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启播,这档节目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最近,这几年有很多宣传中国文化的优秀的综艺节目逐渐的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典籍里的中国》受到了很多人都喜欢,今天我也想和大家一起来谈谈有关于最近刚刚开过的第二季。
来介绍一下阵容和演绎方式。这一次玩也是运用了一个介绍内容,戏剧,再加上情景再现了一个方式和第一季整体来说是一样的,在开局呢,所讲的这个故事,那就是永乐大典的修正。参演的演员也是非常有实力的段奕宏老师。不仅如此这一次撒贝宁也是一个现代读书人的身份来演绎,其中有一种时空重叠,娓娓道来的感觉而且也可以感觉到撒贝宁的演技越来越好了,不仅如此这一次无论是从导演美术老师还是新的主持人和中间有王雪纯客串都是显得很独具匠心。
为什么这样的节目越来越受现代年轻人的欢迎?第一个呢,就是因为最近这几年,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这个宣传是非常的到位的,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一个魅力,并且愿意去学习愿意去了解,而且像这种短文并且请了很多优秀的演员去演绎的一个方式,也让大众更加能够接受,可以说是用了新媒体来重新去塑造了这么一个个鲜活有趣,而且应该让我们知道的历史。
节目值得推荐吗?我个人还是比较推荐的第一个,他是年轻人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而且里面的演员的演技都特别得好,同时也可以让大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不仅如此,我也建议大家可以全家一起来看带着孩子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那些古人在自己的岗位之中,在自己擅长的事业里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心情。好了,今天这个话题到这里吧。
蝶恋花· 纳兰容若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①。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②。
无那③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④。唱罢秋坟愁未歇⑤,春丛认取双栖蝶⑥。
注释①一昔句:昔,同“夕”,见《左传·哀公四年》:“为一昔之期。”玦(jué)玉玦,半环形之玉,借喻不满的月亮。这句是说,一月之中,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夜是圆满的,其他的夜晚就都是有亏缺的。
②不辞句:意思是不怕严寒而为你送去温暖。卿,“你”的爱称。《世说新语•惑溺》谓:“荀奉倩(粲)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
③无那:无奈,无可奈何。
④软踏句:意思是说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
⑤唱罢句:唐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里借用此典表示总是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愁情仍不能消解。 ⑥春丛句:认取,注视着。取,语助词。此句意思是说,花丛中的蝴蝶可以成双成对,人却生死分离,不能团聚,故愿自己死后同亡妻一起化作双飞双宿的蝴蝶。李商隐《偶题二首》:“春丛定是双栖夜,饮罢莫持红烛行。”
分析: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在《沁园春》一词的小序中曾写道:"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 向郎圆。'"此词即先从"天上月"写起。上片三句借月亮为喻,写爱情的欢乐转瞬即逝,恨多乐少。后两句,写假如爱情能象月亮那样皎洁圆满,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愿意。"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包蕴了无限的哀伤与怀念,表达了对亡妻的真挚爱恋。下片写伤逝中的悲痛,用燕子在帘间呢喃,反衬人去楼空,未亡人的孤寂。结语化用"双栖蝶"的典故,表达了他与亡妻的爱情生死不渝,抒发了无穷尽的哀悼,把永恒的爱寄托在化蝶的理想中。这首词把作者内心对爱妻的悲悼之情,尽情表露。不做作,无雕饰,缠绵凄切,感人至深。
作品赏析
纳兰性德仅活到三十一岁,这位才华绝代的人物,来到世间不过“惊鸿一瞥”,留下的雪泥鸿爪便是那《饮水词》。读他的词,你会感受其中有那么个饱含挚意深情且十分凄惋动人的主旋律,久久地在你心上萦回,且听这首《蝶恋花》吧: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月光下的世界,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易惹人冥思遐想。离别的人们则更易逗起无限相思之情。唐人诗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之类。纳兰性德继承前人却又自创新意,他仰望夜空一轮皓月,浮想联翩而至,情感勃郁而生。他高声叹息:“明月呀明月,最可怜你一年到头东西流转,辛苦不息;最可惜你好景无多,一夕才圆,夕夕都缺。”那“环”和“玦”皆美玉制成的饰物,古人佩在身上。“环”似满月,“玦”似缺月。纳兰性德词镂刻精工入妙,于此类比拟可见。但其长处还在于写景亦处处有情,故其词抒情气氛特浓。此处以“辛苦最怜”四字领起,顿使天边那一泓寒碧,漾起许多情思。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随着情感的高涨,想象的飞腾,他进一步梦想起来,那一轮明月仿佛化为他日夜思念的爱人,用她那皎洁的光辉陪伴着他。此时,词人也发出了自己的誓言:要不畏“辛苦”,不辞“冰雪”去到自己爱人身畔,以自己的身躯热血“为卿热”。无奈天路难通,一个天上,一个人间,遐想烟消云散之后,剩下的只是对往事的追怀和物在人亡的沉痛感慨。
纳兰性德本是一位在精神气质上颇似贾宝玉的贵胄公子,身居“华林”而独被“悲凉之雾”。当了康熙的侍卫,却深以为苦,“惴惴有临履之忧”。他率真,性好自由,喜欢“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仆亦本狂士,富贵轻鸿毛”,他爱书,爱友朋之乐,还很钟爱他的闺中伴侣。《饮水词》中有些篇章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的姿影般明丽、娇嫩,又如出谷春莺,天边云雀的鸣声般曼妙、清新,它记录了词人的初欢,描绘了他的少年行乐图。可惜这段时间很短促,大约才结婚两、三年后他就赋“悼亡”了。我们看到他在一首《沁园春》词前《自序》中道:“了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哦,原来他心中的明月,寄托了他如此深沉的哀思,自不同于一般。他们夫妻间只有“几年恩爱”,又还有别离,早知如此,真不该离别:“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围月?”他在词中常这么叹息。 “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下半阙拉回到现实:室在人亡,双燕依然,一片凄清。小燕子也是很多情的,象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就有一只小燕子来陪伴。如今一双燕子出现在纳兰性德的帘钩上,只有它们那儿娇小、轻盈才能够“软踏”,这“软”字下得多神!燕子呢喃、似絮语;它们在说什么?是说当年这室中曾有那“一生一代一双人”的事儿吧?于是我们从那“说”字里随之想象出此间曾有过的旖旎柔情的梦幻中的画面来了,随即,又都消逝了。眼前只有这帘间燕子。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一结是那样沉挚,又是纳兰性德式的爱情的表现。他是不甘心这样凄凉到底的,他又梦想起来了。“唱罢秋坟”出自李贺诗中“秋坟鬼唱鲍家诗”一语。“鲍家诗”似乎指的就是鲍照的《蒿里吟》这类挽歌。纳兰性德说:“在你的坟前我悲歌当哭,唱罢了挽歌,悲哀还不得解脱,我只有明春到此来认一认,花丛中可有一双栖香正稳的蝴蝶。”为什么要“认取”呢?想必是旧时曾见过的了。于是我们从他自己描绘的年少风光里,看到了这样的镜头:“露下庭柯蝉响歇,沙碧如烟、烟里玲珑月。并着香肩无可说,樱桃暗吐丁香结。笑卷轻衫鱼子缬,试扑流萤,惊起双栖蝶……。”这不就是那难得的“一昔如环”的花月良宵吗?在他心上萤飞蝶舞,时时闪过,他所以要时时去寻觅,以重温旧梦。但这样的解释似嫌不足。我们反复吟咏全篇,感到其中热烈深沉的感情是一贯到底的。“最怜”——“不辞”——“认取”这些字眼下得“字字沉响”,力量很大。应该容许他的想象继续飞腾起来,应该换一种理解:对着秋坟,他痴心地发愿“眼泪已流尽,悲歌已唱完,倒不如率性化去,和死去的爱人一起变作一双蝴蝶,到来年,春光如海万花丛中有对双栖蝶,这就是我们俩——永远地摆脱悲哀,永远地相依在一起——请旁人来‘认取吧。” 他的早逝的妻子,在他心中永久是一位娇憨情态的少女,他们相恋的时光在池心中是永久的纪念。他感到那时候他自己也很纯洁无邪,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后来他便陷进许多烦恼中去了,所以他对一逝而不复返的人生这段美好时光无限依恋,格外追想。他的“悼亡”篇章很多,其缘由也在此。 纳兰性德词中有一个理想境界,那就是希望青春和爱情得到永生。青年词人是非常执着于这一理想并且热烈地赞颂它的。《蝶恋花》可为范例。故而我们读他这篇词后,会感到于凄惋中还燃着一种象火一般炙热人心的东西,这就颇具力量,而不纯然是消沉。他的同时代词人陈维崧评他的词曰:“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但我以为散发着青春气息的纳兰性德的词,几乎在“南唐二主”之上。 纳兰性德词善设色点染,此篇先以素谈之色为主,只见青白的月色,又见帘前的双燕,最后却让我们看见那春丛双蝶的想象中色采绚烂的特写,映衬之下,分外地美。即令“悼亡”,也不尽是一片素色,这恐怕也是他的特点吧。
首先还是水平问题。
他年轻时听的最多的就是传统相声,文化又不高,开始登台时都是中规中矩的传统段子,不过天赋异禀,表演时很有味道。
郭德纲的写作水平提高,和互联网息息相关,他二十来岁时,除了说相声,就是上网发帖,无论是骂人还是评论,掌握了网络语言和大众网友的审美,老的钢丝窝窝都知道他的相声风格和语言,都是随着网络段子和笑话与时俱进的。
他的好多看似很深奥的古文,基本都是半文半白,有的来自传统相声,评书,增广贤文,有的来自网络阅读,碎片化知识积累,反而是相声的素材养料,俗话说说相声的肚,杂货铺,什么都要知道点,三百六十行,样样精通样样稀松。
郭德纲的相声作品,2007年之前,改编传统相声的作品,还非常不错,因为他是在传统相声的骨架上再创作,本身就是成功的作品了,后来他自己脱离传统相声的自己的作品,明显下降很多,都是伦理哏和于家一大家子的琐事,大量的是非内容,嘲讽同行塑造对立情绪,说明什么他的最大本领就是这些东西,耍嘴皮子耍贫嘴,发泄怨气,没有系统的东拉西扯。
他的身份也不再是相声演员了,更像综艺明星,所有的表演和创作都为了迎合商业市场,迎合大众口味,而且是低级趣味。
我们看各个文工团的相声演员的作品,各个电视台的作品,基本没有郭德纲那些风格的作品,即使有伦理哏,也是偶一为之,每段作品都跟完整,不会没完没了的耍贫嘴,靠碎包袱堆积一段来糊弄观众,每个作品都经过打磨,演练,比如五官争功,先后五年打磨,从一头沉到对口到三人群口到最后的五人群口,才有了这段经典。
不过好多演员天赋不高,表演水平不如郭德纲,尤其是逗笑的水平,过于注意段子的文学性和品味,势必会不接地气,这是鱼与熊掌的问题。
郭德纲本身的创作水平不够,另外也没有时间打磨作品,走红后每天数不清的采访,通告,走穴,他挣钱的方式以分钟来计算,他怎么会有时间来潜心创作呢?他说自己经常看书,好多人也信,问大家一句,他有时间看书吗?
郭德纲的嘴非常厉害,打嘴架从来没输过,无理狡三分,所以他的话经常是看上去有点道理,你仔细一想,都是歪理。好多人自己就是糊涂虫,听了他的歪理,觉得正中心坎,都把他当成人生导师了。
术业有专攻,郭德纲的表演风格有他的独到之处,不过他是没有创作主流相声的才华的。如果有反驳的,就拿出证据。
他也上过春晚,也上过好多晚会,大家把他在这样场所说的相声找出来,和其他演员一比较,就一目了然了。
他的天花板非常明显,大家现在这么追捧郭德纲和德云社,一票难求,难道真是都是听相声去的?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赶时髦,就像去个城市要去 旅游 景点照张相一个道理。
郭先生如果身为主流或在某个曲艺团体的话,他的创作作品会是主流的作品。可惜用郭先生的话说:我想去呀,人家不要我呀!有多少悲哀在这句话里面?后来成立德云社自己做班主,虽然无奈之举但以横行整个相声市场。
如果他入主流,还不会有今天的德云社?更不会给老百姓们带来这麽多乐子,估计老郭很为自己如今事业的如日中天而自豪,后悔当初他死咧掰咧的想加入主流团队,个人支持郭先生,更支持他有了自己可以展现的技能特效付予大众。
如果他真的去了曲艺团体,不会有今天的所有成绩,更不会有诸多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所以他感谢当年对他的压制和不接纳。郭先生不但相声说的好,而且还给大众留下他很博学多识,他的学识来自于百姓和实践中。
他即从书本上学也从老一代艺术家身上学,郭先生还从同行中学长补短,郭德纲对相声不仅挚爱?而且有悟性和追求更高层次的丰富内涵,学有所成,任何人都不会随便成功,感谢郭先生和他的德云社!
郭德纲没有文凭,但热爱学习有文化,郭德纲创作了很多相声,不然能是传说中的相声国王吗。
主流相声指得是国有剧团里面的相声演员吧,郭德纲十几岁的时候也在国有剧团北京曲艺团里面干过,但剧团给他派得工作是捡场,也就是杂工,所以郭德纲也没干多长时间就辞职了。
往后郭德纲算是相声个体户了吧,就是靠在茶馆里说相声赚点工资,有时候随小剧团去乡镇演出赚点工资,都是小钱,那时候郭德纲穷得连北京房租都交不起,吃饭都是三饥两饱的。
后来在张文顺老爷子帮助下才成立的德云社,张文顺年轻时候做过公司老板,有经济基础,张文顺十分看好郭德纲的相声水平,张文顺的支持帮助对郭德纲起步德云社起了关键作用。
后来认识搭档于谦后,郭德纲的相声才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而且在于谦的帮助下认识了侯耀文,做了侯耀文徒弟,郭德纲的德云社才算真正在北京站住了脚,而且之后郭德纲德云社很快越来越红火。
现在谁还有能力创作主流相声,谁有还敢表演主流相声。马季死了,留下几个徒弟也是死的死,改行的改行,基本都处于半隐退状态,至于李金斗,大兵之流本身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主流相声界的三元悍将,牛群,冯巩和姜昆,牛群和姜昆去当官了,冯巩也老了,冯巩之后再无主流相声。
说到相声怎么也绕不开郭德纲。这里不谈老郭与谁的私人恩怨,毕竟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外人再也难知道真相。
说相声理念的争执,我觉得双方说的都有道理,如果非要分个高下,我更倾向于主流的理念。说相声要有教育意义我从来都是听老郭在说,并没有看到除他以外的人提过,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是主流相声的理念。那么主流相声界到底是什么理念呢?只要看过姜昆牛群冯巩这些人的相声就会发现,很显然,主流相声是以 社会 主义思想建设为己任,作品以讽刺和批判 社会 弊端为主导思想,在那个思想相对保守政治压倒一切的年代里为 社会 主义思想建设,文化进步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只是这这种风格不好弄,总有点伴君如伴虎的感觉,而且在某一个特殊的时期,咱们 社会 风气是什么个样子,我想经历过的人心里都有数。这样主流相声的创作者就陷入了迷茫,批判讽刺不敢写,纯 娱乐 又不屑于写,在这种情况下,本着为国为民为己任的主流相声会没落也就很正常了。
反观老郭,他的理念也没错,他不是恨主流,他是看透了主流,他知道这样的环境下主流是死胡同,没前途。既然追寻主流也改变不了相声走向纯 娱乐 化的命运,那不如干脆就把遮羞布撕掉,直接旗帜鲜明的搞纯 娱乐 相声,否则大家都得饿死。
郭德纲其实非常低调,但我把他的这种低调看成是胆小,上升这杆大旗一直有人想让他扛但是他宁愿看一面假旗,虚旗也不愿意真正的去扛大旗。我想他自己也应该明白 任何的艺术形式,如果走上了纯 娱乐 的极端,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他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就必须承担起自己的 社会 责任,而针贬时弊就是相声实现它 社会 责任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他扛起了这杆大旗 又不把相声往这个方向带一带,最后是会被后人骂的。
我感觉他现在的想法和于谦差不多,都认为相声不欠他的,他也不欠相声的,相声以后能不能好不关他事,所以,虽然从实际上看他目前基本上可以说就代表了相声,但他自己却和相声主动割裂开了。
当然,真实的情况究竟怎样,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我这里也不过是闲来无事,坎大山!
谁说郭德纲的相声不是主流?什么叫主流?谁定义?人民才是相声的主流,人民喜欢的相声就是主流相声。多年前公知们掌握了话语权,公知成了主流!疫情下的美国乱象丛生,广大的人民发现公知们介绍的美国其实不一样,公知被打回原形了,正在成为非主流。相声也一样,掌握话语权的封自已为主流,反之为非主流真可笑!央视也接受郭德纲德云社的相声了,这可算是主流相声了吧!别再跟着“主流”喊主流非主流了。只要是人民大众喜欢的艺术就是主流艺术,人民大众喜欢的相声就是主流相声。
郭德纲的相声,是自已另开劈了一条相声之路。
这条路,是摆脱了那些所谓的“主流相声”之“主流”。开启了有自已风格并帖近大众生活的相声,并很容易被大众认可,这是郭德纲的过人之处。
所谓的“主流相声”,是在过去“俗”的基础上“过滤”出来的。在特定时期,用特定的“相声”方式表演出来而己。期中有一部分脱离了原始“相声”的轨迹,而在某一时期被某种绳索所束缚。于是乎后期的“相声”便沿着这条轨迹而行,这便是所谓的“主流相声”。
社会 是由一个复杂的,多重性多层次的人群所构成的。有一些东西不能全都用“高雅”来强行绑架它,因为当今 社会 的各种“因子”还不能全部达到所谓“高雅”的程度。因为在“阳春白雪”下,大多数还是“下里巴人”。
相声是很多种表演形式中的一种,其表演的“内容”是会在某一时期被“限定”的。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相声”包袱也许会少,让人笑点过低(因为要考量很多因素,所以限制了相声的发挥),这也和时代有关。现在人们回头看过去,会觉得过去人很“愚蠢”。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人们又会不自觉的有种怀旧感。郭德纲就抓住了这点,让相声回归了原始的轨迹,这是他的聪明之处。
除此之外,郭德纲不但脑子聪明自身条件也好。因为本身学历低,所以就得学习。对于其通 历史 及古文,这是其长处。这也是人从小就对这方面有所喜爱,乃至能贯通慧达、信手拈来。至于为什么不创作“主流相声”?因为相声本身就“下里巴人”喜爱的东西。郭德纲不入“流”,是因为他要的是迎合大众。只要大众喜欢,那就可喽。入不入“流”有甚鸟用,“流”又当不得饭吃!
相声是一门大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它来源于生活那就应让它回归生活。硬是把它用绳索绑在“高大上”它会很快死掉,因为主流、公式之类的真没什么包袱。
“会读古书讲文言句”,怎么可以算作有文化的标志呢?怎么可以算作有“创作主流相声”的依据呢?逻辑紊乱不免 搞笑 。
“主流相声”,必然源自现代文明产物 —— 针砭时弊而外,更须人性关怀。再者,插科打诨荤腥段子,无非三俗,惟有哈哈一笑中,带泪水、带思索、带感慨,那才算得上高雅之幽默诙谐。
相声这种艺术形式说到底是不分主流和非主流的,这点郭德纲也不应将自己放在非主流的位置上来示弱,真正的相声作品是一定要经得起广大观众的褒贬的,这里边可以有说得好和说得不怎么好之分,必须是用会说相声和不会说相声来区分你是否是个相声演员。因为至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可以比郭德纲更能继承传统相声文化又使之加入与时俱进的现代元素并发扬光大的人,因此,在老一代相声艺术家们绝大多数均已离开我们的现在,请珍惜郭德纲老师传承下来的不可多得的传统相声文化。
郭师傅都有哪些名段子,我想听听!
创作相声作品不应分主流或非主流,咱们就别难为郭德纲了,不是那个人都能创作出《买猴》、《夜行记》、《好市长》、《如此照相》、《领导——冒号》、《小偷公司》、《肉懒在锅里》、《钓鱼》……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启播,这档节目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本文2023-10-23 13:09: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1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