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个人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政治家王安石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变法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启迪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得胜的旧党一下子失去了攻讦的对手,一党一派一条心的日子士大夫是过不下去的,于是内部又分裂为“洛党”“蜀党”和“朔党”三党,彼此之间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分歧互相谩骂,势同水火,比当初同新党的斗争还要激烈。
为了国家的富强,经济的昌盛,中国古代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和有为的政治家,无不变法图存,经历着辉煌与失败。这里面,有悲剧的英雄,有名标青史的能臣和帝王,也有曾经叨扰千古骂名的历史过客。王安石,便是这样一位历史的过客,留下了印迹,留下了身后的是是非非,却并没有留下辉煌。要说有辉煌的话,那也是文学,而非政绩。
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入为三司度支判官,感于北宋积弱积贫的现状,遂向宋仁宗建言:要求变法以图强。乐于守成,而不思创举的赵祯并不以他的建言为意。直至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即神宗即位的第二年,王安石才被从小喜读韩非子,热衷于变法理财的赵顼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翌年升任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的主张。其均输、青苗、方田均税、农田水利、免税,市易诸法,利在理财富国;保马、保甲、将兵诸法利在精兵简政,便利于民。王安石处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决心两度罢相,不避艰险,推行新法,结果,劳心费神,事倍功半,不但没有取得变法的成功,反而在众多大官僚的反对声中,在自己阵营不断的内讧和分裂中,在宋神宗的疑虑和以贤德著称的曹皇后(仁宗妻)、高皇后(英宗妻)、向皇后(神宗妻)的干预下宣告了变法的失败,并于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再度罢相,从此逐渐淡出政治舞台。后来,以蔡京为首的新党虽然打着王安石变法的旗号,继续推行已经变味,而成为新兴官僚集团敛财扰民的工具的新法,并设元佑党人碑迫害当时反对新法的一代名臣,却也因为贪污腐败,蝇营狗苟,为天下所不齿,最终成为断送北宋江山的乱臣贼子,自己遗臭万年,也累及王安石,遭逢了千年的骂名。
有良好的愿望和动机,并不一定就产生良好的结果。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可以作为这一论断的注脚。古来变法,实际上所要解决的就是四个字“理财、用人”。理财为了富国强兵,是变法最基本的需求;而用人则关系到财理到哪里去了,实际关系到变法的成败。王安石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用人的问题,因此,他的初衷很好,措施也不能说不得力的变法却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新兴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大悖于王安石的良苦用心,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不管当代的历史学界怎样诽谤反对新法的韩琦(前宰相)、富弼(知延州,抵御西夏,守护西北疆土的能臣,前宰相),司马光(伟大的史学家,个人品行无可挑剔者),文彦博(枢密使、一代诤臣),范纯仁(范仲淹子,得乃父真传),甚至苏轼兄弟,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几乎宋史上有名的一代名臣,他们在其他方面都堪称泰斗、干才,在个人品格上也足可以光照千秋,怎么不约而同地都成了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呢?后妃史上,贤德自守,不逾闺训半寸、无人可以企及的曹后、高后那样深明事理的女主,怎么也加入到本来有利于赵氏统治的变法的反对者之列呢?简单地用大地主、大官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联合反对重在抑制豪强兼并的新法,从而导致了新法的失败,这是不科学的,至少是违背了历史事实本身。
纵观王安石变法的用人,基本贯彻着党同伐异的干部路线。只要是口头上坚决拥护新法,并且不惜矫枉过正地推行他所以为的新法的后进,不管其人品怎样,节操如何、是否有胸襟为了终极目标,就能虚怀若谷地博采众家之益言,忍辱负重地团结同人,目标一致地坚定地走到底,都是王安石信任重用的对象。而恰恰是这些人,大多处于政治投机的动机,并不真心拥护变法改革,只是借用这一终南捷径,来实现自己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的目的而已。曾布是王安石推介为主管变法的司农寺的少卿,也是青苗,市易诸法的参与制定者,但在朝臣,后党一致反对下,神宗对变法有所动摇时,即联合另一个市易法的倡议人魏继宗攻讦实施此法的王安石的另一个得力助手吕嘉问,止此一点,可见曾布,魏继宗人品之一斑。首倡差役诸法害农的前三司使韩绛(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继为宰相,继续推行新法者)与王安石得力助手吕惠卿多有不和,王安石复相后,又于市易司用人与王安石意见相左,自请辞职外任知州。王安石荐用吕嘉问为市易司,又为吕惠卿所不满,双方时有芥蒂,为王安石子王雱所知,雱仅指示御史中丞邓纨上书弹劾吕惠卿在华亭县借富民家财置田产,由县吏收租,“交接贪污”,致使吕惠卿罢政,牵连同人章淳,使王安石又失两臂膀。这样一个临时拼凑的,貌合神离的变法集团,个人品行又可以时时为人添加攻讦、弹劾的理由,怎能不让王安石内外交困,陷于两难之境呢?
接任王安石宰相的枢密使吴充,是王安石的儿女亲家,却不心许新法,率先变更。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竟然与前宰相富弼女婿冯京联合支持言官郑侠上书攻击吕“惠卿朋党奸邪”。闲居洛阳四年的司马光上书言及新法弊端,一是青苗钱,使民负债,官无所得。二是免役敛钱,养浮浪之人。三是保甲扰民。至少是触到了新法在推行过程中,官吏变本加厉,使该法变质的实际。在外有强大政敌,内部又涣散离心离德的情况下,独木难支的王安石只有息政败北,哪里能有其他的选择?至此,新法便成了蔡京六贼(高俅、童贯、王黼、朱缅、李彦)揽财害民的工具,致使天下纷扰,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使王安石多少年蒙受了不白之冤!
假如王安石能开诚布公地与韩琦、富弼、范纯仁、司马光、文彦博这些当年的改革者、智者作倾心之谈,以国之根本打动他们,相信这些名臣大多数决不会抱残守缺,坚持腐朽之见,仅以利己来论国事。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贪赃枉法、利禄熏心的腐败官僚。王安石在建立改革的统一战线方面首先失之偏狭,以至树敌过多。假如王安石在用人上,听其言而观其行,坚持用人唯贤的路线,而不是党同伐异,至少,新法在实行过程中便不会变味,变着法儿来扰民,成为某些打着变法之名来营私舞弊,肥了私囊的新贵们翻云覆雨的工具。名臣们一致反对王安石变法,恐怕很大程度在他的用人上,他所任用的一些人,为名臣们所不齿,自然不屑与之为伍。而且,像苏轼兄弟也不是一概反对变法,否则便不会有“司马牛”的故事了。
不管怎样韩琦的道德无庸置疑,但他的能力就有些问题了,在北宋西夏国之间的战争他是定难战区的司令官。他有个特点,就是屡战屡败,纵观宋史研究,就会发现韩琦的智商有些问题。在他的那个著名的“七条例”中的内容实在令人精神恍惚。他认为放弃植树国防(当然指变法后),放弃于高丽通商,护城河随它淤塞,城墙随它倒塌,人民随它痛苦,就会使辽国欢欣,不再找北宋麻烦。赵顼远小人奸佞(王安市)亲正人君子(他与司马光)就会使天下太平。我们真搞不明白一个爱国者为何用这样的措辞。文彦博,这个人没有民本思想,赵顼曾经对他说“小民们支持变法”。文彦博说“陛下是靠小民治国还是靠士大夫治国“。目光短浅之本质暴露无遗,我们真搞不明白为什末一位孔孟之道的坚持者为什末会如此反对孟柯的思想。北宋大多是诤臣,原因很简单,在北宋胡说八道的最严厉惩罚不过是远离中央,贬为地方官。这更可能是一种奖励,不仅既得利益不受损,而且还得到正值等好名声。这点宋做的不如唐,因为在唐朝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在那个年代出现魏征才是值得中国人欣慰的事。 范纯仁,(范仲淹子,得乃父真传)范仲淹的人品我一直有些怀疑,在语文书上范仲淹被描述成一个忠心爱国,敢于抗击西夏人的文戎双料英雄,其实这是一种避重就轻的说法。范仲淹在军事上是个外门汉,但对内宣传能力举世无双,他到定难战区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宣传“小范老子(他自己)胸中百万甲兵不似老范老子(范雍)可欺。
结果在他与韩琦的带领下宋军大败。范仲淹执政颇为玲珑,他的新政不怎末成功就放弃了(为了避免人身攻击)它可比王安石差远了。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道德高尚并不代表能力强,而那些名臣的道德本身就有些迂腐。那些所谓的杰出的人不懂得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虽然他们的本意是好的单导致的结果很严重。如果不是王安石的变法,北宋可能连西夏都对付不了)后来在王安石的提拔下被送出了一位军事天才王韶,他是带领变法后的军队击败了西夏,收复了实现土番国200年的领土),更不用提女真了。
文学家王安石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织田信长
基本资料
出生:1534年5月12日 日本那古野城
逝世:1582年6月2日 日本京都
官位:上总介、尾张守、弹正忠、权大纳言、右近卫大将、内大臣、右大臣、赠太政大臣
位阶:从五位下、正四位下、从三位、正三位、从二位、正二位、赠正一位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织田信长
假名 おだ のぶなが
罗马字 Oda Nobunaga
简介
[编辑本段]
织田信长(1534年5月28日-1582年6月2日)是活耀於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织田为其苗字,族姓则有三说:平氏、忌部氏或藤原氏,一般认为忌部说可能性较高。幼名吉法师,出生於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他成功控制近畿地方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带,使织田氏成为日本战国时代中晚期最强大的大名,但后来遭到部将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断本能寺,织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总见院殿赠大相国一品泰岩尊仪,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时追赠为正一位太政大臣。
略历
[编辑本段]
1534年出生。父亲死后、历经与同母所生之弟的织田信行的家督之争,胜利后成为织田家的主君。于击破周边敌对势力的今川家与斋藤家之后,立足利义昭为将军并完成上洛(京都)。之后义昭与信长为敌,并下令给武田家、朝仓家、比睿山延历寺、石山本愿寺等,组成了反信长包围网。信长突破包围网后,迈向天下布武之路,推行如乐市乐座、土地调查等革新政策。后因家臣明智光秀的谋反(本能寺之变)而自杀。
否定既存的权威与势力(朝廷、佛教等),选用人材不在意其家世出身,透过活用新兵器如火绳枪将战国时代导向终结之路。由于秀吉的情报操作加上信长本人亦曾自称魔王(第六天魔王),最早织田信长被称为“第六天魔王”是在元龟三年(1572),当时武田信玄正要上京,信玄写了封信给信长,并署名“天台座主沙门信玄”,而信长给信玄的回信书就署名“第六天魔王信长”。大概可以看出信长和信玄之间彼此挑衅的味道很重 对信玄等人而言,死后可以成佛 但对信长而言,只有现在看的到的才是真实的,信长并不认同死后悟道的想法 这大概就是信长当时以“第六天魔王”自称的原因吧,信长本身亦存在为人所惧的部分。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 Toyotomi Hideyoshi)
(1536-1598)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是继室町幕府之后,完成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为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法名国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龙大居士。《明史》里称作平秀吉。
总纲:第一版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豊臣秀吉,とよとみひでよし,Toyotomi Hideyoshi,1536年~1598年)出生于尾张国爱知郡中村,贫农之子。最初叫木下藤吉郎。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统一全国的武将。
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人。父亲木下弥又卫门曾是信长父亲信秀的铁炮足轻。因在一场战斗中受伤致残,无法再上战场而回家务农,但不久就因伤重去世。无法生活的母亲带着七岁的秀吉和姐姐阿友改嫁给同村的男人竹阿弥。生下了弟弟秀长与妹妹阿旭。继父竹阿弥性情粗暴,又因为秀吉生来瘦小,常被人称为猴崽子,因此对秀吉非常厌恶,叱骂之余还经常拳脚相加。秀吉为了不与令人讨厌的竹阿弥相处,经常到村外的光明寺住宿。
十五岁时,在又被竹阿弥打了一顿后,秀吉终于忍无可忍,拿了一贯钱后离家出走,过起了流浪的生活。为了生计,秀吉先是在尾张与邻近倒卖些针线、布棉等小商品。当时正处于战国最混乱的时期,各地大名、土豪有的互相征战掠夺,有的与寺社力量勾搭成奸,大发不义之财。秀吉在流浪中深刻感受到这种乱世带来的灾难,一种强烈的想结束这种混乱的社会志向在心中牢牢的树立起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秀吉被今川义元所属的远江国土豪松下加兵卫征召去了,作了其 随身小姓。加兵卫对秀吉非常照顾,令秀吉非常感激,但是今川军营中充斥的腐朽风气却让秀吉说不出的厌恶。
据载,安倍晴明是活跃于平安时代中期的阴阳师。平安时代是一个高层外表文治、和平,而内部却充满了肮脏的贵族权力斗争的时代。由于当时公家统治的无能,造成了底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在这种的恶劣的情况下,底层的人民产生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疑问。而高层的有能者和权力失败者也有着“政局江河日下,如何才能挽救?”的疑问。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类负面的情绪充斥了一个时代,与之具来的便是怨灵的出现,而同这些危害人类的怨灵对抗就是阴阳师们的工作。再加上当时日本京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天灾人祸:大地震、大火、洪灾等情形不断涌现,因此人心惶惶,鬼神之乱甚嚣尘上,不仅上位者言之凿凿,连百姓间也流行起来。贵族们对方位、日期的吉凶之说深信不疑,每逢出门均要挑日子挑方位,一有疾病灾祸就托言鬼物生灵作祟或碰上百鬼夜行等不洁之物。因此,当时的贵族熟知阴阳道的各种禁忌,严格遵守其礼仪及法令,就连起床、洗漱、吃饭等日常生活琐事都有相应的禁忌。而朝廷行事的吉凶也要依照这一原则。所以说当时的阴阳道不但在国家拥有专属的部门--阴阳寮(阴阳寮是中务省管辖下的六寮之一,负责观测天文、气象以及占卜、制定历法等,除官员外,还有阴阳师、阴阳博士、阴阳生、历博士、历生、天文博士、天文生、漏刻博士、守辰丁等职员),同时也影响着国家政策的实施,这一时期的阴阳道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以禁忌和咒术为主的信仰,而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了。阴阳师因此作为平安时代的“国家公务员”而活跃与政治舞台上。更有意思的是,因为阴阳道被天皇家独占,在公家中还发展起了“民间阴阳道”。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暂且不表,我们切入正题。
安倍晴明是历代阴阳师中最优秀,最杰出,最伟大的一个,他的能力远远超过任何一代,任何一个阴阳师。从野史(古典)《今昔物语》的记载来看,晴明在出生的时候就曾经看见凭依在其家女佣身上的灵体。根据《宇治拾遗物语》和《古事谈》的记载,晴明的正体是位有很高道行的高僧的转世,在修业中又获得了操控鬼神和精灵的能力。
然而,要从正史中寻找安倍晴明的事迹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可以用一个“迷”字来形容。首先他的确切生殁时间无法判定。一说是延喜21年(921年)--宽弘2年(1005年)享年85岁。但据《土御门家记录》记载,安倍晴明仅享年45岁。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只能说:是迷,是迷,还是迷。
然后就是确切出身地的问题,在历史上其出生地盖着这样鲜红的大印:“不详”,而主要的传说有以下三种:
接下来是出身的问题,根据现有资料所见,其氏源始于孝元帝之皇子大彦命,在《古事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大倭根子日子国玖琉命(孝元天皇)在轻地之原宫,治理天下…………此天皇的儿子共计五位。若倭根子日子大毗毗命治理天下,其兄大毗古命的儿子建沼河别命为阿倍臣等的祖先”。晴明一脉安倍氏祖乃是大彦命之11代孙--阿倍仓桥麻吕,又名阿部内麻吕。仓桥麻吕在大化改新时任左大臣,其子安倍御主人在文武天皇时任右大臣,见记于《竹取物语》,为辉夜姬取火鼠皮。仓桥麻吕女小足媛为孝德天皇妃,生有马皇子,是天智天皇的竞争对手,中了苏我赤兄的诡计而被杀害。由此看来安倍晴明本应身世显赫,出身高贵。但为什么在物语传说中安倍一族传至其父之时已然没落。这确是不得而知的。
根据安倍家系图,晴明之父为大膳大夫(负责天皇膳食,属于宫内省官员)安倍益材。安倍御主人以来安倍家8代目。镰仓以来的传奇物语中叫做安倍保名,现代又有考证晴明的父亲为平将门。安倍晴明母亲是白狐的化身是古代传说下来的,最近的研究表明其母是山民。在平安时代,在城市以外的地方居住的人是很稀少的,被统称为“山民”,其地位不高。安倍晴明可能是为了掩盖自己出身微贱这一事实,而故意隐瞒了真相。然而,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由于时时与大自然为伍,感受天地之间的灵气,自然拥有城里人所无法理解的能力。所以,安倍晴明强大的灵能有一部分是继承其母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传说是多样的,有另一说是游女(日本全国游历的巫女,最有名者是安土桃山时期的“出云的阿国”),也有是橘文子生的说法。但通常认为母亲是平民所以无记载。
与其母一样,安倍晴明的婚姻问题也是充满谜团的。传说为贺茂沙罗,贺茂忠行之女,14岁死于难产。后娶亲生女儿安倍沙耶为妻(野史?传说?恶搞的可能性较大……)。还有就是令人充满疑问的土御门殿的妹妹缘姬。根据史实记载,室町时代安倍有世(历史上安倍家三大著名阴阳师之一)时安倍家改称土御门家,所以这个土御门殿究竟是谁,确实让人有些无法理解。
相对于其复杂的身世而言,让人比较明了的倒是晴明的子嗣,据《古今著闻集》、《荣花物语》、《小右》记载,其长子安倍吉平,任阴阳博士。次子安倍吉昌为阴阳头务。然而无法避免的是,这里面也仍有传说,另一说则为其亲生女沙耶所生安倍德郁,为芦屋道满所杀。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位迷一般人物的生平。安倍晴明于921年(藤原氏摄关政治的鼎盛时期)。他从小就热爱天文学、占星学。也许真的是一种宿命,960年,也就是其40岁时成为“阴阳寮”的天文得业生,后又成为天文博士。历任大膳大夫、天文博士、主计权助、毂仓院别当、播磨守、左京权大夫,长保三年(1001年)任从四品下,这已经超出了从五品上阴阳头的最高品衔。遗憾的是关于晴明幼年到中年的记录全无,就连留存于世的画像中,也仅有其中年以后的模样。这只怕也是其充满神秘感的原因之一。因此古往今来有关其青年时代的小说传记也数不胜数。在《今昔物语》卷24第16话记载晴明于贺茂忠行处修习阴阳道时,随行忠行的牛车看到了鬼的姿态,忠行发现了晴明的超能力,将自己的法术象“倒瓶中水”一样全部教授给晴明。但是也有说晴明的师傅是忠行之子保宪。为土御门神道的始祖。虽然占星、预言不以为信,但至少说明安倍晴明有着洞悉人心、分析政局的敏锐感觉。而他制订完善的天文历法,更充分显示出他非凡的数学、天文学才能。安倍晴明一生虽著书无数,但其著作存世仅《占事略决》一本,却是关于阴阳道占卜的重要文献。这也许就是这位充满了魅力的迷一般的人物给后人留下的另一个谜团。
每年的九月二十六日,是个悲伤的日子~~晴明sama(汉译:大人,日文汉字:様(さま),罗马字:sama)的命日。
现在京都市上京区掘川通一条上晴明町的晴明神社有定期的祭祀活动。
千年祭
一场一千年才一次、大阪筹备五年的祭典,将从9月23日秋分起,到9月26日晴明公忌日,进入活动最高潮,这也将是晴明迷赶上「千年祭」热潮的最后机会。
大阪阿倍野的安倍晴明神社正是传说中安倍晴明的出生地,而2005年9月26 日,正是他一千回的忌日。为了纪念这位跨越千年而来、席卷全日本甚至中文世界的新世代偶像,大阪晴明神社从2000起,就已开始募款重修社殿,并联合附近商店街,盛大举行「安倍晴明公一千年祭」。
晴明嵯峨墓所隐密安静地座落在民宅巷弄中,沿着濑户川走,穿越宁静社区,第二条巷子右转直走,即可看到墓所。来到岚山观光,除非特意前来,否则这里不是一般旅客会经过之处。墓所座落幽静,没有风光排场,或多或少与晴明性格相稳合。在世时,晴明远离繁华京城,独居在郊外的桔梗庵,去世后,墓所也选在岚山清幽之处,继续遥望着他守护一生的京都城。
石造的晴明墓所,干净简单是印入眼廉的第一印象,石塔状的墓碑若不是上面刻有五芒星的话,恐怕也看不出,此乃赫赫有名--阴阳师安倍晴明之墓。死后已有千年的晴明,其墓所维护都由善心人士募捐维持,而乐捐人士之名就成了一根根石柱,围绕于墓所,如此一来,教人分不清是谁庇佑谁了,一如这纷扰的世界,有着太多的糢糊与浑沌。
芦屋道满:
作为列传的压轴人物,芦屋道满可说确是当之无愧。他不属于贺茂或安倍两家之中的任何一方,而是游荡于民间的播磨流阴阳师。在流传下来的古籍之中,芦屋道满长被当作唯一可与晴明匹敌的对手来进行描写。
相对于晴明效忠关白"藤原道长,道满则选择了道长的政敌藤原显光作为自己的依靠。然而其后不久,道满却在一次针对道长的诅咒仪式中被晴明击败,被朝廷流放到了播磨。在室町时代播磨地志《峰相记》中,可以看到有关他的记录。道满死后,其子孙辗转迁移到濑户内海附近的英贺、三宅等地,继承先祖的事业,仍旧以阴阳师的身份出现在各个历史时代当中。直至今日,日本各地仍残留着许多「芦屋冢」、「道满冢」和「道满井」,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位“邪恶”阴阳师的追慕之情。
生与死两界的边陲地带,而现世欲望所丧命的怨灵与鬼魂,若是闯不过戾桥的分野到达冥界,就只好继续在世上徘徊……
战国时代的阴阳师
[编辑本段]
日本战国时代,皇权没落,武士阶级治世,阴阳师逐渐从历史舞台消失。不过,各地大名身边军师的前身大部分仍是阴阳师。战国大名们都很在意占卦,武将手中的军扇,就是咒术的一种。军扇两面各画有日、月,万一碰到不得不出战的凶日,便在白天把军扇的月亮面显现在表面,让日夜颠倒,以便将凶日化为吉日。
冲田总司
介绍
冲田 总司(1842/1844-1868) 是江户时代后期,幕末的新选组队士、局长助勤、一番队组长、剑术指导。一说生年为天保13年6月1日(1842/7/8), 一说生年为天保15年(1844)。 生于江户(东京旧称)白河藩宅(东京都港区),庆应4年5月30日(1868/7/19)卒于江户。本名冲田宗次郎藤原春政、后改为冲田总司藤原房良。
冲田总司,名房良,天保十三年(1842)或十五年(1844)生于武藏国,其父冲田胜次郎是陆奥国白河藩阿部能登守的家臣。胜次郎身体很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而总司的养父井上林太郎也无故脱藩,去了远方。幼年失怙的总司,在八岁的时候,进入一家名为“试卫馆”的乡下道场,学习天然理心流剑术。
还有一种说法,这些身份来历,都是总司成年以后,自己编造的。他只是一个弃婴,被试卫馆馆主近藤周作收养了而已。但不管怎样,周作的养子近藤勇和弟子土方岁三,象父亲又象兄长一般把总司养大,却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总司对这两人的爱和崇敬,直接引导他走完短暂但辉煌的人生历程。
总司相貌清秀,很有人缘,但他却不靠这点,或者靠自己深得新馆主近藤勇的疼爱,确定自己在道场中的地位。他苦练剑术,不到十九岁,就获得了天然理心流的免许皆传(即已经有自己开门授徒的资格了)。据说他擅长使用“突”技,而这正是天然理心流剑法的最大特色所在,近藤勇一直认为他是本门下代掌门的最佳人选。
传说中,有一次,佐久间象山的儿子三浦启之助被某个队士侮辱了。后来有一天,土方和冲田正在下棋时,不远处,三浦从背后砍了那个队士。冲田怒不可遏,大喊“你这个浑蛋”,扯起三浦的后领,把他的头强押在榻榻米上来回拖行,三浦的鼻子于是被磨得赤红。冲田并不是因为同伴被攻击而暴怒,而是愤怒于三浦从背后攻击他人的那种胆小而不光明的行径。 据说在临死之际,冲田欲斩杀出现在植木屋庭院的黑猫,但无论试了几次都失败了。痛感己身衰微的冲田于是叹道:“啊啊,斩不动了。老婆婆(照护冲田的老太太),我已经斩不动了。”(但是,有人认为这是子母泽宽的个人创作) 也有人传说,一直到死之前,冲田仍然“近藤老师不知道被如何处置了?还没有消息吗?”地不断说著担心近藤的话。因为关于近藤的死,身旁的人皆被严厉告知保密,因此冲田才会在不知道近藤已死的情况下逝世。 据说在这之前,甲阳镇抚队出战之际,近藤前去探视冲田时,只有在这个时候,素来相当开朗的冲田不禁泣不成声。
土方岁三
土方岁三,生于天保6年五月五日(1835年5月31日),卒于明治2年五月十一日(1869年6月20日),为新选组副长。讳义豊,雅号豊玉。化名内藤隼人。新选组鬼副长土方岁三为幕末之佐幕派大将。在明治维新后,他成为德川幕府和武士道精神直至最后一刻的末代武士之代表人物。
出身
武藏国多摩郡石田村(现在东京都日野市石田)出生。一般认为他是六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土方家出身为平民。出生前父亲已过世,六岁时母亲亦过世,而由二哥喜六夫妻俩扶养长大。
十一岁时在江户上野的“松坂屋和服店”(现在松坂屋上野店)当学徒,但不久即因和前辈争执而返回日野。十七岁时至江户传马町的和服店工作,亦因为和上司不和而回到日野。之后以其家相传的秘方伤药“石田散药”四处行商,并在此时至各地的剑道道场修业及比试。在日野的佐藤道场, 通过姐夫佐藤彦五郎结识了之后的天然理心流第四代传人岛崎胜太(之后的新选组局长近藤勇)。岁三在安政6年(1859)3月29日、正式成为天然理心流的入门弟子。文久3年2月,岁三随著近藤道馆的师兄弟一起参加了幕府上京都的浪士组召募。
一、兰丸生平
森兰丸(もり らんまる,1565年-1582年6月21日)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家系是清和源氏,即以源义隆为祖先而开创森氏。父亲是织田信长的家臣森可成,兄长有森可隆、森长可,弟弟有森坊丸、森力丸、森忠政(后来的津山藩初代藩主)等人。一般资料所见的本名为长定,但也有成利、长康等说法。在当时留下的史料里,有将他称为乱丸、乱法师等纪录。
森兰丸是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的侍童(小姓),颇受宠爱。天正十二年(1582年)在甲斐武田氏灭亡后,被任命为美浓国岩村城(另有他说)的城主。本能寺之变时与信长皆战死,据说当时信长命令兰丸在本能寺放火。兰丸葬在阿弥陀寺,戒名为月江宗春居士。
现今大家一般所说的森兰丸,在历史上确曾出现,不过其正确的名字应是森长定。有关森兰丸这名字的演变将在兰丸文化中再作探讨,现先介绍有关森长定〔森兰丸〕其生平事迹。森长定〔Mori Narutoshi〕生于永禄八年(1565年),卒于天正十年(1582年)六月二日,终年十八岁。永禄八年森长定在美浓的金山城出世,其父为金山城主――织田信长部将森三左卫门可成;其母为森可成重臣林新右卫门通安(常照)之女阿盈〔ei〕。森长定的乳名为乱法师,森可成的第三子。有关森长定在历史上所记载的事迹不多〔毕竟十八岁就去世了〕,最早的记载事迹始于天正五年(1577年)四月,森长定以十三岁之龄出仕信长作为信长的小姓〔一说出仕时间为天正七年(1579年)四月上旬(《森家先代实录》)〕。
据说森兰丸长的极美,见者无不惊为天人。曾有外国使臣晋见信长,结果看到信长身边的兰丸而惊艳的说不出话来(由此可以证明,兰丸的容貌就算以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也绝对称的上倾国倾城)。 织田信长对森兰丸的喜爱已到无以附加的地步。并且种种皆有据可查。比如,日本古代,男子幼时留长发,行成人礼时必须束起,从此不能再披发。可是因为信长实在对兰丸长发披肩的样子爱不释手,万不忍心兰丸束法,于是亲自写了道命令不许他行成人礼,弄得兰丸相当尴尬,在17、8岁时仍要作少年披长发状(日本古代男子13岁行成人礼),可见信长对兰丸之宠爱之情。不仅如此,每每打胜仗,即便兰丸留在后方,信长封赏最多的还是他。森兰丸17岁时,他就已经是拥有两座大城池的大名了(是当时信长手下最大的大名)。不过这种封赏基本上也没什么意思,因为森兰丸一直服侍信长,不离左右,根本不可能去自己的封地,所以也是最有名无实的大名。
信长与兰丸之间的暧昧关系,正史野史多的说也说不清。其中野史中有言,甚至信长之死也与他太过宠爱兰丸有关。据说明智光秀之所以会背叛信长,发起本能寺之变是因为听到了信长与兰丸的一段对话——
一次外国使臣进贡了一大批珍宝,信长在其收藏室中突然兴起,问兰丸要什么,允诺无论什么只要兰丸喜欢都给他。兰丸笑笑不语,信长便道你不要说,把要的写在手上让我来猜,结果信长把猜测兰丸想要的也写在自己手上,两人一对,果然是同一样东西,宇佐山城。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当年兰丸的父亲是为了攻打这座城而战死的,兰丸想得到这座城池以悼亡父,也属人之常情。信长看到自己猜对了非常高兴,对兰丸说你不要着急,三年以后一定给你。可是当时这座城的大名已经是明智光秀,光秀听到这段话以后惶恐地以为信长一定会对付自己,剥夺他的封地,所以先下手为强发动了叛变,最终在本能寺杀掉了信长。当然这是野史,不足为证,仅是一种传言而已。但至少说明了信长对兰丸的喜爱、宠溺的确是到了众所皆知的地步。
猿飞佐助 (さるとび サスケ SARUTOBI SASUKE)架空人物
佐助是日本战国时代非常有名的忍者真田十勇士之首。是居住在信州鸟居峠的山林中的隐士鹫尾左太夫之子。一天傍晚在山中与山猿追逐嬉戏时偶遇甲贺流忍术高手户泽白云斋,并拜其为师学习甲贺流忍术。三年后忍术学成,达到免许皆传(日本各种武术流派弟子中最高水平的称呼)段位。十五岁时一天,在鸟居峠狩猎时遇到真田幸村,成为幸村之家臣,并改名为猿飞佐助幸吉。大坂保卫战前,幸村在九度山蛰居,这时佐助游历日本,并将天下情势及时报知幸村 。
在江户后期(1825年)的「大阪夏之阵分配阵容图」里出现猿飞佐助的名字。而「立川文库」中猿飞佐助乃信州鸟居峠的郷士鹫尾(鹫冢)佐太夫之子,在甲贺流忍术之戸泽白云斋门下修行,后成为幸村家臣。(真田幸村曾经是日本第一武士,这是日本公认的)
猿飞是一位最富有传奇性的忍者同他的名字一样,他有象猿猴一样在树上攀援飞跃的本领,来去无踪;同时他徒手格斗的武功也很好,人们根本无法捕捉他。
真田十勇士
从九度山到大坂城之战为真田幸村效力的十个人。以江户时代所著《真田三代记》、《难波战记》、《立川文库》中登场的虚构人物为基础而形成。
他们是猿飞佐助、雾隐才藏、穴山小助、海野六郎、望月六郎、根津甚八、笕十藏、由利镰之助、三好清海、三好伊三。似乎只有穴山小助是真实存在过的
明智光秀
明智光秀
あけち みつひで(1528-1582)
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庾子嵩纵心事外,无迹可间。后以其性俭家富,说太傅令换千万,冀其有吝,于此可乘。太傅于众坐中问庾,庾时颓然已醉,帻堕几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千万,随公所取。」于是乃服。后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翻译:
刘庆孙(刘舆)在太傅府任职,当时的名士有很多被他编织(罪名)陷害,只有庾子嵩胸怀旷达超然世外,没有留下什么可以利用的把柄。后来刘庆孙就利用庾子嵩生性节俭家中富有,劝说太傅司马越索钱千万,希望庾子嵩有吝惜的表现,这时就可以乘机陷害他。
太傅在众人聚会时问起庾子嵩这事,庾当时已经酩酊大醉,头巾落到几案上,他把头靠过去顶上头巾,慢慢回答:“下官家里确实能有两三千万,您随便拿去用。”刘庆孙这时才心悦诚服。后来有人对庾子嵩说了这事的原委,庾敳说:“刘庆孙这可以叫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译文如下:
天穹是黑色的,大地是**的,空间与时间原本都是混沌蒙昧的。
太阳每天有起有落,月亮每月有圆有缺,诸宿星辰在浩渺的天宇中亘古罗列。
一年中寒暑不停地交替,教我们知道天行有常;种植的庄稼多在秋天收割,收获的成果得在冬天贮藏。
我们把闰余的日子放在闰年,从而能修正时日;我们把不同的乐音分成律吕,借此来调和阴阳。
水气受热上升在天空成云致雨,水气遇冷化露在大地凝结成霜。
珍贵的黄金淘自金沙江底,稀世的玉石藏在昆仑山上。
曾有削铁如泥的宝剑称作巨阙,曾有烛夜如昼的明珠名叫夜光。
水果里的珍品当属李子和柰子吧,就如同蔬菜中的上品是芥菜生姜。
茫茫的海水是咸的,滔滔的河水是淡的;鱼类能在水里自在遨游,鸟类能在天上惬意飞翔。
伏羲、神农,原本是人类的始祖;少昊、人皇,他们是上古的帝王。
苍颉发明文字,这是文化的载体;嫘祖制做衣服,这是文明的滥觞。
河清海晏的时候访求贤才,交给他治国的大任,让给他君主的位子,唐尧虞舜的举措真算是圣者;邦国无道的时候慰问生民,讨伐罪恶的暴君,建立全新的政权,姬发商汤的行为也不违天常。
贤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垂衣拱手,运筹帷幄也能使天下太平,伟业昭彰。
只要能够持久地爱惜、抚育百姓,就可以使戎族和羌族臣服于王道汤汤。
不论距离的远近都能作为一个整体,所有的臣民都归顺于仁厚的君王。
彩凤在竹林中鸣叫,预示国运的昌盛;白驹在草场上吃草,象征国家的安康。
圣主的恩泽与教化如阳光普照大地,微及草木,远及万方。
我们的身体发肤得之于父母,其中蕴含着四大和五常。
此身承受父母养育的恩德心怀恭敬,怎么敢故意让它遭到毁坏损伤。
女子应该仰慕品性忠贞洁身自好的女性,男子理当仿效才识卓越品德优秀的贤良。
知道自己有了过错一定要努力改正,学会了有用的本领就保持着莫教遗忘。
不要仗着自己的长处自高自大,也别拿着别人的缺点飞短流长。
诚实和信用要好到经得住考验,器量和胸怀要大到难以度量。
墨子看到染丝悲叹保持操守的不易,《诗经》赞颂正直的君子如同洁白的羔羊。
能抱成为圣人的想法有何不妥只要把贤者的良好举止以身践行。
美德的口碑一旦树立,名声自然能随之鹊起;端庄的体态一旦形成,仪表的正直也随之确定。
空旷的山谷中声音能够传得很远,空荡的房间里响动可以听得很清。
福禄应是行善积德的功业,灾祸岂非恶贯满盈的报应直径一尺的圆璧有时也算不得珍宝,因为有短暂的光阴待我们去争竞。
赡养爹娘,侍奉君上,这样的大事要严肃恭敬。孝顺父母必当竭尽所能,忠于君主须备放弃生命。为使他们冬暖夏凉而夙兴夜寐,小心得如同面对深渊、行走薄冰。
这样的德行如兰草那样馨香,如松柏那样茂盛。
好像江河的水流日夜不停,好像可鉴的湖面澄如明镜。
仪容举止要显得平静沉稳,言语用辞要显得神闲气定。
为人处世有专心的开头固然很好,保持谨慎努力得到的美满结局才更值得高兴。
要开创光荣的事业,根基正在于此;拥有了这种意志,前途就没有止境。
书读通了,道理明了,就可以踏上仕途;让这样的人取得官职,参与国政。贤德的召公死了,他的甘棠树还被留下来;廉正的官员去了,他的成绩愈发受称颂。
贵贱有分,应该奏不同的乐;尊卑有别,应该行不同的礼。
上下级别得做到团结一致,丈夫的倡导妻子须紧跟不离。
求学在外要遵从老师的训导,居家生活应恭奉父母的威仪。
对待叔伯姑妈这样的长辈,孝顺的程度能与子女相比。
兄弟之间本有同源的血气,互相关怀如同联结的树枝。
结交朋友不仅要看投缘,他要能给你规劝和建议,伴你切磋和进取。
仁慈之念、恻隐之心并不意味愚蠢,不能随随便便就把它丢弃。
一个人的美德有廉洁、谦让,一个人的修养看气节、道义:这些美德是做人的根本,即使颠沛流离也不能忘记。
心性清静,情绪就闲适安逸;心以物喜,就感觉劳神费力。
守护真性的纯洁,意愿常得到满足;追逐横流的物欲,意志就发生偏移。能够坚持高尚情操的人,取得显赫的地位往往容易。
要说华夏有名的故都,东都就是洛阳,长安唤作西京。洛阳北倚邙山,南面洛水;渭水和泾河流域雄踞着长安城。两京之内,深宫殿堂盘错众多的格局叫人赞叹,楼台观阁凌空欲飞的高姿令人吃惊。
其中有华丽精美的画图,描摹着飞禽走兽,彩绘着天仙神灵。厢房总在正殿的旁侧开启,堂柱总与甲帐从正面相迎。在大殿上摆设盛筵陈列酒席,优伶们鼓瑟吹笙一片升平。
官员们通过殿前台阶上上下下,帽子随人头攒动,点点如夜幕的繁星。殿右通往宫廷藏书的所在名称广内,殿左通往臣工休憩的地方叫做承明。
前者收集着古圣先贤的典籍,后者汇聚着四海之内的精英。杜度草书的手稿,钟繇隶书的行文,魏王墓里的漆书《庄子》,孔庙墙中的古文《书》经:收藏的珍宝实在难以数清。
庙堂内依序罗列着文臣武将,庙堂外夹道站立着三公九卿。
他们每户都有数郡数县的封邑,每户都有成百上千的亲兵。
他们戴着高高的朝冠随驾出游,乘坐着香车和宝马,飘动着高贵的长缨。
他们的起居豪华奢侈,他们的爵禄将会世袭;他们的肥马精挑细选,他们的车驾精美轻盈。
朝廷翔实地记录他们的功绩,把这刻在碑石上映照汗青。
磻溪的渔翁姜尚,作为一代的贤臣辅佐时政;桑中的奴隶伊尹,作为五朝的宰相青史留名。
如果没有周公管理奄国的曲阜,谁能使它诞生那样灿烂的文明齐桓公借天子的名义“济弱扶危”,以齐国的国威令六合得到匡正。
绮里季的声望让太子惠帝在不觉中转危为安,傅说的形象使商王武丁在睡梦里得到感应。
才俊们不懈努力着建设国家,臣子们各掌有司和睦安宁。
春秋时的晋文公、楚庄王先后成为霸主,战国时的赵国、魏国受困于张仪操纵的连横。
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率领诸侯会盟。韩非主张苛刻的刑罚,自己由此丧命;萧何制定简约的法律,自己谨遵躬行。
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他们的强项是作战用兵。
他们的声威在当时远播大漠,并随史书传下千载的英名。
四海九州的热土留下大禹治水的踪迹,天下百郡的疆域在秦国并吞后成形。
著名的五岳中最尊贵的是东方的泰山,封禅的诸山里最主要的叫云云和亭亭。
雁门关的雄壮,赤城山的美景,古长城的奇绝,鸡田驿的边声;巨野泽的腹地深邃难测,洞庭湖的碧水波色莹莹,登临碣石的人们望海而叹,昆明的滇池映着天光云影。
我国的山川版图连绵广阔,重峦叠嶂使山谷中晦暗不明。
把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务必要重视收割和种植。
每年要开始农活的时候,我们会播种高粱和小米。
庄稼成熟以后得用新米缴纳税粮,根据种植的情况给以惩罚或赏赐。
亚圣孟轲崇尚朴素的作风,史官子鱼持有刚直的正气。
待人接物须调和折衷,尽可能做到不偏不倚;君子不但能够勤奋谦虚,还会时常谨慎地训诫自己。
智者聆听话语可以明察其中的是非,观看脸色可以窥见别人的心理。
贤者能够给予别人高明的策略,慰勉他们谦恭地经营世事。
别人对自己有讥刺和告诫,得赶紧从自身寻找问题;要是受到一味的屈宠,反而会导致自大刚愎。
将要面临耻辱又想幸免于祸,不如去野泽山林中退隐回避。
汉代疏家叔侄解印辞官急流勇退,这不是被谁逼迫,而是他们能够把握时机。
离群索居,悠闲独处,这样的生活安静而又寂寥。
不如探求古人的遗风,重温旧时的高论,借此驱散忧愁落得自在逍遥。
悲戚的念头打消,欢愉会不期而至;高兴的事情多了,能排遣身心的操劳。
园里的碧草在春天抽出新叶,池中的荷花在夏天分外妖娆。
枇杷的叶子到冬天还那么青翠,梧桐凋落是秋天来临的征兆。
老树的根在泥土中蜿蜒盘绕,零落的叶在秋风中瑟瑟飘摇。
高天上远游的鲲鹏在独自飞翔,凌空的翼翅掠过红霞直上云霄。
好学的人能在闹市上读书不倦,眼中所见无非是笔袋和书箱。
换了新车应该分外谨慎,隔墙有耳更要仔细提防。
准备饭菜不但要适合口味,还得能填饱辘辘的饥肠。
餍足的时候,大鱼大肉也不想品味;饥饿的时节,却能满足于酒糟米糠。亲戚朋友来访须热情款待,给长者和孩子特别准备细粮。
女眷不仅从事纺织女红,还要在内宅服侍家长。
细绢的团扇洁白精美,堂上的银烛光亮辉煌。
青篾的竹席铺在象牙的床上,人们用睡眠休整日夜的匆忙。
宴席上大家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动听的歌儿伴着优美的管弦轻唱。
我们举手顿足翩翩起舞,愉快地感受着喜悦和安康。
家业传给嫡子,世世代代继承下去;子孙要在四时祭祀,祈祷家运持久绵长。
再三地向祖先和神灵屈膝顿首,心中满怀虔诚的畏惧和敬仰。
给人的书信要简明扼要,给人的回答要确切周详。
身体沾了脏东西就想去沐浴,手上拿着热东西就指望它变凉。
驴骡牛犊之类的牲口受到惊吓,蹦跳奔跑着忙乱张皇。
强盗和蟊贼须审问后依律严惩,叛匪和逃犯要抓起来关进牢房。
吕布射箭的技艺高超,宜僚弹丸的功夫精妙;嵇康在森严的刑场抚琴,阮籍在寂静的山林长啸。
造纸由蔡伦发明,毛笔由蒙恬创造,战国的任公子擅长钓鱼,三国时马钧心思灵巧。
为别人解决纠纷,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高尚的行为都值得仿效。
毛嫱和西施有非凡的身姿和容貌,有时柔弱地蹙眉,有时姣妍地微笑。
韶华如箭般飞逝,不断地催人向老;永恒的是太阳明朗的光芒将万物照耀。
悬空的北斗随着四季的更替运转,月亮的清辉把大地从四周笼罩。
让为人的道理薪火相传,不仅能为自己修得福瑞,还能使人间永续平安美好。
君子迈着方步昂首前行,在朝廷中等闲地坐而论道。
他们束着衣带的仪态多么矜持庄重,从容地来来往往,睿智地极目远眺。
反观有些人寡闻少见却又不思进取,恐怕只有像愚顽蒙昧者那般受到讥诮。
扩展资料:
智永和尚(生卒不详),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
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
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传“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所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影响远及日本。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智永《真草千字文》,冯德良编著,属于中国名碑名帖丛书中的一册。搜集了一系列经典碑文和法帖。
参考资料:
王安石的个人简介
本文2023-10-23 20:15: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2280.html