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的起源和分类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2收藏

龙舟竞渡的起源和分类是什么?,第1张

竞渡的起源和分类

1原始竞渡。独木舟、木排、竹排、木板船的出现,为竞渡创造了条件。原始竞渡与渔猎时期的劳动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有了舟,经常在水上活动,只要有2只或2只以上的舟同时发现食物时,先民们为了争夺食物,获取食物,自发性的就开始了原始的竞渡。

2争战竞渡。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的天性好争好斗;随着人类原始部落的产生,舟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和交通的需要了,其中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舟用作战争的工具。古代战争除了陆地之战就是水上之争。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原始部落之间以及奴隶社会国家之间,为了土地、权益而产生了战争,关键环节是舟的速度和质量,就自然涉及到舟的制造技术。于是,龙舟的前身就出现了。作为战船,既要求灵活便捷,又要求快速;操练时既是对战斗船的检验,又是对将士体能、意志、合作精神、技巧的锤炼。竞渡活动的性质到了商周以后发生重大变化,那就是由自发性转变为有组织、有目的、极具群体性和竞技性。《国语》载:“越王勾践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败王子友于姑熊夷……勾践率中军溯江以转吴,如其郭,焚其姑苏,徙其大舟。”战争促进了舟的制造技术迅速改进和发展。《中华古今注》载:“孙权,吴之主也,时号为赤龙……言如龙之飞于天。”描写的是其舟为红色,其速度快如飞箭。

3祭祀及节日竞渡。人们在原始竞渡和争战竞渡的基础上发展了节日竞渡。在湘北、鄂南、赣西北等地,龙舟被作为巫人占卜的祭器,肩抗着到乡间串游;有的地方因为水浅不能竞渡,流行旱龙舟活动,不下水,但登高埠,或游街市,俗称“迎鬼船”。《江西通志》载:“每当五月五日,城内造龙舟,以人装故事其上,一舟数百人,舁(YU,装载)之,行诸陆地,云禳(RANG,驱除)瘟气也”。祭祀的主要目的是驱灾祈福,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从竞渡中体会到了“水戏”的乐趣,便加以总结,在节日开展竞渡活动,体现原始竞争的乐趣,展示群体合作的力量和结果,并与神秘宗教文化、神话、民俗结合,体现人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更隐隐体味到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需要的某种精神,与人们的道德情操、宗教信仰、赏心悦目关系甚大。关于我国节日竞渡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粮,一名粽;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命续命缕,一命辟兵缯(ZENG),一命五色缕,一命五色丝,一命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送;采艾悬于户上;蹋百草;竞渡。”“端午”、“竞渡”之词,都始于此。

4龙舟的起源及用途。在春秋战国之前,龙舟竞渡就已经盛行于江南,特别是湘楚一带。龙舟起源的准确年代至今无法考证,但最迟诞生于战国时期是无需怀疑的了。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前318~296年,见于《穆天子传》(从魏襄王的古墓中发现的书)“天子乘龙舟,浮于太沼”;秦之前古籍《大戴礼》记载“颛顼(ZHUANXU,传说中上古帝王名)乘龙游四海”;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词赋中多次写到龙舟,如《九歌东君》中写到“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在《湘君》中写到“美要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还有“驾飞龙兮北征,吾道兮洞庭。”“石濑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在《河伯》中有“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在《天问》中有“焉有虬龙,负熊以游?”可见那时的龙舟竞渡已经十分盛行了。

由于使用者的地位,用途和水域条件的不同,龙舟一般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 贵人巡幸游览的龙舟。如《穆天子传》中记:“天资乘鸟舟,龙舟俘于大沼”,《隋书炀帝纪》:“上御龙舟,幸江都”,《梦溪笔谈记》说:宋初,两浙一带献龙舟于朝廷,供皇帝游幸,这种龙舟长二十余丈至三十丈,阔三、四丈,头尾鳞覆,雕镂金狮,两列十阁,中安御座,可谓壮观。今在北京颐和园、杭州西湖等地供游览的龙舟亦此类。

(二) (二)用的龙舟,一般以中型船只,长30米左右,宽3——4米,舟中建两个殿阁,并有秋千或者桅杆式供艺人在上面表演技巧的设施。1986年杀害**制片厂在瑞塘下韩田河上拍摄影片《碧水双魂》中“淮王看龙舟”外景时,除了1千艘竞渡的龙舟外,还有两艘特大的龙舟,大龙舟的主桅杆横梁上悬挂六条红绸条,三名杂技演员作凌空翻滚、倒立等惊险动作。就是这类龙舟,也叫殿阁。

(三) 是供民间竞渡用的龙舟。一般造型狭长、轻巧、两头翘、集片短、无桨桩,按各地水域和习惯,设置数量不同对数的划桨手,舟尾有司舵,舟头有掌旗,中舱有司鼓、司锣等。就是本文所说的龙舟。

吴越民间龙舟竞渡的历史渊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可远溯至二千多年的春秋或战国时期,如果按某些学者的考证,则还要推前至四、五千年前。综合起来,有三中说法。

——图腾说。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所著《端午考中说,约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古代吴越氏族奉龙为始祖、保护神,以龙为图腾,加一崇拜,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的后代,吴越族人“断发纹身”,一年一度举行盛大的纪念图腾的活动,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献给图腾神。在急骤的击鼓声中,划着雕饰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之戏,用以气球图腾神的庇护。照此考证,属于越族的瓯越也应当在远古氏族社会时,已有原始形态的龙舟竞渡了,只不过是远古的一中祭神的水上娱乐活动。

——勾践说。“竞渡起自越王勾践”。这是迄今方志上最早的龙舟竞渡的记载,点明了龙舟竞渡起源于勾践,和为了纪念祈求平安的涵义。据西汉《越绝书》等史籍记载:春秋时,越国君主被吴王夫差释放归来后,为谋求复国,十年卧薪尝胆,根据越国水乡泽国的特点,十分注重舟船的建造,所造舟船狭长,桨位众多,快速如飞。每年端阳,勾践坐龙船,亲自指挥竞渡,实乃操练水军,“戈船三百”,声势赫赫。经过十年艰辛,终于在公元前473年,实现了复国的愿望,打败了吴国,重建越国。为了纪念这位君王,每逢端阳,越国各地举行盛大龙舟竞渡活动,祈求平安。

——屈原说。龙舟竞渡转变为纪念楚大夫屈原之说,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古代吴越文化与长江文化融合交流,统一的神州逐步替代群雄割据的中国,加上屈原的身世和可歌可泣的爱国行为,深深地打动了神州各地人民。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为秦国攻陷,王陵也被烧毁,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觉得国家的前途绝望了,理想扑灭了,于是在五月五日那一天,抱了石块,投身到汨罗江中,当地百姓驾船拯救。《隋书•地理志》载:“士人追至洞头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 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后来这种以纪念屈原而举行的端午龙舟竞渡,广泛流传至全国各地。浙南就曾流传这样以首民歌:“五曰五日端午节,屈原饮恨汨罗江,龙舟队队江中飞,要饮蒲酒得平安。”

三种有关民间划龙舟历史渊源的说法,哪一种更接近史实?我们姑且不过多地探究,但无论哪一种说法,其悠久的历史,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民间划龙舟习俗主要用于祈安赛乐和纪念先贤,其涵义也是一致的

有史书记载,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期间(公元六世纪),广东阳江已有船往返广州,唐朝时开始在阳江驻水军,每年都有端午凭吊屈原的习俗,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廷活动,而到了明清年间,广东阳江的龙舟竞渡进入了鼎盛时期。

据考证,广东阳江古代的龙舟竞渡与现代有明显分别,古时候是“舟大人多”,偏重于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人八十余人。”如今的龙舟则是舟小人少,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巡游转为竞速,演化成今天的一种群众性体育竞技比赛活动。

据了解,历年来在广东阳江的漠阳江上参加竞渡的龙舟,最多时达十九19艘。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当时的阳江县人民政府于一九五二年开始组织传统的端午龙舟竞渡,此后至一九六四年,每年都举行一次。阳江端午赛龙舟的盛况,通过传媒传遍全国。中央新闻**制片厂于一九五六端午节专门到阳江摄制龙舟竞渡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并定为国家史料片而珍藏。而在“文革”时期,龙舟被视为“四旧”,阳江龙舟几近遭遇灭顶之灾。一九八四年以后,阳江龙舟竞渡才得意逐渐恢复。

龙舟运动溯源

舟的起源

自从人类能够直立行走,懂得使用工具劳动开始,人类文明就开始萌芽。远古代东西方的神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文字还没有诞生之前,凭借百姓之口代代相传,诉说着古老的历史故事。关于舟的起源,在西方,《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五经总论》中记载了神命挪亚造方舟的故事。“神对挪亚说,……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地造,里外抹上松香。……挪亚和他的三个儿子、妻子、三个儿妇,都进入方舟;他们和百各从其类;一切牲畜,各从其类;爬在地上的昆虫,各从其类;一切禽鸟,各从其类;都入方舟。”洪水泛滥40日;过了150日,挪亚人等和所有动物才全部出来。按照历史学家计算,圣经记载挪亚造方舟的时代大约相当于中国古代殷商以前尧舜时期,距今5000多年的历史。

而在中国,古籍《世本》记载,“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我们的祖先善于取诸万象,为我所用,把舟造成落叶的样子;《易经》记载“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我们的祖先懂得,要顺利通过大江大河,非造舟不可;《易经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刳(KU,挖空)木为舟,剡(YAN,削尖)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HUAN,涣卦。此卦上为木,可以作舟楫;下为水,可以通航)”。除古籍记载外,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时期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木桨,更具体说明了最迟大约在7000多年前就有了独木舟一类的原始船了。

从史料记载可以知道,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在能使用铁器之后,为了交通、为了在江河湖海中捕鱼求生,发明创造了舟,可以说人类最早造舟的动因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和交通的需要。人类的智慧有了发展,文明在舟的创造时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龙舟的来历

梁吴均在《续齐谐记》里曾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阳重渡,乃遗俗也。”说明当初端午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的。明朝以后,这种习俗更加盛行,不仅宫廷举行竞渡,民间各地也都举行竞渡,其场面极为壮观。

我国人民对龙的崇拜起源很早,从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龙形玉器,就知道我国原始先民对龙的认识是一种马头蛇身、无角无须、无鳞无足的动物。传说原始人能在山口或山槽处用石头垒坝,砌成山幽,引龙进入,捕捉后进行驯养,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但这种办法十分冒险,于是人们就用独木剜制成小舟代替了龙。到了战国时期,《穆天子传》和屈原的《东君》,才将舟正名为“龙舟”。

屈原的真正死因

从司马迁著史至今,屈原因政治忧愤而投汨罗江自沉的动人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而其中唯一的证据,就是诗人那首被放逐以后所写的《怀沙》。诗中称,自杀的方式已然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怀”)江底柔软的泥沙。对此,早在30年代胡适先生就曾提出质疑,认为《怀沙》一诗中的许多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他自杀的传说而炮制的一篇伪作。

那么,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目前,在海内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贬放,除非有极特殊的原因,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再去杀害这个在政治上已经毫无指望的人。这样看来,屈原最终不过是一场秘密爱情的牺牲品而已。

屈原在爱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与其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人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还是有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但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真相,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历史,被掩藏在了风俗的背后。

龙舟竞渡的起源和分类是什么?

竞渡的起源和分类1原始竞渡。独木舟、木排、竹排、木板船的出现,为竞渡创造了条件。原始竞渡与渔猎时期的劳动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