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才子
宋朝是个群星汇粹的年代,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沈括、岳飞、朱熹、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宋朝因为极其重视文教,学术文化的成就极高,中国文化至此更趋精深成熟,所以更方面的人才也就不断的涌现了。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理学家北宋二程:程颐、程颢。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重要的是宋朝许多名人文化大家,都是出身贫苦。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单身家庭出身,自幼贫寒。范仲淹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朱姓的人家。范仲淹从小生活极其艰苦,喝粥度日苦读。欧阳修年少时家里买不起笔纸,他母亲用芦秆画地教他识字。最终两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文化大家,朝廷重臣,国之栋梁。范仲淹、欧阳修或许命运相近,两人成为真正的朋友。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都是欧阳修培养扶植起来的文化大家。苏轼又培养了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陆游是曾巩的学生,陆游、辛弃疾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的交往聚会组成了文化沙龙、文学俱乐部。宋朝民间涌现了许多的文学社体,总之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
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涌现许多著名画家主要有范宽、郭熙、赵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画的博大与意境!宋代山水画家人才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与刘松年共称南宋四家。
宋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宋朝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各个方面的知识财富。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开发的极少。宋朝的诗歌是唐朝诗歌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诗歌的种类、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宋诗创作数量空前丰盛。北京大学正在编纂《全宋诗》,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收词人百家,词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产诗人,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现留存诗篇九千三百多首。杨万里写过两万多首。但现在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诗篇就更少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写了那么多首诗歌,我们更多的人只能有机会读到他们几首诗,可以说连皮毛都没接触,别说体会他们的精骨了。宋诗反映社会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与唐的时代气象与氛围不同,诗家又勇于创新,因而形成与“唐音”殊异的“宋调”。宋词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和传播力,拥有众多接受群体。
宋是中国文明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使神韵文明向绝对化发展,还使平民文化发展起来。戏艺,有滑稽剧、杂技、傀儡戏、皮影戏、说话、杂剧等等。其中杂技就有上百种。宋人小资情节严重,宋词中抒发的感情大多都是抒发那种浅斟低唱的闲情逸趣。宋词体现了宋朝稳定的政治局势、繁荣丰富优越的社会生活。娼妓业的兴盛起源于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宋代的娱乐业则分得更明确,大致分为了“官妓”、“声妓”、“艺妓”、“商妓”四类。宋代的“妓”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妓”。大部分可以买艺不买身。她们大多数相当于现代的文艺工作者。她们一般都是才貌双全的,有的人对琴、棋、歌、诗、书、画、等有很深造诣的,有的可以称上是那个方面的艺术家了。“官妓”是最为人们仰慕。她们不只是相貌出众,还非常有才华的。她们品貌、学识、才智和艺术趣味都非常出众超群。现在的演员明星、或从事文艺工作的女人都难以比上她们,因为以前的红楼女子是从小培养、不断的熏陶出来的,而现在的一些演艺界女士,长得漂亮点只上两年学就有可能成为明星……可以说一个宋代的名妓,要比现代的女明星强不少。
茶文化是在宋代时才达到艺术的境界。宋朝的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茶,而是茶饮料。有的要加糖,有的要加盐,要加各种作料的茶。这是有无数种喝法的茶饮料与茶文化,遗憾的是像宋朝大多数的工艺、文化一样没有遗留到现在。宋时已有各种花瓣茶流行叫卖。宋还有斗茶之风。蔡襄在《茶录》中介绍建安斗茶,特别推重当地所产的一种半发酵的白茶。宋人用各种漂亮的、精致的瓷碗的饮茶,其中兔毫盏、天目碗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茶具。民间根据兔毫盏色泽的微妙不同又分称“金兔毫”、“银兔毫”。宋代茶盏分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宋朝的诗歌里就时常渗透着茶文化。“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也写出这么悠闲具有小资情节品味的品茶诗。宋徽宗《大观茶论》二十篇文章介绍茶文化。宋代茶文化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雅俗共有的文化。
玉文化是在宋时开始流向民间的。由于宋徽宗对玉器的过分喜爱。导致玉器在宋代空前发展,世俗化倾向的玉雕空前发达。宋的玉器玩味大增,礼性大减。宋代出现了玉雕市场和专门贩卖玉器的商铺。市民成为玉器的玩赏者、拥有者。佩带玉器受到广大的市民阶层及文人墨客所追捧流行。除玉雕之外,宋的木雕、竹刻、漆器、铜器、金银器、牙角器、碑帖、印章、及笔墨纸砚等等都有极高的造诣。这些都表明宋的文化艺术的高超深厚。虽然宋代开
引言:中国制茶、饮茶风俗自汉代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代“贡茶院”的设立与陆羽的《茶经》的刊行使饮茶之风在士大夫阶层中非常流行。宋代茶风更盛,李觏谈及北宋饮茶风尚时称:“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茶在北宋已成社会生活必需品。
1建茶与建盏
宋代茶叶生产十分昌盛,除淮水以北诸路外,南方诸路皆产茶。在众多茶叶产地中,“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建茶因产于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主产于建安县北苑凤凰山,因“取象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的北苑龙团凤饼茶而闻名于世,宋徽宗云“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龙凤茶的制造是在茶膏压模定型的模具上刻龙、凤、花草图案,使茶饼成型后饼面上有龙凤图案。
咸平时福建路转运使丁谓造“大龙团”,庆历时蔡襄制“小龙团”,元丰时贾青以武夷山“草朱”茶精制“密云龙”团茶。在半个世纪内,建茶从十余品种增加到四五十个品种。
《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北苑贡茶花样繁多,大观初白茶为第一,又制出贡新夸,三色细芽的御苑玉芽、万寿龙芽、无比寿芽等贡茶上品”,当时仅北苑一地生产的贡茶就有“龙团胜雪”、“万春银针”、“瑞云祥龙”、“龙园胜雪”等41种。“建窑”一词最早出于明代曹昭《新增格古要论》“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
两宋时期全国有很多瓷窑烧造黑釉盏,但都不如建窑黑釉盏著名。建窑遗址在今福建建阳县水吉公社池中、后井村一带。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在建阳县水吉镇建窑遗址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多次调查,并陆续对建窑的主要窑址遗迹进行发掘,确认了建窑窑厂的分布,并对建窑产生的历史、烧造工艺、产品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窑窑址的分布范围北至芦花坪,南至源头坑,东至大路后门山,西至庵尾山。产品类型、造型、釉色均较为单一,各处窑址均以生产盏、盘等黑釉瓷为主,兼有少量罐、瓶、碟,釉色以黑灰色釉为主。
建窑遗址中数量众多的黑釉瓷盏的发现格外引人注目。建窑黑釉盏均口大底小,形如漏斗,胎体厚重,腹底部及足部露胎,器身内外釉色漆黑,釉面呈现黄褐色或银灰色兔毫状或滴珠状花纹。有敞口和敛口两种类型。从传世的建窑黑釉盏珍品来看,有兔毫盏、鹧鸪斑盏、油滴盏等种类。宋人斗茶崇尚鲜白汤色,因而与建茶相配的黑釉建盏成为最相宜的斗茶器具而名重一时,“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青瓮鹅儿酒”、“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即表达了苏轼和杨万里对建窑兔毫盏的喜爱。
2、宋代饮茶之风与斗茶文化
宋代建窑所烧造的黑釉盏即建盏正是顺应宋代“斗茶”风气而出的专用茶具。“斗茶”文化始于唐代福建建安一带,唐人冯贽撰《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北宋中期以后,逐渐向北方传播,并很快风靡全国。
宋代斗茶大致需要经过灸茶、碾茶、罗筛、候汤、熁盏、点茶、品评几个步骤。烘焙干燥好的茶叶经研磨成粉状,再压制成块状茶饼,斗茶时,茶饼用沸水浸渍去除油膏后微火炙干,使用银质或铁质茶碾研磨成粉,并经茶筛筛出更为细腻的粉末,在盛有茶末的茶盏中点入少量热水,搅拌成光滑糊状,再倒入更多热水,将液体搅拌至起汤花为止。准确完成复杂的备茶过程需要上等的茶叶、恰当的茶具、熟练的技巧的配合。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对斗茶活动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心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期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过程中水的选择和火候同样讲究,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
蔡襄《茶录·点茶》中提到:“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另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福建建阳水吉建窑出土的兔毫盏圈足底座印有“供御”字样,宋墓中出土大量茶盏、汤盏、茶碾、汤瓶等陶瓷茶具及制作精美的银质茶具均反映了宋代从上层到百姓的斗茶、饮茶风气。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画家刘松年《补衲图》中就有对备茶的描绘,画作前景中年轻僧侣正在观看老年僧侣缝补僧袍,屏风后一名侍从和一名年轻僧侣生在备茶,桌上摆放的正是一摞黑釉建盏。他的另一幅作品《茗园赌市图》将斗茶的场景展现的淋漓尽致,作品左边四个男子提着汤瓶正在斗茶,旁边一个男子手端茶盏,正仔细品鉴盏中茶汤。画面中部偏右,一位贩卖茶水的商贩将茶担放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着旁边的斗茶场景。
《补衲图》、《茗园赌市图》如实展现了南宋时备茶、卖茶、斗茶、饮茶的生活场景。熟悉备茶过程的建窑陶工在长期的制陶实践中逐渐设计出适合备茶、饮茶的黑釉盏。口大足小的器型易于茶末的沉淀;口薄底厚易于保持温度;盏内因束口而形成的凸棱是点茶注水的标准线;黑色的盏釉更加反衬茶汤的鲜白。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盏》篇云:“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蔡襄《茶录》写到:“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其他处出,或薄色或紫色,皆不及也。”
斗茶推动了品茶器具的生产,黑釉建盏因贡茶而成为贡瓷。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宋代不仅成为风尚,更是与文人精神紧密结合。茶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祛静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的作用,成为宋代文人的修身之道和精神写照。
宋代文人雅士创作出大量茶诗,关于茶叶、茶具、饮茶风俗文化的论著也十分丰富,较著名的有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蔡襄《茶录》、沈括《本朝茶法》、赵汝砺《北苑别录》、叶清臣《述煮茶小品》、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唐庚《斗茶记》、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等。
茶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丧葬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茶为祭”在宋代十分普遍,“备茶进茶”的装饰题材在河南、山西、山东和内蒙等地的宋墓中均有发现。宣化辽墓M3备茶壁画中详细描绘了供桌上所陈白瓷茶盏、黄釉茶瓯、陶盏托、漆茶匙、白瓷汤瓶及桌下风炉、铫子,对于碾茶、煮浆、点茶工序的描绘,成为宋代饮茶方式、茶具考辨的绝好材料。宣化辽墓备茶进茶壁画题材壁画的出现,被认为是宋辽时期茶文化在南北各地兴盛的生动再现。
3、结语
建窑黑釉盏的兴起与建安地区贡茶与斗茶的历史是同步的。建盏的生产还影响了浙江、江西等邻近地区窑厂的生产。浙江丽水庆元潘里垄窑址、江西上饶荣亭王塘窑址均为专烧黑釉盏为主的瓷窑,两地的黑釉窑产品在造型、胎釉等方面与建窑黑釉盏极为相似。这是瓷器烧造技术互相交流的结果,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上对黑釉盏市场需求。
中国四大雅事:焚香、品茗、插花、挂画。
在宋朝的士大夫群体,流行四大雅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有民谚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宋人的生活,追求雅致。寻常人家,若有雅兴,也可享受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雅趣。
宋朝的市井文化蓬勃发展,瓦舍之内设立勾栏。勾栏中日夜表演杂技、皮影戏等。文人雅士,寻常百姓都可以进入勾栏欣赏通俗的文娱表演。市井文化气息,雅致生活深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从电视剧里,我们看到宋人的日常生活。雅致的房屋建筑,清雅的家具,优美婉约的宋词,墙面上挂着的文人画。举行的游园雅集。宋人的生活可以用“雅”来形容。俗文化与雅文化并不冲突。雅致风尚广为流传。
烧香,指雅玩的“焚香”。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离不开焚香。烧一炉香,氤氲一室。许多士大夫都喜欢亲手调香,是一种生活雅趣。对香料品质要求很高。优雅的焚香之道,也面向寻常百姓。寻常人家,若有雅兴,也可体验香道。市井中也有香道。
点茶,是宋代特有的茶道。制茶饼,研磨茶末,用沸水冲点,叫作“点茶”。宋人对点茶极为讲究,温度火候都要掌握好。士大夫之家,还会准备一整套茶具。点茶是件雅致的事,同样面向广大的平民百姓。茶道成为寻常人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挂画,是指在雅集、文会中,展挂平日收藏的名画,供文友鉴赏。挂画也是一门学问,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宋人宴请宾客,办酒席,也要雅致,挂画,插花。一场吃喝的宴会,经过一番布置,办得很雅。
插花,是宋代整个社会的生活时尚。买一束鲜花回家,插在花瓶中,装饰生活,赏心悦目。宋朝是中国插花史上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家庭里。插花的流行,衍生高超的插花技艺。插花,增添了生活情趣。今天,有闲情逸致的人,也会买上一束花回家,插在花瓶中,清水供养。
我们都听说过清明上河图,通都大邑开封城内商铺林立。宋朝的城市商业很繁荣,酒楼茶舍,医馆,小摊林林总总。宋朝是城市化率很高的一个朝代,一个全新的市民社会正在形成,有着文化消费需求。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雅事,深入宋人的日常生活中。
第1则
场景布局,宋代风情
从拍摄选景到场地布局,《知否》完美地展现了宋代的市井风貌。从大宅府邸到街头巷瓦,每一帧的画面都仿佛是一幅幅精美的宋代风情画。 随手截张图,都像是从《清明上河图》剪下来的一段。
剧中还有很多次宴会的描写,其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 曲水流觞席。
宾客坐在席水的两侧,各色茶点顺着水流,流动到每个宾客的面前,整个过程十分优雅。此场景是根据王羲之《兰亭序》的描述来改编的。
从图中可以看到盘子是漂浮在水面上,可见盘子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席的首端与末端分别设置了加水点与回水槽,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流水循环系统。
第2则
雨过天青,汝瓷之美
天青色的温润,古玉的光泽,是宋徽宗的偏爱,也是《知否》美学设计的选择。 剧中经常出现的天青色瓷器,便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
宋汝窑是一千年了不起的大名牌,唐三彩都是花花绿绿的, 但宋敢在花花绿绿中提出素朴风格,全世界至今还在仿宋瓷。
冰裂纹,本来是烧坏了,但宋人觉得里面有种沧桑美,将其叫做开片。他们用不同火温去烧出开片,本来是败笔、损坏,在他们眼中却变成美,这是很特别的宋代美学。
宋徽宗对汝窑极为钟爱,他曾御批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
第3则
日用家具,典雅平正
《知否》在家具方面也是颇为用心,美术指导王竞透露,剧里所有的家具都是根据宋画中的描述和样式1:1照着扒下来,画好设计图再找工匠定制的。
剧中很多把非常典型的宋朝椅,比如书房里出现的那把官帽椅,就是这样追踪溯源设计出来的。
再比如我们家具史上经典之作——圈椅,主座是榻,客座就是圈椅。
还有剧中走到哪坐到哪的几个大人物常坐的交椅,盛家老爷夫人在院子里训人,就坐了交椅。
还有一把形状奇特,但是让人看着就想躺上去的竹编躺椅。这个椅子叫“松年椅”,名字是后人给起的,源自于南宋画家刘松年的一幅画《四景山水图之夏景》。
除了各种经典的椅子之外,剧中也出现过很多个床榻,例如盛老太太的床榻,也是完美地展现了宋代家具的美感。
第4则
宋朝婚服,红男绿女
《知否》对剧中人物服饰颜色的搭配,也是符合 历史 事实的。
宋代衣着的配色,打破了唐代以红紫、绿、青为主的惯例,片中除林小娘外,其他人物的衣着颜色大多数均淡雅文静。
宋代的便装时兴瘦、细、长,宋代无论贵族平民都喜欢穿一件直领对襟的外衣,学名叫褙(bèi)子。
值得一提的是,从宋代开始,红色和凤冠霞帔逐渐成为婚服的重要元素。
在色彩方面,宋代早期女性的婚服色彩一般是青绿色,服饰颜色大体上与唐代相同。富贵及仕宦家的女性婚服,大多是销金裙或段红长裙,或是红色大袖。
《知否》中,赵丽颖和冯绍峰饰演的盛明兰和顾廷烨成婚时的婚服,就是典型的“红配绿”。
第5则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
讲了家具、着装,我们再来看看宋朝人的生活情调。 在剧集中,盛家祖母请宫里来的孔嬷嬷教三姐妹礼仪规矩,其中涉及到了焚香、插花等技艺。
这源于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的记载: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点出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或称“四艺”。此四艺者,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将宋朝人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了艺术的境界。
☑点茶
宋代,点茶法成为 时尚 。《知否》里也专门拍了点茶的方法:将茶压辗成粉末后放入茶盏中以水注点,用力搅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状再饮用。
☑插花
插花成为宋朝 社会 的 时尚 潮流,依然和赵宋皇室脱不开关系。
插花教学中,孔嬷嬷还有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插花是门雅致、高深的学问。花艺讲究外师造化,内发心源,不但要美,更要有趣,若还能说出几番哲理来,那便是化境了。配色讲究或浓烈,或淡雅,或冷,或暖,或二色互补,或一君一臣……
☑焚香
从解酒安神到熏衣待客,甚至到小憩出行、衣着妆容,宋朝达官显贵们的府里,可以说是无物不香。
接下来我们说说四艺最后一个——挂画,“挂画”最早是指茶会座位旁边挂的有关于茶的画作。
演变到宋朝,挂画改为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鉴赏挂画也成了文人雅士平时雅集时的一项重要活动。
第5则
投壶马球,风靡全国
最后说说宋朝的 体育 运动。
第一集,也是此剧的第一个小高潮。讲述不懂事的兄弟投壶作赌,即将输掉盛家大姐聘礼,八岁的盛明兰挺身而出,险胜对方大哥哥(论辈份是二叔)挽回家族颜面的精彩故事。
投壶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出自“六艺”中的“射”,一直到魏晋时期都还是小众 游戏 。从唐朝开始风靡全国, 宋朝更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投壶 游戏 乐此不疲。
马球始于汉代,并风行于唐代,到了民风开放的北宋时期,马球场上男子英姿飒爽,女眷在一边加油助威,更是常见的景象了。
第二个小高潮,在十五集。说的是在家中一直小心翼翼、谨言慎行的明兰,因同病相怜,为帮闺蜜赢回亡母簪子,不再“守拙”,跨上骏马,挥杆击打,玩命胜球的故事。
宋朝文人的品行和喜好
今/日/互/撩/
你对宋代的生活美学怎么看?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作者
火了!《延禧攻略》把它送上热搜,“镇魂男神”朱一龙也来神助攻
想要婚礼环节无Bug?先来看看明兰二叔的标准敬茶范儿
对白茶舍丨一家好玩的互联网茶馆,年轻男女都纷纷来打卡
宋朝,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在那个年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追求一种雅致诗性的生活状态。
而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说明了那个年代喝茶的流行。《茶录》和《大观茶论》亦成了文人茶道所遵循的规则。
一、宋代的文人雅士们都是如何“玩茶”的?
如果说,唐代的煎茶侧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则更讲究意境了。点茶,是宋人雅致生活的集中写照。三五成群去斗茶,茶点的好,在朋友中就很有面子。如果又能在茶汤之上写诗作画(谓之分茶,又称为茶百戏),那就更被惊呼神人了。
点茶:
人行草木间即为茶,宋人把心中的山水草木,泼在画里,也点在茶里。
1、炙茶:取出茶饼,陈茶用沸水浸泡一下,刮去膏油一两乃止,以钤钳之,微火炙干,当年新茶则直接碾茶。
2、碾茶:以净纸密裹槌碎,碾成粉。
3、罗茶:以细密为佳。
4、候汤:活水点茶,用木炭烧水,水烧至边缘泛蟹眼小泡即止。
5、熁(xie)盏:用开水温盏预热。
6、点茶:量茶约68克,先注汤调膏,再注入水,边注水边用茶筅环回击拂,汤上盏四分则止,面色鲜白,著盏为水痕为佳。
二、斗茶: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好茶道,流行斗茶,在点茶时文人雅士们比较茶汤,同时吟诗作赋,在茶汤上作画,一比高下。斗茶可谓风靡一时。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斗茶从准备之初,共有五个步骤。首先要有个茶饼。
1炙茶
先将茶饼“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然后用微火炙干。新茶一般不炙。
2碾茶
用干净的纸包裹,槌碎,然后碾细。若过夜,则色昏。
3罗茶
碾好的细木过筛,筛上粗末再碾、再罗。
4、烘盏
凡是点茶,必须先烘盏使之热。如果盏冷,茶就浮不起来。
6、点茶
先投茶,然后注汤,调成膏状。
后来这种饮茶方式传至日本,演变为当今日本的“抹茶道”,流传至今。
三、茶趣☛斗茶令与茶百戏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这是点茶的极致了。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
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戏能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茶百戏要求,在点茶的汤花上迅速做出各种文字和图案,这个时间极短,难度极大,最终效果类似我们见到的咖啡拉花。你可以想象一下咱们现在的咖啡拉花。完全可以媲美。
在宋代,基本的情况就是,茶是天下通行的饮品,除了文人雅士的讲究,百姓日常生活不能缺了它,待客也不能缺了它:“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
如果真有时光穿梭机这种逆天神器,相信大多武人都想要穿越到秦皇汉武,那个大肆开疆扩土的时代。而文人们则向往文人至上,到处弥漫着淡淡烟灰色,以文艺著称的宋朝。
宋朝,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在那个年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追求一种雅致诗性的生活。
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
点茶,是宋人雅致生活的集中写照。三五成群去斗茶,茶点的好,在朋友中就很有面子。如果又能在茶汤之上写诗作画(谓之分茶,又称为茶百戏),那就更被惊呼神人了。
梦回大宋--还原宋朝点茶法
--宋代点茶--
所谓点茶,就是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其中的“三味手”说的就是高明的点茶能手。
宋人点茶所用器具较多,步骤也较为繁琐,接下来详细讲解。
说点茶之前,不得不先说说宋朝团茶饼。
唐宋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那么多茶品类,那个时候上品茶的标准都讲究一个“新”字,她们认为只有鲜嫩的茶叶才有茶香,茶叶越老、叶片越大则苦味递增而香味递减。为了能让茶叶便于保存,能大量运送到达官贵人的手中,于是“蒸青”技术便推广开来。
蒸清茶饼制作过程《中华遗产》2016年05期绘画/司马公公
蒸清之后碾碎的茶饼苦味还是太重,于是有时还会添加沉香、龙脑香等以增加茶香,细细捣碎,用模具制饼,穿串烘干,就成了唐宋风行的团茶。
宋朝著名的龙凤团茶
大小龙团茶是用由宋太宗专赐,带有龙凤图样的模具制成的茶,就被称为“龙凤团茶”或“龙凤茶”,乃北苑贡茶的代表,宋仁宗时期又将“龙凤茶团”精致成无数文人墨客留文盛赞过的“小龙凤茶团”。
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其制作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欧阳修就评论道:“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据说,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的欧阳修在朝为官20年间,也只不过获得过一饼小团茶,其价值显而易见。
茶叶准备好,就要开始喝茶了,宋朝饮茶不像今天的泡茶,那个时候复杂、讲究又有趣,如果能喝一杯自己亲自点的茶,那生活就很悠闲了。
步骤如下:
准备阶段:
1炙茶:将保存的茶饼取出,放在微火上稍作炙烤,去除水份
2碎茶:将茶饼用干净的纸密密包裹起来,放在木质茶臼里捣碎
3碾茶:把敲碎的茶块放入碾槽或石磨中,快速有力地将其碾成粉末
4罗茶:磨好的茶粉放入罗绢做的筛网中,细筛几遍到“绝细”
5置盒:将筛好的茶末置入盒中保存
撵茶图(宋-刘松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茶阶段:
6入盏:用清洁流动的活水烧至第二沸,冲涤茶盏,趁着茶盏还有温度,拨入茶粉
7注汤:用执壶注入少量的水,先将茶粉调成均匀的茶膏
8击拂: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茶汤出现稳定而持久的泡沫。
击拂,是点茶的关键,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工具搅动茶汤,使之产生饽沫,乃至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之类现象。茶匙要重,击拂有力,击拂无力,茶不发力。宋徽宗认为要注汤击拂七次,每一次需要使用的力度和方式都不一样,直至浓度适中、乳花汹涌则止。
9置托:汤花呈现出美丽颜色之后,将茶盏置于漆器或同材质茶托之上。
点茶完毕,但是在喝茶之前,宋朝的文人们还会邀请朋友们一起观赏、品评、作诗,最有趣的就是斗茶啦。
斗茶有道
点茶完毕,如果只是一个人欣赏,未免寂寞,如果一下就喝下去了,未免浪费了之前那么多功夫,于是”斗茶“这项文人墨客乐此不疲的娱乐应运而出。
仇英所绘《斗茶图》
分茶有艺
点茶法使饮茶变得有很强的娱乐性,斗茶的流行又促使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大致在北宋末年,形成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
分茶又被称作茶百戏,它用点茶的技艺,使茶汤在瞬间中显现出瑰丽多变的文字和图像。分茶高手甚至能使茶面呈现禽兽虫草花鸟鱼虫之类的鲜活图案,就像一幅幅丹青妙手所作的水墨画,因此也被称为“水丹青”。
元明之时,还有人偶尔提及分茶。但到了清代,这项技艺就彻底消失在了中国茶文化的舞台之上。
至于这项鼎盛一时的点茶技艺为何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说是“崖山之后无中华”,随着宋朝的灭亡,元朝蒙古少数民族的统治,他们大多数人并不太接受这个点茶法。有一种说法是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嫌点茶法铺张浪费,于是就用散茶代替团茶,这项技艺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现在有人主张复原宋代点茶法,重现当年技艺。也有人认为这种古法太繁琐,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鼎盛时代,当海纳百川!”茶小官认为,我们不应该忘记泡茶古法,因为那是我们历史,我们的骄傲,我们的根。但我们也不应该拘泥于古法,要创作出能适应当代,又为后世所惊艳的泡茶法。
喝茶,找茶官儿
我是茶小官
听我讲茶事
作为一名生活美学的极力倡导者,我简直对宋代的雅致生活痴迷到了极点。如果让我说选出历史上国民生活最有仪式感的朝代,我肯定首推宋朝无疑。
从日常生活细节里看得出来宋代人很会生活,简单中透着质朴,悠闲且丰富,更是拥有无处不在的仪式感。一杯茶、一盏香、一束花,都是在日常中提炼高雅情趣的体现。
宋朝虽不比唐代富贵艳丽,但美好得让人舒心,个人觉得宋代人生活的雅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宋代人居住环境的布置;
二是宋代人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追求,比如众所周知的宋人四般闲事:点茶、挂画、插花、焚香。
宋代是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高峰期,美学四雅是指:焚香重嗅觉之美,品茶重味觉之美,插花重触觉之美,而挂画则重视觉之美。四艺合一展现宋代文人雅士风雅,韵味的生活美学。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点出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或“四艺”。此四艺者,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
宋代文人四艺为插花、挂画、焚香、点茶。如今这四艺也是茶会中不可或缺的四大元素。
焚香 :一缕沉馥馨香,舒缓俗世烦忧;点茶 :一壶沉香好茶,款待远方友人;插花 :一盆理念之花,品味百态人生;挂画 :一幅行云字画,寓藏山水美景。
《知否》中,孔嬷嬷教习插花这一场景,真实反应了宋朝少女在深闺里的日常。受理学影响深重的宋代,其清雅、隽秀的时代气质,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则形成了清疏明朗的插花风格。
现代社会中插花也是一门精巧的艺术,不但可以独立成章,也能成为茶席布置、空间装饰的点缀和衬托。
宋朝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才子
本文2023-10-23 12:07: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