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的来源故事由来
田字的来源如下:
“田”,象形字。字形像在一大片垄亩上画出横纵交错的多个方格,表示阡(竖线代表纵向田埂)陌(横线代表横向田埂)纵横无数的井田,有的甲骨文像畸形的地亩。
简体甲骨文将多条纵横交错的阡陌简化为一横一纵的“十”,即“田”。其造字本义为阡陌纵横的农耕之地,后引申为动词,指种地、耕作,后来写作“佃”。也有古代统治者赏赐给亲属臣仆的封地、古代的地积单位。
延伸指生产活动单位和蕴藏矿物的地带等意思。古籍有时假借“田”代替“畋”,指打猎。既像田猎战阵之形,又像井田之形。“田”的本义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后延伸至和农业有关的东西。
组词解释
1、瓜田李下[guā tián lǐ xià]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或情况。
2、油田[yóu tián]
可以开采的大面积的油层分布地带。
3、田埂[tián gěng]
农田间的土埂。用以划分田界与蓄水。
4、园田[yuán tián]
园圃和田地。今专指种菜的田地。
5、旱田[hàn tián]
土地表面不蓄水或缺乏灌溉设施的田地。多种植不需要大量水分的植物,如花生、棉花、小麦等。
有关“种地”的诗句有
1《马腾》
年代: 宋 作者: 宋无
桃李宫城近,偏承雨露恩。
至今耕种地,一半作花园。
2《归园田居 其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示儿》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舍东已种百本桑,舍西仍筑百步塘,早茶采尽晚茶出,小麦方秀大麦黄。
老夫一饱手扪腹,不复举首号苍苍。
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
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
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
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
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
4《水调歌头·憔悴朔家种》
年代: 宋 作者: 虞
憔悴朔家种,零落雪边枝。淡妆素艳,无桃花笑面柳眉低。懒向深宫点额,甘与孤山结社,照影水之湄。不怨风霜虐,我本岁寒姿。
谢东君。开冷蕊,弄斜晖。强颜红紫同□,皎洁性难移。祗好竹篱茅舍,若话玉堂金鼎,老恐负心期。歌罢饮先醉,残月堕深卮。
5《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渺,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不遇咏》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1 有关“种地”的诗句有哪些
有关“种地”的诗句有
1《马腾》
年代: 宋 作者: 宋无
桃李宫城近,偏承雨露恩。
至今耕种地,一半作花园。
2《归园田居 其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示儿》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舍东已种百本桑,舍西仍筑百步塘,早茶采尽晚茶出,小麦方秀大麦黄。
老夫一饱手扪腹,不复举首号苍苍。
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
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
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
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
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
4《水调歌头·憔悴朔家种》
年代: 宋 作者: 虞
憔悴朔家种,零落雪边枝。淡妆素艳,无桃花笑面柳眉低。懒向深宫点额,甘与孤山结社,照影水之湄。不怨风霜虐,我本岁寒姿。
谢东君。开冷蕊,弄斜晖。强颜红紫同□,皎洁性难移。祗好竹篱茅舍,若话玉堂金鼎,老恐负心期。歌罢饮先醉,残月堕深卮。
5《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渺,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2 形容种地的诗句形容种地的诗句:
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李 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插秧歌 冯梦龙
手把青秧插野田,抬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 描写种田的诗句都有哪些1 唐·丁仙芝《赠朱中书》
十年种田滨五湖,十年遭涝尽为芜。频年井税常不足,
今年缗钱谁为输。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
而我守道不迁业,谁能肯敢效此事。紫微侍郎白虎殿,
出入通籍回天眷。晨趋彩笔柏梁篇,昼出雕盘大官膳。
会应怜尔居素约,可即长年守贫贱。
2 唐·王维《不遇咏》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3 唐·李颀《野老曝背》
百岁老翁不种田,惟知曝背乐残年。
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
4 唐·岑参《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
看君尚少年,不第莫凄然。可即疲献赋,山村归种田。
野花迎短褐,河柳拂长鞭。置酒聊相送,青门一醉眠。
5 宋·黄庭坚《明叔惠示二颂》
平生讨经论,苦行峻廉隅。
伪契已无分,买山云自如。
身为廊庙宰,梦作种田夫。
欲辨身兼梦,还如鼓与桴。
4 《诗经》中关于土地的诗篇诗经 大田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
既备乃事,以我覃耜。
俶载南亩,播厥百谷。
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兴云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
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5 求古人隐居山林关于耕作的诗句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6 诗经里关于“秋天”的诗句有哪些1、雝雝鸣鴈,旭日始旦。——《邶风 瓠有苦汁》
解释:天高地阔,秋高气爽,一群大雁合鸣着从头顶飞过,太阳才开始从东边慢慢升起。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 氓》
解释: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
3、箨兮箨兮,风其吹女。——《诗经·郑风·箨兮》
解释:枯叶呀枯叶,风吹动了你。
4、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唐风 蟋蟀》
解释: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完。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 蒹葭》
解释: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6、椒聊之实,蕃衍盈升。——《郑风 椒聊》
解释:花椒树上果实累累香满园,繁衍丰茂采来可把升装满。
7、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豳风 七月》
解释: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
8、椒聊之实,蕃衍盈匊。——《郑风 椒聊》
解释:花椒树上果实累累香满园,繁衍丰茂两手采来一捧满。
9、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豳风 九罭》
解释:大雁高飞沿洲渚,老爷归去没处住,留您两夜在此宿。
10、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解释:鹤即使身处于低处,鸣叫声也能响彻云外。
11、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解释: 十月阳春日月交,十月初一是辛卯。这天日蚀又发生,兆头实在很不好。
12、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诗经·大雅·生民》
解释: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7 形容种田的词语关于种田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耕:翻松田土以备播种;蚕:养蚕。不种田却有饭吃,不养蚕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耕:翻松田土以备播种。不种田却有饭吃,不织布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
村姑田妇:农村少女与种田的妇人。指乡下见识不多的女人。
耕稼陶渔:耕地、种田、制瓦、打鱼。指古时的各种生产劳动。
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畔:田界。种田的人把田界让给对方,走路的人让开路让别人先走。形容礼让成为社会风气。
耕者有其田:使种田的人有耕种的田地。
甿隶之人:甿:农民。种田耕地的人。旧时也指身份低下的人。
男耕女织: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指全家分工劳动。
女织男耕: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指全家分工劳动。
士农工商: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拽欛扶犁:拽:用力拉。指以种田为业。
拽耙扶犁:从事农业活动,以种田为业。
本文2023-08-05 01:21: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