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在古代是属于哪个地方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1收藏

福建在古代是属于哪个地方的?,第1张

是属于东吴的。那时福建叫建安郡

东汉末年,孙策在击败吴中豪帅严伯虎之后,亲自谋划平定冶县。冶县平定后,在闽北正式设立了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南平(今南平)三县;接着,又打败逃往侯官(今闽侯)的会稽郡守王朗,占领侯官,并立县。这是汉王朝第一次正式在福建地区立县。此时,原冶县(东冶)地就有了四个县。建安十年(205)又转讨上饶,并分建安之桐乡地,设立建平县(今建阳)。这样,汉廷第一次真正地在东冶(今福建)建立了五县(建安、汉兴、南平、建平、侯官),确立了政治统治。孙权于建安8年(203),确定了自己在东冶(今福建)的统治地位,在建安县设立了南部都尉府,隶属于会稽郡。这是一个军事管制委员会性质的政权。吴永安3年(260),建立了建安郡城,这是福建辖境的第一座省城。建安郡的设立,标志着福建地区从此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行政建制,标志着“会稽郡南部都尉府”、“冶县”、“东冶”等提法退出了历史舞台。建安郡的建立,使福建从此被正式纳入了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轨道,结束了“此前不通中国”的局面,标志着“七闽,至三国吴时,始通中国”(乾隆福州府志),即正式接受中央王朝统治。当时福建重心在闽北,中心在建安。“建安”是当时福建疆域的代称。

另外的再说一点:

闽字最早出现于周朝,闽与八闽,都是福建省名的简称和别称。“闽”是最原始的名称。《山海经·海内南经》说:“闽在海中”,这说明福建在远古时代,还是属于海浸之区。

八闽,则是从北宋开始。关于八闽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另一种是《辞源》的说法: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建、延、邵、汀,为上四府;福、兴、漳、泉,为下四府。共八府,号称“八闽”。

唐朝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它和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福建”名称。

选书上乘

这家书店在传统古籍,音韵学,古典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书籍是很多的,比如说这里能找到许多冷门但是专业的书籍,适合真正对于文化感兴趣的人。比如说,我曾在这里见到清朝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原书、庚辰本《石头记》影印本,虽然版本不是很珍贵,开价很高,但是在福州市的书店中,可以说绝无仅有。这里还有各种比较严肃的政治书籍和哲学书籍。其选书的品味之高,绝不是伪装成书店的小资咖啡店所能比拟的。(PS:记得逛2楼小阁楼)

由于选书流行性没那么高,而且没有空调,没有除了书籍以外的其他副业(没有咖啡,没有工艺品)。这家书店虽然处于省府附近的屏山车站旁,人流量却很低,适合对于文学,古籍,政治,艺术有较大兴趣的人来访。不适合来提高逼格。

福州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清新文艺范儿,是一个非常小资的城市,这里的人们生活是比较悠闲的,夜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夜景非常的漂亮,在福州有非常浓郁的民俗文化,这里的特色书店也是非常多的,给大家推荐一下新华图书城,这个书店位于福州八一七北路,这里的书除了文学书,还有一些参考书,以及一些生活类等其他方面的书,人们在这里可以席地而坐,也可以坐在椅子上看书,是一种非常宽松舒适的环境,心情非常的放松,所以每天都会吸引大量的顾客来到这里,而且这里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在这里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每天营业时间在上午9点到晚上的10点。

名称由来

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

建制沿革

福建,远古属百越之闽越部落,《禹贡》属扬州。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国。秦南平百越,置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认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驺无诸孙驺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国叛乱,汉武帝率军平息,并以其地险阻,故迁闽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隶属于会稽南部都尉管辖。

闽越国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前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隶属于会稽郡,到设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12]

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梁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陈朝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县。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福建属江南道。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东道,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12]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先后为闽国、殷国、南唐、吴越各国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称东都,领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这时,福建全省有42个县,成为东南全盛之邦。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破宋都临安(今杭州),宋帝赵显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到福州,陆秀夫、陈宜中等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力图恢复宋室江山。后因王积翁叛变,南剑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拥戴渡海去广东。

元朝时期,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行省于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迁福州,次年还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并入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复置。次年,改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并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设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撤销。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置。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终明一代,福建设八府一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杀。郑鸿逵、苏观生等迎唐王朱聿键来闽。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翌年,隆武政权覆灭。 [8]

清代,福建区划继承明制,设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宁州。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改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两县,又在澎湖设安抚司。郑经治理台湾时,把东都改名东宁,升天兴、万年两县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下设三县一厅。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龙岩两县为直隶州。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府单独设省。到清末统计,福建省共设有9府、2州、58县、2厅。省与府之间还设4个分道作为派出机构:宁福道驻福州,辖福州府、福宁府;兴泉永道驻厦门,辖兴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龙道驻漳州,辖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州;延建邵道驻南平,辖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此外,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抚。督、抚原属临时设置,可是后来迄未取消。由于督、抚权力很大,成为全省最高军事、民政长官,原来正式的省一级长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属官。另外,清朝还设置管领满洲驻防旗兵的镇守将军,原和地方行政无关,却兼管海关和粮储道、盐法道,遂也成省级官员。

辛亥革命后,历届中央政权均置福建省。民国2年(1913年),废除府、州制度,分设东、南、西、北四路观察使。民国3~16年(1914~1927年)改设闽海、厦门、汀漳、建安4个道;合并闽县、侯官为闽侯县,建安、瓯宁为建瓯县;改永春州、龙岩州为永春县、龙岩县;废除厅制,改平潭、云霄为县;析出同安县的厦门岛成立思明县。经过改革,全省计有4道、61县,仍然是省、道、县三级建制。民国23年(1934年)末,废除道的制度,成为省、县两级制;设10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别驻长乐、福安、南平、仙游、同安、漳浦、龙岩、长汀、邵武、浦城等地。这是福建划分专区的开始。经过一段试行,又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在这前后,对县、市也作了调整。民国17年(1928年),从龙溪县划出华安县;民国22年(1933年),改思明县为厦门市;1934年,把光泽县划给江西省(1949年划回);民国29年(1940年),从沙县、明溪、永安县各划出一部分设立三元县,从建瓯划出一部分设水吉县;民国34年(1945年),柘洋(原属霞浦)、周墩(原属宁德)两个特种区改建柘荣、周宁二县;民国35年(1946年),把闽侯县的鼓楼、南台、仓山等地划出设立福州市。这样,从民国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个行政督察区、2市、67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直辖福州、厦门2市,分设8个专区、67县。

1950年4月1日起,将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冠以各该署驻地之县名,即将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建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南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福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闽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龙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永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1年,设立县级市泉州市、漳州市,分别划归晋江专区署和龙溪专区署管辖。建瓯专区改名为建阳专区。

1953年,原由晋江专区领导的泉州和龙溪专区领导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辖。

1956年,设南平市,为省辖市;撤销闽侯、永安、建阳三专区。原闽侯专区所属闽侯县改由省直辖,原闽侯专区所属闽清县改归南平专区管辖,连江、长乐、罗源三县改归福安专区管辖,福清、永泰、平潭等三县改归晋江专区管辖。撤销永安专区,将所辖明溪、三元二县改归南平专区管辖,大田县改归晋江专区管辖,永安、宁化、清流改归龙岩专区管辖。撤销建阳专区,将所辖建瓯、浦城、邵武、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光泽、水吉九县全归南平专区管辖。撤销水吉、柘荣、宁洋三县,并将三元、明溪二县合并改称三明县。

1958年,原由省直辖的泉州市划归晋江专区署管辖,漳州市划归龙溪专区署管辖,南平市划归南平专区管辖,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同安县划归厦门市管辖。

1959年,恢复闽侯专区,辖闽侯、闽清、连江、长乐、罗源、福清、永泰、平潭等八县,专署驻闽侯县。

1960年,设立三明市,由省直辖,设立清宁县,撤销清流、宁化二县。撤销南平县,将其并入南平市。

1963年,设立三明专区,三明市划归三明专署管辖。

1970年,原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龙岩、三明等7个专区改为地区。

1971年,闽侯地区改为莆田地区,行署驻莆田县;福安地区改为宁德地区,行署驻宁德县;南平地区改为建阳地区,行署驻建阳县。

1973年,莆田地区所属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

1975年,恢复柘荣县,属宁德地区管辖。撤销松政县,恢复政和县、松溪县,属建阳地区管理。

1981年,撤销龙岩县,改为龙岩市(县级),由龙岩地区行署代省管辖。

1983年4月,改莆田地区改为莆田市,扩大福州的管辖范围。原由莆田地区管辖的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五县和宁德地区管辖的连江、罗源二县划到福州,加上原辖的闽侯县,福州共辖8个县。9月,设立莆田市(地级),原莆田地区管辖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归莆田市领导。撤销邵武县设立邵武市(县级),划归建阳地区行署代省管辖。

同年,还撤销三明地区,三明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原由三明地区管辖的永安、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尤溪、大田10个县划归三明市管辖。

1984年9月,撤销永安县设立永安市(县级),划由三明市代省管辖。

1985年,漳州市升为地级市,撤销龙溪地区;龙海、云霄、漳浦、诏安、长泰、东山、南靖、平和、华安县划归漳州市。泉州市升为地级市,撤销晋江地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县划归泉州市。1987年新设置石狮市、厦门市湖里区两个县级行政机构;厦门市的郊区更名为集美区。

1988年,建阳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建阳县迁至南平市,并更名为南平地区。南平行署仍辖南平市、邵武市、建阳县、建瓯县、顺昌县、浦城县、崇安县、松溪县、政和县、光泽县。撤销宁德县,设立宁德市(县级市)。为宁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1989年8月21日起,撤销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县级市)。11月13日,撤销福安县,设立福安市(县级市)。

1990年8月15日起,撤销漳平县,设立漳平市(县级市)。12月26日,撤销福清县,设立福清市(县级市)。

1992年,撤销晋江县设立晋江市(县级);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县级市)。原行政区划均不变,亦不增加机构和编制。

1994年,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南平市(地级市)。撤销南平市(县级市),设立延平区。撤销长乐县,设立长乐市(县级市);撤销建阳县,设立建阳市(县级市)。

2014年5月,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同年12月,撤销永定县,设立龙岩市永定区。

2017年11月,撤销长乐市,设立福州市长乐区。

在福州,以下两家博物馆或收藏机构可能对古董有收藏或收购的需求:

1 榕宝轩:这是一家知名的寿山石艺术馆,其馆主林孝明是一位资深的收藏家。他对中国当代寿山石艺术和福州的工艺美术珍品有广泛的收藏,而且关注国内外艺术家作品的收藏。他的目标是帮助更多的工艺师,并且致力于传播中国寿山石传统文化。

2 福建读一民间珍藏馆:这是一家由鲍国忠创建的博物馆,他是福建省的著名民俗收藏家。他的博物馆收藏了包括古籍、奇石、钱币、根雕、瓷器等老物件。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地点或信息,建议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与上述机构联系。

8:30-21:00, 8:30-12:00,下午闭馆。根据上级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场馆错时延时开放工作的有关要求,福建省图书馆省体育中心过渡馆将于 2022年4月18日起调整对外开放时间如下:周一至周三、周五至周日: 8:30-21:00;周四: 8:30-12:00,下午闭馆。福建省图书馆位于福州市湖东路,是综合性省级公共图书馆、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暨文化共享工程中心、国家二级图书馆。

最大的鐵佛  福建省最大的一尊鐵佛,在福州開元寺鐵佛殿。鐵佛名為"阿彌陀佛",迭掌盤坐在蓮花座上,帶座高五點三米。據《榕城紀聞》記載出土物證明,鐵佛當鑄於宋朝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之前。  鐵佛頭部係實心,身軀為空心,據估計其重量當在十萬斤左右,是中國東南各省最大的一尊鐵佛。最早的球場  福建最早的球場在福州冶山附近,是唐朝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刺史裴次元開闢的。球場山亭碑現存省博物館。最大的鍋  福建現存最大的一口鍋。在福州鼓山湧泉寺香積廚內。這口鍋深七、八尺,鍋蓋吊在滑車上。燒一鍋飯用柴三千斤,燒好飯可供一千人食用。大鍋旁邊還有三口小鍋,每鍋可供二百人。最古老的池  福州劍池,又名"甌冶池",是福建最古的一口名池。這口池,在今鼓屏路省財政局、省銀行院子裏。最早的玻璃碗  福建最早的玻璃碗,發現在五代後唐閩王王審知墓中。王審知墓在福州北郊,明朝官德四年(公元1429年)墓被在該地屯墾的士兵盜掘,發現此碗。它是許多珍費的殉葬品之一。最早的地方誌  福建最早的一部地方誌,是唐朝大中年間(公元847一859年)林謂舊的《閩中記》。這部書曾經過宋朝慶歷(公元1041一I048年)年間林世璧重修,可是到現在己經失傳很久了。清初陳鳴鶴曾在長樂一農民家中得到林謂的《閩中記》,並據此撰寫了《閩中考》一卷。經過考證,他對閩中地名有很多新的見解。可惜末得原本翻印出來。最古的木構建築物  福建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物,是福州市屏山麓的華林寺大殿。這座殿建於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3年),距今已有一千零三十年了。華林寺大殿,是中國重要的文物。國家文物局已撥款重修。最早的佛寺  福建最早的一個佛寺,名叫"紹因寺",建於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它比後梁開平二年王審知所建的鼓山沔泉寺,要早六百二十六年。  寺內有琴石、金雞井、飲馬池等古蹟,都是漢閩越王時遺跡。現在福州市北大路"半野軒",就是過去的部分寺址。最古的木碑  福建最古的木碑一一樹腹碑,在閩侯縣雪峰寺枯木庵。樹腹碑是刻在一棵外圍還在而內心己朽的枯樹腹中,後世人稱為"樹腹碑",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樹碑。這株非梗非柟的枯木,早在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就已經枯萎了。公元905年王審知據閩時間才建庵保護,又在庵前鑿一口蓄水池,俗稱"萬工池"。碑文就是當時所刻的。枯木自初生到現在約有二千歲,碑文也已經有一千零七十三年的歷史,是揚名國內外的重要文物。最早的戰艦制造場  福建最早的戰艦制造場是在長樂縣。據《八閩通誌》說:吳工夫差在這裏造艦。吳王夫差是春秋戰國時代人,距今已有二千多年。長樂縣別名"吳航",一說是三國孫吳在此造艦而得名。最早的浮雕佛像  福建最早的浮雕佛像,刻在福州烏石山東南側的石壁上。這一尊佛像高約二米,頭梳螺髻,身披梵衣,袒胸露臂,法相豐滿,莊嚴肅穆,佛像的背面刻著光芒四射的輪光。雕刻技法樸實古雅,而具有中國藝術特點。據考古工作者鑒定,這尊佛是唐代時期的作品。日前在福建各地還沒有發現比它更早的浮雕石像。最早的磚城  福建最早的一座磚城,當推福州的"羅城"。它是唐天復元年(公元90)年)王審知創建的。城磚上印有金餞紋飾。羅城方圓四十里,高二十尺,厚十七尺,城上架有廊屋二千五百零五間,敵樓一百數十多間,還有高達三層的角樓和七十所更舖,共設八個城門,九便門,三水門。這八城門,南名"利涉門",在現在的安泰橋北 ;東南名"通津門",在現在的津門路 ;東名"海晏門",在現在的激橋西 ;東北名"延遠門",在現在的貢院前(中山路;北名"永字門",在現在的錢塘巷 ;西北名"安善門",在現在的西湖旁 ;西南名"清遠門",在現在的澳門路 ;西名"善化門",在現在的西門善化坊。八門均已圯廢。最早的公園  福建最早的公園,是宋代福州的州園,因在州衙之西,名叫"州西園",專供官員士紳遊覽。園內有一口能通潮汐的大池。有春台館、春風亭、戲台、酒亭、秋千架等。這個園每年二月間開鎖一次,讓市民宴樂一個月。開放時間,城外的農民也可以進城遊覽。州西園早廢,地點在今新民路。最古的羅漢像   福建最古的羅漢雕像,在羅源蓮花山栖雲洞內,羅漢像是青色花崗石雕刻的,計十八尊,其中十六尊是宋代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石匠陳曾緣刻的。最高一尊高八十四匣米,最低的高七十五厘米。其他兩尊為明朝補雕。最早的金文  福建鑄在金屬上的文字,根據記載最早的是福州定光塔(白塔)上鼎識語,計三十八字,末後一句是"梁天監四年書"。定光塔建自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這鼎識是南朝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鑄的,它比起光塔要早三百九十九年,這個南梁古塔遺物,被後人利用在定光塔上。留傳至今。

福州在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东临台湾海峡,西靠三明市、南平市,南邻莆田市,北接宁德市;福州属于福建省,是福建省的省会。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因为境内一座福山而得名,建城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省会;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设市。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市马尾区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景点介绍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有着半部民国史的美誉,是福州文化的见证,街巷历史悠久,名人故居众多,街区仍保留着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漫步在古老的街巷中,可以看到百年前很多达官贵人的老宅,白墙黛瓦的建筑,幽静古朴的街巷,感受岁月沧桑。

地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

平潭岛

平潭岛,是中国最美海岛,海水湛蓝,海风微醺,全岛海岸蜿蜒曲折,在绵长的海滩上赶海,这里风光绝美的风车海,欣赏蓝眼泪的美景,在这里可以感受海岛的浪漫,品尝地道的海鲜,让你来了就不想走。

地址:位于福州市平潭县。

福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属于闽越国。

闽越国,属古百越部落的一支 ,位于今中国福建省(包括广东潮汕、梅州)。该国是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的越人在逃到该地时,与当地的百越原住民所共同建立的一个国家,存在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间。

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后的六七十年之间,闽越国国力达到鼎盛。闽越王城始建于西元前202年,系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后营建的一座王城。闽越立国后,大兴冶炼业,推广铁器具,发展生产,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闽越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

当时铁制农具有犁、锄、锸、镢等;铁制工具有斧、锤、凿、锯、环、环首刀、曲形铁条等;兵器有矛、刀、剑、匕首、镞等;并已使用得相当广泛,普及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说明闽越国已拥有十分发达的冶铁技术。

闽越国还有较为发达的建筑业、纺织业、造船业、制陶业和交通业。同时,闽越国的军事力量也相当强大。

扩展资料:

福建,远古属百越之闽越部落,《禹贡》属扬州。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国。秦南平百越,置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认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

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驺无诸孙驺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国叛乱,汉武帝率军平息,并以其地险阻,故迁闽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隶属于会稽南部都尉管辖。

闽越国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前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隶属于会稽郡,到设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 

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梁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

陈朝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县。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福建属江南道。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东道,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先后为闽国、殷国、南唐、吴越各国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称东都,领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这时,福建全省有42个县,成为东南全盛之邦。

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破宋都临安(今杭州),宋帝赵显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到福州,陆秀夫、陈宜中等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力图恢复宋室江山。后因王积翁叛变,南剑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拥戴渡海去广东。

元朝时期,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行省于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迁福州,次年还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并入江浙行省。

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复置。次年,改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并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设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撤销。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置。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终明一代,福建设八府一州。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杀。郑鸿逵、苏观生等迎唐王朱聿键来闽。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翌年,隆武政权覆灭。

清代,福建区划继承明制,设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宁州。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改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两县,又在澎湖设安抚司。

郑经治理台湾时,把东都改名东宁,升天兴、万年两县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下设三县一厅。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龙岩两县为直隶州。

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府单独设省。到清末统计,福建省共设有9府、2州、58县、2厅。省与府之间还设4个分道作为派出机构:宁福道驻福州,辖福州府、福宁府;兴泉永道驻厦门,辖兴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龙道驻漳州,辖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州;延建邵道驻南平,辖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

此外,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抚。督、抚原属临时设置,可是后来迄未取消。由于督、抚权力很大,成为全省最高军事、民政长官,原来正式的省一级长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属官。

另外,清朝还设置管领满洲驻防旗兵的镇守将军,原和地方行政无关,却兼管海关和粮储道、盐法道,遂也成省级官员。

-闽越国

-福建

福建在古代是属于哪个地方的?

是属于东吴的。那时福建叫建安郡东汉末年,孙策在击败吴中豪帅严伯虎之后,亲自谋划平定冶县。冶县平定后,在闽北正式设立了建安(今建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