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中医古籍方书中在说明服药方法时,有"通口服"三字,是什么意思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好多中医古籍方书中在说明服药方法时,有

不要断章取义,最好联系上下文看。我猜可能是“丸药”囫囵吞下的服下吧。

"右为细末"应是汤剂药方作为药散用,研为粉末,用药量是两钱,配上一盏水煎药,煎到约十分之七,加点盐一次服下。“白汤点亦得”是另一种服法。

先心后目昧这句话出自《睡经》。先心后目昧,形神意象虚,目星心随启,混沌周行收,对境莫任心,对心莫任境,梦蒙可无相,蒙明处恒持。

当我们开始体会自己身体的生物钟周期时,也在体会着一种循环往复。睡眠,是用最少的干预,让这个周期得以完整进行的一个过程。当我们试图不对它进行干预的时候,它自己就会形成一种力量,去解决身体自身的问题。

睡眠是对这个周期最重要的尊重,陈抟老祖在《睡经》里说的“混沌周行收”,我想大概的意思是,这股周而复始的气,应该不是非常尖锐、非常明确、边界非常清楚的一个状态。

在未有教材之前,业医者学习伊始,或先读些浅显易明的书,如《药性赋》、《汤头歌》等,或径从《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读起,这当然都不失为入门的途径。

在有了一些了解与基础后,可以诵读《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完了接着就是《药性歌括四百味》。

然后《医学三字经》诵读,看一看诊断学的《脉诀》与《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最后开始看内科的《伤寒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背诵下这些经典,是作为一个中医学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是为中医学知识打下必备的基础。

经典,即源头。中医是一门博大高深的学问,学中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只有沉下心来坚持不懈,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远。

自学中医,首先是学习四诊八纲,脏腑经络,脉诀,四气五味,药性赋,汤头歌诀,再读中医药学四大名著,名医医案等,就可以毕业了。毕业后就拜名医参与实践指导,就会是一个中医药学的中医医师了。四诊八纲,脉诀,四气五味,药性赋,汤头歌诀必须要熟记,若悟性高就会成为名医大师。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于内,治宜甘热。

28.热*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好多中医古籍方书中在说明服药方法时,有"通口服"三字,是什么意思呢?

不要断章取义,最好联系上下文看。我猜可能是“丸药”囫囵吞下的服下吧。 "右为细末"应是汤剂药方作为药散用,研为粉末,用药量是两钱,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