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里的昆仑山,和现在的昆仑山是一样吗?
在古代的很多神话里,我们都会听到一个很神秘,自带仙气效果的词,昆仑山。昆仑山在各种神话中,都是聚居着神仙的代表,如果有一个昆仑派,那么这个帮派也一定是作品当中最厉害的一个门派。不过,这个存在于神话中的昆仑山,和我们现在地图上面的昆仑山,究竟是不是同一座山呢?古代的昆仑山又在什么地方?
1昆仑山是幻相之山
昆仑山这个名字最早在中原先秦至汉代的典籍中出现时,既代表了一座山,又表达了一个宏阔遥远的幻想空间——它孕育的是中国上古神话中最庞大的体系:昆仑神话。
昆仑神话中,最华丽的情节出于先秦典籍《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征,登昆仑之丘,入西王母之邦,在瑶池受到西王母的款待,二人对饮,言笑晏晏,相约下一次相见的时间。
集上古神话之大成的《山海经》与《淮南子》,则在数个篇章中反复叙述昆仑,在这些叙述中,昆仑被描述为中国西部最高大的一座神山,是上帝在地上的都城,它被数条大川潆洄盘绕,光芒四射;山上住了多位上帝与神,其中最尊贵的黄帝住在昆仑的最高层——增城,城中建筑华美,每个城门都由九头人面的开明兽镇守;山上万物尽有,尤其产玉,神兽雄奇多变,草木泉水可使人不死……
不只是轩辕黄帝与西王母,中国神话体系中的夸父、共工、禹,甚至三苗与楚国的先祖,都与昆仑一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这个围绕昆仑的幻想空间被经年累月地建立起来,并且日益复杂庞大时,所有的阅读者都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昆仑山在哪里?
此刻,我坐在西昆仑的三峰之下,寂静的喀拉库里湖边,看湖中倒映的慕士塔格的影子。昆仑山在哪里?
有人说,中国的昆仑山是与希腊奥林匹斯山一样的圣山,都是神话体系的发源地。这话不确。人们知道奥林匹斯山在何处,而中国神话中的昆仑山却从未被人真正找到。
两千多年来,试图解答这个问题的人络绎不绝,直到当代,仍有无数人致力于此。他们搜尽所有记载昆仑的古籍,精细研究其中记载每一个微小的山川物产特征与古人的考证记录,并与中国的无数山川对应,给出了无限纷繁的答案。太行山、鄂尔多斯北缘之山、祁连山、青海一带黄河源头的山,以及现在的昆仑山,都曾位居答案之列。甚至还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喀拉库里湖就是书中记载的西王母的瑶池啊!
这些答案与论争,就像飘荡在喀拉库里湖上的各种细碎声音,始终无法穿透这亘古的寂静。
人们在多变的答案中唯一达成的认知默契,几乎是对无解的妥协:神话空间存在于想象世界,与现实地理终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即使二者在现实山川中偶有重合,现实终不能解释神话中诡谲莫测的灵异幻想——那些幻想,只是古人用想象力来表达已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昆仑山是一座幻相之山。
2地图上的昆仑山
神话与现实世界真的有那么大的鸿沟吗?如果这个鸿沟不可跨越,那么现实中就不该有昆仑山的存在。然而此刻,我正坐在一座名叫昆仑的山中。一定有一条路,让人从神话的纷繁幻相中出走,进入真实的世界之中。
关于昆仑山的幻相,如果换一个提问方式,也许会变得有解。
在神话诞生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书写者对周边地理的认知范围究竟有多大?如果能够知道他们的认知边界,昆仑山就会在这个边界之内出现。
太行山、鄂尔多斯北缘之山、祁连山……这些黄河流域附近的山之所以能成为答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后人认为,在先秦时代,假如穆天子(周穆王)真的周游四方,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与他的行动能力来看,他的涉足范围都会是极其有限的,只能进行小范围的旅行。所以,他登上的昆仑山不会太远,会面的西王母也是黄河流域附近的部族首领的化身。
假如穆天子周游四方是个虚构故事,书中记载的地理景象就会来自于当时世人对周边地理的认知——可能是作者实际走到的地方,更多的内容则来自周围人们的口耳相传——一旦借助口耳相传,这个认知边界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很可能会远远超出黄河流域。比如,当时人们听说,在遥远的西方,有一座名叫昆仑的山,这座山产玉,是很多河流的源头,却不知道它在哪里。
在那个对地理知识口耳相传的时代,需要有一个人,从神话传说与书籍考证中走出来,到真实而丰富的西方去看一看。
真的出现了这样一个人。
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后世通常用四个字来概括:凿空西域。他是张骞。
公元前2世纪,汉王朝的使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见闻与物产,使当时人对西方的认知边界,从玉门关直接逾越到了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张骞为人们揭示了一个过去不为人知的外部世界,除此之外,他还带回了一个不太起眼的东西:昆仑山。
是张骞找到了神话中的昆仑山吗?《史记·大宛列传》中大致讲述了这个过程: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张骞追溯黄河的源头,找到了一座于阗附近的山(这是张骞的一个错误,真正的黄河源头不在这里,但这个错误无关大碍),这座山上产出玉石,汉武帝据此对照古书上的记载,把这座山命名为昆仑。从此,昆仑山正式出现在了中国的地图上。
这一刻,我所在的山,就是汉武帝刘彻命名的昆仑山。
3昆仑山名字从哪儿来
神话幻想且不谈,刘彻命名的这座山,是之前人们在有限的地理认知中听说的那座昆仑山吗?
很早之前,就有人发现,昆仑二字不是一个出自汉语的词汇,而是一个外来语的音译。那么,就像祁连出自匈奴语、慕士塔格出自柯尔克孜语一样,昆仑二字,应该来自居住在真正的昆仑山附近的族群对这座山的称呼,久之传到黄河流域,汉族人听说了这座山的名字,将其写入古书之中。
既然在先秦时代,汉族人就听说过这个译名,那么,这个为昆仑命名的族群要比后来出现的匈奴还要古老。
是什么族群?他们居住在哪座山附近?博望侯张骞的时代距离先秦并不遥远,他凿空西域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这个族群,有没有与真正的昆仑山擦肩而过?
如果这个问题拿来问汉王朝的对手——匈奴人,答案很可能会水落石出。张骞偏偏没有问。这不是他关注的问题,更不是他与匈奴交锋时的任务。
不知昆仑山在何处,是因为人们对玉门关以外的世界太不熟悉了。正因为这种不熟悉,才一次次将昆仑山加以渲染,直至其变成一个脱离现实的巨大想象空间,昆仑神话体系才得以完成。
2000多年后,有当代学者在对古老语言碎片的拼凑对比中,得出一个不起眼的结论:我们一直以为祁连山的名字来自匈奴语,即天山的意思,其实不是。祁连二字很可能来自更古老的一种语言,后来被匈奴人化用到匈奴语中,继而被译为汉语。在那个古老的语言中,祁连与昆仑是同一个词,即山的意思。
无穷无尽的昆仑猜想如漫漫长夜,似乎出现了一丝光亮的缝隙。如果这个微小的结论能够被证实,那么,2000多年来,关于昆仑山的无数疑惑与猜测,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反转——昆仑不是一座具体的山,在西方的某种古老语言中,所有的山都被称为昆仑。
上帝之所隐没在中原人瑰丽华美的想象世界里,真实的昆仑群山与真正的西方世界开始浮现于人们生活的土地上。
这个被考证的语言,就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吐火罗语。
吐火罗语是一种早已消失的语言,直到20世纪初,学者们才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考古中发现了用吐火罗语书写的文献,并为之做了整理与归类——使用吐火罗语的族群在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包括塔里木盆地中的库车、焉耆、龟兹、楼兰、吐鲁番等地。这一广大地区,经张骞西行之后,进入中原人的认知领域,从此被称为西域。
在使用吐火罗语的族群中,最为中原人所熟知的一支,是大月氏人。寻找大月氏,正是促使张骞凿空西域的真正目的。
先秦时代,月氏人在河西走廊的西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游牧——这个年代,正是《穆天子传》成书的年代——后被崛起的匈奴所驱赶,被迫向西长途迁徙。匈奴人随之取代月氏占据了祁连山一带,而离开的大部分月氏人沿天山南麓西行,几经辗转,两次西迁,最终定居于帕米尔高原的西部、中亚的河间地区。西迁的月氏人,后被称为大月氏;留下的小部分月氏人,被称为小月氏。
与此同时,汉王朝被崛起的匈奴所威胁,由此试图找寻被匈奴击走的大月氏联合抗击匈奴,这才有了张骞西行一事。待张骞找到大月氏时,昔日的游牧民族已经在帕米尔的西边、阿姆河的水草丰沛之地定居,不愿意再卷入对匈奴的战争。张骞西行的外交目的并没有达成。
但张骞追寻大月氏西行的这条路,在两千年多后的19世纪70年代,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所命名,这个名字同时照亮了东方与西方的历史与文明,并将旷日持久地沿用下去——他在一本名为《中国》的书中,将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
4丝绸之路
事实上,真正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一条起讫点与经行处十分精确的路,也并非自张骞开始才有人行走。相反,这是一个古老的、范围广袤的巨大通道,它有很多分支交叉延展,行走者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时代条件来选择道路。
在张骞之前,最早的东西方道路始自北方草原。草原像‘未经耕种的海洋’一样,它虽然不能为定居的人类提供居住条件,却比开垦了的土地为旅行和运输提供更为巨大的方便。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这样形容草原为交通提供的便利性。相对于农耕民族的自给自足而言,游牧部族有相当一部分生存所需的物品需要与定居社会进行交换,比如粮食或纺织品,早期的贸易活动就这样诞生于游牧部族的迁徙道路上。在汉代以前的很长时间,活跃在蒙古草原、南俄草原、中亚与西亚北部的斯基泰人在游牧过程中就开辟了草原之路,这个宽广的欧亚草原大通道东至大兴安岭,向西一直抵达黑海草原。
但是,在中国古籍中,草原这个词汇出现得比描述西域的瀚海流沙还要迟,这是因为在作为文明中心的黄河流域,中原人的视野并没有随着北方游牧部族的视野而展开,而是直到张骞时代才开始向西方延伸。张骞之前,西域的道路上早已出现了中原的物产,在凿空西域之后,除了书写者的记录范围开始拓展之外,还有一队专职进行商业贸易的人群出现在了东西方的通道上,当这群人开始行走时,丝绸之路正式连接起了东西方的文明中心。
不知道您问的是现实中的昆仑山还是传说中的昆仑山。如果是现实中,那就很简单,铺开地图,昆仑山就在西藏,青海和新疆的交界处。
其不能说是山,而是一座山脉,横贯西藏,青海和新疆,平均海拔五千米以上,常年白雪覆盖,虽然荒凉,但景色美不胜收。
如果是传说中的昆仑山,那可就神秘了。要说昆仑山,必《山海经》,中国五千年文化,从远古的茹毛饮血到现在的科技文明,无数文卷古籍为一代代后人的不断进步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一本言及各类知识的志怪之书,最为著名,即《山海经》。
《山海经》中描述了山川,民族,药物,物产,祭司,巫医等,更兼有了中国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其中有些山川虽与现在的山川同名却不同指一山,比如昆仑山。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是以西王母为仙主的名山,更传说有瑶池在其之上,且距瑶池不远处乃是姜太公修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处。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气象万千,仙气缭绕,又号昆仑虚的传说神山,更是始祖伏羲的王都,于今而言,众人对于《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有各种论调。最为认同的一点就是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和现今的昆仑山并非一个,现今的昆仑山乃是指昆仑山脉,《龙鱼河图》曰:“昆仑山,天中柱也。
《神异经》中也有所言,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龙脉之祖”,传说中提及昆仑山脉,说是天帝点化之地,故盛产玉石,遂后人称其为“玉京”,昆仑山更是昆仑派的发源地。
总而言之,以上的种种记载,都给昆仑山附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关于昆仑山的具体地点也是众说纷纭,比如祁连山说。唐朝历史学家颜师古,曾多次表明,祁连山就是古昆仑。在他注释《后汉书·明帝纪》中曾这样说道:“昆仑,山名,因以为塞。(昆仑山)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昆仑之体,故名之。”
这个地界上,也就是祁连山了。颜师古认为“祁连”一词来自匈奴,其和汉语“昆仑”语义相同,所以两者是同一个地方。这个是比较靠谱的说法,比较古人眼界有限,大西北的祁连山就可能已经是其极限了。
当然也有脑洞比较大的。比如埃及金字塔说:
这个说法认为昆仑山就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而所谓得昆仑乃是龙脉之所在,则是因为古埃及人是华夏之祖先,咱们中国的商周秦汉皇胄贵族都是古埃及人的后代他们还据此得出之所以有龙凤图腾,乃是因为。鹰蛇是古埃及人的图腾。。西方只继承了鹰,所以有双头鹰,单头鹰。
这个主要就是支持古埃及是华夏祖先那么一批人提出来的,只有所谓得推论,没有历史依据,大家权当看个笑话就行。
当然,还有更厉害得,即月球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大洪水、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等传说。而这些都在指向一点,那就是月球是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因为月球分离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引发了全球性的大洪水、女娲补天则是月球分离在大气层造成的损伤、而嫦娥奔月则是有一部分人月球,离开了地球。
大概就有了这么一个故事,在远古时代,因为战争或者是某些其他的原因,产生了剧烈的地质活动,引发了大洪水。而那些有权有势,被称为神仙的人为了躲避洪水,则来到了海拔比较高的昆仑山。而随着剧烈的地质运动,以及天外引力,最终昆仑山被甩出了地球,那群人类的先知们也随之而去。
所以月球便是昆仑山。
当然,这个仅仅只是一个脑洞,还需要更多的事实依据,那就是天文学家以及地质学家们的工作了。
此外《山海经》的昆仑山与现在的昆仑山也并非完全没有公同点,比如《山海经》中的“瑶池”便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昆仑山的黑海演化而来,其中的穿过得野牛沟更是有着珍贵的野牛岩画。
这也将古昆仑到底在哪这个问题,重新推上了另一个高潮。
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地理观念上的昆仑山,指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古代神话的西方昆仑,是汉以前地理上的昆仑一名与传说中昆仑的结合。
昆仑由神话世界变为仙境,有一个过程。如《西次三经》说,昆仑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那里除了有九尾虎身的陆吾神守护之外,还有一种长了四只角,有些像羊的兽,名土鳞,能吃人;那上面的鸟,样子如蜂,却大得如鸳鸯。有一种开黄花结红果的树,果子味道如李,无核,名叫沙棠,吃了能御水而不溺死。这明明是怪异的神话世界。同样是昆仑,在《淮南子·地形训》则是别一样景状:
昆仑有增城九重(一层比一层高的城池〉,其高万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王千好在其东,绛树〈赤色玉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 昆仑山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承受不死药之器〉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倾宫〈占一顷地之宫〉、旋室(用玉所饰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阖阅之中。疏圃之池,浸浸黄水(疑为泉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为丹水〈赤色水〉,饮之不死。仙界所需之物,这里应有尽有,有不死树、不死药、不死水等等。装饰以玉为基本材料,异兽之类已无踪影,纯属于理想的仙境。据说,早期仙人,不必修炼,只要吃些以上的不死之物便可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传说黄帝吃的是一种沸沸汤汤的玉膏,从神话英雄变成了仙界首领。昆仑已非昔日可比,俨然是仙人的老家。
传说中的昆仑,既高且大,为中央之极,也是连接天地的天柱,仙人万一还想上天,这是绝妙的歇脚之处。昆仑又是黄河之源,黄河是母亲河,古人出于这种崇拜心理,将昆仑由神山转化为仙山便顺理成章。
昆仑山在神话中有了崇高的地位,《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它是海内最高的山,在西北方,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昆仑山方圆800里,高达七、八千丈。上面长着一种木禾,高四丈,粗够五个人合抱的。山的每一面有九口井,每口井都用玉石(按:古人所说玉石,并不是如代指的真正的玉,即优质石〉作栏杆。每一面又有丸道几每道门都有开明兽在那里看守着。开明兽是什么样子,是位半人半兽的神,身躯有1虎那么大,九个头,长得都是人面,向着东方,立在昆仑山上。昆仑山是百神所在的地方。
昆仑山与古代的夏、周、羌几个民族的活动都有联系,在古代神话中的地位,类似于希腊神话的奥林匹斯山。《山海经》提到过几十座山,昆仑山雄踞为冠。它作为天帝的都城,自然被天帝所统治。据说,这位天帝便是黄帝。黄帝派去管理昆仑山的神叫陆吾,也是半人半兽形,人的面孔,虎身虎爪,长了九条尾巴。(见《西山经》)民间神话中昆仑山上的主角是穆王,他乘坐八匹马拉的车子与西王母为爱而相会。周代穆王继位时已经50岁了,在位55年而崩,是古代的长寿帝王。也许因为他长寿,后世便有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到了帝台的西王母;有的说穆王西巡,有僵师求见,有的说他与西王母一同成仙而去等等。
偃师是一位能工巧匠,他所做的人跟真人一样,能唱能舞,受到穆王的称赞①,便把他带回了皇宫。穆王西行,还有人向他献一尺长的玉刀,切玉如切泥;有献夜光杯的;又传说,连雨三月,穆王吹起了笛子将雨止住……总之,这不是历史上的那位穆王,而是一位奇遇奇事不断的传说化了的帝王。他最大的奇遇是与西王母的会见。他对西王母毕恭毕敬,手执白圭和玄璧,献上彩色丝带三百纯。西王母设宴款待,双方用歌对答。穆王离开后,走到〔龠yǎn演〕山之上,把这段会面的事用铭文刻在那里,并改名为“西王母之山”。(见《穆天子传》、《十洲记》、《拾遗记》等〉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穆天子仙化,说他与西王母吃一种黑枣,这种枣一百年才熟一次果实,有二尺长。又说他与西王母欢歌以后,升云而去,或西王母亲自到穆王之宫,一同升云而去。这其间,已经是神话与后世道教神仙可成思想的混合体。
昆仑山的位置
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那么具体位置在哪里呢,很多人认为是在青藏高原的山脉,如昆仑山(现在的昆仑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冈底斯山、喀拉昆仑山等种种说法,青藏高原的山脉问题是平均海拔500-6000米,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终年有不化的高原冻土层,既然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去作作考察还可以,要让几万人的部落住在上面,又没法发展农业,不饿死才怪呢,而且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藏民对没有人类活动的雪山充满敬畏和崇拜,认为有神,然而汉人不是这样子,汉人只有对有平民百姓经常去活动的山才会充满崇拜,才会认为其有神,象五岳,人们都认为其有神,但黄山虽然景色比五岳漂亮,海拔也更高,但人们并不认为其有神,原因就在于黄山在古代除了爱游玩的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很少人去攀爬,便不被认为有神,也就是说汉人首先认为可以亲近才有可能崇拜,不可以亲近,人迹罕至的地方是不被崇拜的,汉人的文化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互动文化,我有与神互动亲近的机会,我才有可能信仰他。因此,海拔很高的山不可能成为汉人心中的圣山的。因此,寻找昆仑山必须不能太高,至今还有大量的人类活动,才能可能是真正的昆仑山。当然也不能是小山丘,小山丘很容易就登上去了,也引不起崇拜之情。昆仑山指的就是秦岭!下面开始分析:
《山海经·大荒西经第十六》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有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昆仑山指的就是秦岭!秦岭山脉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西海:指的是山西西南部,古时那里有大泽。北京有后海、北海、中南海,陕甘川人把湖泊称为海子,可见湖泊就是海。流沙就是渭河,渭河色黄,水中有泥沙,故称流沙。赤水指的是流入湖北丹江口的丹江,汉水的支流。黑水就是汉水,禹贡说:“黑水西河惟雍州”,又说“华阳黑水惟梁州”,则知,黑水为雍州和梁州的界河,那必是汉水无疑,因为雍州和梁州的分界就是汉水,汉水上源至今流经张家河镇的一段有黑河之名,黑水西河惟雍州--说的是汉水和黄河(山西和陕西交界的黄河为西河)间为雍州,华阳黑水惟梁州—说的是四川(四川古称华阳国)到汉水为梁州。《山海经·海内西经第十一》说洋水、黑水出昆仑山西北隅---洋水就是漾水,即甘肃天水地区徽县境内的永宁河。该水发源于天水县境的齐寿山,齐寿山正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璠冢山。该山西边发源西汉水(黑水);东边发漾水。漾水经徽县南流至今陕西略阳西北与西汉水合,入嘉陵江。西汉水、漾水今是入四川嘉陵江,但在西汉乃至更早此水在阳平关附近是东流入汉中,汇入汉江,古河道至今尚在,但已干涸。
《山海经·海内西经第十一》“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丹江发源于秦岭东南,(在长江安徽段)折向东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黄河位于秦岭东北方,在秦岭北面运行一段后,从渤海西南方进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分一条水流流向西后转向北,在碣石入海,碣石即曹操所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竦。…”之碣石也。
《山海经·海内西经第十一》“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过毕方鸟东。”洋水(漾水,即永宁河)、黑水(西汉水)发源于秦岭西北方,汇合为汉水向东行,又向东北方(在长江安徽段)行进,(在长江江苏段)转向南入海,过毕方鸟(地点不详)东面。山海经对楚国段的长江非常了解,而且山海经多详东南而简略西北,对西北地理的里数距离与事实相距很大,可见作者没有亲自己到过西北,只是道听途说,可见山海经的作者是楚人。
《山海经·大荒西经第十六》“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这指的是太白山山神,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白虎神,即传统文化是常说的代表方位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的白虎神,白虎在古代为战神。
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太白山峰岭陡峭,群峰林立,山间谷地原生自然景观保存良好,有典型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由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被积雪覆盖,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柳宗元撰《祷雨碑记》云“雍州西南界于梁,其山曰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尝巳也。其人以为神,故岁水旱则祷之,寒暑乘候则祷之,厉疾崇降则祷之,感若有答焉者。” 唐代贞元十二年京兆尹(首都市长)韩皋,命周至令(县令)裴均祷祀,翌日大雨。北宋皇佑五年春夏不雨,凤翔府太守李昭遣苏轼祷于太白山,祷雨立验。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弱水即是洛水,现在的陕西洛河。“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洛河外的陕北地区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丰富,当然是炎火之山,当然是投之则燃了。“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陕北都是挖窑洞居住的,当然是穴处了。“西王母”者,部族之王为女人,部族位于中国西部,故称为西。“西王母”部族即是女娲部族也。挖土居住,所以说抟土造人。“戴胜虎齿,有豹尾” 戴上虎的面具,系一条豹尾从事祭神活动。
太白山拔仙台,,海拔3767米,是太白山的顶峰,也是关中最高的山峰,山顶为平面,山顶有有高山湖泊,即大太白池、二太白池、三太白池、三清池、玉皇池、药王池。湖面平静,碧波荡漾,清澈凛冽,洁净无杂,印月映日,呈串珠状排列于拔仙台南北,被誉为“高山明珠”、“太白天池”。更叹为观止的是湖边有一种专门以捕食湖中浮游生物或小树叶为生的小鸟,名曰白顶溪鸲,飞行敏捷,鸣声啾啾,见人不惧,飞临水面,衔取湖中草叶,人称“净池鸟”、“净水童子”。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这样描述过:“太白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楼、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古人认为是潜龙吐气,神明显灵。《眉县志》中记述:“暑月冰融,香客并携万物投池内以祭,其诚心者则池现异光报之。”“池有潜龙,其上常云雾笼罩,曰封池,虔祷之后豁然开朗,曰开池。潜龙一神,时大时小,出入其中,池面常放五色光、万字光、寿字光、珠光、油光各有其类。”清雍正六年(1728)眉县知县张素有诗:“曾记涛名檀广陵,池光山顶未前开。珠玑万字须臾织,星斗一天顷刻出。五色烟霞疑豹变,片时云雾起龙纹。水经郦注还应续,七发观澜不是云。”夜晚,明月当空,站在太白山顶峰拔仙台上,仰视天空,明星点点,俯看万山,竟有遍野灯光。这些灯光相传是众神仙齐赴拔仙台向姜子牙讨封时手执灯笼。实际上是山间未消融的小块冰雪在月光下反射的结果。
太白山是渭河与汉水的分水岭。太白山植被、气候、土壤、动物,均以海拔高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景观带谱。森林植被自下而上有8个景观带:栓皮栎景观林带(海拔1300米以下)、锐齿栎景观林带(海拔1300--1800米)、辽东栎景观林带(海拔1800--2300米)、红桦景观林带(海拔2300--2600米)、牛皮桦景观林带(海拔2500--3000米)、巴山冷杉景观林带(海拔2800--3200米)、太白红杉景观林带(海拔3000--3500米)、高山灌丛草甸景观带(海拔3400米以上)。还可以感受到从暖温带至寒带不同的气候景观,也可看到各景观带内的珍禽异兽。界限清晰,色调分明,各林带原始纯林保存完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莲香树、水青树、星叶草、太白红杉、栓皮栎、油松、华山松、白榆、椅杨、红桦、巴山冷杉、太白红杉、独叶草、大果青杆、狭叶萍耳小草、庙台槭、金钱槭、领春木、紫斑牡丹、延龄草等21种,产有太白山特有种和新种,如太白红杉、眉柳、太白参、太白乌头、太白贝母、太白忍冬等;国家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羚牛、虎、云豹、金钱豹、金丝猴、红腹角雉、朱鹮鸟、金鸡、林麝、黑熊、青羊、血雉、苏门羚、大鲵等20多种。林区内外,药用植物满山遍野,素有“太白山上无闲草”之美称,有太白米(假百合)、太白菊(肺经草)、桃儿七(鬼臼)、鹿蹄草等500多种;林下的独叶草、紫斑牡丹是特有、稀有种类;其它富含淀粉、油脂、纤维、单宁的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太白山更有春秋战国时王禅老祖修道的“鬼谷子洞”、孙思邈活动遗迹等道教遗迹,古称道教“第十一洞天”,“天下第一福地”。
太白山低山区有丰富的地热田,温泉水温达72摄氏度,内含二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优良的医疗矿泉水。
古代又传说昆仑山多玉。这与秦岭的特征也是相符的。秦岭蓝田玉是我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迄今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县城距西安40公里。县境除东、南部为秦岭山区外,余为川原丘陵地带。绕流长安的八水中的灞河和浐河即发源于此,著名的白鹿塬便夹居于灞、浐之间。战国时期,秦置蓝田县,因为玉之美者曰蓝,县产美玉,故名蓝田。玉石产地在辋川内秦岭山中的核桃沟一带。著名的和氏壁即是出产于秦岭。
秦岭南面之汉江流域(即古之“汉中”也)有著名的绿松石,陕西白河县以及湖北竹山县、勋县一带,储量很大,绿松石属优质玉材,我国清代称之为天国宝石,视为吉祥幸福的圣物,只有皇帝和太后的官帽才能用绿松石镶顶子。绿松石以天蓝色的瓷松,尤如上釉的瓷器为最优。绿松石在石器时代就已被人类所利用,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晚期文物中,就有绿松石装饰品,江苏南京北阴阳营遗址,新沂花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有绿松石耳坠等文物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原始社会的墓地中,出土有距今5000年前的绿松石装饰品。因为女娲部族控制区域之秦岭、汉中皆是出产优质玉石,蓝田玉品质最优为蓝色,绿松石品质最优亦为蓝色,蓝色正是蓝天的颜色,这就是女娲炼石补天之所本。
汉水流域又有汉江奇石,汉江独有的石种——釉光青——以其造形多变、石质坚硬、色彩厚重等特点在奇石界独树一帜;更有汉江红、彩韵石、神农彩石、卵石、蜡石、墨石等石种各显异彩,独领风骚。由此可见,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是有充分土壤的。
“此山万物尽有”秦岭植被茂盛,植物、动物物种丰富,这在前面我已经介绍了,所以说万物尽有。
太白山曾名为惇物山,意思是上天赐给的取之不尽的宝藏。西汉文学家东方朔曾注释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百王可以取给,万民可以仰足”。
秦岭著名的山还有终南山,《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后汉书·东方朔传》说:“南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良村,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筒之饶。上宜望芋,水多锅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汉唐时代,长安居民、手工业者所用的薪炭、木材、石材、药材等大都取于终南山。西安的气候,受终南山影响很大,这在古代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唐文宗曾说:“每闻京师旧说,以为终南兴云,即必有雨;若晴,虽密云他至,竟夕不沾濡。”
秦岭著名的山还有首阳山,首阳山,海拔2870米,山顶很平坦,一大片草地,足有百余亩。万花竞放,这里称作“天宫花园”。正中,有一汪湖水,称为“嫦娥沐浴湖”。据说此湖天旱则水盈,天冷则水暖。湖内偶有落叶杂草,自有鸟雀叨走,保护着湖面的清洁。在山顶,可看到首阳山五花石。虽为岩石,可似金胜银,随着阳光强弱变化,观赏角度的不同,变幻出神奇的色彩:忽儿犹如鱼肚,忽儿黑熊怒吼,忽儿显现出熊猫攀竹可爱的憨相。看起来天然处之,可猛然又变幻出各式人形:有悲哀的老头,有怀抱婴儿神情坦然的母亲,也有正襟危坐的菩萨,神态多异的五花石,越临近山峰看得越真切。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1昆仑泉
位于昆仑河北岸著名的小镇纳赤台正中,海拔3700米,,是一泓优良的天然矿泉,被视为昆仑奇观。纳赤喷泉,一大一小,相距50米,大泉在青藏公路路边,泉眼周围用块石砌成外圆内八角形、高一米的泉台,泉口直径16米,泉眼水深1米,旁边有一出口。昆仑泉泉水很旺,日夜不停地向外喷涌,不时翻起层层小浪花,并发出响声,全年水温恒定为20℃。泉池四周由花岗石板砌成的多边形图案,中央一股清泉从池地蓦然喷涌而出,形成一个晶莹透明的蘑菇状,将无数片碧玉般的花瓣抛向四周,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又似无声四溅的碎玉落入一泓清池,然后奔向滔滔的昆仑河。
至今在纳赤喷泉还流传着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在此歇息的传说。相传,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随身抬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当公主一行来到昆仑山下的纳赤台时,由于山高路遥,人马累得精疲力竭。于是,公主命令大队人马就地歇息。当夜做饭时,才发现附近没有水,大家只好啃完干粮,和衣而睡。第二天早上,人们醒来时,发现昨晚放释迦佛像的山头被压成了一块平台,离平台不远的地方,一眼晶莹的泉水喷涌而出,淙淙流淌。人们一下子明白,这是释迦佛把山中的泉水压了出来。虔诚信佛的公主为了表达对佛祖的敬意,把自己身上的一串珍珠抛在泉眼里,泉水变得更加清凉甘甜。由此,人们把纳赤台称为“佛台”,把昆仑泉称之为“珍珠泉”。还有一个传说是创造神凡摩赴昆仑山瑶池之畔的西王母寿宴后归途中,饮兴未艾,信手把樽畅饮西王母馈赠的瑶池琼浆,金樽掷地,琼浆四溢。其乘坐的莲花神龛化为赤台群山,溢出琼浆化为昆仑泉。
昆仑泉是昆仑山中最大的不冻泉,泉水是昆仑山冰雪融化后渗入地下流动喷涌出来的,不仅澄澈清冽,晶莹透明,甘甜醇美,洁净卫生,加上这里海拔高,没有污染,被誉为“冰山甘露”。该泉水属低矿化度重碳酸氯化物、钙镁型矿泉水。它喷出地层前,在地下蕴藏潜流达20余年,从周围环境中溶解锶,钙、钾、碳酸氢根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化学元素。其中锶含量达07毫克/升,对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为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现建有昆仑泉亭,亭内立有昆仑泉碑,是世界屋脊汽车探险线的必经之地,昆仑山道教圣境寻祖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2昆仑山口
昆仑山口地处昆仑山中段,格尔木市区南160公里处,海拔4772米,相对高度80-100米,亦称“昆仑山垭口”,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昆仑山口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生态环境独特,自然景象壮观。这里群山连绵起伏,雪峰突兀林立,草原草甸广袤。尤其令人感到奇特的是,这里到处是突兀嶙峋的冰丘和变幻莫测的冰锥,以及终年不化的高原冻土层。冰丘有的高几米,有的高十几米,冰丘下面是永不枯竭的涓涓潜流。一旦冰层揭开,地下水常常喷涌而出,形成喷泉。而冰锥有的高一二米,有的高七八米。这种冰锥不断生长,不断爆裂。爆烈时,有的喷浆高达二三十米,并发出巨大的响声。昆仑山口的大片高原冻土层, 虽终年不化,但冻土层表面的草甸上却生长着青青的牧草。每到盛夏季节,草丛中盛开着各种鲜艳夺目的野花,煞是好看。
昆仑山山口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仑山脉的必经之地,咽喉之所,是世界屋脊汽车探险线的必经之地,昆仑六月雪观光的重要景点。许多过往行人来到这里后,都要在此驻足观赏一番。1956年4月,陈毅副总理在前往西藏途中路过昆仑山时,激情满怀,诗兴大发,当即写了一首《昆仑山颂》。诗中写道:峰外多峰峰不存,岭外有岭岭难寻。地大势高无险阻,到处川原一线平。目极雪线连天际,望中牛马漫逡巡。漠漠荒野人迹少,间有水草便是客。粒粒砂石是何物,辨别留待勘探群。我车日行三百里,七天驰骋不曾停。昆仑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驱遣江河东入海,控制五岳断山横。
昆仑山口标记碑分为主碑、副碑、陪碑、雕塑、底盘五部分,材质为汉白玉。主碑高4767米,是昆仑山口海拔高度的千分之一,碑底座用花岗岩块石砌成96平方米基础,象征她屹立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坚实土地上。昆仑山口碑南侧立有昆仑山口纪念碑及杰桑索南达杰纪念碑,纪念这位为保护可可西里野生动物而捐躯的藏族优秀儿子。
离昆仑山口不远的东西两侧,海拔6000米以上的玉虚峰和玉仙峰亭亭玉立,终年银装素裹,云雾缭绕,形成闻名遐迩的昆仑六月雪奇观。玉虚峰,位于昆仑山口东面。这是一座海拔6500多米的雪山冰峰,峰顶高耸巍峨,山体通坡冻封雪裹,山腰白云缭绕,看上去犹如一位银装素裹,亭亭玉立的女子,昂然挺立在群山之上。玉虚峰相传为玉皇大帝的妹妹玉虚神女居住的地方。传说,当年玉皇大帝见昆仑山雄伟高大,气势轩昂,景象万千,且离天庭很近,便在昆仑山顶修建了一座轩辕行宫。玉帝的妹妹玉虚得知后,很不服气,说玉帝霸占的地方太多了 ,不仅占了天上,还要把地上的好地方也据为已有。玉帝没有办法,只好把其中的一座山峰让给了玉虚。玉虚便在这座山峰上为自己修筑一座冰清玉洁、俏丽奇美的行宫,而且经常带着众姐妹到此游玩,所以,这座山峰就叫玉虚峰。
3昆仑桥
昆仑桥又称一步天险桥。位于格尔木南部的昆仑山下,距格尔木市约50公里,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险关。昆仑桥飞架于一步天险之上,全长只有4米多,是一钢筋水泥大桥。昆仑桥之壮观不在大桥本身,而在于桥下的f岩绝壁和万丈深涧。发源于昆仑山中的由雪水和泉水汇合而成的格尔木河,从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峡谷奔流而下,滔滔的河水将河谷的千板岩长期冲刷穿凿成了一条深40多米、宽数米的石峡险谷,其中最窄处只有4米左右。昆仑桥两岸,绝壁相对,怪岩嶙峋,谷顶平坦,谷底幽深,形势极为险峻。人们站在桥上俯身鸟瞰,但见湍流不息的河水,在深邃险峻的幽谷中急湍喧泻,喷涌咆哮,不断地激起层层雪白的浪花,发出阵阵犹如雷鸣般的轰鸣,真是令人望之目眩,闻之丧胆。 [编辑本段]相关作品 《昆仑山颂》
昆仑山山口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仑山脉的必经之地,咽喉之所,是世界屋脊汽车探险线的必经之地,昆仑六月雪观光的重要景点。许多过往行人来到这里后,都要在此驻足观赏一番。1956年4月,陈毅副总理在前往西藏途中路过昆仑山时,激情满怀,诗兴大发,当即写了一首《昆仑山颂》。诗中写道:
峰外多峰峰不存, 岭外有岭岭难寻。
地大势高无险阻, 到处川原一线平。
目极雪线连天际, 望中牛马漫逡巡。
漠漠荒野人迹少, 间有水草便是客。
粒粒砂石是何物, 辨别留待勘探群。
我车日行三百里, 七天驰骋不曾停。
昆仑魄力何伟大, 不以丘壑博盛名。
驱遣江河东入海, 控制五岳断山横。
昆仑山口标记碑分为主碑、副碑、陪碑、雕塑、底盘五部分,材质为汉白玉。主碑高4767米,是昆仑山口海拔高度的千分之一,碑底座用花岗岩块石砌成96平方米基础,象征她屹立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坚实土地上。昆仑山口碑南侧立有昆仑山口纪念碑及杰桑·索南达杰纪念碑,纪念这位为保护可可西里野生动物而捐躯的藏族优秀儿子。 [编辑本段]自然异象 昆仑山上的“地狱之门”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们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仑山生活的牧羊人却宁愿因没有肥草吃使牛羊饿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进入昆仑山那个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
这个谷地即是死亡谷,号称昆仑山的“地狱之门”。谷里四处布满了狼的皮毛、熊的骨骸、猎人的钢枪及荒丘孤坟,向世人渲染着一种阴森吓人的死亡气息。下面是一个真实的、由新疆地矿局某地质队亲眼所见的故事:
1983年有一群青海省阿拉尔牧场的马因贪吃谷中的肥草而误入死亡谷。一位牧民冒险进入谷地寻马。几天过去后,人没有出现,而马群却出现了。后来他的尸体在一座小山上被发现。衣服破碎,光着双脚,怒目圆睁,嘴巴张大,猎枪还握在手中,一副死不瞑目的样子。让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上没有发现任何的伤痕或被袭击的痕迹。
这起惨祸发生不久后,在附近工作的地质队也遭到了死亡谷的袭击。那是1983年7月,外面正是酷热难当的时候,死亡谷附近却突然下起了暴风雪。一声雷吼伴随着暴风雪突如其来,炊事员当场晕倒过去。根据炊事员回忆,他当时一听到雷响,顿时感到全身麻木,两眼发黑,接着就丧失了意识。第二天队员们出外工作时,惊诧地发现原来的黄土已变成黑土,如同灰烬,动植物已全部被“击毙”。
地质队迅速组织起来考察谷地。考察后发现该地区的磁异常极为明显,而且分布范围很广,越深入谷地,磁异常值越高。在电磁效应作用下,云层中的电荷和谷地的磁场作用,导致电荷放电,使这里成为多雷区,而雷往往以奔跑的动物作为袭击的对象。这种推测是对连续发生的几个事件的最好解释。
昆仑山在中国新疆与青海、西藏交界。
昆仑山脉(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是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
该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
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
山脉分段:
昆仑山脉西高东低,按地势分西、中、东3段:位于西昆仑山海拔在7000以上的山峰有3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平均海拔为5500-6000米;中昆仑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5000-5500米,北坡雪线5100-5800米;东昆仑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4500-5000米,积雪分布在5800米以上的山峰。
中国是一个大国家,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昆仑山脉。豹的头被两只蓝色的鸟装饰着。它是道教的神和东方王。男人和女人培养了不朽的人。古籍中的昆仑山是现在的昆仑山吗昆仑山只有一个地方吗昆仑山在哪里
在西方神话中,奥林匹斯山是众神居住的地方。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神仙通常是在昆仑山中栽培的。据《山海经》和《淮南子》记载,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座昆仑山,它有一万多英里高,笼罩着一层光环。在后来的武侠小说和仙侠小说中,他们都喜欢昆仑山的背景。昆仑山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传说昆仑山是黄帝的都城。山上有不死之树、龙泉、瑶池和珍稀鸟兽,还有宏伟的宫殿。屈原在《河伯》中想象:“邓昆仑四顾,心乱跳。”昆仑山是一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
然而,昆仑地区是如此神秘,它的确切位置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谜。为此目的,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和不断的诉讼。
在《山海经》和《淮南子》中,昆仑山是黄河的源头,盛产玉石。因此,古今许多人都联系黄河的源头来确定昆仑山的位置,并以生产玉器作为旁证。
首先确定昆仑山位置的是汉武帝。张伟“凿空”西部,西北地理的学习一些知识,回来报告,黄河的源头在于阗(现在和田附近,新疆),但是他认为昆仑山脉应该在西方。后来,汉武帝不断派遣使者到西域各国。
祁连山
祁连主峰一带为古昆仑山,古人对此有明确的断定。《括地志》说,“昆仑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颜师古注释《后汉书·明帝纪》文中的“昆仑塞”说:“昆仑,山名,因以为塞。(昆仑山)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昆仑之体,故名之。”《晋书·张轨传》载:“永和元年,以世子重华为五官中郎将、凉州刺史。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无疆之福。’骏从之。”
神话里的昆仑山,和现在的昆仑山是一样吗?
本文2023-10-23 13:21: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