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云楼”藏书与一个家族的命运沉浮|过云楼藏书
苏州顾氏家族将藏书楼命名为“过云”,取过眼云烟的意思。盛时,过云楼收藏书画上千幅,同时集藏宋元旧刻、精写旧抄本、明清精刻本、碑帖印谱800余种。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在过去的150年间,顾氏家族六代人的命运沉浮始终与家族私藏的聚散紧紧地绑在一起。
“士可杀不可辱,我去了。”顾公硕看着顾氏家族几代人历经战火保存下来的古籍善本被造反派抄走,留下这样的字条投河自尽。半个世纪后,顾氏家族过云楼的藏书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05年,过云楼藏书的四分之一以2300万元的价格由中国嘉德拍卖,创造了当时古籍拍卖市场的价格纪录。七年后,这批善本再次出现在2012年北京匡时春拍上,以18亿元的底价等着它们的新主人。据悉,竞拍此拍品需缴纳5000万元保证金,或创拍卖历史上最高保证金纪录。世代私藏
顾氏家族的过云楼地处苏州,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其第一代主人顾文彬(1811-1889年)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至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晚年购得古春申君庙址、明尚书吴宽复园故址等明清建筑,命子顾承主持营造,命名为过云楼,意取苏东坡言“书画于人,不过是烟云过眼而已”。时值乱世之际,江南的私人珍藏都急于转手,顾文彬收购了大量的珍贵字画,奠定了过云楼藏品的基础。顾文彬精鉴赏,富收藏,一生殚精竭虑,多方搜求,积累书画墨迹达到数百件之多,自晋唐至明清,其中有不少为传世名迹。
顾文彬之后,到了顾麒士(1865-1930年)一代。顾麒士精通书法绘画,尤其所作山水画清逸蕴藉,名重于世。他广取博采,将过云楼书画收藏充盈至千余幅之巨。至第三代传人顾鹤逸,过云楼被发扬光大。民国期间,顾鹤逸的好友,著名的目录、版本学大师傅增湘要求借阅过云楼藏书,顾鹤逸碍于情面不得不答应。傅增湘每日观书数种,晚上回去后凭记忆写下书目,编纂成《顾鹤逸藏书目》,在北大刊物上发表,顾家过云楼藏书的胜景得以昭告天下。
“顾鹤逸先生继承家族所藏,曾经拥有过这全部的古籍,临终前,他把家中所藏分为四份,分别由四个儿子继承。”与顾家交情甚好的钱庸老先生说,能完好保存至今,本身就是这批古籍所创造的+奇迹。
此次现身2012年拍卖市场的过云楼藏书本有“同胞兄弟”。由于家族原因,它们被一分为四。其中的四分之三,早在1992年的时候,就被南京图书馆收购,现如今珍藏在南京图书馆的古籍馆。而这批附拍的藏书则是由顾鹤逸的后人珍藏至2005年,被中国嘉德古籍部经理拓晓堂征集而来的。
“顾鹤逸先生出生于名门望族,家中所藏皆为重要的古籍,苏州现今著名的‘过云楼’就是顾鹤逸先人所建造。”著名古籍收藏家和研究者孟宪钧先生回忆。据说,早期顾家收藏虽是书画和古籍并举,但是对待两种藏书的态度并不一样,书画可以任人品评,而藏书楼“过云楼”则禁止外人踏入。
“所以最早我们了解苏州顾氏家族的时候,都是因为他们收藏的书画,对他们的藏书并不了解。”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院长李致忠老师说。这种传统中国文士家藏秘不示人的状况直到民国时期才有所改变。
“公布藏品是当时收藏家的大忌,怕由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顾麟士自己所编的《鹤逸所藏书目》、《西津所藏书画目》均属稿本,并未印行,现我们只能从傅增湘藏抄本《顾鹤逸藏书目》中可以了解顾家当时的藏书情况。”苏卅l档案馆的沈慧瑛表示。
“霾天、秽地、灯下、酒边、映摹、强借、拙工印、凡手题、徇名遗实、重画轻书、改装因失旧观、耽异误珍赝品、习惯钻营之市侩、妄摘瑕病之恶宾。”据说这十四条“宪法”一开始就被标在过云楼门楣之上,以警示子孙后代。顾文彬深知自家所藏书画的珍贵,怕自己身后这些历尽心血的书画遭遇不测,便在有生之年给子孙定下了上述书画收藏的“十四忌”。
除此之外,顾文彬还定下家规,本家族所藏书画的继承人必须是学识和休养并存的优秀子孙。
据钱庸回忆,爱子顾承的去世给顾文彬打击很大,过云楼藏品的收集也一度中断。顾文彬过世后,遗留书画及家产被拆分传予其余三位儿子,顾承一份再传其子顾麟士。顾麟士此时已逾25岁,他通过古董商掮客调协,把传于另几家的过云楼书画陆续购归、继藏,避免了拆分流散的危局。
“过云楼在顾麟士的手上不仅成为书画收藏上千幅的藏画楼,同时也成了集藏宋元旧刻、精写旧抄本、明清精刻本、碑帖印谱800余种的大型藏书楼。其中最为难得的是自清朝以来就在藏书界极负盛名的宋刻《锦绣万花谷》,曾属季振宜所藏。《锦绣万花谷》一书自清末以来在藏书界极负盛名。”苏州大学图书馆的罗凤莉谈到,“《锦绣万花谷》是一部类书,类书的史料价值主要是保存佚传古籍的一些片断。而一般说来,越早的刊本文字的错讹会越少,保存下来的佚传史籍也越准确。所以,这部宋刻《锦绣万花谷》具有很高的文献研究价值。况且即使不考虑这些具体的研究利用问题,仅仅就其文物价值而言,这样一部宋本书,也是无以估量。”
乱世沉浮
钱庸先生谈及,顾鹤逸身后有四个儿子继承了家产,其中当属是顾公雄和顾公硕最为出彩。顾家第四代时,已经是战乱时期,眼看抗日战争要打响,顾家人紧急商讨对策,书画怎么办、人怎么办、家怎么办,逃难到哪里去。经反复研究,最后决定逃到上海租界。他们先把家藏书画中最精华部分存入上海租界的银行保险库,其余部分只能仍旧藏匿在家中。他们在朱家园住所的天井里挖了一个地窖,地窖有一人多高,面积有10多平方米,把一部分不能运往上海的书画密封在白铁皮箱中,藏入地窖。
1937年8月16日,日寇投向苏州的第一颗炸弹,炸毁了朱家园顾家大厅,顾公雄、顾公硕及家人连夜逃离苏城,分别暂时避居农村,然后通过亲友帮助,辗转到了上海租界。
“苏州沦陷后,顾公雄、顾公硕在朱家园的住所被日本兵搜索了7天,顾公柔所居的西津别墅则被搜查了整整15天。”与顾家后人熟识的沈慧瑛谈到。等局势稍稍平静后,顾家人回苏州探视,发现自己的家被日寇践踏得满目疮痍,放在楼上书柜中不及带走的字画遭日寇翻箱倒柜抢掠,被搜出的字画卷轴堆积一地,而字画全被挖走;那些来不及带走沉在井里的铜器也全部不知去向。地窖虽未被日寇发现,但却已进水,变成了水窖,白铁皮箱浸润在潮气中,箱体生锈,白铁皮箱中的书画霉变,损失惨重。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附: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碑帖名单
国家级珍贵碑帖
00515 萧敷及敬太妃墓志 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博物馆
00516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唐)李百药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五年
(631)刻石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00517 魏元丕碑 东汉光和四年(181)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18 范式碑 三国魏青龙三年(235)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19 温彦博碑 (唐)欧阳询撰文并正书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20 温彦博碑 (唐)欧阳询撰文并正书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0521 皇甫诞碑 (唐)于志宁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十七年(643)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22 李思训碑 (唐)李邕撰文并行书 唐开元八年(720)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523 大智禅师碑 (唐)杜昱撰文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刻石 宋拓
本 国家图书馆
00524 李秀碑 (唐)李邕撰文并行书 郭卓然摹勒并题 □慈敏 张昂等
镌 唐天宝元年(742)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0 华山庙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1 华山庙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刻石 元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2 瘗鹤铭 (南朝梁)华阳真逸撰文 上皇山樵书 南朝梁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573 龙藏寺碑 (隋)张公礼撰文 隋开皇六年(586)刻石 元拓本 沈
树镛跋 上海图书馆
00574 昭仁寺碑 (唐)朱子奢撰文 唐贞观四年(630)刻石 宋拓本 北
京大学图书馆
00575 九成宫醴泉铭 (唐)魏徵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6 九成宫醴泉铭 (唐)魏徵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7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馆
00578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物馆
00579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南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
物馆
00580 郎官石柱记 (唐)陈九言撰文 张旭书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
刻石 宋拓本 王世贞跋 上海博物馆
00581 孔子庙堂碑 (唐)虞世南撰文并书 李旦篆额 唐天宝十一年
(752)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82 滑台新驿记 (唐)李勉撰文 李阳冰篆书 唐大历九年(774)刻
石 宋拓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583 神策军碑 (唐)崔铉撰文 柳公权正书 唐会昌三年(843)刻石 宋
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584 许真人井铭 (五代)徐铉撰文并书 十国南唐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00585 水头镬铭 (宋)黄庭坚撰文并书 邢肃刊 北宋元佑二年(1087)
刻石 宋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0696 (开皇本)兰亭序 (晋)王羲之撰文并行书 隋开皇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697 争座位帖 (唐)颜真卿撰文并行书 唐广德二年(764)刻石 宋
拓本 何绍基跋 上海图书馆
00698 十七帖 (晋)王羲之草书 唐大历元年(766)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00699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00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博物馆
00701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王
淮等跋 上海博物馆
存四卷(四、六至八)
00702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存一卷(九)
00703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704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705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706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存三卷(二、四、五)
00707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存五卷(二、四、六、八、十)
00708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王
世贞跋 南京大学图书馆
存一卷(六)
00709 汝帖十二卷 (宋)王寀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10 兰亭续帖上下册 北宋政和初年刻石 宋拓本 上海博物馆
00711 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帖 北宋宣和二年(1120)刻石 宋拓本 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712 鼎帖 (宋)张斛辑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图书馆
00713 绍兴米帖 (宋)米芾书 赵构辑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刻石 南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存一卷(九)
00714 历代钟鼎款识法帖 (宋)薛尚功辑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刻
石 宋拓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715 西楼苏帖 (宋)苏轼书 汪应辰辑刻 南宋乾道四年(1168)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馆
00716 松桂堂法帖 (南宋)米巨容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
物院
00717 甲秀堂帖 (宋)庐山陈氏辑 李氏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18 忠义堂帖 (唐)颜真卿撰文并书 南宋嘉定八年(1215)刻石 宋
拓本 浙江省博物馆
00719 群玉堂帖 (宋)向若水摹 韩侂胄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20 英光堂帖 (宋)米芾书 岳珂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
物院
00721 郁孤台法帖 (宋)聂子述辑 南宋绍定元年(1228)刻石 宋拓
本 上海图书馆
00722 凤墅帖 (宋)曾宏父辑 张节摹勒 欧阳信明 欧阳庚等刻 南宋
淳佑刻石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存十二卷
00723 澄清堂帖 (晋)王羲之书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724 澄清堂帖 (晋)王羲之书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725 宝晋斋法帖十卷 (宋)曹之格辑 南宋咸淳五年(1269)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1640 崔敬邕墓志 北魏熙平二年(517)刻石 清出土初拓本 蒋祖诒跋
上海图书馆
01641 曹辅墓志 (宋)杨时撰文 陈渊书 囗经篆盖 翁文模镌 南宋建
炎二年(1128)刻石 明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1642 孔宙碑 东汉延熹七年(164)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154
01643 张迁碑 东汉中平三年(186)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644 赵清献公碑 (宋)苏轼撰文并书 北宋元佑四年(1089)刻石 明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1707 集古印谱二卷 (明)顾从德辑 明隆庆钤印本 开封市图书馆
01708 集古印谱六卷 (明)王常辑 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
印本 泰州市图书馆
01709 集古印谱六卷 (明)王常辑 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
印本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710 杨氏集古印章四卷 (明)杨元祥辑 明万历十五年(1587)钤印
本 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
01711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来行学辑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
钤印本 安徽省图书馆
01712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来行学辑 明万历刻朱墨套印本 湖南
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713 罗氏古今印薮不分卷 (明)罗龙文辑 明钤印本 安徽省博物馆
01714 石鼓文 战国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5 石鼓文 战国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6 泰山刻石 传(秦)李斯篆书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刻石 明
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1717 乙瑛碑 东汉永兴元年(153)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8 伊阙佛龛碑 (唐)岑文本撰文 褚遂良正书 唐贞观十五年(641)
刻石 明拓本 国家图书馆
01719 天一池碑 (元)揭傒斯撰文并书 元至正七年(1347)刻石 明拓
本 国家图书馆
01837 乐善堂法帖 (元)赵孟頫书并绘 顾信摹勒 吴世昌 茅绍之镌
元延佑五年(1318)刻石 明拓本 国家图书馆
01838 真赏斋帖 (明)华夏辑 章文镌 明嘉靖元年(1522)刻石 明拓
火前本 故宫博物院
01841 甘氏印集四卷 (明)甘暘篆刻 明万历刻钤印本 南京图书馆
01842 方元长印谱五卷 (明)方逢吉篆刻 朱统■辑 明万历四十八年
(1620)钤印本 湖北省图书馆
01843 郑弘佑印谱一卷 (明)郑基相篆刻 明崇祯六年(1633)刻钤印
本 安徽省图书馆
1、曹全碑
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敝记述曹全生平。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2、张迁碑
《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
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
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
3、乙瑛碑
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每页,纵282cm,横146cm。
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
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
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著录
4、石门颂
《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后世简称《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歌颂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属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 《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
5、华山庙碑
全称为《汉西岳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也称《延熹华岳碑》东汉石刻。东汉延熹八年(165)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碑文22行,每行38字。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
因原石被毁,传世只有四种拓本,即“长垣本”、“华阴本”(即“关中本”)、“四明本”、“李文田本”(或曰“玲珑山馆本”)。“长垣本”为河北长垣王文荪藏,现已流入日本,“关中本”是明陕西东云驹藏,又归华阴人王宏撰,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四明本”是四明(今宁波)丰道生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李文田本”是清初马曰璐、马曰琯兄弟藏,后归李文田,此本今在香港中文大学。“四明本”纵175厘米,横848厘米。西岳华山庙碑碑书历受称颂,篆书碑额丽婉多姿,隶书碑文笔划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为汉碑佳品。
-隶书
“过云楼”藏书与一个家族的命运沉浮|过云楼藏书
本文2023-10-23 14:59: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