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6|桂枝汤的禁忌
十八、“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这是张仲景定的一个大原则: 有表症及里症时,应先解表再攻里。 经方的力量比较骏,要速效。当然临床也有例外,便秘一周以上同时中风,发表和攻里同时进行。
一旦失治了,攻下了,表邪内陷,如果气往上冲说明病人的心臓、肠胃、体力还强,影响还不大,还可用“桂枝汤”,若气不上冲了则不能用,要用其他处方。
十九、“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视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经方治表症时有三个大原则:汗、吐、下。病在表时用汗法,如恶风、恶寒、脉浮、发烧;病在上膈,如食物中毒、肺或鼻粘膜里痰很多要清掉,用吐法;病堵在下焦用下法。若这三种方法都用上后还是不行,表明有其他严重的问题在,属于杂病,处方在《金匮》里。
简而言之,这一条辨主要是讲:当病人出现“太阳症”,明明处方是对的,但病人仍没有恢复时,就知道他有其他的问题存在。
二十、“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桂枝汤”本来的目的是解肌,但脉浮紧不出汗不是“桂枝汤”症,而是“麻黄汤”症,使用“桂枝汤”一定要有汗、发热、脉浮缓。
二一、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指平时喜欢喝酒的人,酒喝多了伤到胃。酒的“性”是表热里寒,喝时感觉热,到身体里面酒是寒,胃阳跑到上面,造成胃阳不够,化水的力量自然也不够,水会停在胃里成湿,桂枝汤中的红枣会增加胃的湿腻,即使加了苍术泽泻等解酒药,也会让胃很不舒服。
“酒客不喜甘”里的“甘”指桂枝,非炙甘草。喝桂枝汤会吐的人,胃一定有问题,故胃不好的人不用桂枝。
二二、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有“桂枝汤”症(流汗、恶风)时咳嗽或气喘,便用此方。《神农本草》中讲厚朴能降气散肠,行大肠之气,故肺气得泄;杏仁能滋润肺的津液。
厚朴、杏仁与桂枝等量,杏仁多加无妨。
二三、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这是“桂枝汤”的禁忌,本身经常恶心呕吐的病人,可能胃已有破,如胃溃疡,桂枝辛香发散力量很强,病人喝下去小洞变大洞,就吐血了。病在“太阳”,不会吐。
不出汗、酒客、吐家都是“桂枝汤”的禁忌,下之后、不解者、酒家需慎用。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成无己系 4 方、喻系 5 钱塘二张系 1 拼音
《shāng hán lùn 》
2 概述《伤寒论》系外感热病著作。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此书为张氏原著《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后世加以整理编纂,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热病——“伤寒”为重点的名著,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北宋·治平2年(1065年)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校订后,成为当时的通行本。现存较早的有明·赵开美影宋刻本的《伤寒论》(简称“宋本”)和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本”)两种刊本。全书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亦即后世所谓“辨伤寒六经病”),这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此外,尚有“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此三篇,多数学者认为系由王叔和编撰增入)、辨痉湿喝、辨霍乱病、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等内容。还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及其禁忌。书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柴胡汤、四逆汤、真武汤、乌梅丸等方的方药组成、用法及主治、适应症,世称《伤寒论》共记述了397法(此说最早见于“宋本”《伤寒论·序》,后世附和者颇多,而事实上缺乏确据,故《伤寒论》著名注家柯琴在《伤寒论翼·自序》中斥之为“妄编”)113方(其中禹余粮丸仅有方名,故实为112方)。有关论病和治病的部分,正如孙奇、林亿等所赞誉和介绍的那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为后世所广泛推崇。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方剂辨证为法。在诊断方面,贯串运用了四诊八纲,并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书中有关病证的叙述,详于三阳病,尤详于太阳病及其变证,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使读者易于从中掌握证治要领。此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方法方面,强调运用多种诊法,对患者复杂的临床症候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中医的诊疗原则确立治法,这就是后世所说的“辨证论治”。这个先进的诊疗思想是从张仲景著述中开始有比较完整认识的,历代医学把它作为诊疗各科疾病必须遵循的一种思想方法,体现了祖国医学独特的和相当合乎科学思维逻辑的医疗体系。
张仲景提倡“精究方术”。作为在临床医学方面具有重大贡献的一代宗师,他对伤寒六经病的“脉证并治”,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对于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 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并将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以及一些外治法运用于六经病等多种病证的治疗之中。其中的治疗八法,或单用,或结合应用,或分阶段施治,治法灵活而法度谨严,对后世临床工作者颇多启悟。他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这些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考验,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伤寒论》是一部重点论述伤寒热病的专著,但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及其六经大法在临床实践方面是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正如柯琴的《伤寒论翼》所指出的,“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这个见解相当精辟,为多数医家所赞同。由于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后世尊之为“医圣”。自宋代迄今,注释或研究《伤寒论》的著作多不胜数,日本等国对仲景学说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所记《伤寒论》注本尤多于《伤寒论》研究性著述。而有据可考,刊行于世并具有一定影响的注本达400余种,大致可分三个影响较大的注本体系。
3 成无己系金·成无己于1144年编撰《注解伤寒论》。这是我国第一部《伤寒论》全注本。此书的特色在于条文的编排遵从北宋校正医书局所校正的《伤寒论》,对原文不妄加删改,其注文的阐发,主要参阅《内经》、《难经》等书,是即所谓“以经解论”,同时复能“以论证经”。成氏注本十分重视脏腑经络功能的整体性,论治则以辨证中的八纲作为客观依据,故对继承发扬仲景学说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属于成无己系的重要注本尚有明末·张遂辰的《张卿子伤寒论》、清·王丙的《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等。
4 方、喻系
即明·方有执和明末清初喻嘉言的注本体系。由于这二位对《伤寒论》的学术见解比较趋于一致,后世往往方、喻并提。方氏的《伤寒论条辨》和喻氏的《尚论篇》,对其后学习、研究《伤寒论》者,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方氏对《伤寒论》逐条辨难,重予排比成篇,一一分析推论仲景原意而为之考订,故以“条辨”为书名。方氏对王叔和、成无己颇多抨击,认为“宋本”和“成注本”的原文编排颇多错简,遂移动仲景原文的次序,重予编注,所谓“错简”说,实自方氏始。他删去了“宋本”卷一所载的“伤寒例”;提出《伤寒论》以六经为纲;六经则以太阳为纲;而将太阳又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即后世所谓的“三纲鼎立”说。他在改订《伤寒论》太阳篇时,又分“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三篇(或称之为“三证”)。喻嘉言的《尚论篇》认为方氏删去王叔和的“伤寒例”是“大得尊经之旨,然未免失之于过激,不若‘受礼存羊’,取而驳正之……”。他对方氏三纲、三证说亦颇推崇,在承袭方有执学术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某些不同之处。如主张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温、夏秋伤于暑热为主病大纲;四季之中又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之中,仍以太阳为大纲; 太阳篇中亦沿用方氏三纲之说。其余《伤寒论》原文则六经各自为篇,每一经之前,均叙述证治大意,以下则以“法”为目,又将合病、并病、坏病、痰病四类附于三阳经末,使全书显得提纲挈领,条理清楚。其编纂方法较之方氏实前进了一步,故喻氏《尚论篇》的影响竟超出方氏之上。属于方、喻系的重要注本有清·张璐的《伤寒绪论》,程知的《伤寒经注》,程应旄的《伤寒论后条辨》,钱潢的《伤寒溯源集》,周扬俊的《伤寒论三注》,沈明宗的《伤寒六经辨证治法》,舒驰远的《舒氏伤寒集注》,高学山的《伤寒尚论辨似》,郑重光的《伤寒论条辨续注》等。
5 钱塘二张系指清初钱塘张志聪和张锡驹的注本体系。张志聪对《内经》和《伤寒论》均有较深入的研究。他写了三种有关《伤寒论》的著作,其中又以《伤寒论集注》为其代表作。此书内容系张志聪在侣山堂讲学时的讲稿,其中吸收了他的学生参正讲稿的见解,故虽名“集注”,并非汇集历代注家之言。这部著作张氏在生前没有完成脱稿,后由其弟子高世栻于1683年重予编纂成书。张志聪虽受业于张遂辰,但在伤寒学方面,师生见解颇不相同。在编法上,志聪强调六经编次须条理通贯,不应随意去取,但又删去“伤寒例”,移动平脉、辨脉篇。又对《伤寒论》条文进行汇节分章(共分一百章节),每一章节均有提要。其立论和诠注的主导思想是重视气化学说,并期以阐明人体“经气”的变化。他以《内经》中“标本中气”、“阴阳”、“经络”、“五运六气”等与六经病相联系,从而形成在立论上某些与众不同之处,张锡驹的《伤寒论直解》(刊于1712年)的见解与之相仿,后人合称“钱塘二张”。属于钱塘二张系的重要注本有清·黄元御的《伤寒悬解》、陈念祖的《伤寒论浅注》、陈恭溥的《伤寒论章句方解》、唐容川的《伤寒论浅注补正》等。
除三大注本体系外,在《伤寒论》古注本中享有盛誉的有清·柯琴的《伤寒论注》(柯氏《伤寒来苏集》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编法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的条目归纳类聚,柯氏予以阐注、发挥,条理清楚,见解精辟,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重视。又清·尤怡的《伤寒贯珠集》在探讨伤寒六经病治法方面,很有特色,注文亦精炼通达,在古代《伤寒论》注本中,读者对它也有较高的评价。关于古代《伤寒论》研究性著作,目前可以见到的刊本近200种之多。这类著作对于《伤寒论》并不采取逐篇、逐句注解的形式,而是针对《伤寒论》全书或书中有关内容,采用研究、分析、归纳、阐述、论辨、发挥、解疑、释义、补订、提要等形式进行整理编写,有助于对《伤寒论》内容实质和学术思想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这类著作较著名的有宋·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朱肱的《类证活人书》,郭雍的《伤寒补亡论》,许叔微的《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伤寒百证歌》(合称《许叔微伤论寒著三种》),杨士瀛的《伤寒类书活人总括》;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刘完素的《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宋云公的《伤寒类证》;元·王好古的《阴证略例》,吴恕的《伤寒图歌活人指掌》; 明·陶华的《伤寒六书》(《伤寒琐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杀车槌法》、《伤寒一提金》、《伤寒截江网》和《伤寒明理续论》),戈维城的《伤寒补天石》,王肯堂的《伤寒证治准绳》,张介宾的《伤寒典》,李中梓的《伤寒括要》,许宏的《金镜内台方义》;清·陈尧道的《伤寒辨证》,秦之桢的《伤寒大白》,程云来的《伤寒抉疑》,黄元御的《伤寒说意》,陈念祖的《伤寒医诀串解》、《长沙方歌括》,徐大椿的《伤寒类方》等。
一七七、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之后,不可以再吃桂枝汤,这是经方的原则。 因为已经被攻下,肠胃津液没了,再开桂枝汤,津液会一伤再伤。
“ 汗出而喘,无大热 ”是麻杏甘石汤的使用时机,喘亦包括咳,舌苔黄。病人的表会一直流汗是因为胸腔里的热太盛,津液已失,肺开始发炎了。
若无汗大热,即是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来自麻杏甘石汤,再加上桂枝、生姜、大枣。临床上天气一热就喘,即是大青龙汤。
如果没有伤到津液,照样可以用桂枝汤。比如便秘很久了,攻下后,大便一清掉,“急下存阴”,津液一回头,本来燥渴的现在不渴了,后得了桂枝汤证,还用桂枝汤。
一七八、“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误下后有两种处方对付两种不同症状:
1、热利:葛芩连汤
2、寒利: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切。
下利一定伤到肠胃的津液,用 人参 去补津液,可用党参代替。 白术 健脾整胃、去湿,去关节、肠胃的湿,一般的下利选黄土炒过的白术,严重的下利选赤石赭炒过的白术。
桂枝 行阳,加强心脏的力量。肺法象天,把心火下降到小肠(心遗热小肠),寒利时小肠的火没了,故用桂枝,严重时可用炮附子。桂枝还用于发表,因“ 外证未除 ”。
把 炙甘草干姜 拿出来就是甘草干姜汤,肠胃虚寒的时候一定会用到甘草干姜汤。
用量及煎煮法:
桂枝4钱,人参3钱,白术3钱,炙甘草4钱,干姜3钱。九碗煮三碗,桂枝后放,煮一会儿即可,每隔6小时喝一碗,晚上再喝一碗。
桂枝人参汤用的时机:寒利兼有太阳表证。
如何区分寒利和热利?
·热利:口渴、舌苔黄、下利臭、尺脉数、胃不难受
·寒利:口不渴、舌苔白、下利清谷、尺脉细弱、胃难受
一般人都认为胃痛是有炎症,发炎在中医里是热,但 为什么寒利也会胃痛、难受? 因为肠胃虚寒掉了,下利后里面没东西,津液也没了,胃壁黏在一起了,所以会难受甚至痛,这时候用桂枝人参汤让它解开来。
《伤寒论》全书原文共有396条,而论桂枝汤证及桂枝加减汤证的原文就有50余条。细读原文可学习张仲景的辨证施治特色,从而正确辨证、处方用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笔者认为,《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治证众多,用法最详,对临床上运用桂枝汤的要求颇为详尽,可归纳为八个注意事项。
桂枝汤证辨证须准
桂枝汤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阴和阳)之功。一治营卫不和,寒伤卫阳的伤寒中风表虚证。如12条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如13条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二治营 弱,卫阳不固或卫气不和之自汗证。如53条云:「病常自汗出者……宜桂枝汤。」三治误下伤阳,阳气上冲之太阳病变证。如15条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四治产后中风。《金匮要略》:「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发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桂枝汤)。」
总之,桂枝汤只能治疗体虚外感证,卫阳不固之自汗证,产后中风及太阳病下之后的变证等。若是无汗、恶寒、脉浮紧之伤寒表实证等,则不是桂枝汤的治疗范畴。
药物炮制不可省
药物炮制的目的是改变药物的异味异性,加强药物的独特功效。如方中言「桂枝去皮」意在去其发表之性,加强温阳解肌之功。「生姜切(碎)」意在煎煮时容易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大枣劈(烂)」是恐大枣皮厚,不易煎出其和营成分,所以方后特别强调「嚼咀三味」。甘草「炙」意在去其清热化痰之性,加强温中益气之功。
煎煮方法蕴深意
原方中说:「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关键在「微火煮取」。桂枝芳香气薄,若猛火煮取则易使药性丧失,且「补益药宜文火久煎(以取其味)」,桂枝汤文火煮意在促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达到温补阳气之效。此种体虚外感方药的煎煮方法在临床上值得重视,如此才能达到桂枝解肌、芍药敛汗,生姜发表,大枣和营,甘草安内攘外之效,以奏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之功。
服药调护有原则
「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服桂枝汤时,「寒温」必须适当,过温(热)则服而不受,过寒(凉)则服后达不到热以助阳的作用。服药后间隔一刻钟(「须臾」)再吃碗热稀粥以借谷气,助其汗源。「温覆」意在避免当风受邪,温覆一时许而发其汗,临床上亦可喝些米汤、开水使其津液内充,汗源充盛,保温取暖而易酿汗逐邪外出。
发汗不可过
服药后,「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桂枝汤是治体虚外感,发热,汗出者。发汗的护理原则是: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慎避风寒,必须达到发汗不伤正,汗止不恋邪的目的。否则发汗不到位,无汗而邪不能除,过汗则不仅易伤阳气,而且易竭阴津,加重病情,原病反而不能治愈。
重症病人服法有别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三服尽。」桂枝汤一次煎成,煮取三升,分三次服。若病轻者,服一次汤药病证解除,则应停服余药,不必尽剂。若病重者。若服药后无汗病症不除,则应缩短服药间隔时间,半日内服完余剩之药。病情特别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若病轻者,一服汗出病差者,则止后服,余剩药液就要倒掉,不应该服完余药,否则过汗伤正,原病不去又添新疾。若病情重者,只要辨证准确,应谨尊方意,守法服药,直至病愈。
服药后饮食讲宜忌
原文说:服药后「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生冷饮食易伤胃中阳气而殃及卫阳,粘滑之物易破药物辛味而不利于发散邪气。肉面之物易滞碍脾胃,五辛之物易耗散正气,酒酪之物易散乱精气,臭恶之物易碍桂枝芳香,这些都不利桂枝汤药物疗效的发挥。桂枝汤本为体虚外感及卫阳不固之自汗证而设,为辛酸甘温之剂。辛则发散以祛邪,酸则和营以敛阴,甘则护卫益气,温则温助卫阳。服药期间宜吃清淡饮食,以助桂枝汤药物发挥疗效,共收滋阴护阳,调和营卫之功。
邪气重者针药并施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对一些邪气较重,经气郁滞的病人,常出现服药不见汗出,反而增添烦躁,甚至则周身不适,不可名状者,可在服药的同时,加用银针。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俞穴,为一身阳气之枢纽;风府乃督脉经俞穴,总督一身之阳气,针刺风池、风府以解阳气被郁,疏散风邪,调整太阳经气。针刺的同时,再用桂枝汤发散而祛除邪气。这种针药同施之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
总之,桂枝汤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在辨证施治上更具特色。药物炮制时必须「咀嚼三味」,煎药时必须「微火煮取」,药后护理必须「啜热稀粥,温覆令一时许」,发汗时必须令「遍身絷絷,微似有汗」,病轻者「不必尽剂」,病重得「日服二三剂」,反烦者,加刺风池、风府。自汗者「先其时发汗」。所以,熟读《伤寒论》,用理论指导临床,以实践检验理论,细心体会,反复琢磨,从中可以体会到张仲景不仅重视辨证施治,也相当重视药后的调护,其学术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始终。
组方: 桂枝(去皮)(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切)(3枚) 甘草(6克)(种植药可适当加量至15克)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用法:七碗水一次性大火煎成三碗,空腹服一碗,服后最好喝一碗大米粥,然后盖上被子捂汗,汗出烧退剩下的不再喝,三小时不出汗再喝,直到出汗为止。一服药喝完还不汗可再煮一服药。
忌生冷,粘滑、腥荤、五辛、酒类、味重类食物。总之饮食宜清淡。
汗出当风会加病,尤其要注意。
1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俞,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2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3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4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5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忖。
6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7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融合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覆代赭汤:旋覆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8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慌脉结证无疑。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9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头眩心慌阴邪重,咳嗽短气成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占用则确。或许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五、猪苓汤: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水潠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10
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一、黄芩汤: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切脉弦细。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太少合病邪热*,苦降辛开治少阳。
三、黄连汤: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胃中有痛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四、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治少阴,焦躁不寐脉数频。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11
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一、白虎汤: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浩浩。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二、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三、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不欲茶饭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12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一、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潮热蒸蒸濈濈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麻子仁丸结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方歌见下)
六、猪胆汁灌方: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诧异。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适宜。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奏效奇。
13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一、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二、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汤: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日晡潮热胸胁满,协调胃胆利少阳。
四、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双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前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扣除甘草铅要裹,胸满烦惊小便难。
七、四逆散: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14
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一、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苦甘化阴利血统,滋阴柔肝效立瘳。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三、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杰出。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15
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一、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三、理中丸(汤):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16
赤石脂汤类方(二首)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二、桃花汤: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17
四逆汤类方(九首)
一、四逆汤: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汤: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六、真武汤: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九、附子汤: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18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三、猪肤汤: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四、桔梗汤: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五、苦酒汤: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六、半夏散及汤: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乌梅丸: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八、白头翁汤: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九、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十、烧裈散:近阴裆处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十一、牡蛎泽泻汤: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伤寒论》笔记6|桂枝汤的禁忌
本文2023-10-23 18:25: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2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