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酒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5收藏

石灰酒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千金》卷二十三 21 组成 22 功效 23 主治 24 石灰酒的用法用量 25 各家论述 3 《千金》卷十三 31 组成 32 主治 33 石灰酒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石灰酒 1 拼音

shí huī jiǔ

2 《千金》卷二十三 21 组成

石灰1石(拌水和湿,蒸令气足),松脂成炼10斤(末之),上曲1斗2升,黍米1石。

22 功效

生毛发眉须,去大风。

23 主治

恶疾大风;及妇人不能食饮,黄瘦积年及蓐风。

24 石灰酒的用法用量

先于大铛内炒石灰,以木札著灰中,火出为度。以枸杞根锉5斗,水1石5升,煮取9斗,去滓,以淋石灰3遍澄清,以石灰汁和渍曲,用汁多少一如酿酒法,讫,封47日开服,恒令酒气相及为度。百无所忌,不得触风。其米泔及饭糟不得使人、畜、犬、鼠食之,皆令深埋却。此酒9月作,2月止,恐热。膈上热者,服后进35口冷饭压之。其松脂末初酘酿酒,摊饭时均散在饭上,待饭冷乃投之。此酒饭宜冷,不尔即醋。

2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石灰烈火煅出,性最暴劣,故《本经》治疽疡、瘙热、恶疮、痼疾、死肌、堕眉,杀虫去黑子、恶毒。松脂惯历风霜,质禀刚燥,故《本经》治痈疽、恶疮、顽疡、白秃。

3 《千金》卷十三 31 组成

石灰3升。

32 主治

头发落不止。

33 石灰酒的用法用量

初服半合,日34夜2,稍加至1合。

34 制备方法

细筛,水拌令湿,极熟蒸之,炒令至焦,以木札投之,火即著为候,停冷取3升,绢袋贮之,以酒3升渍3宿。

古籍中的石灰酒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四十二有名未用总一百九十四种]凡药不宜入汤酒者

酒)石硫黄(入酒)铜镜鼻白垩胡粉铅丹卤盐(入酒)石灰(入酒)藜灰《本草品汇精要》元王好古公元1279

《医心方》:[卷第四]治黑子方第二十一

盛,则皮肤润悦,不生疵瑕,《录验方》五灰煎方∶锻石灰桑灰炭灰(各一升)蕈灰(五升)以水溲蒸令气匝,仍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头面部]齿

以上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午时修合,以前药汁拌石灰阴干,入黄丹三     两,更杵为细末。凡有伤折

《验方新编》:[卷十五疟疾]久疟不愈

三发,或二三日一发。用五灵脂、头上油腻各一钱,陈石灰二钱,研末,饭为丸如蚕豆大。每服一丸,五更无根水

《普济方》:[卷一百十一诸风门]大风出虫(附论)

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经蒸馏而得。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

扩展资料

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杂醇和酯类物质,食用白酒的浓度一般在60度(即60%)以下(少数有60度以上),白酒经分馏提纯至75%以上为医用酒精,提纯到995%以上为无水乙醇。酒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

我国是最早酿酒的国家,早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酿酒技术,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在已发展到能生产各种浓度、各种香型、各种含酒的饮料,并为工业、医疗卫生和科学试验制取出浓度为95%以上的医用酒精和9999%的无水乙醇。由于酒的盛行,犯罪率急剧上升。喝酒让人容易麻痹,不清醒从而进行失去理智的行为。

参考资料:

-酒

古代皇家专用的著名毒酒“鸩[zhèn] 酒”,自然是用鸩鸟的羽毛炮制的毒酒,这种鸟在历史中经常运用,从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里就出现这种鸩鸟,明清之后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今天的我们已经看不过这种鸟类了。

接近于鸩鸟的鸟类

说起“鸩酒”,我们经常可以从影视剧看到,皇帝看谁不顺眼,就赐谁一杯鸩酒,然后被赐酒的人还要谢圣上的恩典,给自己一个体面人的死法。鸩酒可不等同于一般的毒酒,它的毒性之强烈,可居首位,基本上就是喝下去当即归西,效果可靠质量保证,远胜于一般的砒霜。

电视剧中梅长苏被赐毒酒

这么厉害的鸩酒非常稀有,因为鸩鸟的捕获难度也是极高的,价值也极高。根据典籍记载,鸩鸟在古代是生活于岭南地区,个头比鹰还要大些,羽毛一般为紫色,也有更加珍稀的黑色,而它的腹部而是绿色的,平时喜欢吃各种毒蛇,《草木子》记载了它的肾会分泌会黏液把蛇毒提炼出来,并且会随着汗水渗透到皮肤和羽毛上,因此,鸩鸟的羽毛便带有剧毒。而且鸩鸟力量巨大,每年死于鸩鸟的猎人就有万人以上。

清宫剧中臣子被赐毒酒

而且鸩酒其实并不是随意配置的,由于其毒性巨大,需要专业的“鸩者”在犀牛角、兽皮等东西的防护下去谨慎操作,基本上是属于帝王的专属用品。它在宫廷之中代表着“黑暗”与“死神”,是帝王权力的象征。不过很多“鸩酒”里面可能并不是鸩鸟羽毛炮制的,而是加入了毒箭木、乌头、砒霜之类的成分,效果并不佳,甚至有人喝完“鸩酒”后存活的案例。

如今的研究发现,鸩鸟可能是属于孔雀的一种,但是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大多数人都认为鸩鸟已经灭绝,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目录 1 拼音 2 《圣惠》卷二十五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五加皮浸酒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圣惠》卷四十四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五加皮浸酒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圣惠》卷七十三 41 方名 42 五加皮浸酒的别名 43 组成 44 主治 45 五加皮浸酒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五加皮浸酒 1 拼音

wǔ jiā pí jìn jiǔ

2 《圣惠》卷二十五 21 方名

五加皮浸酒

22 组成

五加皮3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独活1分,地骨皮2两,防风1两(去芦头),丹参1两半,熟干地黄3两,牛膝2两(去苗),乌喙2两(炮裂,去皮脐),干姜1两(炮裂,锉),石南叶2两,虎胫骨5两(涂酥,炙微黄)。

23 主治

风毒气攻腰脚,连骨髓,日夜疼痛。

24 五加皮浸酒的用法用量

每次温饮1小盏,1日35次,常令熏熏,以愈为度。

25 制备方法

上锉细,以生绢袋盛,用清酒2斗,于瓷瓶中浸,密闭7日后开。

3 《圣惠》卷四十四 31 方名

五加皮浸酒

32 组成

五加皮2两半,枳壳2两半(麸炒微黄,去瓤),独活1两半,乌喙1两半(炮裂,去皮脐),干姜1两半(炮裂),石南1两半,丹参2两,防风2两(去芦头),白术2两,地骨皮2两,芎2两,猪椒根2两,熟干地黄3两,牛膝3两,虎胫骨5两(涂酥炙令微黄),枸杞子2两,秦艽2两。

33 主治

肾脏风湿气腰痛,痛连胫中,及骨髓疼痛。

34 五加皮浸酒的用法用量

每于食前暖1中盏服之。

35 制备方法

上锉细,用生绢袋盛,以清酒2斗渍之,密封7日开。

4 《圣惠》卷七十三 41 方名

五加皮浸酒

42 五加皮浸酒的别名

五加皮酒

43 组成

五加皮3两,地骨皮2两,熟干地黄3两,丹参3两,天门冬1两(去心),杜仲1两(去皴皮,炙微黄),蛇床子3两,干姜3两,钟乳粉4两。

44 主治

妇人癖瘦阴冷。

45 五加皮浸酒的用法用量

每服暖1中盏,空心及晚食前服。

46 制备方法

上锉细,以生绢袋盛,以酒1斗5升,渍2宿。

47 附注

五加皮酒(《医统》卷八十三)。

古籍中的五加皮浸酒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四]治风湿腰痛诸方

治肾脏风湿气腰痛。痛连胫中。及骨髓疼痛。宜服五加皮浸酒方。五加皮(二两半)枳壳(二两半麸炒微黄去瓤

《普济方》:[卷九十八诸风门]风腰脚疼痛(附论)

黄)羌活萆芎生干地黄锉。用生绢袋药味薄即再合五加皮浸酒方(出圣惠方)治风毒瓦斯。攻腰脚连骨髓。日夜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六妇人诸疾门]下部诸疾

一斤锉。以水一斗煮取五升。稍热洗之。日三度。五加皮浸酒方(出圣惠方)治妇人癖瘦阴冷。五加皮熟干地黄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三杂证门下]前阴诸疾

,大便渐实,又月余诸证悉愈。五加皮浸酒方(《圣惠》)治妇人癖瘦阴冷。五加皮熟干地黄丹参杜仲(去粗皮,

《解围元薮》:[卷三]风疠各方

我们在过节喜庆的时候,总是要以酒来助兴说到酒,可真有说不完的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因此一般认为烧酒是元朝才开始的而袁翰青引证了白居易的“荔枝楼对酒”一诗中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的“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李肇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等唐人诗句,认为烧酒在唐代以前就有了

不管上面的考证哪一种对,总之上千年来,我国的古人们就已会用“酒麦曲”来做各种美酒了,只不过他们不知道酒麦曲里含有活的酵母菌等发酵微生物罢了

酵母,有人称它是细菌的兄弟,把它归入霉菌的大家庭

然而,它有它特殊的生活方式它专爱吃糖果汁淀粉之类的碳水化合物它吃过了之后,就把那些碳水化合物都分解为酒和二氧化碳了它吃了淀粉,就留下黄酒;吃了麦芽,就留下啤酒;吃了葡萄,就留下葡萄酒它是天生的造酒专家,在不知不觉中,却为人类所利用了

它的身子非常轻一个细胞直径不及5微米,那胞浆的固体重量极轻它繁殖得非常快,只需在酒桶的原料里撒下一点儿“种子”,它们很快就发芽,一个个子细胞从母细胞怀里蹦出,不久满桶都是它的子孙了

它这一族里成员很复杂,各有特殊的性格,因而所酿造的酒,那酒味就各有些差别了

酵母菌既有这发酵的本领,于是聪明的人类又利用它来制造面包和馒头了面包和馒头本是一团面糊,生硬不中吃,把酵母菌埋在它们的心窝里,到了适宜的温度,就会发出猛烈的碳酸气,把那面糊吹膨胀了,变成一块一块又松又软包藏着无数小孔的东西,最后腾腾的热气把有功的酵母菌全都杀尽了,于是我们吃了这样一块面包或馒头,就觉得又香又酥软又甜美了

米酒。

中国人开始种植米谷(还没有葡萄)所以最早喝的是米酒。

葡萄属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实,为落叶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

考古学家们根据出土文物证实:人类最早喝的酒,不是啤酒,而是两种不同的酒:葡萄酒和米酒。

而且,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的岁月里,离开现在大约一万年前,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尚在蒙昧中刚开始农耕不久的“野蛮人”就开始喝酒。

  米酒的制作方法:

1.先用水将糯米(或大米)泡半天,漂洗干净,然后蒸熟成米饭:

 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纱布,烧水沸腾至有蒸汽。将糯米捞放在布上蒸熟,(约一小时,自己尝一下就知道了),尝一尝糯米的口感,如果饭粒偏硬,就洒些水拌一下再蒸一会,蒸好后盛到发酵用的容器中(电饭锅、汤盆或者塑料、玻璃容器 ),用勺搅几下,凉至不烫手的温度(30左右利用中温发酵,米饭太热或太凉,都会影响酒曲发酵的)。

 2.拌酒曲:

  用勺将糯米弄散摊匀,将酒曲均匀地撒在糯米上(稍微留下一点点酒曲最后用),然后用勺将糯米翻动,目的是将酒曲尽量混均匀。

 3.保存:

  用勺轻轻压实。抹平表面(可以蘸凉开水),作成平顶的圆锥型,中间压出一凹陷窝,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里面,倒入一点凉开水(目的是水慢慢向外渗,可以均匀溶解拌在米中的酒曲,有利于均匀发酵),但水不宜多。

 4.发酵:

 将容器盖盖严,放在适宜的温度下(30℃左右),如果房间温度不够,可以用厚毛巾等将容器包上保温);发酵。

 5.中间可以检查,看有无发热,发热就是好现象。1天后就可以尝尝。完成发酵的糯米是酥的,有汁液,气味芳香,味道甜美, 酒味不冲鼻,(时间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时间长,酒味酸味就浓,但太冲也不好),大约发酵24-48小时,将容器盖打开(有浓郁的酒香就成了),加满凉开水,再盖上盖后,放入冰箱(为的是终止发酵)或直接入锅煮熟(也是停止发酵)。

古代的酒是怎么酿的

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就做出了一种叫酒曲的原料,用它酿出来的酒甘甜芳香,回味绵长。几千年来,酒曲一直是中国酒酿造的秘诀。现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祖先究竟是怎样酿造出美酒的。开吃网小7也是爱酒之人,每日睡前总要小酢一杯,小7的家人也是日日与酒相伴的,奶奶更是米酒的忠实fans。

1999年3月,水井坊的考古发掘让人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古代中国人酿酒的全过程。

蒸煮粮食,是中国人酿酒的第一道程序,粮食拌入酒曲,经过蒸煮后,更有利于发酵,在传统工艺中,半熟的粮食出锅后,要铺撒在地面上,这是酿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搅拌、配料、堆积和前期发酵的过程。晾晒粮食的地面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晾堂。水井坊遗址一共发掘了3座晾堂,依次重叠。晾堂旁边的土坑是酒窖遗址,就像一个个陷在地里的巨大酒缸。水井坊发掘出了8口酒窖,内壁和底部都用纯净的黄泥土涂抹,窖泥厚度8厘米到25厘米不等。

酒窖里进行的是酿酒的第三道程序,对原料进行后期发酵。

经过窖池发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浓度还很低,需要经进一步的蒸馏和冷凝,才能得到较高酒精浓度的白酒,传统工艺采用俗称天锅的蒸馏器来完成。

人们在清代层面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型遗存,乍一看,有点像水井。考古学家最后定论,这是目前可以确定的中国最早的生产蒸馏酒的实物。当年在基座上架著巨大的天锅,天锅分上下两层,下面的锅里装酒母,上面的锅里装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气体被上面的冷水冷却,凝成液体,从管道流出,这就是蒸馏酒。

人们以此推断,在清代,这里生产的就是蒸馏酒,而且技术已经和现代酿酒技术十分接近。专家对水井坊几口老窖池的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分离到红曲和根霉。水井坊考古证实,中国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馏酒酿造技术。

中国的蒸馏酒分为浓香型、清香型和酱香型等等,水井坊酿造的酒属于浓香型白酒,是中国蒸馏酒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它在酿造技术上最大的特点是用泥窖酿酒,成为中国酿酒工艺中一个特殊的门类。它的发源地就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只有这里才能产生非常好的浓香型的酒。

由于目前发掘的面积有限,第三层以下还没有深挖,因此,在遗址的下面很可能还埋藏着更早年代的文物和遗址,不同历史层面的废弃、启用的真相也许会在未来的进一步发掘中给我们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

古代是怎样酿酒的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宋代《酒谱》曾提出过质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不妨罗列于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传说。仪狄创酿酒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都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他到底是从事什么职务呢?是司酒造业的“工匠”,还是夏禹手下的臣属?他生于何地、葬于何处?都没有确凿的史料可考。那么,他是怎样发明酿酒的呢?《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杜康创酿酒

杜康——传说中的造酒之神

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杜康造酒的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并无什么奇异的办法。由一点生活中的偶然的机会作契机,启发创造发明之灵感,这是很合乎一些发明创造的规律的,这段记载在后世流传,杜康便成了很能够留心四周的小事,并能及时启动创作灵感之发明家了。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都有过记载自不必说。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县志》中,对杜康也有过较详的记载。白水县,位于陕北高原南缘与关中平原交接处。因流经县治的一条河水底多白石头而得名。白水县,系“古雍州之城,周末为彭戏,春秋为彭衙”,“汉景帝建粟邑衙县”,“唐建白水县于今治”,可谓历史悠久了。白水因有所谓“四大贤人”遗址而名蜚中外:一是相传为黄帝的史官、创造文字的仓颉,出生于本县阳武村;一是死后被封为彭衙土神的雷祥,生前善制瓷器;一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发明者东 蔡伦,不知缘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坟墓;此外就是相传为酿酒的鼻祖杜康的遗址了。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小县城,一下子拥有仓颉、雷祥、蔡伦、杜康这四大贤人的遗址,那显赫程度可就不言而喻了。“杜康,字仲宁,相传为县康家卫人,善造酒。”康家卫是一个至今还有的小村庄,西距县城七八公里。村边有一道大沟,长约十公里,最宽处一百多米,最深处也近百米,人们叫它“杜康沟”。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面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杜康泉”。县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确,但此泉水质清冽甘爽却是事实。清流从泉眼中汩汩涌出,沿着沟底流淌,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杜康泉旁边的土坡上,有个直径五六米的大土包,以砖墙围护着,传说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庙就在坟墓左侧,凿壁为室,供奉杜康造像。可惜庙与像均毁于“十年浩劫”了。据县志记载,往日,乡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带上供品,到这里来祭奠,组织“赛享”活动。这一天热闹非常,搭台演戏,商贩云集,熙熙攘攘,直至日落西山人们方尽兴而散。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庙均在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凉亭。亭呈六角形,红柱绿瓦,五彩飞檐,楣上

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是怎么发现酒的,又是怎么酿酒的,几千年前的酒是不是水果酿制的

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柞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广西)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

若此记载真有其事,则先民于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采花作酒,自是可能。谷类酿成之酒,应始于殷。殷代农业生产盛,已为多数学者公认。农产物既盛,用之作酒,势所必然。以朱芳圃编《甲骨学》下册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见;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复有“酒,受酋年”之文。受酋年,即出酒丰富之年。而殷人以酗酒亡国,史书所载,斑斑可考。(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早初酒应当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酒的,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武松大碗豪饮景阳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酿酒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馏、最大的突破就是对酒精的提纯。

数千年来,中国的酿酒事业,在历史的变迁中,分支分流以至于酿造出了许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类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礼酒俗,无不构造出一个博大的渊深的名酒古国。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抚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我国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如《战国策》:“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 据考古发掘,发现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许多陶制酒器,在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藁城县台西村商代墓葬出土之酵母,在地下三千年后,出土时还有发酵作用,汉代班固在《白虎通·考点》中亦有芳香的药酒意思的解释。罗山蟒张乡天湖商代墓地,发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酒,它装在一件青铜所制的容器内,密封良好。至今还能测出成份,证明每一百毫升酒内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醋,并有果香气味,说明这是一种浓郁型香酒,与甲骨文所记载的相吻合。 周代,酿酒已发展成独立的且具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并设置有专门管理酿酒的“酒正”、“酒人”、“郁人”、“浆人”、“大酋”等管职。 酒,是人类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酒是伊朗撒玛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弥人;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据专家考证系粮食酒(也有专家认证为黄酒,作为黄酒工作者闻之为之跃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饮,可谓奇也!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古时候人家酿酒是怎么酿的

中国古代酒的酿造!!

我国的酿酒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发酵阶段,经历数千年,传统发酵技术由孕育,发展乃至成熟。即使在当代天然发酵技术并未完全消失。其中的一些奥秘仍有待于人们去解开。人们主要是凭经验酿酒,生产规模一般不大,基本上是手工操作。酒的质量没有一套可信的检测指标作保证。

第二阶段是从民国开始的,由于引入西方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知识后,传统酿酒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懂得了酿酒微观世界的奥秘,生产上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机械化水平提高,酒的质量更有保障。

中国的黄酒,也称为米酒(ricewine),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

一、黄酒酿造原料:

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在历史上,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学名:Setaria italica,在古代,是秫、梁、稷、黍的总称,有时也称为梁,现在也称为谷子,去除壳后的叫小米)。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由于宋代开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南移,黄酒的生产局限于南方数省,南宋时期,烧酒开始生产,元朝开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黄酒生产逐渐萎缩,南方人饮烧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南方,黄酒生产得以保留,在清朝时期,南方绍兴一带的黄酒称雄国内外。目前黄酒生产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和广东、安徽等地,山东、陕西、大连等地也有少量生产。 二、黄酒的名称

黄酒属于酿造酒,酒度一般为15度左右。

黄酒,顾名思义是黄颜色的酒。所以有的人将黄酒这一名称翻译成“Yellow Wine".其实这并不恰当。黄酒的颜色并不总是**的,在古代,酒的过滤技术并不成熟之时,酒是呈混浊状态的,当时称为“白酒”或浊酒。黄酒的颜色就是在现在也有黑色的,红色的,所以不能光从字面上来理解。黄酒的实质应是谷物酿成的,因可以用“米”代表谷物粮食,故称为“米酒”也是较为恰当的。现在通行用“Rice Wine"表示黄酒。

在当代黄酒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酒(不包括蒸馏的烧酒),都可归于黄酒类。黄酒虽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但民间有些地区对本地酿造、且局限于本地销售的酒仍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称谓,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 的青稞酒,如硬要说它们是黄酒,当地人也不一定能接受。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统称,在蒸馏酒尚未出现的历史时期,“酒”就是酿造酒。蒸馏的烧酒出现后,就较为复杂了,“酒”这一名称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在一些场合下,也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如李时珍lt; >中把当时的酒分为三大类:酒,烧酒,葡萄酒。其中的“酒”这一节,都是谷物酿造酒,由于酒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又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毕竟还应有一个只包括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因此,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专用名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黄酒",在明代可能是专门指酿造时间较长、颜色较深的米酒,与“白酒”相区别,明代的“白酒”并不是现在的蒸馏烧酒,如明代有“三白酒”,是用白米、白曲和白水酿造而成的、酿造时间较短的酒,酒色混浊,呈白色。酒的**(或棕**等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贮藏过程中,酒中的糖份与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应,产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焦糖制成的色素(称“糖色)加深其颜色。在明代戴羲所编辑的< >卷十一中则有:“凡黄酒白酒,少入烧酒,则经宿不酸

米酒的古代酿法

千灯人喜欢在腊月里酿米酒,自酿自饮,享受农家田园之乐。唐代有“把酒话桑麻”和“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诗句,可见当时农家已有自酿自饮和用米酒待客的风俗。酿米酒先要把糯米(五六十斤)浸上一天一夜,第二天捞起来淘尽,晾十多分钟后放在蒸笼里蒸熟;接着把糯米饭倒入适中的缸里,加适量清水和药酒,然后用木棒搅匀。米缸四周用裹上一层厚稻草,上面铺上草连子,让米饭在里边发酵。这样经过7~10天后,掀开草连子,在米缸中再加一些清水(1斤米约加3斤水),再过四五天,糯米饭就酿成了米酒。这种自制米酒略有甜味,有营养,冬饮一杯能舒筋活血,祛寒提神。剩下的酒糟可做小菜,捞上一小碗,放些虾仁或咸菜,可制成可口的佳肴。在国外怎样作米酒(酒酿,甜酒)到中国店买袋装的糯米五磅,酒曲一袋(两枚装)。 先用水将糯米泡开(半天就够了),漂洗干净。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白布,烧水沸腾至有蒸汽。将沥干的糯米放在布上蒸熟。约 一小时。自己尝一下就知道了。没有这层布,糯米会将蒸屉的孔堵死,怎么也蒸不熟。这有失败 的经验。将一枚酒曲研成粉末待用。将蒸好的糯米端离蒸锅,冷却至室温。间或用筷子翻翻以加快冷却。在冷却好的糯米上洒少 许凉水,用手将糯米弄散。用水要尽量少。将酒曲撒在糯米上,边撒边拌,尽量混均匀。不要性 急,撒一层,混匀后再撒。留下一点点酒曲。将糯米转移到发酵的容器中。大一点的电饭锅就好。泡糯米也是用它。边放边用手掌轻轻压 实。放完后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上面。用少许凉水将手上的糯米冲洗到容器内,再用手将糯米压 一压,抹一抹,使表面光滑。最后用保鲜膜覆盖在糯米上,尽量不留空隙。盖上盖子。放置在保温的地方,比如衣服筐里。 我是将容器放在烤箱里。老式烤箱里面总有一点火苗,刚好可以保持温和的温度。这是偷懒的法 子。最好还是用衣服被子什么的保温,冬天室内温度不稳定。大约过三天就好了。中间随时检查,看有无发热。发热就是好现象。第三天就可以尝尝。完成发酵的糯米是酥的,有汁液,气味芳香,味道甜美,酒味不冲鼻,尝不到生米粒。这时就可以 揭去保鲜膜,米酒就成了。做得好的,糯米不散,可以分割成块。如果发酵过度,糯米就空了,全是水,酒味过于浓烈。如果发酵不足,糯米有生米粒,硌牙。甜味不足,酒味也不足。拌酒曲的时候,如果水洒多了,最后糯米是空的,也不成块。一煮就散。说起来,这种酒曲发酵技术还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发明。酒曲中有灰霉菌和酵母菌两种微生 物。灰霉将淀粉转化成糖,即糖化过程;酵母将糖转化成乙醇,即酒化过程。只有这两个过程都 进行到适当程度,才有美味的米酒。欧洲直到上世纪才知道这种方法。在此前,欧洲人借助麦芽将淀粉糖化并结合发酵做成啤酒。中国古代的发酵技术没的说。古人居然能利用两 种微生物的分工合作,真是厉害。其它如酱油,醋,食用色素红曲霉素,霉豆腐,泡菜,豆豉, 臭豆腐等等,都是了不起的发明,大部分是中国特有的。比如,同样是泡菜,美国的酸黄瓜太酸,味道也不好。这是由于他们加的是酵母菌和糖,酸 味主要来自醋酸。中国的泡菜利用的是乳酸菌,酸味主要来自乳酸,味道美极了,想想就流口水。 前者是有氧发酵,后者是无氧发酵。

古代的酒是怎么酿成的?

发酵酿酒的

为什么古人酿的酒能保存很久?

现在也能啊,就是隔绝空气而已,高中生物选修的章节有,使酒变酸的醋酸菌是需氧细菌,只要用泥封死酒瓶,埋到底下深处就行了

古代人是怎样酿酒的

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写下了不朽名著《齐民要术》,这是一部农业技术专著,作为农副业产品之一的酒的生产技术占有一定的篇幅其中有八例制曲法,四十余例酿酒法所收录的实际上是汉代以来各地区(以北方为主)的酿酒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酿酒技术总结酿酒技术路线与前面所总结的汉代酿酒路线大致相同但是更为可贵的是《齐民要术》中总结了许多酿酒技术的原理,这些原理在现代仍然起著指导意义

1、用曲的方法

用酒曲酿酒是我国的特色,古人如何用曲值得研究曲是糖化发酵剂,在古代,将其看作发酵的引物在古时,酿酒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先将酒曲制成这种引物,酒曲的使用是否得当往往决定酿酒的成败因为古代的酒曲都是天然接种微生物的,极易污染杂菌

古代用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将酒曲泡在水中,待酒曲发动后(即待曲中的酶制剂都溶解出来并活化后),过滤曲汁,再投入米饭开始发酵,这称之为浸曲法;另一种是酒曲捣碎成细粉后,直接与米饭混合,这不妨称之为"曲末拌饭法"浸曲法可能比曲末拌饭法更为古老浸曲法大概是从蘖(谷芽)浸泡糖化发酵转变而来的浸曲法在汉代甚至在北魏时期都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这可从《齐民要术》中广泛使用浸曲法得出这一结论

古代懂得浸曲之水应根据不同的季节而应分别处理冬季酿酒取来的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后,气温较高,水不干净,需将水煮沸,沸水也不能直接浸曲,需冷却后才能浸曲(沸水会将曲中的微生物烫死,酶也会失活)

浸曲,也有讲究,应根据季节,水温确定浸曲时间以保证浸曲的效果

2、酸浆的使用

酿酒酵母菌喜欢在较酸的环境中生长,其生长最适pH值最好在42-50之间有些微生物如细菌则在中性的pH环境下较易生长在较低的pH环境下会受到抑制米饭加水后,其pH往往不在42-50的范围内为克服这一矛盾,古人除了选择酿酒时间多在温度较低的冬季进行之外,还采用了即大胆,又明智的"以酸治酸"的策略:酸浆法本来酿酒所忌讳的就是酒变酸了但是古人巧妙地利用先酸化后酿酒的策略,使酒醪中的酸性环境有利于的益的酵母菌生长,不利于腐败菌(细菌)的生长,反而可以抑制酒的酸败最早记载此法的是《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中有三例酿酒法采用了酸浆法

3、固态及半固态发酵法

我国黄酒酿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发酵醪液中固体物质的浓度较高与国外的葡萄酒发酵,啤酒发酵相比,这一特点就更加明显啤酒也是采用谷物作原料,其糖化醪中麦芽与水之比为1:43左右威士忌的糖化醪则为1:5左右

《汉书·平当传》如淳注:"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黍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尊"一斗米出酒一斗,可见酿酒时原料米在发酵醪液中的浓度肯定是很高的

新汉王莽时期规定的酿酒米曲酒之间的比例为2:1:66这一比例在我国是较为常见的发酵醪中的固体物质浓度也大大高于啤酒的发酵醪

《齐民要术》中的酿酒法的发酵醪液的固体物浓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浓度极高的如:__米酎酒和__米酒固体物质与水之比为1:07-08,居中的是1 :1左右的最稀的则是夏鸡鸣酒,约为1:3这种酒发酵时间不到24小时,晚间下酿,次日早晨出售,是比较淡泊的但不管如何,绝大多数酒比啤酒要浓

从< >的记载来看,用水量最少的酒是"米酒"(一种法酒),但实际上加水量最少,浓度最高的应是几种酎酒酎酒酿造的特点是,不是采用常见的浸曲法,原料也不是

古代陶瓷装白酒是怎么酿造与封口的?

古代酿酒方法与现代不同,缺少蒸馏这个程序。

酿造工艺类似于现代的啤酒、果酒、黄酒的酿造工艺。“武松喝酒18碗”就是酿造酒,而现代白酒属于蒸馏酒,酒度高很多了。

坛装白酒的保存:

一、酒坛里的酒不能装太满,以免气温升高酒发生外溢。

二、应将酒坛置于干燥、清洁、通风、光亮的环境里,相对环境温度应保持在70℃左右。

三、酒坛要进行密封保存。大酒坛在密封时,首先用树皮原料的纸盖住坛口,然后再盖一层聚乙烯材质的薄膜,接着用绳子或橡胶带系紧,最后用黄泥糊住封口。如果酒容器是小酒坛,我们可以先用硅胶垫作为内塞将坛口塞住,然后盖上盖子,最后用封蜡将盖子与坛身的缝隙封死,使用封蜡需要非常仔细,以免留下气孔致使白酒跑度和挥发。

封蜡,又叫火漆蜡,采用进口原料制成,本品无毒无公害,严格按照FDA标准制造,埂盖性强、附着力好、气密性佳,方便剥离,可以重复使用。

最后要提醒广大酒爱好者,酒切忌与塑料接触,以免时间长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酒的品质。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苍术酒的用法用量 5 注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苍术酒 1 拼音

cāng zhú jiǔ

2 处方

苍术30斤(洗净,打碎,以东流水3石浸20日)。

3 功能主治

诸般风湿,疮疡,脚气下重。

4 苍术酒的用法用量

去滓,以汁浸曲,如家造酒法。酒熟任饮,不拘时候。

5 注意

忌桃、李。

6 摘录

《寿世青编》卷下

古籍中的苍术酒 《卫生易简方》:[卷之十]颐生

花蕊,阴干为末;柏叶取深日未欲长明耳然,又方用苍术酒浸、焙干五两,川椒去目与闭口者炒取末四两,白茯

《普济方》:[卷一百十八寒暑湿门]中湿附论

日取出苍术。于净地上掘一坑。以炭火红。去炭将浸苍术酒、小便倾于坑内。却放苍术于坑内。用瓦器盖覆。用

《幼幼集成》:[卷五万氏痘麻]痘疹西江月

,可解一切秽厌。内服调元饮子,黄炙草人参。当归苍术酒芩连,犯著荆防即变。到得成浆痘熟,根据时都要成

《张聿青医案》:[卷十二]麻木

为然否。制半夏左秦艽炒于术川羌活甜广皮川桂枝焦苍术酒炒桑枝(煎汤代水)某偏左麻木不用,咳嗽气逆痰多

《寿世青编》:[病后调理服食法]湿门

石灰酒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千金》卷二十三 21 组成 22 功效 23 主治 24 石灰酒的用法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