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民间传说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山西的民间传说有哪些,第1张

其实很多都是传统戏文里的

夏桀被商汤打败,所以只能在山西夏县困度余生、周公旦为唐叔争取晋国、介休介子推与寒食节、传说赵氏晋阳城被智、韩、魏三家围困时没有羽箭了,但是挖起城内墙砖就有了材料,具体什么忘了,小时候看的……苏三起解、有很多人认为关二哥是从事他们那行的,所以关二哥成了很多行业的始祖,所以有很多民间流传他年轻时候的故事、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晋祠祈祷后才起兵、咱武娘娘祖籍也是山西人,他和太宗高宗那些事就不用咱们说了,影响和谐、薛仁贵与柳氏、薛平贵与王宝钏(这个和前面不一样,薛仁贵是唐朝大将,这个是后人杜撰的)、满床笏(汾阳王郭子仪过寿)、太原柳巷的由来(朱元璋手下大将到太原探情报被元兵发现,躲在一个老太太家里,后来脱险为报恩使其不受明兵侵害,让其在家门口插柳,老太太就告诉一巷子的邻居,大家都插柳,所以叫做柳巷、传说宋太宗灭北汉时,太原的老百姓都在房檐上用石子继续抵抗宋兵不愿归降,而当时的太原叫做龙城。宋太宗说每次太原第一个造反却最后一个归降,有碍赵家天下,就把太原龙脉挖了,所以现在太原有很多的丁字路口而非以前的四通八达的路网、杨家将的故事不用我多说了吧、前段时间去呼延村玩,想起了宋朝名将呼延赞也是太原的嘿嘿、白居易是太原的,他写诗总要给老太太听看他懂不懂,所以他的诗文才通俗。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也被称为“诗魔”、相传洪洞大槐树是明朝戍边汉民的中转站,所以很多人都是那里的后代,据说生理上和常人有明显不同、闯王李自成兵败被追,在山西被迫将宫里掳来的美女丢弃,所以有了一个美女村、说起村子就要想想杜牧的杏花村和陆游在山西写下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还有史记有个刺客列传,其中有一个太原的刺客,据说晋祠附近还有他去世时的小桥,具体故事看看史记了、白登之围是说汉高祖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在大同附近的事、土木堡之变是明神宗在山西失败被俘的地方、北魏孝文帝迁都是从平城(也就是大同)迁都到河南的事,据说当时大臣都不想走,他就假装说御驾亲征南朝,虽然很多大臣反对,但人家是皇上所以浩浩荡荡带了很多人去,到了河南说既然大家这么劝我那我就在这里不走了,于是别人都……还有就是我最喜欢的武将张辽张文远就是咱山西雁门马邑人,他的事迹太多但是让人热血沸腾,他和关二哥就是咱山西人NB的标志。

都是手打的,没有抄袭别人,自己小时候听的故事,写的不条理,也比较孤陋寡闻只能先写这么多了。见笑了

1、东汉时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数地方修建了道教庙观。

《清凉山志》记载: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

南北朝是山西道教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北魏王朝统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师道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山西道教进入了第一个历史高峰期。

唐朝统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巩固统治地位,山西道教进入又一个历史兴盛时期。

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滞。

2、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取得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山西的鼓品种达数十种,其中代表为山西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 风。

3、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山西境内。

南北朝时期山西佛教盛行,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太武帝讨灭北凉后,将信奉佛教的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3万户迁徙到平城(今大同),由于鲜卑人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亟需安抚 ,所以具有麻痹作用的佛教在北魏境内兴盛起来。

唐朝是山西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佛教的各个宗派如纷纷来到山西建立基地,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4、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赵、魏、韩三分晋国,成为实际上的三家诸侯国。

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

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韩国的都城在平阳,魏国的都城在安邑,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战国时期。

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5、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

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

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添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里添东西,指望当年增产增收。

到了添仓节,山西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

尧:尧中国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好国君。临汾尧都区有始建于晋代的尧庙和唐代修建的尧陵。

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中原霸业。

蔺相如:今临汾古县蔺相如人。战国时赵国上卿,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人。,开创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纪信: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代刘邦舍身赴难,转败为胜。

卫子夫: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人。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是她的弟弟,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是她的外甥。

卫青: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卫皇后之弟。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

霍去病:,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卫青外甥,官至骠骑大将军、封冠军候,后任大司马

霍光:西汉政治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武帝的重要谋臣,任奉车都尉。

徐晃: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

贾逵: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东汉、三国之际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忠于曹魏。没有他就没有曹魏。

贾充:西晋大臣,平阳襄陵(今襄汾)人。曹魏后期,任司马氏属下右长史,指使成济杀魏帝曹髦,参与军国机密。晋初历任司空、侍中、尚书令、太尉等职。

贾南凤:西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今襄汾)人,贾充之女,性妒悍而多权诈。

法显:平阳郡(今临汾)人。原姓龚,是我国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是第一位留学天竺的中国僧人。

柴绍:唐初将军。临汾人。李渊女平阳公主之夫。

朱好古:元代禽昌(今襄汾)人。为元代山西民间画工领袖。

郑光祖:元后期剧作家。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

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遥(第二批)、祁县、新绛、代县(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第一批)、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第二批)、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第一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 张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第三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第三批)、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第三批)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恒山、黄河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交城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

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

历史名人

关羽、狄仁杰、裴度、卫青、霍去病、裴秀、罗贯中、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元好问、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傅山等。

史前(3人):尧、舜、禹

先秦(26人):傅说、叔虞、晋武公、荀息、重耳(晋文公)、狐偃、介子推、祁奚、赵盾、董狐、程婴、韩厥、士丐、魏绛(魏庄子)、师旷、羊舌肸、董安于、尹铎、赵鞅、智伯、豫让、赵毋恤、猗顿、尸佼、荀况(荀子)、赵雍

汉魏(15人):卫青、霍去病、班婕妤、温序、郭泰、郭大、卫觊、王烈、关羽、贾逵、毋丘俭、乐详、王昶、王沈、裴秀、貂蝉

两晋十六国(22人):贾充、孙楚、王浑、王济、裴頠、贾南风、郭璞、邓攸、温峤、鲁胜、卫铄(卫夫人)、孙盛、孙绰、郭澄之、慧远、法显、刘渊、刘聪、刘曜、石勒、石虎、慕容永

南北朝(18人):周续之、裴松之、王玄谟、裴骃、柳恽、裴子野、王僧辩、拓跋珪、拓跋焘、拓跋宏、王慧龙、王遵业、尔朱荣、贺拔岳、昙鸾、高欢、高洋、斛律光、王峻、裴让之、唐邕

隋唐(57人):薛道衡、王通、薛世雄、薛举、柳biàn(四声){字型:上“巧”下“言”}、裴蕴、裴寂、刘武周、王劭、裴矩、温大雅、王珪、裴世清、武士彟、王绩、尉迟恭、王方翼、王勃、窥基、裴行俭、薛仁贵、裴炎、武承嗣、狄仁杰、武则天、武三思、宋之问、薛稷、薛曜、薛讷、张守珪、王之涣、裴耀卿、王翰、王鉷、封常清、王维、王昌龄、薛嵩、王缙、卢纶、吕温、柳宗元、白行简、王播、王涯、裴度、张彦远、吕岩、柳冕、温庭筠、聂夷中、唐彦谦、司空图

五代(15人):李克用、李存孝、荆浩、郭崇韬、李存勖、安重诲、李嗣源、史匡翰、石敬瑭、武漳、刘知远、刘崇、刘承钧、李筠、毋昭裔

宋辽(32人):王全斌、党进、王溥、刑抱朴、杨业、杨弘信、刘继元、呼延赞、毕士安‘文彦博、郭若虚、杨延昭、杨文广、高克明、狄青、孙复、刘羲叟、司马池、 司马康、王掘、王居正、王诜、王彦、马远一家、萧照、赵鼎、杨存中

金元(41人):胥持国、郝天挺、胥鼎、高汝砺、杨云翼、陈规、雷渊、冯廷登、冯妙真、孙威、宋德芳、刘祁、刘郁、元好问、段克己、段成己、麻革、李俊民、张存惠、张德辉、陈赓、郝经、薛景石、许国祯、许扆、关汉卿、姚天福、孙拱、白朴、溥光、高克恭、察罕、同恕、刘致、乔吉、贾鲁、吕思诚、石俊宝、萨都刺、邓光祖

明朝(29人):高巍、侯琎、罗贯中、薛瑄、常伦、韩文、陈卿、乔宇、王琼、李瀚、周鈇、任环、杨博、孔天胤、王崇古、张四维、王国光、褚鈇、刘东星、王家屏、张养蒙、麻贵、张铨、曹于汴、张凤翼、孙传庭、韩爌、鲍承先、张慎言

清朝(48人):白胤谦、贾汉复、程康庄、朱之俊、傅山、于成龙、于准、戴廷栻、阎若璩、吴雯、吴琠、张泰交、范鄗鼎、陈廷敬、田从典、李毓秀、裴幰度、刘璋、任举、孙嘉淦、宋廷魁、徐昆、宋鉴、宋在诗、张佩芳、康基田、祁韵士、李銮宣、安清翘、张敦仁、曹顺、栗毓美、祁贡、仝卜年、张穆、李镕经、祁世长、杨尚文、徐继畲、乔松年

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一、发鸠山精卫填海的传说

在距离山西省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6468米精卫填海的发鸠山,山势矗立,蜿蜒南北,雄伟壮观。山头雾罩云腾,翠奔绿涌,颇有仙境气势。

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二、五老峰的传说

山西运城永济五老峰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市区东南16公里的中条山脉。传说帝尧确定舜为接班人后,准备举行禅让大典。一天,他带着舜和百官登上首阳山,沿着河中沙洲巡游。遇有五位老者散步。

这五老即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精灵。五老相告说,《河图》将要出现,会告帝尧大典之时刻。到时候,那位眼中有重瞳的舜就会请我们回来的,说罢便化作五颗流星,向天空飞去。

扩展资料

山西省的风景名胜:

一、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二、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长治古称上党,是一块出产神话和传说的地方。

以上党地区为中心,就广泛流传和记载着关于炎帝神农氏在此活动的传说和遗迹分布,这个厚重的炎帝文化圈,也包括沁县在内的太行、太岳广大地区。

沁县册村籍学者王中庆考证,在册村周围也有炎帝神农氏活动的遗踪。

据清·乾隆《沁州志》载: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春,朝廷批准沁州建造先农坛,雍正六年六月,将先农坛移建东郊青龙岗,坛高2尺1寸,宽2丈5尺,并在坛北建正殿三间,供奉先农之神。

这是沁县境内属官方建造的炎帝文化设施。

据《后汉书·礼仪志上》刘昭注引《汉旧仪》所载:“春始东耕于籍田,官祠先农。

先农即神农炎帝也。

”  沁县西部册村、上官、河止三村之间有一座黎城山,黎城山东部是五谷神岭,因上曾建有五谷神庙而得名,庙建年代不可考。

在黎城山西北部,是逶迤几十里的九连山(亦九黎山、芜山),九连山是太岳山脉伏牛山的支脉。

传说,黎城是九黎族所居之城,九连山是九黎族与炎帝族打仗的地方,传说毕竟是传说。

而这一带背山临水,四丘环抱,土地平坦,气候温润,是古往今来极为理想的农耕之区,又是历代由晋国中部东达黎、潞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连续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石刀、陶罐等遗物。

看来,炎帝族占领了九黎族的属地黎城后,在这里“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是很可能的。

人们为了歌颂纪念炎帝族的功德,命山为九连,九连山千年常青,作庙祀神农,五谷神庙址尚存。

更说明沁县是炎帝故乡的文化遗存的沁县西部的伏牛山。

清·乾隆《沁州志》引《一统志》谓:“昔人见神牛隐此,故名伏牛山”。

伏牛山是太岳山的主要山脉之一,北起武乡县界,西侧沁源,东侧沁县,南达古县、屯留,延伸入沁水盆地,伏牛山西部有《汉书·地理志》所述“羊头山世靡(糜)谷,沁水所出”的羊头山,东侧由北向南沁县、屯留、长子等县有多处纪念炎帝的羊头山、伏牛山、炎帝庙。

伏牛山巍巍数百里,遍播浓重的炎帝文化,其说神牛也罢,耕牛也罢,若论人类对牛有什么情份的话,那就是炎帝驯服了牛,使它成为人类值得永远怀念的农耕文化之内涵  沁县历史文化名珠——乌苏村://blogsina/s/blog_51063a4101008ogz  沁县尧山村沁县尧山村位于沁县城西约15公里,有300多户、1000余口人,是沁县一个比较大的村子。

关于村名的来历,顾名思义,应与尧有关。

传说:尧因事西行,到尧山村时,天色已晚,当夜便入住此地,于是后人便将这个山村叫作尧山村。

伴随着这个美丽的传说,又衍生了一个更为完整的故事,说:尧一行当年由村东南口进村,进村时已是黄昏时分,为不打扰百姓,尧便悄悄地住了下来;而且,为了考察百姓生活和山川地理,爱民的尧顾不上休息,当晚特意到村西面的“界生山”上看了看,天不亮就悄悄走了。

事后,人们形容此事时说,尧来的时候是昏天昏地,走的时候还是昏天昏地,为纪念尧的大恩大德,人们便把尧入村处叫“昏天地”,像村名一样,“昏天地”也从古流传到今。

其实,尧到底来没来过尧山,于史无考。

从史书记载来看,尧封其子丹朱到长子。

历经四千年岁月,与长子相距很近的沁县尧山村不排除是尧的后裔居住地,一个家族不断繁衍壮大的、就近分散迁徙的居住地之一。

抑或是陶、唐、刘、韦、杜、范诸尧之后人居住地的可能更大一些。

真正使尧山村声名鹊起、辉煌一时的则缘于另一个浪漫的传说:西汉时,高祖刘邦崩,吕氏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共诛之,立代王刘桓为帝,是为汉文帝,以上见于《史记》。

文帝元年,“遣车骑将军薄昭迎太后于代”,护卫队入井陉至铜革是尧山村,晚即驻。

皇后窦氏当晚分娩,生子刘启,亦即后来“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

但皇后没有奶水,随从经向当地乡亲求助,被告知差人采田中谷,入山寻取古庙旁清水,搓米熬粥奉皇后,果然皇后奶便下,母子安康。

一段时间后,皇后身体得到恢复,车驾方才离开尧山,徐徐往长安进发……  物以君贵,地以后名。

从此,为皇后取水处被叫作“皇后泉”,庙则改称“皇后庙”,皇后所食之“铜鞮粥”名闻遐迩,而皇后命人所采之田中谷,便是后来誉满天下之“沁州黄”……尧山村作为天子诞生地,当年一定是百业兴旺、人口稠密、商贸活跃、市场繁荣,今天依然还保留在当地村民俚语中的“街上”“南街”“后街”“十字”“瓦窑”等,既是一个代表方位的地理名词,又是当年风光无限的尧山村真实写照。

那么,与这些地名一起出现的“昏天地”的来历,极有可能是村民口口相传,结果是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所致,其最接近历史面目的当是窦太后入住尧山村时,是黄昏来临之际,圣迹留芳,昭然若揭,故名“昏天地”。

难怪一些村民至今还在为“昏天地”到底是源于尧时还是源于汉时争论不休,肯定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将传说与考古相互印证,让人们进一步看清了一个山村那悠然远去的背影

1、秦晋之好: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

2、退避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唇亡齿寒:意思是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4、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5、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山西的民间传说有哪些

其实很多都是传统戏文里的夏桀被商汤打败,所以只能在山西夏县困度余生、周公旦为唐叔争取晋国、介休介子推与寒食节、传说赵氏晋阳城被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