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疮膏药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8收藏

梅疮膏药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冯氏锦囊·外科》卷十九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梅疮膏药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梅疮膏药 1 拼音

méi chuāng gāo yào

2 《冯氏锦囊·外科》卷十九 21 方名

梅疮膏药

22 组成

乳香5钱,没药5钱,孩儿茶7钱,冰片1分,轻粉5分,麝香1分。

23 主治

杨梅疮。

24 梅疮膏药的用法用量

临用摊贴。

25 制备方法

用猪油(熬,去滓)2两,加香油3钱同熬,离火稍冷,入乳香、没药、孩儿茶搅匀,又入冰片、轻粉、麝香。

古籍中的梅疮膏药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诸疮部(上)]杨梅疮门主方

刮下盏内灵药,每用一二厘,冷水调点,三四次愈。梅疮膏药猪油熬去渣一两,加香油三钱同熬,离火稍冷,加乳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诸疮部(上)]杨梅疮门主论

色红而不起不破,乃血中受风热之毒。又云男子受妇人梅疮毒秽起相感而生。(《启玄》)又曰∶翻花杨梅疮,

《外科启玄》:[卷之十二]杨梅疮部

痈疮。便利脓血。壮热羸瘦。头露骨高是也。当刺破用膏药贴之。内服此丸即愈。鳖甲(醋煮令黄去肋)黄连枳壳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一]跌扑

米醋、牛皮胶同熬溶,入马屁勃末,不拘多少,搅匀如膏药,以纸花摊敷肿处,痛即止。以多敷为妙。绍兴厅二人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杂治]诸物入疮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大辞典》·凤凰衣 21 凤凰衣的别名 22 来源 23 性味归经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3 《全国中草药汇编》·凤凰衣 31 拼音名 32 来源 33 性状 34 炮制 35 性味 36 功能主治 37 凤凰衣的用法用量 38 摘录 4 《中华本草》·凤凰衣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凤凰衣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性状 49 化学成份 410 凤凰衣的药理作用 411 炮制 412 性味 413 归经 414 功能主治 415 凤凰衣的用法用量 416 注意 417 附方 418 各家论述 419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凤凰衣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凤凰衣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凤凰衣 1 拼音

fèng huáng yī

2 《中医大辞典》·凤凰衣

凤凰衣为中药名,出自《医学入门·本草》[1]。

21 凤凰衣的别名

鸡蛋膜、鸡子白皮、凤凰退[1]。

22 来源

雉科动物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的卵壳内膜[1]。

23 性味归经

甘,平[1]。入肺经[1]。

24 功能主治

养阴,润肺,开音,止咳;外用生肌敛疮[1]。

1治久咳咽痛,失音[1]。煎服:3~9g[1]。

2治口疮,口疳,乳蛾,喉痈,焙黄,研末吹患处;小儿头身诸疮,烧灰猪脂调敷[1]。目翳,研末点眼[1]。

25 化学成分

本品主含角蛋白,其中杂有少量黏蛋白纤维(Mucin fibers)[1]。

3 《全国中草药汇编》·凤凰衣 31 拼音名

Fènɡ Huánɡ Yī

32 来源

雉科动物鸡Gallus gallus domosticus Brisson所产卵孵化小鸡后鸡蛋壳的内膜。

33 性状

干燥品多为皱褶的纸样薄膜,大小不等,呈浅**或黄白色,略有光泽,具棕色线样条纹。质轻易碎,微有腥臭气。

34 炮制

除去硬壳,取出内层白膜衣,晒干。

35 性味

甘,温。

36 功能主治

补肺止咳。用于慢性气管炎,久咳,盗汗。

37 凤凰衣的用法用量

05~1钱,研粉服。

3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中华本草》·凤凰衣 41 出处

出自《医学入门本草》

42 拼音名

Fènɡ Huánɡ Yī

43 英文名

Inner shell membrane of Fowl's Egg

44 凤凰衣的别名

鸡卵中白皮、鸡子白皮、凤凰退、鸡蛋膜衣、鸡蛋衣、

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雉科动物家鸡卵孵鸡后蛋壳内的卵膜。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采收和储藏:收集孵鸡后留下的蛋壳,取内方的卵膜备用。

46 原形态

家鸡,家禽。嘴短而坚,略呈圆锥状,上嘴稍弯曲。鼻孔裂状,被有鳞状瓣。眼有瞬膜。头上有肉冠,喉部两侧有肉垂,通常呈褐红色;肉冠以雄者为高大,雌者低小;肉垂亦以雄者为大。翼短;羽色雌、雄不同,雄者羽色较美,有长而鲜丽的尾羽;雌者尾羽甚短。足健壮,跗、跖及趾均被有鳞板;趾4,前3趾,后1趾,后趾短小,位略高,雄者跗跖部后方有距。

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家鸡因饲养杂交的关系,口种繁多,形体大小及毛色不一。食物主要为植物的种子、果实及昆虫等。雄鸡善啼。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48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卷缩纹折状的薄膜,破碎,边缘不整齐,一面白色,无光泽,另一面淡**,微有光泽,并附有棕色线状血。质松,略有韧性,易碎。气微,味淡。

49 化学成份

主要成分为角蛋白(keratin),其中夹有少量粘蛋白纤维(mucinfibers)。

410 药理作用

本品为高度胶原化的纤维结缔组织,是由致密的与表面平行的纤维组织组成,贴敷于清创良好的烧伤表面,因其薄而柔软,占位性强,抗原性弱,是一种良好的天然生物性敷料。本品能为创面提供一层新的保持膜和屏障,使创面暂时封闭,减少水分蒸发及污染和感染的机会,使自然愈合过程不受干扰,愈合后创面光滑平整,减少瘢痕形成。

411 炮制

1净制:取原材料、除去残留的蛋壳及杂质。

2炮炙:取净内膜、洗净阴干即可。

412 性味

味甘;淡;性平

413 归经

脾;胃;肺经

414 功能主治

养阴清肺;敛疮;消翳;接骨。主外咳气喘;咽痛失音;淋巴结核;溃疡不敛;目生翳障;头目眩晕;创伤骨折

415 凤凰衣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敷贴或研末撒。

416 注意

脾胃虚弱,有湿滞者慎用。

417 附方

凤凰散《卫生鸿宝》:口疮口疳;吹鼻散《圣济总录》:眼风肿;凤衣散《医学入门》:下疳痛

418 各家论述

1《别录》:主久咳结气,得麻黄、紫菀和服之。

2《医学入门》:治小儿头身诸疮,烧灰猪脂调敷。

3《分类草药性》:治小儿惊风肚痛;煅研涂疮,生皮。

4《饮片新参》:清肺热,开声暗,治虚咳,生津。

5《浙江中药手册》:清肺火,化燥痰。治咽痛失音。

6《中药志》:治头晕、目翳。

419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蛇串疮的病因病机 5 蛇串疮的症状 6 蛇串疮的诊断 7 需要与蛇串疮相鉴别的疾病 71 热疮 72 漆疮、膏药风 8 蛇串疮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肝经郁热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脾虚湿蕴/脾虚湿困 8121 症状 8122 辨证分析 8123 治法 8124 方药治疗 813 气滞血瘀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治法 813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 832 耳针 833 灸法 834 皮肤针 9 蛇串疮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蛇串疮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蛇串疮 3 治疗蛇串疮的中成药 4 蛇串疮相关药物 1 拼音

shé chuàn chuāng

2 英文参考

snakelike sore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erpes zost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nakelike sor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herpes zost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蛇串疮(snakelike sores;herpes zoster[1])为病证名[2][3]。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又名蛇丹[3]、缠腰火丹、火带疮[4]、蛇缠虎带[2]、缠腰龙、[5]、蜘蛛疮。是指以集簇性水疱沿身体单侧,断续排列成带,宛如蛇形,四畔焮红,伴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5]。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为急性疱疹性皮肤病[1]。系由湿热火毒,蕴蓄经络而发[6]。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

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蛇串疮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5]。

4 蛇串疮的病因病机

蛇串疮多为肝胆火盛,湿热内蕴,复感邪毒所致[4]。

蛇串疮多为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而发;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而化热,湿热内蕴,外溢肌肤而生;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而成。年老体虚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与本病类似,是由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4]。

5 蛇串疮的症状

蛇串疮好发于腰胁间的一种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性疾患[4]。

《外科大成》载其症“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6]。虽多发于腰及胸胁等处,其次是面部、四肢等其他部位[4][6]。

发病前,局部常有疼痛,同时伴有微热和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4][6]。2~3天后,局部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小红癍,继而患部出现簇集状水疱,绿豆或黄豆大小的,基底发红,密集成群,排列成柬带状,常伴较剧的灼痛或奇痒[6][4]。疱液初为透明,以后转为浑浊,约3周后干燥结痂而愈[4]。

发生在躯干或四肢时,常依次排列成带状[6]。即带状疱疹[6]。

6 蛇串疮的诊断

蛇串疮患者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经l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巖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

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 及眼、鼻、口等处。

疼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疼痛的程度可因年蛉、发病部位、损害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儿童患者没有疼痛或疼痛轻微,年龄愈大疼痛愈重;头面部较其他部位疼痛剧烈;皮疹为出血或坏死者,往往疼痛严重。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疼痛,持续数月之久。

蛇串疮若发生在眼部,可有角膜水疱、溃疡,愈后可因疤痕而影响视力,严重者可引起失明、脑炎,甚至死亡。若发生在耳部,可有外耳道或鼓膜疱疹、患侧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症状。此外,少数患者还可有运动麻痹、脑炎等。

病程在儿童及青年人,一般2—3周,老年人约3—4周。愈后很少复发。

7 需要与蛇串疮相鉴别的疾病 71 热疮

热疮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尖至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l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72 漆疮、膏药风

漆疮、膏药风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发生在接触部位,与神经分布无关。无疼痛,自觉灼热、瘙痒。

8 蛇串疮的治疗

蛇串疮治宜清热解毒,泻火去湿[6]。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黄连膏涂查[6]。并可配针刺合谷、曲池、血海、太冲等穴及耳针治疗[6]。

81 辨证治疗 811 肝经郁热

蛇串疮·肝经郁热证(snakelike sore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channel)是指肝经郁热,以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5]。

8111 症状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8112 辨证分析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外炎肌肤,故皮损鲜红,疱壁紧张;气滞湿热郁阻,则灼热刺痛;肝为刚脏,肝经郁热,肝胆火盛则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热盛之象。

8113 治法

清肝火解热毒。

8114 方药治疗

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等。若发于面部,加菊花以乎肝解毒,引药上行;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泻下;疼痛剧烈者,加川楝于、延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

812 脾虚湿蕴/脾虚湿困

蛇串疮·脾虚湿困证(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以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5]。

8121 症状

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伴食少腹胀,门不渴,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8122 辨证分析

饮食不节,脾虚湿蕴,湿阻气机;蕴滞肌肤,故见皮肤起丘疱疹或水疱:湿盛于热则皮疹色较淡,疮壁松弛,疼痛略轻;脾失健运则食少腹胀.便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均为湿盛之象。

8123 治法

健脾利湿。

8124 方药治疗

除湿胃苓汤加减。

813 气滞血瘀

蛇串疮·气滞血瘀证(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皮损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舌苔白,脉涩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5]。

8131 症状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

8132 辨证分析

湿热毒邪虽退,但气血凝滞未解,不通则痛,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8133 治法

理气活血,重镇止痛。

8134 方药治疗

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延胡索、莪术、珍珠母、生牡蛎、磁石等。若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抗邪。

82 外治法

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外涂;或鲜马齿苋、玉簪叶捣烂外敷。

水疱破后,用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

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使疱液流出,以减轻疼痛。

83 针灸治疗

针灸有较好的止痛收敛作用,如少数病例合并化脓感染,应配合相应处理[4]。此外,发病期应忌食辛辣、鱼虾等食物[4]。

831 体针

先沿疱疹周用粗针行局部围刺,微出血为宜[4]。然后取曲池、外关、血海、三阴交、太冲、阳陵泉等穴[4]。疱生头面者加合谷、内庭;疱生腰以上者加支沟、内关;疱生腰以下者加委中、阴陵泉[4]。

832 耳针

取相应敏感点、神门、肺、肝、下屏尖、屏间等穴,每次酌选2~3穴,强 [4]。

833 灸法

沿疱疹周用细艾绒行小米粒灸,或用熏灸器艾烟熏灸患处30分钟左右[4]。

834 皮肤针

沿疱疹四周中等叩刺[4]。

9 蛇串疮患者日常保健

1.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注意休息。

2.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10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芋头 31 芋头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4 《辞典》·芋头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芋头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生境分布 47 化学成份 48 性味 49 归经 410 功能主治 411 芋头的用法用量 412 注意 413 附方 414 摘录 5 食用价值 51 芋头的营养价值 52 芋头的选购 53 芋头适合的人群 54 芋头的食疗功效 55 与芋头相克的食物 56 芋头的食用建议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芋头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芋头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芋头 1 拼音

yù tóu

2 英文参考

dashee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 sweet potato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taro [朗道汉英字典]

3 《中医大辞典》·芋头

芋头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1]。

31 芋头的别名

毛芋、芋奶、芋根[1]。

里芋、香芋、芋艿、毛芋、山芋

32 来源及产地

天南星科植物芋Colocasia esculento (L) Schott的块茎[1]。我国南方广泛栽培[1]。

33 性味

辛,平,有小毒[1]。

34 功能主治

化痰,软坚,消肿散结[1]。

1治瘰疬结核[1]。入丸剂服,每次6~9g,每日二至三次[1]。

2治腹中癖气[1]。浸酒服[1]。

3捣敷疮疡肿毒,乳腺炎,牛皮癣,水火烫伤[1]。

35 化学成分

本品含淀粉696%~737%,维生素B、B2较多[1]。还含多种游离氨基酸、水溶性多糖,其中含杂多糖,尚含三十一烷、豆甾醇、胡萝卜苷及三种异植物凝集素[1]。

4 《辞典》·芋头 41 出处

《本草衍义》

42 拼音名

Yù Tou

43 芋头的别名

蹲鸱(《史记》),芋魁(《汉书》),芋根(《汉书》颜师古注),土芝(《别录》),芋奶(《种芋法》),芋艿(《中国医学大辞典》)。

44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块茎。8~9月间采挖,去净须根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其中间母根(块茎)俗称芋头,旁生小者为芋子。

45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卵形至长椭圆形的块茎,褐色,具纤毛。叶基生,常4~6片簇生;叶身阔大,质厚,卵状广椭圆形,长约30~50厘米,全缘,带波状,先端短而锐尖,基部耳形,耳片钝头,仅末端圆,叶面绿色,平滑,具防水性;叶柄肉质,长而肥厚,绿色或淡绿紫色,基部呈鞘状。花茎1~4枚,自叶鞘基部抽出,各生1内穗花序,顾次开放,长约30厘米。佛焰苞长约20厘米,淡**。肉穗花序在苞内呈椭圆形,短于佛焰苞,具短附属体;上部生多数**雄花,占花穗之半,下部生绿色雌花,约占花穗的1/4,中性花位于中部,亦占花穗的1/4。花期8月。

本植物的叶(芋叶)、叶柄(芋梗)、花(芋头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46 生境分布

我国南方及华北各省,均有栽培。

47 化学成份

块茎含蛋白质175~23%、淀粉696~737%、灰分117~168%、脂类047~068%、钙0059~0169%、磷0113一O274%、铁00042~00050%,维生素C和A的含量甚少,但含维生紊B、B2(即核黄素)较多。

48 性味

甘辛,平。

①《别录》:"辛,平,有毒。"

②陶弘景:"生则有毒,性滑。"

③《日华子本草》:"冷。"

④《滇南本草》:"味甘麻。"

49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

410 功能主治

消疬散结,治瘰疬,肿毒,腹中癖决,牛皮癣,汤火伤。

①《别录》:"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

②《唐本草》:"蒸煮冷啖,疗热止渴。"

③孟诜:"浴去身上浮风,慎风半日。"

④《本草拾遗》:"吞之开胃,通肠闭,产后煮食之破血,饮其汁,止血、渴。"

⑤《日华子本草》:"破宿血,去死肌。和鱼煮,甚下气,调中补虚。"

⑥《滇南本草》:"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

⑦《医林纂要》:"行水。"

⑧《本草求原》:"止泻。"

⑨《随息居饮食谱》:"生嚼治绞肠痧,捣涂痈疡初起,丸服散瘰疬。"

⑩《岭南采药录》:"以此煮粥,研末和粥食之,能治小儿连珠疬及虚疬,大人亦合,并可免一切疥疮。"

⑾《中国药植图鉴》:"调以胡麻油,敷治火伤,开水烫伤;用芋片不断摩擦疣部,可除去。"

411 芋头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412 注意

①陶弘景:"生则有毒,莶不可食。"

②《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动宿冷。"

③《本草衍义》:"多食滞气困脾。"

413 附方

①治瘰疬不论已溃未溃:香梗芋艿(拣大者)不拘多少。切片,晒干,研细末,用陈海蜇漂淡。大荸荠煎汤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陈海蜇皮、荸荠煎汤送下。(《中国医学大辞典》芋艿丸)

②治癣气生芋一斤,压破、酒渍二七日,空腹一杯。(《独行方》)

③治诸疮因风致肿:烧白芋灰,温汤和之,厚三分,敷疮上。干即易,不过五度。(《千金方》)

④治头上软疖:大芋捣敷,即干。(《简便单方》)

⑤治牛皮癣:大芋头、生大蒜。共捣烂,敷患处。

⑥治筋骨痛,无名肿毒,蛇头指,蛇虫伤:芋头磨麻油搽,未破者用醋磨涂患处。

⑦治便血日久:芋根四钱,水煎服,白痢兑白糖,红痢兑红糖。(⑤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414 摘录

《辞典》

5 食用价值

芋头是天南星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芋的地下块茎,原产我国和印度、马来西亚等热带地区。

芋头又称芋艿,口感细软,绵甜香糯,营养价值近似于土豆,又不含龙葵素,易于消化而不会引起中毒,是一种很好的堿性食物。它既可作为主食蒸熟蘸糖食用,又可用来制作菜肴、点心、因此是人们喜爱的根茎类食品。在广东等地方,中秋节吃芋头是源远流长的一项习俗。

51 芋头的营养价值

1 芋头中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C、B族维生素、皂角甙等多种成分,所含的矿物质中,氟的含量较高,具有洁齿防龋、保护牙齿的作用;

2 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作为防治癌瘤的常用药膳主食。在癌症手术或术后放疗、化疗又其康复过程中,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3 芋艿含有一种黏液蛋白,被人体吸收后能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球蛋白,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故中医认为芋艿能解毒,对人体的痈肿毒痛包括癌毒有抑制消解作用,可用来防治肿瘤及淋巴结核等病症;

4 芋艿为堿性食品,能中和体内积存的酸性物质,调整人体的酸堿平衡,产生美容养颜、乌黑头发的作用,还可用来防治胃酸过多症;

5 芋艿含有丰富的黏液皂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可帮助机体纠正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生理异常,同时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故中医认为芋艿可补中益气。

52 芋头的选购

1 巧去芋头皮:将带皮的芋头装进小口袋里(只装半袋)用手抓住袋口,将袋子在水泥地上摔几下,再把芋头倒出,便可以发现芋头皮全脱下了。芋头含有较多的淀粉,一次吃得过多会导致腹胀;

2 生芋有小毒,食时必须熟透;生芋汁易引起局部皮肤过敏,可用姜汁擦拭以解之。

53 芋头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特别适合身体虚弱者食用;

2 对于有痰、敏性体质(荨麻疹、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者、小儿食滞、胃纳欠佳、以及糖尿病患者应少食;同时食滞胃痛、肠胃湿热者忌食。

54 芋头的食疗功效

芋头性甘辛、性平、有小毒,归肠、胃经;

具有益胃、宽肠、通便、解毒、补中益肝肾、消肿止痛、益胃健脾、散结、调节中气、化痰、添精益髓等功效;

主治肿块、痰核、瘰疬、便秘等病症。

55 与芋头相克的食物

芋头忌于香蕉同食。

56 芋头的食用建议

1 芋头既可作为主食蒸熟蘸糖食用,又可用来制作菜肴、点心,因此是人们喜爱的根茎类食品;

2 芋头烹调时一定要烹熟,否则其中的黏液会 咽喉;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于内,治宜甘热。

28.热*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中医大辞典》·羊胆羊胆为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或绵羊OvisariesL的胆。性味归经苦,寒。入肝、胆、胃经。功能主治清火,明目,解毒。1治肺痨吐血,咽喉肿痛,黄疸。内服:入煎剂,干品03~06g;或研末装入胶囊。2取汁点眼治风热目赤,雀盲,青盲,翳障;涂敷热毒疮疡。化学成分本品含胆汁酸盐、胆色素、黏蛋白、胆甾醇、卵磷脂、碳酸氢钠等。《辞典》·羊胆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YánɡDǎn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胆,宰羊时割取胆囊,将胆管用线扎紧,悬通风处晾干。亦可取新鲜胆汁入药。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化学成份羊胆汁的主要成分有胆汁酸盐、胆色素(主为胆红素和胆绿紊)、粘蛋白、胆甾醇、卵磷脂、碳酸氢钠等。胆汁酸在胆汁中一般是与甘氨酸、牛磺酸结合成结合胆汁酸;因胆汁是弱堿性,此结合胆汁酸盐一般为钠盐,此盐的水溶液对油脂有强大的乳化效力,为肠内消化油脂的重要物质。山羊与绵羊的主要胆汁酸有胆酸及脱氧胆酸。山羊或绵羊的胆酸含量都比脱氧胆酸约大10倍。药理作用参见"猪胆"条。性味苦,寒。①《别录》:"平。"②《千金·食治》:"冷,无毒。"③《本草纲目》:"苦,寒,无毒。"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胆、胃三经。"功能主治清火,明目,解毒。治风热目赤,青盲,翳障,肺痨吐血,喉头红肿,黄疸,便秘,热毒疮疡。①《别录》:"青羊胆:主青盲,明目。"②《药性论》:"点眼中,主赤障白膜风泪。"③《千金·食治》:"主诸疮。"④《唐本草》:"疗疳湿、时行热螵疮,和酢服。"⑤《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明目退翳。治青盲雀目,风眼翳障,

详见百科词条:羊胆 [ 最后修订于2016/8/11 19:21:57 共190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大辞典》·古山龙 21 古山龙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26 古山龙的药理作用 3 《全国中草药汇编》·古山龙 31 拼音名 32 古山龙的别名 33 来源 34 性味 35 功能主治 36 古山龙的用法用量 37 摘录 4 《中华本草》·古山龙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古山龙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性状 49 化学成份 410 古山龙的药理作用 411 鉴别 412 性味 413 归经 414 功能主治 415 古山龙的用法用量 416 各家论述 417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古山龙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古山龙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古山龙 1 拼音

gǔ shān lóng

2 《中医大辞典》·古山龙

古山龙为中药名,出自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1]。

21 古山龙的别名

黄连藤、黄藤[1]。

22 来源及产地

防己科植物古山龙Arcangelisia loureiri (Pier) Diels的根或茎藤[1]。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1]。

23 性味

苦,寒,有小毒[1]。

24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解毒[1]。

1治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疟疾[1]。煎服:9~15g[1]。

2治眼结膜炎,皮肤湿疹,脓疱疮, 炎,脚癣感染[1]。煎水洗患处[1]。

25 化学成分

根含小檗堿、药根堿[1]。茎含掌叶防己堿、小檗堿、药根堿[1]。

26 药理作用

有降压、止痛作用;体外试验,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1]。

3 《全国中草药汇编》·古山龙 31 拼音名

Gǔ Shān Lónɡ

32 古山龙的别名

黄藤、黄连藤

33 来源

为防己科古山龙属植物古山龙Arcangelisia loureiri (Pierre) Diels,以藤茎及根入药。全年可采,以秋季采为好,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34 性味

苦,寒。

35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止痛。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治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疟疾;外用治眼结膜炎,皮肤湿疹,脓疱疮, 炎。

36 古山龙的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

3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中华本草》·古山龙 41 出处

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42 拼音名

Gǔ Shān Lónɡ

43 英文名

Mountain Dragon, Stem of Mountain Dragon

44 古山龙的别名

黄连藤、黄肚木通、黄胆榄、大黄藤、黄藤、钩影、黄丁课、问更梅。

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古山龙的根或茎藤。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cangelisia gusanlung HSLo[Aloureiri auctnon(pierre)Diel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以秋季采为好,除去杂质,洗净,切片,晒干。

46 原形态

古山龙 木质大藤本。老株藤茎表面褐色,具纵条纹,断面鲜**。单叶互生;叶柄长38,基部膝状,先端稍膨大;叶长近革质,阔卵、卵形至椭圆形,长812cm,宽610cm,先端骤尖,基部近截平,基出脉35条,全缘,两面无毛。花单性;圆锥花序常在老干睡生出;雄花序纤弱,长约3cm,分枝穗状,几无柄;雄花花被片9,外面3枚较小,内面3枚花瓣状;雄蕊912,花丝合生,花药顶生,横裂;雌花序长3050cm;雌花花被片6;退化雄蕊微小,鳞片状;心皮3,无花柱,柱头阔,具 状凸起。核果13个,长圆形,后变**。花期68月。果期810月。

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中较阴湿处或山腰密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云南等地。

48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直径可达6cm。表面灰棕色,有浅纵沟,节处隆起。质坚硬,断面木部灰**至黄绿色,散布多数小孔,呈数个同心性环纹及放射状纹理,中心有髓。显微鉴 茎横节面:木栓层由多列细胞组成,内侧有石细胞环带。皮层有厚壁细胞散在。中柱鞘为石细胞环带。维管束型,排成24轮同心环,每二轮韧皮部外侧为纤维与石细胞相间组成的环带。木射线细胞含草酸钙方晶。髓部有石细胞散在。

49 化学成份

古山龙茎含掌叶防已堿(palmatine),小檗堿(berberine)以及药根堿(jatrorrhizine)。根含小檗堿及药根堿。

410 古山龙的药理作用

有降压、止痛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411 鉴别

理化鉴别 取粗粉1g,加乙醇10ml,回流10min,放冷,滤过。取滤液5滴,加稀盐酸1ml与漂白粉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滴,加5%没食子酸的乙醇溶液23滴,置水浴上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即显深绿色(检查生物堿)。

412 性味

苦;寒;小毒

413 归经

心;肺;大肠经

414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主肠炎;菌痢;黄疸;疟疾;疖肿;湿疹; 炎;支气管炎;百日咳;扁桃体炎;眼结膜炎

415 古山龙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未敷。

416 各家论述

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肠炎,菌痢,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疖肿,疟疾,皮炎,湿疹,脓疱疮,脚癣感染。

2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有降压、止痛作用。

417 摘录

梅疮膏药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冯氏锦囊·外科》卷十九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梅疮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