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谈养生:看耳知寿命,摸耳治百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老中医谈养生:看耳知寿命,摸耳治百病,第1张

耳 穴

俗话说:看耳知寿命 摸耳治百病

《黄帝内经》早就有关于耳廓治病的记载:“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其意是通过观察耳廓,可以察知这个人的身体状况 。所以耳朵和我们的 健康 息息相关。

清代《厘正按摩要术》有云: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属心,耳皮属肺,耳背属肝。可见耳朵与五脏息息相关, 耳朵上众多的穴位亦常常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点,故刺激、按摩这些穴位,有助于保健治病 。

耳廓形态类似一个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屁股在上,头在下。 人体的每一部分,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在耳廓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耳穴。

当人体有病时,相应的耳穴会产生某些改变 ,如电阻变低、导电性增强,变形、变色等。观察这些阳性反应点不仅有助诊断疾病,刺激相应的阳性反应点还可以治疗疾病。

现临床较常用 王不留行籽 耳穴贴在相应耳穴上施加一定的压力,达到刺激耳穴、治病保健的目的。 对胃肠功能紊乱、单纯性肥胖、更年期综合征、失眠、月经不调等 临床常见疾病有较好的治疗及调节作用。

耳为宗脉之所聚 ,按摩耳穴,能激发少阳之气,调整机体阴阳,延年益寿。

按摩全耳 :双掌摩擦发热后以两掌心对全耳进行按摩,先按摩耳廓正面,再按摩耳廓背面;

按摩耳轮 : 以拇、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按摩。

揉拉耳尖 :双手拇、食指提揉拉耳尖,以耳尖充血发红为度,以不感疼痛为限。

拉摩耳垂 :双手拇、食指捏住耳垂,由上而下边拉边摩擦。

以上手法以双耳充血发热为度,每次30下,每日一次。

患者杨某,21岁,腹胀2年,餐后及精神紧张时加重,自诉学习压力大, 平素大便烂,形体偏瘦,浅睡眠,舌淡红边有齿痕,脉细弦 。

负责接诊医师认为该患者为脾虚肝郁证。患者素体脾虚,加之压力较大,导致肝气不舒,脾虚木乘,医生遂予 补脾疏肝方药配合健脾脐灸及耳穴压豆治疗 ,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复诊,患者无腹胀,大便成形,睡眠质量改善,随访1月未见复发。

耳鸣一般常见是:压力大、情绪不稳定、长期噪音刺激等原因引起。耳鸣早期及时治疗效果更好,建议不要久拖。耳鸣患者可去医院做一些理疗,缓解症状。生活中饮食要清淡,避免上火,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烦躁和劳累。

中医认为耳鸣一类是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存于体内日久耗阴伤精,导致五脏功能失调,瘀血内结,阳气不得布散,阴虚阳亢,为了让她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我把她的情况与自然界气压低,天要下雨又下不下来类比,我们必须通过调治达到自然的阳升阴降,才会有所好转,通过抗焦虑及心理疏导,患者情绪渐趋稳定,并积极配合治疗,也确实治疗了近三个月耳鸣才有好转。

  另一类是体型壮实、满面红光,这类病人相对易治,我们把它比喻为“北冰洋”,多为阴盛阳虚,湿瘀痰饮等内邪互结体内,其本质是本虚标实,治疗上欲除其“实”,须固其阳,祛其瘀,散其饮(痰)。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耳鸣耳痛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中耳积液为浆液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耳胀”、“耳闭”等范畴。其病是因外感风热或风寒及肝胆湿热,致耳窍经络阻塞,气血滞留而发病;或因肾虚、湿痰阻肺、脾虚湿困及气血瘀滞所致。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1.肺经风热型:证见耳内胀闷微痛,耳鸣如闻风声,听力减退,听自己说话声较响,惟欠清晰,常喜以手按耳,鼓膜稍充血,轻度内陷,可伴有鼻塞、流涕,舌微黄,舌苔薄,脉浮数。

2.肝经湿热型:证见耳内闭闷,听力下降,耳鸣,耳膜外隆,伴头身沉重,苔白腻,脉滑。

3.脾胃气虚型;证见耳胀闷如棉絮塞之,听力减退逐渐加重,耳中蝉鸣,劳而更甚,鼓膜内陷明显,失去正常光泽,也可见面色淡白无华,舌质淡,脉缓细。

4.肝肾阴虚型:证见耳内闷胀轻微,听力减退明显,耳中蝉鸣昼夜不息,夜间尤甚,鼓膜萎缩、菲薄,或见灰白色沉积斑块,可伴有腰酸膝软,头晕眼花,舌红苔少,脉细弱。

5.肾阳亏虚型:证见听力下降,耳鸣、伴腰酸肢冷,面白体倦、纳少便搪,尿频,舌淡苔薄,脉细弱。

一、可选用的西药

1.局部治疗:

(1)2%酚甘油:滴耳,每日3次。

(2)1%麻黄素:滴鼻,每日3次。

(3)1%麻黄素十05%可的松:喷雾鼻咽部,每日3—4次。

2.全身治疗:

(1)抗生素:急性期使用,以预防或控制感染,常用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及磺胺类药物。

(2)阿托品:每次0.3mg,每日口服3次,连用4日。有助于松弛咽鼓管张肌和减少分泌物渗出。

(3)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酌情口服泼尼松或地塞米松,作短期治疗。

二、可选用的中成药

1.肺经风热型:

银翘解毒丸(片

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

1、风邪外犯: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2、肝火上炎: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肝阳上亢:突聋发于恼怒之后,头晕、头痛、口苦,烦躁易怒。舌苔薄白,脉弦。

4、气滞血瘀:耳聋伴耳胀闷感,耳鸣不休,或耳聋因强大声音震击而成。舌质暗红,脉涩。 (一)风邪袭肺

症状:多起于热性传染病之后,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耳带状疱疹等。突然听力下降,或伴头痛,鼻塞、恶寒发热等,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宣肺,解表通窍。

方药:三拗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甘草、防风、豆豉、僵蚕、浮萍草、路路通,石菖蒲、马兜铃。

(二)肝胆火盛,上扰清窍

症状:多起病于情绪波动、过度兴奋或郁怒之后。突然听力下降,伴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郁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甘草。

(三)痰火上扰,壅结耳窍

症状:耳聋或听音不清,起病突然。头昏头重,胸脘痞闷,咳嗽,咳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散结通窍。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常用药:胆南星、黄芩、瓜萎仁、枳实、陈皮、茯苓、杏仁、半夏。

(四)气滞血瘀,经脉痞塞

症状:耳聋突然发生和发展,常在数小时或几天内出现听力严重减退,多为单侧,舌质暗红或瘀点,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赤芍、川芎、麝香、老葱、生姜、大枣。

有的。

  中医认为,中耳炎的主要病因是肝胆湿热,损伤脾胃,引致水湿内停,壅滞耳窍。临床表现为耳鸣、耳胀、耳痛,听力减退,耳内流脓等症状,属于“耳疳”、“耳闭”、“耳脓”等范畴。本病多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可引致鼓膜穿孔,大多数为非特异性炎症。

  你好名老中医堂专家强调,治疗中耳炎要以健脾化湿、清肝泻火为原则,同时要注意补肾益气,做到标本兼治。

  偏方释疑

  偏方一:参须京菖茶 参须3克,石菖蒲3克,绿茶3克。用沸水冲泡代茶饮,以味淡为度。

  此方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充耳的作用,能够缓解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所引起的咽鼓管长期堵塞及耳闷、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

  偏方二:柿子饼粥 柿子饼2~3枚,大米150克。将柿子饼洗净、切粒,大米淘洗干净备用。待水煮沸后,把柿子饼粒及大米倒入其中,煮1~2小时即可食用。

  此方具有燥湿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可减少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的浆液渗出。但胃寒者忌服,勿与螃蟹同食。

  偏方三:槐花杭菊饮 槐花3克,杭白菊3克。把槐花和菊花用暖水稍冲洗后,再放于杯中用开水冲泡,待香味渗出后即可饮用。

  此方具有平肝泻火,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对属于里实热证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引致的耳部剧烈疼痛、穿孔流脓有辅助疗效。如果患者自觉耳中疼痛难耐,可将杭白菊换成野菊花,以增强清热解毒的效果。

  偏方四:赤小豆冬瓜汤 赤小豆30克,冬瓜500克。冬瓜去皮切成块;赤小豆洗净,用清水浸泡半小时。瓦煲注入适量清水,放入冬瓜和赤小豆,加盖大火煮沸,改小火煲15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此品具有健脾利湿、凉血解毒、利尿消肿及消炎之功效,适合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围手术期内使用。

  偏方五:眉豆煲饭 眉豆60克,大米120克。将眉豆及大米洗净,再加入适量清水煮至熟透即可。

  此品具有健脾益气、除湿利尿的作用,可以减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炎性渗出。

  你好名老中医堂专家指出,中耳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防治感冒:反复感冒会加重中耳炎病情,所以患者平时要适当加强锻炼,注意保暖,保持鼻腔通畅。若不慎患上感冒,也不要太过用力挤鼻涕。挤鼻涕时要先轻轻挤压一边鼻子,然后再用同样力度挤压另一边。或者把鼻涕倒吸入喉部,再经嘴巴吐出。

  2、注意饮食:中耳炎患者日常要做到清淡饮食。鸡蛋、海鲜、牛、羊、黄豆、芦笋等“发物”不宜食用。宜多吃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蔬果,使毒素及时排出体外。

  3、忌游泳:游泳池水中含有大量细菌,游泳会大大增加耳朵感染的风险。

  4、保持良好心情:发怒会使肝火上炎,而耳朵又在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最终肝火在耳内郁而化热,加重炎症。因此,必须保持良好心情。

老中医谈养生:看耳知寿命,摸耳治百病

耳 穴 俗话说:看耳知寿命 摸耳治百病 壹 《黄帝内经》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