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想请教关于符纸的问题,五种颜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大家好,我想请教关于符纸的问题,五种颜色。,第1张

在道法盛行的年代,大概很久以前吧,那时还没有茅山和正一道,符咒的颜色是统一的,只是符令因为信仰有所不同,颜色从增幅的效应,从小到大,分别是:黄,蓝,粉,绿,红,紫,黑。7种,分别用7种不同的主材料制作成,而据说,对使用者还有道行的限制, 杏黄纸,没有道行限制,普通老百姓皆可使用和发挥效应,而其后六种对使用者都有使用限制,越往后限制越高,就是俗称的道行。道行不够的,就算画上符令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这7种符咒种,以血红符和黑符最为特殊,原因在于,它们本身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拿血红符来说,它的主要材料是血,而血在道家中,可是有很高的地位的,它们种类繁多,也有等级之分,像黑狗血,雄鸡血,鹰血,蛇血,这些其实是一个等级的,只是效用不同,针对方面不同,而像处子血,一阳血,舌尖血,就比前者高出很多了,也较为难收集,而以不同等级的血液来制作成的血红符,功效当然也有大小之分,所以也就让血红符成为了7符里特殊符之一,而黑符,也使因为材料特殊,而造就了它极大地升值空间。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别说制作黑符的方法,就是其余6种的方法也大多失传,或残缺,唯独杏黄符,因为当时极为普遍,老百姓家里也到处都有,所以才能流传至今,但也大多是假。为这一文化和信仰的没落而感到十分悲哀啊。据LZ所描述的样子,这个派别应该相对比较古老,先不说他那五种符的真假(当然必定不真,因为能使用粉符的高人我想在现今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更不用说血红符了),但是从上述的颜色排列来看你,他们想必是借鉴了古人以颜色对符咒等级的划分而来。这样就可以说,至少他们了解些许内情,历史太短。 LZ,应该对现在的符咒有所了解吧,至少1000年前都是以五行来划分符咒的效用,但是并无什么限制的, 现在的颜色划分分别为:白,绿,黑,红,黄,当然无材料的不同和增幅效益的不用,那么也无道行的限制,只在于,你画符咒时,时候成功 和颜色的不同罢了,此颜色非彼颜色。而关于这方面的东西我也在探索,和搜寻,以上内容,是我在一本手札中无意发现,而可惜的是那本手札只有9页,残缺不全啊,无从找到更多信息

我在闾山法师那里请过一回。现在也带着呢。我原来在一家外企合资单位工作,工作很多年了。每年的升职名额都没有我,我也算是好员工了,论能力论才干都不比别人差,比我晚来的都噌噌的往上跑,而我还是在副科的级别转悠。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一点效果都没有。我去做了几回和合法事。还是效果不好,我很是郁闷,后来吉田老叔来看我,谈话中我给他说了我这几年的失败。吉田叔说你别灰心。我帮你你在淘宝福缘堂符咒闾山法师那请个调动工作符咒,很多人请了,很快就灵验了。调到了自己满意的职位。我十分的兴奋。赶忙在淘宝上请了一个回来。一个月后接到总部通知。董事局副秘要换人,总部让我去任职。真是太灵验了,我十分感谢各路仙家感谢福缘堂符咒闾山法师。

1 闾山派法术的概述

闾山派作为道家的重要派别之一,其法术被认为是非常厉害的。闾山派的祖师闾丘露薇习得了许多天道之术,并创立了以炼丹法术、仙法术和符咒法术为主的闾山派法术体系。这些法术运用了各类神秘的天道之术,能够驭风控雨、祛病延寿、调和阴阳、攻伐敌人等。但具体来说,闾山派的法术是否真的很厉害,有待于我们深度探究。

2 闾山派法术的能力范围

闾山派法术的核心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高超的法力,以及熟练掌握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能力。具体的来说,闾山派法术能够治疗疾病、开解咒符、灭鬼驱邪、升华人性、降魔伏魅等等。而且在行动中,它在让神异力量成为自己的延伸,化为自己的出色工具。这些能力范围相当广泛,而且精通之后就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能力上面有很多优势。

3 闾山派法术的缺点

虽然闾山派法术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出其优势,而且深入掌握之后还能够不断的扩展自己的能力,但是这个过程也十分的漫长。同时闾山派法术中涉及到的天道之术多而杂,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其运用方式和运作原理。另外,在实际的战斗应用中,闾山派法术的使用频率和战斗型法术有些不协调,一些紧急的情况无法很快地得到应对。因此,闾山派法术在某些场合可能会表现得力不从心。

4 闾山派法术与其他派系的差异

和其它道家派系相比,闾山派的法术更加依赖于口传式的讲解和传承。其次,闾山派法术凭借着运用仙术和符咒的特点,故而具备了在天道之下的强大力量。但和道教的天师派相比,闾山派的法术范畴相对较为集中,研究和发展的方向也更具针对性。因此两派的不同,其实也代表了对于Dao的不同理解和认知。

5 闾山派法术的历史与现状

闾山派自其祖师闾丘露薇创立起就因为开创的法术体系得到众多人士的赞叹。其间闾山派发展经历了起伏,一度被视作失传派,但在文革之后得以重生。现在,随着闾山派传承人的变化,闾山派法术也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保持了其在道教中的活力和影响力。现在的闾山派法术也深受各类人士和道教信仰者的喜爱,其灵性和神秘性更是倍感强烈。

6 结论

综合来看,闾山派法术具备非常厉害的天道之能,其法术涵盖面广泛,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独具一格的优势。然而,其法术运用上的复杂性和应用频率不足,也会造成其在某些战斗种场合表现得力不从心。同时,闾山派法术和其他道教派系相比,存在不少差异和特色。最后,从历史和现状来看,闾山派法术深受人们的喜欢,也代表着道教文化的精髓。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玉皇上帝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所谓道教,是以中国古来的萨满教的咒术信仰(鬼道)为基础,在其上重迭地、复合地吸收了儒家的神道和祭祀的仪礼与思想,吸收了老庄道家的"玄"和"真"的形而上学,并吸收了佛教的业报轮迥和解脱,乃至济度众生的教理、仪礼等,在隋唐时代大体上完成了作为宗教教团的组织、仪礼和神学体系,以同"道之不灭"合为一体作为最高理想的中国民族(汉民族)的土生土长的,传统的宗教。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综观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本文章仅以最简易的行文方式,总结论述道教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础的理论与相关知识,使那些对于道教陌生的朋友有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对于复杂的学术性理论与论述,本文没有太多的讲解,如果您对于道教有深刻的兴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

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

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

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而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

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与曹操对民间道教的镇压与五斗米道北迁有极大关系曹操对于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采用武力镇压与招降并举后又因太平道领导张鲁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层人物迁入北方居住,汉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众也随之迁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传播随着魏晋统治者对民间宗教活动有极大的戒心以及对宗教活动的禁止,五斗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规章制度上极不完善,组织涣散,号令不一,其发展处于停滞但是在其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部分民间道教组织却在形成发展传播之中如陈瑞领导的巴蜀天师道团,江东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另外魏晋之际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动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传播与分化过程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篇及外篇两部文章内篇论述神仙药方,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仙道学说,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经国治世儒术等其师承关系为:左慈-葛玄-郑隐-葛洪其主要观点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强调人人后天学仙修道的主观动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行气在在生气之时,即从半夜以至日中的六个时辰一天中的另六个时辰是死气之时,在死气之时行气无益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人心中暗数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

另记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分身术一人可以分身出现数十个本身形象这种分形之道又叫镜道分形术可以通神,自见其身中三魂七魄,还可接见天灵地祗,驱役山河之神

另外葛江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

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

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即三洞真经

<三皇经>>在唐代受到官方禁止,现已失传在<<道藏>>伤字号<<洞神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岳真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百神群灵奉亲迎<<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一组道经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水字号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上卷为存思服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羊为佩带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

总而言之,以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上述东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派的形成与南朝了陆静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

<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诵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

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

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在当时称其为山中宰相,道门学者南朝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拜于其门下,足见当时之显赫地位陶弘景在实际研究操作中严谨地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学用之于实践,为道教上清派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将茅山(今江苏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与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后来也被称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上清大洞真经>>为本门正传,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也研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及法录茅山派的形成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陶弘景还完善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估的三清尊神神说即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上清灵宝天尊说灵宝经;太清道德尊说三皇经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又引进了地狱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罗酆山,有六座鬼神宫府陶弘景将错综复杂的神仙系统统一归纳,集成一本<<真灵位业图>>将道教出现的近七百名神灵的名讳称 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现实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有明确的等级秩序

在这一时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自的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三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辩论尽管这样,但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

综上所述,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了道教改造旧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

在北方十六国像张忠,王嘉以清虚守志,修道养生为宗旨,隐居山林,招合徒众的松散道教集团很多这对于寇谦之(公元365-448年)改革天师道的影响很大他以著作<<老君音诵诫经>>(现仅存一卷收录于道藏力字号)宣布革除旧五斗米道的一些落后的道法他以儒家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反对滥传房中术及反对乱传服食仙方,而特别强调要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其后他又著有<<录图真经>>,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在完成了道教改革之后,寇谦之已经准备下山投奔封建统治者,实现佐国扶命,为帝王师的愿望,以使道教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由于天师道经过其变革后,适合了鲜卑统治者与汉族门阀地主的需要,加之寇谦之善于钻营与地位显赫的贵族崔浩得到宠信,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和支持在北魏大兴起来

北魏初期,佛教与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听信寇谦之与崔浩之言,又加之随着北魏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都是佛教兴盛之地,僧侣地主交通官府,妨碍国家政令统一,甚至有参与叛乱可能,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的原因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诏令灭佛,杀尽佛门弟子同年九月发生了诛杀高僧玄高事件后由于崔浩失政被诛杀,寇谦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裂后,道教与佛教在论较中失败,北齐政权诛灭道教,提倡佛教,从此新天师道团消亡了,于隋唐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了

楼观道以陕西终南山下的楼观为中心,传播于关中地区在北魏孝文帝时起以梁谌,王嘉,王道义,陈宝炽,李顺兴等为代表正式形成楼观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颇深在其兴盛发展过程中,陈宝炽,韦节,王延,严达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时期,楼观道成为与上清派同样的待遇的御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点的道教,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实用而不尚义理辨析的特点楼观派虽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较深,但在神话老子方面却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传统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关系上,辩论空前激烈虽然经历了道教被废除,但是道教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奠定了成为封建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大,自称我兴由佛法对佛教非常重视规定三教的次序是佛为先,道为次,儒教为末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吕洞宾,钟离权成为后来内丹派的祖师爷

第六章隋唐道教重玄哲学与政治

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道经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性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之性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在唐代崇奉道教,即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但仍旧以政治利用为主

其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皇权神授论,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

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术来佐国济民,其实质是利用宗教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

其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

其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传和发展

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略和养生之道

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成仙

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不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此时,道教中的博学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道教义理之学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探讨成玄英的重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承于江东重玄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与又玄说,二是独得于魏晋郭象之玄学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独化说,三是深化道教哲学理论的道性与真性说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关于玄与又玄的学说其内容为:道本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然而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无之与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同为大道所出故道的这种深奥玄远的状态称作玄如果能够悟解道的这种深奥玄义,也就打开了认识天下万物的心智的关键成玄英的真性说实际表明了这样一条逻辑思信维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静的,修道众生也同万物一样,禀赋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众生之本性也应是清静无为的,然而众生赋性成形以后,由于外物的诱惑和干扰,则渐渐耽于物欲心识迷乱,丧失本性解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静心修道,摒弃物象之干扰,体悟万法虽动不动,而归根复命,静于真性,以达长生久视之道

李荣是继成玄英之后又一个在重玄思想领域内有独到学术研究和贡献的道士他著有<<老子注>>现已失传他认为至真之道是虚极之理,无声无色,无形无名,即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和心灵来认识然而它却能包容一切事物,弥罗整个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认识方式不足以表达真道的存在,那末只能从反面的否定方式来以体认真道作为实体,不生不灭,从时间上讲是不常不怕断,从空间上讲是无象无形,从运动变化来说不盛不衰,无所相待,绝对长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体,时空与运动变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道排除了所有这些条件,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相对,因此,这样的真道其性质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实体李荣将道解为虚极之理是他在道教义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

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号白云子,他的道教哲学思想可归纳为:1道本元气论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2注重生命科学与养身健体修炼他又将道教的心法修炼分成敬信,继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步骤来完成

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一级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

箓通常是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为法箓,法箓文牒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道教法师们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灵文,九天众圣的法言因此,符图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文中排列众多天仙地祗名号,要求受箓道士熟读背诵,成为做法事的凭仗 箓文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隋唐以来,道士推崇符咒术,他们坚信奉受太上所传的法箓,背诵箓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扰,在道门内将符员视为瑰宝并制定了严格的授受规则,程序唐代三洞法箓分属于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间有高低之分但没有门户隔阂

学术界称唐代为道教外丹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统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这极大的信推动了道教外丹的发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术的历史发展本身因为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岐,特别是以什么药物作为还丹原料这一问题上主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张以铅汞为至宝大药的铅汞派;以及硫汞转炼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炼丹实践成果在古代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最为著名

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目的也是道教宗教观念的核心道教神仙思想的变迁同样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唐代安史之乱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动乱时期,造成了道教内容的改变和道士成份的改变此时奉道求神仙的人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隐于山中,不求闻达,如唐初的潘师正二是精究方术,全性保真,或炼丹合药如刘商(为中山靖王之后)三是身情异术,逃于形骸,和光混俗,隐于市井的如孙登唐未五代的社会动乱,给修道之人的队伍中又增添了两类人:其中一类是仕途无望,归隐山林,到道教中找寄托有的是辞官不做,逃于世外,这类人有罗隐之,郑云叟等另外一类人专修道教之方术之人,以求在乱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贫弱详情查看<<太平广记>><<江淮异人录>>等唐末五代所出现的这两类追求道教的人物,而又对后来影响最大的一个代表就是被传为神仙的吕洞宾唐末五代以后人们对道教的追求则较多的带有实用目的,内儒外道的道士无形中使道教渗入了更多的儒家思想这种结果造成的影响,为南宋道教全真派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其神仙思想就是:神仙可成的思想发生动摇第二是神仙的出世与神仙的救世变成神仙不高高在开界,神仙可下世救民于苦难这也影响到了道教金丹思想向内丹思想转化的过程在全真教里神仙已不再是远离世外超出凡间的了,而是可以变化升举,长生永驻的幻人物了神仙的神奇色彩少了,人性的色彩多了

三教合一是唐宋时代宗教思想发展的总趋势这种思想也同样表现在宋代形成的吕洞宾信仰中由于吕洞宾信仰在宋代的广泛影响,宋代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把其信仰吸收到自己的教派来全真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北宗创始人王重阳,建立起他们与吕洞宾的师承关系来内丹术全让全真派占去,正一派只余下传统的鬼神崇拜与符咒之方术了这一时期也出现的八仙的传说

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现正是这一更新的结果,全真教能建立道教丛林,使道教开始有了统一教团组织和明确的传法世系,元代以后道教基本被划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从此也就结束了前代道教散乱芜杂的存在方式

宋辽金元时期,四百余年间,道教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当尖锐,民族矛盾尤为突出。道教的兴盛,发达,与贯穿这一时代的民族矛盾关系至深。

继唐以后,宋代是中国道教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宋代又是中国历史上外患内忧的时期,农民起义高达113次之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宋代道教不仅没有爆发过宗教性的社会骚乱,而且稳步走向繁荣,这与宋代皇帝对道教的态度和宋政府道教管理有密切的关系。此外这一时期新的神被大量引进。妈祖由福州走向海外,文昌帝君等,新的教派林立,如茅山,合皂山,大虎山的三山符录,是宋朝规定授录地点,成为符录派三大宗派。总体来说,宋朝各代对道教是信而不疑的,这对道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央集权的政府内设立中央道录院,地方道正司,加强对道教的管理,设立宫观内部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宫观设立的审批与限制。设置了道冠职官制度。宋代是道冠职官体制最复杂,最完整的时期。规定入道的要求:第一是符合年龄,第二是家长同意,第三是不违法背俗,第四是必须礼师。又规定了道教的等级即紫衣师号等级制度。规定真人只用于封神,金门羽客,高士是指志行高尚之士,炼师是指一般道士。师号是政府代表皇帝赐给僧道的称号,它具有赐的政治特征,道号是为学道或好道之人的别称,自行随意而取的称号。综上所知,宋王朝采取是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限制宫观数量,防止社会直接生产者减少。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道教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

外丹经过了数百年的实验,至唐末,终于使人们认识了外丹成仙说的荒唐,在此条件下,内丹成仙说乘时而起,以一套具有玄深哲理依据的内容成为了道教炼养术中的显学,并形成了以修炼内丹为主的教派-主要流传于南宋的金丹派及兴起于金朝的全真道。

内丹的传承第一代为钟离权,如<<混元仙派图>>,以下第四代是两宋内丹方面最重要的人物系出于刘海蟾门下:李练,张仲范,蓝元道(养素先生),马自然,张伯端,张继先,王庭扬,刘列,陈仲虚,小郑真人,麻衣道者,陈抟等。其中陈抟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通三教之学,多所师法。张伯端为金丹派南宗之祖。代表作为<<悟真篇>>,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被后人尊称为南宗五祖,一述张伯端一系,主张一已清修。内丹的盛行,使传统的丹鼎道教改变了其贵族专利品的性质,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要吧普遍接受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内丹派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教团南宗,全真道,这是丹鼎道教的一大改革,也是宋元道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概观张伯端内丹学,大略以禅道结合,先命后性为特征,主张从传统内丹修命之门入手,修命时强调须用先天精气为药物,炼精气须用元神所主生真意为主人,也就是由道入禅。

  淮南教现在讲的人不多,网络上谈到它的时候,也是作为“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点到即止,当然也是因为的确资料太少的缘故,所以并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将它详细的讲解清楚。在这个结缘班里,要是用大篇幅的文字去考证、引证和阐述它的历史、人物等等,是很不明智的。因为它体系太庞大,历史太久远,文化太深厚。

  做为在西南地区民间影响很大的民间符咒道派,它不是骤然产生的,它也有自己慢慢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轨迹,它既保持了早期原始的巫鬼道派崇鬼行巫的观念,也运用了符水道派咒水之术,更受到后期正一这个道教符咒术综合的派别的影响,具备了道教符咒术应该具有的一切特点……,所以,淮南教可以说是道教符咒术的浓缩版本和代表性版本。

  可以这么说,全世界为数一半以上的法术都流传在中国,而中国的法术中集大成者即南法也!

  南法这里这个“南”字,看似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形容词,但在这里却有多重含义:

  第一可以被理解为茅山之南,即下茅山之南法。

  第二可以理解为南岳衡山之南。

  第三,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城大江面潭,因为这个谭在城的南面,所出亦尊为“南”。

  第四,张天师家的大本营之南。

  第五,普遍的指南方

  茅山之南,所传之南法即下茅山法。此派在拙笔《谈茅山》中已有笔墨谈及,在此就不详谈了。而南岳衡山,乃古祝融峰之地,神霄派祖师火师汪真即隐修于此九年后得我祖紫虚元君授受道法,而飞升南宫。其山之南,威灵所翠,山中多传异法,因而称之为“南法”。此间的南法,特色就是虚空变化之道,大则横天陷地,挫土为山,吐唾为江。小能以一鸡子灭火,以一铜钱变十铜钱云云。

  本草纲目中多有转录的《岣嵝神书》即是此间产物。该法最重的无它,唯重步罡。由于历史的原因,此派之法,多隐于民间,能者凤毛麟角矣。[/hide]

  再一种所谓的南法,根据广成天师杜光庭先生在《录异记》中的记录,是指从今天的湖南邵阳的一个龙潭底的石匣书中所出之法。此书合计有三函,乃是唐朝申元之天师所藏。申天师精于三五咒禁之法。所以,该书中多言咒禁之道。

  现在,湖南地方有一个流派,谓之“先天派”,多善符法咒禁之道,于修炼天罡正气和召役地司殷天君做法十分了得。该派的开派祖师之一即申天师,尊为“祖师水廉洞天眷秋隐士金鼎妙化申公真人禳灾却祸天尊”。先天派的发展也影响到了湖南当地梅山派的发展,渐渐的在一些梅山派的法科中也出现了请申公和召殷帅的内容。治重病、疗恶疾和抓鬼邪的内容相当普及,当然作为一个善咒禁的门派还有不少保留“节目”,例如水中着火、借泉、搬运等法,该法中所流传的“混元犁头大法”不失可与鲁班法一决高下的惩恶法宝

  赵侯,姓赵讳昱(读为玉),字芮。东晋时蜀国人,为避战乱,与其兄赵冕从师李珏隐修行于青城山,法术高深,道行显彰。《青城山志》记载隋文帝时,应朝廷的邀请,出任四川嘉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地方纪检官员。他才上任没过久,就逢孽蛟作怪,此孽蛟兴大水淹没庄稼、农舍。赵昱便马上率领全州军民一道与孽蛟鏖战,并亲自执剑入水。在沿岸军民呐喊助威下,挥剑力斩孽蛟,平息水患。书中记载道“州人顶戴,视为神明。”后来,因为正值隋末农民起义大动乱,遂隐遁不知所终。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在灌口立庙以祠,又因其排行老二,故世称赵二郎,后人以“二朗神”祀之。宋徽宗追封为“清源妙道真君”,后又加封为“川主”。

  说到这里一定有很多道内道外的朋友要诘问我了?“川主”不是李冰父子吗?“二朗神”不是杨戢吗?诚然,历史上有关于“川主”是李冰父子,“二朗神”是抗辽英雄杨戢一说。但前者是出于,皆力庙于灌口,而且都有治水功劳而混淆;后者,乃是小说家之附会,与道教以及法门中一代一代的传承有着根本的区别!

  赵侯升天以后,被玉皇大帝册为“淮南启教大法主赵侯大将军”封号。但,不幸的事情总是和幸运的事情一起过来。由于初列仙班,没有处理好神、鬼关系。加上赵侯的性格原因,对邪恶疾之如仇。杀了不少的鬼怪。因此,受到了一定责罚。为了将功赎过,赵侯自请贬为“考召典”使者三千年。

  也正是有了这个机会,赵侯的“淮南大法”流传到了人间。

  淮南法是一套完整的道法,现存的被淮南法一般被称为“元皇大法”。其实,“元皇大法”原本叫“玄皇大法”,是由于避讳康熙的“玄烨”中的“玄”字,故改为元。

  这套法术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道教以及道教教外别传的70%以上的法术。小到起土、退杀、报犯中到引兽、碎石、穿山,大可飞于九天、含笑为妇人、簇为老翁、隐身入墙中、草垛之中。当然,那些变化的大法术,能流传下来的就非常非常的少,能者皆隐修。即使他走在大街上,你也不知道他就是会穿山飞空的异人。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研究过闾山派的道教学者,他告诉我他不认识赵侯的法术是道教的法术。更有的人直接斥责赵侯之法属于巫门之法,非正统道教之流。有尖刻一点的朋友,曾经直接断言“淮南法”60%的巫术40%的魔术。当然,还有很大的一部“大师”没有听说过“淮南”直接断定“哪有这个法术啊?”、“瞎编的吧?我们学了那么多年下茅山都不知道有这个法”……

  前两种说法,可以看出他们对宗教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后面那个纯属于外行,或者说是没学过符咒、法术的人充内行瞎扯淡。

  研究过闾山派的道教学者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原因很简单,因为根据闾山的法术传承,玄皇赵侯是从长沙王、盘古王、修罗王等处得道的法术。而前面罗列的三位“王”是巫门公顶的“法王”。

  说“淮南法”40%的魔术也有道理。诸君要知道,在古代学淮南的人,除了乡间的端公以及自立坛口的法师,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江湖人士”。他们学了半桶水的法术,然后又去学点戏法,靠自己的小聪明,开立一个门派。传下了一些又有魔术又有法术的“道法”。但这并不是说道法里的变化法术都是“魔术”,这只能说是个案。

  那么赵侯的淮南法究竟是道教还是巫门呢?

  因为这个问题的困绕,所以我一直关注与“玄皇”有关的内容,时常翻看一些与该派有关的书籍。可后来没想到竟然在正乙派和神霄派的《天坛玉格》中发现,在“兵度”一文后记载了下坛兵马“九嶷山碧云洞玄皇启教三目郎 琅琊赵侯大法仙师” ,这就与我师传的文疏格目中所载的“祖师淮南启教 碧云洞天 赵侯圣祖”惊人的吻合。

  后来,经过进一步的学习,以及访问老先生、老法师。才知道,赵侯在四川、湖南被尊为“正一玄皇上赵侯圣主”,行赵侯的淮南法,有一个和我们道教“灵宝大法司”类似的职能部门,谓之“太上正乙三清淮南大法院”。一般淮南法的发牒、给符皆属此司额。在后面押签中,如果只有赵侯一神出现,押为“祖师正一玄皇上赵侯圣主”若与张二郎(淮南的另一位祖师)一同出现,则押为“祖师东海蓬莱月宫教主张赵二郎”。淮南法法术的完善,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赵侯圣祖还是傩坛的大法主。有一种说法,赵侯是茅山柏子李老君的毛脚女婿,因为在学法时与李老君的女儿私通,被人发现后,两人就拼命的跑。但是还是拉过不宿命的大局,在一条河边被“追奸”的师兄双双砍下了脑袋。脑袋沿江而下,被善心的村民捞起供奉。保佑当地人一年五谷丰登、平安无事。后来,人们按照他们俩的头颅雕刻2个面具,供在坛前。即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傩公”和“傩母”。而现在,在大西南的傩坛里亦流传着一个“淮南教”。虽然,我尚无缘造访此派中人,但凭该派所演唱的傩戏来看。定与“淮南大法”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

  由此可见,赵侯是一位贯通了道教、法门巫派以及傩坛的神明;而“淮南大法”又是被巫术和傩坛继承和吸收的道教大法!

民间招财一般多用法术招财和风水招财这两大类,不过也有些招财和增财类的符咒,上面我上传的这册符咒类的书的内容中有些招财的符咒,

图中右下角上的字名为 玄奇阁   这类招财类的法术符咒古籍均出自己于此,包括下面的五鬼运财的法术局和五鬼运财的风水局使用方法在其中非常的多

一、五鬼运财风水术:

 五鬼运财世传多伪法,而不得真传,真龙大地,地灵灵力尤耗,发福催旺福未至而祸先发,世人用法不明,而以伪法当真。是不知净阴净阳之故也。

  五鬼运财,并非随处可用。是需要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才能有效运用。五鬼运财口诀: “山龙廉贞有向,水龙巨门见水。” 依净阴净阳以及三爻纳甲原理,纳入二十四山。

二、五鬼运财法术:

五鬼运财法威力强大,但不到迫不得已,轻易不要用此法。只因每一个来求财的人,心愿满足后,往往忘记对鬼神之承诺,不懂得以礼相还,更生贪念,不知回报社会利益众生。天道循环,而招致最后-无所得之结果。

五鬼运财法术是要由法师精血施法,操纵五鬼,运用符术,帮忙运财,而使求财者财源滚滚,永远没有钱财上的困难与忧愁,五鬼运财法威力强大,有不少真正个案。 

五鬼运财法术广为人知。各门各派施法程序、要领、运用上,亦各有巧妙,不尽相同。

  坊间相传此术只有八字中有偏才、横财的人才能使用。榔梅道派的五鬼运财法,命中有横财偏财者,用此法可谓如虎添翼,如龙入海。钱财更是势如破竹、排山倒海而来,发如猛虎。命中无偏财者,弱水三千亦可取一瓢饮。至于得财大小,因人而异。一般百姓得五鬼运财法,可以小钱不断,常常有意外惊喜之财。可保富余。但是财不能太大了。太大了,恐消受不起。巨商巨贾用此法,则得财数亿百万不等。

  符咒是中国道家灵修的哲学,也是心灵最高艺术升华。古云:『若知书符穷、惹得鬼神惊。不知书符穷、惹得鬼神笑。』符咒不是迷信而是古人对宇宙气场深刻体验的记录:

符咒是山、医、卜、命、相、五术之根本;是修行者之宝录符分四大要诀:

此回答中我展示了两册关于符咒相关的古籍资料,在这两张封面图右下角处可以找此两册及还有很多其它的法术符咒类的电子书古籍,自己需要的话可以找一下

  符:就是书符,代表灵界公文和法规。

  咒:就是咒语,代表灵界密码与歌诵号令、说服作用。

“符咒”是中国道教用以传道修持的主要手段之一。所谓“符咒”是符箓与咒语的合称。

符的画法虽有多种多样,但一般可分为通灵修真、疗疾祛病、驱邪制煞、祈福保安这几大类。符虽有多种功能,但并不是随便一个人有了底本画后就起作用。如果他不懂符法、仪规,没有修炼过内功或未得到真传,那么即便他画的再好、再像也不会有任何效验。但如果符在内炼上乘之士手中,他就是用手指空书于所需之物,也会起到神奇的效应。

一般地说,“符”指的是用朱笔或墨笔所画的一种点线合用、字图相兼、且以屈曲笔画为主的神秘形象 ,道门中人声称它具备了驱使鬼神、治病禳灾等众多功能;“咒”指的是具有特殊音频效应的口诀,道门广泛地用以养生辅助、祈福消灾或者召驱鬼神以达到施行者的特殊目的。

大家好,我想请教关于符纸的问题,五种颜色。

在道法盛行的年代,大概很久以前吧,那时还没有茅山和正一道,符咒的颜色是统一的,只是符令因为信仰有所不同,颜色从增幅的效应,从小到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