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发钿这些古代女子用的头饰有什么区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7收藏

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发钿这些古代女子用的头饰有什么区别?,第1张

1、定义不同

发簪是一根的不带流苏的簪子;

华胜即花胜,是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   甄嬛里像帽子的那种东西;

步摇就是带流苏点缀的簪子;

发钗是双股的那种,白话点就是有两根可以插发的;

发钿就是用金银珠宝介壳镶嵌的一种器物。

2、起源不同:

发簪,古代妇女将头发挽成髻鬟,还要以簪钗贯连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簪的本名叫“笄”。“簪”是秦汉以后的叫法,在秦、汉以前称之为“笄”(ji1),实际上是同一样东西的两个名称。历代遗留下来的发簪样式十分丰富,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

发钗,发钗和作用与发簪一样,都用来插发,但发簪作成一股,发钗则作成双股。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花钿,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的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

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是在笄(簪)上加以饰物而来。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枝,再往上缀满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时插于发际。因为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着的珠玉便会不停的摇动,固而称为“步摇”。 

扩展资料: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

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

-发簪

-步摇

-发钗

玉簪花的寓意:恬静,赠送给身边博学多识的女性,表达对方在自己心中的恬静与优雅;纯洁,玉簪花花朵洁白无瑕,不染尘埃,宛如一位误入凡尘的仙子清新脱俗;高雅, 碧波浪里白玉簪,不染尘埃惹人怜。将玉簪花高雅的形象跃然纸上。玉簪花的象征:岁月静好,象征着现如今的生活,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玉簪花的寓意

1、恬静

高情惊上界,恬静立凡尘这一句诗便说明了玉簪花的恬静。花开静寂无声,不与百花斗艳,如同一位饱读诗书的女子,安静沉稳,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可以将玉簪花赠送给身边学识渊博的女生,表达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恬静与优雅。

2、纯洁

玉簪花含苞待放时,外形如同一支玉簪,又如同一弯月牙,看上去清新脱俗,空谷幽兰。玉簪开花后,花朵洁白无瑕,不染尘埃,似一位误入凡尘的仙子与世独立。可以将玉簪花赠送给家中有小孩的亲朋好友,希望他们的小孩可以一直单纯、快乐。

3、高雅

相传玉簪花是王母娘娘在瑶池摆宴群仙,醉酒后失手将发间簪子掉落了人间,化成了玉簪花。有诗云 碧波浪里白玉簪,不染尘埃惹人怜。清逸淡雅谁堪比,玉兔含羞云层间,将玉簪花纯洁、高雅的形象跃然纸上。

玉簪花的象征

玉簪花象征着岁月静好。花开寂静无声,花朵干净纯粹,不与百花争妍,遗世独立。象征着现如今的生活,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人民安居乐业,一幅和谐美好的景象。

簪子zānzi

  ——这种传统饰物,颇具东方古典神韵,挽簪的女子带着夏季的清凉、摇曳的风情,宛如从宫廷壁画上走来,摇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让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想起江南采莲女,“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象一幅水墨山水画,如旋转的乐拍,让人回味悠长……都市中几尽绝迹的一种美!!

  簪子是东方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满清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清代以来,由于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实用簪,多用于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着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着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么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沉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季节性,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换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就在这一尺,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一支很美丽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慈禧讨她喜欢的人可以任意赏赐,毫无拘束。但对光绪帝却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谅解。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极为反感。他与隆裕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丝鼍没有。因此,光绪一见到隆裕就厌恶得连气都喘不均匀。隆裕的到来,光绪看也不想看,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恼火,故意装作没听见。光绪见她不走,气得两手发抖,使足了劲想把她推出去,没想到用力过猛,碰到隆裕发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这支玉簪是乾隆时的遗物,传到慈禧手里,她又给了隆裕。降裕见状,立刻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气恨光绪,从此派人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送凉汤,对待光绪像对待罪人一样。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绪关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为他们母子亲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光绪的英年早逝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里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古人爱花,也爱诗,他们的诗词几乎把世界上所有的花卉都写遍了。只是我们每一个人阅历有限,不可能读得了那么多,能把梅兰竹菊的那些名花名诗读一些就不错了。

我喜欢玉簪花,它虽然没有那些名花的知名度高,但关于它的故事也不少。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就看过一部越剧叫做《碧玉簪》,后来还看过《玉簪记》。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玉簪花和玉簪就有了印象,才知道把它们二者联系起来,才知道女子所戴的发簪原来和这个花也有关,而且还非常佩服这个最早给花起名字的人。

确实这个花的形状像玉簪,玉簪就是古代人用来束发和装饰的,把它插在发髻上,富人家多为玉质的,后来也有用木头、玻璃、塑料的。不只是女人用,清代以前男士也不可少。

杜甫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做《春望》,安史之乱后他去投靠唐肃宗,半路被叛军抓住了,他忧心忡忡,心急如焚,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发急得都掉光了,连簪子都插不上。

现代人如果不怎么注意,对玉簪花可能就没有什么印象。玉簪花像玉簪,哪里像呢?实际上是它的花蕾像,在含苞欲放的时候,花蕾像一根棒子。

这根棒子不就是玉簪花吗?所以玉簪花它又叫做“玉春棒”。它花开以后,花瓣鼓起,像飞翔的鹤,所以又叫做玉泡花,白鹤花。

玉簪花的叶子碧绿而宽阔,中间还有不少的叶脉,看起来工整而富有条理。而花又多是白色,给人以晶莹剔透的感觉。所以玉簪花的寓意是高洁坚贞,宽和恬静。

历史上很早就有人欣赏和栽培玉簪花,而且文人墨客还写了不少的诗词文章。他们在赞美玉簪花的同时,还杜撰了它的来历,把它说得神乎其神。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咏《玉簪花》。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其诗歌创作讲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无一字无来历,但是这一首就很通俗易懂。

《玉簪花》

宴罢瑶池阿母家,嫩琼飞上紫云车。

玉簪坠地无人拾,化作东风第一花。

诗中开头一句就说仙女在瑶池的母亲家里吃完了宴席后准备回家,瑶池就是西王母所居住的仙境,也叫做瑶台。可见这里的主人公是西王母的女儿,也是仙女。

接着写仙女告别母亲,登上紫云车腾云驾雾飞驰而去。嫩琼本是指浅色的玉饰,这里指代仙女,嫩是形容仙女的年轻漂亮。

紫云车,是指西王母所乘坐的车子。晋朝张华的《博物志》记载,西王母曾经乘紫云车与汉武帝相会。后来把紫云车当成是仙女或女子所乘坐的车具。

仙女可能在宴席上喝了酒,有了醉意,再加上她车子开得快,一不小心,头上的玉簪掉了。你想啊,这是从空中掉到了地球上,那么高,她很难发觉。即使是发觉,估计也不会下凡去捡回来。

于是诗歌的最后一句就说,这玉簪落地生根了,东风一吹,它就茂盛地生长起来,并开出了玉簪一样形状的花朵。于是它们互相繁殖,很快就遍布了整个人间。

诗歌到这里就结束了。原来诗人黄庭坚写这首诗,他的目的就是要表达这个玉簪花的来历。这漫山遍野的玉簪花,都是仙女头上那只玉簪幻化而成的,难怪它的形状跟玉簪那么相似。

这虽然是一个神话传说,虽然是诗人黄庭坚的一种浪漫的写法,不可能是真实的。但是这足以说明玉簪花的美丽,它不愧为是东风第一花。

诗人为官清廉,虽然屡遭挫折,始终秉持着一种崇高的人格。他七岁时就写下牧童诗,反对世俗官场那些污秽的行为。这首诗也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喜爱玉簪花、向往大自然纯洁恬静的美好愿望。

玉簪花的花语为清新脱俗、冰清玉洁,寓意着高雅圣洁、高贵美丽,象征着娴静、端庄的女子。

玉簪花的名字来源,据说西王母宴请群仙,仙女们欢饮玉液琼浆,个个飘然入醉,云发散乱,头上的玉簪遗落凡尘,化为玉簪花。

玉簪花多为白色,也有紫色。花盛开时有些像百合,还有清香。

_它的叶子有两种,都是大大的,绿绿的,有的有纹路,有的带花边。

玉簪花六月初开,月末盛开。有诗赞玉簪:

1雪魄冰姿俗不侵,阿谁移植小窗阴。

若非月姊黄金钏,难买天孙白玉簪。

2一撒轻云埋晓凉,等闲曾入汉宫庄。

千年抛掷瑶池远,化作云阶月地香。

3香在幽兰伯仲间,出尘标格自清_。

黄冠野服真相称,掠我招词赋小山。

4秋窗梳罢绿云鬟,贪玩芳丛暝不还。

遗却玉簪无处觅,低头误拾在花间。

5不愁簪鬓后,玉重腻难胜。朵朵如镂雪,茎茎似插冰。暮嫌风半吐,朝爱露全凝。自向臣冠挂,频来好色称。

在魏晋和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头戴「 ”花鬘”的菩萨、飞天、伎乐、舞伎等人物形象。 「 ”花鬘”又称「 ”华蔓”,不仅可以戴在头上,也可以戴在身上。在《佛学大辞典》里对「 ”华蔓”的解释是:印度风俗男女多以花结贯饰首或身,谓之俱苏摩摩罗,因而以为庄严华前之具。 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 ”簪花”便流行了起来。「 ”簪花”,就是指把花插在头上做装饰,尤其是女人时常以簪花为美。到唐朝,已经开始有男子簪花的现象,而到了宋代,男女都喜欢簪花已经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了。 01 宋代的御宴簪花 宋朝簪花的盛行是在宋真宗时期,自真宗以后,簪花的习俗变成了宫廷宴会的礼仪,也正式地成为了一种礼仪制度。这些大宴包括春秋大宴、闻喜宴、曲宴、饮福宴以及皇寿宴等。 对于「 ”御宴簪花”,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说:宋代遇喜庆大典、佳节良辰、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骑从卫士无不簪花,帝王本人亦不例外。花朵式样和使用材料均有记载,区别明确。图像反映更可相互取证。 在宴会中,皇帝赏赐给出席的官员花朵,官员将花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所簪之花被称为「 ”御花”或「 ”宫花”。 到了宋徽宗时期,御宴簪花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推广,每次宋徽宗出去巡游之时,「 ”卫士皆戴花”。赐宴以后,回宫途中所有的亲从官都是「 ”顶球头大帽,簪花。” 宋代宫廷宴会中所簪的花分为「 ”鲜花”和「 ”人工花”两种。 四相簪花 百花之中,宋代时期的人们最喜欢的是牡丹花,其中又以「 ”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 由于鲜花在簪戴时容易受损,因此宫廷赐花又有了人工制作的假花,也称「 ”象生花”。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记载着宋徽宗时期的三种人工花:最华丽是「 ”滴粉缕金花”,以金丝镶嵌制作而成,极其珍贵。其次就是「 ”罗帛花”,通常用于春秋大宴。第三种就是「 ”绢帛花”,是材质最为普通的花,当时只是用在接待辽朝使者身上,目的是为了「 ”示之以礼俭”。 到了南宋,御宴簪花有了两个最明显的变化: 第一,皇帝在宴会中不再簪花,以突出皇权的特别性和显示朝廷的皇恩浩荡。 如嘉定四年(1211年),宋宁宗下旨:遇大朝会、圣节、大宴及恭谢回銮,主上不簪花。 第二,就是将簪花礼仪更制度化,增加了等级。 比如,绍兴十三年(1143年),宋高宗明确规定「 ”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赐之”。亲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栾枝十朵,然后,以下的官员再依照品级逐渐递减,品级最低的只簪两朵。同时还规定,百官用罗花,禁卫、内待官只能用绢花。 正是由于宋代御宴簪花的盛行,并成为了朝廷中一项重要的礼仪制度,使得宋朝的男女老少都爱上了簪花。只要一遇到节日喜庆,都是「 ”爱把闲花插满头”。 簪花,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宋代的民间簪花是如何流行的。 02 民间过节「 ”簪四季花”以应时序 民间过节,簪四季花「 ”以应时序”。「 ”上元夜戴闹蛾、玉梅、雪柳;端午戴茉莉;立秋戴楸叶;重九簪菊。” 「 ”闹蛾”也称为「 ”夜蛾”、「 ”蛾儿”,是用丝绸或者乌金纸做成花或者草虫的样子,然后用颜色画上须子、翅纹,做成头饰,取「 ”蛾儿戏火”的意喻。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妇女们都会戴上,以应时节。 《武林旧事·元夕》中写道: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台、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宋元时期也称「 ”幡胜”为「 ”闹蛾儿”、「 ”闹嚷嚷”等。「 ”胜”,自古以来就是指人们的一种头饰,分为人胜、华胜、幡胜等,立春时节,妇女们都喜欢戴上各种漂亮的「 ”彩胜”做装饰。宋代的民间男女都有戴春幡的习俗。 宋代的「 ”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有:《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 又有宋代的「 ”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至于「 ”端午戴茉莉,重九簪菊插茱萸”大家都知道这个习俗,无论男女都会「 ”簪菊配茱萸”。唐宋时期许多的诗人也写了很多的相关诗句,来描述了当时节日的场景。 比如,宋人杨巽斋有《茉莉》吟诵: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 再有晋朝的「 ”周处”《风土记》里有: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酒,谓之登高会,又去茱萸会。 「 ”立秋戴楸叶”,早在唐代就已经很流行。楸是一种落叶乔木,叶嫩的时候是红色,叶子老了以后就只有叶柄是红色的。戴楸叶,其实是为了「 ”应叶落而寓报秋意”。 据唐代「 ”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记载,唐朝时,立秋之日,长安城里就有卖楸叶的,供妇女儿童剪花插戴。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在立秋之日,都城内外,到处都是卖楸叶的,用来给妇女和儿童剪成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直到现在,东北和山东的一些地区还在盛行立秋之日男女戴楸叶的习俗。 03 宋人的时尚生活:爱花、赏花、戴花 唐代的时候,那些达官贵人就有「 ”斗花”的习惯。「 ”斗花”也称「 ”鬬(音同「 ”斗”)花”。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说:长安「 ”王士安”,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 到了宋代,又开始流行一种「 ”一年景”。所谓「 ”一年景”,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有一段详细的描述:北宋靖康初年(1126年),京师妇女喜爱用四季景致为纹样,从丝绸绢锦到首饰、鞋袜,「 ”皆备四时”;把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更多的四季花朵图案,并为一景,京城人就把这种展示一年四季景物的穿戴,称之为「 ”一年景”。 这正是宋人的聪明,为了把应季的鲜花留到冬天来戴,他们学会了把鲜花夹在书册的中间,让它自然干化,宋人也称之为「 ”花腊”。又因为干花容易碎,颜色又不够鲜亮,所以,他们又有了「 ”象生花”即「 ”假花”。 就这样,时尚造就了宋代「 ”一年景”最美的花冠,也给宋人带了启示:一年都是好景致! 在泉州有一个叫「 ”蟳埔村”的地方,那里的女人就有「 ”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习俗”。蟳埔村”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的商船都是从蟳埔起航的。 直到现在,那里的女人们还仍然传承着祖辈们的生活方式,她们喜欢戴着鲜花,做漂亮的簪花围,据说这一习俗就是从宋朝时期传到这的。 因宋人的爱花,尤爱牡丹。每年的四月份,牡丹绽放,洛阳便万人空巷,人们争相赏花。北宋「 ”周师厚”说:「 ”姚黄……洛阳人贵之,号为花王。城中每岁不过开三数朵,都人士女,必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 宋代洛阳留守「 ”钱惟演”,极爱牡丹。他下令新建一座驿馆——「 ”临阛馆”,又名「 ”临阛驿”。临阛馆建成以后,钱惟演便在这里举办了一场首个「 ”万花会”。在举办会展的地方,以花为屏,目到之处全都是花。从此,「 ”万花会”便成为了士大夫们聚会赏花的正式名称了。 钱惟演万花会图 当时的士大夫们,纷纷举行各自的牡丹会,以花会友,赛花吟诗。像邵雍、司马光等宋代的西京名流,他们在洛阳都有「 ”安乐窝”、「 ”独乐园”等园林。 北宋的韩琦在任扬州太守时,恰好官府的后花园开了四朵「 ”金缠腰”的芍药。这种花,因开放后中间有一圈黄蕊,形似腰系金色腰带的官员,所以被称为「 ”金缠腰”,传说此花一开为升官吉兆。 韩琦便邀请了好友王珪、王安石、陈升之一起来赏花。在饮酒赏花中,韩琦剪下了四朵花,每人头上插了一朵,没想到这四个人后来都成为了宰相,这就有了后人「 ”四相簪花”的典故。 04 三教九流的簪花奇事 在宋代,簪花并不只是女人和达官贵人们的权利,而是在全国上下,男女老少,三教九流都十分流行的,是全民流行的一种时尚。 自不说新科状元簪花走马游街,就连死囚都有「 ”髻上华”的受斩妆束,所簪之花为「 ”石榴花”。 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公园内有一座六角塔,名叫「 ”石榴花塔”,里面铭记着一则传奇故事: 南宋时期,汉阳有一寡妇,丈夫虽去世多年,但对婆婆一直尽心照顾,是有名的孝妇。有一天,这名孝妇见婆婆身体虚弱,便杀了家里的只老母鸡给婆婆补身体。没想到婆婆喝了鸡汤以后却暴病身亡。孝妇有口难辨,最后被判死罪。 临刑前,孝妇身穿孝服,头戴白色的石榴花。行刑前她把头上戴的石榴花取下来,插入了石缝当中。行刑者问缘由,孝妇向天祷告:「 ”若是我毒死婆婆,石榴花即枯死,若是我被冤枉,石榴花复生验我冤。” 孝妇死后,这朵石榴花却奇迹般地复活了,长成了一棵石榴树,花朵竟然鲜红似血。时人认为这是天彰其冤,于是在这株石榴树旁立一座石塔,称为「 ”石榴花塔”。 除了平常的男女结婚嫁娶要「 ”簪花挂红”之外,还有一种「 ”缁素簪花”,就是为僧人制作的新婚簪花帽。 蟳埔女簪花围 宋朝时期,岭南地区的僧人都因为做生意而十分富裕,于是便有许多僧人娶妻。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要求岭南地区的地方官员严格推行「 ”僧置妻孥”之禁,规定:诸僧道辄娶妻,并嫁之者,各以奸论,加一等,僧道送五百里编管。 但是,这条法令难以严格执行,僧人娶妻的情况还是很多。在《鸡肋编》里记载: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以致妇女多嫁于僧……。 这些僧人结婚之时,「 ”制僧帽,止一圈而无屋”,这就形成了当地所特有的僧帽制作工艺,帽不封顶,以备僧人新婚「 ”簪花”之需。 宋代的簪花从宫廷的礼制到民间的娱玩,是宋代所特有的一种社会风尚。当时无论男女,不论身份的高低贵贱,都崇尚在头上簪一朵真花或者假花。这也体现了宋代全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观念都得到了一致的认同。 宋代的「 ”簪花”,不仅带有休闲的文化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当时身份等级荣宠的高低。直到明清以后,簪花的习俗便渐渐没那么流行了,尤其是男子簪花,更是少之又少了。

参考资料:

作者:谢雨《「 ”男子簪花”话宋朝》 作者;杨旭红《宋代男子簪花礼俗研究》 作者:郑贞富《万花会》

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发钿这些古代女子用的头饰有什么区别?

1、定义不同发簪是一根的不带流苏的簪子;华胜即花胜,是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   甄嬛里像帽子的那种东西;步摇就是带流苏点缀的簪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