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家住三江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及反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家住三江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及反思】,第1张

  活动背景同江位于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三江口南岸(三江口位于同江市区北4公里的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两江汇合后向东流的一段俗称“混同江”,因其形成“两江一叉”之势而得名),北面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我国一类口岸城市,又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发展历史和风土人情。近年来,同江人民依托这些优势大力兴办了“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和口岸贸易,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足。适逢“同江建县百年”并喜迎“同江市第三届赫哲族旅游节”之际,特开展 “家住三江口”综合实践活动,从多渠道对学生做一次家乡文化的巡礼。

活动目标此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探寻赫哲文化,了解家乡的地理、风土人情及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并培养学生的采访能力、收集整理材料能力、写作能力及阅读欣赏能力,树立合作学习意识。

活动准备活动开始之前,召开全体学生会议,就此次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程序以及活动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确定此次活动的整体构架。之后,向全班同学公布计划方案。

活动年级初中二年级。

活动计划及过程

(一)此项活动时间为两周

前一周让学生按照计划从书刊、影视、网络等多种渠道查找、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和采访,并对获取材料进行初步整理;后一周汇总所获信息、资料以及各种收获和体验,并通过小组合作将其整理成文字、等书面材料,形成成果(鼓励制作多媒体课件),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将学习成果在交流课上进行展示。

(二)活动总体安排

全班分为6个活动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自身条件自由选择加入),每组设一名组长,按以下计划围绕各自的活动目标开展活动。

第一组:查找、收集与同江有关的地理、历史和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资料。(利用本地旅行社的优势,以采访导游等相关人员的形式来了解这方面内容。)

目标:了解三江口的形成,同江的地貌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了解同江的历史及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二组:访问同江电视台。

目标:获取同江旅游宣传片中有关同江的简介资料及其他相关影像资料,如同江鸟瞰图。

第三组:走进赫哲族乡――街津口,采访赫哲文化博物馆。(街津口距离同江市有一定距离,小组学生利用双休日乘车去参观采访。)

目标:了解赫哲族人民生存发展的历史,了解赫哲族乡特有文化习俗和民族风情,及在同江市旅游业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第四组:采访街津口中心校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尤玉卓;电话采访国家二炮文工团一级演员赵景春。

目标:了解尤校长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长期扎根于一所乡级中学的原因,并请他谈谈在赫乡工作的感受及同江在十七大背景下良好的发展机遇;请赵景春谈谈他眼中的同江,并获取他为家乡创作的歌曲《同江,美丽的家园》。

第五组:采访同江市政府领导。

目标:了解同江正在进行的飞跃发展;了解同江未来的发展规划。

第六组:阅读家乡期刊。

目标:体会期刊文章对家乡沧桑变迁、世态人情的描写,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家乡情结,以及对家乡美好明天的展望;找出精彩的或自己喜欢的文章、语段,写出 读后感 受。

以上工作由班长及语文科代表总体负责,活动中遇到困难由班长和语文科代表协同组长共同解决,需要时可与教师共同商量解决。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可以利用自有的社会关系,但必须坚持以自主活动为原则,不可由家长或其他人代替完成。由于同江市范围不大,采访等任务开展得很顺利。任务完成后,组长把各组活动情况向教师汇报,再由教师根据活动的实际效果、学生的 心得体会 及遇到的问题设计交流展示课内容。

交流展示

师生在多媒体课件支持下通过自主合作进行交流。课上以学生交流为主,教师充当主持人,通过启发性语言及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串联整个课堂,使课堂井然有序。

1.教师简谈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几个阶段,充分肯定学生在此活动中的表现,同时明确这节交流展示课的要求,鼓励学生之间充分交流。

2.小组展示。小组代表结合多媒体课件并配以精彩的解说词展示学习成果,交流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综合概述篇、风景资源篇、民俗旅游篇、访谈回顾篇、展望未来篇。

A.综合概述篇:通过演示文稿(“同江鸟瞰图”等)向同学介绍同江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概况。

B.风景资源篇:一名学生以三江口和街津口两个风景区为重点,介绍同江优美的自然风光,并辅以相关的,有北黑南黄、景象壮观的三江口之水,有与海南省的海角天涯遥相呼应的“S”形同三公路零公里标志塔,有颇具中流砥柱之势的钓鱼台等。

另一名学生以八岔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介绍同江丰富的自然资源。仍辅以和照片,其中包括水曲柳、黄菠萝、紫椴等七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照片,还有东方白鹳、玉带海雕等五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照片。

C.民俗旅游篇:走进街津口乡,以赫哲民俗风情园和赫哲族博物馆为重点,通过自制的录像,配以解说词,带领全体同学一起领略赫哲民族风情。

●精彩片段1

生1:满怀兴奋与好奇,我们小组8名成员来到了位于同江东北45公里处黑龙江南岸的街津山下,这里就是街津口,是赫哲族乡政府所在地。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以打鱼捕猎为生的赫哲族人。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这里既有赫哲族民间古老的神话传说,又有近代抗联英雄的足迹,素有“塞北小江南”的美誉。

生2:这里山水相依,草木繁茂,沼泽山林里,峻岭莽原上,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此外,大自然更凝聚灵秀之气于街津山上,孕育了梦鱼石、老人石、仙人洞等迷人景观。请看,颇具中流砥柱之势的钓鱼台令人胸旌摇曳,细软绵长的黄金沙滩哈鱼岛让人心驰神往,林木繁茂的街津山更是“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最后要提醒同学们,来到街津口千万不要错过一个地方,那就是――赫哲民俗风情园。

生3: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录像机和我一同走进赫哲民俗风情园吧。首先进入赫哲文化博物馆,在这里我们仿佛可以伸手碰触到那个民族的气息,导游员的讲解更让我们了解了赫哲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礼仪、衣着服饰、餐饮膳食、男婚女嫁等。这些无不显示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质,从中我们也真切地领略到赫哲族那古朴淳厚的民风……其中让我们最感兴趣的要属赫哲族人的衣着服饰了,他们穿的竟然是鱼皮衣服(特写镜头)!一位赫哲族老人告诉我们,由于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生存环境,赫哲人早年的衣服大多是鱼皮缝制的。它的工序大致可以分为熟制鱼皮和缝制鱼皮两个阶段,而熟制鱼皮是很费时费力的事情,需要去鳞去肉、晾干、轧软等几道工序。下面我们将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惊喜,在费了很多心思之后我们从赫哲渔民手中借来了一套鱼皮衣服,现在就展示给大家!

(在好奇的目光中,一名学生身穿鱼皮衣服出场,另有两名学生手里拿着一些鱼皮、鱼骨制成的工艺品上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接下来我们去赫哲族渔家,品味一下赫哲族人的“吃”文化。赫哲族人的祖先逐江河而生,以鱼、兽肉为主食,副食有小米、野菜等。鱼的吃法,常见的是刹生鱼(赫哲语叫“他拉喀”,以黑龙江特产新鲜鱼为原料,放血后,剔下鱼肉,切成细丝,拌上调料即可食用。)。鱼、兽肉除了吃鲜的,他们还加工成鱼干、鱼毛(主要是以鲤鱼等大鱼为原料,切成大块,下锅煮,然后剔除鱼骨,把肉捣碎,凉后再炒直到酥脆、喷香,即成鱼毛)、肉干、肉条等,留作平时食用。赫哲族人视酒为贵品,他们喜欢喝酒,更擅长自己配制山犁酒、葡萄酒。在民俗风情园里共有七八家赫哲族渔家,任意到一处,你都可以品尝到具有赫哲民族特色的菜肴,种类还真是不少,有刹生鱼、鱼毛和原汁原味的江水炖江鱼等,“三花五罗”(黑龙江特产鱼,即鳊花、鳌鱼、季花和同罗、哲罗、发罗、雅罗、胡罗。)更是赫哲人餐桌上的名品呢!说到这里,同学们是不是早已经垂涎欲滴了呢(教室里一片笑声。)

赫哲人的衣着、饮食还真是别有讲究,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民族物质文化的一角。那么,他们的精神文化又是怎样的呢他们崇拜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而这一切崇拜又与他们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有关。早年的赫哲族信奉万物有灵,把萨满视作“人神之间的使者”。他们相信,萨满能借助神力,祛病除魔,求来丰收和幸福。由此而来的萨满舞就集中体现了赫哲族人祈求丰收和幸福的愿望。这次活动中,我们小组成员还在民俗风情园舞蹈老师的指导下,排练了一段极具民族特色的萨满舞,请同学们欣赏。

(表演萨满舞,教室内掌声不断,气氛热烈。展示交流课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表演结束后,播放在电视台获取的同江旅游宣传片中的一段长3分钟的录像。)

生4:街津口乡自然景观优美,人文资源独特。自1985年被确定为省级旅游区以来,同江市委、市政府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发展“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开发兴建了以街津口为主,包括三江口广场、八岔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一批景区和景点。每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游客到此观光,也吸引了大量游客通过同江口岸到俄罗斯旅游。如今,同江这个新兴的旅游城市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第5条旅游热线,旅游事业蒸蒸日上。

D.访谈回顾篇:通过录音回放再现采访现场,让学生了解全国人大代表尤玉卓校长期扎根于赫乡教育的坚定志向;感受国家二炮歌舞团一级演员赵景春心系家乡的真挚情怀。并由小组代表与全体同学交流采访和听取采访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

E.展望未来篇:介绍同江正在进行的飞跃发展和同江市政府对未来的规划。

……

●精彩片段2

师:是的,我们的家乡正在飞速地发展,家乡的未来更值得我们去期待。那么此时此刻,面对我们的家乡,同学们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生1:我为家乡写了一首小诗:“岁月悠悠,风华激荡,当春风化雨的号角吹起,你挺起了奋发不屈的脊梁;蓝天碧水,花开草长,山河锦绣,百业兴旺,这方意气风发的热土啊,处处翻卷着腾飞的巨浪。”

生2:我也为家乡创作了小诗:“多少情感在这里饱满成一种信念,多少岁月的积淀在这里溯源而上,啊!同江,我魂牵梦系的家乡,让我们放声为你歌唱,辉煌同江,同江辉煌。”

生3:我热爱家乡,我赞美家乡,我更希望家乡在家乡人民的辛勤劳动中越变越年轻,越变越美丽,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

全班同学齐唱赵景春为家乡第三届赫哲旅游节倾情创作的歌曲《同江,美丽的家园》,在深沉舒缓的旋律中感受爱家乡的美好情怀。

(这一环节把整节课推向最高潮,学生情绪激荡,心中涌起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3布置作业:根据这次活动中的感受写一篇作文《我心中的同江》,课外制作一期手抄报《家住三江口》。

活动反思

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发现学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效率也出人意料的高。我想,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思考和总结的: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本节课的主题对同江县城的学生来说是完全可行而意义深刻的。它充分开发利用了本地的语文课程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在了解家乡、解读家乡的同时,培养起对家乡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另外,这一选题还符合绝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愿望,因而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充分发挥了他们自身的潜能,以十分的努力和决心去面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要突出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有所发现。本着这一思想,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收集材料,实践探究。在活动主题确立之后,我向全班征集活动设计方案。令我惊喜的是,很多学生都提出了富于个性和创意的设计。经过协商讨论,合成了一个完备详实的活动方案。最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结合本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再分工合作。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再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应突出体现语文学科特性。在交流展示课上,我要求学生尽量用文学性的语言来表述。另外,还安排了交流采访笔记,朗诵同江本土作家作品,写读后感,为家乡创作小诗,布置练笔作业等环节,这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归根结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仍旧是姓“语”,应该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当然,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存在着不足:在展示小组成果时,有的解说词显得不够灵活。因此,今后应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尝试通过演讲会、故事会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同江市第2中学)

#教案# 导语社会领域包括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个方面。下面是 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的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多感官参与创新思维活动,知道废物利用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2、激发幼儿发明创造的欲 望和探索精神,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

 3、能用多种形式的废旧物品组合创新出各种物体、玩具,感受到废旧物品组合创新的乐趣。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重点难点

 能用多种形式的废旧物品组合创新出各种物体和玩具。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废旧物品若干、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若干、课件、制作玩具的废旧物品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实物导入:

 出示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这个玩具是用什么做成的?还能做成什么?

 (二)欣赏故事《由废纸到吸水纸》

 1、结合挂图讲故事:

 第一幅:画面上的人在干什么?写在纸上的字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二幅:这么多的纸成了一堆什么?人们会怎样?

 第三幅:人们发现了纸吸收水的原因?人们用这种纸做了什么?

 第四幅:技术人员进行了什么实验?发明了什么?

 2、引导幼儿简单总结故事内容,让幼儿初步了解吸水纸是怎样发明的?并启发幼儿讲出生活中变废为宝的故事。

 (三)废旧物品用途多

 1、小朋友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废旧物品?它们能制作成什么东西?孩子们回答。

 教师总结:有烟盒、药盒、火柴盒、粉笔盒、鞋盒等,纸杯、挂历纸、蛋壳、旧电池、酸奶瓶、VCD片、玉米秸、竹竿等。它们能做成飞机、轮船、汽车、火箭、坦克、企鹅、高楼、大桥等。

 2、小朋友,你们真聪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课件:

 请幼儿观看用废旧物品做的物品、玩具。

 3、出示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让幼儿欣赏,玩弄,了解废旧物品的多种用途,并启发幼儿由单一向多面发散思维,说出幼儿园中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看谁说得多。

 教师小结:

 小朋友,这些玩具不但非常漂亮,而且全是用废旧材料做成的,你们千万不要小看身边任何一件看似没用的东西,说不定用处可大了,所以,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要搜集一些废旧材料,准备二次利用。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能废物变宝。

 (四)组合创新和分组操作:

 你们喜欢当一名小小设计师吗?(喜欢)那我们一起动动小手选择不同的废旧材料,设计有趣的作品,比比谁设计的作品新颖独特。(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废旧物品,通过画、剪、粘贴、包装等组合创新出新颖独特的玩具和物品。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活动结束:

 办变废为宝作品展,对孩子的创新设计加以肯定和鼓励。

 活动延伸

 让幼儿继续在玩玩乐乐中进行创新。

 教学反思:

 现代社会,物品越来越注重包装,但这些拆下来的包装随便丢弃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为指导思想。利用废旧物品来大胆进行创新制作,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

2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的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懂得尊重环卫工人并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有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难点:懂得尊重环卫工人并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课前可与环卫工人联系好,约定参观的时间和地点。(尽可能与幼儿园靠近一些,且能确保安全。)

 3、小抹布(与幼儿人手相等)。

 活动过程:

 1、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

 (1)教师:小朋友,知道我们的城市为什么清洁、漂亮吗(有环卫工人)环卫工人经常做什么事呢我们今天去看看环卫工人在干些什么。

 (2)教师带领幼儿在环卫工人工作的马路对面观察,引导幼儿注意环卫工人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工具,经过环卫工人的工作,马路有什么变化。

 2、讨论环卫工人的工作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1)教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环卫工人,他们在干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如果没有环卫工人会怎样

 3、尊重、爱惜环卫工人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1)教师:环卫工人很辛苦,不管刮风、下雨、下雪都在认真的工作。那么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呢

 (2)清洁工人很辛苦,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们,鼓励幼儿做一名保护环境的好孩子。

 活动反思:

3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的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幼儿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人民。

 2、提高幼儿的认识能力。

 3、使幼儿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几个少数民族的服装、饮食特点及各民族居住地。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5、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中国地图,幼儿身穿各民族服装的。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各族有特色的食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请幼儿欣赏歌曲《尝葡萄》,请幼儿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二、展开

 1、教师提问: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个民族你都知道哪些民族那你知道他们都居住在什么地方吗

 2、请个别幼儿来指一指(教师注意为幼儿纠正)

 3、教师出示民族娃娃(藏族)提问: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小朋友吗(教师向幼儿介绍藏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性)

 4、教师向幼儿介绍一个民族的服装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幼儿来猜猜这是哪个民族(这个民族生活在草原上,人们喜爱骑马放牧)

 5、教师为幼儿指出蒙族人民的居住地

 6、出示朝鲜族娃娃,教师:谁认识这个民族的娃娃(请了解的幼儿来介绍一下)

 7、巩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

 (1)挂出藏族、朝鲜族、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的人物,请幼儿辨认。让幼儿根据自己手中上人物身穿的服饰,贴在地图的相应位置。

 (2)尝一尝各民族的特色食品,一起来谈谈他们的生活习惯。

 三、结束教育幼儿要尊重、爱护少数民族,知道只有各民族人们同心协力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

 活动反思:

 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注意力短、兴趣容易转移以及好奇心重的心理,教师营造民主、宽松而和谐的学习气氛,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声画同步、舞蹈律动、演示、分组创编等多种有趣的活动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学习中,让学生在无拘束的体验中掌握歌曲节奏。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提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讨论、创编、交流、展示,增进学生表现音乐的欲 望和能力,培养学生珍视兄弟民族友谊的感情,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教学过程中,我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重新设计教学流程,运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自己的创编和老师的指导,结果整个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示了一个鲜活的教学场景。

 (1)首先,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生学习儿歌,通过儿歌认识反复记号。并引导他们进行有趣的节奏练习。在情趣体验中掌握歌曲中重要的节奏特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前解决了歌曲的难点。

 (2)其次,我又加了“教学生学动作”这么一个环节。在学生创编舞蹈动作之前,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首歌曲又是少数民族歌曲,学生在创编动作会很困难。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了解不少的少数民族,并教他们学习了几个舞蹈动作,以便在最后环节创编动作时,给学生减少难度。从而也引导学生拓宽了好朋友的概念。

 (3)最后,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童趣,在以上学习动作的基础上,根据歌词让学生即兴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这一环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大的活动空间,也是我在这堂课中感到最成功的一点。

4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的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初步了解常见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

 2、能在游戏过程中产生对学习文字的兴趣。

 3、激发幼儿继续对少数民族探索的欲 望。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民族娃娃、少数民族的文字等。

 活动过程:

 1、自主探索:

 (1)民族娃娃创设于环境中,引导孩子自由观察不同民族娃娃特点。

 (2)个别交流:你知道哪个民族娃娃?他们是怎样打扮自己的?

 2、娃娃找家:

 (1)出示文字。幼儿看看认认。

 (2)帮助民族娃娃找到自己的家。

 幼儿找自己的喜欢的娃娃,讲出是哪个民族的,再送回家。

 (3)幼儿互相检查核对。

 3、经验提升:

 (1)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特点。

 (2)少数民族的娃娃服装和我们不一样,还有哪些不一样呢?

 活动反思:

5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的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

 2、通过与同伴交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喜欢自己,并学习用“我喜欢我自己”的句式讲述。

 3、参与击鼓传花活动,努力展示自己的长处,树立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青蛙玩具或青蛙。

 2、红花一朵。

 活动过程:

 一、出示青蛙玩具(或),欣赏故事《我喜欢我自己》。

 1、教师:你喜欢青蛙吗喜欢他什么地方有一只青蛙本来以为自己最能干、最漂亮,可是有一天,它突然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教师讲述故事(从开始——他忍不住哭了出来)。并提问:

 (1)青蛙为什么会难受

 (2)别人会的本领他不会,所以他很难过,那么他有没有别人不会的本领呢

 3、教师讲述故事的结尾。并提问:

 (1)朋友们对青蛙说什么

 (2)后来,青蛙还难受吗

 二、围绕重点讨论,理解故事内容。教师提问:

 1、青蛙有什么本领野鸡、小松鼠、山羊有什么本领

 2、故事中的青蛙为什么哭你喜欢青蛙吗

 三、引导幼儿找找自己的长处。

 1、教师:小青蛙明白自己也有本领,朋友们也很喜欢自己后,他也喜欢自己了。小朋友,你有什么本领你有什么地方很特别在家里、在幼儿园,你会为别人做什么你会为自己做什么

 2、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

 3、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长处。

 4、教师小结:我们每个小朋友不仅会做许多自己的事情,还能为别人做许多事情,所以我们每个孩子都是很棒的。同时,我们每个人也有缺点,知道自己的不足,我们可以努力改进,这样我们的优点就会越来越多。

 四、击鼓传花:我喜欢我自己

 1、教师:你喜欢你自己吗你能用“我喜欢我自己”讲述喜欢自己的理由吗

 2、介绍游戏规则:大家击鼓传花,当鼓声停时,红花在谁的手上,谁就在集体面前用“我喜欢我自己”的句型夸奖自己的长处,然后继续听鼓声传花。

 活动反思: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个体的差异也是不同的,让孩子通过观察和比较自己以及同伴,了解和发现自己以及同伴不一样的地方,感受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以及其中的奇妙之处。教师的经验再丰富,设计活动也应当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应当自然的真实的,而不是教师眼里的,这样的情境是不真实的,应当多尊重幼儿个性化,不要成人化。幼儿需要发自内心的认可,不能够去灌输,孩子也想在集体中得到认可,在同伴之间得到认可,每个人都需要有价值的体现。

1、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2、《大学》读后感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 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 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 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 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 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3、《中庸》读后感

这个学期,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首先是我们《中国文化概论》课老师推荐的书目;其次,我们国学社本学期的晨读选材也是《中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前一直知道《中庸》,想读而又没读。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4、《荀子》读后感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5、《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6、《离骚》读后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7、《逍遥游》读后感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 “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遥”者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8、《秋水》读后感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主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之一。他写的文章比较浪漫,也非常大气。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了他其中一篇著作《秋水》后的一些感悟。 文中的涵义主要是在说明我们人应该以何种心态去处事的道理,即作为人不能怀有“自高自傲”、“贡高我慢”不利的心态。在《秋水》中也有很多句子可以和现在生活中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做对比。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善为尽在已”。这句话的含义即:河伯一向以为他所在的黄河是天下最大的,水势很大,以为天下所有的水全都是流向黄河的,于是自己就非常得意,而导致河伯产生傲慢之心。 其实,这就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情况相同,也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事。当一个人成就了一点事业,或得了一些什么小名利,就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夸大自己的功劳,一自我为中心,然而轻视他人,这正是因为他还没有在外界碰见比自己更厉害的人,所以才会在界内自高自傲。假如哪天让他到外界去出差或辩论问答,遇见比自己更高一层的人,这个时候就会认为自己还不如他人,所以说我们人,在还没有亲自接触到界外之事时,就不能以为自己很伟大。因为你一旦看见别人比你更厉害、比你更强大时。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我们应该保持“中道”,不能被名利之事所牵引,否则你将会被比你更有见识的人讥笑轻视。我们只有在“中道”的界线上,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修。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僧,对于一个邪知邪见深的人,我们不能急于马上给他讲佛法之奥妙,因为这种正知正见可能会令他不但不能接受,反而会认为我们也是魔,令他生气毁谤,这只能等他的因缘成熟了,能够接受真理的时候,我们再去引导他也不迟,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去引导一个人的时候,首先必须观察对方的根机是深、是浅,并且要看他对我们所说的法是否应机,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庄子的《秋水》让我看到了大智大美,道理与思想的引发,也使我的人生能够渐渐趋向一种更高更美的境界。

9、《归园田居》有感

好友金铭曾一再推崇,干国祥先生新近上的《归园田居》是其所听过的课当中最好的,此课好到什么程度?用金铭自己的话来说,“课后一小时没有说一句话,当天中饭都没有吃”——因为一直沉浸在课带给他的震撼中。金铭读课多矣,一般的课自是难以让他有如此的感触,此课一定有其独特之处,我想。于是从金铭处拷贝干先生的课,等心静下来了,再虔诚地打开聆听。

长假的最后一天,什么事情都没有安排用过早餐,先做起了预习功夫:找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开始研读,试着对诗有自己的“前见”。诗不深 ,很好懂。如何让初二年级的孩子理解此诗的意蕴,这想必是学习此诗的难点,干国祥先生是如何带领孩子们走进陶渊明的诗歌境界的呢?带着这个悬念,我开始了观课。

课的前半部分,干老师由交代背景开始,将《归园田居(其一)》做了解读,让学生明白陶渊明归隐山林的缘由——为了挣脱羁绊心灵的藩篱,回到大自然中,做心灵的主人。接下来释词,梳句,朗读。经过了20分钟的稍嫌平淡课堂之后,精彩开始了。干国祥先生设置了好几层冲突,让看起来有些平淡的课堂,有了波澜。

“这首诗写的是不是一个农民的勤劳生活?”(大意)这一问,将孩子们的认识提升了一层,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首诗很容易被误读成歌颂农民的勤劳生活。干老师抓住关键词句,让孩子们明白了,诗所描述的是一个厌倦官场渴望回到大自然的士大夫回归田园的情形。而接下来的问题,则是本课最为关键的一问:“那么,我问同学们,你赞成他这样的生活方式吗?这样的诗在今天学,有着怎样的意义?”妙哉!此问直接击中了要害。是啊,在今天,我们学习《归园田居》,究竟有什么意义?干老师不愧为高手,他借助一个八卦图,让孩子们充分选择。并讨论。学生开始积极思维,有说学这首诗没有多大意义的,有说有意义的。经过师生的讨论,孩子们达成了“临时性共识”——陶渊明那种不为世俗生活沾染,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在此基础上,干老师提到了美国的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然后总结出他们的精神境界:清洁思想,朴素生活,后来干国祥先生还“以己证诗”将课推向高潮。课看到此处,我不禁拍案叫绝!

《瓦尔登湖》一书,是我近日正在重读的一书。读完梭罗的美丽文字,一股清凉的湖水仿佛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听了干国祥先生的《归园田居》,回想《瓦尔登湖》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般的风景,我不由沉思:在我们这个后现代社会里,人类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每一个身处繁华都市忙碌在名利场的行色匆匆的人,是否也该多一些追问和反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归园田居》和《瓦尔登湖》一样,既是属于文学家的,也是属于每个人的,既是属于古代的又是属于现代的。

读一读《归园田居》、《瓦尔登湖》,让身体与豆苗野草亲密接触,让心沾灵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与喧嚣,这不是追逐时髦故作风雅,而是回归自我的必然。

如果人间多几处瓦尔登湖,多几个陶渊明式的“田园”,人类就会多一个安谧宁静的后花园。

10、《念奴娇》感想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面对虫害,存入库房的古籍都是经过冰冻房一个礼拜的存放保证杀虫,降低纸张和墨迹的活性。

防灰尘也是很重要的,灰尘里有很多微生物的“食物”

防紫外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导致古籍褪色,纸张变脆。措施很简单,防紫外线窗帘

补充一点,许多古籍也是保存在古建筑里,古建筑不能迁改,原有环境容易火灾与漏水,这也是很大的危害。譬如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近北海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哪怕国家图书馆新馆新建的库房,也是需要空房下全设备运转半年之久以观测是否存在火灾和漏水的隐患。

国图古籍的库房保存是 16-20度恒温(国外标准是18度),湿度50%,避光,驱虫,防水,保存。

四库全书之类重要古籍,具有其他特定防护措施。

古籍的数字化是保护古籍的最终出路。

 导语:怎么写教案的教学反思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学反思的写法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怎么写教案的教学反思

 “速度”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学生都知道我们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又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便不太清楚。所以在情境中,教师通过老师请学生当裁判比出冠军的成绩表以及老师成绩分析,使学生知道了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同时也埋下一个伏笔,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又该怎样比快慢呢进而揭示课题。

 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放手给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或借助画线段图来解决。对于学生来说,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难度不大,但要求画线段图,尤其是标准的线段图,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我们都知道,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线段图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并没有涉猎,所以学生画的可能不够准确或有误。此时,我们有必要跟学生一起经历准确画线段图的过程。在线段图的生成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全程参与,这样就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教师通过计算和线段图的对比将数形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而这1时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

 帮助学生在实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家住三江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及反思】

  活动背景同江位于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三江口南岸(三江口位于同江市区北4公里的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两江汇合后向东流的一段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