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蕨根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蕨根的别名 24 来源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蕨根的用法用量 28 附方 2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蕨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蕨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蕨根 1 拼音
jué gēn
2 《辞典》:蕨根21 出处
《纲目》
22 拼音名Jué Gēn
23 蕨根的别名蕨鸡根(《分类草药性》),乌角、小角(《湖南野生植物》)。
24 来源
为凤尾蕨科植物蕨的根茎。秋、冬挖取,洗净,晒干。
25 性味《纲目》:"甘,寒,无毒。"
26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治黄疸,白带,泻痢腹痛,湿疹。
①《纲目》:"烧灰油调,敷蛇咬伤。"
②《分类草药性》:"治女子红崩白带,男子咳嗽。"
③《岭南采药录》:"为退热药。治黄疸,疗痈肿风痛,目痛,治咽喉热症,伤寒温病。"
④《广州植物志》:"驱风湿,利尿,解热。治脱肛,又可驱虫。"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健脾胃,除烦躁,安五脏,治白带。"
⑥《吉林中草药》:"解热,利尿,益气,养阴。治高热神昏,五脏虚损,气滞经络,筋骨疼痛。"
27 蕨根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28 附方①治白带:蕨根、白鸡冠花、白茶花,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泄痢腹痛:蕨粉三至四两。先用冷水少许调匀,加红糖,开水冲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③治发热不退:鲜蕨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④治湿疹:先将患处用水酒洗净,以蕨粉撒上或以甘油调擦。(《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29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蕨根的方剂 五香连翘散
主治风气疮。用法用量:白水煎,食后服。又用牛尾蕨根、谢婆根(又名赤葛子根)2味捶碎,酒3碗浑服。并
劫瘴消毒散手足拘挛,加钩藤根、梭婆子根;发热,加吉面消、毛蕨根;小便不通,加木通、栀子。摘录:《准绳·疡医》卷
经验九藤酒藤(即无根藤)4两,天仙藤(即青木香)4两,阴地蕨(名地茶,取根)4两,忍冬藤2两,五味子藤(俗名
黄胖丸方选》:黄胖丸:处方:铁砂10钱(醋煮后水洗),蕨粉10钱,硫黄8钱,枯矾2钱。制法:上为末,面糊
中华跌打酒江龙毛老虎穿破石两面针鸡血藤丢了棒岗梅木鳖子丁茄根半边莲独活苍术急性子栀子制川乌丁香香附鉆朗风桂枝
更多用到中药蕨根的方剂用到中药蕨根的中成药 中华跌打酒
江龙毛老虎穿破石两面针鸡血藤丢了棒岗梅木鳖子丁茄根半边莲独活苍术急性子栀子制川乌丁香香附鉆朗风桂枝
益肝膏科植物荚果蕨Matteucciastruthiopteris(L)Todaro的干燥根茎及叶柄基
湛江蛇药sifoliusGeisel.的根。半边旗为风尾蕨科植物半边旗PterissemipinnataL
贯防感冒片O undajaponicaThunb.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广州市药品检验所起草贯防感冒片说明
中华跌打丸B336498处方:金不换假茍叶地耳草牛尾蕨鹅不食草牛膝乌药红杜仲鬼划符山桔叶大力王刘寄奴过
更多用到中药蕨根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蕨根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诸虫伤
休地菘海芋荏叶水荇(极效。)酸浆醋草芋叶藜叶甜藤蕨根白苣莴苣菰根干姜姜汁韭根(汁。)独蒜薤白酒糟巴豆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消瘴解毒足拘挛,加钓钩藤根、梭婆子根。发热,加吉面消、毛蕨根。小便不通,加木通、栀子。青黄消毒散治疔疮瘴气,
《炮炙全书》:[卷第三木之属]茯神不可不辨。又有名蕨茯苓者,乃掘蕨地得之者,时有抱蕨根者,盖其地几千百年前松林在焉,而为人斩伐,茯苓结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三十八]一种陈藏器余蕨叶似老蕨根如紫草按蕨味甘寒滑去暴热利水道令人睡弱阳小儿食之脚弱不行生山间人作茹食之四皓食之而寿夷齐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十五草部下品之下]草之草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椒目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椒目的别名 24 来源 25 性状 26 炮制 27 性味 28 归经 29 功能主治 210 椒目的用法用量 211 注意 212 附方 213 各家论述 214 椒目的临床应用 215 备注 21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椒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椒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椒目 1 拼音
jiāo mù
2 《辞典》:椒目21 出处
《本草经集注》
22 拼音名Jiāo Mù
23 椒目的别名川椒目(《赤水玄珠》)。
24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种子。
25 性状干燥的种子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3~5毫米,表面黑色有光泽,有时表皮巳脱落,露出黑色网状纹理。种皮质坚硬,剥离后,可见乳白色的胚乳及子叶。气香,味辛辣。
26 炮制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炒出汗(油)用。
27 性味苦辛,寒,有毒。
①陶弘景:"冷。"
②《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
③《唐本草》:"苦,寒,无毒。"
28 归经《要药分剂》:"入脾、膀胱二经。"
29 功能主治治水肿胀满,痰饮喘逆。
①陶弘景:"去水。"
②《唐本草》:"主水,腹胀满,利小便。"
③《本草衍义》:"治盗汗。又治水蛊。"
④《本草蒙筌》:"定痰喘。"
⑤《本草备要》:"治胀,定喘,及肾虚耳鸣。"
210 椒目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8分;或入丸、散。
211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212 附方①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椒目(水沉者),取熬之,捣如膏,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②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
③治水泛于肺,肺得水而浮,故喘不得卧:川椒目(沉水者,略炒)为末,每一钱,姜汤调下。(《赤水玄珠》椒目散)
④治暴宿食留饮不除,腹中为患:椒目二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捣)。以枣膏丸如麻子。服二丸,下,痛止。(《补缺肘后方》)
⑤治肾气虚,耳中如风水鸣,或如打钟磬之声,卒暴聋:椒目、巴豆、菖蒲、松脂。以蜡溶为筒子,纳耳中,一日一易。(《药性论》)
⑥治久年眼生黑花不见者:椒目(炒)一两,苍术(炒)二两。上药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醋汤送下。(《续本事方》)
⑦治白带:椒目末服之。(《金匮钩玄》)
213 各家论述①《药性论》:"椒气下达,故椒目能治肾虚耳鸣。"
②朱震亨:"椒目下达,止行渗道,不行谷道,能下水燥湿。世人服椒者,无不被其奉,以其久久则火自水中起,谁能御之"
③《本草述》:"椒目治喘,似于水气之喘更为得宜,他如相火上逆之喘,反为禁药,盖其补命门之阳,与椒谅无大异也。"
④《长沙药解》:"椒目,泄水消满,《金匮》己椒苈黄丸用之治肠间有水气腹满者,以其泄水而消胀也。"
214 椒目的临床应用用于平喘:将椒目研粉过筛,装胶囊或制成片剂内服,每日2~3次,每次量相当于生药1~15钱。观察108例气喘患者(绝大部分系慢性喘息性气管炎),以3天(38例)或10天(65例)为一疗程。结果平均有效率为942%,显效以上占408%。对咳、痰、喘的有效率分别为828%、723%、932%,以平喘疗效最高,平均显效以上达641%。10天一疗程者其疗效比3天一疗程明显增高。药效维持时间据21例观察,最短3小时,最长24小时。副作用:少数有头昏、恶心、痰血、热感,但不影响服药。
215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同属植物香椒子的种子亦同等使用。
216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椒目的方剂 牛黄桂枝丸
,桂枝12铢(一方6铢),牡蛎12铢(熬,研),椒目12铢(一方海藻24铢,不须椒目),葶苈子半升(
椒目丸拼音:jiāomùwán《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椒目丸:处方:椒目45克(微炒去汗)汉防己45克消石
茯苓椒目丸fúlíngjiāomùwán处方:葶苈子7两,椒目3两,茯苓3两,吴茱萸2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
治黄神丹两,苍术(米泔浸)6两,甘草6两,川椒(去闭口并椒目)10两。主治:黄疸。用法用量:每服80丸,以酒
水银丹dān《鸡峰》卷十九:组成:水银1两,牙消1两,椒目1两,苦葶苈1两。主治:水气。用法用量:空心或临
更多用到中药椒目的方剂用到中药椒目的中成药 艾曲散
ǔsǎn处方艾曲1升(生),干姜1两,细辛1两,椒目1两,附子1两,桂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利
强龙益肾胶囊80697处方:牡蛎1500g龙骨1500g花椒目150g丁香50g黄芪500g阳起石500g鹿茸
宁嗽丸四:组成:瓜蒌仁(略炒熟)1两,花椒1钱5分(去椒目),麦面1钟(炒熟)。主治:咳嗽。用法用量:不时
肾炎消肿片、姜皮129g、大腹皮129g、关黄柏129g、椒目86g、冬瓜皮129g、益母草129g制法:以上
四苓散散,猪苓3钱,茯苓3钱,泽泻1钱半,生于术1钱,椒目5分。各家论述:《医方考》:湿胜则濡泻。故湿生于
更多用到中药椒目的中成药古籍中的椒目 《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肿胀
司鼓动营运。阴土宜温。佐以制木治。生于术茯苓广皮椒目浓朴益智仁良姜某(六七)左脉弦。胀满不运。便泄不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蜀椒珍曰∶蜀椒肉浓皮皱,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仁,故谓之椒目。他椒子虽光黑,亦不似之。若土椒,则子无光彩矣。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五]消渴水食凡水气已经利下疾证往来不定附子木香石斛桂黄磁石椒目术当归鹿茸人参茯苓枳壳诃子上为细末以猪肾三对生研
《杂病广要》:[内因类]水气。又曰∶腹满口舌干燥,此腹中有水也,方以防己葶苈椒目大黄丸主之。遂与服三丸,日三,少觉胸腹快。遂与《
《普济方》:[一百九十一水病门]十水(附论)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蕨根简介
本文2023-10-23 14:01: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