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藏书的藏书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0收藏

传世藏书的藏书目录,第1张

经库

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尚书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毛诗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周礼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仪礼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礼记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春秋左传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春秋公羊传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春秋谷梁传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论语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孝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尔雅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孟子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经学史:

尚书大传 皇清经解续编本

韩诗外传 明沈氏野竹斋刊本

春秋繁露 抱经堂卢校本悉刻二十二子本

大戴礼记 皇清经解本

六艺略 百衲本汉书

白虎通义 白虎通德论本

五经异义 皇清经解本

周易集解 古经解汇函本

春秋经传纂例 古经解汇函本

周官新义 钱仪吉校补本

七经小传 影宋刊本

大学衍义补 四库全书本

古文尚书疏证 眷西堂本

孟子字义疏证 微波榭本

汉学师承记 国学基本丛书本

经义述闻 皇清经解本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 皇清经解本

今古学考 四益馆经学丛书本

孔子改制考 朱维铮复校本

经学历史 周子同注释本

国故论衡 国学讲习会原刊本

语言文字:

说文解字注 经韵楼刻本

方言 四部丛刊本

释名疏证补 影光绪二十二年本

广雅疏证 嘉庆元年初刊本

广韵 张氏泽存堂宋本广韵本

中原音韵 讷庵本

经传释词 古书字义用法丛刊本

马氏文通 清光绪三十年本

存目提要(72种)

史库 二十六史:

史记 百衲本

汉书 百衲本

后汉书 百衲本

三国志 清武英殿本

晋书 清武英殿本

宋书 清武英殿本

南齐书 清武英殿本

梁书 清武英殿本

陈书 清武英殿本

魏书 清武英殿本

北齐书 清武英殿本

周书 清武英殿本

南史(一) 清武英殿本

南史(二) 清武英殿本

北史 清武英殿本

隋书 清武英殿本

旧唐书 清武英殿本

新唐书 清武英殿本

旧五代史 清武英殿本

新五代史 清武英殿本

宋史(一) 清武英殿本

宋史(二)清武英殿本

辽史 清武英殿本

金史 清武英殿本

元史 清武英殿本

新元史 天津徐氏退耕堂本

明史(一) 清武英殿本

明史(二)清武英殿本

清史稿(一)关内本

清史稿(二)关内本

清史稿(三)关内本

表(一) 百衲本、殿本、关内本

表(二) 关内本

表(三) 关内本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一) 影鄱阳胡氏本

资治通鉴(二) 影鄱阳胡氏本

资治通鉴(三) 影鄱阳胡氏本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一) 冯集梧补刻本

续资治通鉴(二) 冯集梧补刻本

存目提要(96种)

通典

通典 中华书局本

通志略 通志略 明汪刻本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一)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

文献通考(二)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

文献通考(三)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

地理:

水经注 世界书局本

大唐西域记 高丽新藏本

海国图志 光绪丙子平庆泾固道署重刊本

地理:

读史方舆纪要(一) 稿本

读史方舆纪要(二) 稿本

存目提要(74种)

杂史

世本 茆泮林辑本

国语 士礼居刻本

战国策 姚宠校本

吴越春秋 随盦丛书本

越绝书 四部备要本

华阳国志 成都志古堂原版印行本

贞观政要 四库全书本

史通 史通通释本

文史通义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本

十七史商榷 丛书集成本

竹书纪年 四库全书本

目录类:

四库全书总目(一) 浙江翻刻武英殿本

四库全书总目(二) 浙江翻刻武英殿本

四库未收书目提要 光绪八年傅以礼校订本

四库撤毁书提要 辑佚本

子库 诸子:

老子 四部丛刊本

庄子 四部丛刊本

文子 守山阁丛书本

鶡冠子 四部丛刊本

列子 四部丛刊本

晏子春秋 二十二子本

孔子集语 平津阁丛书本

曾子注释 皇清经解本

子思子全书 经典集林本

荀子 二十二子本

孔丛子 杭州藏明翻宋刻本

贾谊新书 抱经堂本

至言 玉函山房本

河间献王书 玉函山房本

公孔弘书 玉函山房本

新序 嘉靖翻宋刻本

扬子法言 秦氏仿宋本

新论 严可均辑本

潜夫论 古堂影宋本

申鉴 黄省曾注本

孔子家语 湖北丛书本

墨子 毕沅校正本

随巢子 玉函山房本

管子 二十二子本

商君书 四部丛刊本

申子 玉函山房本

韩非子 四部丛刊本

晁氏新书 玉函山房本

诸子

政论 严可均本

中论 杜思资深堂本

仲长子昌言 玉函山房本

邓析子 复宋本

尹文子 湖海楼丛书本

公孙龙子 严可均本

人物志 影明正德刊本

鬼谷子 陶弘景注本

阴符经 续知不足斋本

尸子 二十二子本

吕氏春秋 毕沅校注本

淮南子 庄逵吉本

论衡 通津草堂本

蒋子万机论 严可均辑本

傅子 丛书集成本

抱朴子 道藏本

刘子 道藏本

金楼子 四库全书本

颜氏家训 影明辽阳傅太平本

中说 四部丛刊本

长短经 丛书集成本

两同书 四库全书本

化书 道藏本

周敦颐集 正谊堂全书本

张载集 康熙间朱轼校刊本

陆九渊集 涵芬楼本

二程本书 康熙间吕留良刻本

朱熹集(一) 影嘉靖十一年本

朱熹集(二) 影嘉靖十一年本

朱子语类 西京清麓丛书本

王阳明集 影隆庆六年刻本

焚书 国粹丛书

续焚书 原刻本

东西均 安徽藏原装本

明夷待访录 指海本

四存编 畿辅丛书本

大同书 中华书局本

仁学 上海图书馆刻本

訄书 东京翔鸾社铅印重订本

诸子平议 春在堂本书本

存目提要(12种)

佛典:

佛本行经 金陵刻经处刻本

梵网经 鸠摩罗什译本

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译本

金刚经錍 鸠摩罗什译本

缘起经 常州天宁寺刻经处集刊本

妙法莲花经 上海佛学局释氏十三经本

心经 上海佛学书局释氏十三经本

维摩诘经 鸠摩罗什译本

无量寿经 魏康僧铠译本

唯识三十论颂 中国佛学刊唯识三十论略释本

大乘起信论 南京佛纪流通处单行本

肇论 北京佛经流通处刻本

三论玄义 金陵刻本经处清二十五年刻本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金陵刻经处刻曹溪原本

金刚 扬州刻经处刻本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原人论 同治十三年鸡园刻经处刻本

辅教编 镡津文集本

弘明集 大正藏本

广弘明集 大正藏本

高僧传 大正藏本

比丘尼传 大正藏本

大宋高僧传 宋碛砂藏本

洛阳伽蓝记 商务张宗祥合校本

求法高僧传 金陵刻经处刻本

景德传灯录 常州天宁寺刻本

存目提要(74种)

道典:

太平经合校 王明合校本

真诰 道藏本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道藏本

道教义枢 道藏本

养性延命录 道藏本

道枢 道藏本

修真十书 道藏本

庚道集 道藏本

中和集 道藏本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道藏本

太上感应篇 道藏本

存目提要(88种)

文史笔记:

风俗通义 影元大德本

古今注 影宋刊本

酉阳杂俎 影赵氏本

封氏闻见记 雅雨堂丛书本

梦溪笔谈 四部丛刊本 学津讨原本

容斋随笔 影宋刊本

困学纪闻 影傅氏元初刻本

南村辍耕录 影潘氏元刊本

焦氏笔乘 明万历刻本

客座赘语 金陵丛刻本

日知录集释 嘉定黄氏西溪草庐重刊本

十驾斋养新录 影嘉庆本

札朴 蒋氏心矩斋校本

东塾读书记 商务排印本

读书杂志 清道光十二年刻本

癸巳存稿 光绪十年刻本

癸巳存高 王藻刻本

日下旧闻考 原刻本

存目提要(20种)

杂记:

西京杂记 影嘉靖本

云溪友议 影明刊本

唐语林 守山阁本

东坡志林 学津讨原本

挥尘录 毛氏影钞本

老学庵笔记 津逮秘书本

云麓漫钞 涉闻梓旧本

东京梦华录 学津讨原本

梦粱录 知不足斋本

齐东野语 丛书集成本

武林旧事 知不足斋本

呈史 影元刊本

青楼集 古今说海本

七修类稿 耕烟草堂本

五杂俎 日本宽文刻本

万历野获编 道光刻本

池北偶谈 康熙文粹堂刊本

板桥杂记 金陵丛刻本

茶余客话 二十二卷本

履园丛话 原刻本

阅世编 上海掌故丛书本

清稗类钞(一) 商务原本

清稗类钞(二) 商务原本

存目提要(98种)

医部

素问 顾氏翻宋刻本

灵枢经 明赵府居敬堂刊本

难经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类经 金阊童涌泉刊本

医经存目提要(17种)

伤寒论 明赵开美影宋刻本

类证活人书 古今医统正及脉全书本

伤寒明理论 明刊本

伤寒论注 马中骅校刊本

伤寒贯珠集 清末广州惠济仓美本

伤寒存目提要(29种)

金匮要略方论 明万历赵开美本

金匮要略心典 清雍正刻本

金匮存目提要(9种)

温疫论 郑重光温疫论补注本

广瘟疫论 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疫疹一得 延庆堂刊本

温病条辨 清嘉庆问心堂刻本

温热经纬 清同治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四明林正堂室刊本

时病 论 清光绪 雷慎修堂本

温病存目提要(11种)

脉经 清光绪周学海本

濒湖脉学 四库全书本

四诊抉微 清雍正四年丙午玉映堂原刊本

察舌辨症新法 中医学大成本

诊断存目提要(19种)

神农本草经 问经堂丛书本

雷公炮 论 1932年成都义生堂刊本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中国医学大成本

汤液本草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本草纲目 味古斋重校刻本

本草存目提要(27种)

肘后备急方 明正统道德藏本(影印本)

备急千金要方 江户医学影宋本

千金翼方 明万历三十三年王肯堂刊本

外台秘要 明崇祯十三年程衍道校勘本

太平圣惠方 永正十一年抄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元郑天泽刊本

圣济总录 清乾隆五十年震泽汪氏燕远堂刻本

普济本事方 清乾隆十五年芸晖堂录宋抄本

济生方 四库全书本

医方考 亮明斋刻本

方剂存目提要(66种)

素问玄机原病式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宣明方论 四库全书本

内外伤辨 明万历吴勉学校刻东垣十书本

脾胃论 明嘉靖梅南书屋刻东垣十书本

兰室秘藏 元刻本

医学发明 明万历刻本

阴证略例 十万卷楼重刻本

十药神书 中国医学大成本

杂病证治准绳 上海科技出版社缩影本

痰火点雪 中国医学大成本

症因脉治 康熙四十五年初刻本

理虚元鉴 清乾隆辛卯年柯氏原刻本

傅青主男科 上海启新书局合刊影印本

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血证论 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刻本

内科存目提要(15种)

刘涓子鬼遗方 明万历二十九年刻本

外科正宗 明崇祯四年辛未刻本

外科证治全生 清咸丰十一年武昌节署刻本

疡科心得集 尽心斋刻本

外科存目提要(25种)

理伤续断方 洪武刻本

正体类要 薛氏医案本

骨伤科存目提要(10种)

妇人大全良方 四库全书本

济阴纲目 小酉山房刻本蜩寄藏版

傅青主女科 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妇科存目提要(26种)

小儿药证直诀 周氏医学丛书本

万氏家传幼科发挥 万密斋医学全书本

幼幼集成 登云阁藏版(初刻本)

儿科存目提要(21种)

秘传眼科龙木论 明万历乙亥刊本

银海精微 醉耕堂刊本

原机启微 薛氏医案本

口齿类要 明新都吴玄有校刊本

审视瑶函 清扫叶山房刻本

重楼玉钥 清道光苏城喜墨斋刊本

五官科存目提要(20种)

针灸甲乙经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针灸大成 明万历辛丑年刻本

针灸存目提要(19种)

十问 马王堆汉墓帛书

合阴阳 马王堆墓帛本

天下至道谈 马王堆墓帛本

素女经 双梅影 丛书本

养老奉亲书 寿亲养老新书本

内功图说 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养生气功存目提要(20种)

格致余论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医经溯洄集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名医类案 知不足斋本

医贯 三多斋梓行本

医学源流论 半松斋初刻本

医原 留耕书屋新镌本

医案医话医论存目提要(30种)

诸病源候论 丁光迪等校注本

华氏中藏经 清孙星衍校刻本

三因极一病证证方论 宋刊配补元麻沙复亥

医学启源 明正德刊本

儒门事亲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洗冤集录 元刊本

卫生宝鉴 惜阴轩丛书本

丹溪心法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脉因证治 颐生堂刻本

医学纲目 明嘉靖刻本

证治要诀及类方 明正统八年刻本

明医杂著 宋阳山刻本

医学正传 上海会文堂书局本

韩氏医通 邹松如氏藏本

赤水玄珠 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

医学入门 万历三年乙亥刊本

万病回春 金陵周氏刻本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京口大成堂刻本

景岳全书 两广运使署刻本

医宗必读 金相堂本

医门法律 四库全书本

石室秘录 三让堂刻本

辨证录 黄退庵校刊本

医学心悟 中国医学大成本

医宗金鉴 武英殿刊本

医学三字经 南雅堂刻本

医林改错 三槐堂刻本

理瀹骈文 清同治三年刻本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宣统元年天津新华印书局铅印本

综合存目提要(67种)

兵书:

孙子 中华艺术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吴子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司马法 中华学艺术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孙膑兵法 文物出版社1985年本

尉缭子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六韬 中华学艺社宋刻武经七书本

黄帝阴符 经四库全书本

黄石公三略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握奇经 津逮秘书本

将苑 清张澍辑诸葛忠武侯文集本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卫公兵法辑本 清渐西村舍丛刊本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守山阁丛书本

武经总要 明唐福春刻本(影印本)

虎钤经 粤雅堂丛书本

何博士备论 留香室刊本

十七史百将传 翁氏刻隆庆元年耿文光印本

守城录 瓶花书屋丛书本

历代兵制 静观堂刊本

翠微先生北征录 秋浦双忠录本

纪效新书 四库全书本

练兵实纪 四库全书本

武编 徐象标耘曼山馆刻本

阵纪 惜阴轩丛书本

草庐经略 粤雅堂丛书本

三十六计

曾胡治兵语录 1931年青年书店费怒春注释本

存目提要(76种)

小说:

山海经 影明成化刻本

燕丹子 孙星衍校订本

异苑 四库全书本

世说新语 王先谦校刻本

搜神记 津逮秘书本

夷坚志 涵芬楼排印本

太平广记(一)谈恺本

太平广记(二)谈恺本

剪灯新话 董康诵芬室翻刻日本活字本

剪灯余话 董康诵芬室翻刻日本活字本

觅灯因话 董康诵芬室刊本

虞初新志 上海进步书局正印本

聊斋志异 铸雪斋抄本

阅微草堂笔记 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本

三国演义 毛纶毛岗百二十回本

水浒全传 袁无涯原刊本

西游记 明代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本

封神演义 四雪草堂刊本

三遂平妖传 钱塘王慎修刊本

绿野仙踪 上海古籍影印刻本

红楼梦 程乙本

醒世姻缘传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同德堂本

儒林外史 卧闲草堂本

镜花缘 苏州原刊本

海上花列传 初刻石印本

七侠五义 上海广百宋斋排印本

儿女英雄传 聚珍堂活字本

官场现形记 上海世界繁华报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广智书局本

喻世明言 上海古籍影印天许斋刊本

警世通言 上海古籍影印兼善堂刊本

醒世恒言 上海古籍影印叶敬池刊本

老残游记 上海神州日报馆排印本、剪报本

孽海花 真美善书店合刊本

拍案惊奇 上海古籍影印尚友堂刊本

二刻拍案惊奇 上海古籍影印尚友堂刊本

型世言 台北影印本

存目提要(64种)

科技:

周髀算经 南宋鲍澣翻刻秘书省刻本

九章算术 四库全书本

四元玉鉴 丁取忠校本

测圆海镜 知不足斋丛书本

五星占 中国天文史文集(1978)本

星经 丛书集成本

灵台秘苑 四库全书本

乙巳占 丛书集成初编本

新仪象法要 守山阁丛书本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丛书集成初编本

南方草木状 丛书集成初编本

茶经 百川学海本

竹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

笋谱 百川学海本

菌谱 百川学海本

荔枝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

桐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

凤仙谱 昭代丛书别集本

人参谱 梅谷丛书十种本

禽经 百川学海本

闽中海错疏 万有文库本

促织经 康熙乙末年(1715年)抄本

鸡谱 乾隆丁末年抄本

汜胜之书 万国鼎本

四民月令 石氏书(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

齐民要术发 四部丛刊本

四时纂要 明万历十八年朝鲜刻本

耒耜经 夷门广牍丛书本

农书 知不足斋丛书本

农桑辑要 武英殿聚珍本

农桑衣食撮要 明刻本农桑撮要

马首农言 咸丰五年刻本

营田辑要 同治三年成都枫林黄氏家乘本

湖蚕述钱恂积 步斋抄本

天工开物 明崇祯十年刊本

营造法式 四库全书本

刀剑录 说郛本

陶说 鲍廷博本

景德镇陶录 书业堂刊本

饮流斋说瓷 上海朝记书店铅排本

北山酒经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酒谱 说郛本(宛委山堂本)

文房四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

云林石谱 丛书集成本

砚笺 亭藏书本

墨史 知不足斋丛书本

蜀锦谱 嘉靖廿年全蜀艺文志本

装璜志 丛书集成本

术数:

宅经 四库全书本

灵棋经 四库全书本

易林 四库全书本

太玄经 四库全书本

葬书 四库全书本

李虚中命书 四库全书本

灵城精义 四库全书本

玉管照神局 四库全书本

太清神鉴 四库全书本

月波洞中记 四库全书本

皇极经世书 四库全书本

六壬大全 四库全书本

遁甲演义 四库全书本

三命通会 四库全书本

卜法详考 四库全书本

协纪辨方书 四库全书本

总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光绪王刻本

全上古三代文 光绪王刻本

全秦文 光绪王刻本

全汉文 光绪王刻本

全后汉文 光绪王刻本

全晋文 光绪王刻本

全宋文 光绪王刻本

全齐文 光绪王刻本

全粱文 光绪王刻本

全陈文 光绪王刻本

全后魏文 光绪王刻本

全北齐文 光绪王刻本

全后周文 光绪王刻本

全隋文 光绪王刻本

先唐文 光绪王刻本

楚辞补注 影明翻宋本

文选 胡克家翻宋本

玉台新咏 明寒山赵氏小宛堂本

全唐诗 清康熙扬州诗局本

全唐文 扬州官刻本

唐文拾遗 潜园总集本

唐文续拾 潜园总集本

读全唐文札记三种

乐府诗集 毛氏汲古阁本

中州集 诵芬室影元本

彊村丛书(一) 影印民国十一年校补

彊村丛书 (二) 影印民国十一年校补

雍熙乐府 嘉靖四十五年本

明词汇利 影赵尊岳再校本

列朝诗集(一) 清宣统二年神州国光社铅印本

列朝诗集(二)清宣统二年神州国光社铅印本

六十种曲(一) 汲古阁本

六十种曲(二) 汲古阁本

别集

建安七子 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三曹集 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阮籍 清宣统三年(1991)所刊丁氏本

嵇康 四部从书本

陶渊明集 四部丛刊本

谢灵运集 汉魏诸名家集

鲍照集 四部丛刊本

庾信集 四部丛刊本

王维集 清乾隆赵殿成本

李白集 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

杜甫集 仇兆鳌注本

韩愈集 四库全书本

白居易集 那波道圆本

梅尧臣集 四部备要本

欧阳修集 世界书局本

苏洵集 四库丛刊本

苏轼集 四部备要本

苏辙集 四部丛刊初编本

王安石集 明嘉靖三十九年抚州本

黄庭坚集 四库全书本

文天祥集 四部丛刊本

陆游集 四库备要

杨万里集 四部丛刊本

元好问集 四部丛刊本

萨都刺集 四部丛刊本

杨维桢集 四部丛刊本

刘基集 四部丛刊本

高启集 景泰本《大全集》

宋濂集 四部丛刊本

方孝孺集 四部丛刊本

归有光集 康熙原刻本

袁宗道集 刘氏嘉业堂本

袁宏道集 佩芏居四十卷本

袁中道集 珂雪斋前集本

徐渭集 徐渭集本

钟惺集 近圣居本与徐刻遗稿

谭元春集 张泽刻谭友夏合集本

陈子龙集 安雅堂稿崇祯原刻本

牧斋集 四部丛刊本

吴梅村集 四部丛刊本

黄梨洲诗文集 四部丛刊本

顾亭林集 四部丛刊本

王船山诗文集 金陵本

曝书亭集 四部丛刊本

渔洋山人精华录 林佶刻本

通志堂集 徐刻之原本

方苞集 四部丛刊本

小仓山房诗文集 嘉庆随园藏本

龚自珍集 四部丛刊本

惜抱轩诗文集 四部备要本

魏源集 同治九年古微堂诗集刻本

湘绮楼诗文集 湘绮楼全集本

入境庐诗草 能立辛未6月重校再版本

严复诗文集 沈云龙蒋贞金辑本

谭嗣同集 中华书局版

梁启超集 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

王国维诗文集 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印行王国维遗集本

文艺评论

文心雕龙 黄叔琳校本

文则 有正书局文学津梁本

文章精义 正书局文学津梁本

修辞鉴衡 四库全书本

文章辨体序说 罗氏样本

论文偶记 逊敏堂丛本

楹联丛话 道光本

初月楼古文绪论 常州先哲遗书

艺概 同治十三年刻本

春觉斋论文 都门铅印本

论文杂记 刘申叔遗书

文评散篇选编

诗品 明刊说郛本

文镜秘府论 日本京都藤井佐兵卫版行本

二十四诗品 明刊说郛本

六一诗话 四库全书本

石林诗话 清文焕所辑历代诗话本

岁寒堂诗话 丁福保辑订历代诗话续编本

白石道人诗说 白石道人四种清同治十年刊本

沧浪诗话 历代诗话本

滹南诗话 知不足斋丛书本

艺苑卮言 历代诗话续编

诗薮 朝鲜旧刊本

姜斋诗话 清诗话本

原诗 丁福保订清诗话本

渔洋诗话 清诗话本

说话啐语 丁福保所辑清诗话本

随园诗话 乾隆自刻本

石洲诗话 嘉庆二十盾原刻本

饮冰室诗话 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本

诗评散篇选编

乐府指迷 四库全书本

词源 道光戈载校秦恩复刻本

词旨 陈去病百尺楼丛书本

渚山堂词 刘承干吴兴丛书本

词品 嘉靖本

爰园词话 词话丛编本

窥词管见 语话丛编本

古今词话 世德堂刊词学全书本

七颂堂词绎 别下斋丛书本

远志斋词衷 词语丛编本

花草蒙拾 赐砚堂丛书本

皱水轩词筌 词话丛编

金粟词话 别下斋丛书本

古今词论 澄晖堂本

介存斋论词杂著 词论丛编

赌棋山庄词话 词话丛编

蒿庵论词 词话丛编

芬陀利室词话 光绪刊本

白雨斋词话 开明书店铅印八卷本

复堂词话 词话丛编本

论词随笔 词话丛编本

词徵 上海图书馆藏本

人间词话 王国维遗书本

蕙风词话 惜阴堂丛书刊本

海绡说词 词话丛编

词论散篇选编

教坊记 百卷本说郛本

碧鸡漫志 知不足斋五卷本

唱论 新曲苑本

南词叙录 读曲丛刊

魏良辅曲律 诵芬读曲丛刊本

曲律 读曲丛刊本

曲品 1918年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吴梅校本

度曲须知 崇祯原刻本

谭曲杂札 南音三籁本

衡曲尘谈 诵芬室读曲丛刊

远山堂曲品 祁彪佳文稿本

远山堂剧品 祁彪佳文稿本

笠翁剧论 卢前编新曲苑本

乐府传声 正觉楼丛书本

雨村曲话 曲苑本

雨村剧话 函海本

花部农谭 豳杂俎本

藤花亭曲话 藤花亭十种本

词余丛话 坦园丛稿本

续词词余丛话 坦园丛稿本

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

曲评散篇选编

小说论评散篇选篇

古画品录 四库全书本

续画品 四库全书本

唐朝名画录 四库全书本

历代名画记 津逮秘书本

山水赋 四库全书本

笔法记 四库全书本

益州名画录 四库全书本

图画见闻志 四库全书本

宋朝名画评 四库全书本

林泉高致集 四库全书本

德隅斋画品 四库全书本

画史 四库全书本

山水纯全集 四库全书本

广川画跋 四库全书本

宣和画谱 四库全书本

画继 四库全书本

华光梅谱 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

竹谱 知不足斋丛书

古今画鉴 程氏丛刻本

中麓画品 函海本

画说 宝堂秘籍本

明画录 读画斋丛书本

画尘 明陶宗义说郛本

画诀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

画筌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

苦瓜和尚画语录 知不足斋丛书

南田画跋 画论丛刊本

雨窗漫笔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

鹿台题画稿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

绘事砝微 画论丛刊本

画学心法问答 邈园丛书本

小山画谱 借月山房汇抄本

芥舟学画辑 乾隆辛丑所编琴书阁藏本

山静居画论 知不足斋丛书本

松壶画忆 榆园丛刻本

南宗抉秘 屏庐丛刻本

艺舟双楫 光绪十四年重校本安吴四种本

书谱 四库全书本

法书要录 四库全书本

广艺舟双楫 光绪十九年南海康氏万木草堂刊本

中国美术史方面书籍

一、 文献史料

目录之书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版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

丁福保、周青云编《四部总录艺术编》。从传统文献分类的方法出发,将书学画学文献目录的范围扩展至法帖、版画,收书数量也由《解题》的860种扩大为1500种。

卢辅圣:《中国书画文献索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工具书:

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经韵楼本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

周法高:《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李孝定编著:《甲骨文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版。

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宗福邦等:《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版

丛书

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新版20卷,上海书画出版社

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各时期史料

(一)先秦

(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宋淳熙二年刻本。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

吴毓江撰:《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徐鼎纂辑,王承略点校解说:《毛诗名物图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宗荣:《战国绘画资料》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

(二)两汉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三国魏晋南北朝

晋张华:《博物志》,清指海本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俞剑华等:《顾恺之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

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四)隋唐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毕斐:《校笺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明王氏画苑本

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陈清华:《王维年谱》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五)五代宋辽金

宋李诫撰、邹其昌点校:《营造法式》,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佚名:《宣和画谱》台北故宫博物院1971年景元大德吴氏刻本

(宋)佚名著,俞剑华注译:《宣和画谱》江蘇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宋)郭若虚著,黄苗子点校:《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宋)邓椿著,黄苗子点校:《画继》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宋)黄休复:秦岭云点校:《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六)元

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孙国彬:《元四家年表》,《朵云》第47期,1997年版

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日近藤秀真、何庆先:《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七)明

明黄成著,明杨明注:《髹饰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永顺主编:《董其昌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单国强:《戴进年表》,《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八)清

张升编著:《王铎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童一鸣:《王时敏年谱》,《朵云》第46期,1997年版

李志钢:《程邃研究》,《朵云》第46期,1997年版

陈三弟:《程邃之交游考议》,《朵云》第46期,1997年版

二、 图录

邵宇等:《中国美术全集》(全60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金维诺等:《中国美术全集》(新版全51册),黄山书社2010年版。

耿宝昌等:《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全60册),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全四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绘画卷》中国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有光盤)

周积寅,王凤珠:《中国历代画目大典》(全4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王乃栋:《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张正明,邵学海主编:《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全6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三、 考古与文物鉴定资料

历年期刊:

《考古》

《文物》

《中原文物》

《江汉考古》

《故宫博物馆院刊》(北京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学术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

单行本: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文物研究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编:《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半坡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四、 美术史研究成果

相关学科通论

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史》(8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12卷本)齐鲁书社、(香港)明天出版社

彭德:《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高居翰,台湾李渝译:《中国绘画史》雄狮美术图书股份公司1985年版

于非闇:《中国画色彩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版。

王定理:《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与制作》,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3年版。

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

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淳著:《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科林·伦福儒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张舜徽:《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2004年版

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卢嘉锡总主编,赵承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

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诸葛铠:《墨朱流韵:中国古代漆器艺术》,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陈振裕:《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格罗塞著,蔡慕晖等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综合研究

[德]雷德候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美杜朴,美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美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年代分类研究成果

先秦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马承源:《商和西周的金文》,《书法》1981年第2期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袁德星:《商周时代的绘画概念》,《台北故宫博物院院刊》1974年版

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至第4期

史树青:《我国古代的错金工艺》,《文物》1973年第6期

郭沫若:《关於晚周帛画的考察》,《人民文学》1953年第12期

蒋玄怡:《长沙楚民族及其艺术》上海古籍书店1949年版

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

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第12期,

彭德:《屈原时代的一幅情节性绘画--荆门楚墓彩画《王孙亲迎图》》,《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

日林巳奈夫:《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秦汉

夏鼐:《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考古》1965年第2期

金维诺:《秦汉时代的壁画》,《美术研究》1980年第1期

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考古》1973年第1期

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考释》,《考古》1973年第4期

周士琦:《马王堆汉墓帛画日月神话起源考》,《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

王今栋:《南阳汉画像石研究》,《美术》1984年第3期

李亚东:《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美]巫鸿著,杨柳等译:《武梁祠》,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解析》,《文物》1980年第9期。

陈振裕:《楚国车马出行图初论》,《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版

魏晋

邹清泉:《顾恺之研究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11版;

杨新:《从山水画法探索女史箴图的创作时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

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上、下),《美术史论》1985年第5、6期

徐书城:《山水画起源辨》,《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

陈传席:《山水画与玄学》,《朵云》第5辑,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

沙孟海:《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书法》,《中国书法》1985年第4期

金维诺:《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文物》1960年第7期

隋唐

金维诺:《阎立本与尉迟乙僧》,《文物》1960年第4期

杨仁恺:《簪花仕女图研究》朝花出版社1962年版

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滕固:《唐宋绘画史》,《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承名世:《论孙位的故事及其与顾恺之画风的关系》,《文物》1965年第8期

台湾蘇莹辉《院藏随画两轴析论-兼谈成陀罗在莫高窟凿窟造像的相关问题》,《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

台湾陈葆真:《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研究》,《美术与考古》(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黄苗子:《吴道子事辑》,《中国画研究》第二辑

台湾佘 城:《唐代画坛奇杰李邕和他的书法艺术》,《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

五代宋辽金

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政治地位与待遇》,《中国画研究》(第1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美谢柏轲:《一幅古代作品()的现代释读》,《朵云》第58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美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中华书局2009

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三联书店2002年版

台湾王正华:《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画风格与意义网络》,《美术与考古》(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台湾彭慧萍:《“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画史想像》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

元代

台湾嵇若昕:《王冕与墨梅画的发展》,《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1983年秋季号、冬季号)

元代:

美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三联书店2009年版

卢辅圣主编:《倪瓒研究》,《朵云》第6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洪再新:《元季蒙古道士张彦辅》,《新美术》1997年第3期

美文以诚:《王蒙中的个人家境与文化类型》,《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

美文以诚:《关於元末山水画受10世纪风格影响之新论》,《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

明代:

美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台湾江兆申:《从唐寅的际遇来看他的诗书画》,《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

美何惠鉴:《董其昌对历史和艺术的超越》,《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

美方闻:《董其昌和艺术的复兴》,《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

日铃木敬:《戴进的绘画风格》,《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皮道坚:《吴伟研究》,《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台湾石守谦:《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英柯律格:《明代图像与视觉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清代:

美乔迅著,邱士花译:《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单国霖等:《扬州画派研究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徐邦达:《龚贤生平及其考订》,《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美张子宁:《龚贤与髡残》,《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五、 美术史研究方法:

王尔敏:《史学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台湾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邓福星:《美术史研究方法刍议》,《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邵大箴:《美术史论研究随想》,《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凌利忠:《明清画学著述的反思与启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薛永年:《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陈池瑜:《黄宾虹对中国美术史学的贡献》,《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李淞:《略论考古学的影响与中国美术史学的学科性》,《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洪再新:《中国绘画史学的叙事模式》,《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黄专:《阮璞画学研究中的实学传统》,《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美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方法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台湾石守谦:《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台湾石守谦:《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美方闻:《西方的中国画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日古原宏伸:《日本近八十年来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广西95后女孩自创Q版民族风少女插画,你对我国不同民族了解多少?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服装,独特的语言,还有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甚至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字,但是我们的民族是团结一心的,广西95后女孩自创Q版民族风少女插画,你对我国不同民族了解多少那我们一起来聊聊其中的几个民族吧

第一,布依族,民族气息浓烈,节日氛围浓厚

对于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我们来说,布依族的气息更加浓烈,布依族的民族特色就十分的浓烈。首先他们的服饰以蓝靛颜为主,虽然朴素,但却又不失典雅,美食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其中彩色糯米饭是颇具代表性的,再者,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并且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延续至今,一直都没有断绝,这样浓厚的民族气息,你是不是也很喜欢

第二个,傣族,生动活泼,优雅美丽

在我的认知范围里,寄居在云南的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优雅美丽的民族,他们的服饰是很独特的,似乎只有自己当地的女子所穿上才能体现那种优雅的韵味,而且他们的孔雀舞,是如此的灵动活泼,女孩子那灵动的身躯,仿佛就像孔雀一番,栩栩如生,他们这些特色的活动应该就是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他们向你泼水越多,就代表给你的祝福越多,浓烈的民族文化,是如此的令人向往

第三,新疆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美人颇多

新疆维吾尔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盛产美女的民族,他们随着歌曲翩翩起舞,欢快的节奏,仿佛像蝴蝶一般,他们的新疆美食也是很具特色的,香甜软糯的烤蓝,鲜香的烤羊肉串,是多么让人垂涎欲滴,还有在新疆街头,随处可见的女子,都是像从画中走出来的美人一般,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是有又美丽的民族聚居地,而且还是一个甜蜜的故乡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相互包容,相互融合,互相团结,实现民族繁荣

中国传统插图的特点是什么?

旧小说有插图和绣像,是我国向来的传统。

插图都是木版画,是雕刻在木版上再印出来的,往往画得既粗俗,刻得又简陋,只有极少数的例外。咸丰年间的任渭长,一般认为是我国传统版画最后的一位大师。流传下来的《卅三剑客图》,人物造型十分生动。

我国版画有很悠久的历史。最古的版画作品,是汉代的肖形印,在印章上刻了龙虎禽鸟等等图印,印在绢上纸上,成为精美巧丽的图形。版画成长于隋唐时的佛画,盛于宋元,到明末而登峰造极,最大的艺术家是陈洪绶(老莲)。清代版画普遍发展,年画盛行于民间。咸丰年间的任渭长,一般认为是我国传统版画最后的一位大师。以后的版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和我国传统的风格是颇为不同了。

任渭长画的版画集《卅三剑客图》,共有三十三个剑客的图形,人物的造型十分生动。偶有空闲,翻阅数页,很触发一些想象,常常引起一个念头:“最好能给每一幅图‘插’一篇短篇小说。”惯例总是画家替小说家绘插图,古今中外,似乎从未有一个写小说的人替一系列的绘画插写小说。

由于读书不多,这三十三个剑客的故事我知道得不全。但反正是写小说,不知道原来出典的,不妨任意创造一个故事。可是连写三十三个剑侠故事的心愿,永远也完成不了的。写了第一篇《越女剑》后,第二篇《虬髯客》的小说就写不下去了。写叙述文比写小说不费力得多,于是改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介绍原来的故事。

其中《虬髯客》、《聂隐娘》、《红线》、《昆仑奴》四个故事众所周知,不再详细叙述,同时原文的文笔极好,我没有能力译成同样简洁明丽的语体文,所以附录了原文。比较生僻的故事则将原文内容全部写了出来。

中国古籍版刻插图艺术

古人著书立说,重视图的作用。“左图右书”、“左图右史”、“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图文并茂,相辅相成,是中国书的一个优良传统。

中国历代刻印的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不少附有精美的插图,这不仅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民俗的生动材料。

一、中国古籍版刻插图的起源与出现

中国的古书,以其生产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写本书和印本书两个时代。在汉代以前,人们将书抄写在竹简、木牍等天然载体或缣帛等丝织品上。1942年,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一件帛画,上绘彩色图像及类似金文的说明文字,四周绘十二神像,象征十二个月,是我国帛书插图中的较早遗存。

所谓版刻插图,就是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取得的画稿复本。雕版印刷术也称整版印刷术,即指将文字或图画反刻在一整块木板或其他材质的版上,然后在版上加墨刷印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批取得插图画稿复本。由于古代书版以梨、枣木为主,故这些插图,都是版画,也称为木刻画。

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最先应用于佛教经籍插图的刊刻。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法师,就曾雕印佛像普惠四方。唐末冯贽《云仙散录》卷上引《僧园逸录》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可见其数量是不少的。

现存较古老的版刻插图艺术品,为1953年在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唐墓中出土的《陀罗尼经咒》。此件发现于墓主臂上所戴银镯内,上刻古梵文经咒,四周和中央均印有小佛像。据考,当刊行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之后。

唐代版画遗存中,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作品,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扉页画。此件为一个长约16尺的卷子,由六页纸粘缀而成,卷端绘《祗树给孤独园》图,全图纹饰华丽,布局稳妥,线条运用纤柔中见劲挺,是雕版技艺已臻成熟的佳作。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d为二亲敬造普施”刊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刊印日期题记的版刻插图艺术品和佛教版画名作。中国以版刻形式为图书印制插图,比欧洲早了至少五百多年,此图就是我国早期版刻插图中最负盛名的杰作。

唐初诸帝,多采取儒、佛、道三教并重的政策,佛教发展很快。女皇帝武则天改唐为周,借用《大云经》为女主受命于天的符谶,声称她的“龙兴”本是佛的预言,更是大兴佛教。当时造像建寺,遍于国中;士民刊施经卷,蔚为风气。由此而言,当时佛教版画的锓梓,数量必多。只不过因为年湮代远,唐代印品少有留传于今日者。加之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唐武宗下诏灭佛,经卷刻版,皆付劫灰,传留至今的佛教版刻插图,才如吉光片羽,难寻难觅。但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看,初步可以肯定,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首先在佛教经籍的印制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佛教题材作品,也成为中国版刻插图艺术史上最早出现的品类。

二、承先启后的五代、宋、元插图

继唐而起的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的时代,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相对衰败期。但唐代开创的版刻插图艺术,却在动乱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五代遗存的版刻插图作品,题材仍只有佛教一种,数量亦如凤毛麟角,但和唐代相比,还是多一些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大圣毗沙门天王像》和《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二图皆刊印于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后者题记有“归义军节度史检校太傅曹元忠造”字样,下有刻工雷延美署名,是现存最早一幅刊刻时间、地点、刊施人、刻工姓名一应俱全的版刻插图作品;前者则为现存最早的一幅版刻插图观音像,说明虽然都是佛教艺术品,但在题材选择上,远比唐代要丰富得多。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经过南征北讨、削平群雄,国家复归统一。宋朝重视文治,雕版印刷术全面发展,版刻插图艺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版刻插图艺术遗存,仍以佛教内容为主。其中如宋太宗时刊《御制秘藏诠》插图四幅,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版画;雍熙年间刊《弥勒佛像》、《文殊菩萨像》等四图(现存日本),皆是精品;《大随求陀罗尼曼荼罗》、《大随求陀罗尼咒经》等,也是举世闻名的遗珍。他如南宋临安刊行的《文殊指南图赞》,图版置版面上方,是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插图组画,也可以说是传世历史最为悠久的连环画作品。南宋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列女传》,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作品。徐康《前尘梦影录》就评论说:“绣像书籍以来,以宋刊《列女传》为最精。”本书上图下文,版式与《文殊指南图赞》相类。

与宋对峙的辽、金、西夏,都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在版刻插图这一艺术领域,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辽国都城燕京,就是北方佛教版刻插图艺术的一个重要创作地点。1974年7月,在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了大批辽代佛教经卷刻本,其中所附插图十余幅,幅幅都是精品。金朝刻大藏经《赵城藏》(又称《金藏》)扉画,雕版严整有力,深沉浑厚,背景简洁明快,人物个性鲜明,是佛教版刻插图中不多见的佳构。

从上文所述,不难看出五代、宋及辽、金的版刻插图,无论在雕镌技艺、雕工队伍、绘制地域,还是在表现内容和手法上,进步都是明显的,为版刻插图艺术在以后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元代,也是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元刊书籍插图比两宋不但毫不逊色,而且又有进步。就宗教版图而言,元代完成的《碛砂藏》,扉画严整工丽,远出宋刊之上。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少品种的书籍插图,是在元代才开始出现的。如元刊《西厢记》是现存最早的戏曲插图,《全相平话五种》是最早的平话刊本插图,《事文广记》为类书有图之始,这都是版刻插图艺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因此,宋元是中国版刻插图艺术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代。

三、璀璨夺目的明代插图

明朝,中国图书出版业全面发展,刻家林立,坊肆蜂起,版刻插图艺术也随之进入了兴旺发达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百花齐放,空前繁荣,是明代版刻插图的第一个特点。经过唐、宋、元几个朝代的探索,到明代,版刻插图艺术不仅在制作地域上空前扩大,而且逐渐形成了建安、金陵、新安三大艺术流派,其他如武林、苏州、吴兴等地的版刻插图,亦各具特色,环绕在三大流派周围,如群星拱月,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各流派、地区版图争妍斗艳,而又互相交流、促进,为中国版刻艺术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形式多样,各擅胜场,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二个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插图形式除宋、元的单面方式、上图下文方式外,又出现了双面连式、多面连式、月光式等诸多类型,为画家随类赋形,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

由稚拙无华到精丽繁缛,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三个特点,也是其艺术风格上的最大特点。一般来说,早期的建安、金陵派插图,具有粗犷质朴的民间艺术草创风格。自徽派版画崛起,绘必求其细,工必求其精,逐渐成为明代插图艺术的主流,建安、金陵等地版画亦向其靠拢,与其融合,汇为一体,使中国插图艺术更加璀灿夺目。这大抵是因为明万历中晚期之后,有大批文人学士参加到插图的创作中来,使插图不仅仅是图书的装帧、文字的图解,而且也是文人案头的清玩。知识分子的加入,对提高插图的社会地位,促其在质与量上产生飞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插图艺术队伍专业化,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四个特点。明代插图艺苑,留下姓名的画家极多,如汪耕、汪修、蔡冲寰、何英、卢霞子、熊莲泉、张梦征等,都是一时名家。这些人辛勤耕耘,留下了难以数计的作品,如今天尚能见到的王文衡作品,即不下数十种之多。一些脍炙人口的大画家,如唐寅、仇英、钱谷、丁云鹏、陈洪绶等,也为插图绘制画稿。明代刻工,更是多如繁星。如徽派刻工的主将——安徽歙县虬川黄氏刻工,见于《虬川黄氏重修宗谱》著录的,就有近三百人。他们父子世业,兄弟相传,而且流寓南北各地,对徽派版刻风范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他如旌德鲍承勋、郭卓然,武林项南洲,吴兴汪文佐,金陵刘素明等,皆是一代名工圣手。这样一支庞大的刻工队伍,成为明代版刻插图艺术大发展的人才基础。

技法上精益求精,突飞猛进,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五个特点。建安、金陵两派的早期插图作品,技法上仍略显粗糙,手法也变化不多。徽派崛起后,这一情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善,点染皴擦,无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同时,刻工们还注意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如陆禹九抄录的徽州刻工传授口决:“木板雕画不稀奇,功夫深来心要细。若要双刀提线稳,多看多刻生巧艺。多看多刻还要想,刀刻件件样样巧。武功只有十八般,雕工难处学到老。执刀自有执刀理,刷印本领有高低。□□□□大喜事,先刻人来刻山水。”言简意赅,本身就是一篇有关刻事的教科书。

发扬蹈历,推陈出新,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六个特点。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把套版印刷技术和版画艺术结合起来,出现了彩色版画套印术。最初,为获得彩色图版,采取的是在一块版上,根据图画内容,分别涂上不同颜色,覆纸一次印刷的方法,称单版涂色法。这种方法,在元代就有了。在此法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它的启示下,明时出现了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小版,分版分色,逐次逐色套印或迭印的方法,即为套印。因其版形如L钉,又称“L版”。后来,又发明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的方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称为“拱花”。套印出的插图,色彩艳丽,浓淡得宜,阴阳向背之间,几可乱真。明朝不少画谱插图,如胡正言刻《十竹斋画谱》,吴发祥刻《萝轩变古笺谱》,就都是个中精品。

当然,明代版画,尤其是晚明版刻插图作品,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过于强调繁缛细密、富丽工致,有时看上去,反不如早期版画来得痛快淋漓、意趣天成。公式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也制约了它的发展天地。但瑕不掩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明代插图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插图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即使和以精细著称的西洋铜版插图相比,在总体上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四、由盛转衰的清代书籍插图

清朝入关后,采取了极端专制的文化政策,禁书焚书,文网苛密,屡兴文字大狱。读书人为避祸,多沉溺于断简残编,孜孜于考据之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明代蓬勃发展的版刻插图艺术,也由此而逐渐衰落下来。

清代版刻插图艺术的衰落是有一个过程的,并非朝夕之间便一蹶不振。清初,承明余绪,仍有一些精美作品出现,如旌德鲍承勋所刻《扬州梦》、《秦楼月》等戏曲剧本插图,精丽典雅,被认为是徽版的殿军;四雪堂刊《隋唐演义》、《封神演义》,古吴三多斋刊《古今列女传演义》,以及《笠翁十种曲》等,均不逊兴盛时期的徽版名作。一些著名的刻工,如黄顺吉、刘荣、汤尚、汤义、蔡思璜、谭一葵等,亦不负名工之誉,使版刻插图在清乾、嘉之前,仍出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