚀和不易被碎等特点。以上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包装材料的选择,而且大大拓展了包装容器造型和装饰的设计空间。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青铜器,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逐渐取代了陶器而成为主要的器物。[1]在包装容器方面,青铜包装的实用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如密封性、稳固性及装饰性等,其艺术性也是以往包装所无法比拟的。此外,在装饰方面,它们更加富含强烈的精神性、思想性,将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融入其中,如此古代包装出现了集功能性、精神性为一体的人造之物,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古代包装外在装饰与内在文化融合为一的造物、创符之道。

据考古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商代就出现了贵重金属金银制品,至西汉金银器器物开始出现,这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物工艺技术进入更高的阶段。对于古代包装而言,稀有的金银为包装的宫廷奢华风格提供了物质的可能,另外,金银良好的延展性、金属光泽以及日益精进的加工工艺,使得古代包装容器在造型、装饰方面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同时也使得古代包装的表现形式更趋多样化与艺术化,其艺术价值是以往包装所无法企及的,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八重宝函,不仅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装饰工艺相当繁复,极尽奢华,而且将古代的“系列化包装”演绎得相当完美。[2]在技术的发明和完善改进方面,造纸术及印刷术对于古代包装的发展极为重要,起到相当深刻的推动作用。自造纸术发明后,并随着制造技术的改进,不同性能的纸张相继被发明,其中有些被应用于包装,如防水纸、防虫蛀纸等。造纸术对古代包装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极大地丰富了包装容器造型形式。古代有些纸张具有较好的柔性及耐折度,可加工成不同造型的包装容器,如纸袋、纸盒等。陆羽的《茶经》有关于纸袋的相关记载:“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侯寒末之。” [3]囊者,袋也。另据《新唐书》记载,在唐代就开始使用厚纸板制造纸杯、纸盒等包装容器。其二,广泛地拓展了包装物的范围,使得包装趋向民间化、生活化,拓展了包装的便利功能。有关史料记载,古人常采用纸包装存储、运输一些日常生活物品,如茶叶、药品、水果等。而作为古代另一项重要科技发明——印刷术,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包装的美化、促销功能,而且完善了包装的构成要素,同时也使得包装装潢成为独立的个体服务于包装,这点自北宋以后体现得尤为明显。如现保存于历史博物馆内的“刘氏商标”,上面雕刻着“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标题,中间是白兔捣药的图案,于图案左右标注“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方则刻有说明商品质地和销售办法的广告文字:“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偷工,民便用,若被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整个版面图文并茂,白兔捣药相当于店铺的标志,文字宣传突出了针的质量和售卖方法。二、传统经济结构与包装的关系包装自原始社会出现以后,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一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其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出现质的飞跃,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经济结构。自夏王朝建立后,我国便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奴隶制条件下的经济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奴隶主完全占有社会生产资料,从而迫使无数奴隶为其从事生产,主要提供各类奢侈品满足奴隶主的生产、生活的需求,因此,其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是以社会、市场的需要为目的的,这样使得产品交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换言之,即社会产品难以进入流通领域实现其价值,在奴隶制度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遵循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产品的价值。[4]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产品包装的发展,一方面,奴隶主完全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不同消费群体的存在和市场交换规模的出现,从而制约了包装风格多样化的产生。另一方面,社会生产不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妨碍了社会市场的发育、形成,使得产品难以进入流通领域,阻碍了包装功能的拓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型,由奴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自此至1840年,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结合,而以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伴随着封建社会第三次社会分工的发生,商业从产业中脱离出现形成独立的行业。相对奴隶制社会而言,封建制社会的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商品经济一直未能脱离于自然经济而成为社会的主导。尽管封建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商品经济一度发达、商业资本一度变得十分活跃、商业一度出现繁荣局面,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如自唐中后期坊市制度崩溃,市场曾一度多元化、自由化。然而由于商品生产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是商业使产品变成商品,而不是商品以自己的运动形成商业。[5]再者,广大下层阶级消费能力低下,对市场需求十分有限,无法刺激商品生产地发展。以上两方面使得经济运行链条的生产、消费两环节十分薄弱,极大地限制了产品的多样化生产及多元化市场的形成,从而间接地妨碍了商品包装多样化的发展。

代代相传

比如:古代圆明园1744年(乾隆九年)宫廷画师沈源、唐岱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给我们展示了它的真实面貌。在这些图画中,我们看到:古代圆明园的水域有很大比例是浅水型湿地(水深高度在02-08米左右),它们通过古画中有大面积的石滩区、荷花区、稻田区和芦苇区表现出来。

中国艺术设计

从上面对中国工艺美术历程及西方近现代设计历史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20世纪前期中国的艺术设计,仍是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工艺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式翻版,它们成为20世纪前期中国艺术设计的主要形式。可见"围绕着造物的艺术活动,近百年来在中国走了一条'图案--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的路"。(1)因此,从理论上讲,中国设计教育的初具规模还是近20年的事情,此前的设计概念仅仅停留在工艺美术基础上的借用,从心理到方法的认知都是从被动的向西方学习和对传统手工艺国粹的膜拜。

我国本世纪初根据日译把design译为"图案",而日本后来觉得这种译法欠妥,改用片假名,把design音译为デザイン即"迪扎因"。而我国长期以来在译名上没有变更,只是从"图案"转换为"工艺美术"作为design的对应物,由于译名和原术语的语义不符,才造成了理解上的思维混乱。

那么今天,艺术设计又是一种新形式下的复合词。将艺术与设计和而为一,是结合中国国情和中文语境下的产物,是充分理解了现代设计的产生背景和原理后,一种较好地能解释和传达西方Design的复合词,笔者以为基本上还是反映了其始祖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思想。"包豪斯"从一开始就将艺术因素纳入整个设计教育结构体系中,将艺术与设计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艺术设计通过设计一种创造性的人为事物,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柳冠中语),它是集物质与精神、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造物活动(李砚祖语)。

下面从中文字面再探讨一下"艺术设计"这个复合词的语义。

我们还是从艺术设计的第一个关键词"艺术"开始分析吧。公元1世纪时的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连(Quintilian)曾把艺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理论的艺术",如天文学;第二类是"行动的艺术",如舞蹈;第三类是"产品的艺术",即通过某种技能制作成品的艺术。(11)因此这第三类"产品的艺术"较接近于我们当今的艺术设计的含义。古希腊文中的艺术(Texvn,)是表示某种专门化的技巧形式,如木工等。英文的艺术(Art)和德文的艺术(Kunst)也表示一种可学的而非本能的技巧和特殊的才能。(12)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艺"的概念,"艺"被定为"士"的必修科目,如古人的"六艺"就是指礼(礼仪)、乐(音乐)、射(武术)、御(马术)、书(书法)、数(算术)等六种技艺。因此,我国古汉语中的'艺',也包含着类似英文Art的语义,含有技巧和才能的概念。因此,概括地说,艺术这个词所包含的基本含义就是技巧、手段。

而"设计"(Design)的概念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其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绘画,而发展到后来设计的含义变得更加宽泛了,还包含了艺术家头脑中创造性的思维,故有人将设计定义为:"事先在心中酝酿,在想象中已描绘出结果,并能通过实践使之成为现实的可视物。"(12)在《高级汉语大辞典》上是这样解释"设计"的:"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绘出图样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图案。"故张道一先生说:"如果从字面训诂,设计就是'设想'和'计划'"。(13)柳冠中先生认为"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

1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西方艺术的启蒙。它的发展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近代社会的变革大潮而发生的。​

2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传统美学工艺,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是当今美学设计发展的基础。俗话说,地基打的实,知识学的值。一件好的美的工艺设计,都是由扎实的传统文化作为奠基的。

3中国近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如果说中国近代设计的发展,不是一根简单的直线,那就必须有一层空间的概念介入其中,由此在突出时间少,大多数文化人才都是作为文学工作者出现的。

4新中国时期的艺术设计进入到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区别于古代近代的艺术,现代艺术,追求的是新的发展空间,各行业的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徘徊转型的时期,虽历经各种困难,但仍然取得了一个可喜的成绩。在国民经济恢复初期,国家对遭到破坏的工艺美术进行重点关注,不断解决问题,新中国的艺术发展遵循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中国古代的版式设计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历史悠久,样式繁杂,在世界设计艺术史上达到很高的成就:甲骨文版式奠定了中国文字版式的基础,简策版式对文字书写格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对现代版式设计的影响极大。由于受西方近代版式设计文化的影响,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版式设计应用广泛, 现代版式设计是对西方某些设计艺术流派的模仿、借鉴与融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呈现出明显的西方化倾向。国内板式设计业越来越大胆。

西方社会推崇人性化设计,鼓励创新,百年来此起彼伏的艺术派别,也先后影响到同时期的设计艺术;现在依然存在多种不同的style。西方凭借工业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从技术环节支持了设计的品质、研发和多元化。

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就运用自己的智慧有着非常多的机械工程技术产物。先秦的古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纺织机械是人类历史中最早出现的生产机械,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纺织机,能织出平纹、斜纹布和提花织物。秦汉之际,我国古代机械的发展已趋于成熟,金属材料的冶炼、铸造和锻造水平都已提高,尤其是冶金技术发展迅速,铁的应用更广。东汉时期,我国有了提水工具,以兽力作为动力。东汉时的水排,则是以水力为动力的。张衡研制的浑天仪、地动仪,汉代大量出现的透光镜,苏颂的运仪象台,宋代的铜洗等,巧妙地运用了声学、光学、振动学等原理,表现了设计者广博的理论基础。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我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值得现今的我们学习,如省功可靠高效结费的设计原则,善于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思想等,都是值得我们传承的。中国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正解决了当今存在的科技发展越快,环境危机越大的问题吗?所以我们应将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与当今科技有机结合。这是作为学生的使命,更是作为中国人的使命

在我国历史上,有哪六部著作被称为“设计圣经”?

(1)王充的《论衡》。①内容:对当时堪舆术(相地术、风水术)的记载和批评的记述;②影响:研究古代中国“风水理论”在建筑和造园中的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