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泄心片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规格 210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生姜泄心片 1 拼音
shēng jiāng xiè xīn pià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Shengjiang Xiexin Pian
22 标准编号WS3B131193
23 处方生姜 160 甘草 120g 人参 120g 干姜 40g 黄芩 120g 半夏(姜制) 160g 黄连 40g 大枣 120g
24 制法以上八味,黄连和甘草粉碎成细粉,取用约 100g,粗头留用;人参、生 姜、干姜、黄岑和半夏照流浸膏剂与浸膏项下的渗漉法(附录17页)用70%乙醇作溶剂 进行渗漉漉回收乙醇,浓缩成清膏。粗头和大枣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浓缩 成清膏,与上述清膏合并,静置,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与上述细粉混匀,干燥,研 细,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片,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深褐色的片;气微、味苦、甘、微辛辣。
26 检查应符合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1页)
27 功能与主治和胃散痞,用于胃中不和,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痢。
28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 4~6 片,一日 3次。
29 规格每片重0 38g
210 贮藏密封。
古籍中的生姜泄心片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方]鸟兽第五,味酸苦温微寒无毒,主青盲,明目,杀疥虫,止寒泄心畏惊悸,除百节中结气,及风伤蛊毒吐血,妇人产后余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三脾胃门]药方下。白痢冷,干姜汤下。心动,石菖蒲汤下。诸气痛,生姜陈皮汤下。小肠气,茴香酒下。若欲推荡积滞,热姜汤
《幼科推拿秘书》:[卷四·推拿病症分类]手法三阴三阳秘旨兼刺法。推拿同前用手诀。刺手大端处。韭叶边许。刺出血。泄心肝愈。日午发搐为潮热。巳午未时不堪掣。心惊神悸
《幼科推拿秘书》:[卷三·推拿手法]外牢推至大陵位牢推至大陵位者。取小儿吐痰。又大陵反转至外牢。以泄心热。然以我手大指。左转三来。又必向右转一摩。左
《内外伤辨》:[卷下]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姜科植物山姜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山姜 31 山姜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山姜的用法用量 36 化学成分 4 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山姜 41 山姜的别名 42 来源及产地 43 性味 44 功能主治 45 山姜的用法用量 46 化学成分 47 山姜的药理作用 5 姜科植物山姜的根茎·《全国中草药汇编》·山姜 51 拼音名 52 山姜的别名 53 来源 54 原形态 55 性味 56 功能主治 57 山姜的用法用量 58 摘录 6 姜科植物山姜的根茎·《中华本草》·山姜 61 出处 62 拼音名 63 英文名 64 山姜的别名 65 来源 66 原形态 67 生境分布 68 栽培 69 化学成份 610 山姜的药理作用 611 性味 612 归经 613 功能主治 614 山姜的用法用量 615 附方 616 各家论述 617 摘录 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山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山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山姜 1 拼音
shān jiāng
2 英文参考Alpinia japonica [朗道汉英字典]
Japanese galangal rhizome or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japanese galangal rhizome(中药)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姜科植物山姜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山姜
山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1]
31 山姜的别名箭杆风、九姜连、九龙盘[1]
32 来源及产地姜科植物山姜Alpiniajaponica Miq的根茎。分布西南、华南及浙江、福建、台湾等地[1]。
33 性味辛、微苦,温[1]。
34 功能主治温中行气,祛风止痛。治脘腹冷痛,泄泻,食滞腹胀,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跌损瘀滞,月经不调[1]。
35 山姜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浸酒饮[1]。
36 化学成分根茎含佛术9烯11醇(Eremophil9ene11ol)、山姜萜醇(Alpiniol)、山姜内酯、汉山姜过氧萜醇(H pinol)等[1]。
4 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山姜山姜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草药》。为《广西中药志》记载的大良姜之别名[1]。
41 山姜的别名山姜[2]
42 来源及产地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L)Willd的根茎。主产广西[2]。
43 性味辛,温[2]。
44 功能主治温胃,散寒,止痛。治心胃气痛,胃寒及伤食吐泻[2]。
45 山姜的用法用量煎服:3~9g[2]。
46 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主成分为桂皮酸甲酯、蒎烯、桉叶素等。还含树脂、鞣质等[2]。
47 药理作用有较好的祛痰作用,其成分可抗消化道溃疡[2]。大良姜挥发油对皮肤和黏膜有 作用,内服有驱风及抑制小肠过度蠕动的作用[2]。山姜煎剂可抗大鼠多种溃疡,抑制肠管兴奋,并可抗菌[1]。
5 姜科植物山姜的根茎·《全国中草药汇编》·山姜 51 拼音名Shān Jiānɡ
52 山姜的别名箭杆风、九姜连、九龙盘、鸡爪莲[江西婺源]
53 来源为姜科山姜属植物山姜Alpinia japonica Miq,以根状茎入药。
54 原形态多年生常绿草本,高40~60厘米。根状茎分枝,多节,幼嫩部分红色,生细长而稀少的须根。茎直立,丛生。叶互生,常排成二列,长椭圆形或宽披针形。5~6月开花,总状花序顶生于有叶的茎顶,密生锈色茸毛。花白色捎带红条纹。果实宽椭圆形,直径1厘米,红色,表面密生毛。种子多数。
55 性味辛、温。
56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理气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牙痛,胃痛。
57 山姜的用法用量1~3钱。
58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6 姜科植物山姜的根茎·《中华本草》·山姜 61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62 拼音名Shān Jiānɡ
63 英文名Rhizome of Japanese Galangal
64 山姜的别名和山姜、九姜连、姜叶*羊藿、九龙盘、姜七、高良姜、鸡爪莲
65 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山姜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pinia japonica (Tunb)Miq[Globba japonica Thunb;Languas japonica(Thunb)Sasaki]
采收和储藏:34月采挖,洗净,晒干。
66 原形态山姜,多年生草本,高3570cm。根茎横生,分枝。叶片通常25片;近无柄至具长达2cm的叶柄;叶舌2裂,长约2mm,被短柔毛;叶片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2540cm,宽47cm,两端渐尖,先端具小尖头,两面,特别是叶下面被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花序轴密生绒毛;总苞片披针形,长约9cm,开花时脱落;小苞片极小,早落;花通常2朵聚生,在2朵花之间常有退化的小花残迹可见;小花梗长约2mm;花萼棒状,长112cm,被短柔毛,先端3齿裂;花冠管长约1cm,被疏柔毛,花冠裂片长圆形,长约1cm,外被绒毛,后方的1枚兜状;侧生退化雄蕊线形,长约5mm;唇瓣卵形,宽约6mm,白色而具红色脉纹,先端2裂,边缘具不整齐缺刻;雄蕊长1214cm;子房密被绒毛。果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15cm,被短柔毛,熟时检红色,先端具宿存的萼筒;种子多角形,长约5mm,径约3mm,有樟脑味。花期48月,果期712月。
6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68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潮湿气候。宜选择肥沃疏松的夹砂土或腐殖质土栽培。
栽培技术,用分株繁殖法,34月,结合采挖,把老株分成数篼,每篼留地上茎34根,按行株距50cm×40cm开穴,每穴栽1篼,填土,淋水。
田间管理,栽后当年除草、追肥3次,第23年除草4次、追肥3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
69 化学成份根茎含9(10)佛术烯11醇[Δ9(10)eremophilene11ol],9羟基山姜内酯(9hydroxyalpinolide),二氢沉香呋喃(dihydroagarofuram),10表γ桉叶醇(10epiγeude ol),3β,4β环氧沉香呋喃(3β,4βoxidoagarofuran)山姜烯酮(alpinenone),山姜萜醇(alpiniol),广藿香奥醇(pogostol),汉山姜过氧萜酮(h pinone),异汉山姜过氧萜醇(isoh pinone),山姜内酯过氧化物(alpinolide peroxide),6羟基山姜内酯(6hydroxyalpinolide),汉山姜环氧萜醇(hanamyol),山姜内酯(alpinolide),呋喃天竺葵酮(furopelargone)A和B,α沉香呋喃(αagarofuran),4α羟基二氢沉香呋喃(4αhydroxydihydroagarofuran),3α,4α环氧沉香呋喃(3α,4αoxidoagarofuran),β桉叶醇(βeude ol),汉山姜过氧萜醇(h pinol),6,9愈创木二烯(guaia6,9eiene),10表5β氢过氧基β桉叶醇(10epi5βhydroperoxyβeude ol),10表5α氢过氧基β桉叶醇(10epi5αhydroperoxyβeude ol),4,10表5β羟基二氢桉叶醇(4,10epi5βhydroxydihydroeude ol)。叶中含小茴香酮(fenchone),1,8桉叶素(1,8cineole),小茴香醇(fenchyl alcohol),α和β蒎烯(pinene),龙脑(borneol),桃金娘醇(myrtenol),桃金娘醛(myrtenal)。
610 山姜的药理作用1.对离体胸管平滑肌的影响山姜小剂量对豚鼠小肠无影响,大剂量呈抑制作用,和山姜对乙酸胆堿和氨化钡引起的大鼠肠管紧张性、强直性收缩均有部分始抗作用,和山姜的挥发性部位,可使兔肠管轻度兴奋,然后转入明显抑制,张力降低,收缩频率减慢,振幅减少,并随着浓度不同能部分或完全拮抗乙酸胆堿、氯化钡引起的肠管兴奋和痉挛。
2.抗溃疡作用 山姜水煎剂灌胃对幽门结扎型、应激型及利血平型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对蚓噪美辛(消炎痛)型胃溃疡作用不明显。它能增加胃液及胃蛋白酶活性,降低总酸度与游离酸度,对高体胃条有短暂收缩兴奋作用,随即转入抑制,降低胃张力和抽抗乙酸胆堿引起的胃收缩。
3.抗菌作用体外试验,山姜煎剂对结肠炎耶尔森菌和摩根变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是1/160(抑菌力达中度),最低杀菌浓度(MBC)是1/80(杀菌乃为低度),对福氏痢疾杆菌的抑杀菌作用分别是1/40和1/10,属低度有效,对肠毒素型大肠杆菌均不表现抑、杀菌作用。
4.毒性小鼠灌服山姜25g/kg(最大容积)1次,观察3d均未见小鼠中毒症状和死亡。大鼠每日灌胃山姜热浸液162g/kg,连续30d,结果各组间体至增加光明显差异。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病理检查无特殊异常。
611 性味味辛;性温
612 归经肺;胃经
613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祛风;活血。主脘腹冷痛;肺寒咳嗽;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劳伤吐血
614 山姜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烂调酒搽;或煎水洗。
615 附方1陶弘景:腹中冷痛,煮服甚效。2《本草拾遗》:去恶气,温中。治中恶霍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3《草木便方》:解大毒,行血消瘀,透筋骨。治风湿四肢麻木,煎服;中风顽痹,煎汤洗。4《峨嵋药植》:治无名肿毒。5《贵阳民间药草》:根茎和叶:温肺,散寒,止咳。6《四川中药志》:根茎:治劳伤吐血,跌损瘀血停滞,月经不调。
616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山姜根及苗,并如姜而大,作樟木臭。2《本草图经》:山姜花、茎叶皆姜也,但根不堪食,是与豆蔻花相乱而微小耳。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3《纲目》:山姜,生南方。叶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姜。今人以其子伪充草豆蔻,然其气甚猛烈。
617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羌活汤处方羌活、独活、干姜(炮)、牛膝(酒浸、炒)、草豆蔻、桂心,各半两。细辛、藿香,各一分。吴茱萸(汤洗炒)、陈皮(去白),各半两。干蝎(炒)、半夏(汤洗),各一分。甘草(炙四钱)。川芎、白术,各一两。功能主治治寒风中,面青,遍身骨节俱冷,两手拘急,筋脉牵抽,手足不仁,厥冷,得暖气则舒展。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稍热,不拘时候,身暖并筋脉舒展则止。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重订严氏济生方》:羌活汤处方羌活(去芦)60克附子(炮,去皮、脐)秦艽(去芦)桂心(不见火)木香(不见火)川芎当归(去芦)川牛膝(去芦,酒浸)桃仁(去皮、尖,麸炒)骨碎补防风(去芦)各30克甘草(炙)15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祛风散寒,化瘀定痛。治白虎历节,风毒攻注,骨髓疼痛,发作不定。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症因脉治》卷一组成羌活、独活、柴胡、防风。主治寒邪伤营,发热,无汗,恶寒。《不知医必要》组成羌活1钱5分,防风1钱5分,川芎1钱5分,秦艽1钱5分,甘草6分。主治风邪发热,兼肩背痛,或腰及手足痛。用法用量加生姜2片,水煎服。《脉因证治》卷上组成羌活、独活、柴胡、防风、肉桂、当归。主治腰痛。加减卧寒湿地,足太阳、少阴血络中有凝血,加归尾、苍术、桃仁、防己;湿热痛,加黄柏、苍术、杜仲、川芎;虚,加杜仲、五味、柏、归、知母、龟版;坠扑瘀血,加桃仁、麝香、苏木、水蛭。《痘疹传心录》卷十五组成羌活、防风、柴胡、白芷、甘草、蝉蜕、桔梗。主治外客风寒,身肢骨节痛。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加减毒不透,加升麻、牛蒡、穿山甲。制备方法上锉。《圣济总录》卷一五○组成羌活(去芦头)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芎1两,防风(去叉)1两,当归(切,焙)1两,乌头(
详见百科词条:羌活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38:13 共761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干姜的别名 7 干姜的处方用名 8 干姜的来源 9 干姜的产地 10 干姜的采收与初加工 11 干姜的生药性状 111 干姜 112 干姜片 12 干姜的炮制 121 干姜的炮制方法 1211 干姜 1212 炮姜 1213 姜炭 122 成品性状 123 炮制作用 124 炮制研究 12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2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25 贮存方法 13 干姜的性味归经 14 干姜的功效与主治 15 干姜的用法用量 16 干姜的化学成分 17 干姜的药理作用 18 干姜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182 来源 183 性状 1831 干姜 1832 干姜片 184 鉴别 185 检查 1851 水分 1852 总灰分 186 浸出物 187 含量测定 1871 挥发油 1872 6一姜辣素 18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8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8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8724 测定法 188 干姜饮片 1881 炮制 18811 干姜 188111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18812 姜炭 188121 鉴别 188122 浸出物 188123 含量测定 1882 性味与归经 1883 功能与主治 1884 用法与用量 1885 贮藏 1886 制剂 189 出处 19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干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干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干姜 1 拼音
gān jiāng
2 英文参考rhizoma zingiberis [朗道汉英字典]
mon ginger dried rhizo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INGIBERIS RHIZOM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Rhizoma Zingiber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zingib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ried ging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干姜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2]。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干姜片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内部深**,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2]。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2]。味苦微辣[2]。
干姜味辛,性热[2]。归脾、胃、肾、心、肺经[3]。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消痰下气的功能[1]。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1]。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2]。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2]。
炮姜味苦、辛,性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2]。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1][2]。
姜炭味苦、涩,性温[2]。归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Rhizoma Zingiber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zingiber (《中医药学名词(2004)》)
dried ginger (《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干姜的别名白姜、均姜[1]
7 干姜的处方用名干姜、炮姜、姜炭[2]。
8 干姜的来源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2]。
9 干姜的产地干姜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1]。
10 干姜的采收与初加工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2]。
11 干姜的生药性状 111 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112 干姜片干姜片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12 干姜的炮制清代开始有炮姜炭、黑炮姜等名称,把炮姜和姜炭混为一个品种,近代有一部分地区也把两者作为一个炮制品,按炮制火候及成品性状分析,炮姜炭和黑炮姜实为姜炭[2]。
汉代有火炮(《金贵要略方论》)的方法[2]。
宋代有甘草水制、烧存性(《太平圣惠方》)、“炒令黑”(《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盐炒(《圣济总录》)、煅存性(《疮疡经验全书》)、爁制、巴豆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泥裹、地黄汁炒(《校注妇人良方》)、土炒(《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多种炮制方法[2]。
元代仍用“慢火炮裂”(《卫生宝鉴》)[2]。
明代有硇砂炒(《奇效良方》)、童便炒黑(《医学入门》)、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极黑(《寿世保元》)等法,并认为“童便炒黑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医学入门》),“若治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炮炙大法》)[2]。
清代尚有姜炭(《外科大成》)、炮姜炭(《外科证治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集成》)等炮制品种[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烫、炒炭等[2]。
121 干姜的炮制方法 1211 干姜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2]。
1212 炮姜先将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炒热,再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2]。
1213 姜炭取干姜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2]。
122 成品性状干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丁块[2]。表面灰棕色或淡黄棕色[2]。切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筋脉小点,显粉性,有特异香气,味辛辣[2]。
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内部深**,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2]。
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2]。味苦微辣[2]。
123 炮制作用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2]。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2]。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2]。
炮姜味苦、辛,性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2]。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2]。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2]。
姜炭味苦、涩,性温[2]。归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2]。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2]。
124 炮制研究干姜主要成分为姜酮(zingiberone)、β没药烯(βbisabolene)、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及姜辣醇类(gingerols)、6姜辣烯酮(6shogaol),8姜辣烯酮(8shogaol)等[2]。
12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对于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姜含量最高,颜色较浅;炮姜含量明显下降;姜炭含量最低,约为干姜的1/2,且后二者挥发油颜色较深[2]。
对挥发油和醚提取物的研究表明,生姜与干姜的挥发油和醚提取物层析图谱大致相同,炮姜与姜炭亦无明显的差别,但前二者与后二者相比,有较大变化[2]。干姜经加热炮制后,部分斑点消失,同时出现了一些新斑点,相同Rf值之间相对含量也产生了明显变化[2]。以姜辣醇和6姜辣烯酮为标准对照,进行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姜辣醇含量生姜>干姜>炮姜>姜炭;6姜辣烯酮含量干姜>炮姜>生姜>姜炭[2]。对姜不同炮制品的醚提取液进行气相质谱计算机检测,从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检出25、22、23、23种成分,各炮制品检出成分的质和量都产生了部分变化[2]。
12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抗溃疡作用:取干姜、炮姜水煎液按45g/kg给大鼠灌胃[2]。结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模型外,对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呈明显的抑制倾向,干姜无此作用[2]。
(2)止血作用: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姜炭的作用又比炮姜强,两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2]。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且姜炭水煎液的凝血作用优于炮姜,也优于本身的醚提液[2]。生姜和干姜水煎液均无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2]。
(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2]。
125 贮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
13 干姜的性味归经干姜味辛,性热[2]。
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3]。
干姜入心、肺、脾、肾经[1]。
炮姜味苦、辛,性温[2]。
姜炭味苦、涩,性温,归脾、肝经[2]。
14 干姜的功效与主治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能[2]。
干姜具有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消痰下气的功能[1]。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1]。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3]。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3]。
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2]。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2]。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2]。
炮姜味苦、辛,性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2]。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2]。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2]。
炮姜:温中止泻,止血。治寒性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1]。
姜炭味苦、涩,性温[2]。归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2]。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2]。
15 干姜的用法用量煎服:3~9g[1]。孕妇慎服[1]。
16 干姜的化学成分干姜含挥发油,主成分为姜烯酮、α姜黄烯(αcurcumene)、姜烯(Zingiberene)、6姜辣醇、龙脑、柠檬醛等[1]。
17 干姜的药理作用干姜能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1]。本品成分还可麻醉降温[1]。
18 干姜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干姜
Ganjiang
ZINGIBERIS RHIZOMA
182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jj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183 性状 1831 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1832 干姜片本品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184 鉴别(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长卵圆形、三角状卵形、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柬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取本品粉末lg,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6姜辣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戍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5 检查 1851 水分不得过19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第二法)。
1852 总灰分不得过6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86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2 0%。
187 含量测定 1871 挥发油取本品最粗粉适量,加水700ml,照挥发油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X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1872 6一姜辣素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D)测定。
18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甲醇一水(40: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6一姜辣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8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6一姜辣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18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彤瓶中,精密加入75%甲醇2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5%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872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60%。
188 干姜饮片 1881 炮制 18811 干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
188111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同药材。
18812 姜炭取干姜块,照炒炭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本品形如干姜片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味微苦,微辣。
188121 鉴别取本品粉末2g,加75%甲醇4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6一姜辣素对照品、姜酮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分别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6一姜辣素对照品溶液各6μl、姜酮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三氯甲烷一乙酸乙糖(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8122 浸出物同药材,不得少于260%[4]。
188123 含量测定同药材,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050%。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882 性味与归经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1883 功能与主治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1884 用法与用量3~l0g。
1885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1886 制剂姜流浸膏
189 出处目录 1 拼音 2 《辞典》:姜叶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附方 2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姜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姜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姜叶 1 拼音
jiāng yè
2 《辞典》:姜叶21 出处
《纲目》
22 拼音名Jiānɡ Yè
23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叶。
24 性味
《纲目》:"辛,温,无毒。"
25 功能主治①《金匮要略》:"食脍多不消,结为症病,以姜叶汁饮之一升。"
②《本草汇言》:"散水结,杀鱼脍生冷诸积,捣汁和酒饮。"
26 附方治打伤瘀血:姜叶一升,当归三两。为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范汪方》)
27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姜叶的方剂 姜黄汤
水煎服。《伤科方书》:方名:姜黄汤组成:桃仁、兰叶、丹皮、姜黄、苏木、当归、陈皮、牛膝、川芎、生地
葱姜煎iāngjiān别名:葱姜饮处方:葱10枝(去根叶),姜3钱。功能主治:感冒。用法用量:葱姜饮(《
姜茶散成:芽茶3钱,生姜3钱,黄蜡1分,盐1撮,车前草叶7片。主治:赤白痢。用法用量:水1钟,煎至4分,
干姜散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白术1两,艾叶1两(微炒),熟干地黄1两,缩砂半两(去皮),甘
姜苏饮拼音:jiāngsūyǐn处方:生姜、橘皮、苏叶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面青唇暗,振栗指冷,或皮肤粟
更多用到中药姜叶的方剂用到中药姜叶的中成药 艾胶散
拼音:àijiāosǎn处方干姜3两,艾叶2升,胶如手掌大。功能主治卒吐血。用法用量水3升,煮取1
艾叶生姜煨鸡蛋ēngjiāngwēijīdàn处方艾叶15克生姜25克鸡蛋2个制法将上3味加水适量同煮;待鸡蛋熟
艾叶饮、当归(切,焙)、人参、生干地黄(焙)、地榆、干姜(炮)、阿胶(炙令燥)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
艾姜丸jiāngwán处方干艾叶4两(炒焦存性),川白姜1分(炮)。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九宝丸:WS3B048091处方:麻黄60g紫苏叶60g葛根60g前胡60g桔梗60g陈皮60g枳
更多用到中药姜叶的中成药古籍中的姜叶 《医宗金鉴》:[卷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食脍多不消,结为症病,治之方
马鞭草右一味,捣汁饮之。或以姜叶汁饮之一升亦消,又可服吐药吐之。方解马鞭草主治症癖血瘕,破血杀虫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七]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消,结为病。治之方∶马鞭草上一味,捣汁饮之。或以姜叶汁饮之一升亦消,又可服吐药吐之。方解马鞭草主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六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论辨二首、合九十法、方二十一首。不疗必成虫瘕。)马鞭草上一味。捣汁饮之。○或以姜叶汁。饮之一升。亦消。○又可服吐药吐之。(外台。引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生姜,捣汁饮,即消(张机)。附方新一。打伤瘀血∶姜叶一升,当归三两,为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范
《医心方》:[卷第九]治咳嗽方第一目录 1 拼音 2 《妇人大全良方》卷一:姜黄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圣惠》卷八十:姜黄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普济方》卷六十五引《海上方》:姜黄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45 姜黄散的临床应用 46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姜黄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姜黄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赤水玄珠》卷十二:姜黄散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医略六书》卷三十:姜黄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85 各家论述 86 摘录 9 《妇人良方》卷二十:姜黄散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普济方》卷二一四:姜黄散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105 摘录 11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姜黄散 111 处方 112 制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115 摘录 12 《妇人良方》卷一引《专治妇人方》:姜黄散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125 摘录 13 《博济》卷三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圣惠》卷七十五 141 方名 142 姜黄散的别名 143 组成 144 主治 145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146 制备方法 147 附注 15 《活幼口议》卷二十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76 用药禁忌 18 《杨氏家藏方》卷五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普济方》卷二八五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姜黄散 姜黄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jiāng huáng sǎn
2 《妇人大全良方》卷一:姜黄散21 处方
川姜黄(成片子者)120克 蓬莪术 红花 桂心 川芎各30克 延胡索 牡丹皮 当归各60克 白芍药90克
22 制法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治子脏久冷,月水不调,及瘀血凝滞,脐腹刺痛。
2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克,用水75毫升,酒75毫升,煎至100毫升,热服。
25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一
3 《圣惠》卷八十:姜黄散31 处方
姜黄3分,牡丹3分,当归3分(锉,微炒),虻虫1分(炒微黄,去翅足),没药1分,水蛭1分(炒令黄),刘寄奴3分,桂心3分,牛膝1两(去心)。
32 制法上为细散。
33 功能主治产后恶血不尽,攻心腹疼痛。
3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35 摘录《圣惠》卷八十
4 《普济方》卷六十五引《海上方》:姜黄散41 处方
姜黄(如无,以川芎代)、细辛、白芷各等分。
42 制法上为散。
43 功能主治诸般牙疼不可忍。
4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擦23次,盐汤灌漱。
如蛀牙疼,去姜黄加蝎梢。
45 姜黄散的临床应用牙疼:胡长文给事之父,牙疼不可忍,面肿。偶无姜黄,检《本草》,川芎亦治牙,遂代之。坐间,便见肿消疼止。后用川芎亦验。
46 摘录《普济方》卷六十五引《海上方》
5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姜黄散51 处方
姜黄半两,丁香半两,当归(切,焙)半两,芍药半两。
52 制法上为散。
53 功能主治调顺荣气。主室女月水滞涩。
5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候。经脉欲来先服此药。
55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6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姜黄散61 处方
姜黄(切碎,炒干)1两,蒲黄(微炒)1两,桂(去粗皮)1两。
62 制法上为散。
63 功能主治产后血块攻冲,心腹痛。
6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生地黄自然汁调下,日3夜1服。
65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7 《赤水玄珠》卷十二:姜黄散71 处方
姜黄1两,甘草1两,羌活1两,白术2两。
72 功能主治臂痛,非风、非痰者。
73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
腰以下痛者,加海桐皮、当归、芍药。
74 摘录《赤水玄珠》卷十二
8 《医略六书》卷三十:姜黄散81 处方
姜黄8两(醋浸,炒黑)。
82 制法上为散。
83 功能主治产后恶露不尽,脉沉涩者。
8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米饮调下。
85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产后污血不尽,新血又虚,故腹痛,胸闷,恶露经久不尽焉。姜黄一味,性能行散血气,醋浸炒黑又能祛血中之湿,以止多郁人污血之漏血也。为散,米饮调下,使污血去尽,则郁结顿开,而新血自生,经脉完复,何患恶露不净,腹痛胸闷不除乎。
86 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9 《妇人良方》卷二十:姜黄散91 处方
没药1分,川姜黄末3分。
92 功能主治产后腹疼。
93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以水、童子小便各1盏,入药煎至1盏半,分作3服,通口服;约行57里,再进1服即止。
94 摘录《妇人良方》卷二十
10 《普济方》卷二一四:姜黄散101 处方
姜黄2两,滑石2两,木通1两。
102 制法上为细末。
103 功能主治五般淋。
10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盏,煎7分,温下,1日3次。
105 摘录《普济方》卷二一四
11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姜黄散111 处方
生姜(切)4两,生地黄(切)8两。
112 制法上为散。
113 功能主治室女经脉虚冷,月水来腹痛。
11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115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12 《妇人良方》卷一引《专治妇人方》:姜黄散121 处方
川姜黄(成片子者)4两,蓬莪术1两,红花1两,桂心1两,川芎1两,延胡索2两,牡丹皮2两,当归2两,白芍药3两。
122 制法上为细末。
123 功能主治血脏久冷,月水不调,脐腹刺痛。
12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半盏,酒半盏,煎至7分,热服。
125 摘录《妇人良方》卷一引《专治妇人方》
13 《博济》卷三 131 方名
姜黄散
132 组成姜黄2两,大附子1两(炮),赤芍药半两,芫花1分(醋浸过,炒令**),丹皮1分,红蓝子半两,郁李仁1分(去皮),荆三棱半两,没药1分,木香1分,柳桂半两(去皮)。
133 主治血脏久冷,腹疼痛,小便浓白泔。
13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如腹痛,用当归、没药酒煎服,水7分,酒3分,同煎及7分,热服。
135 制备方法上为末。
14 《圣惠》卷七十五 141 方名姜黄散
142 姜黄散的别名姜黄汤
143 组成姜黄1两,当归1两(锉,微炒),熟干地黄1两,艾叶1两(微炒),鹿角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
144 主治妊娠胎漏,下血不止,腹痛。
145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146 制备方法上为散。
147 附注姜黄汤(《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15 《活幼口议》卷二十 151 方名姜黄散
152 组成姜黄。
153 主治小儿血淋。
15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用红酒调下,连23服。以通为度。
155 制备方法上为末。
16 《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161 方名姜黄散
162 组成姜黄、槟榔(锉)各等分。
163 主治小儿心痛。
16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温酒调下,12岁儿每服半钱匕,余以意加减。
165 制备方法上为散。
17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171 方名姜黄散
172 组成姜黄8两,白术8两,生姜(去皮,细切)3升,当归(切)10两,陈曲末2升,大麦糵末2升,生地黄(细切)3升,桃仁(去皮尖,双仁)2升,杏仁(去皮尖双仁)2升,青橘皮(汤浸去白,切)3升。
173 主治妇人冷癖,血块虚胀,月经不调,瘦弱不能食,面无颜色。
17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调下,1日2次,取利为度。若炼蜜为丸亦得,每服30丸,酒送下,1日2次。
175 制备方法用木杵臼捣如泥,纳甑中铺匀,以面封之,勿使泄气,蒸熟,并甑置屋下3日,开,出药晒干,为散。
176 用药禁忌10日内忌生冷难消化物,过10日百无所忌。
18 《杨氏家藏方》卷五 181 方名姜黄散
182 组成姜黄3分,槟榔半两,干漆(捣碎,炒令烟出)半两,石灰(捣末,炒令**)1两。
183 主治九种心痛,发动无时,及虫痛不可忍者。
18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18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9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191 方名姜黄散
192 组成姜黄(微炒)1两,当归(切,焙)1两,木香半两,乌药(微炒)半两。
193 主治心痛不可忍。
19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煎茱萸醋汤调下。
195 制备方法上为散。
20 《普济方》卷二八五 201 方名姜黄散
202 组成干姜1两,大黄1两,生姜1两,皂角刺9个。
203 主治内毒。
204 姜黄散的用法用量用酒1碗,水1碗,同煎至一半,去滓温服。滓用酒、水各1碗,再煎温服。须用瓦器煎。
古籍中的姜黄散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六十一]产后血块攻筑疼痛为散空腹温酒调下二钱匕。治产后血块攻心腹刺痛,姜黄散方姜黄当归(切炒)蒲黄桂(去粗皮)生干地黄(焙
《幼幼新书》:[卷第三十]血淋第十七,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凤髓经》姜黄散治小儿血淋方。上姜黄一味,为细末。每服半钱,酒
《邯郸遗稿》:[卷之一]经候,脐腹冷痛,恶心,胀满,至晚则剧者,宜四乌汤、姜黄散,或艾煎丸。姜黄散姜黄川芎肉桂蓬术丹皮红花
《幼幼新书》:[卷第三十]小便淋沥第十三无误也。又一《玉诀》小儿淋沥候歌一同,云∶先与姜黄散,(方见血淋门,《凤髓经》方同。)次与石韦散(
《女科指要》:[卷一经候门]痛经性状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肉质,扁圆横走,分枝,以鲜根茎入药。具辛辣气味,叶互生,种子黑色。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作用与用途生姜含挥发油和含辣味成分姜辣素以及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具有消炎、止痛,抗原虫和抗菌等作用。水产病害防治中主要作为杀虫药使用,与辣椒、胡椒等合用可用于治疗小瓜虫病。用法与用量(1)内服:以5~10克/100千克体重用药量,煮沸 10~15分钟,连汁带渣拌料投喂,连用7~10天。
(2)浸浴:以5~8克/米3用药量,煮沸10~15分钟,除渣后,浸浴1~2小时。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姜附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重订严氏济生方》:姜附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千金》卷十八:姜附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44 各家论述 45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七:姜附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姜附汤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痘疹活幼至宝》卷终:姜附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姜附汤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84 摘录 9 《外科枢要》卷四:姜附汤 91 姜附汤的别名 92 处方 93 功能主治 9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朱氏集验方》卷四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11 《普济方》卷二○九引《指南方》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12 《普济方》卷一九九引《广南卫生方》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13 《赤水玄珠》卷二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14 《辨证录》卷一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15 《不知医必要》卷三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155 加减 16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姜附汤 1 拼音
jiāng fù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姜附汤21 处方
附子(炮三钱) 干姜(炮五钱)
22 功能主治治中寒,四肢厥冷强直,失音,口噤吐沫。
2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重订严氏济生方》:姜附汤31 处方
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各等分
32 制法上哎咀。
33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僵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
3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挟风不仁,加防风15克;兼湿肿满,加白术15克;筋脉挛急,加木瓜15克;肢节疼痛,加桂心15克。
35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4 《千金》卷十八:姜附汤41 处方
生姜8两,附子4两(生用,4破)。
42 功能主治痰冷癖气,胸满短气,呕沫头痛,饮食不消化;亦主卒风。
4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4服。
44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姜汁、附子二味,辟冷癖,其力倍专,乃干姜附子汤之变法。彼取温中,故用干姜,此取涤痰,故用姜汁,两不移易之定法。
45 摘录《千金》卷十八
5 《圣济总录》卷七:姜附汤51 处方
干姜(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甘草(炙)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酒浸,切,焙)1两,白术1两,细辛(去苗叶)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
52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53 功能主治中风,失音不语。
5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55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
6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姜附汤61 处方
生姜半两,艾叶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枳壳(去瓤,麸炒)3分,生地黄1两半。
62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63 功能主治脉痔有虫,时或痒痛,血不止。
6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早、晚食前温服。
65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7 《痘疹活幼至宝》卷终:姜附汤71 处方
白附子2钱,老生姜2钱(切细)。
72 功能主治痘正出时,调护不慎而为风邪所袭,眼直视,牙关紧者。
7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浓煎,灌下12酒杯。出微汗即愈。
74 摘录《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8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姜附汤81 处方
杜仲、干姜(炮)、附子(炮)。
82 功能主治腰脐寒痛,腰间如冰,得热则减,得寒则增,脉必紧。
83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84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
9 《外科枢要》卷四:姜附汤91 姜附汤的别名
参术姜附汤
92 处方人参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干姜(炮)5钱,白术5钱。
93 功能主治疮疡,真气亏损,或误行汗下,或脓血出多,失于补托,以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晕。
9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参术姜附汤(《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95 摘录《外科枢要》卷四
10 《朱氏集验方》卷四 101 方名
姜附汤
102 组成白豆蔻半两(去壳),附子1个(7钱,炮),缩砂仁3钱,白姜1两(炮),甘草半两。
103 主治脾虚腹胀,呕吐痰饮,食不进,或发寒热。
10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煎8分,空心服。
11 《普济方》卷二○九引《指南方》 111 方名姜附汤
112 组成干姜3两,附子3分,甘草1两。
113 主治阴寒暴下;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厥冷,语音不出。
11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12 《普济方》卷一九九引《广南卫生方》 121 方名姜附汤
122 组成黑附子(生,去皮脐)。
123 主治瘴毒阴候,发热或寒,烦躁,手足冷,鼻尖凉,身体疼重,舌上苔生,引饮烦渴,或自利呕逆,或汗出恶风。
12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每个分作4份,每份用水1盏半,入炮黄耆、干姜2钱,切作片子同煎至8分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滓再煎。
13 《赤水玄珠》卷二 131 方名姜附汤
132 组成干姜5钱,熟附子3钱。
133 主治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忽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兼阴症伤寒,大便利而发热;及中脘虚寒,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四肢厥逆。
13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作2次服。或虑此方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汤相继服。
14 《辨证录》卷一 141 方名姜附汤
142 组成白术1两,茯苓5钱,附子1钱,人参5钱,甘草1钱,干姜1钱。
143 主治冬月伤寒,45日后,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呕。
14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5 《不知医必要》卷三 151 方名姜附汤
152 组成白术(净炒)3钱,附子(制)3钱,干姜(炒)1钱5分,良姜1钱,炙草1钱。
153 主治暴泻不止,或大汗大喘,手足厥冷,气少不欲言语。
15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候温急服。
155 加减欲呕者,加制半夏2钱。
16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161 方名姜附汤
162 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干姜(炮)3分,葛根3分,甘草(锉,炙)3分,桂(去粗皮)3分,芍药半两,麻黄(去根节,先煮,掠去沫,焙)1两半。
163 主治伤寒巨阳中风,项背强,啬啬恶寒,汗不出。
164 姜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入大枣2枚(去核),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取汗,未汗再服。
165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
古籍中的姜附汤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腹胀川芎陈皮干葛(各三分)甘草(二分)上,水煎服。姜附汤治疮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时却下利支厥,呕逆腹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腹胀川芎陈皮干葛(各三分)甘草(二分)上,水煎服。姜附汤治疮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时却下利支厥,呕逆腹
《奇效良方》:[疮诊论卷之六十五疮疹论药方]疮疹病中表里感寒或吐或利者第十二乳香(一豆大)上为细末,米饮调下。一百二十五、姜附汤。治疮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时却下利,肢厥呕逆
《本草新编》:[卷之四(征集)]干姜(炮姜)中焦之寒,以成其健脾还阳之功也。或问伤寒门中有姜附汤,其用干姜之义,想亦与理中汤同意?曰∶姜附汤中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三杂证门下]滞下生姜泄心片简介
本文2023-10-23 17:12: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