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佛经对应的佛门典籍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老子化佛经对应的佛门典籍是什么,第1张

老子化佛经对应的佛门典籍是《大般涅槃经》。这本经书是佛教著名的大乘经典之一,也是佛教的经藏之一。《大般涅槃经》中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佛陀入灭之后,如何修行得到涅槃的教诲。与此同时,这本经书还强调了佛陀的普遍性和无分别性,即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并且成佛后没有任何的区别和差异。这和老子化佛经中强调的道和无为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因此这本经书被认为是老子化佛经的对应佛门典籍之一。

  乾隆大藏经那里都是释迦摩尼亲口说的法

  目录[隐藏]

  何谓三藏经藏

  律藏

  论藏

  十二部经一——四

  五——八

  九——十二

  何谓三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十二部经 一——四

  五——八

  九——十二

  [编辑本段]何谓三藏

  何谓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试略谈其义:

  经藏

  一、经藏。梵语素怛缆,或曰修多罗,华言契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三藏十二部表解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

  律藏

  二、律藏。梵语毗奈耶,华言调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仪,善能调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藏。

  论藏

  三、论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又翻无比法。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均属于论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经为经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为律藏。六足发智论为论藏。依大智度论说法,三藏属小乘教专称,但依据摄大乘论说法,大乘亦有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为论藏。

  [编辑本段]十二部经

  十二部,并不是指十二本佛经,而是依佛经的体载,内容,文法分为十二个种类 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一——四

  一、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二、只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三、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四、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五——八

  五、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六、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八、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九——十二

  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

  上当当,卓越都有卖,近千到两万不等,

  但所有法时释迦摩尼说的,不是他集结的即是记录

  目录[隐藏]

  何谓三藏经藏

  律藏

  论藏

  十二部经一——四

  五——八

  九——十二

  何谓三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十二部经 一——四

  五——八

  九——十二

  [编辑本段]何谓三藏

  何谓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试略谈其义:

  经藏

  一、经藏。梵语素怛缆,或曰修多罗,华言契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三藏十二部表解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

  律藏

  二、律藏。梵语毗奈耶,华言调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仪,善能调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藏。

  论藏

  三、论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又翻无比法。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均属于论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经为经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为律藏。六足发智论为论藏。依大智度论说法,三藏属小乘教专称,但依据摄大乘论说法,大乘亦有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为论藏。

  [编辑本段]十二部经

  十二部,并不是指十二本佛经,而是依佛经的体载,内容,文法分为十二个种类 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一——四

  一、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二、只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三、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四、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五——八

  五、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六、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八、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九——十二

  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

   > 社会民生 > 宗教添加到搜藏已解决

  检举 佛教经典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3-7 17:07

  请问有哪些经典是佛陀亲口所述的,哪些不是

  提问者: 自在轩清一 - 一级最佳答案检举 这个问题集结很多矛盾。

  根据佛教的传播历史来看,很多佛经都有增改和遗漏的可能,也有很多人为增加的痕迹。所以无法说佛祖亲口传的经典是否真实如当年。可以参考佛经的几次集结情况。

  根据佛教的传承历史来看,可分早期经典和后期经典,如按文献学的考证,则经过多次集结,南传佛教南传上座部属于佛教中的「保守派」, 其经典更接近佛祖初传。南传上座部的巴利语三藏圣典分别是:

  一、《律藏》,乃世尊为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规则。《律藏》又分为《巴拉基咖》《巴吉帝亚》《大品》《小品》和《附随》五个部分。

  二、《经藏》,为世尊以及声闻圣弟子们的言行集。《经藏》共有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

  三、《论藏》,乃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的分类与诠释。《论藏》共有七部,即:《法聚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和《发趣论》。

  除了律、经、论三藏之外,上座部佛教尚保存有内容非常丰富的三藏义注与复注,以及许多重要的藏外典籍,如《弥林达问王经》、《岛史》、《大史》、《小史》、《清净道论》、《入阿毗达磨论》、《摄阿毗达磨义论》等。

  上座部佛教的所有教法都是依据三藏圣典及其注疏而来的。如果对教法的理解出现分歧时,就唯有依法不依人。凡是接受上座部传统教育的佛教出家人,在沙弥阶段就必须背诵许多佛教经论。时至今日,上座部佛教国家尚有为数不少的能够背诵出所有三藏圣典的大长老。

  北传佛教在传承上被称为大乘,其经典大多不被南传佛教认可,认为是后人增加的。大乘佛教是印度佛教内部的一个重要的宗教运动,对佛教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但它在印度的兴起的历史,并不明朗。现代学者多以为它的兴起,大抵是在纪元前一世纪至纪元后一世纪。若追寻其渊源,则可更推前至佛灭后一世纪。在那个时期,佛教分裂为十八个或更多个学派,各有其特异的教理。其中的十一个学派,被视为保守的正统者;这正统即后来所谓“小乘”之意。其余的七个学派,由大众部领导,表现较开放的态度。这大众部便是大乘佛教的发端。

  随著宗教的发展,思想也渐趋成熟。由纪元前一世纪至纪元后三世纪,不少大乘经典先后出现。最先出现的是《般若经》,跟著有《维摩经》、《法华经》、《阿弥陀经》、《十地经》等初期大乘经典。此中自以《般若经》为代表。此经最初由少量渐次附加,至七世纪左右而成一大丛书。其空的思想,一般认为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

  其后有南印度出身的龙树,在哲学方面发挥这空的思想。他著有《中论》及《回诤论》批判部派小乘的谬见,建立中道观,而名之为缘起、假名、空。龙树以后续有大乘经典出现,如《涅盘经》,《胜蔓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其中的《解深密经》的唯识说,有弥勒、无著、世亲等人发扬,其分别代表作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及《唯识三十颂》。其主旨是以识来解说世间现象。

  在修行中,大乘佛教同样也学习类似南传佛教的基本经典,就是四部阿含经。同样也遵守律,南北传的律法很多是相同的。可以参考《佛教戒律学》。

  藏传佛教起源后期佛教中的密宗,同样属于大乘系统,但增加的东西更多。

  以上是从文献考据说的,如果从佛法来说,现在被收入历代大藏经的经典基本都是佛及弟子所言,都可以认为是佛亲传。因为它们的宗旨和内容是统一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区别可能来于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翻译。

  如果从经典的类别上分析,佛经中的律类可以说都是佛亲口传的,最可信,阿含经虽有后代修改的情况,但可以肯定其中大部分都是佛亲口说的,是最早的记录。再有就是《法句经》,相当于佛祖的语录,也比较可信。

盘点中国历史古籍之最

1 最早的类书——皇览

2 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

3 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 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 最早的政书——政典

6 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

7 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

8 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

9 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0 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

11 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12 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

13 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

14 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

15 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

16 现存最早著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

17 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

18 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

19 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

20 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

21 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

22 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

23 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

24 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

25 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

26 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27 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

28 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29 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著——明儒学案

30 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31 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

32 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

33 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

34 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

35 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36 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37 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38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39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40 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1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42 第一部历史学评论专著——史通

43 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汇编——畴人传

44 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编——藏书纪事诗

45 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集古录

46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专书——考古图

47 现存最早集古器物大成的专书——宣和博古图

48 现存最早钱币学专著——泉志

49 最早的地理专著——禹贡

50 第一部河道水系专著——水经

51 第一部潮汐学史专著——海潮辑说

52 现存最早的完整古地方志——华阳国志

53 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方志专书——元和郡县志

54 最早的地名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55 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晋抄)三国志

56 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书——(唐刻)金刚经

57 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唐刻)陀罗尼经咒

58 现存最早的雕版历书——(唐乾符四年)历书

59 现存最早泥活字印书——泥版试印初编

60 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61 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宋诸臣奏议

62 现存最早的套印绘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

63 现存最早的有文字的套印本——(元资福寺刻)金刚经注解

64 第一部论述图书馆活动的专著——藏书纪要

65 现存最早的写本围棋著作——棋经

66 现存最早的刻本围棋著作——忘忧清乐集

67 现存最早的象棋谱专书——梦入神机

68 最早的字书——史籀

69 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专书——铁云藏龟

70 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契文举要

71 第一部词典——尔雅

72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73 最早的韵书——声类

74 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

75 最早的方言词典——方言

76 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

77 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

78 现存最早的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79 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80 现存最早的传奇小说——古镜记

81 现存最早且最大的古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

82 现存最早刊刻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

83 第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84 最早的小说丛书——古今说海

85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86 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单篇——典论论文

87 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哈哈,够多了没?

佛教的你可以看《地藏本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金刚经》《六祖坛经》。

道教的有《道德经》,《南华经》。

佛在《楞严经》中说: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道教说的是归于自然,一切阴阳二气造,自然造万物。(其实自然又岂非是心念造化的境界? 编者加)修仙可以说是归于自然融入自然鸿蒙。道教没有归到自心本性,而是执着外物,心外求法。修仙非是正觉之道,仅仅是“人中炼心”虽得长寿,但不能脱离轮回生死。究竟解脱。

佛教说的是心,三世一切唯心造,心种念头,念头化境,如日思夜想。成佛即觉了自心本来清净真如法性。究竟解脱。

佛为根本皈依处,六道十生,三世一切,包括上帝(佛经中讲天道的帝王)亦在六道的天道,尚未出离生死六道,虽然福德深厚寿命无疆,所在天堂光辉庄严,然于无上道果则未及。不能究竟解脱。虽能教人仁爱大义获福无量,生于天堂,却不能教以无上法味,令得解脱。

广播爱种,爱满世间,能教人远离苦难,往生天道虽是大善!

而佛菩萨则能令众生觉了本来自性光明清净,根本无有厄苦烦恼颠倒妄想,又何需远离?再好的世间救助也只在苦痛之后,信佛念佛,忏悔罪过则能消宿业恶报,压根没有苦报,又何需求治呢?非只苦患,世间一切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只能说是弥补,救得一时一世,不能相救永远。而若用佛法正心,则能救千生万世乃至无量究竟解脱。老病死苦,源于生,生源于业力,业力源于取著境象,境象则由念想幻化,若迷于自心念影境象,再种念想,则念想又复化境。。。如此念境轮回辗转不息,烦恼生死无常轮回亦为不息。是名为苦,不觉悟则无有息时。人生福罪二报唯有心所生,如同日所思夜所梦,一切起心动念都将化作境像出来,这个镜像便是生生世世包括六道轮回十类众生乃至一切见闻受触皆是化出的境像,故而这一世当中的善人也有遭逢灾劫的时候,不善也有一帆风顺的时候,正如同居住在美好环境中也不一定不做恶梦,居住在恶虐的环境中也不一定不做好梦,梦皆由心念幻化,人一世的境像发生也非由此生的作为单一决定,但是也能影响。有时影响还很大很大,比如学佛修行。这种心念与境像的幻化是随缘的,所以不该抱怨“为什么有的善人遭厄,有的不善无灾”正如人不该抱怨“我过得这么好,你偏要化出恶梦!我过的这么差你偏要化出好梦!”境像的幻化皆与心念有关,非只一世的心念,而是无始以来的一切念想交织幻化,其间非是有谁主宰,而是一个“心”在作用,所以“心外无法”。佛法正是这个“心”的阐述,修行也正是了知觉悟一切本末究竟,原来一切皆是妄想妄生,从而究竟觉了幻灭一切妄想而实无妄想可灭,即为解脱而实无解脱者,本来觉了!”

普贤行愿品浅释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相信这一部经,是在美国第一次讲,各位也是第一次听。这一部华严经在佛经里是经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莲华经也是经中之王,可是不能称为王中之王;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却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说大乘经典之中最长,但说的时间并不太长,释迦牟尼佛只仅仅用了二十一天来说这部华严大经。 这部经的品数和卷数,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但都是不太全。这八十一卷也不全,从原本中十万偈颂,只译出四万五千偈,不过已具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华严经,而这部经并没有存在世上,就是印度也没有,而是被龙王请到龙宫供养。在释迦牟尼佛入涅盘六百年后,有一位龙树菩萨,聪明绝顶,将世间所有的文章、论议和经典统统读完,便发心到龙宫看藏经,在龙宫里他看见有华严经。华严经有三本——上本、中本,和下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个世界微尘已经无量无边,何况大千世界里的微尘,其数目更大了。何谓大千世界?即是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便是一个世界。积聚成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日月,就是一个小千世界。再积聚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一个中千世界。再积聚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里的微尘你想想有多少?已经数不过来了,何况现在是十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微尘数偈颂,更是不可悉知其数。 华严经上本有多少品呢?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一四天下是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个洲合起来加上一个须弥山。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把下本牢记在心里,回到印度后,才把它写出来。由印度传入中国有八十卷三十九品,还有十一品没有传入中国。华严经有七处九会,即是在七个地方讲说,共有九次法会。在佛教里,如果能明了华严经,就是得到佛的全身。若是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若是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但这还不算完全,若能融会贯通华严经的道理,便将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华严经譬如大海,而其他经如河流,小小的河流如何与大海可比呢?现在世界上能讲华严经的少之又少,有人学佛法学了一辈子,连华严经的名字也没有听过,是何等可怜!这部华严经不要说讲,就是能念一遍的也很少,念一遍最快也要二十一天。华严经七处九会有一首偈颂: ‘菩提场出九逝多,三四忉利及夜摩, 普光明殿二七八,他化兜率五六过。’ 佛最初在菩提场成道,就是坐在菩提树下宣说华严经六品十一卷;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经六品四卷;第三会在忉利天,说经六品三卷;第四会在夜摩天,说经四品三卷;第五会在兜率天,说经三品十二卷;第六会在他化天,说经一品六卷;第七会重在普光明殿,说经十一品十三卷;第八会也是在普光明殿,说经一品七卷;第九会在逝多林,说经一品二十一卷。何谓‘逝多林’?‘逝多林’是坟场。下本四万五千偈传到中国,还有五万五千偈九品尚在印度,而没有传到中国来。虽然不足,但是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均已全备。所以中国唐朝清凉国师弘扬华严时,认为这部经可作为全经。 清凉国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他专讲华严经。清凉国师名澄观,字大休,会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开元戊寅年。身长九尺四寸,两手过膝,有四十颗牙齿,夜间眼中放光。建中四年时,写华严疏钞。该书是华严经注中最有名的。未写前,他先求华严海会菩萨加被,帮助他完成使命。当夜梦见一巨山岳,万丈金霞,光逾皎白,连大接地,才知此是光明遍照之意。此后注华严疏钞便振笔疾书,不加思索,四年完成。后夜梦自己变成一条金龙,又化成千千万万,无量无边的龙,飞到其他世界各处。这是华严境界,一般人说这是表示流通之意。 清凉国师一生身历九朝,为七帝之师。圆寂后,有位梵僧从印度来中国,在半路上遇到两位青衣童子。便问他们:‘往何处去?作甚么呢?’童子说:‘到中国去请华严菩萨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供养。’这位和尚到达中国后,向皇帝禀明这段经过,开龛验查,发现国师口里果然缺少一颗大牙。这个境界是妙不可言,华严菩萨也到中国来,所以他有奇特的相貌。 依据清凉国师的判法,这部华严经前五卷是序分,中间五十五卷半是正宗分,后十九卷半是流通分。这部经虽没有全译成中文,但已具有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在中国弘扬华严经的都是大菩萨。若不是有菩萨的境界,是不能讲说华严的境界,而华严境界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不可思议! 在讲经听经前,先要认识清楚这部经是大乘或是小乘。有一个公案,是关于大小乘之事。印度有位世亲菩萨和无著菩萨,他俩是兄弟。世亲菩萨学习小乘教义,而无著菩萨却是学习大乘教义。世亲菩萨非常聪明,他哥哥总想度他信大乘法,乃想出一个方便法门,故意装病,请他弟弟来探病。弟弟来后,哥哥说:‘弟弟,我现在快死了,你能否诵一遍大乘经典?’弟弟本不愿意,但为满足哥哥最后之要求,便翻看大乘经典,读到华严经时,他越读越感到不可思议,才知道华严境界是妙不可言的,犹如太阳在空中遍照万物一样。他知道自己错了,乃叫人取宝剑来,要割去自己的舌头。他觉得以前用这个舌头来赞叹小乘法而毁谤大乘经,故欲割舌来赔罪。他哥哥便说:‘何用割舌呢?你现在可用你的舌头来赞叹大乘。’世亲菩萨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乃入山修行学习大乘华严经,而造了一部十地论。论成那天,大地震动,口中放光。国王便来问他:‘是否证得阿罗汉果?’世亲菩萨说:‘因年轻时,学习小乘而毁谤大乘,现在改过学习华严经。造了一部十地论因而感大地震动,口中放光,并非证果。’国王说:‘原来华严经是如此微妙!’ 本经前八十卷翻译者是实叉难陀。实叉难陀意谓‘喜学’。他将华严经译成中文后,由贤首法师讲解,当讲到华藏世界刹海震动之时,讲堂及大地也都震动起来。最初翻译经典时,唐朝皇帝武则天作梦,梦见天降甘露。第二天果然降雨而且是甘霖,象征翻译这部华严经是非常重要。所以译完后,贤首法师讲这部经时,大地六变震动,于是武则天下诏书赞叹实叉难陀。所以华严经不可思议的境界有很多。 节选自宣化上人的《普贤行愿品浅释》

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认的“经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

其中最被推崇备至的,正是《华严经》,被称为“王中之王”。《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据说是佛陀悟道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含摄其全部教法精义,其中直接彰显了佛陀广博无尽、圆融无碍的因行果德,堪称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展现出巍巍壮观、不可思议的境界。汉译本全经80卷,45000偈,近150万字。

《华严经》精华70句——体悟智慧与慈悲

从《华严经》精华70句的字字珠玑里,静心体悟那种大智慧、大慈悲。

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佛土上所生的五色植物,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片叶子就是一个佛。此为譬喻,意为三千大千世界摄于一微尘,一微尘中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犹如莲花出于水而不沾水,犹如日月运行于天空而不停住。心应如莲花高洁出尘,也应如日月光明流转。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是佛陀于菩提树下初悟道时发出的感叹。一切众生,本具足佛性,只因为妄想和执着,而迷失真我遮蔽本心,不能见清净自性。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牛马众生。

龙象为诸佛坐骑,牛马为众生仆从,都是服务者,性质相同,只是境界有差别。这句话体现的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普渡众生,方能成佛。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水少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日子一天天过去,寿命一日日减短,如同水中的鱼越来越少,又有什么快乐可言人们应当拼命勤奋精进,如同去熄灭头上烧着的头发,常常觉察到人生的无常,提醒自己万万不可懈怠而贪图安逸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不为自己谋求任何安乐,只愿众生能够出离痛苦。

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 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干净的水器,永远会映现物影,清晰明净地展现在人眼前;破器、浊心的人生,则无法显现出如来那同样明净的真如法性之影。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们以往所造的诸种恶业,都来自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是从身语意中所表现出来,这一切我们今天都要忏悔。

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

一微尘与整个世界同性,对永恒之体悟须在当下实现。

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于众生心室,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烦恼业,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就像拿着一盏灯进入暗室,那百千年的黑暗刹那间就能破除。菩萨的觉悟心灯也是这样,能够进入众生无始以来的心灵暗室,百千万亿的劫数、烦恼、业障,全部可以一下破除。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如果有人想了知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应当去观察法界的本性——万法皆无自性,一切都是心所造。

尘尘混入,刹刹圆融。

空间中粒粒微尘混同一体,时间中每一刹那圆融相续。

普入诸佛力,普住诸佛智;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完整地获得佛力,彻底地达成佛智;做佛所做的,净佛所净的。

心入平等性 可成一切智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心入平等性,便可成一切智、自然智。

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能入如如佛智,便可一通百通,一解百解,不再有障碍。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著。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无量无边。知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知道一切法,都在自心之中,而不执著。知道一切法,都在自性之中,成就觉悟智慧之身,不需要外求。知道三界、三世都在心中,自心是无量无边的。知道心佛是一,佛和众生是一,而佛与心、体与性都是无尽的。

应观一切法界如幻,诸佛如影,菩萨行如梦,佛说法如响,一切世间如化,业报所持故。差别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众生如心,种种杂染故。一切法如实际,不可变异故。

应如如观照法界一切皆是虚幻,诸佛都如幻影,菩萨行如同梦境,佛说法只是音声,世间一切如同幻化,诸种假相都源于业力的执著抱持。差别也是虚幻,只因行动而起。一切众生之心等同佛心,只是受到种种杂染。以为法是实有的,是因为抱有寻求不可变异的永恒之物的妄执。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应独立去修成一切智慧佛道,应勤奋增长菩萨境界。

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善于在平时、平常之中进行法的布施,能够开悟一切才是智者。

于一切法心无动念,得智慧明灭诸痴暗。

在一切法上不动念,获得智慧之明,灭掉种种痴暗。

应知一切心识如幻,应知世间诸行如梦。

应当知道一切心识都如幻化,应当知道世间种种都如梦境。

知业如幻,业报如像,诸行如化;因缘生法,悉皆如响;菩萨诸行,一切如影。

知道所造之业、所遭之报、种种行为都是假相都如幻化;因缘和合所生诸法,都如音声响过即没;所谓菩萨万行,都如泡影。

行如来行,住如来道。

践行如来之行,安住如来之道。

于诸众生,恒起大悲。

对众生,时时生起悲悯救渡之心。

求一切智,净诸心海。

求得一切智慧,净化如海的众生之心。

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一切佛,都从自心中来。

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

为了世间众生,修行菩萨万行。

普应群生心,庄严诸愿海。

全面照顾众生之心,认真对待众生心愿。

慈悲度众生

发起大悲心,勤求无上觉。

发起普度众生之心,勤奋求取无上觉悟。

如地不倾动,如水普饶益。

像大地那样安然不动,像水一样利益众生。

但愿益众生,以此庄严心。

只愿能够利益众生,抱着这份庄严之心。

心常寂静,知足少事。

心常常寂静安然,懂得知足,心中无事。

心如灵空,无所分别。

心像灵觉虚空那样,消泯一切分别。

以深净心,入菩提舍。

以深沉明净之心,安住于觉悟净土。

立志如大山,积德若深海。

立志要像高山那样峻拔,积德要像大海那样深厚。

正念观察,调伏己情。

以正念观察自心,调伏自己的妄想执著。

慈济悲无倦,喜法舍烦恼。

慈悲济度之心与行不倦怠、不懈怠,让自己和众生都能乐于求法出离烦恼。

于法得自在,以道化群生。

通过佛法获得自在,凭借佛法开化众生。

不取为实,不着为净。

不贪取才是真实,不贪著就是清净。

永离诸相,心无所住。

永远出离世间种种相,心无所执著。

大慈无碍,大悲究竟。

拔除世间之苦坚定不移,带给世间喜乐永不止息。

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

为了利益世间众生,而专心求取觉悟。

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

身遍三千大千世界,而心虚空无迹。

知身从缘起,究竟无所著。

知道此身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什么好执著贪取的。

不住诸相,永断分别。

不被诸相阻碍遮障,永远断除分别之心,得平等正性、正见。

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恒定坚守正念,学习和践行各种的善。

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

没有我私,平息心的顽固戾气,能通达如来觉悟之道。

若计有我人,则为入险道。

如果妄执人我分别,就是踏上了凶险之路。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

以大觉悟为自己追求的境界,专注于此而不止息。

若无我相,则无增减。

世人之所以有得失心,是因为妄执有我;如能了知无我,得失心便灭。

常作世间灯

于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着。

无论何时何地心都要像虚空那样,不受染污,没有执著。

断世渴爱常求佛智,离欲境界得法喜乐。

断除世间贪嗔痴而常常去求取佛之觉悟,到达超脱欲望的境界便能得法喜大乐。

所作众善为众生,悉以智慧而回向。

所做的种种善行都是为了众生,全部依靠智慧进行回向。

见佛闻法勤修行,如饮甘露心欢喜。

听闻佛法后勤奋修行,如同饮着甘露,心中欢喜无比。

专念于佛法,未尝有散动;而以悲愿心,方便行于世。

专心于佛法修行,从未有过动摇散乱。以慈悲之心和愿,以方便善巧普度世间。

远离一切虚妄想着,如是究竟到于彼岸。

如果能远离一切地妄想执著,就能达到大彻大悟的彼岸。

不生染着,永断世间贪爱烦恼,修清净行利益众生。

不被污染,不生执著,永远断除世间的贪爱烦恼,修清净之行,以利益众生。

愿一切众生一心向佛,常遇无量清净福田。

希望一切众生能够一心向佛,常常到达无尽清净的福地。

究竟清净,无诸渴爱;身行永息,心善解脱。

彻底地清净,不再有种种愚痴贪著;身体和行为上的造业永远止息,心善于得到解脱。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

如果布施,当以众生为对象;一切都能舍掉,心中没有任何贪爱。

分别取向不见佛,毕竟离着乃能见。

有分别贪取之心是见不到佛的,只有彻底断除执著才能见到。

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母,生长一切善根大愿。

对待众生,我要像一个慈母,心中生长出一切的善根和大愿。

不染世间一切诸味,常勤修习一切佛法。

不染着世间的一切虚妄,常勤奋修行一切佛法。

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

世间种种,都如梦如幻;如果能这样看,心就不再有动摇迷乱。

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

只为了断除一切烦恼,而勇猛精进地修行。

菩萨离迷倒,心净常相续。

菩萨之心是脱离了迷乱颠倒的,清净之心常在不断。

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

如果能有缘亲近大德,便有机会修习广大无边的智慧功德。

于佛境界起信心,得佛灌顶心无着。

对佛的境界要生起信心,得到佛的授记心要不起执著。

如实观法,出生妙慧。

如如观照,玄妙智慧自然生出。

入佛种性,到于彼岸。

得入佛性,便得解脱,到达彼岸

地址:成都青白江清泉镇善安寺

路线:城南高速青白江清泉出口下直行至清泉镇花园村

老子化佛经对应的佛门典籍是什么

老子化佛经对应的佛门典籍是《大般涅槃经》。这本经书是佛教著名的大乘经典之一,也是佛教的经藏之一。《大般涅槃经》中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