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张道陵正一派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什么是张道陵正一派,第1张

张道陵(34—156),原名张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留候张良九世孙,生于吴之天目山。通达五经,曾入太学,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 令。后弃官隐居北邙山(今洛阳北)。汉章帝、汉和帝征沼皆不就。与弟子王长杖策入淮,经 鄱阳(今波阳),溯流至云锦山(今贵溪龙虎山)炼丹,修长生之道,三年丹成。闻巴蜀诊气为害,遂与弟子赴四川鹤鸣山(一作鸽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传道。

永和六年(141年)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汉安帝元年(142年)张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张陵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授民取盐之法,后人称“陵井”(用咸井水熬盐)。百姓得其益,奉之为天师,弟子户达数万。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流出米绢器物樵薪等;不施刑罚,以善道治人。使有疾病者书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不得复犯罪,以生死为约。

张陵奉《老子五千文》、《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并著《老子想尔注》,宣扬人君按“道意”治国,则太平;循“道意”治民。民即寿考。

陵死,传子衡,称嗣师。衡死,传子鲁,称系师。

张鲁字公棋(一216),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益州牧刘焉任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后鲁又杀修并其众,割据汉中,推行五斗米道,执行政教合一。“张鲁少膺祖训”,在辖区内设义舍,为路人免费提供食宿,对犯法者宽有三次,而后再犯才处以刑罚。以靖舍为民思过之处,增饰“三官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作书三通:其一上之天著于山;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并依月令执行春夏禁杀;又禁酒,史称“民夷便乐之”。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避走巴中,后封存库藏以降。曹操嘉奖张鲁的善 意,“遣使致慰”,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迁还中原。张鲁诸子皆封为侯,其中第兰子 张盛“克志精修”封为都亭侯不就。张鲁便命其嗣教,将经策印剑传给张盛,嘱托说:“龙虎 山祖师玄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宜住宣吾化”。由是龙虎山道教绵延干百年。

早期道教的主要教派。俗称“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后以“正一道”或“正一天师道”称世。延续至今,与全真道并称道教两大道派。由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张道陵(即张陵)于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左右在蜀中创立。张陵将其道传给儿子张衡,张衡又传其子张鲁。三人被后世道教称为“三张”。后世世一子绍位,称“张天师” 。

“五斗米道”名称的由来,缘于早期加入的信徒应出米五斗。“天师道”名称的由来,缘于崇奉“天师”(基本上是张天师)。“正一”意为“从正以修道”,据《云笈七签》等,“正一”是从正以修道,伐诛邪伪,统承三天,佐国育民;“正一盟威”意为与神盟威,《正一修真略仪》:“由心而正,心正则神精不亏,与我为一,然后全明之明,合五灵之本,故能死生无变于己,何邪异之所能干?由是焕张群阴,威伏六贼,是谓正一盟威。”

正一道是在道家思想学说影响下,改造(或吸收)了一部分原始宗教巫鬼信仰,并结合古代燕齐神仙方士文化等内容而产生的。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正一盟威妙经》、《太平洞极之经》及祖天师张陵所撰的《老子想尔注》(此书一说为张鲁托名所著),阐发教旨:“重生道、教人道、行真道。”重斋醮、符箓,属符箓派;在以后发展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道派的符法新说,科醮礼仪,内丹炼养等,颇有融道教精华于一炉之意,并对佛教禅宗、儒家的心学理学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最初的道教也是流传至今的道教派别。“正一”两字,有时甚至是道教代称。

正一道道士可居家务道,也可出家修道,并未有特别的限定。

1、张陵创道的事迹历史记载很少,据《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刘焉传》等史书记载:张陵于顺帝时入蜀,学道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中,造作符书,向百姓传教。受其道的出五斗米,当时被官方称为“米贼”。张衡仅是提及,事迹较详的是张修和张鲁。

《三国志‧张鲁传》注引鱼豢《典略》说:“光和(公元178-184)中,汉中有张修,修为五斗米道……修法略与角同(注:即教病人扣头思过,饮符水)加施静室,使病人在室中思过。又让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人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于天著山上、其一埋于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又号称五斗米师。”

张修为五斗米道在汉中的一个首领,“黄巾起义”时,曾率领道徒响应,后来第三代天师张鲁袭杀张修,自领汉中,因百姓信行张修之道,便在其基础上加以增饰。教入道者“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供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错过者当治道(即修路)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

张鲁自号师君,初来修学道者叫鬼卒,学道较久而虔诚者叫祭酒,各领道众,多的叫治头大祭酒。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制度,雄据巴汉近三十年,民夷便乐,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投降曹操,五斗米道也随之传往北方中原地区。

2、五斗米道北迁后,汉末,张鲁之子张盛(第四代天师)不受曹魏爵,《元史 释老志》载“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州龙虎山”。还居江西龙虎山,开“正一宗坛”,尊张道陵为“正一天师”;天师后裔子孙世居山中,遂为天师道传播中心,渐以“天师道”名世。以后随着晋的统一,它又向东南沿海传播,从而遍及全国。

西晋武帝(265-290在位)年间巴蜀出现了陈瑞领导的一支民间道团,据《华阳国志 大同志》,咸宁三年(277),陈瑞因“鬼道惑民”,而上至太守下至平民又多信奉之,故被益州太史诛杀。陈瑞教团与与天师道大同小异,属天师道的极端支派,被称为“鬼道”。

晋惠帝元康八年(296年),随张鲁北迁的五斗米道徒、?族(西南少数民族,字为“上宗下贝”)首领李特一家,率领流民队伍回蜀,受到新任益州刺史、同是五斗米道徒的赵?(字“病字壳里边钦字”)的厚遇。两者一拍即合,永康元年(300)赵?据蜀叛乱,因互相疑忌,赵?被李特赶出成都,遭部下杀害。后李特也被西晋官兵逼出成都。

李特于太安元年(302)再次举事,次年(303)二月李特兵败被杀,其弟李流及其子李雄继续作战,得五斗米道徒、蜀中大地主范贤(即范长生)家族之助,李流于九月病故后,李雄继为首领,十二月攻入成都,晋永兴元年(304)十月,李雄称成都王,国号“大成”,后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306年称帝,尊范贤为国师。308年拜范贤之子范贲为相。至东晋永和三年(347),成汉始亡。后范贲继续作战,直至晋永和五年(349)才被平定。

东晋最有名的五斗米道组织是五斗米世家钱塘杜氏家族所创,后学“冥纸灰”今从任继愈先生主编之《中国道教史》说,名之为“杜子恭道团”,创始人为杜子恭。道团的法术、制度等,与五斗米道大略一致,当时“东土豪家及都下望族,并事之为弟子”,杜子恭大约死于东晋武帝(373-396在位)末年,接代他的是孙泰家族。

晋末孙泰、孙恩(世奉五斗米道),于隆安二年(398年)率领道徒起事,事败孙泰被杀,信徒认为是蝉蜕登仙,次年(399)孙恩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自号“征东将军”,称其道徒为“长生人”,浙东八郡应者云集,后于元兴元年(402)兵败,孙恩投海,信徒企望成为“水仙”,随他投海者达五百多人。

天师道在此汉末魏晋的活跃,还直接促成或间接影响了其他早期道派的产生,如如三国时在吴国广泛传播李家道,其道法祝水神符为人治病,与天师道极为类似;如稍后的清水道,其法即称为张天师家奴所创,可说是天师道的支派;还有许多鲜见史传的道团教派,相信都与天师道有关,这些,后来或者消失或者亦并入天师道。

3、进入南北朝时期,一些早期道派“太平道”“于君道”等,因受统治者打击而显衰落,而新兴教派“灵宝派”“上清派”等,又正处于开始发展阶段;虽有一些象张忠、王嘉这样的神仙道士,但只是以师徒相受形式成的松散道教集团,而以道教箴纬的名义,各地不同人等托名“李弘”又都转瞬覆没;此时天师道仍不失为道教的一面旗帜,基本上也是道教的代称。

但是,由于政治动乱,天下势力分割,加上信徒总多,又缺乏有威望的张天师传人,僻处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总部对下属各“治”的祭酒、道官显得鞭长莫及,天师道内部组织陷入严重混乱、《老君音诵诫经》有:“道官祭酒愚暗相传各祭酒”,这使一些素质低下者得以当上祭酒、首领,任意鱼肉信徒;更严重的是有的还“自署治箓符契、攻错经法、浊乱清真”,导致“奸怨非法、诈惑万端”;还有曲解天师道的理论如“房中术”等者,以致“*风大行,损辱道教”;并且下层道民屡屡利用道教组织,托名李弘(老君化名)、刘举名义发动起义,历代不绝,使道教受各分割统治势力、王朝的严密注意。

有鉴于此,不少高道先贤立志改革、整理道教,北朝时期的寇谦之与南朝的陆修静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对道教的贡献,实际上毫不逊色于之前的张道陵以及之后的王重阳:

寇谦之(365—448在世)利用太上老君降授的《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又名《老君音诵诫经》,〈老〉是〈云〉的摘抄本)、老子玄孙李谱文降授的《录图真经》对天师道进行坚决的改革,对早期道教的教义和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吸取儒家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观念,吸融儒释的礼仪规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的道教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并改革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主张唯贤是授,信守持戒修行。 他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亦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既得到下层信徒的支持,也适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一时阴霾尽除,朝野随者无数,后人称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陆修静(406—477在世)历游名山,迹遍天下,他将长期收集的道教典籍整理校刊,编定为道教最早的道经总目《三洞经书目录》。并彻底地整理天师道:即改造道教组织、收集整理道教经典、建立完善斋醮仪式。由于他祈祷有验、救世有功,得到了普遍的欢迎,更因为他丰富并整理了道学的许多典籍理论,使随之而来的道教新教派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故“上清派”“灵宝派”皆奉其为宗师之一。经陆修静清整后的天师道世称“南天师道”。

这段时期,“五斗米道”的称呼基本上被“天师道”所取代。受寇谦之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在陆修静丰富并整理有关典籍理论后,灵宝派、上清派开始兴起,并迅速传播全国,这样,以后正一道派的符箓三宗初步形成。

4、隋唐时期,是道教全面走向鼎盛的时期,这充分体现在道观的兴建、斋醮仪式的健全、民间朝廷的信奉等方面上。道教的宗教势力得到大面积的扩展。道教派别日趋繁荣,相对于楼观、灵宝、上清和丹鼎道派以及富有哲理的玄学派的异常兴旺,天师道却少见有影响人物。历任裔张天师者,也未有多少理论发挥及思想著作。

这一时期各道派都重视经戒、法箓传授,经戒、法箓传授的风气,是沿袭原五斗米道的传统。基本上这些传授的最初阶段,都得先由天师道的正一经戒、法箓授起,也即是说,贩依道教之途,一般都得经过天师道,而后,逐级修炼,才能最终升上灵宝、上清的高层法师。从这里可看出,天师道仍然是道教的基础。5、进入宋金元时代。道教势力发展迅速,并达到鼎盛,新兴道教与传统派别交相辉映。当时北方的金朝形成了三大新兴教派:“大道教”、“太一教”、“全真道”,其中“全真道”是流传至今的道教两大派之一;南方的宋朝国土上也出现了“金丹道”、“净明道”等新教派。入元前后,天师道与传统的灵宝派、上清派,以及新兴的大道教、太一教、全真道、金丹道、净明道、清微派、神宵派、东华派、天心派、武当派等各道派互相影响,借鉴吸收,为天师道教义,教制,修炼方法带来很大变革与发展机会,并确立了道教之首的领导地位。

裔张天师传人在此时期颇得上层青睐: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诏第二十六代天师张正随“真静先生”,并说他“跻世仁寿”;第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入京设醮,祷有灵验;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更敕命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即天师道本山龙虎山、上清本山茅山、灵宝本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正一天师道从此遂为统领上清、灵宝等江南诸符箓道派的地位。元世祖又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事”,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张宗演弟子张留孙赐号“玄教宗师”,并创立玄教。

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统领三山符箓。”江南诸道派遂统称“正一”道,以龙虎山正一天师为代表。

此时期天师道吸收融合了其他道派的符箓及修炼法,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是其中最为突出者,也是历代天师的佼佼者。他精于神宵雷法与内丹修炼,提出“心”为万法之宗,论述心神,无恶与符法的关系,认为人身有“精气、元气、元神”三宝,称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摈弃他法,是谓“破妄”。他的思想著述不少,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大大的丰富了天师道的修炼内容及符箓法术。董处谦、吴闲闲等学林灵真的灵宝东华法,董处谦又传东华法于三十九代天师张裔成,张修文兼修全真内丹,净明道四祖赵宜真也先学正一道,等。

总之,天师道已融会吸收了各道派的精华,又确立了统领江南道教诸派的地位,与北方新兴起的全真道并称道教两大派至今。在此时期后,后人也习惯将“天师道”为代表的各符箓派总称呼为“正一”道。

6、经元末明初的整合,明清两代道教正式定型,主要归为两大道派:以符箓法术为主的正一道,以修炼内丹为主的全真道。但是,这也是一个道教逐步走向衰落的时代。

明初,太祖朱元璋即把道教分为正一、全真,他认为全真道独为自己,而正一道可以益人伦、厚风俗,故明代从明太祖洪武初期即命正一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事,而正一道诸派中,始终是天师派为首为主。后在整个明王朝,历任帝王基本上皆尊正一道为道教正统,正一道特别受上层的恩宠。直至清初仍沿用明旧例,清代乾隆后,整个道教在形式上渐呈衰落至今——正一道更是如此。

在此时期,正一也有高道论述,如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曾以符水之术名世;如有道门硕儒之称的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明洪武十年(公元1385) 祈雨于神乐观,即刻应验。他是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也是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后唯一有才华的正一天师,曾受命编辑《道藏》,并有不少著述留世。张宇初的道教学说大略可归纳为:1、申明道统源流,上攀先秦道家;2、内炼为本、性命双修;3、三教同源、佛道融合的性命说;4、内炼为本的斋醮道法;5、继承借鉴全真教风,清整戒律清规。明世宗(公元1522—1620在位)时,正一道士邵元节以符箓祈禳显贵,但无甚著述理论;清代,正一天师道道士娄近垣也曾闻名于一时,可惜对本派的符箓道法无所阐扬,又为了迎合雍正的禅宗思想,把道教炼气养真称为“皆妖妄之人借以谋生之术”。

张宇初虽有重振道教的决心,可惜更多的裔张天师碌碌无为,甚至“坐不法”,如第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因“素凶顽”,夺良家子女、取人财物、杀人行凶而被充军;如第四十八代天师贿赂官员。崇桢十四年(公元1641),诏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入朝祈禳,张天师上表请加三官神封号,因不许,未成行。这些都受到朝臣的不满及打击了信徒的宗教热情,也严重影响了正一天师道、甚至是整个道教的形象,使道教在人们心目中日渐贬值。

此时期的正一道未有更多的理论内容,内部上自身腐化,外部其他民间宗教的争夺地盘以及儒释两教的攻讦等原因,正一道、甚至整个道教走向没落,乾隆时已成为“诗、画”之资,他有御诗:“颓波日下岂能回,二氏于今自可哀,何必辟邪犹泥古,留资画景与诗材”。

7、至现代,正一道仍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宗坛江西龙虎山。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

主要参考文献:

《正一修真略仪》

《云笈七签》

《三国志‧张鲁传》、

《后汉书‧刘焉传》、

《明史》

《道门十戒》

《老君音诵诫经》

《道教大辞典》

《辞海》1999

《华阳国志》

《晋书》

《资治通鉴》

《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

这是道家的无上法力。是玄天高阙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帝)心苗所发。经过三万劫苦修得到的。本来只有玉帝会用,可奎刚是玉帝的黑暗面,所以也会用。后来,玉帝传给了石敢当,所以,只有他们三个会用。据说,这个法术在任何地方不受困,遇到强大无法制服的妖怪可以直接打死。

五雷正法[wǔ léi zhèng fǎ]

清 袁枚 《新齐谐·娄罗二道人》:“ 贾 在民间为祟,召 娄 使治, 娄 以五雷正法治之,拜北斗四十九日,妖灭。”详“ 五雷法 ”。

五雷正法又称雷法。汉族神话和道教中的法术之一。雷霆为阴阳之气所生,依《洛书》五行之数,"东三南二北一西四,此大数之祖而中央五焉。"而雷霆行天地之中气,故曰五雷。五雷正法也是剑侠情缘Online的一个被动技能。

五雷正法有五个雷种,只是统称而已。五个雷种分为1:大道的混沌神雷,2:盘古的都天神雷,3;天道的紫宵神雷,4:三清的三清神雷,5:雷法总纲

混沌神雷:大道所创,可毁灭一切。

都天神雷:盘古所创,用来开天辟地。巫族十二都天神煞大阵,召唤来的都天神雷是残缺版的。

紫宵神雷:天道所创,七十二重紫霄神雷,号称可以灭仙弑神。分为八个体系,八个体系分乙木正雷、丙火阳雷、癸水阴雷、庚金劫雷、戊土冥雷、诛邪神雷、戮神魔雷、生灭紫雷。每一个体系分为九重。任意一种雷术都可以傲视三界,倘若紫霄神雷八系大成,那么可以说,雷法不受万物所克,还能反克三界万物。

三清神雷:三清所创,分为太清神雷、玉清神雷、上清神雷。是三清把盘古开天记忆中残缺的都天神雷和鸿钧讲道中所得的一部分紫宵神雷结合自身创出的。威力远不如紫宵神雷,更不要说跟威力足以开天辟地的都天神雷比了(这句话并无虚假,都天神雷在盘古大神的手上威力的确可以开天辟地)

雷法总纲:有六系,分为天雷诀、地雷诀、云雷诀、水雷诀、妖雷诀、斗雷诀。

您要问的是天罡地煞五雷法的咒语是什么吗?念起都天大雷公,霹雳震虚空,念起铜兵千千万万走无踪,强神恶鬼不伏者,五雷破火走无踪,吾奉太上老君,神兵火急如律令。所谓“五雷天心正法”,也就是俗称的“五雷法”,是古代道士们的看家本事,也是古代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浒传袒护的是道教哪一派?》一篇中,我们谈到《水浒传》作品中留下的道教痕迹一是罗真人居住的蓟州二仙山紫薇宫,二是他传给公孙胜的“五雷天心正法”。这“五雷天心正法”在《水浒传》中可是一个重要现象。梁山好汉的很多次作战,往往在困难的情况下由于公孙胜的“五雷天心正法”而取得胜利。可以说,如果没有“五雷天心正法”,梁山事业的成功是难以想象的。《水浒传》的作者用来说明道教法力无边的重要途径,也在这里。那么这“五雷天心正法”是个什么玩意儿呢?这可是个扑朔迷离的问题。现存的文献材料中,找不到什么是“五雷天心正法”的解释。但关于“五雷”、“天心”却各自有些记载。“天心”是道教正一派下的一个分支教派,产生于宋代初年,以传行一种新符“天心正法”为能事。《上清北极天心正法》序说:“夫天心法者,自太上降鹤鸣山日授天师。”这虽然是假托的话,但至少可以说明天心派是属于正一派系。“天心正法”是以天上北极为主神,所传有天罡大圣、黑煞、三光三符,北极驱邪院、都天大法主二印。其操作方法简略,所以流传较广。据邓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序》所说,淳化五年(994)有饶洞天掘地得天心法,并访五代名道士谭紫霄受学,成为“天心始祖”。从此以后,“天心法”便以祈禳而有名于世。如宋代陈师道的《后山集》卷十八记载道士王太初以天心正法治鬼妖而名重一时。方勺《泊宅编》卷七说:“朝散侍郎路时中行天心正法,于驱邪尤有功,俗呼路真官。”《元一统志》卷四记同谷人雷守声“行天心正法颇灵,名闻朝廷,尝召入内,疗后妃疾立愈,赐号洞元法师,宣和五年(1123)迁元素大夫”。《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雷默庵传》又记载雷时中(号默庵)于其家乡武昌金牛镇置坛传天心正法,“弟子数千人,分东南、西蜀二派:首度李二宗师及南康查泰宇,由是卢李之道行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东南,混元之教大行于世”。这是天心派在元初的盛况。“五雷”是道教雷法的一种。南宋正一道符派中神霄派创始人王文卿创立了“神霄雷法”,后来又由这一派的重要传人张继先发扬光大,并以《明真破妄章颂》阐述雷法理论。雷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作法来求雨祈晴,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自然灾害等现实问题。张继先从道教哲学关于人体这种小天地等于天地宇宙等大天地的学说出发,为其咒术建立哲学依据,说“人身大抵同天地,造化阴阳总属吾”,能造化阴阳者只有自心“一点灵光”。所谓风雨雷电,无非阴阳二气交感所生。人如果能不迷昧自心的“一点灵光”,以之主宰自身阴阳,随意交感,而与能够主宰自然界阴阳交感的神鬼相合,便能发而为自然界的风雨雷电,达到祈雨求晴等现实目的。从张继先以后,正一道士中仍有以传行新出雷法而出名者,如南宋时期龙虎山的正一道士留用光,以行五雷法祷雨而出名,曾数蒙朝廷征召,宋理宗赐号“冲靖先生”,元代追封为“五雷宗师冲靖至德昭应真人”。除了张继先这一派外,在虞集《道园学古录》、宋濂《宋文宪集》、《新元史》等书中还有关于五雷派的其他记载。徽宗时王侍宸也是擅以五雷法祈雨。他的传人谭悟真更是以此出名,“人不敢呼其名,但谓谭五雷”。宋末又有莫月鼎,他先入青城山见徐无极“受五雷之法”,继而又到南丰邹家为仆以取得王侍宸的“新勘雷书”。莫月鼎在宋代已经成名,曾得理宗赐诗,入元以后,在御前表演法术,“取胡桃掷地,雷应声而发,震撼殿庭”。忽必烈为之改容,用车马送他回南方。从以上记载来看,无论是“天心法”,还是“五雷法”,都是产生并流传在南方。史料中没有关于天心法和五雷法在北方暨蓟州流传的记载。这就说明,《水浒传》的作者把小说中能够左右战局的“五雷天心正法”安排在远离道教符派中心南方的河北蓟州,完全是一种艺术虚构。这种虚构的目的就是为了渲染道教的神力,也是为了渲染梁山事业的得道多助。文/宁稼雨

一、如何规避求法风险:

传法广告满天飞,理论各有不同,真真假假很难分辨。法之层次、真伪只有通过自我修持验证,才是最好的辩别方法。修法后自我身体变化、运势、心性、法术是不是可以使用,只有自己最为清楚。

二、免费结缘道法的意义何在:

即然分辩法的真伪、层次,最重要的是修法后的自我体验。那么是学习免费结缘法体验风险大,还是花数万元去学一套法体验风险大,答案很明显。这就是医圣法脉免费结缘雷法的意义所在.

三、什么是正法、什么人有资格收徒:

1、有明确的师承没有明确的师承,就等于是无根之草,一个真正的道士是绝对会明确说出自己师承的,倘若在你问到他师承法脉,他闪烁其词,故作神秘,顾左右而言他,这个时候你就要小心了。

2、传度度牒、授箓职牒、道士证等能够充分证明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之证明。说到这,很多人就不乐意了,说:“不就是一个证吗?真正的高人不需要这些证!按古法来说,未经授箓的道士不得收徒。请大家在拜师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证不代表层次,但至少代表了一定的合规性,会大大减小求法人的风险)

3、听其言、观其行。道教是一个宗教,而不是一个邪教。一个真正的道士,是不会宣称自己带了“某某使命”“是某某老祖的什么弟子”“拜了我就会如何如何”这种言论的。而且会非常注重弟子正能量的教化,对社会和修行者个人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雷法门派繁多,从雷法而论,有神霄雷,玉枢雷,大洞雷,仙都雷,北极雷,太乙雷,紫府雷,玉晨雷,太霄雷,太极雷等。就门派而言,有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等诸多门派,且支派繁多,就神霄派而言。王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宏犹至。--(明·张宇初)。雷法派法深效宏,所以不但自身支派繁多,且正一等派也都吸取了雷法中的部分内容。道教金丹派南宗从张楠开始即兼行雷法,白玉蟾并撰有多种雷法著作,各派在施行雷法中,符录、将班及行持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不论何派,均以自身的内丹修炼为本,雷霆起于五行人能聚五行之气为五雷,则雷法乃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一气神和,归根复命,行住坐卧,绵绵若存,所以养其浩然者,施之于法,则以我之真气,合天地之造化,故能嘘为云雨,嘻为雷霆。--《道法会元》。

什么是张道陵正一派

张道陵(34—156),原名张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留候张良九世孙,生于吴之天目山。通达五经,曾入太学,举“贤良方正直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