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中的人参是指红参还是西洋参、太子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生脉散中的人参是指红参还是西洋参、太子参,第1张

生脉散中人参为生晒参。各种人参的功效:1、生晒参:味甘,微苦,性平,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益脾肺,生津安神的功效。2、红参:味甘,微苦,性温,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的功效。3、野山参:味甘,微苦,性平,功效和红参相似,但力量最大,产量最小,价格昂贵。4、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凉,功效补气养阴,清火生津生脉散出自李东垣《内外伤群感论》。考其源,历代医家皆认为,此方脱胎于《伤寒杂病论》之复脉汤(炙甘草汤)。组成 人参(9克) 麦门冬(9克) 五味子(6克)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本方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失调等病属气阴两虚者。)用法 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禁忌 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方解 本方所治为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虚细,乃气阴两伤之象。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目录 1 拼音 2 二母二冬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二母二冬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二母二冬汤 1 拼音

èr mǔ èr dōng tāng

2 二母二冬汤的别名

二冬二母汤

3 处方

知母、贝母、麦门冬、天门冬。

4 功能主治

清养肺胃,润燥化痰。主内伤噎膈,燥热咳喘,甚则烦满身肿,脉濡涩。

5 二母二冬汤的用法用量

方中天门冬清心润肺以益肾水;麦冬润肺清心以生津液;川贝母凉心解郁,清肺气以化热痰;肥知母滋肾涤热,除虚烦以润肺金。洵为润燥除烦之剂,乃干咳虚烦之专方。

痰多,暂加青黛、海石;肠枯,暂加当归、芍药;气凝痰滞,暂加半夏、香附,以行本方之滞;肾水竭,加生地、熟地;元气虚,加人参。

6 摘录

《症因脉治》卷二

古籍中的二母二冬汤 《症因脉治》:[卷二噎膈论]内伤噎隔

胃汁干兮肠亦结。内伤噎隔之治宜生津养胃,二母二冬汤,虚者生脉散,加养血之药;若凝窒已久,痰涎聚

《症因脉治》:[卷三痿症论]内伤痿症

(二两)天冬(八两)地黄(八两)玄武胶为丸。二母二冬汤川贝母知母天门冬麦门冬家秘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

《麻疹阐注》:[卷三]麻后肺痿肺痈

痿。火盛而金消也。宜养血补气保肺清火。初用加味二冬汤。后用门冬清肺饮。久嗽痛引胸胁。或吐脓血或吐如

《笔花医镜》:[卷二脏腑证治]胃部

乱。浓朴陈皮(各二钱)干姜(一钱)炙草(六分)二冬汤治上消。天冬(二钱)麦冬(三钱)花粉黄芩知母(

《症因脉治》:[卷二痰症论]丹溪杂治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英文翻译 4 中文解释 5 补虚药的药理作用 5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2 对机体适应性的影响 53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54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5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56 强壮作用: 57 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附: 1 古籍中的补益药 1 拼音

bǔ yì yào

2 英文参考

tonic

3 英文翻译

tonifying and replenishing medicinal

解释:a category of medicinals that replenish the healthy qi and strengthen the body resistance, used for treating deficiency conditions

4 中文解释

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以增强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为补虚药,或称补益药或补养药。补益即扶正培本。使用补益方药治疗虚证的方法,称为补益法;亦称扶正培本法或扶正培本治则。

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补虚药亦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四类。补气药(益气药)主要是补益脾气、肺气和心气,用于气虚证;补血药(养血药)能补心、肝血虚、用于血虚证;补阴药(滋阴药)能养阴、滋液、润燥,用于肺、肝、肾、脾、胃阴虚证;补阳药(助阳药)能补助肾阳,用于肾阳虚证。

临床当根据虚症的不同类型,而选用相适应的补益药。如气虚症用补气药,血虚症用补血药,阴虚症用补阴药,阳虚症用补阳药。

人系一整体,其气血阴阳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阳虚者多兼有气虚,而气虚者,常易导致阳虚;因此,补气药与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须为用。更有气血两亏、阴阳俱虚者,则须气血兼顾,或阴阳并补。

补益药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症病,因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但在实邪未除而正气已虚的情况下,在祛邪之中,可适当选用补益药,以“扶正祛邪”,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

补益药功在扶正,故凡正气不衰者,不可滥用,以免导致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

在用法上,因本类药属气浓味厚之品,若须久服,可作丸、膏剂服用,以利吸收,促使药效缓缓发作;作煎剂时,则宜久煎,利于煎出有效物质。此外,还当照顾脾胃,适当配伍健脾胃的药同用,以免妨碍消化吸收,影响疗效。

补虚药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虚证。不仅用于气血阴阳不足的病证,以增强体质、消除衰弱症状,促进机体早日恢复健康,也可用于病邪未尽,正气已衰的病证,可在法邪的药物中适当配伍补虚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法邪”,从而战胜疾病。

5 补虚药的药理作用

补虚药的药理作用可归纳如下

5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补虚药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特异性免疫功能或体液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这是补虚药扶正培本的药理作用的基础之一。

①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升高外周白细胞。小鼠接受大剂量抗癌药环磷酞胺所致白细胞减少,党参、白术、熟地、白芍、枸杞子、鹿茸、补骨脂、天冬、女贞子等对此有一定保护作用。此外人参、黄芪、阿胶等均有一定程度升高白细胞作用。灵芝亦能明显增加正常人及自细胞减少患者的白细胞。

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人参、刺五加、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羊藿、枸杞子等许多药物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的作用,尤其是补气药,有较明显的效应。131I化血浆蛋白胶体颗粒注入小鼠后,测定其在血液中的廓清速度,来了解巨噬细胞活力,发现党参、黄芪、白术和灵芝等均有增强巨噬细胞活力的作用。党参并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黄芪多糖对巨噬细胞功能有促进作用。当归或阿魏酸能显著地促进小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刚果红的廓清率和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受cAMP及cGMP比例变化的影响,cAMP降低,cGMP升高则巨噬细胞功能降低。黄芪煎剂可使小鼠血浆内cAMP升高, cGMP降低、党参和甘草煎剂可使血浆内cAMP含量升高。说明黄芪,党参及甘草的作用可能与影响体内环核苷酸代谢有关。

此外,黄芪可增加病毒性诱生干扰素的能力,促进志愿者白细胞的干扰素诱生能力,抑制细胞RNA代谢。

②影响特异性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它是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物质后产生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防卫功能。

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中药补气方四君子汤、补血方四物汤、补阳方参附汤和补阴方六味地黄丸对细胞免疫和抗体形成功能均有促进作用。以上四方均可明显提高玫瑰花瓣形成试验、浴血空斑试验值。参附汤的醇提物对淋巴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参麦液对细胞免疫有调整作用。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致敏,后用DNCB激发,再测两耳垂,其差量反映迟发型超敏反应(DHR)的强度。在致敏同时即开始注入参麦液,可明显减轻DHR。当归补血汤对抗体形成有促进作用,但对玫瑰花瓣形成细胞(RFC)值无明显作用。如与女贞子、补骨脂合用,则明显提高RFC值。上述结果表示女贞子、补骨脂能增强当归补血汤的作用。由此可见,对某些气血不足的病例,单用补气养血疗效不佳时,加温补肾阳或滋阴药,加强益气生血功效,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此外,人参、黄芪、五味子可提高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率。党参、白术、茯苓组方治疗银屑病、囊肿性痤疮有较好疗效,可使玫瑰花瓣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诱发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认为上述药物有促进细胞免疫作用。*羊藿、女贞子、苡仁、土茯苓、首乌、沙参组成的免疫2号,对鼻咽癌病人近期淋巴细胞转化率有一定提高作用。

③增强体液免疫的功能。人参能改善机体免疫状况,提高γ一球蛋白、IgM含量。正常人 服黄芪后血中IgM、IgE及cAMP显著增加,唾液SIgA显著下降。黄芪多糖对体液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党参、白术、茯苓(即四君子汤减去甘草)能使血清IgG含量显著上升。枸杞子、女贞子等亦有增强体液免疫作用。

52 对机体适应性的影响

补虚药能提高机体的适应性,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 的非特异性抵抗能力,使紊乱的机能恢复正常。有人称此作用为“适应原”样作用。人参可使硝酸钴引起的红细胞增多恢复正常,也能使苯肼导致的红细胞减少升高,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玉屏风散及其主药黄芪,以溶血空斑试验为实验指标,在免疫反应偏低时,可使之升高;反应偏高时,反而使之降低,说明玉屏风散或黄芪对PFC免疫反应亦有双向调节作用。生地、玄参、麦冬、龟板具有调整“阴虚”动物模型的核酸合成率的作用,当用于核酸合成率高于正常时能使之降低,用于核酸合成率低于正常时能使之升高。

53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大多数临床虚证的患者,在病理形态上往往可见内分泌腺变性或萎缩,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甲状腺、睾丸或卵巢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其他组织细胞也发生萎缩、变性。这是器官、组织机能不全的物质基础。病情较重的虚证可见具有特殊功能的主质细胞变性、萎缩,代之以纤维结缔组。以致整个器官功能不全。人参可通过下丘脑和(或)垂体分泌ACTH,从而增加肾上腺皮质的Camp,通过cAMP 皮质类固醇激素在肾上腺内的合成与分泌。刺五加对大鼠肾上腺皮质系统也有兴奋作用,对性腺功能有促进作用。党参能明显升高小鼠血浆皮质酮水平。实验证明,人参、党参皂甙及V提取物的作用部位不是在肾上腺皮质,而是在垂体或垂体以上水平。甘草、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和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人参能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加速大鼠的性成熟过程,或使成熟雌性大鼠的动情期延长。*羊藿、冬虫夏草等有雄性激素样作用,补骨脂干粉有极弱的雌激素样作用。

54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人参对糖代谢和脂质代谢均有调节作用;人参的蛋白合成促进因子能促进蛋白质、DNA、RNA的生物合成,增高白蛋白及γ球蛋白含量。刺五加能调节血糖,促进核酸及蛋白质合成和胆固醇在肝脏中的生物合成。黄芪能增强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对蛋白质代谢的促进作用可能是“扶正”药物药理作用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当归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有某些保护作用,并有抗维生素E缺乏作用。何首乌有降低胆固醇及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给小鼠多次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造成“阳虚”模型,动物的肝、脾内核酸含量均降低,加服补阳药附子、肉桂、肉苁蓉及仙灵脾合剂,肝、脾核酸含量则不降低。用甲状腺素和利血平给小鼠多次注射,造成“阴虚”模型,用3H一胸腺嘧啶脱氧核昔及3H一尿嘧啶作掺入实验,对照动物肝、脾核酸合成率增加,而给滋阴药生地、麦冬、玄参、龟板合剂的动物,肝、脾核酸合成率降低。当实验第10天,动物肝、脾核酸合成率出现降低,滋阴药则可使其升高。这说明某些助阳药和滋阴药对激素引起的肝、脾核酸代谢障碍有调整作用。又如补阳药(附子、锁阳、*羊藿、菟丝子)能提高DNA和RNA的合成率;滋阴药(麦冬、生地、玄参、龟板)能使细胞内DNA和RNA合成率降至正常。

5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主要是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亦有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作用。人参、生脉散、参附汤、黄芪、灵芝、芍药、鹿茸、补骨脂等均有强心作用;人参、党参、黄芪、当归、芍药、鹿茸、*羊藿、补骨脂、麦冬等能扩张冠状血管或外周血管,使血流量增加。人参制剂对 兔下丘脑合并心肌缺血引起的频发性室性早搏为主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改善心肌缺血性心电变化及减轻心肌缺血的损伤。黄芪对各种麻醉动物均能使血压下降,同时后肢血管阻力亦下降,并能显著降低冠状血管、脑血管、肠血管阻力。党参对多种动物亦有降压作用,能提高麻醉猫心泵血量而不影响心率,并能增加脑、下肢和内脏血流量及扩张小鼠肠系膜微血管井增加血流量。此外,人参、刺五加、当归、芍药、枸杞子、鹿茸、*羊藿等均有降压作用。上述补虚药对心血管的作用是治疗心力衰竭、休克、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的药理基础。

56 强壮作用:

人参能提高机体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力,有减轻疲劳的作用,提高思维活动和体力劳动效率。鹿茸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降低肌肉疲劳。大枣、白术、肉苁蓉等都能增加实验动物体重和增强肌力。六味地黄丸能增加正常动物体重和 体力。

57 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骨髓造血功能减退表现为红细胞及/或白细胞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疾病,在中医辨证上多属血虚、气虚,甚则为阳虚证,用补血、补气、补阳药有一定疗效。现已证明人参、刺五加、党参、黄芪、当归、阿胶、鹿茸等有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补虚药中各类药物的作用有共同之处。补虚药通过提高机体免 疫能力,以提高机体抵抗和法除病邪的能力;并能调节和促进核酸、糖、蛋白质、脂质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及改善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机体解毒功能和改善造血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等,这与中医临床用补虚药治疗先天不足、体质虚弱、久病伤正、年老体衰的各种虚证是相符的。

古籍中的补益药 《审视瑶函》:[卷二]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

宜以千金磁朱丸主之。镇坠药也。石斛夜光丸主之。补益药也。益阴肾气丸主之。壮水药也。有热者滋阴地黄丸

《本草撮要》:[卷一草部]红花

少阴经。功专活血消肿。得去风药治六十二种风。得补益药生新血。作胭脂活血解毒。痘疔挑破。以油胭脂敷之

《炮炙大法》:[草部]薯蓣

(补益药及脾胃中熟用外科生用切用铜刀紫芝为之使恶甘遂)《炮炙大法》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

《世医得效方》:[卷第八大方脉杂医科]诸淋

下。补骨脂散治因感卑湿致疾,久之阳气衰绝,乳石补益药不效,服此收功。常服,延年益气明目,补益筋骨。

《中国医籍考》:[卷十五]食治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复方金银花冲剂 复方金银花冲剂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fù fāng jīn yín huā chōng jì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Fufang Jinyinhua Chongji

22 标准编号

WS3B198595

23 处方

金银花 750g 连翘 750g 黄芩 250g

24 制法

以上三味,金银花加水蒸馏,收集蒸馏液至规定量,另器保存。蒸馏后 的水溶液滤过;药渣加水适量,蒸煮30分钟,滤过,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适量,加乙 醇3倍量,搅拌,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黄芩、连翘加水煎煮二次,每 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乙醇3倍量,搅拌,静置24小时,滤过, 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入金银花稠膏及蒸馏液与糖粉适量,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即 得。

25 性状

本品为浅**的颗粒;味甜、微苦。

26 鉴别

(1)取本品 10g,研细,加乙醇50ml,冷浸2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 中加入活性炭 1g,回流10分钟,趁热滤过,滤液浓缩至5~10ml,取1ml,加醋酸2~3滴 及少许亚硝酸钠,置水浴中微热,即显**,加过量的氢氧化钠试液,即变成红色。

(2)取本品 10g,研细,加乙醇50ml,冷浸2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 状,加乙醚20ml,充分混匀,静置,倾取上清液,深缩至约0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 取黄芩对照药材0 7g,加水煎煮2次,每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同法制成对 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 一用草酸液(025mol/L)调制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85:15)为展开剂,展开, 取出,晾干,置氨气中熏。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 **斑点。

27 检查

应符合冲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

28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风热感冒,喉痹,乳蛾,目痛,牙痛 及痈肿疮疖等症。

29 用法与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0~ 20g,一日2~3次。

210 规格

每包装 10g(相当于总药材3 5g)

211 贮藏

密封。

古籍中的复方金银花冲剂 《丁甘仁医案》:[卷一]湿温案

粉(三钱)黑山栀(一钱五分)肥知母(一钱五分)金银花(三钱)活芦根(去节,一两)生甘草(五分)连翘

《外科选要》:[卷下标使治宜]渴

肾水枯涸,口燥舌干。薛氏曰∶此方乃六一汤生脉散之复方,滋化源之良剂。若肾水既涸,虚火上炎而口燥作渴者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痈疽所兼诸证]渴

,日夜服,五七剂。薛氏曰∶此方乃六一汤,生脉散之复方,滋化源之良剂。若肾水即涸,虚火上炎而口燥作渴者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诸疮部(上)]结毒门主方

茯苓四两,猪牙皂角一条同煎。解毒仙草每年二三月金银花未曾起花时嫩枝叶,采取即放篮内盖住,不可见太阳

《丁甘仁医案》:[卷二]痢疾案

心烦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又名烦心。指心中烦热郁闷之状。烦多属热,亦有因于寒者。可见于外感、内伤多种病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六经病多能见此。“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类证治裁·烦躁》:“伤寒热在表而烦,宜散,桂枝汤。在里而烦,宜下,承气汤。在半表半里而烦,宜和,小柴胡汤。在胸膈以上而烦,宜吐,栀豉汤。其阴寒而烦,则有恶寒蜷卧及下利厥逆、吐蚘之症,宜温,温用四逆汤,蚘用乌梅丸。”又:“如内伤阴虚火动而烦,宜生脉散加生地黄、熟地黄、茯神、枣仁。或不得卧而烦,朱砂安神丸。”

详见百科词条:心烦 [ 最后修订于2015/12/3 11:31:15 共32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证候特征

  心悸的基本征候特点是自觉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促脉、涩脉尤为常见。

  心悸证兼见气血阴阳之亏虚,或心肺、心脾、心肾之不足,或有肝气郁滞、水饮凌心、心脉瘀阻、痰浊内停,临床上表现为心悸的各种证候类型的特点,且各种证候类型间可以相互演变转化。心悸失治、误治,可以出现变证,其先兆特点为心悸伴有心痛胸闷,气短,眩晕欲吐,脉象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若心悸兼见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微,此为心悸重症心肾阳虚、水饮凌心的特点。若心悸突发,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色痰诞,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肢肿,脉数细微,此为心悸危症水饮凌心射肺之特点。若心悸突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此为心阳欲脱之特点。若心悸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目唇紫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短暂即恢复正常而无后遗症,或一厥不醒,为心悸危症晕厥之特点。

  病因病机

  1.体质虚弱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 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搏,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

  3.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放气乱矣。”长期化思不解,心气郁结,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不宁而心悸,或气阴暗耗,心神失养而心悸。此外如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撼心神而发惊悸。

  4.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湿、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5.药物中毒

  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引起心悸,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当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证候。

  心悸的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神不宁而为惊悸;或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耗伤气血,心神失养,若虚极邪盛,无惊自悸,悸动不已,则谓之怔仲。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宁,引起心神动摇,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如降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致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亦可进而引发心悸。

  心悸的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如实证日久,正气亏耗,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往往兼见实证表现。临床上阴虚者常兼火亢或夹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瘀血可兼见痰浊。总之,本病为本应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

  诊断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测血压、X线胸部摄片及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真心痛

  除见心慌不安,脉结或代外,必以心痛为主症,多呈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牵及肩胛两背;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或情绪波动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但甚者心痛剧烈不止,唇甲紫给或手足青冷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直至晕厥,病情危笃。真心痛常可与心悸合并出现。

  2.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难经·五十六难》:“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称之为肾积。《金匾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故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废。

  3.卑喋

  《证治要诀·怔忡》描述卑喋症状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卑喋虽有心慌,其病因为“心血不足”,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出现,是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疾病,与心悸不难鉴别。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心悸证候特点多为虚实相兼,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痰饮、瘀血等虽为病理产物或病理现象,但在一定情况下,可形成心悸的直接病因,如水停心下、痰火扰心、瘀阻心脉等。因此辩证时,不仅要注意正虚一面,亦应重视邪实一面,并分清虚实之程度。正虚程度与脏腑虚损情况有关,即一脏虚损者轻,多脏虚损者重。在邪实方面,一般来说,单见一种夹杂者轻,多种合并夹杂者重。

  2.辨明惊悸怔忡

  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但也存在内应因素。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证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情较重,每属实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报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3.详辨脉象变化

  观察脉象变化是心悸辨证中重要的客观内容,如脉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以上之浮合脉。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脉律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有数时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缓时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临床应结合病史、症状,推断脉症从会。一般认为,阳盛则促,数为阳热,若脉虽数、促而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谈者,为虚寒之象。阴盛则结,迟而无力为虚寒,脉象迟、结、代者,一般多属虚寒,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由元气虚衰、脏气衰微。凡久病体虚而脉象弦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卧象散乱模糊者为病危之象。

  4.结合辨病辨证

  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快速型心悸,多属心虚胆怯,心神动摇;冠心病心悸,多为气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风心病引起的心悸,以心脉痹阻为主;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多由邪毒外侵,内舍于心,常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

  治疗原则

  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物,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因于痰饮、瘀血等邪实所致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临床上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当根据虚实轻重之多少,灵活应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化痰涤饮,行气化瘀,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法。

  辨证施治

  1.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 方中龙齿、琥珀、磁石镇惊宁神,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定志,人参益气养心。

  心悸气短,烦扰即发,动则为甚,静则悸缓,伴有神疲乏力,自汗懒言,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细弱或沉细而数,或脉迟缓者,为心气不足,治以养心益气、安神定志,用四君子汤加味,本方主要功用为甘温益气、健脾扶中。方用人参益气,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以化湿,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和胃。一般重用党参,加黄芪以加强益气之功,气虚明显时,还可加人参煎服;兼见心阳不振,加附子、桂枝;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山萸肉、乌梅;气虚挟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气虚挟瘀,加丹参、桃仁、红花;兼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胶;若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胸胁时痛,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

  2.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牌汤。

  方中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以生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面色无华,舌淡红少津,若少或无,脉细数,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本方益气滋阴,补血复脉。方中炙甘草甘温益气,为治心动悸、脉结代之君药;人参、大枣补气益胃,以资脉之本源;桂技、生姜行阳气,调营卫;地黄、阿胶、麦冬、麻仁滋阴补血,以养心阴;清酒辛热通脉,以行药势。气虚甚者加黄芪,血虚甚者加当归、熟地;阳虚甚而汗出肢冷,脉结或代者,加附片、黄芪、煅龙骨、煅牡蛎;阴虚甚者,重用麦冬、地黄、阿胶,加沙参、玉竹、石斛;自汗、盗汗者,加麻黄根、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糯稻根;纳呆腹胀,加陈皮、谷芽、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枳壳;神疲乏力,气短,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之意;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于仁、莲子心等;心烦、口干、舌红,心阴不足者加麦冬、玉竹、北沙参、五味子。然病后期,心阴受灼而心悸者,仿生脉散意。本病多由思虑劳倦过度,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及心血暗耗,心神失养所致,故治疗时应注意起居有节,劳逸适度,避免不良刺激。

  3.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

  本方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心定悸。方中黄连、黄芩清心火,阿胶、芍药、鸡子黄滋阴养血。临证时一般加炒枣仁、珍珠母、生牡蛎等品以加强安神定悸之功。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改用天王补心丹。若虚烦不寐、口苦咽燥、心神不安为心阴亏虚、心火偏旺。热象较著,可改服朱砂安神丸,或加黄连、山栀、淡竹叶等以清心火,宁心神;若阴虚夹有瘀热者,可加丹参、赤芍、丹皮、生地、知母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夹有痰热者,加用黄连温胆汤。

  4.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本方温补心阳,镇心安神。方中桂枝、炙甘草温补心阳,生龙齿、生牡蛎安神定悸。心阳不足,形寒肢冷者,加黄芪、人参、附子;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加煅龙骨、煅牡蛎或加山萸肉,或用独参汤煎服;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夹有瘀血者,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兼见阴伤者,加麦冬、玉竹、五味子;若心阳不振,以心动过缓为著者酌加炙麻黄、补骨脂、附子,重用桂枝。

  5.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本方通阳利水,是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祛湿。兼见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皮;尿少肢肿,加泽泻、猪苓、茯苓、防已、葶苈子、大腹皮、车前子;兼见肺气不宣,肺有水湿者,表现咳喘,加杏仁、前胡、桔梗以宣肺,葶苈子、五加皮、防己以泻肺利水;兼见瘀血者,加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叶、益母草;若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嗽或端坐呼吸,当重用温阳利水之品;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咳喘,不能平卧,尿少浮肿,可用真武汤。

  6.心血瘀阻

  症状: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本方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生地、当归养血和血。气滞血瘀者,加柴胡、枳壳;因虚致瘀者,去理气之品,气虚加黄芪、党参、黄精,血虚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阴虚加麦冬、玉竹、女贞子,阳虚加附子、肉桂、*羊藿;络脉痹阻,胸部窒闷,去生地,加沉香、檀香、降香;夹有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栝蒌、薤白、半夏;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

  心悸由瘀血所致,也可选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

  7.痰火扰心

  症状: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沿。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场。

  本方清心降火,化痰安中,为温胆汤加黄连而成。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清心除烦;半夏辛温,和胃降逆,燥湿化痰;橘皮理气和胃,化湿祛痰;生姜祛痰和胃;竹茹甘寒,涤痰开郁,清热化痰;枳实下气行痰;甘草以和中。全方使痰去热净,心宁神安。

  临证应用时一般加山栀、黄芩、陈胆星、贝母、全栝蒌,以加强清火化痰之功;痰火互结,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痰浊化热,加茵陈、苦参,重用黄连、竹茹;心悸重症,加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火郁伤阴,加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生地;兼见牌虚者,加党参、白术、谷麦芽。

  转归预后

  心悸仅为偶发、短暂、阵发者,一般易治,或不药而解;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较为难治,但其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等情况。如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标证,病损脏腑单一,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反之,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者,治疗颇为棘手,兼因失治、误治,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等变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卒死。

  预防与调摄

  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坚持治疗,坚定信心。对心虚胆怯及痰火扰心、阴虚火旺等引起的心悸,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轻证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对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等重症心悸,应嘱其卧床休息,保持一定生活节律。患者应饮食有节,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过饥、过饱、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饮食,心气阳虚者忌过食生冷,心气阴虚者忌辛辣炙博,痰浊、瘀血者忌过食肥甘,水饮凌心者宜少食盐。

  心悸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获效后亦应注意巩固疗效,可服人参等补气药,改善心气虚症状,增强抗病能力。积极治疗胸痹心痛、痰饮、肺胀及痹病等,对预防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先兆症状,做好急救准备。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二冬清肺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二冬清肺汤 1 拼音

èr dōng qīng fèi tāng

2 处方

天门冬、麦门冬、知母、贝母、桔梗、甘草、杏霜、牛蒡子、熟石膏、马兜铃。

3 功能主治

痘后毒流于肺,肺叶焦枯,咳而气喘,连声不住,胸高肩耸,口鼻出血,面色或青或白或赤。

4 二冬清肺汤的用法用量

糯米1合,同为末,水煎服。

5 摘录

《痘麻绀珠》

古籍中的二冬清肺汤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咳嗽总括

停饮,加苦葶苈以泻之,名葶苈泻白散。清肺汤清肺肺燥热咳嗽,二冬母草橘芩桑,痰加蒌半喘加杏,快气枳桔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咳嗽总括

饮,加苦葶苈以泻之,名葶苈泻白散清肺汤4清肺肺燥热咳嗽,二冬母草橘芩桑,痰加蒌半喘加杏,快气枳

《张氏医通》:[卷十三·专方]咳嗽门

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济生鹿茸丸(虚损门)门冬清肺汤(生脉散下)三拗汤(麻黄汤下)竹叶石膏汤(白虎

《张氏医通》:[卷十五]婴儿门下

(方祖)理中汤(方祖)大连翘汤(本门上)甘露饮(二冬膏下)小柴胡汤(方祖)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保元

《医述》:[卷十·杂证汇参]咳嗽

今天给各位分享生脉散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生脉散的组成功效与主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生脉散的功效?2、吃生脉散可以退烧吗?3、生脉散是治人无脉的吗4、请问生脉饮的功效生脉散的功效?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和优质的紫云英蜂蜜熬煮而成。

人参之甘补气,麦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

它们都是安神养神的佳品,常服生脉散,有利于保养心脏。

生脉散做起来很复杂,我忙活了一整天的时间,但最后还是没成功。

听朋友说现在网上有个山东的企业在卖,如果你想吃又不想做的话,可以在网上买试试。

你可以在网上搜“生脉散”三个字或登录他们的网站。

栾博士养生机构根据栾加芹《不生病的智慧》,研发了一系列养生保健产品,直接在网上搜栾博士益智膏或栾博士生脉散蜜浆既能找到他们。

吃生脉散可以退烧吗?吃生脉散是不能退烧的。

生脉饮是中成药名。

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组成。

具有益气,养阴生津的功效。

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生脉散是治人无脉的吗只是方剂名,意指“补肺中元气不足。

生脉散,中医方剂名。

为补益剂,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效。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的咳嗽。

方义

本证多由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津所致,治疗以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为主。

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

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虚细,乃气阴两伤之象。

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故为君药。

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故为臣药。

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

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

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

”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请问生脉饮的功效生脉饮,中成药名。

为补益剂,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功效。

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危重时期的救治,均有很好的疗效,明显的降低死亡率。

生脉饮治疗重型肺心症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治疗冠心病、慢性克山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以生脉饮为基础方,加减或配以其他中药还用于治疗心绞痛、小儿顽固自汗症、中毒性心肌炎、神经官能症、小儿夏季热等。

治疗脱水、虚脱和各类心源性休克,生脉饮口服液治疗心律不齐、心动过速、神经衰弱、以及气阴两伤型支气管炎、肺结核体虚久咳等。

关于生脉散的功效与作用和生脉散的组成功效与主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生脉散中的人参是指红参还是西洋参、太子参

生脉散中人参为生晒参。各种人参的功效:1、生晒参:味甘,微苦,性平,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益脾肺,生津安神的功效。2、红参:味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