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描述宁波的优美句子?
1、宁波是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掺杂着海鲜味的海风传递着江南都市的灵秀与时尚;宁波也是一座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她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近代的“东方大港”,还是蒋氏故里、儒商摇篮、佛教胜地。
2、清清慈湖水。乌瞰浙江东大门——宁波,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条丝带交错汇集,把宁波分割成几块,如丝的秀水,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宁波人。
3、每当太阳初升的时候,假如我们站在高山之巅,就能看到这样一个美丽的港口城市——宁波,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太阳光下尽显它的魅力与风采。放眼望去,鳞次栉比的商楼大厦,灿烂多彩,一条条宽阔的马路,车水马龙;还有那高大挺拔的树木,鸟语花香,沁人心脾的清新的空气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4、看如今的宁波,到处是高楼,到处是绿地,到处是鲜花,瞧!全市最高的大楼“中农信商城”正昂然耸立在市中心,成为宁波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有华联商厦,以其独特的造型,缤纷的色彩,深受游客欢迎。
5、宁波是一座古城,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发祥昭示着她的古老和璀璨;宁波是一座商城,从唐代的“海上丝路”到如今的昌盛繁荣,印证了她的商贸历史和活力;宁波是一座港城,由唐时的三大外贸港口之一到今日的中国第二大港,展露了她开放的历程和东方大港的雄姿。
这10个人是古今智商最高的!
中国古代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在过去五千年的英雄中,谁的智商最高?
前十名。两朝杰出的谋士洪承畴。
洪承畴,名闫妍,字恒久。他是明末起义军之一,但也是清朝决定定居中原的重要大臣。
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县杜27号英山下梅乡,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卒于康熙四年,享年73岁。埋葬少师和史文翔的首都,并建立一座纪念碑。他的坟墓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因为洪承畴的谋反,甘龙被列入陈二甲等人的名单,列在《清史陈二传》。
崇祯年间,洪承畴编12卷《古今平定》。后人还编了24卷《洪承畴章邹文策集》和《跑步纪要》。
刘基,辅佐朱元璋登基的第一谋士。
刘基,字,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明朝开国元勋,汉族,祖籍浙江文成南田,故名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吴宗政得而谥号文成,后人称他为和文成公。
刘基研究历史、天文、选兵。他帮助朱元璋完成了帝王生涯,建立了明朝,并尽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因此,他名扬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叫刘基:“我的卵巢也是。”
在文学史上,刘基、宋濂、高启曾被称为“明代三等大诗人”。
中国流行一句话:“天下三分,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前军师诸葛亮,后军师刘伯温。
他以其巧妙的策略而闻名。
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传奇人物,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以及东南亚、日韩等地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民间影响。
北宋第一英雄赵普
赵普生于幽州蓟县,后迁居常山、洛阳。北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他是赵匡胤“身披黄袍”的预谋者,是“一杯酒释放士兵的权利”的导演。他三次成为著名的大臣。71岁时,他从政50年。
智慧多,读书少。有人说:“半个世界都是论语。”赵普的名声并不显赫。他不常出现在前台,只是在幕后协助君主出谋划策。但他参与制定的重要方针政策,始终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局面,与国运、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唐太宗的执政大臣魏徵。
魏徵,字宣城。汉族,唐代巨鹿人,是唐代政治家。
曾任医嘱和左光禄,名郑国公、史文珍。他以直言不讳的建议而闻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顾问。
他是《隋书》和《梁书、陈数和舒淇总论》序言的作者。他的言论经常出现在《贞观政要》。其中,传世最著名的一条谏言是——《谏太宗十思》。
他的重要言论见于唐代王主编的《龚建录》和主编的《政要》。这是凌烟阁的二十四大优点之一。
top6协助二老爷建立蜀汉霸权诸葛亮
诸葛亮,名,卧龙,汉
诸葛亮试图帮助蜀汉政权。散文代表作有《师表》、《诫书》等。他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笼等。而改装过的弩,所谓诸葛弩,他们也能做到最好。234年卒于五丈原。
诸葛亮在后世备受推崇,成为忠臣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都有武侯祠,杜甫写《蜀相》赞美诸葛亮。
前5名。帮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军事家肖恩。
西恩,汉族,字方,颍川人。
刘邦的重要谋士韩信和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楚汉战争中帮助汉武帝刘邦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的方法。不要错过权力。老年据说是跟着红松子。西恩死后,封他为文成侯。
具体记录了。汉初皇帝刘邦在洛阳南宫对他说:“一夫之策,胜于千里,我不如一个卵巢。”
第4名,算秦关成败——李斯
秦朝宰相李斯,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后,李斯参与制定法律,完善秦制,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主持统一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
李政治观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杀死了韩非,后来又被赵高打伤。
三、靠创造惊喜发财,靠做生意发财——范蠡
范蠡,男,汉族,祖籍邵伯,春秋时生于楚宛壁县三户邑。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顾问、实业家。后人尊称为“上声”。
他出身贫寒,却博览群书,结识了楚婉玲,并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任职。他们一起去了越国,帮助越国勾践二十多年。助勾践兴国灭吴。他会为这场雪感到羞耻。他成名之后,会在激流中隐退。他的化名是伏丕。他将把他的礼服换成白色的。石将出姑苏,在西。他将游过五个湖泊和七十二座山峰。
到了之后,父子俩辛辛苦苦种了几十万种庄稼。人闻其圣贤,使其相象。范蠡没有被接受而辞职,然后搬到了陶笛。右栖寺的真名是“桃红右栖寺”,俗称西栖寺,建于宋代,靠近范蠡墓。)积累了巨大的商业资本,在世界上被称为“陶朱公”。
在此期间,他三次经商致富,三次家财尽失。他是中国儒商的创始人。举世闻名:“忠义为国;保护自己的智慧;生意越做越富,名气越来越大。”
关,春秋第一霸的主谋
管仲,姓姬,管氏,名吴,仲景,名管子,吴、关,汉族,生于颍上,东周春秋时期政治家、哲学家、齐国后裔。周穆王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管仲年幼丧父,老母亲上教堂,生活贫困。他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负担。为了生计,他与包合伙做生意;参军后到了齐国。几经周折,被推举为齐国宰相。他有“春秋第一时期”的美称,对内外政策进行了全面改革,制定了
他统治国家三年,成为五霸之首。
后人把他的著作编成《后汉书》,24卷85篇。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道教、名利、天文、地理、经济、农业等。是古籍中不可多得的经济著作,涉及生产、分配、交易、消费、金融等问题。是研究先秦时期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Top1,军事战略鼻祖,军旅世家——鲁商[/s2/]
姜子牙,姜氏,鲁氏,是一个著名的人物,名字叫子牙,或丹虎牙,又名鲁商。汉族,生于公元前1156年,卒于公元前1017年,活到139岁,先后辅佐过6个周王。因为他是齐国的始祖,俗称,所以被称为“太公王”。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尊称为“太师尚父”,辅佐王文,谋求“建业”。在那之后,他帮助周武王毁掉了生意。
齐国的开国者姜子牙因其功德成为周朝齐国的始祖。他是商人,是军事家和最高军事统帅,是齐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军事家、政治家。
他的历史地位得到了古籍的认可,儒、道、法、军、纵、横都以他为己任,尊他为“百家之主”。
姜子牙在贫困中度过了半辈子。他没有看到他的主人,但他可以耐心地观察情况,等待机会。他终于遇到了他的师父,并帮助姬昌和修德加强他们的武术,以促进周朝的发展。
斩周,太公为军师,牧野为灭商晟而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初,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国君。他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他的遗产仍然存在,并不时延续,这为齐桓公的“九王子”奠定了基础,并成为前五暴君。
中国著名历史人物有:
1、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2、春秋第一霸的主谋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
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
3、奇谋成霸业、经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而不受,后迁往陶地(今山东肥城湖屯镇陶山,幽栖寺本名“陶公幽栖寺”,俗称西幽寺,始建于宋代,紧邻范蠡墓。)经商积资巨万,世称“陶朱公”。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乃中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计关秦王朝兴衰成败——李斯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李斯贡献巨大,但是害死了韩非,后被赵高所害。
5、辅佐刘邦创建西汉王朝的谋略家——张良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道教创始于东汉末年。自此以后就有了道士,所以中国古代第一位道士出自于东汉末年。
帝——中华民族的始祖、道家的始祖
史料:黄帝是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传说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
点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也是道家道教的第一位始祖、所以中华民族华夏炎黄子孙与国教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
姜太公——周朝军师、奠定大周八百年基业
史料:姜子牙(公元前1156年-前1017年), 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然败落,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去昆仑山求仙,拜元始天尊为师,后修仙不成,被天尊派下山,在俗世中算卦为日。但姜子牙虽资质不好,而志不短,无论修仙不成也好,还是算卦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
点评:一代道门传奇人物、以至于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鬼谷子——门下培养四大弟子、合纵连横天下知名
史料: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民间亦有传说鬼谷子是命理师的祖师爷,在道教中鬼谷子尊号为玄都仙长。
点评:鬼谷子是道教的洞府真仙,被尊为玄微真人,又号玄微子。鬼谷子住在鬼谷洞天,是为了在凡间度几位仙人去洞天。无奈苏、张、孙、庞诸弟子皆尘缘未尽,凡心未了。不小心导致天下大乱。
范蠡——道商祖师、吴越功臣
史料:范蠡,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目前社会上广为认可的范蠡学术思想传承关系为:老子——计然——范蠡——猗顿。范蠡的老师计然,原姓辛,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为老子门下“玄元十子”之一。王振川先生经过考证后认为,范蠡不但是计然的弟子,而且在他的人生中,应该也得到过老子的亲自指教。范蠡跟老子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点评:作为一代道家高人、一生无为而治、功成身退、却被说成是儒商之祖、不知道这些专家教授怎么想的、对历史太不负责任。要知道、在历史上、当官的不一定都是儒家、百家都可以主宰历史潮流。真正的幕后高人其实是道家、所谓外儒内道、高手都隐藏在背后。
徐福——东渡日本、历史由后人评论
史料:徐福,字君房,秦朝时齐地人,当时的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在第一次巡游海上时,曾派徐福出海远航,徐福一去不返。《史记》中说,“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徐福东渡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徐福是中国兵家泰斗鬼谷子先生的徒弟。鬼谷子先生曾任楚国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鬼谷位于河南省淇县淇谷云梦山,因鬼谷子先生在此授徒为名。鬼谷子常年隐居云梦山并在此教徒授艺。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毛遂、徐福等都是他的弟子。鬼谷子的高徒中,徐福在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之后。
点评:道士的前身是方士、在上古三代远古时期又称巫师、到汉朝末年才正式称为道士、徐福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道士、有太多的政治因素及历史传奇、至于是不是日本天皇之祖、不能轻易开此等玩笑。
张良——汉朝第一开国功臣、张天师之祖
史料: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因为他在推翻秦朝暴政后,对灭楚兴汉有功,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朝建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张良不慕名利,不贪享荣华富贵,放下这既得利益,去认真修炼,入白云山,师事黄石,号赤松子。最后成仙而去。张道陵、道教的第一位开创及组织者、是张良八世孙、张天师的祖庙也是祭祀张良的家庙、叫“留侯家庙”、现在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古镇。
点评:作为大汉开国功臣、一生不图荣华富贵、功成身退、比之韩信等有较好的结局、但是似乎历史上所有的道家高人最终都是如此、出山不是为了贪图名利、而是拯救苍生、一旦了却心愿也是归隐之时。
张角——第一个道教大规模组织者、起义军领袖
史料:张角(?-184年),钜鹿(治今河北平乡)人。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中平元年(184),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点评:作为一个老道、伸张民族大义、替天行道、公然带领道众起兵造反、虽然后来遭到失败、但是道士起义这个风气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至隋初、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历史、不可不谓之深刻。
华佗——著名道家方士却不得善终、真乃千古奇冤
史料:华佗(145年-208年),字元化,幼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其事迹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三国志·方技传》及《华佗别传》。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点评:作为一代著名方仙道士、建安三神医、其中与之齐名的董奉、也是道士、称杏林真人、然董真人一身隐居山林、治病修行、最终得以善终、要是华佗真人不应流氓曹操之诏、或许结局回异。虽然自己舍身取义、自知大势所趋、但也为天下苍生及历史留下无限之遗憾。
诸葛亮——辅佐昭烈皇帝、三分天下
史料: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人也。”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10年(公元197年至207年)。这期间,他结识交往了司马徽、庞德公、徐庶等有识之士。被庞德公称为“水镜先生”的司马徽,原本就是道家弟子。他认为诸葛亮非常人,必将为社稷之重臣。为了适应以后的局势,他劝说诸葛亮利用隐居的时机前往武当山拜师学道,为以后行军打仗、掌管朝政所用。不久,他又悄悄返回隆中。就在这时,刘备到荆州,他为了摆脱力单势孤的困境,迅速扩大其势力,急于寻求有智谋的人辅佐自己,便四处访求贤才,于是“三顾茅庐”。诸葛亮辅佐刘备,在多次重大战役中,诸葛亮常以山人(道人)自居,并头戴道帽、身着道袍。明李贽《藏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亮作木牛流马运来集斜谷,乃神力也。司马懿使人视亮,独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随其进止。懿叹曰:诸葛君可谓仙道矣。”另据《容斋随笔》卷第“三八记载:“公(孔明)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叹曰:诸葛公天下奇人。”
点评:诸葛亮在历史上名气太大了、虽然难免有神话的成分和渲染、但是不可否认、诸葛亮铁定的道家朋友圈子以及道家身份、但也有无知学者、硬把诸葛亮说成是儒生、试问、就算诸葛亮是儒生、他身边的水镜先生、徐庶等人、也是儒生?要真是如此、儒家之人早就隐居山林世外、或者为人指点江山左右历史、何必再苦读诗书甘为臣下。诸葛亮之智慧、言行、为人处世、著述思想、远非儒家之人能够企及、必是道家高明之士、当然自古高道都是博通三教、精悉诗文、归宗大道。作为一代高道、略通儒术、是正常的、但岂能窥一斑而见全豹呢。
左慈——经常戏弄曹操、游戏世间
史料:左慈(156?--289?),字元放,东汉末方士,汉族,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在道教历史上,东汉时期的丹鼎派道术是从他一脉相传。道教内称称“太极左仙翁”、据传善道术,尝与曹操宴,操欲得松江鲈鱼,慈以铜盘盛水钓得,操大喜。后在郊宴中他以幻术悉取操从人酒脯以饷客,被操追杀而隐身循形,复见于羊山头隐入羊群,卒不可得。《后汉书·方术列传二》:“赞曰:幽贶罕征,明数难校。不探精远,歇感灵效?如或迁讹,实乖玄奥。”
点评:汉末三国著名方仙高道、在教门内部传有盛誉以及崇高历史地位、在民间江湖、游戏神通、游走于各路诸侯及皇侯将相之间、嘲弄调戏、就是奸贼曹阿瞒也对他无可奈何、可见此人道术之不一般。
孙恩——继张角之后、又一个道士起义领袖
史料:孙恩(?~402)为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和起义军首领。字灵秀。祖籍琅琊(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境南),家族世奉五斗米道,是永嘉南渡世族。399年起兵反晋,余众由孙恩妹夫卢循领导,世称“孙恩卢循之乱”。东晋隆安二年(398),爆发王恭之乱,孙泰以为晋祚将尽,孙恩逃,聚众百余名立志为孙泰复仇。元兴元年(402)三月,孙恩进攻临海失败,跳海自杀。
点评:继张角之后、又一个起兵造反的著名老道、且自称天师、曾经屡攻三吴、威胁京师、虽不以成败论英雄、其精神不可不谓猛烈。
王羲之——天师道世家道士、一代书法大家
史料:作为历史上首屈一指的书圣王羲之,出身于声名显赫的“王谢世家”,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但这个“世家”又“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王羲之自青年时代起就跻身仕途,但同时又是一名虔诚的天师道信徒,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如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一贯的思想轨迹加以探索,却也毫不奇怪。《世说新语》所载他与谢安共登冶城时的一番谈话,即是例证。王说:“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事实上,他也确乎有过“弘济之志”,他曾撰文论述蜀汉诸葛亮的功业才智,称其为“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并以此自勉。但在这同时,确实又殷切期盼能远离尘世的喧嚣去修身养性。在他刚踏上仕途任秘书郎时,就曾对朋友说过:“吾为逸民之怀久矣。”从表面上看,他的“弘济之志”与他的心存高远,希冀寄情山水、求真悟道,似乎构成了他长达三十年仕宦生涯中的一对矛盾;但如果从王羲之的思想内质看,恰恰也表现了他作为当时乱世中的优秀知识分子“以道为本,以儒为用”的自然冲淡的老庄思想与“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道德观念的有机和谐的结合。不过说到底,就他个人理想而言,始终是做一个世外高人,一个修身养性的天师道方外之人。我们认为,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待王羲之仕宦生涯中的立身行事,应该说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点评:不管是文人、是书法家、是儒生、是道士、都不重要了、但是王氏一族、却实是天师世家的忠实信徒与传统者、虽然王氏一生、徘徊在仕途、书法艺术、以及修真道士这三个角色之间、但是他的内心世界、是没有忘记修道的根本的、所以在临走的前一年已归隐炼丹。
祖冲之——天师道世家、有名数学大家
史料:祖冲之( 公元429年4月20日─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著作有《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但早已失传。汉中张鲁被曹操迁邺之后,天师道在北地有所发展,后又到江南各地。由晋、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南、北等朝,特别有些家族信仰天师道,故用"之"以及"道"字。中国古代家族,最重避讳,过去对此则甚不理解,后读陈寅恪先生著作,乃恍然有所了解,乃知天师道世家,故此不避家讳也。
点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考证、祖冲之等人当时都是天师世家信奉者、但是遗憾的是、关于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实在太少、从祖冲之的著作上面看、其对老庄易学等学问是很精通的、所以为道家之人、亦不奇怪、历史上的医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地理学、其源头、都是来自道家的学问、道家是历史上科学文化学术之集大成者。
陶弘景——山中宰相、茅山宗祖师、化学家之祖
史料: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又和炼丹有关。
点评:陶弘景究竟是什么人呢?作为政治人物、却住在山里面、不上朝、皇帝都对他奉若神明、很特别。但同时呢、又是医学大家与炼丹化学大家、是中国古代十足的科学家人物代表与领袖、其对于外丹化学以及中医道医学的贡献、在历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他还是道教茅山宗上清派的奠基人与开山祖师、茅山道士都得尊崇他为老祖宗。同时他还是文学大家、国学大家、对于当时历史所有的学问、几乎无一不览、无一不通、难怪帝王将相及社会名流都是他的忠实信徒。
魏征——初唐著名宰相、贞观之治名垂千古
史料: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魏州曲城人,祖籍为四川省广元剑阁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贞观十七年正月戊辰(十七)日(643年2月11日)病卒于任。魏徵曾主持《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的编撰工作,撰写了《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另有《次礼记》20卷,和虞世南、褚遂良等合编的《群书治要》(一名《群书理要》)50卷。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
点评:道士出山而能够名垂千古、文武双全、辅佐帝王、中兴大唐而开启贞观之治的有名历史盛世局面、魏征可谓历史上不多得的道士。而且还主持修编多种历史丛书以及重要文献、类似这样的人、也只有元朝的耶律楚材、以及明朝的和尚军师姚广孝能够与之媲美了。
孙思邈——药王孙真人、无有过其神
史料:孙思邈(54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他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
点评:自古道门内部有“十道九医”之说、就是说道门里面、十个道士九个都会医术、不知医不足以为道士、中医在上古时期是没有这个名称的、上古时候都叫道医、医学是掌握在道士的手里的、后来逐渐流传到社会上、而形成了所谓的中医、但是真正的医学高手、都是隐藏在道士内部、历史上道士之中的神医屡屡皆是、但是论名气、论功德、论著作及历史影响之大的、恐怕没有能够超越药王孙真人的了。
吴道子——著名大画家、神仙吴真人
史料:吴道子(680-759年),汉族人,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唐宣宗847年)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唐肃宗朝(约758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甫),文之于韩退之(愈),书至于颜鲁公(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点评:一代道门艺术大家、精通诗书画文、可谓当时艺术家之至尊人物与集大成者、但同时又是修道高人、也正是因为有这个道家的修行、才能有如此高深之艺术造诣、不是凡夫俗子可以比拟。
李泌——南岳衡山高道、辅佐三代帝王
史料: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今西安)人,唐朝大臣。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言。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灵武,召他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复隐衡岳。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出为外官。后来,李泌在游衡山、嵩山时,“遇神仙桓真人、羡门子、安期生先生降之,羽车幢节,流云神光,照灼山谷,将曙乃去,仍授以长生、羽化、服饵之道,且戒之曰:‘太上有命,以国祚中衰,朝廷多难,宜以文武之道,佐佑人主,功及生灵,然后可登真脱屣耳。’”(《邺侯外传》)这段记载明显带有神话色彩,但也说明了李泌早年有过进山修道的经历。从此以后,李泌就长期绝粒食气,修黄老谷神之要。
点评:作为一个道士政治家、辟谷大师、修炼高人、能够在宫廷当朝议政、而且还穿着道服、在皇宫修行、经常指点江山国事、军政大事、辅佐几代帝王、唐氏家族、不但参与国事之谋划、还参与皇帝家事之左右、可谓于国于家、都有莫大之贡献功劳、而且最终得以功成身退、归隐山林、继续修炼成仙、这样一个隐秘之客、实属稀有。
李淳风——唐朝宫廷天文学家、传奇高道
史料:李淳风(602-670),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李淳风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其父李播,隋朝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李播“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做《天文大象赋》。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学、阴阳之学,9岁便远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17岁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唐贞观元年(627年),李淳风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李淳风如鱼得水,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点评:李淳风作为大唐一代官方天文学家、数学大家、在当时官方地位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地位、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道士自古都是精通天文地理之学、以及易学数学等学问、历史上有名的道士天文地理学家还有元朝赵友钦真人、朱思本真人、以及清朝李明彻真人等人。道家的学问、都是历史上领先的科技学问、当世的一流学问、很多大儒的学问都是没法和道家人物相比的、相反道家却能够通晓儒家之学、所以在古代、帝王将相见了道士都要三跪九叩、这就是对道家的尊崇。
李白——上清派一代高道、世称诗仙太白李真人
史料: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道士隐居于眠山,潜心修道,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点评:李白作为一代文化名流、一生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在道教内部又称之为“太白李真人”。李白与当时多位高道都交往很深、相互学习道法、自身也是文武双全、时而隐居修炼、时而仗剑行走、虽然得玄宗皇帝召见、却没有参与政治斗争、而是继续放荡江湖之间、李白之道教度师为大唐国师、茅山上清派一代宗师“司马承祯”、纵观太白一生所作之诗文、岂是世间庸俗文人能比、李真人之称是无愧的。
本文2023-08-05 01:19: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