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后梁的详细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2收藏

请问后梁的详细历史?,第1张

五代之一,朱温(即后梁太祖朱晃)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历三主,共十七年。 朱温曾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后叛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与沙陀贵族李克用等协同镇压黄巢起义。黄巢覆亡后,唐帝国已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卢龙节度使刘仁恭、镇海节度使钱镠、淮南节度副大使杨行密等人势力最大,史载“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 天复元年(901年)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宰相崔胤乃召朱全忠救驾。韩全诲不得已投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朱全忠进攻凤翔,凤翔食尽待援。 天复三年(903年),节度使李茂贞杀宦官韩全诲等七十余人,与朱全忠和解,护送昭宗出城,昭宗又回到长安。崔胤指责宦官“大则构扇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爵,蠹害朝政”,不久朱全忠尽杀宦官数百人,废神策军,完全控制皇室。 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杀宰相崔胤,逼迫昭宗迁都洛阳,八月杀昭宗,另立其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宗。 天佑二年(905年),在亲信李振鼓动下,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一夕杀尽杀宰相裴枢、崔远等朝臣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行称帝,改名为晃,建都开封,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后人称为后梁太祖。升汴州(今河南开封)为开封府,称东都;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由开封迁都洛阳,乾化三年(913),末帝即位,还都开封。封李柷为济阴王,次年又杀李柷,自此唐朝结束289年的统治,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纷乱时期。 朱温在称帝前后,革除了一些唐朝积弊,奖励农耕,减轻租赋,基本上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的晋(李克用)、南方的吴、吴越、楚、闽、南汉、剑南的前蜀、凤翔的岐(李茂贞)、幽州的燕(刘守光)等政权并立。朱温虽然作了某些改革,但他残暴成性,战争中滥行杀戮,与据有太原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连年作战,使黄河两岸遭到严重破坏。 朱温在位时,皇位继承人未定。乾化二年二月,他亲统大军与晋争河北,得病返洛阳。六月,次子朱友珪发动政变杀温,自立为帝。次年正月,改元凤历。二月,朱温第三子朱友贞发动洛阳禁军兵变,友珪自杀。友贞即在开封称帝(先后改元贞明、龙德),是为后梁末帝,又复年号为乾化三年。友贞猜忌方镇大臣,内部分裂,国力进一步削弱。龙德三年(923)十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入开封,末帝自杀。后梁亡。 后梁年号 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 开平、乾化太祖朱温(907)56661宋州砀山人,父朱诚,乡儒黄巢起义军将领,882年叛变投唐,赐名全忠。903年封为梁王。次年,迁昭宗于洛阳,寻杀之,立其子李祝为帝(哀帝),907年废哀帝自立,国号梁 凤历郢王朱友圭(912)?2?太祖第三子乾化二年(912)年六月,朱温拟立次子友文为太子,友圭即杀父自立,次年二月,为其弟朱友贞所杀 乾化、贞明、龙德末帝朱友贞(913)261136太祖第四子太祖时封均王,朱友圭杀父自立,友贞以讨逆之名杀兄自立,龙德三年(923年),李存建唐,同年攻入开封,灭后梁,梁末帝命部将杀己 南北朝时的后梁 后梁是梁朝宗室萧詧在西魏扶持下建立的一个封建小朝廷,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属地仅有江陵附近数县,先后是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传三世,历三十三年(555—587年),灭于隋。 够了么?

麻烦采纳,谢谢!

1《琅琊榜》热播:其中大梁国的历史是怎样的

琅琊榜是一部架空历史小说,他所描绘的故事人物都是虚构的。但从大梁国的国号、皇家姓氏以及都城所在地可以判断,大梁国的原型应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中的梁朝,也称南梁或萧梁。

南梁(502年-560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南梁后期国政败坏,导致侯景之乱,战火使南朝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随后南梁皇室为争帝位又纷纷招引北齐和西魏为援,使这两朝趁虚攻夺了南梁大片土地,使南朝实力大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强的局势。

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定国号为陈,以陈代梁,建立陈朝。3年后北周攻灭了位于长江上游郢州的南梁残余。另外北周还扶植萧衍的孙子萧詧在江陵建立西梁,传三帝,隋灭陈之前将其取消。

2《琅琊榜》火了,历史上真实的大梁国是什么样

电视剧中大梁国的原型——南朝的萧梁政权,又称南朝梁。

南朝梁历史: 南朝梁,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四个朝代(宋齐梁陈)之一。萧梁于502年由南齐宗室萧衍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

萧梁于502年由南齐宗室萧衍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 萧梁开国皇帝萧衍在位四十八年。

在位期间,萧梁国力长足发展,百姓富足,经济文化强盛,远超北朝。特别是文化方面,南朝梁出了大量的著名文学家及优秀的文学作品。

本是一片欣欣向荣,但到梁武帝晚年爆发的侯景之乱将一切断送。548年,东魏(与南朝对峙的北魏已于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勾结宗亲梁朝临贺王萧正德,攻占都城建康,囚禁梁武帝和皇室宗亲。

549年,86岁的梁武帝去世。侯景在进攻台城时,曾立帮凶萧正德为帝,但攻下台城后,废掉萧正德,又立梁武帝太子萧纲为帝,史称梁简文帝。

551年,侯景弑君自立,建国“汉”。不久即被梁朝援军攻灭,侯景尸体被分食。

简文帝萧纲之弟萧绎即位于江陵(今属湖北),改元“承圣”,史称梁元帝。 554年,西魏军队进攻江陵,不久城破,梁朝江陵朝廷覆灭,梁元帝被杀。

南梁的政局到这里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发展方向是由大将王僧辩、陈霸先在建康立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为梁王,并准备称帝。

但此时意外发生了。南梁的另一个敌人北齐(此时已取代东魏)想趁南梁内乱分一杯羹,于是派兵护送臣服于北齐的梁朝宗亲萧渊明回国称帝,守将王僧辩不敌,只得拥立萧渊明在建康称帝。

但仅过四个月,陈霸先联合各地反抗势力突袭建康,杀王僧辩,废萧渊明,拥立梁王萧方智称帝,史称梁敬帝。但此时由于多年的战乱,后梁动荡不堪,国力受到极大削弱,不复当年繁华之景象。

由繁华骤然跌至倾颓,皆由梁武帝晚年荒废朝政,导致侯景之乱。 557年,陈霸先废掉梁敬帝,于建康登基称帝,国号“陈”,史称南陈(陈朝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姓氏为国号的朝代),南梁灭亡。

这是萧梁第一次灭国,亡于南陈。 南梁另一个方向,是由西魏在江陵扶植梁元帝的侄子萧詧(Cha)建立的梁国,史称西梁,存在于555——587年。

西梁由于统治范围仅限于江陵城及附近郡县,国力弱小,一直作为藩属向西魏、北周、隋朝称臣(北周取代西魏,隋朝取代北周)。587年,隋文帝下诏吞并西梁,西梁灭亡。

这是萧梁第二次亡国,亡于隋朝。 隋朝末年,各地豪强纷纷起义。

西梁皇室后裔萧铣(Xian)起兵,割据一方 。618年,萧铣在湖南岳阳称帝,后迁都江陵,国号梁,建元鸣凤,一切按照梁朝旧制,梁朝复辟。

621年,萧铣兵败,投降唐朝,后被李渊斩首,国灭。这是萧梁第三次亡国,亡于唐朝。

扩展资料:

南朝梁出现的著名文学家及文学作品: 1、著名文学家:江淹、谢出、到溉、到洽、丘迟、吴均、瘐信、刘昭、刘峻、陶弘景等。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

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作品《恨赋》、《别赋》、《牲出入歌》等。

丘迟(464年-508年):字希范,中国南朝文学家,吴兴乌程(今属浙江省湖州市)人。父丘灵鞠,南齐太中大夫,亦为当时知名文人。

作品《与陈伯之书》。 2、文学作品:《昭明文选》、《宋书》、《南齐书》、《文心雕龙》、《诗品》等。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一般认为,《昭明文选》编成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 至中大通三年(531) 之间。 《宋书》: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

--南梁朝。

3琅琊榜大梁皇帝历史原型 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原型:

梁武帝萧衍

历史上真实的萧衍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你很难说他是好还是坏。

萧衍出生于世家大族,他们家跟南齐皇族是有亲戚关系的。作为贵族出生的萧衍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比较骄奢*逸,他反倒是非常的朴素。连钱穆老先生都说萧衍“俭过汉文”。意思是说,萧衍比汉文帝还节俭。要知道汉文帝可是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因为他的节俭以身作则也才有了“文景之治”。汉文帝他节俭到什么程度呢?连龙袍破了都是缝一下再穿。而且从来 什么绫罗绸缎,只穿粗布,跟普通老百姓一样。上朝的时候居然也穿的是草鞋,真是千古难见。汉文帝在死的时候陪葬品没有一个金银,全是陶器、瓦器,一堆破烂儿,气死盗墓贼。钱穆老先生把萧衍与汉文帝相比,你就知道萧衍是什么德性了。即使萧衍后来当了皇帝,仍然非常节俭。

萧衍篡位做皇帝也很有趣,假惺惺的搞了一个所谓的禅让。让南齐皇帝东昏侯禅让给他(东昏侯这名字也是萧衍给人起的,不过这东昏侯也确实昏庸,倒也恰如其分)。所谓禅让一般要三请三辞,就是你把皇位给我,我不做,这样来回三次之后才“不情不愿”地接受。这样好像才显得我不是在窥窃这个皇位,是你非要给我的。这样大约道义上才过得去。当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搞了三请三辞,袁大头那个更搞笑了,简直堪称奥斯卡影帝级别的表演。

萧衍当了皇帝之后,就变得有一点像朱元璋(虽然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因为朱元璋是后来人)。萧衍杀了很多开国元勋,都是有功之臣,有的罢免,有的给弄死了。然后培养自己的亲信。大约篡位的皇帝都有一种担心,觉得既然现在可以拥立我,没准明儿又拥立别人。处于皇帝这个位置或许有时真得不择手段,也不能全怪萧衍。李世民这样的明君不也是通过杀掉自己亲哥哥才当上皇帝的么?

然而梁武帝萧衍最有意思、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他信佛教。中华历史五千年你找不出一个皇帝比他更信佛的了,他曾经三次出家当和尚。每次出家当和尚文武百官就给他请回来。请回来可不容易,得拿一大笔钱赎回来。就是说朝廷要拿钱给他出家的这个寺庙,然后寺庙才能放他回去当皇帝。其实一个小小的寺庙哪有熊心豹子胆来控制他的人身自由,只是萧衍想为这个寺庙弄一笔钱罢了。

你说一个皇帝当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去当和尚呢?据说是因为萧衍看破红尘。他的家庭特别的不顺,一直以来对他打击挺大。比如他的六弟竟然跟他女儿偷情,叔叔跟侄女偷情,这是什么关系,这不 吗!但就发生了这样的事,作为一个皇帝来说,他的脸往哪搁呀?别说皇帝,就是普通人家遇到这种事,脸都没地搁。

还有他的儿子竟然投靠了北魏与他为敌。南梁和北魏边境经常有冲突,会发生战事。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投靠了北魏,作为一个父亲,遇到这种事,岂不是心都要死了。更悲剧的是据说儿子还不是亲生的。

上面说的都是萧衍出家当和尚的个人原因,不过大时代背景也不能忽视。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佛教作为当时一个新生事物,佛家的一些理论简直使很多人茅塞顿开,简直要“开启心智”。作为一个挣扎的皇帝,萧衍似乎更有必要抛开烦恼,学一些宁静致远的东西。佛教就正好符合他的要求了。

4琅琊榜大梁是什么朝代 穆王府有什么背景

《琅琊榜》中的主要人物都集中在大梁,作者称此朝代是架空的,故事也是虚构的,如果非要找出一个朝代,那么《琅琊榜》中的这个大梁就和南北朝的大梁最为相似。我们可以通过原著中的描述断定,《琅琊榜》中的大梁,应该是借鉴了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王朝南梁。在历史记载中,南梁皇帝的姓氏就姓萧,和小说中大梁皇帝的姓氏相吻合。

故事肯定是架空的没错,如果非要找到与历史的关联的话,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皇室姓萧,定都建康,建康古称金陵。故事就是参照这个为背景。

二,历史上谢姓是东晋时期南方的豪族。故事里的宁国侯谢玉,就参照此背景设定的。而宁国侯这个称号,说不定也是参照了《红楼梦》里面的宁国公。

三,历史上明清时期,云南沐王府是云南丽江势力很强的土司,对云南进行了有效统治。《鹿鼎记》里也对沐王府进行了大篇幅描写,我觉得这是很多年轻人知道沐王府的来源。故事中的穆姓云南王,就是参照此背景设定的,穆正是沐的谐音。《鹿鼎记》里有个沐王府郡主,这里也有个穆姓云南王府郡主。

5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赤焰军

赤焰军是《琅琊榜》小说杜撰出来的,并不是真的存在。

赤焰军,是海宴所著“琅琊榜”小说中大梁的传奇战队。此军由大梁大将军林燮所执掌,下辖一十七名将官;另设赤羽营,由林燮独子林殊指挥,可先于大军独立行动。

赤焰威名曾传遍大梁北境,大渝、北燕两大虎狼之邦,因此长期不敢妄动。 书中所载赤焰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大梁国最精锐的部队,常年驻扎北境威慑大渝。

赤焰冤案之前曾被大规模裁撤,只余七万。尽管如此,赤焰军将个个骁勇,仍是大梁境内首屈一指的雄师。

赤焰军因此遭到梁帝萧选的忌惮,以及当时屈居林燮之下的谢玉的嫉妒,悬镜司首尊夏江因与祁王结怨而意欲铲除,祸根由此埋下。 扩展资料林燮奉旨带领七万大军与大渝皇属军于梅岭遭遇。

双方均浴血奋战,七万赤焰军用战术战技加上地势优劣,经三天三夜的鏖战,最终将二十万皇属大军全数歼灭,故此后十三年大渝不敢越境半步。虽然赢得了战争,但赤焰伤亡惨重、人困马乏。

惨胜之后,将士们也放松下来,再加上刚经历恶战,身心俱疲。这时谢玉与夏江带着西境的十万边防军赶到,赤焰上下均以为是援兵,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被谢夏全军屠尽。

事后,二人下令放火烧营毁灭证据,七万将士几乎全军覆没。 梅岭一役,林燮及其帐下一十七名将官几乎全军覆没(仅聂锋聂铎兄弟幸存)。

西汉:武帝时肥东大部分地区为浚遒县境,县治在今石塘区的龙城集(一说在白龙镇清水桥),属九江郡。

东汉:橐皋县(今柘皋)并入浚遒县,仍属九江郡。

三国:浚遒属魏扬州淮南郡,后期撤浚遒。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恢复浚遒县,改“浚”为“逡”,仍属扬州淮南郡。

南朝宋:武帝年间废逡遒。

永初三年(422年),将颍上西北的慎县侨置于原逡遒境,县治在今梁园,属南豫州南汝阴郡。

南朝齐:改南豫州为豫州,慎县属豫州南汝阴郡,郡治移于今梁园。

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南豫州改称合州,慎县属合州汝阴郡。

北魏:慎县一度属魏,隶合州南汝阴郡。

东魏:慎县属平梁郡。

南朝陈:改平梁郡为梁郡,慎县属梁郡,郡治在今梁园。

隋:开皇初年,慎县属庐州;大业初年,改庐州为庐江郡,慎县属庐江郡。

唐:慎县属淮南道庐州。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慎县属保信军庐州。

宋:慎县初属淮南道庐州,后改道为路,属淮南西路庐州保信军。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因避孝宗赵昚讳,慎县改为梁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梁县属淮西总督府,次年改属庐州路。

明:洪武初年,梁县并入合肥县,属南京直隶庐州府。

清:清初,合肥属江南省庐州府。

顺治十八年(1661年)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布政使司。

后属安徽省庐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庐州府,合肥县直属安徽省。

3年合肥属安徽省安庆道。

17年废安庆道,仍属安徽省。

21年合肥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27年日军侵占合肥县城,县 迁至肥西,在梁园设肥东办事处,辖今肥东县的全境,因受日军阻隔,合肥县 不便领导,直属安徽省第五行政专员公署。

34年日军投降,县 迁回合肥城,撤销肥东办事处,肥东地区仍属合肥县。

38年1月21日合肥解放,析合肥县为合肥市和肥东、肥西两县,因肥东县位于合肥市之东,故名肥东。

属江淮解放区第五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肥东县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

1952年3月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

同年,皖南、皖北合并设置安徽省,属安徽省滁县专区。

1956年1月属安徽省蚌埠专区。

1958年7月属合肥市。

1961年4月属安徽省滁县专区。

1965年7月属安徽省巢湖专区。

1983年7月属合肥市,为市郊县。

一、故事是虚构的,原因如下:

首先,“梁山伯”确有其人。史载:“梁山伯,会稽人,生于东晋穆帝永和壬子年三月一日(公元352年),东晋简文帝咸安年间,举贤良为县令,卒于东晋孝武帝宁康癸酉年八月十六日辰时(公元373年)。”梁山伯在县(今宁波、鄞州区一带)做过两年县官,死时仅22岁。

史料还详细记载:“梁山伯率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工程,积劳成疾,死后葬于西清道源九龙墟。”根据1997年8月在宁波梁山伯古墓址考古发掘看,出土的晋朝绳纹水井罐、水波纹四系青瓷罐、双素纹三兽足熏炉、谷仓等陪葬品,显示该墓主人与“县令”身份相符,且墓址就在今日鄞州区的“九龙墟”。另从墓砖、墓形规制判断证实该墓属晋代无疑。

其次,“祝英台”是虚构的。据史料记载,梁山伯生前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他英年早逝,百姓万分悲痛,葬其于九龙墟时,发现已有一穴“祝英台女侠之墓”(古墓)。古墓中的“祝英台”,并非传说中的“同窗求学祝英台”。

二、梁祝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

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历史渊源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梁化镇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旅游资源丰富,有正在建设的广东御景峰国家森林公园,有被人誉为“北回归线上的一块绿洲”的古田自然保护区。据《惠州府志》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188年),置南海郡博罗县,县城设在梁化屯,历时691年;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梁化屯升格设郡,历时88年;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废梁化郡置循州,梁化是隶属于循州府归善县的一个司,这一建置一直延续至清末。

梁村乡地西汉时为乐昌县近,晋属昌乐县,东魏属昌州,隋改繁水,唐仍称昌乐,称昌城乡,其北部翟村一带为临繁乡,唐时已有梁村村名明朝全县设35乡,今邵庄一带称晋贤乡,不久,乡改里,里名乃袭用乡名,清朝改里为社1949年共和国成立,全县分6个区,83个乡,梁村乡属第五区1956年成立乡镇,始有梁村乡,乡政府机关驻梁村,为全县12个乡镇之一1958年乡改人民公社,梁村乡遂为梁村公社,公社由梁村迁到梁村铺东1984年公社改为乡镇,梁村仍为乡。

我们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群山脚下,西边胜阳山脚有九女峰,接着是有很多古老传说的由一条古老的架河分开的东西黄石山,北有传说当年的孙二年开店的小土山,东有当年韩信兵败种瓜的瓜屋山-依宿山,依宿山又称徐山,此地置徐山街道起到了保护古地名的作用也避免了邻县篡改徐山地名,依宿山 也有他自己的传说,东边还有城山、艾山、云台山等等。

在这些群山之间有一片古老的树林-板栗林,自从我们记事起,就知道那片板栗林了,好多板栗树干粗大,不知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我们每年上山上挖花生,都要经过那片板栗林的,护林员养了几条狼狗,一听到有脚步声狼狗就飞声四起,吓得我们连看板栗都不敢看,只好牵着大人的衣襟跟着大人跑(大人走,我们就要跑才跟得上),再晚一点,板栗就要收获了,我不知道板栗园有多大,反正每家每户都能分到几斤板栗的。

如今那片板栗园仍然屹立在那里,我每次回家都想去看看,可是到家后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的,我来去都是很匆忙的。回家一般不要目的是看看自己的父母,他们为那片土地劳作了50多年了,如今他们仍在辛苦的劳作着,他们在用自己的汗水改变家乡的环境,每次看到父母,我都会想到那句话-劳动最光荣,我以我的父母为荣,再过20年我退休后,决心回到家乡陪伴父母,陪伴他们一直耕种的土地,哪里最美,家乡最美,每次节假日我都想回家看看。

今邳州这个地方,远古时代东夷族,少昊曾封鸟夷于艾山,古籍《路史》就把艾王鼎归为少昊国系里。夏朝初年,奚仲因辅助夏禹治水有功,封于薛地,后迁邳,建立邳国。夏朝帝相依靠邳侯与窃国篡权的有穷部落抗衡,延续了夏王朝。商王朝与居住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县境内)的彭伯联合,才使邳国灭亡。远古时候就居住在邳以及周围的东夷部落,逐步形成东夷中最强大的方国——徐国。徐国起源就在今邳州北部及山东郯城一带,短暂的以郯城为国都,后定都良,今邳州梁王城、鹅鸭城一带。徐偃王时,东夷三十六国来附,这是徐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势力达到现在浙江、福建一带东南沿海,国都也由良迁去今泗洪。当徐偃王被周穆王战败,逃来武原东山,后改为徐山,重新以邳为立国基地,良城为国都。良城也就是徐国国都良王城了。三代(夏、商、周)以后,经历战国春秋、秦汉三国、中华大地形成南北朝分治。公元533年(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北魏建义城主兰宝杀死东徐州刺史崔庠,降南朝梁,梁置武州治所下邳。这个梁武帝萧衍不是邳州传说的山东兰陵人,而是南兰陵人。

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朝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镇江丹阳)人,自称是汉代名相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建立了梁朝,是为高祖、武帝。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520年,梁武帝改元普通,这一年被历史学家视为南朝梁发展的分水岭。在这年开始,梁武帝多次舍身出家,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涅盘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萧衍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不听劝谏,导致后期的政绩下降。由于萧衍酷信佛教,大肆建造佛教寺院,以至于三百年后晚唐诗人杜牧在他的《江南春》仍记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兰宝降梁时,正是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的高峰,梁朝政权立即在原来古徐国国都良王城遗迹建造一座大型佛教寺庙,因他是崇信佛教的皇帝梁武帝时建造的,所以良王城又被称作梁王庙了。随着历史的消长、湮灭,人们搞不清良王城、梁王庙了,良王城因与梁字同音所以之名逐步消失了,人们“良”“梁”不分,逐步用“梁王城”取代“良王城”,只留下混淆不清的记忆。至今泇口、戴庄仍流传着:前有梁王八百岁,后有梁王拜济公。前一个“梁王”当然是指古徐国在“良”八百岁,其实何止八百岁;后一个“梁王”明显是指梁武帝萧衍,济公是个和尚。地名改变了,以至以后的各种典籍包括邳州地方志书中均称“良王城”为“梁王城”。

这个良王城一改,却给邳州的历史带来了麻烦。很多历史记载发生在下邳(或武原)良王城的重大事件,人们都说在梁王城,而历史上下邳没有任何梁王城的记载,原来的古良王城城池消失了,名称湮灭了,史学家们只好另寻梁王城。河南开封北封丘县,在古梁国的腹地,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又称梁国,如孟子见魏国国君惠王时,古籍称“孟子见梁惠王”。而魏国国都在大梁,当然是“梁”城了。于是很多发生在良王城周围的的故事就被搬到河南封丘的“大梁”王城了。

首先是发生在良王城不远的黄池,现在这地方被命名为黄石,但民间称呼为黄池,考邳州历代典籍、志书均称作黄池。无独有偶,宋代有人在山上建一座黄石公庙,于是又被叫做“黄石”。这样良王城变成了梁王城,黄池变成了黄石,邳州没有良王城,而这个南朝的梁王城仅仅是一座梁王庙。况且下邳没有黄池只有黄石,当人们去寻找春秋时期著名的“黄池盟会”遗迹时,自然找到了河南封丘古大梁附近的荆宫乡坝台村,遗憾的是国家各种辞书典籍各种典籍均注解黄池在河南封丘,而真正这次盟会的邳州黄池却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同样封丘也有延陵季子挂剑台,全国各地竟出现十多个挂剑台,延陵季子是春秋末期(公元前544年)在徐君墓前挂剑的,三十二年后徐国就灭亡了。这时徐国先后被周穆王、造父、周宣王、楚国、吴国、鲁国、齐国等打败,疆域被列国分割占领,所剩无几,龟缩在彭城东武原徐山(今邳州泇口、戴庄、岔河)一带,良王城还是他的国都。本来应该是延陵季子挂剑处,邳州人却没有那么做任何表示,但不知其余的挂剑台是谁去挂的剑。

更可笑的是封丘还有宋康王建的青陵台,根据历史记载:宋康王是公元前290年在下邳修青陵台的,当时大梁(今封丘)作为魏国国都已经近百年了,魏国为战国七雄之一,三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魏王这么懦弱,让行将灭亡的宋国国君胡作非为,在魏国国都建青陵台看美女采桑。

又如发生在邳北艾山的“艾陵大战”,被说成在是在山东淄博打得,但不知吴王夫差水军的船是怎么飞过泰山、沂蒙山的。要离刺庆忌也是从淄博艾山出发的,又不知要离庆忌乘船从什么河道去苏州的,难道是天河?所有这些都是地名作的怪。前有良王城变梁王城,后有黄池变黄石,以使邳州历史面目全非。

如今艾山也成了名胜风景区,我们村的那片板栗园总有一天也会文明天下的。

请问后梁的详细历史?

五代之一,朱温(即后梁太祖朱晃)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宁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