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好吃的糕点的名称和背后的故事?
拿破仑酥
法国人一向以善于吃并精于吃而闻名,精致的法式大餐至今仍名列世界西菜之首。
法式西餐选料广泛,如蜗牛和鹅肝都是法式菜肴中的美味,在制作上加工精细,烹调考究,滋味有浓有淡,花色品种多。对于食材,法国菜还比较讲究吃半熟或生食,如牛排、羊腿以半熟鲜嫩为特点,海味的蚝也可生吃,烧野鸭一般六成熟即可食用。
调味品的多样多样,这在西餐中是少见的。用酒来调味,什么样的菜选用什么酒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清汤用葡萄酒、海味品用白兰地酒、甜品用各式甜酒或白兰地等。吃牛扒,法国菜较为流行的吃法是蘸酱。汁酱在调味的作用上有所不同,汁味道稍淡,但容易入味;酱味浓,不容易入味,吃的时候通常直接蘸。最为常用的是英国芥末和法国芥末,英国芥末酸辣度轻,能带出牛扒的原汁原味,法国芥末则是酸中带辣,令人开胃。
“典故:为什么叫它“拿破仑酥”?
法国人将拿破仑视作英雄,但凡最杰出的东西,都要冠上拿破仑之名,譬如甜点、雪糕、洋酒。
拿破仑当真发明过极品美点——便是今日享有盛誉的皇家咖啡。这倔强好胜的皇帝不喜传统甜腻奶味,转而在咖啡中加入烈酒白兰地,高傲且浪漫。
世间第一枚保鲜罐头,也与拿破仑有关。千里迢迢运来的军用食品,抵达时往往已变质腐烂,于是他悬赏保鲜良策。一位糕点师凭粗布裹紧的蜡封玻璃瓶夺得赏金,那一年,拿破仑称帝。
提拉米苏(Tiramisu)
你可以不懂意大利文,但一定要记住『Tiramisu提拉米苏』这个词儿,因为这是目前各大咖啡厅、烘焙门市及西餐厅最IN的 时髦甜点,以其爽俐醇郁的口感,与揉合起司、咖啡与酒香的成人级风味,狠狠抢去起司蛋糕的风头。
关于提拉米苏的由来,有一个温馨的故事:二战时期,一个意大利士兵要出征了,可是家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爱他的妻子为了给他准备干粮,把家里所有能吃的饼干、面包全做进了一个糕点里,那个糕点就叫提拉米苏。每当这个士兵在战场上吃到提拉米苏就会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心爱的人。提拉米苏,Tiramisu,在意大利文里,有 “ 带我走 ” 的含义,带走的不只是美味,还有爱和幸福。一层浸透了Espresso咖啡与酒(Masala、Rum或Brandy)、质感和海绵蛋糕有点像的手指饼干,一层混合了Mascar鄄ponecheese(最适合专门用来做Tiramisu的芝士)、蛋、鲜奶油和糖的芝士糊,层层叠上去,上头再撒一层薄薄的可可粉-这就是提拉米苏Tiramisu。
萨芭雍(Sabayon )
sabayon是意大利的一种甜品,是用鸡蛋混合奶油,甜酒,浇在各式水果上著名的典型宫廷代表作。它是一道充满酒香、蛋香的意大利著名甜品,尤其浓稠柔细的蛋糊,覆盖于应季水果上,再加上微微烤过后的所散发出来的焦香。冷与热,甜蜜与新鲜,微薰与清洌之间的交揉,直叫人不饮也醉。在一片柔和的灯光下,伴随着和谐的音符,享受着萨芭雍所带来的恬静与淡雅,交杂着你的心境,你会感触萨芭雍所带来的许多许多~~~。
sabayon也可以代表一种口味,最主要的特征是酒香浓郁,一般用朗姆酒,比如说国外的冰淇淋经常能看到各种sabayon的口味,比如巧克力sabayon,咖啡sabayon,樱桃sabayon。
西式的甜品花团锦簇,尤以意、法为盛。提拉米苏(Tiramisu)和萨芭雍(Sabayon)这种华丽的甜点一出场,餐桌就变成了春装发布会的天桥。作为意大利甜点的代表,外貌绚丽、姿态娇媚的提拉米苏已风靡全球。它以Espresso(特浓意大利咖啡)的苦、蛋与糖的润、甜酒的醇、巧克力的馥郁、手指饼干的绵密、乳酪和鲜奶油的稠香、可可粉的干爽,只用了不到十种材料,把 “ 甜 ” 以及甜所能唤起的种种错综复杂的体验,交糅着一层层演绎到极致。
甜点品牌:
风靡全球的哈根达斯冰淇淋1921 年诞生于纽约布朗克斯市的一个家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於冷冻技术和科技的发展而导致很多冰淇淋制造商在产品中加入更多的空气,稳定剂和防腐剂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限和降低经营成本。因而使冰淇淋的质量大不如前,当时鲁本马特斯(Reuben Mattus)便立下宏愿要生产纯天然的,高质量,风味绝佳的冰淇淋产品,让世人享受真正高品质的冰淇淋美味。
当时他生产了三种口味的冰淇淋,香草,巧克力和咖啡,主要把产品提供给一些高级的餐厅和商店。口碑载道,产品於1961年正式命名为 “Haagen-Dazs”。
Haagen-Dazs 马特斯根据北欧语系而创造的,这是因为他年幼时曾在丹麦尝过他认为最好的冰淇淋,所以运用此语系为产品命名。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治”
文人墨客的诗句,早已将点心的美味,描写的淋漓尽致,且看看是何等美味,让一身傲骨的诗人们,尽折腰。
杏酪
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侯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调、煮熟,如白糖霜热啖。或量加个乳亦可。
雪花糕
糯米饭捣烂,用芝麻屑加糖为馅,打成一饼,再切方块。便是雪花糕
烤梨
洗一个雪梨,放进了一个小盅当中,挖去了梨核,放入两三块冰糖和一些红枣,接着便是碳火烤了。烤梨做起来容易,就是耗时了一些。
松花饼
做法并不难,“春末,取松花黄和炼熟蜜匀,作如古龙涎饼状,不惟香味清甘,亦能壮颜益志”。
宋代美食家林洪,吃过松花饼之后大为惊艳,以松花饼供酒,能使人“洒然起山林之兴,觉驼峰、熊掌皆下风矣”
松花饼的雅致,让人突然生出了对山林的向往,驼峰和熊掌这样的昂贵的吃食,在松花饼面前都落了下乘。
能流传至今的糕点,无不做法简单,味道又好,何不择一日午后,洗手制糕,与家人共享。
当作者还是一个小孩时,那时候,大多数家庭都十分贫困,所以吃馃子都成为当时小孩梦寐以求的愿望。 偶尔能吃到一点儿的馃子,但吃起来都是慢慢、细细地吃,生怕一下子就吃光了。 作者用了四角钱买了一包馃子,回到家才发现这包馃子坏掉了!然后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心里多么痛苦呀!白白花了四角钱。对于现在的小孩来说四角钱一点儿也不多,而且天天都能吃糕点,有什么好难过呀?可是你并不知道,当时的一般家庭一个月只不过几十元。四角钱意味这什么,意味着一斤肉,意味着两天的伙食费,意味着一个学期的学费。可见四角钱在当时是多么重要呀!虽然作者买了一包坏掉的馃子,但妈妈心很善良,想到老头舍不得吃馃子,放久了,自然而然就坏掉了,妈妈不仅不责怪老头,并且希望他能快点治好病!
希望对你有帮助٩(๑^o^๑)۶!
点心是在中国粤菜中饮茶的主角。大多在早餐或午餐中进食。一般都是放在蒸笼的包及糕点。点心推出初期款式并不多,有大包、叉烧包、烧卖、虾饺、肠粉等。点心是区分于北方饮茶习惯的一个重大标志,今日,广东饮茶的点心种类非常多,大致分为咸点及甜点两类。大部分点心都是热吃的,亦有小部分的冷盘。
在中国广东省及中国香港等地,饮茶是最主要的茶点,以进食点心及喝茶为主。
传统点心包括了包点,饺子和肠粉。很多点心酒家同时会提供其他菜式,例如油菜、烧肉类、不同款式的粥和汤。在茶楼或酒楼中,茶通常是伴以点心,伺候顾客。
在众多烹饪方法中,点心通常是采用蒸、煎或炸的,而数量则是三至四件一碟。正因为份量少,当一群人饮茶时,人们点菜时会选择不同款式的点心,令自己可以同时点尝到不同的菜式。而惯常地,侍应会将点心放到圆桌的中间或转盘上,让大家都可以夹到食物。
点菜的方式分三种,一是服务员会在桌上放了张「点心纸」,叫食物时只需在点心项目旁写下数量,再交给侍应。第二种则常见在大型或旧式的酒家,侍应会推著「点心车」,在走廊里叫卖。第三种是在大堂中设置一个食物摊档,食客拿着结帐单,走到档前,说明要的点心名称,厨师就会在你面前煮。传统上,结帐时服务员会走到枱前点算有多少碟点心。部分较现代化的酒家会把记录列在结帐单上甚至电脑中。此举不单较整洁,同时可以防止食客收起碟子,逃过付款。部分餐厅的侍应会在单里盖上不同的印章,方便统计。
在茶楼中,饮茶跟吃点心一般重要。在众多茶中,普洱是最常见的一种,因为可以消滞,帮助消化。其他的例如香片、乌龙和绿茶都十分普遍。在一些高级食府中,菊花水亦是常见的饮料。
习惯上,广东人在为自己倒茶前会先把其他人的杯子斟满。当别人替自己斟茶后,会将食指和中指屈曲并敲枱面数次,以示感谢。相比起各自为自己斟茶,此举可以省下不少时间,尤其别人在谈话或进食中时。
清代乾隆皇跟他的侍从微服出巡,并去了饮茶。他为了不让别人怀疑是皇帝,便为自己的随从斟茶。而那些随从必须谢恩,否则便会被责罚。于是皇帝便叫他们把手指屈曲,以代表盖头、谢礼。,我要特别介绍一下这家网路团购美食TOP1的卖家
什么叫压倒性的好吃~真的没吃之前我也不相信!
我第一次吃是订购他家的年菜,但是其实他们家不只单单年菜而已
他会随着季节、特殊节日、节庆等等推出各式各样不同的美食
都超级无敌好吃的啦!!!
观看台北滨江美食介绍 adfly/mcQBV,由于对菜系的理解不同,中国到底有多少菜系,尚无一致的意见。有人认为一省可算一个菜系,也有人把一省分为几个菜系。一些人将中国菜系分为八个:川、鲁、苏、粤、湘、闽、浙、徽;也有人认为有十个,即八大菜系加上京、沪。
饮食和烹饪的商业化、市场化制造了菜系,而饮食和烹饪的商业化、市场化也在泯灭菜系之间的差别,也就是说它们在消灭著菜系,特别是在大型的城市之中。因此到底有多少菜系、哪些地域的肴馔应该列入菜系之中是永远争论不完的问题。
我们选取历史渊源较深、有全国影响和自己鲜明特色的八家进行评介,以显示我国广大地区饮食烹饪的面貌,以及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地域的关系。
for more details
chiculture//frameid=/sweb0910
我们常说中国香港是个「华洋杂处」的地方,事实上,「华」与「洋」不单在中国香港碰面,而且还在互动过程中改变对方。中国香港的饮食文化不单继承了「中」与「西」的传统,还糅合了多种亚洲地区的民俗习惯。以下综合为几种特点:
一、受到传统中国相生互补、医食同源哲学的影响。
二、大众日常饮食建基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粤菜,七十年代以后经济起飞,粤菜高档化和精致化。
三、作为殖民地、转口埠和人口流动枢纽,出现了中国各地方菜系(如粤菜的客家菜、江菜),以及外来食制(如英国、印度的口味)。
四、作为国际金融、商业都市,引进了多元化的口味,如法国、日本、意大利菜等。而生活节急速,亦改变了原有的进食方式,带动美式快餐和即食食品普及化。
五、配合本地的饮食习惯,将外来食品加以本地化,成为中国香港特有的口味。
这些都显示出饮食文化与中国香港的历史发展、在地区上的位置、参与全球化的过程,是不能分割的。
点心是在中国粤菜中饮茶的主角。大多在早餐或午餐中进食。一般都是放在蒸笼的包及糕点。点心推出初期款式并不多,有大包、叉烧包、烧卖、虾饺、肠粉等。点心是区分于北方饮茶习惯的一个重大标志,今日,广东饮茶的点心种类非常多,大致分为咸点及甜点两类。大部分点心都是热吃的,亦有小部分的冷盘。
zh /wiki/%E9%BB%9E%E5%BF%83,参考: chiculture//frameid=/sweb0910,中国的点心历史悠久,不同地域便有不同风味点心。一提起中国的饮食文化,饮茶必然是首选。传统以来,中国香港人就喜欢上茶楼品茗,一盅两件,这都是大多数港人于晨曦后必到茶楼的例行事务。在中国香港饮茶的文化根深蒂固下,不论是中国茶道、港式饮茶,都有着独特的品味与文化。
中国香港开埠以来就有茶楼,早期的茶楼分有楼上雅座及楼下地厅,雅座地方宽敝,价钱当然较贵;地厅大众化,价钱则较便宜。侍应方面早期就以全男班为主,不像现今以女侍应居多。而饮茶,就不可不提及点心,点心初时只是配角形式出现,因人们到茶楼品茗时主要享受喝茶,使点心已演变成为茗茶中的主角。
点心推出初期款式并不多,有大包、叉烧包、烧卖、虾饺、蒸肠粉、盅头饭等廿多款点心。其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竞争,今时今日的点心烹调法已多样化,蒸、炒、煮、炸,样样俱全,色香味更为注重,如炸云吞、豉汁凤爪排骨、白菜鲜虾饺、灌汤鱼翅饺、煎酿三宝、碗仔翅还有很多极富创意美食,一般酒楼现有的点心已逾四十多款,吸引游客到港也一定要品尝驰名中外的港式饮茶,感受一下广东点心的滋味。
论品类繁多,用料精广而多变,首推是广州和中国香港的点心。中国香港与广州的点心乃一脉相承,上茶楼吃点心、「饮茶」对老、中、青任何一辈来说,都有份莫名的亲切感。即使随口说出各样点心的名称、味道,每样点心背后都有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例如云吞早于公元五世纪前已是极流行的食品、烧卖最初是与汤同吃、春卷于宋朝时代有祈福蚕业丰收之意,还有很多有趣典故,使人对 "千年美食" 有另一番体会。
早年的茶楼,设备简陋,卖的点心是一般大众化小食,用大竹笼盛载,由企堂捧著向客人叫卖。
直至七十年代,中国香港经济起飞,饮食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竞争逐渐激烈,点心便改放在内置火炉的点心车上,热烘烘的向客人推介。喜欢吃煎制点心,也可到即叫即煎点心大排档自行点选,点心员会即时煎制。而制造点心的师传更费尽心思,除传统的制作技巧外,更揉合中西饮食文化,创制出质素精美,格调高雅的港式「饮茶」文化,并将之推广至世界每一个角落。
茶楼特色:
传统手推点心车
每到茶市,一辆辆的手推点心车便会在你面前穿梭往来,热腾腾,香喷喷的各式精美点心,任你挑选,任你品尝。点心员则在点心咭上做记录,以备结帐时核对。点心车运作成本高昂,在温哥华已不复多见,但仍有茶楼坚决保留此文化传统,让粤式「饮茶」的热闹景象传至西方城市。
烧卖: 烧卖乃源于元朝时代之北方传统点心,一直流传多个世代,称谓亦因时而异。元代时期,烧卖被称作「稍麦」,取其以麦面做成薄片后,裹肉蒸熟混汤而吃。到了后期,则于江南一带改称作「烧麦」。北方的烧麦,皮厚馅料粗,不及南方的精致 ; 而广东烧卖则另有风味 小圆柱状和肉馅种类较多样化。
肠粉: 原称「猪肠粉」,皆因其外貌似足猪肠。早于六十多年前,已有流动摊贩在广州街头售卖。及至抗战时期,有点心师傅将其制法改良将白布铺于锅中的木架上,加入稀释米浆,待肠粉蒸熟后拉去白布,再将肠粉切成宽条。曾几何时,猪肠粉亦有「斋肠」之称,后来一家广东式茶楼以粉皮包著鲜虾、猪肉或牛肉售卖,自此起其他茶楼亦争相效法,并大受食客欢迎。
水饺: 北方人爱于新春佳节吃水饺/饺子,水饺形似金元宝,故别称「元宝」,寓意吉祥瑞意。根据记载,水饺早于隋朝已出现。当时,并无水饺、云吞之异,直到唐代,才分别演变为北方和南方人之主食,而两者之唯一不同只是水饺皮较厚而已。
小笼包: 又名「小笼」,取其于竹制笼子蒸制而成。传统的小笼包馅料分为上汤、虾肉和鲜肉三大类,精致小巧为其特色,乃江南名点之一。
春卷: 远于北宋时期,中国人以养蚕维生,并有祈福求风调雨顺之习,他们会将面作皮,然后裹馅再捏成蚕虫形状的食品,寓意蚕业丰收之好兆头。流传至今,金黄香脆的春卷依然是不少中国人的心头爱。
珍珠鸡: 乃糯米鸡之袖珍版本。将多种馅料加于糯米,再以荷叶包裹,深受广东人欢迎。广东人常嫌糯米鸡份量太多,饱吃一只后,肚内再无空间尝其他美点,故聪明的点心师傅便有珍珠鸡此伟大发明。珍珠鸡所采用之主要材料 — 糯米,因其独有黏性,磨成粉状能做糕饼、点心之外皮,亦可煮成糯米饭,故二十多年来,在云云点心用料中,一枝独秀。
馒头: 乃北方主食,等同南方之米饭,北方人喜伴菜肴共食。馒头可蒸、烤或炸,又以蒸最为普遍。炸或烤馒头较蒸的结实,故通常会与汤同吃,而且北方人较常于筵席时食用。
包点: 是南方人的小食,不属正餐主粮。中国各地最早期制造包点,是采用一种名为「老酵发面」的传统方法,因其工序繁多,故经过四百多年的中西交流,广东人已进而利用省时方便的化学膨松剂取而代之。
粥: 早于中国三千多年前,「粥」已被封为王公大臣的「六饮」之一。唐朝时代,粥更为皇帝恩赐臣属之御品,可见其超然地位。事实上,粥也有其效益。粥是中国传统食疗之一,被视为治病和延年益寿之良方,有健脾、开胃、补气、宁神、养血,清心等功效。时至今日,粥仍为中国民族喜爱之粮食,并且各有各地方特色和风味,例如︰广东人喜将米煮至稀烂,以清汤代替清水熬粥,而台湾人则偏爱浓、腻,米粒亦碎而不糊。
点心历史:
「点心」这个词语,原意是指饿时略为进食,后来演变为「略进食物」之意。点心早于 2,500 年前的《楚辞》中已有记载,从一些诗歌或历代生活纪录中得知,现今我们吃的点心不少是从古时的小吃演变而来,不过当时使用的名称并不是现代人所熟悉的。点心虽然不是广东人发明,但把它发扬光大的必定是广东人。
直至20世纪初,才是点心真正的蓬勃时期,这与满清贵族后人闲逸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贵族旗人,终日流连饮食场所,以致酒楼茶室数目激增,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大茶室及酒楼均各自推出不同的点心、糕点,令本来已是种类繁多的点心、糕点更见多变。
那时民间更出现有「标准点心馅料分配」的说法,以「虾饺」为例,原来最初的虾饺馅料份量是「三成生虾肉,两成熟虾肉,配合两成半肥猪肉粒,两成半荀丝」,配以薄皮包裹,当然还要「即蒸即食」才能称得上是上品。另一款点心「山竹牛肉」,则要用「一斤碎牛肉配二两碎肥猪肉,加入陈皮丝、生姜茸、胡椒粉、荸荠粉」,搓成牛肉球来做,要蒸熟时无汁、陈皮味浓又爽口才为佳品。不过现代人什么都要吃好的,所以虾饺早已改用原只鲜虾了。
点心和小吃都是小食品。它们包括面广,种类繁多,为平民百姓所喜爱。这类食品虽然是在饮食商业繁荣以后发展起来的,但它却始于先秦。《周礼》中提到「糗饵粉粢」,这是中原一带的点心和小吃。「糗」是炒米屑,「粉」是炒豆屑,「饵」、「粢」皆类似现在的糍粑。《楚辞‧招魂》中的「粔籹蜜饵」类似现在的油煎馓子、蜜麻花之类。
两汉魏晋南北朝期间,点心小吃有了很大的发展,原因有二:
一是饮食商业的兴起;二是面食的推广和发酵技术的普及,这样许多用发酵面粉制作的食品进入了点心的行列。西域的胡饼(类似今日的烧饼)启发了中原地区点心的制作。唐宋时期饮食行业日渐繁荣,其表现之一就是点心和小吃品种增多、花样繁复,大量涌向食品市场,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有些节令食品也走向市场,如人日(正月初七)卖的「六一菜」、上元节卖的「油画明珠」等。
明清两代的点心与小吃与现代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几乎各地都有自己的名点和小吃,如扬州干丝、嘉兴粽子、苏州糕团等。宋元以来因为点心和小吃地域性强,它往往成为游子思乡怀土的载体。
所谓「一盅两件」便是上茶楼喝茶,一边品茗一边享用点心,中国香港人俗称「饮茶」。「一盅」是焗盅,或称盖杯,意即用盖杯泡茶,旧式茶楼「伙计」(茶楼侍应)拿着大水煲为茶客添水,现在大部份的茶楼都已改用茶壶取代盖杯,然而盖杯的设计却愈趋精巧,而且成为特色收藏。「两件」是指点心,如虾饺、烧卖等。中国香港的茶楼卖点心的方式独特有趣。以前点心员用布带缚著点心盘挂在胸前叫卖点心,后来才有满载不同种类的点心车挂著点心名称的牌子在茶楼出现。
饮食文化
人们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吃饭就不单纯是个果腹问题,而是它的意义扩展了,改变「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俗谚的传统。古时人们发现吃饭还可以满足精神上的许多需求,最简单的如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并由此出发带来的种种遐想,所以于《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八年》说人们是「唯食忘忧」。
私有财产出现以后,吃好饭者所感受的愉快不仅仅是几个立方厘米的口腔,在精神上他也觉得比吃劣饭者高出一筹,从而会产生自满自足感。这些都是饮食意义延伸和扩展的出发点。例如用饮食可以联络感情,许多纠纷只要事主能坐在同一张桌子吃饭,杯酒联欢,那么离这个问题的解决就不是很遥远了,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这种做法就是建立在饮食能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的基础上的。点心在茶楼的出现,便是基于这理念发展的。
等级社会中关于不同等级之间饮宴上礼仪的确定,就是根据入口食物的优劣差异特别能给人以 ,从而在心理上留下刻痕。西周春秋时期有几场战争就是因为饮食打起来的,饮食甚至影响了战争的胜负。有诗人曾说「民之失德,干糇以愆」,人们要通过「礼」来制约人们的行为,所以《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于是茶楼推出各式各样的点心,款待不同等级人士的光临,使「普通百姓有力问津,贵宅大门亦不辱没」。
,参考: cactmedu/~chinese/al/1/6a01,
最近在朋友圈中看到懒途度假旅游有介绍那些即将消失的桂林美食,就介绍了桂林马蹄糕,还有马蹄糕背后的美食故事,里面有关于这个马蹄糕的典故,据说是关公被姜子牙封神后,成了武圣,应嫦娥之邀,来游桂林。周仓、关平,相随而来。周仓见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回北方去接老母亲来玩玩。老母亲因年岁已高,每天只能喝点粥。因是冬节,天气寒冷,吃饭席间陪酒的人不时把酒壶搁在气锅鸡的出气孔上温酒,周仓见了,突然得到启发叫木匠做了一个木杯,将马蹄粉和炒米粉拌均,装入木杯中,表面撒层黄沙糖,加上盖,让气冲它一二十秒钟,粉子便熟了,成了一个小酒杯似的糕点,倒过来看,又像一个马蹄子,周仓管叫它“马蹄糕”。老母亲吃了,十分高兴。制作方法传到民间,成了桂林著名的小吃。
一些好吃的糕点的名称和背后的故事?
本文2023-10-23 18:47: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