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多出自哪些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5收藏

中国成语多出自哪些典籍,第1张

主要还是那些奉为经典的文集。如:上古神话传说中有些成语,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先秦诸子散文中出现大量成语。尤其是《论语》《孟子》《老子》等句子简短,表意丰富,富含哲理,其中一些就被固定为成语,如祸起萧墙,浩然正气,;《庄子》《韩非子》里大量的寓言故事,提炼出的成语,如运斤成风,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等;《诗经》被人们口口传诵,经典句子也凝固成成语。如“桃之夭夭”(后演化成“逃之夭夭”),夙兴夜寐,辗转反侧,求之不得,等等;

后世诗歌也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成语:折戟沉沙,沉舟侧畔千帆过,上穷碧落下黄泉,此时无声胜有声。文集中像欧阳修与苏轼都有名句演化成成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清风徐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还有一部分是外国寓言故事中出现的,如火中取栗等。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李商隐十·李贺小传〉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㹅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尝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传说唐诗人李贺昼见绯衣人,云“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遂卒。后因以为文人逝世的典故。

中国古籍有令和的出处。

我国《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便有“令和”两字: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始于先秦、战国,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万叶集》系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与中国的《诗经》相仿。所收诗歌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长短和歌,成书年代多数认为是奈良时期(公元710~794)的作品。一般认为《万叶集》经多年、多人编选传承,约在8世纪后半叶由大伴家持(公元717~785)完成。其后又经数人校正审定才成今传版本。

由此看来日本新年号应该出自我国的《黄帝内经》,比日本《万叶集》至少要早700余年。

《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

燕山所产的一种类似玉的石头。《山海经·北山经》“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 晋 郭璞 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圣水》:“圣水又东,迳玉石山,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 清 谈迁 《故宫赋》:“卜我郏鄏,重拓帝城。神木自效,燕石相迎。”《太平御览》卷五一引《阚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端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异。’主人大怒,藏之愈固。”后以“燕石”喻不足珍贵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乐天任命,混一荣辱,进无悦色,退无戚容者,固有伏死乎瓮牖,安肯沽炫以进趋,揭其不赀之寳,以竞燕石之售哉!” 唐 李白 《赠范金乡》诗之一:“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时人弃此物,乃与燕石齐。”石,一本作“珉”。唐·钱起《片玉篇》:“世人所贵惟燕石,美玉对之成瓦砾。” 清 胡凤丹 《重刻序》:“以视碔砆燕石,车载斗量,无所短长轻重者,其贵与贱之相去何如也。”清 杨守敬 《水经注疏》卷二十六:“台东即阙子所谓宋愚人得燕石处。” 用为自谦凡庸之词。 晋 郭璞 《序》:“余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复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燕石之瑜,补琬琰之瑕,俾后之瞻涉者,可以广寤多闻尔。” 唐 包佶 《酬于侍郎湖南见寄十四韵》:“楚材欣有适,燕石愧无功。” 宋 苏轼 《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漫遣鲤鱼传尺素,却将燕石报琼华。” 指燕然石。 唐 李商隐《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诗:“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綍汉庭中。” 冯浩 笺注:“《后汉书》:窦宪大破北单于於稽落山,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令班固作铭。” 唐 霍总 《塞下曲》:“岂要铭燕石,平生重武威。”

《秦淮河》[原] (七律)

十里秦淮灯火灿,楼台亭榭绕河堤;

笙歌浓酒盈朱雀,古籍奇珍满乌衣;

肃穆庙中拜孔子,庄严院内偈贤耆;

升平盛世游人醉,漫步棂星八绝奇。

附记: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流入城里的内秦淮河东西水关之间的河段,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两岸全部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飞檐漏窗,雕梁画栋,画舫凌波,桨声灯影,加之人文荟萃、市井繁华,构成了集中体现金陵古都风貌的游览胜地——秦淮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白鹭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极富情和魅力。乌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风流的中心,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金陵小吃,历史悠久,尤其是以秦淮八绝(八道点心)叫绝。

中国成语多出自哪些典籍

主要还是那些奉为经典的文集。如:上古神话传说中有些成语,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先秦诸子散文中出现大量成语。尤其是《论语》《孟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