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古文献学讲义》笔记1:目录学-前言、经部
古文献学讲义·目录学(前言和经部)思维导图
不确定uncertain制作
目录学·前言
一. 什么叫目录?(目录的含义)
(一)目录(现代含义):书开头列出的各章各节或各篇的名目。
(二) 目录(传统含义):指书名、篇章名和其内容提要。
1目:只指罗列的篇名、章名或书名。
2录:指该篇、该章、该书的内容提要。
二.讲哪种目录学?(目录学的含义)
(一)不同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目录学”
1 图书馆 学系讲授的“目录学”。将如何编制图书馆用的卡片目录和书本式目录的学问。
2我国 目录学史 的“目录学”。从最早的刘歆的《七略》讲起,把历朝公私书目的编制及其优缺点等详详细细地写出来。
3讲古人的著作(通称为古籍或古书)流传至今有多少明目品种,也就是如上所说把古籍的“目”告诉大家。同时,还告诉大家这些书是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谁撰写的,写了哪些主要内容,当时写了想起什么作用,换句话说,还要把此书的内容提要写出来让大家知道,也就是不仅有“目”还得有“录”。这种“目录学”才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古文献者迫切需要掌握的学问。
三.这种目录学的作用?(目录学的作用)
科研和实践需要古代文史者接触文献和利用文献。
对古代的、已成历史陈迹的你就无法参加,也无法找那时的当事人做调查研究,那就只好利用或借重古人留下的以古籍为主体的种种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整理,达到弄清楚古代文史的目的。这就是探讨古代文史者的实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研。很明显,这种科研或实践的首要之点就在于接触文献和利用文献。
一. 哪些算是古籍?
(一)古籍的 含义: 专指我国古代的用文字书写的,且要编成卷册,供人阅读、查看以及作其他用途的书。
(二) 古籍产生的上限和下限。
1 上限:“书”的正式出现在春秋时候。
2 下限:大体可划到清代末年辛亥革命的时候。1912年以后问世的以传统形式撰集且和以前古籍性质相近的,也可划归古籍领域。给古籍作校勘、注释、辑佚等整理的,仍不失其为古籍。
二. 怎样给古籍分类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三. 怎样给古籍作介绍
“目录学”不仅要讲古籍的“目”,还要介绍古籍的内容,即给古籍作“录”,具体点就是讲此书是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谁撰写的,有哪些主要内容,写了想起什么作用,今天应如何加以利用。
目录学·经部
一.怎样讲经部
(一)传统的四部法:按易、书、诗、礼等来分经部的经学书的。缺点在于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经学趋向,势必在“易”类讲完经学趋向之后,在“书”类还要按照经学趋向再讲一遍“书”类,故而出现大量重复劳动。
(二)讲经部的办法:先讲经学的产生,再按其发展演变划分几个阶段,在讲了该阶段的经学趋向后再讲各经经注和有关著作。小学类则仍四部分类之旧放在经部最后来讲。
二.主要参考书。
吕诚之(思勉)的《经子解题》、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收入《古史辨》第一册)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收入《古史辨》第五册)皮锡瑞《经学历史》。
一.儒家和经的起源
(一)古代社会的发展
1西周和春秋是封建领主制社会,战国是封建地主制社会。底层人从农奴变成需要交税的人,自由了一点。社会进步,思想意识领域也产生变化。(为什么由封建领主制社会到封建地主制社会,社会就进步了?作者这一点没有详细点明。)
(二)儒家的产生:把知识从领主制时的惯于装神弄鬼的“祝史”们手中解放出来,于是出现了“有教无类”、广收弟子以传播学识的孔子,产生了“儒家”学派。
(三)经的起源:
1人们在春秋的时候将孔子的教材认为是“书”,到了战国,儒家后学们才称之为“经”。
2“经”的本义,只是指文笔简练的东西。儒家、道家、墨家都有经。
3儒家学说自西汉起被定为官学,进而儒家的“经”随之神秘起来,成为一切人生道德、统治法则的源泉。
二.孔子和六经
(一)大概到战国以至西汉初年,才流行孔子用《六经》教学的说法。
(二)《庄子》、《史记》中对孔子用《六经》教学的说法不可信,较可信的为论语。
(三)所以现在只能说:孔子是用原有的《诗》《书》作为教材来教弟子,原有的礼和乐也用来教学,但乐只有乐谱,礼也只是节目单之类,不能说就是后来相传的《仪礼》,这些在后面还要谈到。至于《易》和《春秋》,是孔门后学认作儒学经典的,和孔子本人不能说有什么关系。
至于《易》,有一条是:“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亦”字改成“易”,自是西汉时孔子以《六经》教学之说流行后被人们妄改的。
三.传和记
(一)传的含义:解释经的,在战国秦汉时都叫“传”,大体产生较早,已久著于竹帛。
(二)说的含义:解释经的,大体产生较晚,还由口耳相传以后才著于竹帛的叫做“说”。
(三)记的含义:“记”本来是指史籍,指典礼的记述,是“经”以外的古书。在汉代,人们也把它作为古书的通称。
(四)特别之处:
1因为“传”是随着“经”流传的,所以在汉代往往把某个“经”的“传”也叫成这个“经”。
2有些儒家的书,因为不被认为是孔子用来教学的“经”,如《论语》《孝经》,汉人也称之为“传”。
四.诗
(一)《诗》中的诗如何编成的?
1统治者撰写的在宗庙里演奏的诗+社会上流行之后被统治者采集的诗(宴会赋诗中的诗)。
2这些诗不可能是农奴创作的,而是由统治者以及其下层人士撰写的。
(二)《诗》编定的时间?
1很可能在孔子以前已经编定。《史记》中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的话靠不住。
(三)风雅颂的含义?
1同顾颉刚认为和乐器与音调之不同有关。
2《毛诗序》中的解释是汉儒后起之说而非《风》《雅》《颂》的本义。
五.书
(一)《今文尚书》
1相传是西汉文帝时秦博土伏生献上的。
2共二十八篇。
(1)“虞书”:《尧典》(包括今本《舜典》在内,但无《舜典》篇首二十八字),《皋陶谟》(包括今本《益稷》在内);“夏书”:《禹贡》《甘誓》;
(2)“商书”:《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3)“周书”:《牧誓》《洪范》《金滕》《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包括今本《康王之诰》)《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
1 史料价值:同顾颉刚。
第一组(十三篇):《盘庚》《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这一组,在思想上、文字上,都可信为真。
第二组(十二篇):《甘誓》《汤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滕》《无逸》《君奭》《立政》《顾命》。这一组,有的是文体平顺、不似古文,有的是人治观念很重,不似那时的思想。这或者是后世的伪作,或者是史官的追记,或者是真古文经过翻译,均说不定,不过决不是东周间的作品。
第三组(三篇):《尧典》《皋陶谟》《禹贡》。这一组决是战国至秦汉间的伪作,与那时诸子学说有相连的关系。那时拟《书》的很多,这三篇是其中最好的。
(二)今本《尚书》=《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和宋蔡沈《书集传》所用的《尚书》。
1是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也作梅颐)献上的,附有孔安国注,即所谓孔安国传的本子。
2共五十八篇。比起《今文尚书》增加了二十五篇。
3增加的二十五篇和孔安国传都是伪造的。《伪古文尚书》《伪孔传》。
(三)《今文尚书》第一手史料,有用,《伪古文尚书》绝对不能用,不过注解有一定参考价值。
六.附逸周书
(一)也叫《周书》,原有七十篇,佚失十篇。
(二)并非孔子删《书》之余。
(三)多有用资料,要善于择取。
七.仪礼
(一)《周礼》(古文)>《礼记》(今文)>《仪礼》(今文)
(二)西汉时《五经》中的《礼》指的是高堂生所传的《仪礼》。
(三)共十七篇,戴德、戴圣、刘向《别录》的编次都不一样,今本从《别录》,但戴德的实较合理。
(四)应是战国时人整理出来的礼的节目单。
(五)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民俗有用。
八.礼记
(一)《礼记》是把若干有关礼的“传”和“记”汇集成书,所以书名也只叫《礼记》。
(二)两个传本:
1《大戴礼记》:八十五篇
2《小戴礼记》:四十九篇。是马融、卢植核定的(童书业)。此本通行。《礼记》指的是《小戴礼记》。
(三)《礼记》读起来比称为“经”的《仪礼》更有意义,所以后来就升格为“经”,而且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今天用来了解先秦的社会习俗也极有用处。
九.附大戴礼记
(一)共八十五篇,传世有四十篇,即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二篇和第四十六至第八十一篇。
(二)《大戴礼记》中关于“曾子”的作品当是《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的残余。
(三)《五帝德》,是撰写《史记·五帝本纪》的蓝本。
十.周礼
(一)记述官制的书,共有六篇六大系统,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缺失,是用《考工记》补的。在每个系统下面分设若干官员,并分别记述他们的职责。
(二)编制时间的不同观点:
1 古文家:西周初年周公编制的
2 王莽和刘歆伪造的,钱穆否定。
3 钱穆、郭沫若:战国时候的作品
(一)为什么战国时代会产生具有全国规模的著作?如《周礼》、《禹贡》、《山海经》。
我认为这是由于到战国时人们已普遍产生统一中国的要求,于是为统后作各种安排的著作就应运而生。《周礼》是讲统一后的官职,《禹贡》是讲统一后的疆界物产,就连《山海经》也是讲统一后的祭祀安排。
十一. 附乐
(一)虽然战国末年如《庄子·天运》有所谓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说,其实并无什么《乐经》。
(二)《乐记》二十三篇可能是讲乐的理论,和保存在《礼记》中的《乐记》是一回事。
(三)《诗经》时提到过的《雅琴赵氏》《雅琴师氏》《雅琴龙氏》,则应是乐谱。
十二.易
(一)殷周的迷信活动具有不同方法
1殷商:用龟卜,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肩胛骨烧灼了来预测吉凶。
2周:周人则用筮占,用一种蓍草来预测吉凶。
(二)《易传》,合称为“十翼”
(三)四圣之《易》是假的。
据顾颉刚师《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收入《古史辨》第三册)考证,“《易经》(即卦爻辞)的著作时代在西周”,“《易传》的著作时代至早不得过战国,迟则在西汉中叶”。
(四)参考书:《占卜的源流》容肇祖
十三.春秋经
(一)孔子和《春秋经》无关。
(二)《春秋经》是由《鲁春秋》删削修订成书的,但作此工作的不是孔子,大概还是出之战国时孔门后学之手吧。
(三)参考书: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
十四.左传
(二)《左传》(古文)>《公羊传》(今文)>《谷梁传》(今文)
十五.公羊传
(一)《公羊传》就是给《春秋经》作政治理论解说的传。其中引用了许多先师的解说。
(二)问题:为什么称《公羊传》呢如果最后由这位姓公羊的学者论定,怎么能自称“子公羊子”呢这个疑问至今还无从解答。
(三)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好资料。如果研究春秋史,可以补充《左传》的地方很少。
十六.谷梁传
(一)价值最少。
(二)顾颉刚、钱玄同:可能是“公羊”之音幻化出来的。
十七.论语
(一)何晏作《集解》,被《十三经注疏》采。
1钱玄同:最初是曾子门人弟子所述孔子之言行。
2康有为:“曾子垂教于鲁,其传当以鲁为宗。”
3崔述:《论语馀说》及近人的考证,《论语》二十篇中前十篇比较可靠,记孔子的话都称“子曰”,后十篇则多称“孔子曰”,可靠程度就差些。
4传统:孔子弟子所作。
十八.孝经
(一)创作时间:
1黄永年:是儒家《六经》之类的说法流行后撰写的(黄永年)
2吕诚之:根据《吕氏春秋》曾引用此书,认为它还是古籍。
3有的学者则认为它作于西汉时。
十九.尔雅
吕诚之师《经子解题》解《尔雅》时指出:“今此书训诂,几全同《毛传》,释乐同《周官·大司乐》,九州异《禹贡》而同《周官》则古学既出后之物。”
二十孟子
(一)共七篇
(二)北宋时期上升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将其收进《四书》。
(三)要弄懂中国的传统思想,《孟子》一书不可不读。
本篇内容是《古文献学讲义》目录·前言和目录·经部的第一节概说和第二节 经的起源和内容性质 ,下次推送《古文献学讲义》目录·经部的第三节经今古文学、第四节义疏之学、第五节宋元经学、第六节清人经学和第六节小学。
编辑:不确定uncertain
先可以找些古典散文小品。多看些描写景色的文章。会把你吸引进去。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在由浅入深。看些杂文小品。如:石壕吏。等等
古文文法比较复杂,如果简单的像学生一样从文言文基本功开始。会让你失去兴趣
先从文章的整体阅读。了解文章中吸引你的那部分。如果有不懂的再看看注解
古文虽比较生涩,但是搞懂之后。会有一种别样的雅致在于其中
建议楼主先看论语,语录体,很容易明白,按古人所去,读书是有一定次序的,比如四书,先《大学》,次《论语》、《孟子》,最后《中庸》,读大学以知其规模之大,读中庸而知其理之精微,如果楼主你能读完这四本书,接着可以读诸子,老庄荀韩,如果这些你都能读懂,再读易经吧,读易经不仅需要相当的古文功底,而且需要你对古人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理解,易经原本就是那时候的人认识宇宙万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儒道两家的色彩,四书除孟子篇幅长些,大学和中庸很短,所以四书还是比较容易懂的。诸子中,庄子不太好读,想落天外,寓言色彩很浓,如果你连庄子书中的思想都读不懂的话,易经理是无从读起。
关于先秦经典,在对人的帮助方面,窃以为是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从个人的眼光中脱离出来,遥想宇宙大化,主要还是传达了一种哲学思想,虽则与今时相隔数千年,仍有其重要价值。读过这些书,你就能发现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思想竟然如此深邃,这一点早胜过沦为机器奴隶的现代人。楼主若只是想简单了解一下,受不了枯燥的阅读过程,可以买本中国哲学史之类的书以观其大略,这全看你兴趣,对喜欢的人来说,枯燥对比读书的快乐完全可以忽略
1 如何能学会读懂文言文
初学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哉”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实词要关注动词、副词、形容词等。
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根据我的经验在一个多学期吧),再阅读古文的时候,知道某些生僻实词的情况下一般的阅读不成问题的。多看、多读、多背、多积累,就渐渐变好了。
至于入门资料,课本上的课文是最好了,难度适中,适合初学。而学有所长的时候,可以参考《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三百首》《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等。
祝学得开心! 一、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就是仔细地读,研读每一个字词,句子,进行透彻地理解。
咬文嚼字是一件严肃而重要的工作。一般地说,要抓好以下两点。
(一)解释字义、词义、串讲句义。 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
文义即文字和文句的含义,这是浅层表面的东西。要弄清文义,当先排除词语障碍,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事情。
特别是有些词语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来却又会似是而非,一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尤共对初中生来说,必要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如二册教材一十六课《狼》中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各自译为:少时:一会儿。
径:在,前:前面。此句的含义就为:一会儿,其中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古文观止》。他说:我读古人书沈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字一句也不放过,以求吃尽书中味。
作家孙梨,一部《聊斋志异》读了十五年,仅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领,达到学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重要与必要。
(二)突破个别文字障碍。 所谓擒贼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难字词,整个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读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结合课文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做标记,以备质嶷,初中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二、朗读吟诵法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学习文言文也离不了诵读的方法。诵读分吟读和朗读两种。
前者是声音较轻有节秦地读,后者也称朗读,是放开声音去诵读。我国的优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其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读。
诵读有利于思索,诵读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 诵读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言,因而是诵读时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要做到声入心随,嘴也念,耳朵听,心中想,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意境。
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不仅能领略到景色的美好,而且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按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
(一)是读得准确、清楚 所谓正确、合理是指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平时随口练习。 (二)是读得流畅 所谓流畅,一是指语句流利,二是指音韵铿锵,如《桃花源记》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可读出对衬感来,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三)是读得有感情 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 诵读,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既要广读,又要精读,正如苏东坡所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在学会以上两法,养成习惯后,可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养成分类整理习惯,把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整理下来,积少成多。 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会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中去,为将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只是“读读背背,不作具体要求”。高中的文言文学习,除了要“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认识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和语句的相关知识。
只有重视文言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有效的培养起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该怎样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课前预习。
2 语文文言文怎么样才能读懂,在考试时不至于丢太多的分我的方法是先翻译成现代文,理解了文章的意思,然后再背起来就简单多了!就像背英语文章一样,效果很不错的,你可以试试!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够学好的!我知道一个博客挺好的,博主曾经是中考和高考状元,他的一些方法,应该对你有很大帮助!你可以百度找一下李晓鹏新浪博客,里面除了有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解题窍门以及复习资料,都是他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博主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笨孩子,只有笨方法,只要你努力了,找对好方法,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学好文言文的!加油哦!O(∩_∩)O~。
3 怎么读懂文言文宗法礼俗,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常言说。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
第二,古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地理常识,外欺于张仪”。
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文天祥写下;面对丑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希望楚国强大,会团结一心。③文言句式,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路有冻死骨”,整体把握文章。
如姓名和称谓:“人生自古谁无死;再次,把握课本,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外辱,杜甫写下了,学好文言文。
第三,官职和科举,度古人之腹”,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包括古今异义,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史不分家,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首先。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内涵丰富,投江而死,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历法和刑法,面对百姓的困苦。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鞭挞。总之,这个时代的政治、词类活用,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学会以“今人之心,但楚王“内惑于郑袖,他力主改革。
第五,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最后。 第一,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先疏远屈原,众志成城、经济,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扎实文言文基础,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面对灾难、一词多义。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了解了这段历史;其次,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词义。 第四;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
比如屈原,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服饰和器物:“朱门酒肉臭,会抨击,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后把他流放汨罗江。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如何快速读懂中考课外文言文课件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所以说学好古文不难,难在有文采上。
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不是对古文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搞清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
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我建议看一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能做到看着古文就可以讲出这个人的历史事迹比较好。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考察实虚词的意思,句子翻译,文章理解,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一本书断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
5 考试时的课外文言文看不懂怎么办看不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掌握的实词虚词太少,二是课内掌握的知识不能有效的迁移到课外,即不会灵活运用。
解决办法:一是扩大实词虚词的积累,高考大纲规定必须掌握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这些必须牢牢掌握,但仅仅这些还不够,常用得实词虚词也要掌握。 大纲规定的这些实词虚词含义及用法在课本上都有,所以必须把课本文言文掌握扎实,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等。
二是读一些课外小片断文言文,由浅入深,不必句句读懂,理解大概即可,读多了阅读水平自然提高,另外需做一些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搞好课内所学内容与课外的衔接,并且作的时候尽量联想一下,这个词语的用法在哪篇课文中学过,这个词语有几种意思,结合语境判断在这里的意思,多思考多联想,也可以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及用法,文言文不必句句都懂,读懂70%就可以做题了。 另外做题时还有一些技巧,你们老师平时肯定讲过,不再赘述。
总之,要想读懂,首先要扩大积累,其次是学以致用,另外是学会推断,这就需要下大功夫,多多努力噢! 祝你成功。
6 怎样读懂文言文正因为读不懂才要学习。
读不懂文言文只是没接触过的人才感觉很难,只要下决心硬啃几篇,就会发现“原来不过如此”。
如何学习?如果是在校学生的话,跟着教材走,多读点课外文言文就行。如果不是在校生,完全自学的话,先选择有故事情的节读,比如《聊斋志异》、《史记》里面的传记等。方法是:绝对不看译文,完全凭着一本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必须搞懂,搞懂一篇,能把故事讲给朋友听才行。用这种“笨办法”,强读十来篇,就会发现不是很难。这时自己就会提问题:文言文说话的方式为什么与白话不同?“之乎者也”又有那么多意思?这说明已经“入门”了,回头再去了解文言虚词、文言语法等常识。以后的学习就会上档次。这就是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功底后,让你不学都不行!因为文言文太美。以后,就可以逐渐转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了。——就这么简单。
7 今天,初中文言文该怎样教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中考时不仅要考课内文言,还要考课外文言,学生不能掌握好课内知识,从而举一反三去读懂课外文言是不行的。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课程标准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生,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何况考试还要加深。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我觉得以下几点做法值得借鉴: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童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再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但在翻译前,一定要求学生先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或”字,即“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这两个“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再联系《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我也把这些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四、强化练习,巩固成果
文言文很多知识需要积累,说白了就是要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把有关的字词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
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当的阅读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适当进行课外文言的阅读,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就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此种方法较之“满堂灌法”确有明显的好处。因为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锤炼学生口才。以上介绍的这些方法,好似文言文教学大海沙滩上的贝壳,难免有它的不足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愿与诸位同仁继续“上下求索”。
摘自/news/64119
并未涉及版权 请采纳谢谢
其实,考试的文言文大多数都是人物传记或山水亭台游记。
前者注重划分专业术语(如官名、人名、地名、时间、帝王年号等等)除去这些词语剩下的大概只有动词、虚词和那些疑问词之类的需要你去分析或者翻译的东东了,动词主要考虑词的特殊用法(什么使动用法啊、意动用法啊、通假字啊),疑问词一般是表疑问的代词,即疑问代词,这类词语不多(如何、之、胡、焉等)。至于虚词,来来去去也就那几个(因、之、所、焉),它们的具体用法你们老师一定会说的,建议你去通过看古文词典来了解,因为词典中都有具体用法和举例子,然后再找题目练习一下,比照词典例子与练习中遇到的问题,你会更有感觉的。感觉一旦练出来,事情就好办多了,不过,千万不要死记硬背,这样只会干扰你考试时的思维,到时候模棱两可,决定不下来就一定惨败了。
后者除了注重上述专业术语之外,还要注意一下方位词以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因为单论风景没什么看头,必定承载着作者某些理想志向或特殊见解,这就是古文说的“文以载道”。方位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转移文章叙述的时间和空间,更便于你理解作者的大概游历路线和景物的承接,由此提供了一个你理解文章特殊词语和生词的氛围(如作者写秋游,一般地你会想到悲伤、萧瑟),奠定文章或者具体段落的感情基调,也可联想到作者观景中所抒发的情感色彩,对通读作用巨大。
本人自小爱好古文,曾研读各种古籍原文,也经历过中考、高考,对文言文学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希望此评论对您有所帮助,乐意为您解答~~~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读不懂-《古文献学讲义》笔记1:目录学-前言、经部
本文2023-10-23 11:55: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